人教版和苏教版[桂花雨]比较研究

  【摘要】人教版和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入选了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桂花雨》,但呈现方式却不一样,笔者从单元的角度、插图的选配、文本的删选三个角度来比较两个版本的《桂花雨》。最后给出教学建议,并感知琦君散文的特色,体悟琦君散文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桂花雨》;比较研究;琦君散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桂花雨》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这篇文章和琦君的大部分回忆性散文一样,文字平易,香甜而温馨。人教版和苏教版都入选了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但呈现的方式却不一样。

  一、单元的不同

  人教版和苏教版虽然都入选了《桂花雨》,却将其放在了不同的年级段和不同的单元。《桂花雨》入选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同单元的文章都是写景的散文,单元主题是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同单元的课文还有《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该单元的课文都蕴含着美育因素。所以,删去了原文关于故乡和杭州的描写,只在课文最后两段写到:“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表达了浓浓的思乡情愁。《桂花雨》入选在人教版五年级上第二单元,单元专题是月是故乡明。所以人教版保留了对故乡的描写和中学到杭州的语句,更有利于单元专题的诠释。

  二、插图的不同

  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插图都用了“摇桂花”。人教版的插图是小女孩和妈妈,背景是农家的屋舍和家禽。女孩和妈妈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微笑,抱着桂花树摇呀摇呀。图片很形象,能让学生体会琦君童年摇花之乐。苏教版的插图是小女孩和父亲,同样是农家的装扮,仿佛也闻到了那淡淡的桂花香。除了“摇花乐”的插图,人教版还有一个男孩模样的孩童在拾桂花,虽然很有童趣,但似乎与文章主题不符。苏教版则是用半透明的图片,整页整页的“下”着“桂花雨”,桂花的花瓣在书页中纷纷扬扬,书本似乎浸在桂花的香味中,很有情境性。

  三、文本的删改

  (一)母心和童心的诠释。虽然对原文的删改不同,但都抓住了“摇花乐”,抓住了作者对童年欢乐生活的深情怀恋,抓住了琦君散文母心和童心的主题。琦君曾说过:“我就只会写自己:自己的童年与故乡、自己的亲人师友、自己的悲欢离合,自己在这动荡的大时代里如何挣扎奋勉。尽管在写自己,却仍觉得在写和我同时成长、同时受苦受难、同时努力奋斗的所有的朋友们。因此我也就没有放弃这支写自己的笔。”所以儿童读起琦君的文字会很亲切,很好懂。

  人教版这样描写母亲: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的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了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

  苏教版这样描写母亲: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盆中。虽然只是短短几句却勾勒出具有传统美德、慈悲善良、勤劳朴实的母亲。童心的诠释,两个版本都描写了摇桂花的场面,读者仿佛看见了大人们和孩子们一起开心地摇着桂花树,看见了那一阵阵金色的桂花雨纷纷飘落,也仿佛听见了孩子们那欢乐的叫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二)佛心的删改。琦君散文另一大特点就是佛心。由于琦君的父母亲和启蒙老师都是佛教徒,生活在这样一个佛教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琦君自能深得个中三味。原文这样写道: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

  可能考虑到佛堂供奉的场景与儿童不合,两个版本都对其进行了删改。琦君曾述说自己对佛心的体悟:“我并不明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深奥佛理,但觉一颗无争、无怨、无尤的心,就是佛心啊。”琦君的“佛心”更多的是乐善、行善。我觉得课文完全没有必要避免这个场景,佛文化是很好的生命教育和伦理教育的契机。

  四、教学建议

  虽然这篇课文在两个版本中的年级不同、文本不同、专题不同,但教师要具有文本解读的能力,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领略琦君文字平易而有诗意的特征,感受琦君文字中浓浓的思乡情愁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重点画面设置情境,抓住“摇花乐”这一场景,通过多种形式,如朗诵、表演等帮助学生想象画面,理解情感,进入情境,想象自己就是儿时的琦君。抓住关键字词和句子。如:“浸”――感受桂花之香;“缠”――摇桂花给琦君的童年带来了多大的欢乐;“赶紧叫人提前摇桂花”――理解母亲的形象,品读母亲摇桂花和作者摇桂花的两种心理状态。“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理解作者借母亲之口表达思乡之情。琦君说:“一直只以一颗单纯的心,从事写作,从来没有试着去探讨生命的价值,文学的使命。也不去烦心迎合什么潮流,或刻意为自己建立起什么风格。我只是诚诚恳恳地、兢兢业业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样的文字更有利于儿童的学习和思考。琦君正是这样始终怀着一颗单纯的心去写作,无物质之累、也无精神之累,所以《桂花雨》才能折射出如孩童般纯美的心田,体现她审美人生的心态和情趣。

  五、文本延伸――体悟琦君散文

  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仅局限在一篇课文中,而应该多多了解文本背后的作者。教师只有多阅读才能更好地解读文本。琦君散文所呈现的主题与内涵,都与琦君的成长经历、生活体悟、创作理念息息相关,所以琦君散文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琦君散文情感丰富。琦君说:“我是因为心里有一份情绪在激荡,不得不写时才写……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琦君真挚的情感流露在她的行为、她的思想、她的文章上,也就是这样真诚的琦君才能让我们读她的文章跟着哭、跟着笑。孩子的心是善良的,是易感的,读琦君散文能很容易感受到那一份真诚而受其感动。

  琦君的散文浅显易懂。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仅仅局限在一篇课文中,而应该通过一篇课文,让孩子热爱上这样的文字,让孩子课后去更多地阅读。

  (责任编辑:龙贤东)

  【摘要】人教版和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入选了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桂花雨》,但呈现方式却不一样,笔者从单元的角度、插图的选配、文本的删选三个角度来比较两个版本的《桂花雨》。最后给出教学建议,并感知琦君散文的特色,体悟琦君散文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桂花雨》;比较研究;琦君散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桂花雨》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这篇文章和琦君的大部分回忆性散文一样,文字平易,香甜而温馨。人教版和苏教版都入选了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但呈现的方式却不一样。

  一、单元的不同

  人教版和苏教版虽然都入选了《桂花雨》,却将其放在了不同的年级段和不同的单元。《桂花雨》入选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同单元的文章都是写景的散文,单元主题是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同单元的课文还有《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该单元的课文都蕴含着美育因素。所以,删去了原文关于故乡和杭州的描写,只在课文最后两段写到:“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表达了浓浓的思乡情愁。《桂花雨》入选在人教版五年级上第二单元,单元专题是月是故乡明。所以人教版保留了对故乡的描写和中学到杭州的语句,更有利于单元专题的诠释。

  二、插图的不同

  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插图都用了“摇桂花”。人教版的插图是小女孩和妈妈,背景是农家的屋舍和家禽。女孩和妈妈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微笑,抱着桂花树摇呀摇呀。图片很形象,能让学生体会琦君童年摇花之乐。苏教版的插图是小女孩和父亲,同样是农家的装扮,仿佛也闻到了那淡淡的桂花香。除了“摇花乐”的插图,人教版还有一个男孩模样的孩童在拾桂花,虽然很有童趣,但似乎与文章主题不符。苏教版则是用半透明的图片,整页整页的“下”着“桂花雨”,桂花的花瓣在书页中纷纷扬扬,书本似乎浸在桂花的香味中,很有情境性。

  三、文本的删改

  (一)母心和童心的诠释。虽然对原文的删改不同,但都抓住了“摇花乐”,抓住了作者对童年欢乐生活的深情怀恋,抓住了琦君散文母心和童心的主题。琦君曾说过:“我就只会写自己:自己的童年与故乡、自己的亲人师友、自己的悲欢离合,自己在这动荡的大时代里如何挣扎奋勉。尽管在写自己,却仍觉得在写和我同时成长、同时受苦受难、同时努力奋斗的所有的朋友们。因此我也就没有放弃这支写自己的笔。”所以儿童读起琦君的文字会很亲切,很好懂。

  人教版这样描写母亲: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的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了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

  苏教版这样描写母亲: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盆中。虽然只是短短几句却勾勒出具有传统美德、慈悲善良、勤劳朴实的母亲。童心的诠释,两个版本都描写了摇桂花的场面,读者仿佛看见了大人们和孩子们一起开心地摇着桂花树,看见了那一阵阵金色的桂花雨纷纷飘落,也仿佛听见了孩子们那欢乐的叫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二)佛心的删改。琦君散文另一大特点就是佛心。由于琦君的父母亲和启蒙老师都是佛教徒,生活在这样一个佛教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琦君自能深得个中三味。原文这样写道: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

  可能考虑到佛堂供奉的场景与儿童不合,两个版本都对其进行了删改。琦君曾述说自己对佛心的体悟:“我并不明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深奥佛理,但觉一颗无争、无怨、无尤的心,就是佛心啊。”琦君的“佛心”更多的是乐善、行善。我觉得课文完全没有必要避免这个场景,佛文化是很好的生命教育和伦理教育的契机。

  四、教学建议

  虽然这篇课文在两个版本中的年级不同、文本不同、专题不同,但教师要具有文本解读的能力,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领略琦君文字平易而有诗意的特征,感受琦君文字中浓浓的思乡情愁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重点画面设置情境,抓住“摇花乐”这一场景,通过多种形式,如朗诵、表演等帮助学生想象画面,理解情感,进入情境,想象自己就是儿时的琦君。抓住关键字词和句子。如:“浸”――感受桂花之香;“缠”――摇桂花给琦君的童年带来了多大的欢乐;“赶紧叫人提前摇桂花”――理解母亲的形象,品读母亲摇桂花和作者摇桂花的两种心理状态。“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理解作者借母亲之口表达思乡之情。琦君说:“一直只以一颗单纯的心,从事写作,从来没有试着去探讨生命的价值,文学的使命。也不去烦心迎合什么潮流,或刻意为自己建立起什么风格。我只是诚诚恳恳地、兢兢业业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样的文字更有利于儿童的学习和思考。琦君正是这样始终怀着一颗单纯的心去写作,无物质之累、也无精神之累,所以《桂花雨》才能折射出如孩童般纯美的心田,体现她审美人生的心态和情趣。

  五、文本延伸――体悟琦君散文

  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仅局限在一篇课文中,而应该多多了解文本背后的作者。教师只有多阅读才能更好地解读文本。琦君散文所呈现的主题与内涵,都与琦君的成长经历、生活体悟、创作理念息息相关,所以琦君散文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琦君散文情感丰富。琦君说:“我是因为心里有一份情绪在激荡,不得不写时才写……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琦君真挚的情感流露在她的行为、她的思想、她的文章上,也就是这样真诚的琦君才能让我们读她的文章跟着哭、跟着笑。孩子的心是善良的,是易感的,读琦君散文能很容易感受到那一份真诚而受其感动。

  琦君的散文浅显易懂。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仅仅局限在一篇课文中,而应该通过一篇课文,让孩子热爱上这样的文字,让孩子课后去更多地阅读。

  (责任编辑:龙贤东)


相关文章

  •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桂花雨]
  •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 ...查看


  •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教案[人教版]
  • 7.桂花雨 一.学习目标 ①学会"箩.杭"2个生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①按要求语 ...查看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
  • 五年级课内阅读(一单元)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 ...查看


  •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略读整合课教案
  •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略读整合课教案 新城乡中心小学 李秋丽 一.教学内容 第七课<桂花雨>.第八课<小桥流水人家>.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9个生字,读记"姿态.迷人.提前.香飘十里.婀娜.舞姿 ...查看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答案
  • 7桂花雨 我会填: 1. 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 2.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3. 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我会改: 1.北京是个美丽的诚实. 北京的夏天是个美丽的季 ...查看


  • 五年级上册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人教版)
  • 五年级上册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人教版) 一.<窃读记>作者:林海音(爱书如命.渴望读书的林海英) 中心思想:课文主要写了"我"每天放学急匆匆赶到书店,藏于大人中间或借着雨天匆忙而贪婪地读书的情景,描绘了& ...查看


  • [桂花雨]教学设计和反思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为什么要摇 ...查看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前五首古诗赏析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前五首古诗赏析 一 <七步诗> 曹植(三国.魏)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持:用来. ɡēnɡ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菽(s ...查看


  •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重难点句子理解
  • 第七课:<桂花雨> 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