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张智正
戒、定、慧是修学佛法的总纲。心无妄念即持戒,心地无非即是戒。
完整持戒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两者具足。何为“禅定”?处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为“禅”;内见自性不动为“定”;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佛门中所称的“慧”名为“般若”,与世人所称“智慧”,有“本质”上的区别。世人的聪明智慧,是从学习而知,称“世智辩聪”;佛门的智慧是从清净心发出的,或宿具大善因缘、大善根。
戒、定、慧,持戒是当生成就的保证,修定是觉悟者的力量,证慧是作用、是目标。在修持中,定非常重要,有定才有坚强的力量,才会在逆境中不动摇、不憎恶排斥,在顺境中不沾沾自喜。不贪着,不贪爱,身口意三业才不会随无明烦恼迁流而做出违背戒律的事情,有定才能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有了定就能象大地似的安然不动:“八风吹不动。”
由戒而生定,由定而发慧。有了智慧才能破除愚痴(以自我为中心的执着),获得心灵的解放。佛门有句话说:“由闻思修入三摩地。”也就是说明修学智慧的次第是;听闻佛法、审慎思惟、实践履行。
六祖惠能大师开示:“何其自性,本来俱足。”
修行戒定慧三无漏学者,应以持戒为根基,以修定为枢纽,以证慧求证菩提为究竟的奋斗目标。佛教历来就重视以理论指导实修。不仅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终以身心能得到净化为目标。否则,听了再多的教理,也只不过是“画饼充饥”罢了。
熄灭贪、瞋、痴之火
佛陀曾经对比丘说:“一切都在燃烧,以贪火、瞋火、痴火燃烧,以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哀伤、绝望等火而燃烧……”,
综观人类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贪、瞋、痴这三不善根之火,从不曾在世间远去,也从不曾于众生身心中止息。小至个人情绪挣扎,大至种族与种族、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无时无刻不在燃烧……。
两千多年前,佛陀为消弭释迦族因骄慢与瞋恼所带来的灭族之祸,独自端坐于枝叶落尽的舍夷树下,企图阻止琉璃王报复的军队;今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和佛陀同样苦迫的世间,以及同样充满贪、瞋、痴的无边众生。所不同的是,佛陀已熄灭自身的贪、瞋、痴之火;而我们犹在火苗不断窜出中,探寻并践行熄灭之道。众生之所以处于六道之中受生死轮回之苦,其苦因在于贪、瞋、痴“三毒”。只有熄灭贪、瞋、痴,才能消除苦因,获得解脱,超脱六道轮回。
佛陀教我们舍断贪、瞋、痴,如此才能自利利他。因贪、瞋、痴涵盖一切恶法,这“三毒”是造成自他无量苦恼的祸根,不仅障碍众多修道者的步伐,同时也对社会产生莫大的负面影响。
贪瞋痴,为造孽种子。身口意,为作恶机关。
贪,瞋、痴“三毒”可谓根深蒂固,能予熄灭便是无贪、无瞋、无痴。尽除三毒,是直接关系到了生死的大事。见身之不净,熄灭贪之焰;以崇高慈心,熄灭瞋之焰;观所成之患,熄灭痴之焰。只有不断地熄灭贪、瞋、痴之火,才能在无上的菩提大道上不断前进。
能弘法师开示:“佛法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具有超越一般宗教的实践性,能彻底的了生死,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受皆苦、涅盘寂静的真理性洞察实非一般的宗教所能了知。佛法对于缘起性空、实相无相无不相的观照和实证超越了哲学的玄思,具备可证性的科学性质,但同时又非科学所能范围,它彻底究竟的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佛法中慈悲、感恩、宽恕,四摄、六度、万行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彻底无尽的大悲心、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的无尽悲愿,实超出了世间的任何学问、思想、宗派的心量,它宇宙性,无微不至、无远弗届的愿行实是不可思议,世间任何伦理道德学说都难以比拟。”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三无漏学,乃了生脱死所必修之课,也必须具足。若能修到心地无非,身心清净,达到“无我”之境,那么,一切法都是佛法。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说法度有情,皆令众生以自己力量,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恢复众生本具之佛性,就路还家,圆成佛果。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张智正
戒、定、慧是修学佛法的总纲。心无妄念即持戒,心地无非即是戒。
完整持戒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两者具足。何为“禅定”?处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为“禅”;内见自性不动为“定”;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佛门中所称的“慧”名为“般若”,与世人所称“智慧”,有“本质”上的区别。世人的聪明智慧,是从学习而知,称“世智辩聪”;佛门的智慧是从清净心发出的,或宿具大善因缘、大善根。
戒、定、慧,持戒是当生成就的保证,修定是觉悟者的力量,证慧是作用、是目标。在修持中,定非常重要,有定才有坚强的力量,才会在逆境中不动摇、不憎恶排斥,在顺境中不沾沾自喜。不贪着,不贪爱,身口意三业才不会随无明烦恼迁流而做出违背戒律的事情,有定才能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有了定就能象大地似的安然不动:“八风吹不动。”
由戒而生定,由定而发慧。有了智慧才能破除愚痴(以自我为中心的执着),获得心灵的解放。佛门有句话说:“由闻思修入三摩地。”也就是说明修学智慧的次第是;听闻佛法、审慎思惟、实践履行。
六祖惠能大师开示:“何其自性,本来俱足。”
修行戒定慧三无漏学者,应以持戒为根基,以修定为枢纽,以证慧求证菩提为究竟的奋斗目标。佛教历来就重视以理论指导实修。不仅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终以身心能得到净化为目标。否则,听了再多的教理,也只不过是“画饼充饥”罢了。
熄灭贪、瞋、痴之火
佛陀曾经对比丘说:“一切都在燃烧,以贪火、瞋火、痴火燃烧,以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哀伤、绝望等火而燃烧……”,
综观人类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贪、瞋、痴这三不善根之火,从不曾在世间远去,也从不曾于众生身心中止息。小至个人情绪挣扎,大至种族与种族、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无时无刻不在燃烧……。
两千多年前,佛陀为消弭释迦族因骄慢与瞋恼所带来的灭族之祸,独自端坐于枝叶落尽的舍夷树下,企图阻止琉璃王报复的军队;今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和佛陀同样苦迫的世间,以及同样充满贪、瞋、痴的无边众生。所不同的是,佛陀已熄灭自身的贪、瞋、痴之火;而我们犹在火苗不断窜出中,探寻并践行熄灭之道。众生之所以处于六道之中受生死轮回之苦,其苦因在于贪、瞋、痴“三毒”。只有熄灭贪、瞋、痴,才能消除苦因,获得解脱,超脱六道轮回。
佛陀教我们舍断贪、瞋、痴,如此才能自利利他。因贪、瞋、痴涵盖一切恶法,这“三毒”是造成自他无量苦恼的祸根,不仅障碍众多修道者的步伐,同时也对社会产生莫大的负面影响。
贪瞋痴,为造孽种子。身口意,为作恶机关。
贪,瞋、痴“三毒”可谓根深蒂固,能予熄灭便是无贪、无瞋、无痴。尽除三毒,是直接关系到了生死的大事。见身之不净,熄灭贪之焰;以崇高慈心,熄灭瞋之焰;观所成之患,熄灭痴之焰。只有不断地熄灭贪、瞋、痴之火,才能在无上的菩提大道上不断前进。
能弘法师开示:“佛法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具有超越一般宗教的实践性,能彻底的了生死,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受皆苦、涅盘寂静的真理性洞察实非一般的宗教所能了知。佛法对于缘起性空、实相无相无不相的观照和实证超越了哲学的玄思,具备可证性的科学性质,但同时又非科学所能范围,它彻底究竟的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佛法中慈悲、感恩、宽恕,四摄、六度、万行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彻底无尽的大悲心、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的无尽悲愿,实超出了世间的任何学问、思想、宗派的心量,它宇宙性,无微不至、无远弗届的愿行实是不可思议,世间任何伦理道德学说都难以比拟。”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三无漏学,乃了生脱死所必修之课,也必须具足。若能修到心地无非,身心清净,达到“无我”之境,那么,一切法都是佛法。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说法度有情,皆令众生以自己力量,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恢复众生本具之佛性,就路还家,圆成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