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界文化体系的多元特征_范俊玉

2004年第11期No.11,2004学 术 探 索AcademicExploration2004年11月Nov.,2004

论世界文化体系的多元特征

范俊玉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21)

摘要:人类文化在长期的交流与互动中逐渐融汇成了一些大的文化体系。这些文化体系虽然又各自包含着多种民族文化,但不影响其形成相对稳定的特征。本文对世界四大主要的文化体系,即西方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各具异彩的一般特征作了简要的分析,这对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文化体系;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4)11-0120-04

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特定的具体实践

活动的产物。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实践方式的差异性,人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元文化。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5历史研究6中,就认为在人类近6000年的历史发展中,共出现了26个文明形态,其中有21个文明得到了发展。在多种文化的长期交流与互动中,历史中的诸多文化也已逐渐融汇成了一些大的文化体系。塞缪尔#亨廷顿在5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6中,把文明作为文化的实体、放大了的文化,认为在当代存在着西方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这些文化体系虽然各自又包含着多种具体的民族文化,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特征,有着自身特定的优势和不足。在当前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加强对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整合,就必须建立在对世界文化体系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对世界几大主要的文化体系作一简要分析,揭示其各具异彩的多元特征。当然,各文化体系的特征是非常丰富多样的,即使是一般特征也决不仅限于本文的概括,更多的认识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渊源于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和

日耳曼文化,是多种文化传统碰撞、融合的产物。西方文化作为一个大的文化系统,在其内部又有着各具特色的子系统。然而,在一般意义上而

收稿日期:2004-09-11

言,西方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主要的特征:

理性主义的特征。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的古希腊文化一开始就从人与自然的分化这一前提出发,从不同的视角对世界的本质进行了哲学上的探究,从中形成了一种古典的理性主义文化精神。这种古典理性主义精神经过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后蒙运动,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并成为全部文化的中心内容。在理性主义光辉的照耀下,西方的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被推崇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并且延伸到了管理社会的各个领域。可以说,在西方现代工业文明时代,理性主义精神已渗透到人的一切活动之中。现代经济生活、现代政治生活、现代社会管理等社会活动领域越来越体现了人的理性的精神和创造性。然而,由于理性主义片面地强调了理性特别是工具理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自我完善和价值理性,这必然导致了真理和价值的严重断裂。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理性已越来越转变为狭隘的工具理性。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使得人类已面临着众多的诸如战争危机、恐怖活动、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全球性问题,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也直接导致了西方以反理性为特征的浪漫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兴起。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发展过程中,理性主义的文化精神在艰难地向前发展着。

个体主义的特征。在黑暗的中世纪,/古希腊理性主义中作为类的本质的理念就同希伯莱

作者简介:范俊玉(1971) ),女,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

精神中的上帝相契合,形成了中世纪整体对个体的专制,或者说,人生活在自然关联和原始束缚

112(P256)

之中。0文艺复兴开始以后,神性受到了反对,而人性得到了张扬,由此,实现了个体的自我意识与群体的类的意识的分化,形成了以个体为本位的文化特点。按照这种文化精神,每个人都是生而平等和自由的,无论在上帝面前还是在法律面前都是独立的主体,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个体可以进行自我选择、自我决策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有追求世俗幸福的权利。西方的个体主义文化精神也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如哲学上的人本主义、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和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契约和法律的形式来加以调节和处理。个体主义强调个体价值要高于群体价值,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奋斗和自我实现的进取精神,但另一方面,又很容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极端。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工具理性的片面扩张,很容易导致人的主体性和人的价值的失落。

激进冒险的特征。由于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和奴隶制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提高了西方人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而且使西方人形成了激进好动、外向冒险的文化精神。从古希腊人的尚武精神到古罗马人的角斗精神,再到中世纪的骑士精神,无不显示出这样的文化特点。西方人的崇尚力量、勇气和魄力,一方面显示出他们锐意进取的精神,给西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他们好斗和残忍的特点。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往往基于物质利益和宗教信仰原因的扩张和好斗给很多民族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粱启超在考察了一战后的欧洲后,就曾对西方文明中的好战本性提出了深刻的批评。在当今世界,美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在世界上大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动辄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指手画脚,不断扩张他们在世界各地的势力范围,同样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这一特征。

家,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变化,总是习惯于从伊斯兰教的经典5古兰经6和5圣训6中去寻找依据,总是用伊斯兰教的价值观来衡量判定这种变化的是与非。宗教生活和宗教文化成为了穆斯林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的中心。在穆斯林的思维方式中,理性思考和逻辑论证不得违背经训知识,5古兰经6既是把伊斯兰教各教派、学派和各民族维系在一起的纽带,也是伊斯兰精神文化的源泉。

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伊斯兰文化并不排斥其他的一神教信仰,它尊重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对其持较强的宽容态度。在历史上,伊斯兰教在军事上虽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但对异教徒并没有强迫他们皈依伊斯兰教,只是/将其视为-有经人.加以区别对待,针对异教徒的

122(P208)

-圣战.对他们并不适用0。而相比之下,/西方基督教会醉心于一种不含-杂质.的一体化的基督教理想,结果是遍及全欧洲的宗教迫害乃至十字军运动,而几乎由单一民族构成的犹太教因强烈的-选民观.、排他性的教规教仪以及实行族内婚制度,其民族排他性就更强烈

122(P208~209)

了。0伊斯兰教的较强的包容性,为伊斯兰文化的发展和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强调平等的文化特征。伊斯兰文化强调平等性,在真主安拉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可以与安拉进行直接的心灵上的沟通,而不需要一个中间的阶层来帮助。因此,伊斯兰教没有一个牧师或僧侣阶层,它绝对禁止任何崇拜人间偶像的现象。在伊斯兰文化中,人格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管你的种族肤色、性别差异还是贫富差异,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伊斯兰教要求信徒不得为了私欲而积累财富,而应/赈济贫民,敬畏真主0,主张在他们的财产中,有乞丐和贫民的权利。这种平等的思想强调了社会的公正,极易在广大下层民众中引起共鸣,极大地增强了伊斯兰文化的凝聚力,伊斯兰教也由此成为了具有普世性的世界性的大宗教。

三、印度文化

印度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创造出了灿烂

的印度文化。在历史中,印度文化对其他许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早在两汉时期,以佛教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就传入我国,成为了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文化本身也在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中处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印度文化体系。一般而言,印度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以宗教文化为核心。印度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一种宗教型文化。可以说,宗教融

二、伊斯兰文化

伊斯兰文化体系的形成是与伊斯兰教产生

和发展的历史密不可分的,它以阿拉伯为基地、伊斯兰教为核心,对东方地区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伊斯兰文化体系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鲜明的宗教文化特征。形成于7世纪中叶的伊斯兰教同伊斯兰国家人民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并渗透到了经济、政治、道德、法律等各个领域,具有强烈的现实入世的特点。在伊斯兰国

于了印度文化的方方面面,甚至人们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国家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梁漱溟先生在其5东西文化及其哲学6中就认为,/他的文化中俱无甚可说,唯一独盛的只有宗教之一物。而哲学、文学、科学、艺术附属之。0/世界民族盖未有渴热于宗教如印度人者,世界宗教之奇盛与最进步未有过于印度之土

132(P73)

者。0宗教不仅在印度文化中占据了核心地位,而且还渗透到了印度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一切方面。如在反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就具有印度教的政治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宗教化的鲜明特色。

多样文化中的统一性。在印度文化体系中,由于生存的条件与环境不同,以及一些历史政治的原因,印度文化可以说派系繁多,门派林立,各具特色。如古吠陀文化、雅利安文化、婆罗门文化、佛教文化、印度教文化、印度伊斯兰文化等。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没有象中国一样有一个民族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其人数最多的斯坦族人口也只占印度总人口的45%左右。印度的语言也非常繁复,虽然印度政府确定了印地语为国语,但却没有真正获得国语的地位而被各邦接受,因此还得承认另外14种语言为有关邦的官方语言。曾有西方学者经过调查,确定印度有179种语言和544种方言。印度的宗教也非常复杂,既有三大世界性的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还有印度教、锡克教、耆那教、帕西教、犹太教等。然而,印度的多样性文化虽然没有使印度成为象中国一样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但也没有使印度分崩离析。这是因为印度文化在其多样性的表现形态中又有着文化的统一性,/而这种文化统一性又主要体现在主要的宗教印度教上。不说印度教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耆那教和佛教也是与印度教条缘性极

122(P300)

强的印度型宗教。0/正是印度教以一种少见的稳定性和强大的包容性,给时间上的印度以一以贯之的气质,给空间上的印度以大体一致的品格,同时给印度世界之内及周边民族以印度文化的熏染,从而使这个文明的疆域和人口规模得

122(P309~310)

以不断扩大。0

注重寻求超脱的精神。在印度文化中,各派宗教都比较统一地把世界分为物质的世俗世界和精神的宗教世界,在对待两个世界的态度上,都是轻世俗世界而重宗教世界。在印度人追求的人生四大目的利、欲、法和解脱中,虽然也包含着物质利益和情感爱欲,但最终达到精神上的超脱却是印度人一生的最高追求。/印度人既不像西方人的要求幸福,也不像中国人的安遇知足,他是努力于解脱这个生活的;既非向前,又非持中,乃是翻转向后,即我们所谓第三条路向。这个态度是别地方所没有,或不盛的,而在印度这个地方差不多是好多的家数,不同的派别之所共

132(P73)

同一致。0这种出世的寻求超脱的精神,一方面使印度文化带有了浓重的悲观厌世的色彩,导致贬低当下的现实人生的价值,影响了人们的奋发进取精神;但另一方面,也给印度文化带来了许多其他民族文化所不具有的美德,如由寻求超脱而产生的主张自我克制、宽容、忠诚、非暴力、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等精神。圣雄甘地就是体现这些精神的最杰出的代表。

四、中国文化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

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国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华夏大地上创造的文化,它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外来的佛教文化,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个相当稳定的文化体系,其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自身独具的特征。

天人合一、追求和谐。中国文化发源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的黄河流域,良好的自然条件为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得天独厚且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非常有利于小农的自然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人们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往往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如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0,他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0。在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中,虽然对/天0的理解存在着多义性且有着一个认识的发展过程,但总体上都认为天、地、人是一个和谐的统一的整体。中国文化追求和谐不仅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注重社会和人自身的和谐方面。如儒家就追求和的境界,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0,/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则百事不废0,主张人与人之间以和为贵,建立互相宽容、尊重的人际关系,社会要追求和平。这种注重天人合一、追求和谐的文化精神不仅是中国文化中的宝贵资源,而且在解决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恶化、战争冲突不断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当然,天人合一、追求和谐的文化思维,一方面能有效地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抑制了科技理性的产生,没有造成充分的人与自然的分化、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文化现象。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对科学技术是轻视和排斥的,在思维上重直觉的感悟,而轻视理性的思维,这对中国的科技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如老子认为/智慧出,有大伪0,庄子

把科技称为/雕虫小技0、/奇技淫巧0等。

群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在对待人的价值问题上,中国文化强调的是群体主义,突出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群0。因此,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应该牺牲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实现社会或整体的价值来表现的,由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个体是属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其本身不是独立和自由的。中国的传统社会说到底是人伦社会、伦理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的单位。为了维护这种以群体为本位的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就非常强调礼治,礼治是管理社会与国家的理想的模式。孔子认为礼是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要求人们一切按礼行事,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0。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0到/三纲五常0,礼成了约束人们的行为、限制个体自由的无所不在的思想上的利器。中国文化的/重群体,轻个体0的价值观,强调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贡任,主张人与人之间应相亲相爱、相互关心和帮助,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影响。但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抑制个体的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精神发展的情况,以致出现社会发展的动力不足的现象。

道德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道德及其作用。在儒家学说中,/仁0作为其思想的核心,构成了人的各种道德观念的内在的依据以及/礼0的精神支柱。孔子认为,成为/仁人0就实现了一个人的最高价值。道德成了评价人的价值的主要标准。因此,人们要/戒慎戒惧0,/每日三省吾身0,要不断地修心性,致良知,从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大下0。在道德本位价值观的指导下,中国文化中对于义和利的问题就必然主张重义轻利。在处理道义和物质利益的关系时,必须/见得思义0、/见利思义0、/义而后取0。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0,一个

人对义和利决定取舍时,要以/义0作为准则。中国的道德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强调人们要向内心下工夫,提高道德修养,增强道德意识,这对于形成中国人的许多高尚的道德品性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容易导致忽视人的正常的物质利益的要求,压抑人的主体性的状况。

以上我们对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主要特征作了最一般而远非全面的概括,这些文化特征构成了该文化体系存在的标识。在全球化的今天,各民族文化之间处在日益频繁的交流与互动过程中,都在根据自身的实践需要对外来优秀文化进行吸收和整合,以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然而,这种文化的吸收和整合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对于整个的文化体系来说更是如此。事实上,以纯粹外来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主体而达到文化发展的高峰,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找不到先例的。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说:/从根本上重构他们社会的文化,这是注定要失败的0,丧失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只能造就/无

142(P166)

所适从的国家0,染上/文化精神分裂症0。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我国的文化建设应在立足本国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只有对外来文化及其特征加以正确的分析、比较和鉴别,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出真正有益于中国现实实践的文化因素加以吸收和整合。

1参考文献2

112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22阮炜.文明的表现)))对5000年人类文明的评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42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PluralisticFeatureofWorldCulturalOrganization

FANJun-yu

(SuzhouUniversity,Suzhou,Jiangsu,215021,China)

Abstract:TheauthoranalyzespluralisticfeatureofmainWorldculturalorganizationincludeWesternculture,Lslamicculture,IndiancultureandChineseculture.Keywords:Culturalorganization;Culture;Feature

1责任编辑:彭书贵2

2004年第11期No.11,2004学 术 探 索AcademicExploration2004年11月Nov.,2004

论世界文化体系的多元特征

范俊玉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21)

摘要:人类文化在长期的交流与互动中逐渐融汇成了一些大的文化体系。这些文化体系虽然又各自包含着多种民族文化,但不影响其形成相对稳定的特征。本文对世界四大主要的文化体系,即西方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各具异彩的一般特征作了简要的分析,这对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文化体系;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4)11-0120-04

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特定的具体实践

活动的产物。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实践方式的差异性,人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元文化。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5历史研究6中,就认为在人类近6000年的历史发展中,共出现了26个文明形态,其中有21个文明得到了发展。在多种文化的长期交流与互动中,历史中的诸多文化也已逐渐融汇成了一些大的文化体系。塞缪尔#亨廷顿在5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6中,把文明作为文化的实体、放大了的文化,认为在当代存在着西方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这些文化体系虽然各自又包含着多种具体的民族文化,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特征,有着自身特定的优势和不足。在当前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加强对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整合,就必须建立在对世界文化体系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对世界几大主要的文化体系作一简要分析,揭示其各具异彩的多元特征。当然,各文化体系的特征是非常丰富多样的,即使是一般特征也决不仅限于本文的概括,更多的认识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渊源于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和

日耳曼文化,是多种文化传统碰撞、融合的产物。西方文化作为一个大的文化系统,在其内部又有着各具特色的子系统。然而,在一般意义上而

收稿日期:2004-09-11

言,西方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主要的特征:

理性主义的特征。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的古希腊文化一开始就从人与自然的分化这一前提出发,从不同的视角对世界的本质进行了哲学上的探究,从中形成了一种古典的理性主义文化精神。这种古典理性主义精神经过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后蒙运动,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并成为全部文化的中心内容。在理性主义光辉的照耀下,西方的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被推崇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并且延伸到了管理社会的各个领域。可以说,在西方现代工业文明时代,理性主义精神已渗透到人的一切活动之中。现代经济生活、现代政治生活、现代社会管理等社会活动领域越来越体现了人的理性的精神和创造性。然而,由于理性主义片面地强调了理性特别是工具理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自我完善和价值理性,这必然导致了真理和价值的严重断裂。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理性已越来越转变为狭隘的工具理性。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使得人类已面临着众多的诸如战争危机、恐怖活动、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全球性问题,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也直接导致了西方以反理性为特征的浪漫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兴起。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发展过程中,理性主义的文化精神在艰难地向前发展着。

个体主义的特征。在黑暗的中世纪,/古希腊理性主义中作为类的本质的理念就同希伯莱

作者简介:范俊玉(1971) ),女,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

精神中的上帝相契合,形成了中世纪整体对个体的专制,或者说,人生活在自然关联和原始束缚

112(P256)

之中。0文艺复兴开始以后,神性受到了反对,而人性得到了张扬,由此,实现了个体的自我意识与群体的类的意识的分化,形成了以个体为本位的文化特点。按照这种文化精神,每个人都是生而平等和自由的,无论在上帝面前还是在法律面前都是独立的主体,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个体可以进行自我选择、自我决策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有追求世俗幸福的权利。西方的个体主义文化精神也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如哲学上的人本主义、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和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契约和法律的形式来加以调节和处理。个体主义强调个体价值要高于群体价值,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奋斗和自我实现的进取精神,但另一方面,又很容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极端。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工具理性的片面扩张,很容易导致人的主体性和人的价值的失落。

激进冒险的特征。由于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和奴隶制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提高了西方人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而且使西方人形成了激进好动、外向冒险的文化精神。从古希腊人的尚武精神到古罗马人的角斗精神,再到中世纪的骑士精神,无不显示出这样的文化特点。西方人的崇尚力量、勇气和魄力,一方面显示出他们锐意进取的精神,给西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他们好斗和残忍的特点。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往往基于物质利益和宗教信仰原因的扩张和好斗给很多民族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粱启超在考察了一战后的欧洲后,就曾对西方文明中的好战本性提出了深刻的批评。在当今世界,美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在世界上大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动辄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指手画脚,不断扩张他们在世界各地的势力范围,同样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这一特征。

家,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变化,总是习惯于从伊斯兰教的经典5古兰经6和5圣训6中去寻找依据,总是用伊斯兰教的价值观来衡量判定这种变化的是与非。宗教生活和宗教文化成为了穆斯林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的中心。在穆斯林的思维方式中,理性思考和逻辑论证不得违背经训知识,5古兰经6既是把伊斯兰教各教派、学派和各民族维系在一起的纽带,也是伊斯兰精神文化的源泉。

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伊斯兰文化并不排斥其他的一神教信仰,它尊重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对其持较强的宽容态度。在历史上,伊斯兰教在军事上虽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但对异教徒并没有强迫他们皈依伊斯兰教,只是/将其视为-有经人.加以区别对待,针对异教徒的

122(P208)

-圣战.对他们并不适用0。而相比之下,/西方基督教会醉心于一种不含-杂质.的一体化的基督教理想,结果是遍及全欧洲的宗教迫害乃至十字军运动,而几乎由单一民族构成的犹太教因强烈的-选民观.、排他性的教规教仪以及实行族内婚制度,其民族排他性就更强烈

122(P208~209)

了。0伊斯兰教的较强的包容性,为伊斯兰文化的发展和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强调平等的文化特征。伊斯兰文化强调平等性,在真主安拉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可以与安拉进行直接的心灵上的沟通,而不需要一个中间的阶层来帮助。因此,伊斯兰教没有一个牧师或僧侣阶层,它绝对禁止任何崇拜人间偶像的现象。在伊斯兰文化中,人格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管你的种族肤色、性别差异还是贫富差异,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伊斯兰教要求信徒不得为了私欲而积累财富,而应/赈济贫民,敬畏真主0,主张在他们的财产中,有乞丐和贫民的权利。这种平等的思想强调了社会的公正,极易在广大下层民众中引起共鸣,极大地增强了伊斯兰文化的凝聚力,伊斯兰教也由此成为了具有普世性的世界性的大宗教。

三、印度文化

印度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创造出了灿烂

的印度文化。在历史中,印度文化对其他许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早在两汉时期,以佛教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就传入我国,成为了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文化本身也在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中处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印度文化体系。一般而言,印度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以宗教文化为核心。印度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一种宗教型文化。可以说,宗教融

二、伊斯兰文化

伊斯兰文化体系的形成是与伊斯兰教产生

和发展的历史密不可分的,它以阿拉伯为基地、伊斯兰教为核心,对东方地区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伊斯兰文化体系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鲜明的宗教文化特征。形成于7世纪中叶的伊斯兰教同伊斯兰国家人民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并渗透到了经济、政治、道德、法律等各个领域,具有强烈的现实入世的特点。在伊斯兰国

于了印度文化的方方面面,甚至人们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国家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梁漱溟先生在其5东西文化及其哲学6中就认为,/他的文化中俱无甚可说,唯一独盛的只有宗教之一物。而哲学、文学、科学、艺术附属之。0/世界民族盖未有渴热于宗教如印度人者,世界宗教之奇盛与最进步未有过于印度之土

132(P73)

者。0宗教不仅在印度文化中占据了核心地位,而且还渗透到了印度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一切方面。如在反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就具有印度教的政治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宗教化的鲜明特色。

多样文化中的统一性。在印度文化体系中,由于生存的条件与环境不同,以及一些历史政治的原因,印度文化可以说派系繁多,门派林立,各具特色。如古吠陀文化、雅利安文化、婆罗门文化、佛教文化、印度教文化、印度伊斯兰文化等。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没有象中国一样有一个民族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其人数最多的斯坦族人口也只占印度总人口的45%左右。印度的语言也非常繁复,虽然印度政府确定了印地语为国语,但却没有真正获得国语的地位而被各邦接受,因此还得承认另外14种语言为有关邦的官方语言。曾有西方学者经过调查,确定印度有179种语言和544种方言。印度的宗教也非常复杂,既有三大世界性的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还有印度教、锡克教、耆那教、帕西教、犹太教等。然而,印度的多样性文化虽然没有使印度成为象中国一样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但也没有使印度分崩离析。这是因为印度文化在其多样性的表现形态中又有着文化的统一性,/而这种文化统一性又主要体现在主要的宗教印度教上。不说印度教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耆那教和佛教也是与印度教条缘性极

122(P300)

强的印度型宗教。0/正是印度教以一种少见的稳定性和强大的包容性,给时间上的印度以一以贯之的气质,给空间上的印度以大体一致的品格,同时给印度世界之内及周边民族以印度文化的熏染,从而使这个文明的疆域和人口规模得

122(P309~310)

以不断扩大。0

注重寻求超脱的精神。在印度文化中,各派宗教都比较统一地把世界分为物质的世俗世界和精神的宗教世界,在对待两个世界的态度上,都是轻世俗世界而重宗教世界。在印度人追求的人生四大目的利、欲、法和解脱中,虽然也包含着物质利益和情感爱欲,但最终达到精神上的超脱却是印度人一生的最高追求。/印度人既不像西方人的要求幸福,也不像中国人的安遇知足,他是努力于解脱这个生活的;既非向前,又非持中,乃是翻转向后,即我们所谓第三条路向。这个态度是别地方所没有,或不盛的,而在印度这个地方差不多是好多的家数,不同的派别之所共

132(P73)

同一致。0这种出世的寻求超脱的精神,一方面使印度文化带有了浓重的悲观厌世的色彩,导致贬低当下的现实人生的价值,影响了人们的奋发进取精神;但另一方面,也给印度文化带来了许多其他民族文化所不具有的美德,如由寻求超脱而产生的主张自我克制、宽容、忠诚、非暴力、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等精神。圣雄甘地就是体现这些精神的最杰出的代表。

四、中国文化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

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国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华夏大地上创造的文化,它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外来的佛教文化,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个相当稳定的文化体系,其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自身独具的特征。

天人合一、追求和谐。中国文化发源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的黄河流域,良好的自然条件为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得天独厚且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非常有利于小农的自然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人们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往往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如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0,他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0。在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中,虽然对/天0的理解存在着多义性且有着一个认识的发展过程,但总体上都认为天、地、人是一个和谐的统一的整体。中国文化追求和谐不仅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注重社会和人自身的和谐方面。如儒家就追求和的境界,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0,/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则百事不废0,主张人与人之间以和为贵,建立互相宽容、尊重的人际关系,社会要追求和平。这种注重天人合一、追求和谐的文化精神不仅是中国文化中的宝贵资源,而且在解决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恶化、战争冲突不断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当然,天人合一、追求和谐的文化思维,一方面能有效地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抑制了科技理性的产生,没有造成充分的人与自然的分化、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文化现象。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对科学技术是轻视和排斥的,在思维上重直觉的感悟,而轻视理性的思维,这对中国的科技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如老子认为/智慧出,有大伪0,庄子

把科技称为/雕虫小技0、/奇技淫巧0等。

群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在对待人的价值问题上,中国文化强调的是群体主义,突出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群0。因此,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应该牺牲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实现社会或整体的价值来表现的,由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个体是属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其本身不是独立和自由的。中国的传统社会说到底是人伦社会、伦理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的单位。为了维护这种以群体为本位的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就非常强调礼治,礼治是管理社会与国家的理想的模式。孔子认为礼是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要求人们一切按礼行事,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0。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0到/三纲五常0,礼成了约束人们的行为、限制个体自由的无所不在的思想上的利器。中国文化的/重群体,轻个体0的价值观,强调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贡任,主张人与人之间应相亲相爱、相互关心和帮助,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影响。但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抑制个体的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精神发展的情况,以致出现社会发展的动力不足的现象。

道德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道德及其作用。在儒家学说中,/仁0作为其思想的核心,构成了人的各种道德观念的内在的依据以及/礼0的精神支柱。孔子认为,成为/仁人0就实现了一个人的最高价值。道德成了评价人的价值的主要标准。因此,人们要/戒慎戒惧0,/每日三省吾身0,要不断地修心性,致良知,从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大下0。在道德本位价值观的指导下,中国文化中对于义和利的问题就必然主张重义轻利。在处理道义和物质利益的关系时,必须/见得思义0、/见利思义0、/义而后取0。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0,一个

人对义和利决定取舍时,要以/义0作为准则。中国的道德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强调人们要向内心下工夫,提高道德修养,增强道德意识,这对于形成中国人的许多高尚的道德品性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容易导致忽视人的正常的物质利益的要求,压抑人的主体性的状况。

以上我们对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主要特征作了最一般而远非全面的概括,这些文化特征构成了该文化体系存在的标识。在全球化的今天,各民族文化之间处在日益频繁的交流与互动过程中,都在根据自身的实践需要对外来优秀文化进行吸收和整合,以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然而,这种文化的吸收和整合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对于整个的文化体系来说更是如此。事实上,以纯粹外来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主体而达到文化发展的高峰,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找不到先例的。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说:/从根本上重构他们社会的文化,这是注定要失败的0,丧失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只能造就/无

142(P166)

所适从的国家0,染上/文化精神分裂症0。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我国的文化建设应在立足本国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只有对外来文化及其特征加以正确的分析、比较和鉴别,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出真正有益于中国现实实践的文化因素加以吸收和整合。

1参考文献2

112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22阮炜.文明的表现)))对5000年人类文明的评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42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PluralisticFeatureofWorldCulturalOrganization

FANJun-yu

(SuzhouUniversity,Suzhou,Jiangsu,215021,China)

Abstract:TheauthoranalyzespluralisticfeatureofmainWorldculturalorganizationincludeWesternculture,Lslamicculture,IndiancultureandChineseculture.Keywords:Culturalorganization;Culture;Feature

1责任编辑:彭书贵2


相关文章

  • 艺术设计与美学刘子川考试大纲
  • 艺术设计与美学 每章重点 作者:刘子川 第一章 何谓现代设计 一.自学和考试基本要求 本章是现代设计与美学.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现代设计"的诞生:了解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了解现代设计美学的概念及特征: 本 ...查看


  • 徐杰舜:汉民族研究的"雪球"理论
  • 徐杰舜:汉民族研究的"雪球"理论 2010-05-11 22:10阅读: X (*本文为作者徐杰舜参加2008年4月24日-27日于美国斯坦福大学举行的"汉民族研究反思考"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演讲论文.) ...查看


  • 比较教育学的价值判断与研究范式
  • 比较教育学的价值判断与研究范式: 多元文化主义视角 Value Judgement and Paradigm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A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luralism 北京 ...查看


  • 网络时代的未来商业模式特征
  • 丁玉章e商(之三,网络时代的未来商业模式特征) 十三期 作者:丁玉章 摘要: 在未来的世界里,随着多元文化和多样性需求的发展,消费者追求个性张扬.渴求参与主张,这是未来消费需求的主脉搏,也是现代商业模式的发展和创新方向. 是以商品品类为主, ...查看


  • [边疆治理3]何明:边疆观念的转变与多元边疆的构建
  • (注:本文已发表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05期.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摘要:"边疆"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空间,关涉族群关系.文化形貌.国家形态.国内政治.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治理理念.技术水平.世界格局 ...查看


  •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作者:邓艳红 民族教育研究 2005年02期 教育与文化有着"血肉般"密切的联系.教育显然是作为"复杂整合体"的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因而必然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要适应文化的 ...查看


  • 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和历史背景深刻分析!
  • 世界现代设计史 -----------------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并没有什么重要的设计活动.日 本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运动以后才开始自己的现代化运动,逐渐 进步工业化时代,19世纪末期已经把国家的中心放在海外扩 ...查看


  • 体育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汇总
  • 一.对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的思考结合体育赛事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功能以及以体育赛事为代表的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促进体育文化传播方面应当: ①体育文化传播路径的单一性 ②体育文化传播融合发展支撑体系没成型 ③产业化路径断层阻拦体育文化传播影响力. ...查看


  • 论问题取向的课程论研究
  • 2011年第10期 No. 10,2011 EDUCATIONAL RESEARCH General ,No. 381 (总第381期) 论问题取向的课程论研究* 王囡罗生全 [摘 要]问题取向的课程论研究有着"无目的的目的性&q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