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影视作品赏析
影视作品赏析
——《千钧一发》观后感
摘要:电影《千钧一发》,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黑龙江电影制片厂、天津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于2008年,电影根据发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的一起连环爆炸勒索案改编而成,写了一个一生潦倒的老警察被裹挟进去之后,4天只身连排十一枚炸弹,被最后一枚炸弹炸成重伤而成为英雄的故事。影片的种种充分体现出一名人民警察的危险、坚信和不易。 关键词:千钧一发 老鱼 排爆 公安 炸弹
一、电影简介:
电影《千钧一发》,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黑龙江电影制片厂、天津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于2008年,电影根据发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的一起连环爆炸勒索案改编而成,写了一个一生潦倒的老警察被裹挟进去之后,4天只身连排十一枚炸弹,被最后一枚炸弹炸成重伤而成为英雄的故事。
二、观后感受
看完这部电影,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干公安不容易,尤其是在基层干警察的,更是不容易。
故事发生在东北,在那里有很多日军和俄军遗留下来的炸弹,给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隐患。按照我以前看过的电影,比如一些美国大片,其中排爆的场景总会显得非常惊心动魄,排爆成功后总会接收英雄般的接待。但是本片一开始,在解决一些俄日遗留的炸弹之后,出现的场景却是一名小女警在给老鱼录一段记录视频,甚至在录视频的时候,老鱼还产生许多语言上的漏洞,被女警指出来,憨厚的样子引人发笑。很难想象,这样不严肃的场景下正在进行的是极度危险的排爆工作,但是正是这样的场景安排,让观众们隐隐感到警察工作光荣背后的艰辛。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老鱼同志用自己多年接触炸弹的经验,一颗一颗地排爆。影片中并没有用多么壮烈、多么刺激、多么紧张的氛围去描写那些排爆的场景。恰恰相反,影片中的排爆场景是那样的平静、平凡。
老鱼骑着他那辆破旧的摩托车去排爆,喧嚣的闹市区和不知情的群众仿佛就是看热闹一般在看老鱼排爆,但从老鱼喊群众们离开现场就能知道这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但是老鱼就像做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一般,小心翼翼地固定好地雷将炸弹运离现场。有意思的是运输途中,老鱼还因为路况不好跌倒了一次,鱼和炸弹一股脑儿都倒在了路上,这时老鱼随便收了收鱼,让人代为保管,然后小心翼翼地捡起炸弹,驱车去一处人少的地方处理炸弹。更令人回味的是,处理炸弹的地点附近,有一群人起了冲突,骂骂咧咧、扭打的声音作为背景,而老鱼并没有闲暇去劝阻。在老鱼
解开炸弹,往冰面上一扔,炸弹爆炸之后,那群起冲突的人顿时安静了。看完整部影片后回想这个有些引人发笑的情节,不禁有感,老鱼从事的工作远远比劝阻打架斗殴、维护社会治安要更加危险和严峻。
在他骑着破摩托穿街过巷回到家里,在老婆的唠叨声中收拾鱼的时候,很难将他和一个警察的形象对上号,但他手捧炸弹时的专注和紧张以及常人心理的自然流露,分明就是日常生活里一个普通而真实的警察。前面提到了那堆鱼,是老鱼为了改善生活而去冰湖上抓的,说明了虽然人民警察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为了完成人民赋予的使命,他还是坚持了下来。警察也是人,也要谋生活,但是警察又很特殊,他要奉献,甚至是生命。
整个影片描写的是真人真事,演员也都是非专业演员,马饰演老鱼的国伟甚至是一名派出所所长,职业上的高度亲和性让老于的表演深入骨髓,一点都不显做作。在收到领导指派的任务的时候,老鱼也会推脱,也不想摊上这么多危险的事情,警察也是人,任何一个有正常家庭的人都会对此有所顾忌。警察也只是一份工作,在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里,英雄是大无畏的,人民警察是勇往直前的,遇到危险他们会争抢着上,牺牲生命在所不辞。其实我一直想,现实生活中,一个警察为了抓一名小偷或者一名逃犯就那么牺牲了,到底值不值得?姑且不论牺牲后带来的荣誉,牺牲带给警察的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更多的是对亲人、朋友、战友们无法弥补的伤害。一个人走就走了,一身清白,但是他给未亡人留下的确实一辈子的伤痛。老鱼仅仅是一名小警察,也会害怕,也会退缩,但是没办法,硬着头皮还是要上。领导让他去,他不能不去,这是组织上的安排。所以老鱼这个英雄不当也得当了,明明说好休息一夜,却又一次又一次被叫到现场,一就次又一次硬着头皮拆弹。影片里的领导总是说“你再克服一下!再克服一下!”所以老鱼只能一次一次的拆,老鱼拆到最后一个爆炸了,险情排除了,老鱼立功了,成了英雄,但是老鱼没死,所以房子小还得克服,妻子没工作还得克服,儿子没地方安排还得克服。老鱼拆炸弹之前总会向局长提出最后的希望,就是解决儿子和妻子的工作。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中国警察不是超人,但却要干着超人们才能干的活。
整部影片就是在这样平淡无奇的环境下进行的排爆,非常地真实。尤其是在最后一次排爆的过程当中,所有人都以为老鱼不会出问题,都很放心地让老鱼上去排(尤其是那个司机,还说就凭捞鱼的技术,根本不用带装备)。但是老鱼深知这就是真的炸弹,而且极有可能排爆失败,但是他还是硬着头皮上了。影片有一个细节,画面中是排爆的老鱼和看着老鱼排爆的局长,老鱼抓出箱子里的啤酒瓶扔出去,抓了几次都没有失败,那名局长就渐渐以为老鱼会成功,那名局长转了转身,可是又不放心地回了头。就在这时,炸弹毫无预兆地炸了,不像美国大片中那样火焰翻涌、山崩地裂,但是偏偏给人一种万分揪心的感觉,仿佛提了很久的一颗心突然坠地,一切对英雄凯旋的希冀都破碎地彻彻底底一般。事情就是这么突然,前面
10枚炸弹都没有爆炸,给了观众很强的悬念,突然在这一刻爆炸了,让人在情感上、视觉上有一种巨大的冲击。老鱼出事之后,现场最明显的就是那名女警胡小林的呼叫声,听着是那样揪心和撕心裂肺。
影片的结尾安静异常,没有领导的探望,没有同事的拜访,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他的妻子没有说话,安静地在为他夹玻璃残渣,儿子忧心地坐在一旁,老鱼醒来后,看见的是当日的新闻,头条就是对他的事迹的报导。电视里面甚至还出现了广告的声音。影片就这样在新闻的播报声中结束了。这样的场景搭配,回想起来很有意味。英雄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鲜花簇拥,万众瞩目,英雄其实非常平凡,甚至有些微不足道。但是正是这样的英雄,在人民中间兢兢业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保卫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需多言,那张布满伤痕的面孔就已经告诉我们,英雄谓何。
参考文献:
[1]高群书.《千钧一发》
[2]百度百科
公安影视作品赏析
影视作品赏析
——《千钧一发》观后感
摘要:电影《千钧一发》,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黑龙江电影制片厂、天津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于2008年,电影根据发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的一起连环爆炸勒索案改编而成,写了一个一生潦倒的老警察被裹挟进去之后,4天只身连排十一枚炸弹,被最后一枚炸弹炸成重伤而成为英雄的故事。影片的种种充分体现出一名人民警察的危险、坚信和不易。 关键词:千钧一发 老鱼 排爆 公安 炸弹
一、电影简介:
电影《千钧一发》,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黑龙江电影制片厂、天津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于2008年,电影根据发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的一起连环爆炸勒索案改编而成,写了一个一生潦倒的老警察被裹挟进去之后,4天只身连排十一枚炸弹,被最后一枚炸弹炸成重伤而成为英雄的故事。
二、观后感受
看完这部电影,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干公安不容易,尤其是在基层干警察的,更是不容易。
故事发生在东北,在那里有很多日军和俄军遗留下来的炸弹,给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隐患。按照我以前看过的电影,比如一些美国大片,其中排爆的场景总会显得非常惊心动魄,排爆成功后总会接收英雄般的接待。但是本片一开始,在解决一些俄日遗留的炸弹之后,出现的场景却是一名小女警在给老鱼录一段记录视频,甚至在录视频的时候,老鱼还产生许多语言上的漏洞,被女警指出来,憨厚的样子引人发笑。很难想象,这样不严肃的场景下正在进行的是极度危险的排爆工作,但是正是这样的场景安排,让观众们隐隐感到警察工作光荣背后的艰辛。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老鱼同志用自己多年接触炸弹的经验,一颗一颗地排爆。影片中并没有用多么壮烈、多么刺激、多么紧张的氛围去描写那些排爆的场景。恰恰相反,影片中的排爆场景是那样的平静、平凡。
老鱼骑着他那辆破旧的摩托车去排爆,喧嚣的闹市区和不知情的群众仿佛就是看热闹一般在看老鱼排爆,但从老鱼喊群众们离开现场就能知道这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但是老鱼就像做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一般,小心翼翼地固定好地雷将炸弹运离现场。有意思的是运输途中,老鱼还因为路况不好跌倒了一次,鱼和炸弹一股脑儿都倒在了路上,这时老鱼随便收了收鱼,让人代为保管,然后小心翼翼地捡起炸弹,驱车去一处人少的地方处理炸弹。更令人回味的是,处理炸弹的地点附近,有一群人起了冲突,骂骂咧咧、扭打的声音作为背景,而老鱼并没有闲暇去劝阻。在老鱼
解开炸弹,往冰面上一扔,炸弹爆炸之后,那群起冲突的人顿时安静了。看完整部影片后回想这个有些引人发笑的情节,不禁有感,老鱼从事的工作远远比劝阻打架斗殴、维护社会治安要更加危险和严峻。
在他骑着破摩托穿街过巷回到家里,在老婆的唠叨声中收拾鱼的时候,很难将他和一个警察的形象对上号,但他手捧炸弹时的专注和紧张以及常人心理的自然流露,分明就是日常生活里一个普通而真实的警察。前面提到了那堆鱼,是老鱼为了改善生活而去冰湖上抓的,说明了虽然人民警察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为了完成人民赋予的使命,他还是坚持了下来。警察也是人,也要谋生活,但是警察又很特殊,他要奉献,甚至是生命。
整个影片描写的是真人真事,演员也都是非专业演员,马饰演老鱼的国伟甚至是一名派出所所长,职业上的高度亲和性让老于的表演深入骨髓,一点都不显做作。在收到领导指派的任务的时候,老鱼也会推脱,也不想摊上这么多危险的事情,警察也是人,任何一个有正常家庭的人都会对此有所顾忌。警察也只是一份工作,在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里,英雄是大无畏的,人民警察是勇往直前的,遇到危险他们会争抢着上,牺牲生命在所不辞。其实我一直想,现实生活中,一个警察为了抓一名小偷或者一名逃犯就那么牺牲了,到底值不值得?姑且不论牺牲后带来的荣誉,牺牲带给警察的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更多的是对亲人、朋友、战友们无法弥补的伤害。一个人走就走了,一身清白,但是他给未亡人留下的确实一辈子的伤痛。老鱼仅仅是一名小警察,也会害怕,也会退缩,但是没办法,硬着头皮还是要上。领导让他去,他不能不去,这是组织上的安排。所以老鱼这个英雄不当也得当了,明明说好休息一夜,却又一次又一次被叫到现场,一就次又一次硬着头皮拆弹。影片里的领导总是说“你再克服一下!再克服一下!”所以老鱼只能一次一次的拆,老鱼拆到最后一个爆炸了,险情排除了,老鱼立功了,成了英雄,但是老鱼没死,所以房子小还得克服,妻子没工作还得克服,儿子没地方安排还得克服。老鱼拆炸弹之前总会向局长提出最后的希望,就是解决儿子和妻子的工作。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中国警察不是超人,但却要干着超人们才能干的活。
整部影片就是在这样平淡无奇的环境下进行的排爆,非常地真实。尤其是在最后一次排爆的过程当中,所有人都以为老鱼不会出问题,都很放心地让老鱼上去排(尤其是那个司机,还说就凭捞鱼的技术,根本不用带装备)。但是老鱼深知这就是真的炸弹,而且极有可能排爆失败,但是他还是硬着头皮上了。影片有一个细节,画面中是排爆的老鱼和看着老鱼排爆的局长,老鱼抓出箱子里的啤酒瓶扔出去,抓了几次都没有失败,那名局长就渐渐以为老鱼会成功,那名局长转了转身,可是又不放心地回了头。就在这时,炸弹毫无预兆地炸了,不像美国大片中那样火焰翻涌、山崩地裂,但是偏偏给人一种万分揪心的感觉,仿佛提了很久的一颗心突然坠地,一切对英雄凯旋的希冀都破碎地彻彻底底一般。事情就是这么突然,前面
10枚炸弹都没有爆炸,给了观众很强的悬念,突然在这一刻爆炸了,让人在情感上、视觉上有一种巨大的冲击。老鱼出事之后,现场最明显的就是那名女警胡小林的呼叫声,听着是那样揪心和撕心裂肺。
影片的结尾安静异常,没有领导的探望,没有同事的拜访,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他的妻子没有说话,安静地在为他夹玻璃残渣,儿子忧心地坐在一旁,老鱼醒来后,看见的是当日的新闻,头条就是对他的事迹的报导。电视里面甚至还出现了广告的声音。影片就这样在新闻的播报声中结束了。这样的场景搭配,回想起来很有意味。英雄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鲜花簇拥,万众瞩目,英雄其实非常平凡,甚至有些微不足道。但是正是这样的英雄,在人民中间兢兢业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保卫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需多言,那张布满伤痕的面孔就已经告诉我们,英雄谓何。
参考文献:
[1]高群书.《千钧一发》
[2]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