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术以形象表现为最基本特征。美术中的创造、创新均以形象的改造、形象间的重新组合为载体。所以为加强教研实践的针对性,以“完形”概念替换创造概念,以整合行为(完整、组合形象的行为)的概念替换创造行为。 关键词:完形意识;整合行为;创新精神;主动;个性 现代社会竞争最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性的创新型人才。主动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最有价值的才能。现代教育的一切手段都应为培养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人才服务。我在美术教学中,从强化学生们的完形意识入手,通过情境创设、言辞诱导和行为指导,诱发学生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发现欲望和表现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尽兴表达。在形象整合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养成主动的、持久的、个性化的创新性思维习惯,能够自觉的运用不断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不断地指导、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 一、“完形”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能够随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游戏目的的变化,把随便发现的一块小石头,想象成宝石、货币、山头、士兵、堡垒、棋子、飞碟、怪物等,变换着方式和规则来玩。这种能够把简单原始的材料假想成神奇宝贝的心理意识,就是心理学理论所描述的完形意识———儿童对某种生活状况或某一通过观察、感知后,自发形成的一种完整形象的视觉思维概念。这种极普遍的现象,是儿童具有创造天赋的表现。也是美国教育学家阿嗯海姆所描述的“完形”心理学理论的依据。学生们的这种自发的、发散性的“完形”视觉思维为创新型美术教学提供了切入点。在不需要掌握高深知识技能的基础教育阶段,引导、培养学生们尽可能广泛的观察、思考、想象、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和扩大学生思维的发散广度,以强化“完形”意识,训练提高整合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工作夯实基础,是我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目的。 二、营造创新性教学情境,强化“完形”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著名学者黄全愈博士在其《素质教育在中国》一书中指出:“创造性不可能简单、直接的传授给学生尤其是儿童。如果创造性能轻而易举的承受,那么这种‘克隆’的‘创造性’将是毫无创造性与自我价值的。”创新概念的提出,就在于指导或要求教育工作者避免“教”学生创造的误区。而是要营造一种适合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应用最有效的手段去帮助个人实现自我,刺激创造性,让学生们在这种环境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所以,我不用相对完美的成人化知识体系来要求学生们一味的服从,而是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程序来引导他们学会从观察、学习、游戏或生活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新规律,进而强化学生们的“完形”意识,养成创新思维习惯。 (一)运用电教媒体,营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扩大学生的经验范围,激化“完形”意识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掌握,必然要通过直接具体的感知阶段和间接抽象的思维阶段。感知是基础,思维是深化。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感知,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使之向更高层次飞跃,从而促进思维的活跃。一切儿童的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感知训练,一切儿童的教育过程都应该以美育的形象性原则为基础,尽可能地使儿童的感知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含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杜为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运用影视教具(根据教学目的加工后的自然探险、城市风光、民间风俗、科幻故事、科教影片、儿童动画片等的VCD影碟),营造形象内涵丰富、贴近生活实际的体验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新的或是以往忽略了的东西,体验真实或虚拟的情感,领略新视角的新鲜感受,激发对环境再认识的兴趣,扩大观察和思维的发散广度。 (二)营造研究性的体验环境,通过观察、试验,在“产生”新知识的过程中,强化视觉思维 在理论产生的原发环境中讲授理论知识,在“产生”规律的过程中理解美术的概念。从而避免了理论知识教学的枯燥感。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和兴趣,将发散的、游戏性质的“完形”意识转化为逻辑性的思考、归纳,在研究的过程中,丰富“完形”经验。 (三)营造“批评性”教学氛围,在欣赏、点评、修正的过程中强化“完形”意识,丰富整合经验 创新能力是一种在现有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发现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形成这一能力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在观察、欣赏、表现过程中的批评意识,将有利于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训练学生进行不断深入的“完形”表现,提高整合能力 以新知识、新技法的不断渗透,强化“进一步完形”的意识和表达能力。提供多种表现效果参照,扩大“完形”渠道的选择,运用多种技法进行同一题材的表现练习,丰富表达经验,提高表现能力。 三、创设宽松、自由、愉悦的表现环境,发展整合能力。 以创造性的艺术过程刺激一般创造力,使学生具有将“完形”想象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过程。在激发、强化“完形”意识和兴趣的基础上,我以“综合就是创造,独特就是创新”的教学要求作为学生个性化表现的推进器,使学生积蓄起来的观察、体验、欣赏、知识、技能、想象、设计、情感等的经验得以有目的、有条理的宣泄,并享受其中“泄洪”般的乐趣。帮助学生养成发现、批评、修正、整合表现的创新表达习惯,培养创新精神。 我的一些做法是: 1.低姿态教学,不带任何成见的以向学生学习的心态进行辅导。或者说怀着对学生的好奇进行教学,最大可能的配合学生进行表达时的需要。 2.选择动态的、过程性强的教具,尽量采用真实环境或创设最接近真实的情境辅助教学;布置经常性观察作业,养成观察、体验的习惯,丰富记忆表象,强化学生们的感受能力和敏锐度。 3.提倡学生用手看、用眼想、用心画。以非正常的表现要求,引导学生整合自己的各类经验。 4.不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采取旁敲侧击的方法,在启发和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积累“获得答案”的经验,培养自信心,削弱依赖感。 5.以学生的作品来启发学生,尽量少作示范,给于学生进行批评的机会,让学生用异于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以此树立学生自我表现的信心,避免崇拜心理因素影响,干扰表达时的舒畅感和个性化色彩。 6.重视学生们的非正常美术表现。多给学生胡写乱画的练习机会,从中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 7.提问不举手的学生,在启发、引导中彻底解决教材、教学难点。 8.扩大基本形组合法在创作中的应用,提高“完形”表达能力。 9.在临摹、写生、创作的教学中,强调意写而不是笔写,强调主观精神的投射———拟情。引导学生通过假想模拟来体验事件、情感的氛围和身体运动的感觉和表情、心理。 10.选用大画幅作业形式(八开纸、四开纸甚至地面),扩大形象表现的“完形”空间。 11.坚持一次性成画的练习,边创作边修改,随时关注,随机辅导,不断调整完形取向。 l2.以表现过程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在过程中评价学生。 13.注重教材间的递进性和系统性,使每一课时的教学,都是在上一课时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发挥。每一课时的设计和教学,都要给下一课时的教学留有余地,埋下伏笔。每一次学生的心情发挥,都应给下一次的心情发挥创造空间,以教学形式的“完形”设置,强化学生的“完形”意识。 我们的世界正不断寻找新的起点。起点就在我们认为不完美的地方,它正等待我们每一个人通过各自不同的途径去发现、改进和结晶。这正是强化“完形”意识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实验小学
摘要:美术以形象表现为最基本特征。美术中的创造、创新均以形象的改造、形象间的重新组合为载体。所以为加强教研实践的针对性,以“完形”概念替换创造概念,以整合行为(完整、组合形象的行为)的概念替换创造行为。 关键词:完形意识;整合行为;创新精神;主动;个性 现代社会竞争最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性的创新型人才。主动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最有价值的才能。现代教育的一切手段都应为培养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人才服务。我在美术教学中,从强化学生们的完形意识入手,通过情境创设、言辞诱导和行为指导,诱发学生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发现欲望和表现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尽兴表达。在形象整合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养成主动的、持久的、个性化的创新性思维习惯,能够自觉的运用不断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不断地指导、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 一、“完形”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能够随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游戏目的的变化,把随便发现的一块小石头,想象成宝石、货币、山头、士兵、堡垒、棋子、飞碟、怪物等,变换着方式和规则来玩。这种能够把简单原始的材料假想成神奇宝贝的心理意识,就是心理学理论所描述的完形意识———儿童对某种生活状况或某一通过观察、感知后,自发形成的一种完整形象的视觉思维概念。这种极普遍的现象,是儿童具有创造天赋的表现。也是美国教育学家阿嗯海姆所描述的“完形”心理学理论的依据。学生们的这种自发的、发散性的“完形”视觉思维为创新型美术教学提供了切入点。在不需要掌握高深知识技能的基础教育阶段,引导、培养学生们尽可能广泛的观察、思考、想象、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和扩大学生思维的发散广度,以强化“完形”意识,训练提高整合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工作夯实基础,是我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目的。 二、营造创新性教学情境,强化“完形”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著名学者黄全愈博士在其《素质教育在中国》一书中指出:“创造性不可能简单、直接的传授给学生尤其是儿童。如果创造性能轻而易举的承受,那么这种‘克隆’的‘创造性’将是毫无创造性与自我价值的。”创新概念的提出,就在于指导或要求教育工作者避免“教”学生创造的误区。而是要营造一种适合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应用最有效的手段去帮助个人实现自我,刺激创造性,让学生们在这种环境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所以,我不用相对完美的成人化知识体系来要求学生们一味的服从,而是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程序来引导他们学会从观察、学习、游戏或生活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新规律,进而强化学生们的“完形”意识,养成创新思维习惯。 (一)运用电教媒体,营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扩大学生的经验范围,激化“完形”意识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掌握,必然要通过直接具体的感知阶段和间接抽象的思维阶段。感知是基础,思维是深化。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感知,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使之向更高层次飞跃,从而促进思维的活跃。一切儿童的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感知训练,一切儿童的教育过程都应该以美育的形象性原则为基础,尽可能地使儿童的感知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含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杜为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运用影视教具(根据教学目的加工后的自然探险、城市风光、民间风俗、科幻故事、科教影片、儿童动画片等的VCD影碟),营造形象内涵丰富、贴近生活实际的体验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新的或是以往忽略了的东西,体验真实或虚拟的情感,领略新视角的新鲜感受,激发对环境再认识的兴趣,扩大观察和思维的发散广度。 (二)营造研究性的体验环境,通过观察、试验,在“产生”新知识的过程中,强化视觉思维 在理论产生的原发环境中讲授理论知识,在“产生”规律的过程中理解美术的概念。从而避免了理论知识教学的枯燥感。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和兴趣,将发散的、游戏性质的“完形”意识转化为逻辑性的思考、归纳,在研究的过程中,丰富“完形”经验。 (三)营造“批评性”教学氛围,在欣赏、点评、修正的过程中强化“完形”意识,丰富整合经验 创新能力是一种在现有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发现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形成这一能力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在观察、欣赏、表现过程中的批评意识,将有利于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训练学生进行不断深入的“完形”表现,提高整合能力 以新知识、新技法的不断渗透,强化“进一步完形”的意识和表达能力。提供多种表现效果参照,扩大“完形”渠道的选择,运用多种技法进行同一题材的表现练习,丰富表达经验,提高表现能力。 三、创设宽松、自由、愉悦的表现环境,发展整合能力。 以创造性的艺术过程刺激一般创造力,使学生具有将“完形”想象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过程。在激发、强化“完形”意识和兴趣的基础上,我以“综合就是创造,独特就是创新”的教学要求作为学生个性化表现的推进器,使学生积蓄起来的观察、体验、欣赏、知识、技能、想象、设计、情感等的经验得以有目的、有条理的宣泄,并享受其中“泄洪”般的乐趣。帮助学生养成发现、批评、修正、整合表现的创新表达习惯,培养创新精神。 我的一些做法是: 1.低姿态教学,不带任何成见的以向学生学习的心态进行辅导。或者说怀着对学生的好奇进行教学,最大可能的配合学生进行表达时的需要。 2.选择动态的、过程性强的教具,尽量采用真实环境或创设最接近真实的情境辅助教学;布置经常性观察作业,养成观察、体验的习惯,丰富记忆表象,强化学生们的感受能力和敏锐度。 3.提倡学生用手看、用眼想、用心画。以非正常的表现要求,引导学生整合自己的各类经验。 4.不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采取旁敲侧击的方法,在启发和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积累“获得答案”的经验,培养自信心,削弱依赖感。 5.以学生的作品来启发学生,尽量少作示范,给于学生进行批评的机会,让学生用异于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以此树立学生自我表现的信心,避免崇拜心理因素影响,干扰表达时的舒畅感和个性化色彩。 6.重视学生们的非正常美术表现。多给学生胡写乱画的练习机会,从中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 7.提问不举手的学生,在启发、引导中彻底解决教材、教学难点。 8.扩大基本形组合法在创作中的应用,提高“完形”表达能力。 9.在临摹、写生、创作的教学中,强调意写而不是笔写,强调主观精神的投射———拟情。引导学生通过假想模拟来体验事件、情感的氛围和身体运动的感觉和表情、心理。 10.选用大画幅作业形式(八开纸、四开纸甚至地面),扩大形象表现的“完形”空间。 11.坚持一次性成画的练习,边创作边修改,随时关注,随机辅导,不断调整完形取向。 l2.以表现过程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在过程中评价学生。 13.注重教材间的递进性和系统性,使每一课时的教学,都是在上一课时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发挥。每一课时的设计和教学,都要给下一课时的教学留有余地,埋下伏笔。每一次学生的心情发挥,都应给下一次的心情发挥创造空间,以教学形式的“完形”设置,强化学生的“完形”意识。 我们的世界正不断寻找新的起点。起点就在我们认为不完美的地方,它正等待我们每一个人通过各自不同的途径去发现、改进和结晶。这正是强化“完形”意识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