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峡]

解读《三峡》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历代的更迭,城邑的兴衰,河道的变迁和山川名称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须不断充实完善。他参阅了437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

《三峡》是《水经》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作者抓住了三峡景物的特点,描写三峡的形势和景色,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写山,突出山的连绵不断、奇险高峻、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水势凶猛,船行速度飞快。“春冬之时”,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在描写角度上,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表现了山的多、高、峻,“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以日月从侧面进行烘托。写水,除了“襄陵”、“沿溯阻绝”的正面描写,还与飞奔的马和长风进行比较,烘托出夏水的迅猛。

课文写三峡四时的风光,先从从“山“写起。因为写山是为写水设置了条件。山高,则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连,则水不得他泄,必然尽在漕中。峡窄,则断面小,单位面积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涨的因素和峡的特点及条件,构成了水流的湍急。写水,作者并没有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夏水。因为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也最能突出三峡水势迅猛的特点,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所以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细细涵咏,这篇短短的文字,竟把三峡之美,表现得何等神奇!它的山旋水转、四季变幻和奇境迭出,究竟给了作者以多少画之笔意、诗之灵感?作者笔下的三峡,简直就是一位魁伟入云的奇男子:盛夏的奔放和热情,春冬的俊逸和闲远,秋日的忧伤和啸叹,构成了它多么丰满而多姿多态的性格。这就是绵延大江七百余里的三峡!

解读《三峡》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历代的更迭,城邑的兴衰,河道的变迁和山川名称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须不断充实完善。他参阅了437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

《三峡》是《水经》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作者抓住了三峡景物的特点,描写三峡的形势和景色,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写山,突出山的连绵不断、奇险高峻、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水势凶猛,船行速度飞快。“春冬之时”,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在描写角度上,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表现了山的多、高、峻,“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以日月从侧面进行烘托。写水,除了“襄陵”、“沿溯阻绝”的正面描写,还与飞奔的马和长风进行比较,烘托出夏水的迅猛。

课文写三峡四时的风光,先从从“山“写起。因为写山是为写水设置了条件。山高,则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连,则水不得他泄,必然尽在漕中。峡窄,则断面小,单位面积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涨的因素和峡的特点及条件,构成了水流的湍急。写水,作者并没有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夏水。因为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也最能突出三峡水势迅猛的特点,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所以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细细涵咏,这篇短短的文字,竟把三峡之美,表现得何等神奇!它的山旋水转、四季变幻和奇境迭出,究竟给了作者以多少画之笔意、诗之灵感?作者笔下的三峡,简直就是一位魁伟入云的奇男子:盛夏的奔放和热情,春冬的俊逸和闲远,秋日的忧伤和啸叹,构成了它多么丰满而多姿多态的性格。这就是绵延大江七百余里的三峡!


相关文章

  • 主要起草人解读[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三峡远景什么样
  • 2011年05月30日 07:37:41 来源: 人民日报 5月22日拍摄的水位下降后的三峡大坝夜景.按国家防总要求,三峡水库加大下泄力度.5月20至22日,三峡水库水位下降近1米,为中下游抗旱增加补水6亿多立方米. 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查看


  • 解读葛洲坝
  • 解读葛洲坝 张立先 初识葛洲坝,我认为她是一幅画. 再看葛洲坝,她亦不过是一片风景或一首诗. 久驻葛洲坝,细细品味,她竟是一本包装精美.内涵丰富的历史大书了. 认识上的三种变化,费时整整十年.十年前我调入葛洲坝当新闻记者,耳闻目睹,被表象所 ...查看


  • 政府报告解读
  • 2010年,被广泛认为是"极其复杂的一年",然宜昌"风景独好",实现"十一五"圆满收官.昨日,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开幕,市长李乐成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用 ...查看


  • 2010重庆选调生申论真题解读
  • 2010重庆选调生申论真题解读:紧跟国考 立足热点 2010年2月28日重庆市选调生录用考试尘埃落定.其中申论考试的主题是城市房屋拆迁模式问题.2009年11月前后,上海.成都等地发生几起因拆迁引起的恶性冲突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拆迁模式成 ...查看


  • 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解读[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 来源: 新华网党中央.国务院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要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必须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近日,记者就如何贯彻落实< ...查看


  •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13:河流水文特征和气候
  • 微专题13:河流水文特征和气候 [高考母题再现] [2015·新课标全国2] 圣劳伦斯河(下图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下图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9.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查看


  • 长江现今年第1号洪水:三峡入库5万立方米/秒(图)
  • 7月1日14时,长江上游三峡水库出现入库洪峰流量50000立方米每秒. 网络资料 原标题:长江出现今年第1号洪水:三峡入库流量50000立方米每秒 7月1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国家防总获悉,长江出现2016年第1号 ...查看


  • [长江三峡]的云雾描写
  • <长江三峡>是刘白羽的写景名篇,也是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执教本篇时,我们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篇目中的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特征和描写手法的分析上,因此,当我们带领学生解读完文本时,有形无形地会给学生传递着这 ...查看


  • 巴东三峡说课稿
  • <巴东三峡>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巴东三峡>第二课时,我将从以下七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巴东三峡>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选编了一组游记,不仅带领学生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