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谢美霞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的男孩机智聪慧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令人拍案叫绝。
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重点放在读通文章,理解句意上。课上,我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再范读,让学生感知读古文的语感,画出停顿,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让学生说出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子聪惠?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作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这一点,我较好地引导了学生体会,学生也基本上体会到了,最妙的是,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体现了杨氏子不但聪艳慧,还非常有礼貌。这一难点,我是通过让学生对比两句话,从“未闻”和“夫子”去感受,学生也体会得较好,较到位。
在学完课文后,我创设一练习情景,用“张”“李”“黄”等姓氏来替换孔,让学生模仿应答,训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学以致用,这一环节,学生发言积极,对答如流,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浓厚兴趣。
课尾,我还拓展了《世说新语》中的《徐孺子》篇,有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理解起来就稍微容易些,学生也饶有兴趣,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一些做得不足的地方:
1、虽然读的时间较长,但读得效果还够,读的还不够到位,以后要注意方法的运用,多指导朗读。
2、教学应对方面的机智不够,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当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时,老师不是耐心引导,而是过于心急,看到学生说不出来,于是替他说出来,今后一定要克服这方面的缺点。
3、在理解文意方面,我觉得还做的不够,虽然大部分同学都理解了,但我觉得还有少部分后进生仍然没有跟上,以后上课“步伐”不要那么快,要稳打稳扎,一步一个脚印,这样对学生的影响才会是深远的。
4、在课后拓展方面,我觉得自己还做得不够,虽然课后拓展了《徐孺子》篇,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也只是草草收场,至于徐孺子是怎样的聪明,学生没有深入理解。如果有时间的话,应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明白大意后,才能知道徐孺子聪明在哪了,这样,学生才真正读懂了拓展的文章,这样的拓展才有实效。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但这不是借口,备课的深入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实践,而课堂状态显然需要日复一日的实践,才能力求教育学艺术的完美。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中,我要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充电”,不断“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争取让教学这门艺术更完美一些!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谢美霞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的男孩机智聪慧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令人拍案叫绝。
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重点放在读通文章,理解句意上。课上,我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再范读,让学生感知读古文的语感,画出停顿,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让学生说出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子聪惠?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作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这一点,我较好地引导了学生体会,学生也基本上体会到了,最妙的是,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体现了杨氏子不但聪艳慧,还非常有礼貌。这一难点,我是通过让学生对比两句话,从“未闻”和“夫子”去感受,学生也体会得较好,较到位。
在学完课文后,我创设一练习情景,用“张”“李”“黄”等姓氏来替换孔,让学生模仿应答,训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学以致用,这一环节,学生发言积极,对答如流,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浓厚兴趣。
课尾,我还拓展了《世说新语》中的《徐孺子》篇,有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理解起来就稍微容易些,学生也饶有兴趣,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一些做得不足的地方:
1、虽然读的时间较长,但读得效果还够,读的还不够到位,以后要注意方法的运用,多指导朗读。
2、教学应对方面的机智不够,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当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时,老师不是耐心引导,而是过于心急,看到学生说不出来,于是替他说出来,今后一定要克服这方面的缺点。
3、在理解文意方面,我觉得还做的不够,虽然大部分同学都理解了,但我觉得还有少部分后进生仍然没有跟上,以后上课“步伐”不要那么快,要稳打稳扎,一步一个脚印,这样对学生的影响才会是深远的。
4、在课后拓展方面,我觉得自己还做得不够,虽然课后拓展了《徐孺子》篇,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也只是草草收场,至于徐孺子是怎样的聪明,学生没有深入理解。如果有时间的话,应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明白大意后,才能知道徐孺子聪明在哪了,这样,学生才真正读懂了拓展的文章,这样的拓展才有实效。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但这不是借口,备课的深入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实践,而课堂状态显然需要日复一日的实践,才能力求教育学艺术的完美。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中,我要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充电”,不断“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争取让教学这门艺术更完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