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摘 要: 本文在同伴关系各成分的特征、功能总结基础上,分析了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儿童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他们心理健康和取得学业成功的必要前提,是一个人将来顺利适应社会的必备条件。积极发展儿童的同伴关系,让他们与同伴主动交往,是培养儿童的社会技能,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同伴关系; 同伴接纳; 友谊;培养
一、同伴关系和儿童社会化的界定
个体早期发展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最为重要,同伴交往是个体早期的主要活动之一。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1]。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社会化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重视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可以为儿童科学地、创造性地、高效地学习提供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儿童身心主动、积极、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2]。
所谓的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他们的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理想和信念都是通过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在各种社会环境中,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仅次于亲子关系。大量观察和研究表明,儿童从出生后的半年起即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交往行为,这种同伴社交行为在以后几年里一直贯穿于儿童社会化发展过程中。
二、 同伴关系各成分的特征、功能
同伴接纳与友谊是同伴关系的两个主要成分,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与相异性,它们各自的特征、功能决定了其在中小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及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一) 同伴接纳、友谊的特征
1. 同伴接纳(peer acceptance)
同伴接纳是一种群体指向的单向结构,反映的是群体对个体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接纳或排斥[3]。它包括两个属性:一是儿童受欢迎程度;二是其社会地位。儿童被同伴所接纳,就意味着他的个人声望已达到了受同伴欢迎的程度;其社会地位,如身份、社交能力和在同伴中的威信程度等都得到了同伴的认可。同伴关系的建立,主要受同伴接纳性的影响[4]。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同伴接纳给儿童提供的是自身是否从属某个同伴群体的经验,个体可以从中获得归属感。
2. 友谊(f riendship)
友谊是两个个体之间以忠诚和相互情感为特征的亲密而又持久的关系[5]。具体表现为:朋友间的活动时间更多,有更多的双向交流和亲密性;朋友间能更好地相互帮助,相互的批评更有建设性等。研究表明:友谊对中小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不论是其朋友数量还是其质量,都可以对中小学生的社会感知、社会能力以及适应能力进行预测,有朋友的中小学生其适应状态更为良好。
三、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机制
(一)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等人认为人的许多行为都是以社会中介,通过观察、模仿别人的行为来习得社会行为。儿童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参与社会生活和观察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越来越多地掌握了他所处多的群体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做出什么反应的知识,从而形成了一种“认知策略”
(二)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金字塔”式分成了五个层次,认为只有较低层次。而同伴之间的交往恰好满足了儿童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恰好能使儿童激起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三) 勒温的“场”论:一个“场”就是一种动力的整体,或者说是一种关系和系统,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不是孤立作用的结果,而是与周围的事件处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同伴群体对于个人就像一个心理场,任何个体的变化都离不开其他个体的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四、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由于儿童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水平几乎相同,因而在同伴关系中他们是平等互惠的。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心理上相互影响,行为上彼此模仿,经过认同、内化融入自己的心理结构,促进自己的心理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在同伴团体的影响下,儿童能够学习社会认可的、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模式,发展起社会能力。第二、同伴关系是满足儿童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第三、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一) 同伴关系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
其一,同伴关系能够满足儿童团体归属感的需要。同伴关系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同伴的支持,因而产生安全感和责任感,这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自我意识。反之,如果儿童的这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经常被同伴排斥,他们就会产生焦虑, 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其二,同伴关系能够满足儿童的成就感。儿童常希望自己得到集体的承认,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对象,这种心理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通过学习等活动才能实现。
(二) 同伴关系能够发展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
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是交往的产物。在与同伴的实际交往中,儿童逐渐认识到他人的特性以及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学会参加与其他人的共同活动,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主张和放弃自己的意见,这是保证活动有效性和同伴关系统一性的重要措施。这些技能只有在儿童与儿童的同伴交往中才能得到发展,而在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中是不可能充分发展这一点的。
(三) 同伴关系能够促进儿童共同活动和相互协作
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为获得一定的认可,赢得同伴的好评和尊重,就必须遵守团体的规则,使自己各方面与团体保持一致。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儿童不断碰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在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如果儿童不能相宽容,同伴之间的交往关系将会中断,这将会使儿童产生非常痛苦的体验[6]。 因此,随着儿童交往关系的深入发展,儿童就逐步学会遵守规则,并常常会因为同伴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实现自己对行为的调节。儿童正是在这种关系中学习和实践不同的角色,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会充当社会成员。
(四) 同伴关系能够向儿童提供容易被接受的经验
由于同伴之间的相似性,儿童更容易接受从同伴那里获取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多个方面,特别是游戏规则、物理经验、学习方法乃至有关性的知识等。这种知识的获取量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大,这
些知识和信息经过自身的认同和内化而对主体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同伴交往中获取的知识对儿童的影响最初表现在儿童个体行为的一些外显部分,如行为的方式,对人的态度等。继而,这种影响就会渗透到儿童的深层结构,如儿童的价值取向和个性发展。与儿童同伴交往,可以比与成人交往取得更大的进步。
五、教育和引导儿童发展同伴关系的策略
良好的同伴关系是活动得以成功的心理保证,而同伴关系是在儿童共同的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为儿童提供共同活动的条件。
(一) 家庭教育中应关注的问题
个体最初几年主要在家庭中度过,与其相互作用的主要对象是父母。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培养儿童社会技能和同龄关系的基本动因. 其作用至少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亲子交往是一种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许多社会交往所必需的能力得到了发展;第二、亲子关系构建了一个安全网络,使得儿童可以自由地观察、接触周围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了社会能力的发展;第三,正是在亲子关系中,儿童开始主动发展与他人关系的预期和推断[7]。鉴于父母在儿童家庭教育中重要地位与作用,在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 父母应对同伴交往给予关注及指导
父母在儿童心目中具有一定权威性、威严性,其教养方式会对儿童社会技能的形成发展具有直接、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父母通过日常观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对儿童社会交往能力进行培养,其孩子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将会更加积极主动,合作互助意识更强,与同伴关系的质量更高。
在此过程中,父母应指导、鼓励孩子与同伴积极进行交往,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并为其交往创造适应的条件。例如:支持并鼓励孩子邀请同伴到家中做客,在做客的过程中礼貌相让,照顾好同伴;同时,父母尽可能为其与同伴交往提供独立的空间;最后、家长针对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建议,并帮助孩子对同伴交往做出评价。
2. 父母应注重榜样示范作用
中小学生思维具有形象具体性,善于模仿性,富于理想、幻想,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思想品质可塑性较大。因而,鲜明生活、具体形象的榜样容易被他们理解、模仿。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伴,他们之间的情感最为亲密,来自于父母的榜样更容易使子女受到感染和激励。因此,其教育作用就更深远、巨大。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那样能够温柔而又深刻地进入人们的心中。”日常生活中,父母在与子女交往过程中的行为、态度、观念等,会潜移默化地被其子女所复制,进而展现在他们的同伴交往过程中,影响其与同伴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方式与方法。
这提示我们:家长在培育子女与同伴交往的实践中,不仅要注重有针对性指导的直接效应,还应该、注重自身日常行为对孩子影响的间接效应,注重榜样示范作用,对中小学生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出现的积极性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 学校教育应关注的问题
1. 培养亲社会行为,促进同伴关系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又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一些有益他人的行为,如:分享、 同情、关心、谦让、互助、合作等。亲社会行为不仅对同伴接纳具有重要的影响,也是改善和提高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在学校学生之间的交往,随时都能体现出亲社会行为,教师应该学会观察,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精神。在日常学习活动中,儿童间相互交往、接触的机会很多。教师应设法为他们提供、创造与同伴一起协作、合作的学习与游戏机会,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会协同合作。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对儿童合作行为给予直接评价、指导,通过强化儿童的合作情感体验,深化其协同合作品质。
(2) 培养学生“心理置换”意识。“心理置换”是把自己与对方进行“位置”交换,设身处地地用对方的情感、思绪和观点来考虑和解决问题,以期探索对方的行为动机,寻找对方与自己的共同语言。在教育实践中,引导儿童转换位置、转换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味他人的困难与心情,这对培养儿童关心、 互助、分享、谦让等亲社会行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尊是人生存需要与价值需要的有机结合体[8]。中小学生自尊感的形成和发展,对于自身的情感协调和人格完善有着重要意义,对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现代教育,应特别关注中小学生自尊的培养,在个体成长的早期阶段,自尊的感受主要来自周围环境中的人们,而教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个体。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就要时刻注意保护、培养中小学生自尊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中小学生行为给出正确的、积极的评价,让其更好地认识自我;鼓励他们自我锻炼,提高各方面技能,增强自信心等。
2. 正确引导同伴群体
中小学生成长过程离不开同伴群体,群体内良好的规则意识、规则行为的形成有助于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更好地接受社会规则的制约。Eisenberg[9]认为:儿童决定是否助人的主要依据来自于他们内化了的价值观、 规范或责任。所以说,同伴群体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儿童建立同伴关系,获取社会技能的基础。
鉴于同伴群体在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对同伴群体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正确引导同伴群体,让其健康发展。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正确引导同伴群体,应注重几个方面:
(1)了解同伴群体,尊重其交往需要。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同伴群体是客观存在的,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需要,如能正确引导同伴群体将有利于儿童健康的成长;在此基础上,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平时的谈话、 观察、讨论等形式与群体中的成员进行沟通,了解班级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同伴群体的择友、交友活动,特别是了解班级中的同伴群体核心人物,以利于更好地把握班级同伴关系的状况和动向。
(2)鉴别群体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团体特征是吸引、影响中小学生参与其中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根据其团体特征,选择有效方法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其健康发展。例如:对于积极型群体,要热情支持,为其活动提供机会以增进同伴友谊;而对于消极型同伴群体,要积极疏导,做好群体中核心人员的工作,利用其威信带动其他成员,发挥该群体特长,开展有意义活动,变消极为积极。
(3)对于同伴群体中的孤立者给予即时的帮助。教师应善于发现班级中的孤立者,关注他们的思想情感变化,注重启发引导他们参与群体活动,及时鼓励和肯定他们的行为,使其及早地被同伴群体所接纳。
综上所述,同伴关系是影响儿童发展其社会能力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良性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阻碍其发展。产生影响的原因主要在于同伴关系的影响是客观世界的整体、系统对儿童主观世界个体、分支的影响,是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的自然生理需求和认知心理需要;对此应采取相应的家庭早期干预措施,从家长自身、家长与儿童(心理和客观环境) 、家长与社会等方面促进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社会能力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邹泓. 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 (2):39 - 44.
[2]李利,莫雷,王瑞明. 探析儿童的同伴交往[J].当代教育论坛,2005(8) .
[3]邹泓. 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 (3):55 - 59.
[4]傅安球,史莉芳.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20 – 23
[5]扶跃辉. 友谊对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天津师大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 (3) :36 - 39.
[6]夏扉. 重视同伴交往 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0(7) .
[7]王振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43.
[8]张向葵. 追求自尊:短期效应与长期代价[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3):162 - 167.
[9] Eisenberg,N.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M]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5 - 125.
浅谈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摘 要: 本文在同伴关系各成分的特征、功能总结基础上,分析了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儿童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他们心理健康和取得学业成功的必要前提,是一个人将来顺利适应社会的必备条件。积极发展儿童的同伴关系,让他们与同伴主动交往,是培养儿童的社会技能,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同伴关系; 同伴接纳; 友谊;培养
一、同伴关系和儿童社会化的界定
个体早期发展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最为重要,同伴交往是个体早期的主要活动之一。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1]。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社会化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重视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可以为儿童科学地、创造性地、高效地学习提供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儿童身心主动、积极、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2]。
所谓的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他们的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理想和信念都是通过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在各种社会环境中,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仅次于亲子关系。大量观察和研究表明,儿童从出生后的半年起即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交往行为,这种同伴社交行为在以后几年里一直贯穿于儿童社会化发展过程中。
二、 同伴关系各成分的特征、功能
同伴接纳与友谊是同伴关系的两个主要成分,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与相异性,它们各自的特征、功能决定了其在中小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及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一) 同伴接纳、友谊的特征
1. 同伴接纳(peer acceptance)
同伴接纳是一种群体指向的单向结构,反映的是群体对个体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接纳或排斥[3]。它包括两个属性:一是儿童受欢迎程度;二是其社会地位。儿童被同伴所接纳,就意味着他的个人声望已达到了受同伴欢迎的程度;其社会地位,如身份、社交能力和在同伴中的威信程度等都得到了同伴的认可。同伴关系的建立,主要受同伴接纳性的影响[4]。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同伴接纳给儿童提供的是自身是否从属某个同伴群体的经验,个体可以从中获得归属感。
2. 友谊(f riendship)
友谊是两个个体之间以忠诚和相互情感为特征的亲密而又持久的关系[5]。具体表现为:朋友间的活动时间更多,有更多的双向交流和亲密性;朋友间能更好地相互帮助,相互的批评更有建设性等。研究表明:友谊对中小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不论是其朋友数量还是其质量,都可以对中小学生的社会感知、社会能力以及适应能力进行预测,有朋友的中小学生其适应状态更为良好。
三、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机制
(一)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等人认为人的许多行为都是以社会中介,通过观察、模仿别人的行为来习得社会行为。儿童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参与社会生活和观察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越来越多地掌握了他所处多的群体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做出什么反应的知识,从而形成了一种“认知策略”
(二)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金字塔”式分成了五个层次,认为只有较低层次。而同伴之间的交往恰好满足了儿童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恰好能使儿童激起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三) 勒温的“场”论:一个“场”就是一种动力的整体,或者说是一种关系和系统,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不是孤立作用的结果,而是与周围的事件处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同伴群体对于个人就像一个心理场,任何个体的变化都离不开其他个体的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四、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由于儿童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水平几乎相同,因而在同伴关系中他们是平等互惠的。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心理上相互影响,行为上彼此模仿,经过认同、内化融入自己的心理结构,促进自己的心理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在同伴团体的影响下,儿童能够学习社会认可的、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模式,发展起社会能力。第二、同伴关系是满足儿童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第三、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一) 同伴关系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
其一,同伴关系能够满足儿童团体归属感的需要。同伴关系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同伴的支持,因而产生安全感和责任感,这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自我意识。反之,如果儿童的这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经常被同伴排斥,他们就会产生焦虑, 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其二,同伴关系能够满足儿童的成就感。儿童常希望自己得到集体的承认,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对象,这种心理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通过学习等活动才能实现。
(二) 同伴关系能够发展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
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是交往的产物。在与同伴的实际交往中,儿童逐渐认识到他人的特性以及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学会参加与其他人的共同活动,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主张和放弃自己的意见,这是保证活动有效性和同伴关系统一性的重要措施。这些技能只有在儿童与儿童的同伴交往中才能得到发展,而在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中是不可能充分发展这一点的。
(三) 同伴关系能够促进儿童共同活动和相互协作
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为获得一定的认可,赢得同伴的好评和尊重,就必须遵守团体的规则,使自己各方面与团体保持一致。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儿童不断碰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在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如果儿童不能相宽容,同伴之间的交往关系将会中断,这将会使儿童产生非常痛苦的体验[6]。 因此,随着儿童交往关系的深入发展,儿童就逐步学会遵守规则,并常常会因为同伴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实现自己对行为的调节。儿童正是在这种关系中学习和实践不同的角色,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会充当社会成员。
(四) 同伴关系能够向儿童提供容易被接受的经验
由于同伴之间的相似性,儿童更容易接受从同伴那里获取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多个方面,特别是游戏规则、物理经验、学习方法乃至有关性的知识等。这种知识的获取量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大,这
些知识和信息经过自身的认同和内化而对主体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同伴交往中获取的知识对儿童的影响最初表现在儿童个体行为的一些外显部分,如行为的方式,对人的态度等。继而,这种影响就会渗透到儿童的深层结构,如儿童的价值取向和个性发展。与儿童同伴交往,可以比与成人交往取得更大的进步。
五、教育和引导儿童发展同伴关系的策略
良好的同伴关系是活动得以成功的心理保证,而同伴关系是在儿童共同的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为儿童提供共同活动的条件。
(一) 家庭教育中应关注的问题
个体最初几年主要在家庭中度过,与其相互作用的主要对象是父母。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培养儿童社会技能和同龄关系的基本动因. 其作用至少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亲子交往是一种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许多社会交往所必需的能力得到了发展;第二、亲子关系构建了一个安全网络,使得儿童可以自由地观察、接触周围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了社会能力的发展;第三,正是在亲子关系中,儿童开始主动发展与他人关系的预期和推断[7]。鉴于父母在儿童家庭教育中重要地位与作用,在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 父母应对同伴交往给予关注及指导
父母在儿童心目中具有一定权威性、威严性,其教养方式会对儿童社会技能的形成发展具有直接、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父母通过日常观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对儿童社会交往能力进行培养,其孩子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将会更加积极主动,合作互助意识更强,与同伴关系的质量更高。
在此过程中,父母应指导、鼓励孩子与同伴积极进行交往,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并为其交往创造适应的条件。例如:支持并鼓励孩子邀请同伴到家中做客,在做客的过程中礼貌相让,照顾好同伴;同时,父母尽可能为其与同伴交往提供独立的空间;最后、家长针对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建议,并帮助孩子对同伴交往做出评价。
2. 父母应注重榜样示范作用
中小学生思维具有形象具体性,善于模仿性,富于理想、幻想,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思想品质可塑性较大。因而,鲜明生活、具体形象的榜样容易被他们理解、模仿。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伴,他们之间的情感最为亲密,来自于父母的榜样更容易使子女受到感染和激励。因此,其教育作用就更深远、巨大。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那样能够温柔而又深刻地进入人们的心中。”日常生活中,父母在与子女交往过程中的行为、态度、观念等,会潜移默化地被其子女所复制,进而展现在他们的同伴交往过程中,影响其与同伴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方式与方法。
这提示我们:家长在培育子女与同伴交往的实践中,不仅要注重有针对性指导的直接效应,还应该、注重自身日常行为对孩子影响的间接效应,注重榜样示范作用,对中小学生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出现的积极性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 学校教育应关注的问题
1. 培养亲社会行为,促进同伴关系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又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一些有益他人的行为,如:分享、 同情、关心、谦让、互助、合作等。亲社会行为不仅对同伴接纳具有重要的影响,也是改善和提高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在学校学生之间的交往,随时都能体现出亲社会行为,教师应该学会观察,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精神。在日常学习活动中,儿童间相互交往、接触的机会很多。教师应设法为他们提供、创造与同伴一起协作、合作的学习与游戏机会,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会协同合作。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对儿童合作行为给予直接评价、指导,通过强化儿童的合作情感体验,深化其协同合作品质。
(2) 培养学生“心理置换”意识。“心理置换”是把自己与对方进行“位置”交换,设身处地地用对方的情感、思绪和观点来考虑和解决问题,以期探索对方的行为动机,寻找对方与自己的共同语言。在教育实践中,引导儿童转换位置、转换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味他人的困难与心情,这对培养儿童关心、 互助、分享、谦让等亲社会行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尊是人生存需要与价值需要的有机结合体[8]。中小学生自尊感的形成和发展,对于自身的情感协调和人格完善有着重要意义,对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现代教育,应特别关注中小学生自尊的培养,在个体成长的早期阶段,自尊的感受主要来自周围环境中的人们,而教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个体。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就要时刻注意保护、培养中小学生自尊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中小学生行为给出正确的、积极的评价,让其更好地认识自我;鼓励他们自我锻炼,提高各方面技能,增强自信心等。
2. 正确引导同伴群体
中小学生成长过程离不开同伴群体,群体内良好的规则意识、规则行为的形成有助于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更好地接受社会规则的制约。Eisenberg[9]认为:儿童决定是否助人的主要依据来自于他们内化了的价值观、 规范或责任。所以说,同伴群体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儿童建立同伴关系,获取社会技能的基础。
鉴于同伴群体在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对同伴群体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正确引导同伴群体,让其健康发展。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正确引导同伴群体,应注重几个方面:
(1)了解同伴群体,尊重其交往需要。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同伴群体是客观存在的,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需要,如能正确引导同伴群体将有利于儿童健康的成长;在此基础上,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平时的谈话、 观察、讨论等形式与群体中的成员进行沟通,了解班级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同伴群体的择友、交友活动,特别是了解班级中的同伴群体核心人物,以利于更好地把握班级同伴关系的状况和动向。
(2)鉴别群体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团体特征是吸引、影响中小学生参与其中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根据其团体特征,选择有效方法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其健康发展。例如:对于积极型群体,要热情支持,为其活动提供机会以增进同伴友谊;而对于消极型同伴群体,要积极疏导,做好群体中核心人员的工作,利用其威信带动其他成员,发挥该群体特长,开展有意义活动,变消极为积极。
(3)对于同伴群体中的孤立者给予即时的帮助。教师应善于发现班级中的孤立者,关注他们的思想情感变化,注重启发引导他们参与群体活动,及时鼓励和肯定他们的行为,使其及早地被同伴群体所接纳。
综上所述,同伴关系是影响儿童发展其社会能力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良性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阻碍其发展。产生影响的原因主要在于同伴关系的影响是客观世界的整体、系统对儿童主观世界个体、分支的影响,是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的自然生理需求和认知心理需要;对此应采取相应的家庭早期干预措施,从家长自身、家长与儿童(心理和客观环境) 、家长与社会等方面促进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社会能力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邹泓. 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 (2):39 - 44.
[2]李利,莫雷,王瑞明. 探析儿童的同伴交往[J].当代教育论坛,2005(8) .
[3]邹泓. 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 (3):55 - 59.
[4]傅安球,史莉芳.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20 – 23
[5]扶跃辉. 友谊对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天津师大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 (3) :36 - 39.
[6]夏扉. 重视同伴交往 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0(7) .
[7]王振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43.
[8]张向葵. 追求自尊:短期效应与长期代价[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3):162 - 167.
[9] Eisenberg,N.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M]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5 -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