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该反思什么
作者:陈廷海 向… 文章来源:《教育科学论坛》2013.2 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13-2-21 一个教师在生命过程中可以自然地成长,但他的发展则需要用心去努力达成。其中,自觉性的反思行为是教师应该具备和坚持的。教学有其延续性,教过了不是了结,不能边教边丢,教后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环节、学生的变化,这样可使以后的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一、反思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是否正确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教师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文本解读是发现文本潜在密码和意义的过程,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充分挖掘文本的潜在价值,解读其负载的文化思想内涵,善于把握作者运用语言的特点,把握文本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提取文本的养分,与教材拉近距离,与之亲和,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近,产生共振共鸣,这样才能进行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把握准训练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建性的意义建构。在此基础上,教师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个性化教学设汁。因此,教后反思时,要审视教学要点是否准确掌握并落实到教学中去,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否得到有效调适与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引导,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教学重点而展开,正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有效发展为选择环节的价值取向。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要“不遗余力,把力气花在刀刃上”。这样的课堂才会是高效的课堂,才不会华而不实。
二、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设定是否合理
在教学目标设定上,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设定注重了综合性。教学目标的设置,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另外,在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上还应注意讲究科学,有序地安排:把握学情,切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有所创新,适当增添新内容,拓展新领域;表述上要明确、清晰,便于落实和检测。因此,教学反思时,教师要善于反思教学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恰当,教学
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并有效达成,教学重点、难点是否把握准确并得到有效的突出或突破以及教学是否达标。
三、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境创设是否有效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一定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与融合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总之,通过“同化”“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学环境的“信息化”与“生活化”不仅将学生带人情境,也会激发学生富有韧性的光彩。对于课堂教学情境设置的原则,有专家提出以下几条:(1)学习者明确学习任务;(2)学习环境中的目标与教学目标应该相符合;(3)设计接近生活真实的、整合了多重内容或技能的任务;(4)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5)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6)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7)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8)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因此,教学反思时,要着力反思教学情境创设是否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能否唤醒、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能否让学生在情境创设中产生问题意识,指向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
四、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科学
这里的活动设计主要包括师生双边活动,特别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教学活动设计有直观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呢?建构主义认为:(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他们所学知识;(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由此可见,活动设计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需要,却有其宜致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自求得之。”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何时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学习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该做出具体设计,充分体现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因此,教学反思时,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课堂上,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哪些知识是教师讲解的,哪些知识是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怎样,课堂气氛如何以及教学的其他方面是否科学有效。
五、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
尊重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动上,落实到课堂上,落实到学生身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师的情境创设、教师的讲解、教师的提问、教师的导答与解答、教师的课堂评价等。有时候,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灼伤了学生,有时候教师的一个动作也会引起学生不满等等。如果学生课上不能做出正确回答,教师立即批评,这样不顾及学生的实际,妄加评论就可能伤害学生。学生能够站起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要肯定其勇气可佳:更何况他举手回答问题,说明他在认真听课,他在思考。如果教师加以批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不愿意回答问题了。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其用意是希望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学反思时,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看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不是伤害了学生。
六、反思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所有学生都掌握同样的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夯实基础性的知识,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有更高层次提升。因此,教学反思时,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主体,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是否做到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是否真正实施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指向等。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在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中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从不同学生的差异中寻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
教学反思该反思什么
作者:陈廷海 向… 文章来源:《教育科学论坛》2013.2 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13-2-21 一个教师在生命过程中可以自然地成长,但他的发展则需要用心去努力达成。其中,自觉性的反思行为是教师应该具备和坚持的。教学有其延续性,教过了不是了结,不能边教边丢,教后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环节、学生的变化,这样可使以后的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一、反思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是否正确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教师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文本解读是发现文本潜在密码和意义的过程,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充分挖掘文本的潜在价值,解读其负载的文化思想内涵,善于把握作者运用语言的特点,把握文本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提取文本的养分,与教材拉近距离,与之亲和,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近,产生共振共鸣,这样才能进行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把握准训练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建性的意义建构。在此基础上,教师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个性化教学设汁。因此,教后反思时,要审视教学要点是否准确掌握并落实到教学中去,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否得到有效调适与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引导,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教学重点而展开,正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有效发展为选择环节的价值取向。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要“不遗余力,把力气花在刀刃上”。这样的课堂才会是高效的课堂,才不会华而不实。
二、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设定是否合理
在教学目标设定上,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设定注重了综合性。教学目标的设置,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另外,在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上还应注意讲究科学,有序地安排:把握学情,切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有所创新,适当增添新内容,拓展新领域;表述上要明确、清晰,便于落实和检测。因此,教学反思时,教师要善于反思教学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恰当,教学
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并有效达成,教学重点、难点是否把握准确并得到有效的突出或突破以及教学是否达标。
三、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境创设是否有效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一定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与融合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总之,通过“同化”“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学环境的“信息化”与“生活化”不仅将学生带人情境,也会激发学生富有韧性的光彩。对于课堂教学情境设置的原则,有专家提出以下几条:(1)学习者明确学习任务;(2)学习环境中的目标与教学目标应该相符合;(3)设计接近生活真实的、整合了多重内容或技能的任务;(4)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5)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6)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7)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8)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因此,教学反思时,要着力反思教学情境创设是否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能否唤醒、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能否让学生在情境创设中产生问题意识,指向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
四、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科学
这里的活动设计主要包括师生双边活动,特别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教学活动设计有直观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呢?建构主义认为:(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他们所学知识;(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由此可见,活动设计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需要,却有其宜致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自求得之。”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何时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学习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该做出具体设计,充分体现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因此,教学反思时,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课堂上,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哪些知识是教师讲解的,哪些知识是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怎样,课堂气氛如何以及教学的其他方面是否科学有效。
五、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
尊重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动上,落实到课堂上,落实到学生身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师的情境创设、教师的讲解、教师的提问、教师的导答与解答、教师的课堂评价等。有时候,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灼伤了学生,有时候教师的一个动作也会引起学生不满等等。如果学生课上不能做出正确回答,教师立即批评,这样不顾及学生的实际,妄加评论就可能伤害学生。学生能够站起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要肯定其勇气可佳:更何况他举手回答问题,说明他在认真听课,他在思考。如果教师加以批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不愿意回答问题了。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其用意是希望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学反思时,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看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不是伤害了学生。
六、反思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所有学生都掌握同样的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夯实基础性的知识,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有更高层次提升。因此,教学反思时,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主体,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是否做到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是否真正实施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指向等。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在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中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从不同学生的差异中寻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