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实践案例和策略

  摘 要: 教学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反思性教学正是教师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获启示。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反思性教学 实践案例 教学策略

  一、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实践案例

  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一课为例。

  (一)课前探究

  课前组织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书籍和向家长询问了解港澳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小组交流解决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导入

  幻灯片显示香港、澳门的建筑、风景,播放香港回归的欢庆场面。问题一:图片为我们展示了美丽的香港和澳门,那么学生对香港和澳门了解多少呢?(学生感兴趣,纷纷回答,认识到港澳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问题二:香港和澳门为什么要“回归”,之前被谁占领?(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总结“港澳问题的由来”。幻灯片展示英国侵占我国香港和葡萄牙占领澳门的过程。播放《七子之歌之澳门》渲染气氛,将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到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抗侵略的高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

  (三)师生教学互动

  教师过渡:课前我们已经预习,现在我们探究一些问题。问题一: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不同的方式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回答:武力和和平方式。武力会带来生灵涂炭,和平谈判方式会好一些。)问题二:要想和平解决港澳台问题,我们就必须照顾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怎样才能照顾到港澳台的历史和实际情况呢?(回答:最大限度地保持稳定,尽量照顾港澳台人民长期远离祖国养成的不同的风俗习惯,形成的社会制度等。)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教学环节,目的是引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教学步骤一)一国两制方针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来的,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构想。

  内涵:一个国家: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

  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同时在这些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教学步骤二)提问:大家知道“一国两制”最先是针对哪个地区的问题提出来的吗?(回答:台湾。)在这里要注意区分对台和对港澳的异同: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

  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教学步骤一)幻灯展示“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会谈”,教师重点强调“邓小平关于主权问题不能谈”的论断,学生鼓掌。展示“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图片”。强调我国外交的成功背后是综合国力的增强。

  (教学步骤二)播放1997年香港回归,中英两国主权交接仪式视频。使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升华,同时掌握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第一任行政长官等。

  (教学步骤三)澳门回归。请同学讲述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教师做补充。

  (教学步骤四)问题一:香港和澳门成功回归的历史意义?(学生讨论,幻灯片出示答案略)问题二:讨论:16世纪中叶,葡萄牙侵占了澳门,100多年前,英国侵占了香港。为什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从中可以得出什么启示?(师生共同总结,出示答案(略))

  (四)小结和布置作业(略)

  二、对教学的反思策略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

  1.教学设计没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整节课下来仍然是以教师为主要讲述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按教师设计的思路思考。教学过程很顺利,没有出现意外问题,也谈不上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反思,是在教书还是在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能否大胆放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例如最后“港澳回归的意义和启示”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的结果,但实际上学生讨论时间过短,且只有一部分学生回答后教师就匆忙给出答案。如果时间再充分些,设计再合理些,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合作学习,自主探究,那么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

  2.对学生过高估计。不同的班级、不同素质的学生要求教师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对于本节课而言,学生水平属于一般。教师对学生的高估,使得很多问题没有展开;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力发展比较弱,且对历史学科不重视,很多学生没有预习或者只是草率应付,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联系学生实际,挖掘、收集更多的资料寻找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如:以丰富的港澳风情图片和港澳回归欢庆场面导入,教学效果较好。

  (二)教学过程的得失

  1.本节课的闪光之处。本节课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体现了新课改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要求,打破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师道尊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教师比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因为本节课内容在中考中分值不多就简单划重点一带而过。这符合现在初中开卷考试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考查的要求,也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课后我进行了调查,全班同学都很喜欢这种形式的历史课,可见这节课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

  2.存在的问题。教师怎样把握提问题的时间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学生合作讨论时,教师要有效观察、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活动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雷声大,雨点小。表面上课堂很热闹,实际上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入参与,成为“群众演员”、“旁观者”或“听戏者”。

  (三)教学的启示

  1.运用情景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它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作为以后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2.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无论从理念、目标、结构还是内容、评价等方面均对传统教育进行了超越,这对初中历史教师来说是一项巨大挑战。要成功推进历史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观、角色定位及教学行为进行深入审视和思考,尽量成为反思型的实践者。

  3.初中学生学习科目较多,学习压力较大。不可能抽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因此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些背景资料或者分组准备资料,保障学生课前预习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7.

  [2]朱煜.论历史教学反思能力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3]钟丽.浅谈新课程问题式教学法研究运用[J].当代教育之窗,2012(8).

  摘 要: 教学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反思性教学正是教师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获启示。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反思性教学 实践案例 教学策略

  一、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实践案例

  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一课为例。

  (一)课前探究

  课前组织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书籍和向家长询问了解港澳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小组交流解决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导入

  幻灯片显示香港、澳门的建筑、风景,播放香港回归的欢庆场面。问题一:图片为我们展示了美丽的香港和澳门,那么学生对香港和澳门了解多少呢?(学生感兴趣,纷纷回答,认识到港澳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问题二:香港和澳门为什么要“回归”,之前被谁占领?(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总结“港澳问题的由来”。幻灯片展示英国侵占我国香港和葡萄牙占领澳门的过程。播放《七子之歌之澳门》渲染气氛,将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到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抗侵略的高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

  (三)师生教学互动

  教师过渡:课前我们已经预习,现在我们探究一些问题。问题一: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不同的方式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回答:武力和和平方式。武力会带来生灵涂炭,和平谈判方式会好一些。)问题二:要想和平解决港澳台问题,我们就必须照顾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怎样才能照顾到港澳台的历史和实际情况呢?(回答:最大限度地保持稳定,尽量照顾港澳台人民长期远离祖国养成的不同的风俗习惯,形成的社会制度等。)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教学环节,目的是引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教学步骤一)一国两制方针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来的,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构想。

  内涵:一个国家: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

  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同时在这些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教学步骤二)提问:大家知道“一国两制”最先是针对哪个地区的问题提出来的吗?(回答:台湾。)在这里要注意区分对台和对港澳的异同: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

  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教学步骤一)幻灯展示“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会谈”,教师重点强调“邓小平关于主权问题不能谈”的论断,学生鼓掌。展示“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图片”。强调我国外交的成功背后是综合国力的增强。

  (教学步骤二)播放1997年香港回归,中英两国主权交接仪式视频。使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升华,同时掌握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第一任行政长官等。

  (教学步骤三)澳门回归。请同学讲述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教师做补充。

  (教学步骤四)问题一:香港和澳门成功回归的历史意义?(学生讨论,幻灯片出示答案略)问题二:讨论:16世纪中叶,葡萄牙侵占了澳门,100多年前,英国侵占了香港。为什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从中可以得出什么启示?(师生共同总结,出示答案(略))

  (四)小结和布置作业(略)

  二、对教学的反思策略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

  1.教学设计没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整节课下来仍然是以教师为主要讲述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按教师设计的思路思考。教学过程很顺利,没有出现意外问题,也谈不上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反思,是在教书还是在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能否大胆放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例如最后“港澳回归的意义和启示”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的结果,但实际上学生讨论时间过短,且只有一部分学生回答后教师就匆忙给出答案。如果时间再充分些,设计再合理些,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合作学习,自主探究,那么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

  2.对学生过高估计。不同的班级、不同素质的学生要求教师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对于本节课而言,学生水平属于一般。教师对学生的高估,使得很多问题没有展开;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力发展比较弱,且对历史学科不重视,很多学生没有预习或者只是草率应付,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联系学生实际,挖掘、收集更多的资料寻找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如:以丰富的港澳风情图片和港澳回归欢庆场面导入,教学效果较好。

  (二)教学过程的得失

  1.本节课的闪光之处。本节课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体现了新课改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要求,打破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师道尊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教师比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因为本节课内容在中考中分值不多就简单划重点一带而过。这符合现在初中开卷考试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考查的要求,也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课后我进行了调查,全班同学都很喜欢这种形式的历史课,可见这节课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

  2.存在的问题。教师怎样把握提问题的时间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学生合作讨论时,教师要有效观察、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活动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雷声大,雨点小。表面上课堂很热闹,实际上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入参与,成为“群众演员”、“旁观者”或“听戏者”。

  (三)教学的启示

  1.运用情景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它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作为以后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2.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无论从理念、目标、结构还是内容、评价等方面均对传统教育进行了超越,这对初中历史教师来说是一项巨大挑战。要成功推进历史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观、角色定位及教学行为进行深入审视和思考,尽量成为反思型的实践者。

  3.初中学生学习科目较多,学习压力较大。不可能抽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因此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些背景资料或者分组准备资料,保障学生课前预习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7.

  [2]朱煜.论历史教学反思能力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3]钟丽.浅谈新课程问题式教学法研究运用[J].当代教育之窗,2012(8).


相关文章

  • 杭州市第19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研究论文结果
  • 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研究论文(普教) 杭州市第 19 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研究论文(普教)评选结果 中学政治 一等奖( 一等奖(3 篇) 萧山二中 萧山八中 富阳洞桥镇中学 徐仲桥 李亮亮 周水华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处理的实践与研 ...查看


  • 校庆论文征集名录
  • 校庆论文征集名录(2011.08止) 江洁华 Web2.0技术在高中美术课程资源拓展与应用初探 刘亚萍 Web2.0条件下高中语文校本资源平台的构建与运用 李理 Web 2.0助力下的班主任工作--如何利用web 2.0下的各种工具协助班级 ...查看


  • 初中历史课堂
  • <初中历史课堂"快乐教学"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2010年3月起,我们承担了<初中历史课堂"快乐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本着踏实认真的态度,开好局,起好步,扎 ...查看


  • 教学论文题目
  • 初中数学教与学(2012.12) 1 培养直觉思维 促进智慧发展 缪宏敏; 初中数学教与学 2 "组块理论"视角下的几何教学 郑松茹; 初中数学教与学 3 数学课堂提问贵在巧 彭秋兰; 初中数学教与学 4 一堂几何复习课 ...查看


  • 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与实践
  • 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与实践 肥西县柿树岗中学:廖胜广 摘要: 历史校本教研是实践历史新课程的需要,是调动历史教师的能动性,保证历史教学改革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在校本教研中应努力营造一种崇尚学术研究.崇尚教学探索的氛围,把学校建设成 ...查看


  • 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_以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八中学为例
  • 2010年10月 第23卷 第10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J ou rnal of Inn er M 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 cien ce) Aug. , 2010 ...查看


  • 历史教学论 考试题
  • 一.基本概念 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是以普通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为依据,结合历史学科固有的学科特点,广泛选择和采纳古今中外教育实践中产生的优秀教学方法.技能和经验,以历史教育活动为 ...查看


  •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研究报告
  •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研究> 研究报告 学 科 分 类 初中英语 课 题 名 称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研究> 立 项 编 号 课题主持人 所 在 单 位 联 系 电 话 主 要 成 员 成 果 形 式 ...查看


  • 统筹兼顾才能"真进步"
  • 统筹兼顾才能"真进步" 摘要: 学生是教师传授新知.培养学习技能.提高学习素养的 对象.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实施的教学策略,都应该面向所有 学生,树立"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