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助跑跨跳(中班)
作者:北京市市辖区顺义区幸福幼儿园 大一班赵鸿雁
活动领域:健康领域
【活动前评析】
中班孩子单双脚跳跃能力,在小班阶段已初步得到锻炼和发展,但是跳跃有多种形式,其中助跑跨跳对于我班幼儿来说,他们从未尝试过。所以我把学会助跑跨跳动作方法作为这节活动的重点。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使幼儿能够熟练进行立定跳远的动作练习,基本掌握助跑跨跳的动作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活动,使每个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敢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跳过一定距离,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发展基本活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孩子们喜欢参与体育活动,养成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精神和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幼儿原有经验:本班幼儿基本都已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但对助跑跨跳从未尝试过。
2、大绳子两根、小跳绳六根、20厘米高的障碍物一个
在材料的选择上,是层层递进的,大绳子首先给幼儿一种新奇的感觉,这么长,这么粗的绳子,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很刺激的事情,很容易吸引孩子的兴趣,同时,通过绳子的变化,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和发展,而且收放简单,容易操作有利于教师的活动实施;小绳子是幼儿用来分组练习用的;20厘米的障碍物是用来给能力强的幼儿挑战用的。
【活动过程实录】
(一)开始部分:准备活动
带领幼儿边说儿歌边玩游戏:“小蝌蚪变变变” 小蝌蚪,圆圆头,排着长队去游泳。小尾巴,摇摇摇,变成青蛙呱呱跳。以这种游戏的形式不仅可以达到热身的目的,而且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为我后边组织的活动作好动作上的铺垫。
(二)基本部分:学习助跑跨跳
本阶段分为两个活动:
活动一、跳小河
本环节的目的主要是使幼儿巩固已有的立定跳远动作技能,通过场地难度的循序渐进,使幼儿由立定跳远自然过渡到助跑跨跳的动作练习。学习助跑跨跳的动作方法。
活动过程:教师用两根长的跳绳做小河,鼓励幼儿跳过小河,此时我想多数幼儿会以立定跳远的方式跳过小河,之后我将通过调整小河宽度增加活动练习的难度,当游戏难度达到大部分幼儿无法进行继续立定跳时,教师组织幼儿思考、“ 当我们用立定跳的方法跳不过去时,想一想还能不能用别的方法跳过小河?”鼓励幼儿大胆实践,并邀请个别幼儿展示跳过小河的方法,老师通过语言引导,提出第二个关键问题:“他们是怎么跳过小河的?”引导幼儿发现用助跑跨跳的方式能跳过小河。这时候教师在示范助跑跨跳的正确方法,并讲解动作要领。
活动二:分组练习助跑跨跳
教师用两根小跳绳放在地上作小河,做三条由窄逐渐变宽的小河,要求幼儿用助跑跨跳的方法过小河,目的是为了照顾幼儿能力的个体差异性,
第一组:河水比较窄的小河,这是为能力较弱的幼儿准备的,教师巡回观察,注意指导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大胆尝试。
第二组:河水变宽的情景,提高跳过小河的难度,幼儿自主活动,尝试用助跑跨跳的方法跳过小河。教师在幼儿分散尝试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活动量表现,适时集中幼儿观看个别能力较强的幼儿展示动作,一可以加强动作概念,二是调节活动密度,避免过度疲劳。
第三组:为能力强的幼儿提供挑战的机会,适时的调整场地,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较宽的小河中放置高20厘米障碍提高游戏难度。培养幼儿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
教师有目的的将活动分成三组进行也体现了三个难度层次的递进关系:第一组为人人都可以完成的动作目标,既用助跑跨跳的方法跨过较窄的小河,每个孩子都能够达到的活动难度。第二组为挑战目标,既保证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够有所提高而达到的活动目标。第三组为极限目标,要求幼儿必须打破原有动作概念才能突破提高的目标难度。幼儿根据自己的活动能力和挑战目标选择不同的难度场地进行尝试练习,通过活动,使孩子们喜欢参与体育活动,养成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精神和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教师巡回观察,注意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及指导,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感觉。
(三)结束部分:放松整理阶段
目的:使幼儿身心从紧张的游戏环境中逐渐放松,并慢慢恢复平静。
步骤:1、放松游戏:青蛙戏水。请孩子们在小河里游一游、用绳子做波浪动作等等。
2、帮助教师收拾场地,将长绳当作“大虫”,全体幼儿一起抬着“大虫”高高兴兴回去,活动结束。
本次教学活动创新之处:通过问题情景――创设小河逐渐变宽,幼儿用何种方法跨过小河,引发幼儿从立定跳自然过渡到助跑跨跳,促使幼儿发现助跑跨跳是过河的好方法。 有效的激发幼儿学习助跑跨跳动作的强烈欲望。
活动结果预测:
预计活动的目标基本实现,活动中孩子的平均心率约在130-140次、分,练习密度在40-45%。基本达到预计的认知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活动中,孩子的精神是放松的,情绪是愉悦的,参与活动的意识是主动的,参与活动难度是可选择的,每个人都能在自身的原有能力上得到发展,同时在生理心理上有一种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从而激发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来源:安康家园(www.ankang06.org)首届幼师大赛作品集
案例:助跑跨跳(中班)
作者:北京市市辖区顺义区幸福幼儿园 大一班赵鸿雁
活动领域:健康领域
【活动前评析】
中班孩子单双脚跳跃能力,在小班阶段已初步得到锻炼和发展,但是跳跃有多种形式,其中助跑跨跳对于我班幼儿来说,他们从未尝试过。所以我把学会助跑跨跳动作方法作为这节活动的重点。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使幼儿能够熟练进行立定跳远的动作练习,基本掌握助跑跨跳的动作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活动,使每个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敢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跳过一定距离,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发展基本活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孩子们喜欢参与体育活动,养成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精神和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幼儿原有经验:本班幼儿基本都已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但对助跑跨跳从未尝试过。
2、大绳子两根、小跳绳六根、20厘米高的障碍物一个
在材料的选择上,是层层递进的,大绳子首先给幼儿一种新奇的感觉,这么长,这么粗的绳子,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很刺激的事情,很容易吸引孩子的兴趣,同时,通过绳子的变化,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和发展,而且收放简单,容易操作有利于教师的活动实施;小绳子是幼儿用来分组练习用的;20厘米的障碍物是用来给能力强的幼儿挑战用的。
【活动过程实录】
(一)开始部分:准备活动
带领幼儿边说儿歌边玩游戏:“小蝌蚪变变变” 小蝌蚪,圆圆头,排着长队去游泳。小尾巴,摇摇摇,变成青蛙呱呱跳。以这种游戏的形式不仅可以达到热身的目的,而且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为我后边组织的活动作好动作上的铺垫。
(二)基本部分:学习助跑跨跳
本阶段分为两个活动:
活动一、跳小河
本环节的目的主要是使幼儿巩固已有的立定跳远动作技能,通过场地难度的循序渐进,使幼儿由立定跳远自然过渡到助跑跨跳的动作练习。学习助跑跨跳的动作方法。
活动过程:教师用两根长的跳绳做小河,鼓励幼儿跳过小河,此时我想多数幼儿会以立定跳远的方式跳过小河,之后我将通过调整小河宽度增加活动练习的难度,当游戏难度达到大部分幼儿无法进行继续立定跳时,教师组织幼儿思考、“ 当我们用立定跳的方法跳不过去时,想一想还能不能用别的方法跳过小河?”鼓励幼儿大胆实践,并邀请个别幼儿展示跳过小河的方法,老师通过语言引导,提出第二个关键问题:“他们是怎么跳过小河的?”引导幼儿发现用助跑跨跳的方式能跳过小河。这时候教师在示范助跑跨跳的正确方法,并讲解动作要领。
活动二:分组练习助跑跨跳
教师用两根小跳绳放在地上作小河,做三条由窄逐渐变宽的小河,要求幼儿用助跑跨跳的方法过小河,目的是为了照顾幼儿能力的个体差异性,
第一组:河水比较窄的小河,这是为能力较弱的幼儿准备的,教师巡回观察,注意指导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大胆尝试。
第二组:河水变宽的情景,提高跳过小河的难度,幼儿自主活动,尝试用助跑跨跳的方法跳过小河。教师在幼儿分散尝试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活动量表现,适时集中幼儿观看个别能力较强的幼儿展示动作,一可以加强动作概念,二是调节活动密度,避免过度疲劳。
第三组:为能力强的幼儿提供挑战的机会,适时的调整场地,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较宽的小河中放置高20厘米障碍提高游戏难度。培养幼儿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
教师有目的的将活动分成三组进行也体现了三个难度层次的递进关系:第一组为人人都可以完成的动作目标,既用助跑跨跳的方法跨过较窄的小河,每个孩子都能够达到的活动难度。第二组为挑战目标,既保证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够有所提高而达到的活动目标。第三组为极限目标,要求幼儿必须打破原有动作概念才能突破提高的目标难度。幼儿根据自己的活动能力和挑战目标选择不同的难度场地进行尝试练习,通过活动,使孩子们喜欢参与体育活动,养成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精神和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教师巡回观察,注意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及指导,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感觉。
(三)结束部分:放松整理阶段
目的:使幼儿身心从紧张的游戏环境中逐渐放松,并慢慢恢复平静。
步骤:1、放松游戏:青蛙戏水。请孩子们在小河里游一游、用绳子做波浪动作等等。
2、帮助教师收拾场地,将长绳当作“大虫”,全体幼儿一起抬着“大虫”高高兴兴回去,活动结束。
本次教学活动创新之处:通过问题情景――创设小河逐渐变宽,幼儿用何种方法跨过小河,引发幼儿从立定跳自然过渡到助跑跨跳,促使幼儿发现助跑跨跳是过河的好方法。 有效的激发幼儿学习助跑跨跳动作的强烈欲望。
活动结果预测:
预计活动的目标基本实现,活动中孩子的平均心率约在130-140次、分,练习密度在40-45%。基本达到预计的认知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活动中,孩子的精神是放松的,情绪是愉悦的,参与活动的意识是主动的,参与活动难度是可选择的,每个人都能在自身的原有能力上得到发展,同时在生理心理上有一种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从而激发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来源:安康家园(www.ankang06.org)首届幼师大赛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