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4/view-11354.htm
本文基于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认为计算机教学评价的实质是“应会”的评价,是对学生技能点的掌握与熟练程度的评价,并构建了突出技能点考核的“任务式”教学模式。文中还分析了计算机教学评价技术的七个组成部分:技能点的整理技术、技能点的集成技术、试题中无意干扰的排除技术、考核的起点与终点的设置、试题容量与限定时间的确定、评分标准的制定与计分记录技巧以及考核系统的自动化设计等,并介绍了评价方案设计的步骤。
�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教学评价;评价技术的组成;评价设计的步骤
在教育部制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时间表后,全国各地计算机学科教育发展迅速。但在计算机学科教育发展的过程,一项很重要的问题将制约和困扰着这一发展。那就是计算机教学评价技术的困难。[1]我们在研究中从计算机教学评价的性质入手,借鉴了教育评价理论中关于衡量与考察评价技术的方法,并在评价个例的设计中,总结分析中小学计算机教学评价技术的组成和评价设计的步骤。�
一、计算机教学评价的性质�
实践性是计算机课程的重要属性。大部分教师也赞同计算机评价的重心在于实践的运用和操作。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计算机教学评价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对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的实践运用技能的评价更显得困难(应该承认,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上机考试的主要内容是数据库与程序设计语言等,这些方面的操作评价研究较多,已基本成熟),造成中小学计算机的课程考核仍然以卷面考试为主,适当补充打字等的上机操作考核,使得许多“应会”的要求错误地采用了“应知”的方式进行考核。[2]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中小学计算机的教学计算机教学评价的性质是“应会”的评价,所以我们认为应采用“任务式”的评价模式。即以学生完成某一任务的情况作为评价的依据。计算机教学评价其关键指标在于课程要求的技能点是否掌握。技能点又要分成必须技能、常用技能、偶用技能几类。或者是分成常规技能和技巧性技能。不同技能点的教学要求一般与其运用频率和重要性有关,在评价中将影响评分的赋值。由于计算机教学评价的“应会”性质,因而在技能点细化后的评价操作中,一般采用会与不会的二值判断,而不会有三段或四段计分的量表。只是在个别的,诸如文字录入等方面,有根据字数的量化�计分。�
计算机教学评价的第二方面指标,就是评价对象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当然技能的熟练程度很难也没有必要再细化到每项技能,而是按照完成任务的速度,或限定时间内的完成程度。这里就应采用等距计分。�
二、计算机教学评价技术的组成�
根据现代的计算机教学思想,我们认为,计算机教学评价主要是题目的设计与评分的设计两大环节。从技术性的角度去分析,“任务式”计算机教学评价技术主要包括:技能点的整理技术、技能点的集成技术、试题中无意干扰的排除技术、考核的起点与终点的设置、试题容量与限定时间的确定、评分标准的制定与计分记录技巧、以及考核系统的自动化设计等方面组成。[3]前五个方面主要属于题目的设计,后两者主要是评分的设计。�
1.技能点的整理技术属于课程教材研究的范畴,它是教学目标的体现。在整理中要作基本的分类。譬如在“画图”教学中,技能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1)画面构成的基本操作:画直线、画椭圆、画曲线等;�
(2)图形的编辑技巧;复制、放大缩小、旋转、粗细笔等;�
(3)色彩的编辑技巧:选色、色彩填充等;�
(4)文字的编辑技巧:拼音、大小写、汉字录入、字体、字号、字色等。�
2.技能点的集成技术指的是把诸多的技能点综合地、集中地在一至两题中反映出来的方法和策略。尤其在图形编辑技巧的技能点的集成上,如何无需提示地,包含所有的,简明清晰地表示是设计者经验与匠心的体现。还有如何运用“跨工具”的方法,尽量在一题中集成更多的技能点,也是值得研究的。技能点的整理细化和集成的质量,是决定该评价题信度的重要方面。�
3.试题中无意干扰的排除技术,实质上是对评价效度的检验。实际评价中,试题设计者的一些自己难以觉察的很难避免的安排,会为学生凭添许多麻烦。一种是该明白的意图却被隐藏了,使学生绞尽脑汁,费时费力;另一种是容易引起学生观察与理解的歧义,干扰了正常的评价过程。如何排除,一般采用“试考”的方法,观察与分析设计者的意图是否能确切转化为技能点掌握情况的检测。�
4.考核的起点与终点的设置是在完成了评价题主体设计之后必须考虑的。因为学生掌握计算机图文处理绝不是孤立地在“画图”或WORD中画画或排版,而是包括从开机到文件按指定形式和指定位置存盘的全过程的。所以一般的考核起点设置在起始桌面,终点设置往往是完成存盘,当然存盘方式比较多,可以存在指定文件夹中、或是存入自建的文件夹中、或是存在桌面上、或者再增加复制、另存为、存快捷方式等,甚至于以此画面更新桌面的台布。这一部分的命题技术主要是关于文件操作和操作系统使用的。[4]�
5.试题容量与限定时间的确定是评价题最后定型的环节。计算机教学评价肯定要考虑学生的熟练程度的,因此恰当地确定任务完成的限定时间,和设计合理的试题容量的意义是相似的。我们的设想是,试题的平均完成时间应在l小时至1.5小时间。题目一至两题,不可超过两题。而且应该有60%至70%左右的学生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这样的容量与时间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容量与时间的确定对评价的区分度会有明显的影响。�
6.评分标准的制定与计分记录技巧是决定评价可操作性的关键技术,也是决定数据采集可靠性和评价区分度的重要所在。我们认为,评分标准的质量分部份,可以根据这些技能点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将它们的权重作适当的区别,然后根据该题的总分形成技点的赋分方案。速度分的评分有两类,一是对规定时间内完成者,设定速度分满分的应该时间,然后在满分时间与规定时间的时间差中,确定时间步长与得分的对应表;二是对到规定时间无法完成者,则根据完成程度计分。完成程度要通过题图的分析来确定对应的分值。满分时间的确定对评价区分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一般应以估计的最快完成时间为满分时间为宜。�
7.考核系统的自动化设计指的是像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那样形成评价题库、能自动进行考生登录和评分、并能准确及时地处理报告的考试系统的研制。由于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地区差异较大,目前采用WIN95或WIN98为平台的,以图文处理和工作表处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地区还集中在沿海的经济较发达地区。而完成此项技术研究,还是需要教育部考试委员会的帮助的。�
三、计算机教学评价方案设计的步骤�
研究中,我们构建了一套以小学初学计算机约一年的学生为对象的,突出技能点掌握的“任务式”评价方案。这套评价方案包括题目、题图、评分标准、评分记录表等部分。评价方案设计的第一步是梳理与归纳教学实施以来的要求学生掌握的所有技能点,然后设计能全面包含上述技能点的题图的草样。如小学计算机教学的第一阶段主要考核学生全面综合运用“画图”和WORD的工具和功能进行图文并茂的作品的制作。考题要求学生临摹两幅题图,这两幅题图分别是:在“画图”中画画,并写上汉字;在WORD中排版,并插入表格和剪贴画。设计的第二步是从题图到题目。以文字形式表达考核题,主要是关于文件操作方面的考核要求和有关提示。第三步是对题目进行“试考”,这是为了分析题图和题目的意图能否确切传达给评价对象,防止设计者无意的安排成为考生的难点或费时点,也防止容易产生观察与理解歧义的无意干扰。因为对题目文字的理解力与对题图的观察力都不属于计算机教学评价的范畴,这些无意干扰因素对评价效度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试考”的另方面是用来估测该考核一般所需的时间长短。评价方案设计的第四步就是如何设计合理的试题容量,以达到满意的区分效果。[5]并根据“试考”的经验,确定评价的限定时间与满分时间。当然考核评价的性质也会对限定时间与满分时间的确定产生影响,学期考核与校际竞赛就应该有所区别。评价方案设计的第五步就是设计评分标准和评分计分的操作方法。事实上过去计算机教学评价的技术困难的很重要方面,就是临机评分在操作性上的困难。因此如何简便评分计分的操作是这一步的主题。我们设计了以学生记录为行,以各技能点得分、完成时间和完成程度为列的工作表。一般一幅包含有20个技能点的题图可以在3至5分钟评毕。当然这只是计算机教学评价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的,权宜的办法。我们期望着今后计算机智能模糊识别技术的应用,来解决图形题的自动化评分技术。�
四、问题与讨论�
1.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是否还存在着一些“应知”的目标呢?在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内容中,属于“应知”类的目标是有的,但要么是与某项操作技能关系紧密,是顺利完成某项操作的必须前提,要么是“了解”类的目标。前者如“文件”、“文件夹”等概念,其掌握与否的评价,可以从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反映。后者如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等,这些内容对于实际运用并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在学生今后经常使用电脑时会自己了解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必要一定纳入评价目标中。�
2.本文论述的评价技术主要针对的是以终结性评价为目的的评价,因而在设计和评分中追求工整与严密。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过程性评价还要从学生发展的积极性或成功体验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因材调整”。可以采用本方案的设计思路,但在评分处理上自行灵活。
参考文献
[1]王菲.SPSS在计算机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 2009, (18) .
[2]翟玮玉.“等级评分”评价机制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尝试[J].成才之路, 2008, (09) .
[3]张丰.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四个问题[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 2007, (08) .
[4]隆平.构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34) .
[5]冯英杰.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运用语言的艺术[J].职业技术, 2008, (10) .
[责任编辑:杜红艳]
摘要: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4/view-11354.htm
本文基于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认为计算机教学评价的实质是“应会”的评价,是对学生技能点的掌握与熟练程度的评价,并构建了突出技能点考核的“任务式”教学模式。文中还分析了计算机教学评价技术的七个组成部分:技能点的整理技术、技能点的集成技术、试题中无意干扰的排除技术、考核的起点与终点的设置、试题容量与限定时间的确定、评分标准的制定与计分记录技巧以及考核系统的自动化设计等,并介绍了评价方案设计的步骤。
�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教学评价;评价技术的组成;评价设计的步骤
在教育部制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时间表后,全国各地计算机学科教育发展迅速。但在计算机学科教育发展的过程,一项很重要的问题将制约和困扰着这一发展。那就是计算机教学评价技术的困难。[1]我们在研究中从计算机教学评价的性质入手,借鉴了教育评价理论中关于衡量与考察评价技术的方法,并在评价个例的设计中,总结分析中小学计算机教学评价技术的组成和评价设计的步骤。�
一、计算机教学评价的性质�
实践性是计算机课程的重要属性。大部分教师也赞同计算机评价的重心在于实践的运用和操作。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计算机教学评价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对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的实践运用技能的评价更显得困难(应该承认,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上机考试的主要内容是数据库与程序设计语言等,这些方面的操作评价研究较多,已基本成熟),造成中小学计算机的课程考核仍然以卷面考试为主,适当补充打字等的上机操作考核,使得许多“应会”的要求错误地采用了“应知”的方式进行考核。[2]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中小学计算机的教学计算机教学评价的性质是“应会”的评价,所以我们认为应采用“任务式”的评价模式。即以学生完成某一任务的情况作为评价的依据。计算机教学评价其关键指标在于课程要求的技能点是否掌握。技能点又要分成必须技能、常用技能、偶用技能几类。或者是分成常规技能和技巧性技能。不同技能点的教学要求一般与其运用频率和重要性有关,在评价中将影响评分的赋值。由于计算机教学评价的“应会”性质,因而在技能点细化后的评价操作中,一般采用会与不会的二值判断,而不会有三段或四段计分的量表。只是在个别的,诸如文字录入等方面,有根据字数的量化�计分。�
计算机教学评价的第二方面指标,就是评价对象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当然技能的熟练程度很难也没有必要再细化到每项技能,而是按照完成任务的速度,或限定时间内的完成程度。这里就应采用等距计分。�
二、计算机教学评价技术的组成�
根据现代的计算机教学思想,我们认为,计算机教学评价主要是题目的设计与评分的设计两大环节。从技术性的角度去分析,“任务式”计算机教学评价技术主要包括:技能点的整理技术、技能点的集成技术、试题中无意干扰的排除技术、考核的起点与终点的设置、试题容量与限定时间的确定、评分标准的制定与计分记录技巧、以及考核系统的自动化设计等方面组成。[3]前五个方面主要属于题目的设计,后两者主要是评分的设计。�
1.技能点的整理技术属于课程教材研究的范畴,它是教学目标的体现。在整理中要作基本的分类。譬如在“画图”教学中,技能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1)画面构成的基本操作:画直线、画椭圆、画曲线等;�
(2)图形的编辑技巧;复制、放大缩小、旋转、粗细笔等;�
(3)色彩的编辑技巧:选色、色彩填充等;�
(4)文字的编辑技巧:拼音、大小写、汉字录入、字体、字号、字色等。�
2.技能点的集成技术指的是把诸多的技能点综合地、集中地在一至两题中反映出来的方法和策略。尤其在图形编辑技巧的技能点的集成上,如何无需提示地,包含所有的,简明清晰地表示是设计者经验与匠心的体现。还有如何运用“跨工具”的方法,尽量在一题中集成更多的技能点,也是值得研究的。技能点的整理细化和集成的质量,是决定该评价题信度的重要方面。�
3.试题中无意干扰的排除技术,实质上是对评价效度的检验。实际评价中,试题设计者的一些自己难以觉察的很难避免的安排,会为学生凭添许多麻烦。一种是该明白的意图却被隐藏了,使学生绞尽脑汁,费时费力;另一种是容易引起学生观察与理解的歧义,干扰了正常的评价过程。如何排除,一般采用“试考”的方法,观察与分析设计者的意图是否能确切转化为技能点掌握情况的检测。�
4.考核的起点与终点的设置是在完成了评价题主体设计之后必须考虑的。因为学生掌握计算机图文处理绝不是孤立地在“画图”或WORD中画画或排版,而是包括从开机到文件按指定形式和指定位置存盘的全过程的。所以一般的考核起点设置在起始桌面,终点设置往往是完成存盘,当然存盘方式比较多,可以存在指定文件夹中、或是存入自建的文件夹中、或是存在桌面上、或者再增加复制、另存为、存快捷方式等,甚至于以此画面更新桌面的台布。这一部分的命题技术主要是关于文件操作和操作系统使用的。[4]�
5.试题容量与限定时间的确定是评价题最后定型的环节。计算机教学评价肯定要考虑学生的熟练程度的,因此恰当地确定任务完成的限定时间,和设计合理的试题容量的意义是相似的。我们的设想是,试题的平均完成时间应在l小时至1.5小时间。题目一至两题,不可超过两题。而且应该有60%至70%左右的学生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这样的容量与时间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容量与时间的确定对评价的区分度会有明显的影响。�
6.评分标准的制定与计分记录技巧是决定评价可操作性的关键技术,也是决定数据采集可靠性和评价区分度的重要所在。我们认为,评分标准的质量分部份,可以根据这些技能点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将它们的权重作适当的区别,然后根据该题的总分形成技点的赋分方案。速度分的评分有两类,一是对规定时间内完成者,设定速度分满分的应该时间,然后在满分时间与规定时间的时间差中,确定时间步长与得分的对应表;二是对到规定时间无法完成者,则根据完成程度计分。完成程度要通过题图的分析来确定对应的分值。满分时间的确定对评价区分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一般应以估计的最快完成时间为满分时间为宜。�
7.考核系统的自动化设计指的是像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那样形成评价题库、能自动进行考生登录和评分、并能准确及时地处理报告的考试系统的研制。由于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地区差异较大,目前采用WIN95或WIN98为平台的,以图文处理和工作表处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地区还集中在沿海的经济较发达地区。而完成此项技术研究,还是需要教育部考试委员会的帮助的。�
三、计算机教学评价方案设计的步骤�
研究中,我们构建了一套以小学初学计算机约一年的学生为对象的,突出技能点掌握的“任务式”评价方案。这套评价方案包括题目、题图、评分标准、评分记录表等部分。评价方案设计的第一步是梳理与归纳教学实施以来的要求学生掌握的所有技能点,然后设计能全面包含上述技能点的题图的草样。如小学计算机教学的第一阶段主要考核学生全面综合运用“画图”和WORD的工具和功能进行图文并茂的作品的制作。考题要求学生临摹两幅题图,这两幅题图分别是:在“画图”中画画,并写上汉字;在WORD中排版,并插入表格和剪贴画。设计的第二步是从题图到题目。以文字形式表达考核题,主要是关于文件操作方面的考核要求和有关提示。第三步是对题目进行“试考”,这是为了分析题图和题目的意图能否确切传达给评价对象,防止设计者无意的安排成为考生的难点或费时点,也防止容易产生观察与理解歧义的无意干扰。因为对题目文字的理解力与对题图的观察力都不属于计算机教学评价的范畴,这些无意干扰因素对评价效度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试考”的另方面是用来估测该考核一般所需的时间长短。评价方案设计的第四步就是如何设计合理的试题容量,以达到满意的区分效果。[5]并根据“试考”的经验,确定评价的限定时间与满分时间。当然考核评价的性质也会对限定时间与满分时间的确定产生影响,学期考核与校际竞赛就应该有所区别。评价方案设计的第五步就是设计评分标准和评分计分的操作方法。事实上过去计算机教学评价的技术困难的很重要方面,就是临机评分在操作性上的困难。因此如何简便评分计分的操作是这一步的主题。我们设计了以学生记录为行,以各技能点得分、完成时间和完成程度为列的工作表。一般一幅包含有20个技能点的题图可以在3至5分钟评毕。当然这只是计算机教学评价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的,权宜的办法。我们期望着今后计算机智能模糊识别技术的应用,来解决图形题的自动化评分技术。�
四、问题与讨论�
1.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是否还存在着一些“应知”的目标呢?在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内容中,属于“应知”类的目标是有的,但要么是与某项操作技能关系紧密,是顺利完成某项操作的必须前提,要么是“了解”类的目标。前者如“文件”、“文件夹”等概念,其掌握与否的评价,可以从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反映。后者如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等,这些内容对于实际运用并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在学生今后经常使用电脑时会自己了解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必要一定纳入评价目标中。�
2.本文论述的评价技术主要针对的是以终结性评价为目的的评价,因而在设计和评分中追求工整与严密。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过程性评价还要从学生发展的积极性或成功体验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因材调整”。可以采用本方案的设计思路,但在评分处理上自行灵活。
参考文献
[1]王菲.SPSS在计算机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 2009, (18) .
[2]翟玮玉.“等级评分”评价机制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尝试[J].成才之路, 2008, (09) .
[3]张丰.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四个问题[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 2007, (08) .
[4]隆平.构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34) .
[5]冯英杰.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运用语言的艺术[J].职业技术, 2008, (10) .
[责任编辑:杜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