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天空不应只有一种色彩
单位 :吴忠回民高级中学
姓名:马金萍
联系电话:[1**********]
从教十五年来,每当学生毕业离开的时候,我心里总是五味杂陈。即为学有所成、梦想即将起航者而高兴、祝福;更为哪些未能圆梦,不得不带着迷茫失落而走向社会的孩子隐忧神伤。他们的学业,他们的成长难道就这样被贴上了标签,划上了句号?
新的一周又开始了,但随着课代表交来的一份检查背诵名单,我的好心情荡然无存。又是这些个懒惰的男孩子,课前检查预习时常会看到他们干净如新、不着几字的导学案和课本;交上来的作业也总是“缺胳膊少腿、短斤少两”;作文更是满页匍匐前进不想让人知晓的文字。他们真的是想挑战我的忍耐极限。早读时,我压着火气紧绷着脸请他们肃立到教室后面的一隅,之后挨个训斥。他们中竟还有人在窃窃私语,脸上有笑容掠过,我有些出离愤怒了。“背不会就一直站着,啥时候背会再回座位”,甩下这句话,我愤愤离开。心里郁闷至极“他们是来学习的吗,能学好吗?”
上课时,我扫了一眼,他们都已乖乖站在后面了,低着头不敢迎视我的目光。我开始上课,没想到放录音时,试了半天都放不出声音,我着急的一顿乱点,这时一个学生站在了
我旁边。“老师,我试试!”我抬头一看,是马骁。他原本是站在后面的。他拿起鼠标点了二下,然后伸手到电脑柜后面,不知扳了什么东西,声音一下出来了。我笑着点了点头,“马骁虽然不爱背课文,但操控电脑的水平还是蛮高的嘛!老师要对你刮目了。”学生都笑了,他也腼腆地笑笑又站到了后面。我心里的不快瞬间消失了。晚自习时,处理完了练习,我站在电脑柜前看资料, 突然感觉有个东西放在了我身后,回头一看,是吴海龙给我放了个板凳,他白天上课时也在罚站的行列。我说了声谢,他高兴的回到:“应该的,老师。”那天,我心里暖暖的。
转眼间,高二分科了,他们大多都选择了理科,带了一年,虽有些不舍,但想到他们都是语文课堂的钉子户,终于可以不再煎熬我了,还是有些小轻松。不期想,一场不虞之病使我不得不请假在家养病。在刚请假的第一个周末,我迎来了第一批来看望我的人——学生们,他们坐满了我家客厅,其中不少都是被我罚站罚抄,不止一次进行过思想教育,且被当做包袱甩掉的已选择了理科的学生。他们在我不教他们后,却第一时间惦记着来看我。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泪水真切的从心底涌出。
作为一名老师,一直以来我们总是以成绩和学习中的表现给学生打分、定位。这种思想合适吗?成绩难道真的是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和教育教学部门衡量学生成长、成才的终极标
准?作为新时期的老师,我们究竟要先认可孩子什么,交给孩子什么,才能让我们与孩子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整个社会良性发展?我想,答案应该可以这样给出:我们不应该单用成绩的砝码平衡成长的天平,成长的色彩也绝不应是一种颜色。
成长的天空不应只有一种色彩
单位 :吴忠回民高级中学
姓名:马金萍
联系电话:[1**********]
从教十五年来,每当学生毕业离开的时候,我心里总是五味杂陈。即为学有所成、梦想即将起航者而高兴、祝福;更为哪些未能圆梦,不得不带着迷茫失落而走向社会的孩子隐忧神伤。他们的学业,他们的成长难道就这样被贴上了标签,划上了句号?
新的一周又开始了,但随着课代表交来的一份检查背诵名单,我的好心情荡然无存。又是这些个懒惰的男孩子,课前检查预习时常会看到他们干净如新、不着几字的导学案和课本;交上来的作业也总是“缺胳膊少腿、短斤少两”;作文更是满页匍匐前进不想让人知晓的文字。他们真的是想挑战我的忍耐极限。早读时,我压着火气紧绷着脸请他们肃立到教室后面的一隅,之后挨个训斥。他们中竟还有人在窃窃私语,脸上有笑容掠过,我有些出离愤怒了。“背不会就一直站着,啥时候背会再回座位”,甩下这句话,我愤愤离开。心里郁闷至极“他们是来学习的吗,能学好吗?”
上课时,我扫了一眼,他们都已乖乖站在后面了,低着头不敢迎视我的目光。我开始上课,没想到放录音时,试了半天都放不出声音,我着急的一顿乱点,这时一个学生站在了
我旁边。“老师,我试试!”我抬头一看,是马骁。他原本是站在后面的。他拿起鼠标点了二下,然后伸手到电脑柜后面,不知扳了什么东西,声音一下出来了。我笑着点了点头,“马骁虽然不爱背课文,但操控电脑的水平还是蛮高的嘛!老师要对你刮目了。”学生都笑了,他也腼腆地笑笑又站到了后面。我心里的不快瞬间消失了。晚自习时,处理完了练习,我站在电脑柜前看资料, 突然感觉有个东西放在了我身后,回头一看,是吴海龙给我放了个板凳,他白天上课时也在罚站的行列。我说了声谢,他高兴的回到:“应该的,老师。”那天,我心里暖暖的。
转眼间,高二分科了,他们大多都选择了理科,带了一年,虽有些不舍,但想到他们都是语文课堂的钉子户,终于可以不再煎熬我了,还是有些小轻松。不期想,一场不虞之病使我不得不请假在家养病。在刚请假的第一个周末,我迎来了第一批来看望我的人——学生们,他们坐满了我家客厅,其中不少都是被我罚站罚抄,不止一次进行过思想教育,且被当做包袱甩掉的已选择了理科的学生。他们在我不教他们后,却第一时间惦记着来看我。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泪水真切的从心底涌出。
作为一名老师,一直以来我们总是以成绩和学习中的表现给学生打分、定位。这种思想合适吗?成绩难道真的是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和教育教学部门衡量学生成长、成才的终极标
准?作为新时期的老师,我们究竟要先认可孩子什么,交给孩子什么,才能让我们与孩子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整个社会良性发展?我想,答案应该可以这样给出:我们不应该单用成绩的砝码平衡成长的天平,成长的色彩也绝不应是一种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