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象

【原文】

帝曰:藏象如何?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译文】

黄帝问道:“藏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岐伯回答说:脏腑藏在体内,各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它们的功能活动情况可以从体表反映出来,而且,由于人与自然相联系,所以还分别与四时阴阳相通应,从而反映出各脏腑的阴阳性质。具体地说:心脏是生命的根本,主宰着精神意识,统率全身,心的精华反映在面部,就是说心脏的功能状态是充实和温煦血脉。心的部位在横膈上面,属于阳,又具有火热的性质,所以称它为“阳中之太阳”,与四时中阳气最旺盛的夏季相通应。肺脏是体气的根本,主管全身的气,因为“魄”是不能离开气而单独存在的,所以也可以说肺是藏魄的地方,肺的精华反映在毫毛上,它的功能是充实和滋养皮肤,肺气旺盛,皮肤和毫毛就健康而润泽。肺的部位也在膈肌之上,属于阳,而它又有清肃收敛的性质,所以称它为“阳中之少阴”,与四时中阳气开始下降的秋季相通应。肾脏是密封和潜藏的根本,就好像冬眠的虫子一样,它藏蓄着人体的真阴和真阳,同时,它也是藏贮人体生殖之精的地方,头发靠血的滋养,而阴精可以化生为血液,肾能藏精,所以说肾脏的精华反映在头发上,肾的功能是充实和滋养骨骼,肾气充足的时候,头发就有光泽,骨骼也坚韧,由于它的部位在膈肌以下的腹腔,属于阴,又有闭藏的功能特点,所以称它为“阴中之太阴”与四时中阴气最盛而阳气闭藏的冬季相通应。肝脏是耐受疲劳的根本,它能贮藏血液,并且可以根据人体活动的需要而调节血量,肝血充足,人就不容易疲劳,由于“魂”必须藏在血液中,因此,也可以说肝脏是藏魂的地方,肝的精华反映在爪甲上,它的功能是充实和营养筋膜,所以肝血充足,爪甲坚厚,筋也柔韧有力,其又能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因为它的部位在腹腔,属于阴,但又具有一定发散上升的性质,所以称为“阴中之少阳”,与四时中阳气初生的春季相通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粮仓”的根本,贮运饮食水谷,人体各处都把它们作为营养的来源,同时,它们也是营气产生的地方。它们既有类似盛贮饮食器具的作用,又有对饮食消化吸收,输送营养物质,滋养脏腑的功能,同时,把糟粕从大小便排出体外。它们的精华反映在口唇的周围,其功能是充实和营养全身的肌肉所以脾胃功能正常,人的口唇红润而肌肉丰满有力,其味甘,其色黄,从阴阳的性质来说,它们都处于从阳到达阴的位置,所以称为“至阴”,与四时中湿气最盛的长夏相通应,属于五行中的土气。胆腑具有阳气初生的性质,称为“少阳”,这种初生的阳气,是维持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不断进行并欣欣向荣的不可缺少的力量。所以说,十一脏的发挥,又都取决于胆的少阳之气。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原文】

帝曰:藏象如何?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译文】

黄帝问道:“藏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岐伯回答说:脏腑藏在体内,各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它们的功能活动情况可以从体表反映出来,而且,由于人与自然相联系,所以还分别与四时阴阳相通应,从而反映出各脏腑的阴阳性质。具体地说:心脏是生命的根本,主宰着精神意识,统率全身,心的精华反映在面部,就是说心脏的功能状态是充实和温煦血脉。心的部位在横膈上面,属于阳,又具有火热的性质,所以称它为“阳中之太阳”,与四时中阳气最旺盛的夏季相通应。肺脏是体气的根本,主管全身的气,因为“魄”是不能离开气而单独存在的,所以也可以说肺是藏魄的地方,肺的精华反映在毫毛上,它的功能是充实和滋养皮肤,肺气旺盛,皮肤和毫毛就健康而润泽。肺的部位也在膈肌之上,属于阳,而它又有清肃收敛的性质,所以称它为“阳中之少阴”,与四时中阳气开始下降的秋季相通应。肾脏是密封和潜藏的根本,就好像冬眠的虫子一样,它藏蓄着人体的真阴和真阳,同时,它也是藏贮人体生殖之精的地方,头发靠血的滋养,而阴精可以化生为血液,肾能藏精,所以说肾脏的精华反映在头发上,肾的功能是充实和滋养骨骼,肾气充足的时候,头发就有光泽,骨骼也坚韧,由于它的部位在膈肌以下的腹腔,属于阴,又有闭藏的功能特点,所以称它为“阴中之太阴”与四时中阴气最盛而阳气闭藏的冬季相通应。肝脏是耐受疲劳的根本,它能贮藏血液,并且可以根据人体活动的需要而调节血量,肝血充足,人就不容易疲劳,由于“魂”必须藏在血液中,因此,也可以说肝脏是藏魂的地方,肝的精华反映在爪甲上,它的功能是充实和营养筋膜,所以肝血充足,爪甲坚厚,筋也柔韧有力,其又能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因为它的部位在腹腔,属于阴,但又具有一定发散上升的性质,所以称为“阴中之少阳”,与四时中阳气初生的春季相通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粮仓”的根本,贮运饮食水谷,人体各处都把它们作为营养的来源,同时,它们也是营气产生的地方。它们既有类似盛贮饮食器具的作用,又有对饮食消化吸收,输送营养物质,滋养脏腑的功能,同时,把糟粕从大小便排出体外。它们的精华反映在口唇的周围,其功能是充实和营养全身的肌肉所以脾胃功能正常,人的口唇红润而肌肉丰满有力,其味甘,其色黄,从阴阳的性质来说,它们都处于从阳到达阴的位置,所以称为“至阴”,与四时中湿气最盛的长夏相通应,属于五行中的土气。胆腑具有阳气初生的性质,称为“少阳”,这种初生的阳气,是维持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不断进行并欣欣向荣的不可缺少的力量。所以说,十一脏的发挥,又都取决于胆的少阳之气。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相关文章

  • 中医名句集锦
  • 中医名句集锦 一.天人合一 1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3 夫 ...查看


  •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
  • 一.名词术语 1.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精微之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周身. 2.阴静阳躁: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 3.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4. 任物:主管认识事 ...查看


  •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一) 一.天人合一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3.夫人禀五常 ...查看


  • [黄帝内经]全文翻译目录
  • <黄帝内经>全文翻译目录:                                                                      最后整理:2012.1 1.上卷 素问篇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4 ...查看


  •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A.目录学书籍 B.医学词典 C.百科大全 D.医学经典 E.经方典籍 D 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本名为 A.<素问训解> B.<黄帝 ...查看


  • _黄帝内经素问_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的自然_知识和意象_述介
  • 中医药理论研究 医学与哲学2012年5月第33卷第5A期总第452期 <黄帝内经素问:中国古代 知识和意象>述介*医学典籍中的自然. 沈晓华①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的自然.摘要:德国著名汉学家文树德所著<黄帝内经素问-知 ...查看


  •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研究
  •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关系研究 0803401021 薛莲 一.学术史,研究现状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l ...查看


  • [黄帝内经]与道家的关系--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为例
  • 第卷第期 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TCM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第36Mar卷第2期 年233月2012012年月 试论<黄帝内经>与道家的关系 ---以<素问·上古天真论> ...查看


  • 浅谈四季养生食品营养与检测毕业论文
  • 食品营养与检测毕业论文 题目 浅谈四季养生 专 业 食品营养与检测 摘 要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四季气候出现大幅度非正常变化,各种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因素正在增加.再者,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不注重饮食和休息的正常规律而时常出现这样或 ...查看


  • 黄帝内经的贡献
  • <黄帝内经>中的贡献 临床中药学 聂安政 [1**********] <内经>气味理论包括探索药性的气味学说和系统阐释药物属性.功用的五味学说及寒热温凉理论,散见于<内经>的各个篇章中,如<素问·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