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叔本华三种悲剧理论看_德伯家的苔丝_中苔丝形象的悲剧性

外国文学

从叔本华三种悲剧理论《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形象的悲剧性看

曹明明

(临沂大学文学院,山东临沂276000)

摘要:苔丝是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坎坷的人生经历让她短暂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而悲剧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深入理解苔丝形象的悲剧性。本文试从叔本华三种悲剧理论出发来解析苔丝形象的悲剧性。

关键词:叔本华;悲剧理论;《德伯家的苔丝》;苔丝;悲剧性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2)07-0133-02

德国著名哲学家亚瑟·叔本华认为“人从来就是痛苦的, 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并因此提出三种悲剧类型。第一种类型是, “造成巨大不幸的原因可以是某一剧中人异乎寻常的, 发挥尽致的恶毒, 这时, 这角色就是肇祸人。”第二种类型是, “造成不幸的还可以是盲目的命运, 也即是偶然和错误。”第三种类型是, “不幸也可以仅仅是由于剧中人彼此的地位不同, 由于他们的关系造成的;这就无需乎(布置) 可怕的错误或闻所未闻的意外事故, 也不用恶毒已到可能的极限的人物;而只需要在道德上平平常常的人们, 把他们安排在经常发生的情况之下, 使他们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 他们为这种地位所迫明明知道, 明明看到却互为对方制造灾祸, 同时还不能说单是那一方面不对。”这三种悲剧类型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身上得到了恰如其分的体现。下面将结合作品进行具体阐析。

家里唯一的马却在途中因意外而死亡。苔丝因此而自责,在母亲要求她去徳伯维尔家认亲时,她单枪匹马地踏上了“认亲路”。被亚雷诱奸后,苔丝质问母亲:“你怎么不告诉我,男人都不安好心?”而她母亲的回答,让我们看到了必然基础之上的偶然,“我要是跟你说了他的痴情会引起怎样的后果,你就会跟他摆架子,丢掉机会。我想咱们该利用这件事尽量多得点好处。”

这样的家庭与性格,让偶然之中的必然--命运,清楚地显露出来。苔丝的命运较为接近古希腊式的命运悲剧。恰如俄狄浦斯王,拼命想摆脱命运的锁链,却不料这锁链恰如孙悟空的紧箍咒,越反抗束缚的越紧,即使做着“困兽犹斗”的努力,仍然无法冲破命运的樊笼。苔丝的一生,即是如此。新婚之夜,因道出过去那段不齿的经历,苔丝被克莱尔所抛弃。她认了,认为这就是她的命运。当她为了生存不得不与亚雷同居时,偏偏克莱尔后悔了来找她,她终于不再忍受,与命运进行最后的抗争。她将亚雷杀了,也因此葬送了自己。在命运面前,抗争与顺从,得到的似乎都是同样的结果。盲目的命运将她推到生存的边缘。这种悲剧类型,相比第一种有着更为强烈的悲剧意味。

3生之位置,酝酿祸患

叔本华认为,这一类型的悲剧相比前面两类更为可取。“因为这一类不是把不幸当作一个例外指给我们看, 不是当作由于罕有的情况或狠毒异常的人物带来的东西, 而是当作一种轻易而自发的, 从人的行为和性格中产生的东西, 几乎是当作(人的) 本质上要产生的东西, 这就是不幸也和我们接近到可怕的程度了。”

苔丝出身卑微,社会地位低下。被亚雷诱奸后,她顶着社会压力,生下一个孩子。孩子的悲剧是注定的。社会不认可,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和身前背后的议论纷纷,让苔丝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即使孩子已经死亡,社会成见的力量依旧强烈,牧师甚至拒绝给孩子一个基督教的葬礼。在当时,如此粗暴残忍地对待一个孩子是一种必然,这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因为私生子是不为基督教所接受的。直至后来,因为听到了苔丝的坦白,克莱尔的沉默是意料之中的。婚姻是纯净的,让人满怀憧憬的,即使两个人再相爱,突然遭遇这种秘密的打击,也会有失落与茫然。在当时的社会,是容忍不了女性如此的。苔丝没有错,克莱尔没有错,只是“不幸也和我们接近到可怕的程度了”。在压抑妇女社会地位的虚伪道德的社会网中,苔丝再挣扎也是徒然。这种通常的境遇造成的悲剧,这种生之位置引发的祸患,是悲剧中的悲剧,具有更为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

综上,苔丝的悲剧,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叔本华的三种悲剧理论,从而加深了我们对苔丝形象悲剧性的理解。亚(下转第147页)

1极恶之人,交构迫害

造成苔丝悲剧命运的“极恶之人”,首推亚雷。他利用苔丝的单纯与天真,与苔丝单独呆在一起而诱奸了她。亚雷虽未在生理上置苔丝于死地,但却在心理上将苔丝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他的“恶”,是在初遇苔丝时就昭然若揭的。亚雷残害苔丝肉体与心灵的行径,相比直接生命的残害要恶劣得多。一个男人,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让一个纯情少女失去贞操甚而遭受别人的冷眼相待,却依然我行我素,只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贪欲,这怎能不算是“极恶之人”?由此可见,亚雷的恶劣行为对苔丝造成的严重后果属于叔本华所说的第一种类型的悲剧,即“某一剧中人异乎寻常的, 发挥尽致的恶毒”。这种悲剧类型是悲剧中比较常见的。在亚雷的罪恶之后,苔丝的悲剧由此展开。

2偶然之失,盲目命运

细察苔丝的悲剧,似乎是由一系列偶然事件串联而成的必然。由于父母在酒吧喝得烂醉如泥,苔丝只得代替父母赶集去卖蜂箱。作者简介:曹明明(1989-),山东临沂人,临沂大学文学院

外国文学

福归宿描绘美好的蓝图,表达自己的爱情理想。而“灰姑娘”传说作为一种神话原型,是不断被重复和超越的。因为“文艺是在不断地突破原型而又终归要受制于原型中演化的”。“原型的传承与突破,是文艺发展中相辅相成的规律性现象。一方面,原型的反复性昭示着人们对于某些永恒主题、某些终极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人类的文艺又是在不断地试图超越原型模式;以满足人的不断变化的精神需求。”④奥斯丁的作品也不是对“灰姑娘”原型的简单模仿和承传,而是继承中有创新和发展。奥斯丁笔下的女主人公已经开始脱离灰姑娘一味地被动、温顺,而成长为有智力、有理性、有主见的女性,女性意识在渐渐成长起来。

在《傲慢与偏见》中简·班纳特和彬格莱小姐,都具有在当时堪称妇女美德的一些品格。简文静、顺从、宽容、善良;彬格莱小姐则多才多艺,举止优雅。而伊丽莎白的许多行为是违背“妇德”的。她不顾体面, 在清晨冒雨步行三英里去看望生病的姐姐;她不畏权势, 面对蛮横无礼的德伯格夫人不卑不亢;她鄙视贵族的傲慢,面对有损她尊严的求婚者达西,断然拒绝。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不论与她的姐妹们相比, 还是与其他名门闺秀相比, 她都有人格的尊严和精神上的优越。她以敏锐的眼光捕捉、抨击、讽刺着周围一切可笑、虚伪的人和事, 这使得她在那个充满了愚人的世界中, 成为唯一“有理性的人”。而达西之所以最后克服贵族的傲慢向伊丽莎白求婚,就是因为从她身上发现了他更为看重的品质--“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达西认为妇女必须精通“音乐鉴赏、唱歌、绘画、舞蹈和现代语言各面……”,除了具备这些条件以外还应该多读书长见识,有点真才实学。这就把妇女的才智列为一项美德。由此可见,奥斯丁相信女性

跟男性一样具有智力、判断力。奥斯丁这种对女性才智的要求,实际上是把女性置身于与男性同等的地位,是对女性价值标准的重新评定。

尽管伊丽莎白具有一定的反叛精神,但终究无法摆脱男权社会中对男性的经济依附,没有王子的垂青与拯救,灰姑娘永远是灰姑娘。奥斯丁并没有超越那个时代的社会意识,而是表现出了对父权文化的遵循,虽然在奥斯丁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表面上没有对男权社会作出反抗、颠覆,而内在的潜流则是女性意识在渐渐成长。所以尽管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故事仍是男权话语中“灰姑娘”故事的翻版,但伊丽莎白却已经不再是那个温顺的弱者,而是有智力、有主见的女性。从《傲慢与偏见》中我们可以看到奥斯丁对传统的超越,对时代的反抗。

注释:

①②朱虹编选. 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28-33

③宁大治. 简·爱:一个不是灰姑娘的“灰姑娘”[J].科技信息,2007,(28):513

④程金城. 原型批判与重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304

参考文献:

[1]朱虹编选. 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2]程金城. 原型批判与重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

(上接第133页)雷这般“极恶之人”的“交构迫害”,揭开了苔丝悲剧

参考文献:

·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托马斯

的序幕;一系列事件的“偶然之失”,却是偶然基础上的必然,昭示着苔丝“盲目”的“命运”;而苔丝的“生之位置”,“酝酿”着无穷的“祸患”,将苔丝推向“悲剧中的悲剧”。苔丝的悲剧人生,因其复杂性与不可避免性,而更显其艺术与魅力!

[2]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 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2

[3]李娇娇. 苔丝的悲剧---《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悲剧命

运探究[J].安徽文学,2010,(2):26-31

外国文学

从叔本华三种悲剧理论《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形象的悲剧性看

曹明明

(临沂大学文学院,山东临沂276000)

摘要:苔丝是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坎坷的人生经历让她短暂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而悲剧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深入理解苔丝形象的悲剧性。本文试从叔本华三种悲剧理论出发来解析苔丝形象的悲剧性。

关键词:叔本华;悲剧理论;《德伯家的苔丝》;苔丝;悲剧性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2)07-0133-02

德国著名哲学家亚瑟·叔本华认为“人从来就是痛苦的, 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并因此提出三种悲剧类型。第一种类型是, “造成巨大不幸的原因可以是某一剧中人异乎寻常的, 发挥尽致的恶毒, 这时, 这角色就是肇祸人。”第二种类型是, “造成不幸的还可以是盲目的命运, 也即是偶然和错误。”第三种类型是, “不幸也可以仅仅是由于剧中人彼此的地位不同, 由于他们的关系造成的;这就无需乎(布置) 可怕的错误或闻所未闻的意外事故, 也不用恶毒已到可能的极限的人物;而只需要在道德上平平常常的人们, 把他们安排在经常发生的情况之下, 使他们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 他们为这种地位所迫明明知道, 明明看到却互为对方制造灾祸, 同时还不能说单是那一方面不对。”这三种悲剧类型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身上得到了恰如其分的体现。下面将结合作品进行具体阐析。

家里唯一的马却在途中因意外而死亡。苔丝因此而自责,在母亲要求她去徳伯维尔家认亲时,她单枪匹马地踏上了“认亲路”。被亚雷诱奸后,苔丝质问母亲:“你怎么不告诉我,男人都不安好心?”而她母亲的回答,让我们看到了必然基础之上的偶然,“我要是跟你说了他的痴情会引起怎样的后果,你就会跟他摆架子,丢掉机会。我想咱们该利用这件事尽量多得点好处。”

这样的家庭与性格,让偶然之中的必然--命运,清楚地显露出来。苔丝的命运较为接近古希腊式的命运悲剧。恰如俄狄浦斯王,拼命想摆脱命运的锁链,却不料这锁链恰如孙悟空的紧箍咒,越反抗束缚的越紧,即使做着“困兽犹斗”的努力,仍然无法冲破命运的樊笼。苔丝的一生,即是如此。新婚之夜,因道出过去那段不齿的经历,苔丝被克莱尔所抛弃。她认了,认为这就是她的命运。当她为了生存不得不与亚雷同居时,偏偏克莱尔后悔了来找她,她终于不再忍受,与命运进行最后的抗争。她将亚雷杀了,也因此葬送了自己。在命运面前,抗争与顺从,得到的似乎都是同样的结果。盲目的命运将她推到生存的边缘。这种悲剧类型,相比第一种有着更为强烈的悲剧意味。

3生之位置,酝酿祸患

叔本华认为,这一类型的悲剧相比前面两类更为可取。“因为这一类不是把不幸当作一个例外指给我们看, 不是当作由于罕有的情况或狠毒异常的人物带来的东西, 而是当作一种轻易而自发的, 从人的行为和性格中产生的东西, 几乎是当作(人的) 本质上要产生的东西, 这就是不幸也和我们接近到可怕的程度了。”

苔丝出身卑微,社会地位低下。被亚雷诱奸后,她顶着社会压力,生下一个孩子。孩子的悲剧是注定的。社会不认可,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和身前背后的议论纷纷,让苔丝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即使孩子已经死亡,社会成见的力量依旧强烈,牧师甚至拒绝给孩子一个基督教的葬礼。在当时,如此粗暴残忍地对待一个孩子是一种必然,这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因为私生子是不为基督教所接受的。直至后来,因为听到了苔丝的坦白,克莱尔的沉默是意料之中的。婚姻是纯净的,让人满怀憧憬的,即使两个人再相爱,突然遭遇这种秘密的打击,也会有失落与茫然。在当时的社会,是容忍不了女性如此的。苔丝没有错,克莱尔没有错,只是“不幸也和我们接近到可怕的程度了”。在压抑妇女社会地位的虚伪道德的社会网中,苔丝再挣扎也是徒然。这种通常的境遇造成的悲剧,这种生之位置引发的祸患,是悲剧中的悲剧,具有更为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

综上,苔丝的悲剧,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叔本华的三种悲剧理论,从而加深了我们对苔丝形象悲剧性的理解。亚(下转第147页)

1极恶之人,交构迫害

造成苔丝悲剧命运的“极恶之人”,首推亚雷。他利用苔丝的单纯与天真,与苔丝单独呆在一起而诱奸了她。亚雷虽未在生理上置苔丝于死地,但却在心理上将苔丝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他的“恶”,是在初遇苔丝时就昭然若揭的。亚雷残害苔丝肉体与心灵的行径,相比直接生命的残害要恶劣得多。一个男人,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让一个纯情少女失去贞操甚而遭受别人的冷眼相待,却依然我行我素,只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贪欲,这怎能不算是“极恶之人”?由此可见,亚雷的恶劣行为对苔丝造成的严重后果属于叔本华所说的第一种类型的悲剧,即“某一剧中人异乎寻常的, 发挥尽致的恶毒”。这种悲剧类型是悲剧中比较常见的。在亚雷的罪恶之后,苔丝的悲剧由此展开。

2偶然之失,盲目命运

细察苔丝的悲剧,似乎是由一系列偶然事件串联而成的必然。由于父母在酒吧喝得烂醉如泥,苔丝只得代替父母赶集去卖蜂箱。作者简介:曹明明(1989-),山东临沂人,临沂大学文学院

外国文学

福归宿描绘美好的蓝图,表达自己的爱情理想。而“灰姑娘”传说作为一种神话原型,是不断被重复和超越的。因为“文艺是在不断地突破原型而又终归要受制于原型中演化的”。“原型的传承与突破,是文艺发展中相辅相成的规律性现象。一方面,原型的反复性昭示着人们对于某些永恒主题、某些终极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人类的文艺又是在不断地试图超越原型模式;以满足人的不断变化的精神需求。”④奥斯丁的作品也不是对“灰姑娘”原型的简单模仿和承传,而是继承中有创新和发展。奥斯丁笔下的女主人公已经开始脱离灰姑娘一味地被动、温顺,而成长为有智力、有理性、有主见的女性,女性意识在渐渐成长起来。

在《傲慢与偏见》中简·班纳特和彬格莱小姐,都具有在当时堪称妇女美德的一些品格。简文静、顺从、宽容、善良;彬格莱小姐则多才多艺,举止优雅。而伊丽莎白的许多行为是违背“妇德”的。她不顾体面, 在清晨冒雨步行三英里去看望生病的姐姐;她不畏权势, 面对蛮横无礼的德伯格夫人不卑不亢;她鄙视贵族的傲慢,面对有损她尊严的求婚者达西,断然拒绝。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不论与她的姐妹们相比, 还是与其他名门闺秀相比, 她都有人格的尊严和精神上的优越。她以敏锐的眼光捕捉、抨击、讽刺着周围一切可笑、虚伪的人和事, 这使得她在那个充满了愚人的世界中, 成为唯一“有理性的人”。而达西之所以最后克服贵族的傲慢向伊丽莎白求婚,就是因为从她身上发现了他更为看重的品质--“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达西认为妇女必须精通“音乐鉴赏、唱歌、绘画、舞蹈和现代语言各面……”,除了具备这些条件以外还应该多读书长见识,有点真才实学。这就把妇女的才智列为一项美德。由此可见,奥斯丁相信女性

跟男性一样具有智力、判断力。奥斯丁这种对女性才智的要求,实际上是把女性置身于与男性同等的地位,是对女性价值标准的重新评定。

尽管伊丽莎白具有一定的反叛精神,但终究无法摆脱男权社会中对男性的经济依附,没有王子的垂青与拯救,灰姑娘永远是灰姑娘。奥斯丁并没有超越那个时代的社会意识,而是表现出了对父权文化的遵循,虽然在奥斯丁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表面上没有对男权社会作出反抗、颠覆,而内在的潜流则是女性意识在渐渐成长。所以尽管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故事仍是男权话语中“灰姑娘”故事的翻版,但伊丽莎白却已经不再是那个温顺的弱者,而是有智力、有主见的女性。从《傲慢与偏见》中我们可以看到奥斯丁对传统的超越,对时代的反抗。

注释:

①②朱虹编选. 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28-33

③宁大治. 简·爱:一个不是灰姑娘的“灰姑娘”[J].科技信息,2007,(28):513

④程金城. 原型批判与重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304

参考文献:

[1]朱虹编选. 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2]程金城. 原型批判与重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

(上接第133页)雷这般“极恶之人”的“交构迫害”,揭开了苔丝悲剧

参考文献:

·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托马斯

的序幕;一系列事件的“偶然之失”,却是偶然基础上的必然,昭示着苔丝“盲目”的“命运”;而苔丝的“生之位置”,“酝酿”着无穷的“祸患”,将苔丝推向“悲剧中的悲剧”。苔丝的悲剧人生,因其复杂性与不可避免性,而更显其艺术与魅力!

[2]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 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2

[3]李娇娇. 苔丝的悲剧---《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悲剧命

运探究[J].安徽文学,2010,(2):26-31


相关文章

  • 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
  • 第30卷第1期Vol.30l.1 5安徽师范大学学报6(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AnhuiNormalUniversity(Hum&SocSci) 2002年1月Jan.,2002 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 刘 ...查看


  • [西方文论]悲剧理论各时代归纳
  • 古代文论 一.古希腊时期: 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祀,题材大都取自神话.⑴古希腊最有名的悲剧诗人有三位: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⑵希腊悲剧的主题常涉及命运,"诗人们往往以命运来解释他们无法理解和解决的矛盾和困难" ...查看


  • 重评[[红楼梦]评论]
  • 第25卷第6期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月 至些2』 墼垒:鱼 』鲤望壑堡坠塾垡奠尘i鲤g坠i!!缝垒堡堡唑§Q壁丛塑鱼曼型壑曼£i£坠!墼) 奠Q!:型些 重评<<红楼梦>评论> 周 莹,刘 ...查看


  • 海明威研究综述
  • 2011年6月总第26卷社科纵横 SOCIALSCIENCESREVIEW 新理论版 海明威研究综述 黄娟娟* (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 [内容摘要]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也是中国人最喜欢的美国现代作家之一.他以& ...查看


  • 叔本华的美学思想
  • 叔本华的美学思想 叔本华是个涉猎广泛的美学家,他对音乐.绘画.诗歌和歌剧等等都有研究.他把艺术看作是解除人类存在的痛苦一个可能途径.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部分,他对柏拉图表示了敬意,在这里他讨论了艺术以及艺术的积极意义. ...查看


  •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1
  • 所谓西方文论,指的是流行于以欧洲为主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 一.西方文论的源头 西方文论的直接源头是古希腊文论,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论.古希腊 ...查看


  • 浅析悲剧的本质
  • 第5卷第1期2007年3月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ShundePolytechnic Vol.5No.1 March2007 文・史・哲研究 浅析悲剧的本质 张超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 ...查看


  • 文艺心理学论文
  • 试评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摘要:黑格尔从理念的冲突出发,解释了悲剧产生于两种互不相容的普遍力量.伦理力量的冲突.就两种力量本身而言,都是有"辩护理由"的,通过肉体的毁灭得以升华,从中展现了"永恒正义"的胜 ...查看


  • 西方文论重点知识(2014)
  • 一.基础知识 1. 按照福柯的知识型概念的视角,我们可以把西方文论的发展大致分为四次 重要的"转向":希腊时代的"人学转向",中世纪的"神学转向",17世纪以笛 卡尔为代表的&qu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