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考 纲]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 标]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知识整合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外患:十月革命后,列强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1)背景⎨②内忧: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

⎪⎩ 济形势。

①农业:实行 ,余粮低价交售国家。

⎧⎪②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

(2)内容⎨ 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③商业:取消商品贸易,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 ”的原则。

①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3)评价⎨②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苏俄幻

⎪⎩ 想以此 到社会主义。2.新经济政策

①国内战争胜利后,必须恢复经济。⎧⎪

(1)背景⎨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

⎪⎩③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__________的过渡。

⎧⎪ 粮由农民自由支配。

(3)内容⎨②工业:大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

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商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 。

①农业:以固定的 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

①是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4)意义⎨②加强了工农联盟,经济迅速恢复,苏维埃政

⎪⎩ 权得到巩固。

易混易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确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2)表现⎪①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排斥市场的 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 管理经济。

(3)评价

⎧a.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

⎪ 上实现了 。

①积极作用⎨b.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

⎪⎩ 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 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a.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阻碍了②消极作用⎪⎨ 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

这种体制,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①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的

(1)背景⎪⎨ 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②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

⎩ 一书记。

⎧ 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 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 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

(2)内容⎨ 集体农庄等。

②工业方面: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 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 “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 的物质利益。

①农业方面:用 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

①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 的束⎧⎪

(3)结果与影响⎨ 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②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改革失败。

⎧ 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②苏共提出的“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

(4)失败原因⎨ 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 有很大的盲目性。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2.勃列日涅夫改革 (2)主要内容

①根本原因:改革在 上没有突破,只是在

(1)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①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________,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②农业领域:采取了扩大____________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①收到了一定成效: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 性有所提高,国民收入增加。

(3)结果⎨②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

⎪⎩ 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 。

⎧⎪ 的框架。

(4)失败原因⎨②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指导思想趋于保守。

③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消耗了大量⎪⎩ 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3.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①根本原因:改革没有突破原有

①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 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1)背景⎨②他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

⎪⎩ 出了“加速发展战略”,着手进行改革。(2)主要内容

⎧国家主要用 管理经济,打破单一

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b.弊端:其“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

①经济领域⎨ 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

⎪ 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 的配套措施,给予企业自主权等政策没有⎪⎩ 真正实行,改革中阻力重重,以致效果不佳。

②政治领域:后期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a.经济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3)结果⎨b.政治改革致使国内局势严重失控,⎪⎩ 联解体。归纳总结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演变:

a.措施: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

重点问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主题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然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是由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当时苏俄国内实际情况决定的。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和战胜国内外敌人功不可没,但战后继续推行,其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为了从根本上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须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要遵循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规律,要有利于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

主题2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涵及其积极作用

①内涵:“战时”说明此政策不是经济发展常态下出现的,“共产主义”体现了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对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社会分配方式的理解。②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

随着战争的结束,产生了直接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得不到人民的理解与支持,出现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史料一 有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征。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

学者的观点主要是指应当充分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史料二 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本史料表明列宁认识到了现实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

主题3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史料 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哈默是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1921年列宁同哈默交谈时说:“你们和我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我们是个落后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美国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美国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

本史料说明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主题4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重大作用

史料 1923年,列宁有过这样的描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本史料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主题5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点

(1)相同点: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在当时都起过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积极作用。

(2)不同点:①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②内容方面: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③成效方面:前者有利

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乱;后者则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事实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斯大林模式”

主题1 特点及评价

主题2 史料 经过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战,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 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

本史料充分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建起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主题3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消极影响

史料 《大国的崛起》中的一段材料: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本史料体现了以下重要信息: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没有随着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二战后逐渐僵化,丧失了自我完善的功能。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主题1 赫鲁晓夫改革的启迪

面对社会发展的困境,改革是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脱离了具体的国情。

史料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本史料说明了赫鲁晓夫改革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但在理论上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主题2 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认识

勃列日涅夫改革把军事工业、军备竞赛放在战略高度层次上发展,的确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影响,但它使苏联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进一步发展。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工程,任重道远。

史料 据美国国务院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上升到53%。

本史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经济的发展较快,与美国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主题3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后果是苏联的解体,我们不能把解体的责任完全归结于戈尔巴乔夫改革;事实上缺乏理论指导,对改革目标的急于求成,把改革引入歧途。其许多做法源于个人对问题的思考,并且受到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史料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

本史料说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 主题4 苏联经济发展趋势及变化的根源 史料 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

体制七十年》编制

图表史料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社会经济呈连年下降的趋势。其根源在于斯大林经济模式失去活力,日益成为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例1 (2011·海南高考)“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 )

B.十月革命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A.二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答案 D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理解言论者“列宁(苏俄国家领导人)”和“利用资本主义”(符合苏俄哪一政策的特点)。从关键信息“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

例2 (2011·江苏高考)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答案 D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思考三个年代由谁执政苏联,其间交换的产品属性及其数字的变动反映了什么。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

例3 (2010·福建高考)《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答案 C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据题干三个引句联系所学知识情境再现。根据评论可知该时期苏联与西方关系改善,思想活跃,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和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影响。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说明是发生在苏联解体前。

命题感悟 本讲命题的知识切入点主要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体制、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能力立意上注重不同经济政策特点的辨识和通过新情境创设考查知识迁移。

( )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题点 苏联解体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1.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软禁了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其经济改革之所以不成功,主要由于

( )

A.首先进行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B.改革完全放弃了苏联传统做法 C.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 D.忽视重工业的优先发展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题点 主干知识——苏联经济政策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

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题点 核心概念——余粮收集制

3.1920年初,莫斯科郊区的农民科洛夫把自己生产的粮食运到附近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被处以罚款,粮食也被没收。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A.科洛夫逃避了应缴的税额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实行余粮收集制 C.科洛夫出售了集体农庄的粮食 D.斯大林模式下禁止商品自由贸易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题点 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勇于借鉴他人经验

4.在与美国人哈默的谈话中,列宁曾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经济发展。”对句中“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 )

A.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一项主要内容

B.苏维埃政权同资本家订立的合同期满后国家收回企业 C.在实践上放弃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初步尝试 D.对于恢复和发展苏维埃国家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题点 运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解读材料

5.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 )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右图是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

《列宁会见上访农民》。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

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

农民时的情景。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 ( )

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 B.余粮征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

C.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 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

2.“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究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 )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 B.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C.严重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所制定的目标远远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3.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联(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 )

A.实行余粮征集制 B.征收粮食税C.实现国家工业化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

4.“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

( ) B.苏俄新经济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斯大林模式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这表明他 ( )

A.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强烈的失望和忧虑

C.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6.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作者所谓“消极的东西”在当时是指 ( )

A.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渐趋减弱 B.肃反运动的扩大化倾向

C.苏联农业的落后局面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7.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牛奶店也没有牛奶卖。”这则笑话 ( )

A.表明了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喝牛奶 B.说明了社会主义不能迅速发展生产力

C.讽刺了苏联的日用物资短缺问题 D.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8.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9.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危险、困难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 )

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B.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10.一位俄罗斯专家评论某改革时指出:“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处于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对这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

A.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不打算突破斯大林模式 D.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1.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苏联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领导者个人专断作风不断滋长 B.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衰退

C.苏联党和政府的政治生活僵化 D.对东欧的控制消耗了苏联的大量精力

12.“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用这个词概括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A.消除了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2010·江苏高考)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 ) ( )

①面向未来 ②工业化之路 ③纺织工业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12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8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1894~1971)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请回答:

(1)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12分)

(2)对比勃列日涅夫失败的教训,你能说说我国经济改革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吗?(8分)

答案

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

一、1.(2)①余粮征集制 ④不劳动者不得食 (3)②直接过渡

2.(2)新经济政策 (3)①粮食税

③自由贸易

3.(2)③指令性 ④行政手段 (3)①a.工业化 b.1937

二、1.(1)①斯大林体制 (2)①收购制 ②物质利益原则 (3)①传统观念 (4)①理论

2.(2)①价值规律 ②农场和农庄 (3)②全面滑坡 (4)①经济体制

3.(2)①a.经济方法 (3)b.1991

命题探究

1.C 2.B 3.B 4.C 5.D

课时规范训练

1.B 2.C 3.D 4.B 5.C

6.D 7.C 8.C 9.B 10.C

11.B 12.B

13.(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14.(1)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不同点:前者的重点在工业领域,后者的重点在农业领域。

(2)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范围内进行,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我国在农村的改革,主要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克服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这是苏中两国改革一败一成的根本原因。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考 纲]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 标]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知识整合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外患:十月革命后,列强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1)背景⎨②内忧: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

⎪⎩ 济形势。

①农业:实行 ,余粮低价交售国家。

⎧⎪②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

(2)内容⎨ 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③商业:取消商品贸易,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 ”的原则。

①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3)评价⎨②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苏俄幻

⎪⎩ 想以此 到社会主义。2.新经济政策

①国内战争胜利后,必须恢复经济。⎧⎪

(1)背景⎨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

⎪⎩③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__________的过渡。

⎧⎪ 粮由农民自由支配。

(3)内容⎨②工业:大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

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商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 。

①农业:以固定的 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

①是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4)意义⎨②加强了工农联盟,经济迅速恢复,苏维埃政

⎪⎩ 权得到巩固。

易混易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确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2)表现⎪①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排斥市场的 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 管理经济。

(3)评价

⎧a.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

⎪ 上实现了 。

①积极作用⎨b.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

⎪⎩ 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 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a.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阻碍了②消极作用⎪⎨ 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

这种体制,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①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的

(1)背景⎪⎨ 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②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

⎩ 一书记。

⎧ 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 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 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

(2)内容⎨ 集体农庄等。

②工业方面: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 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 “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 的物质利益。

①农业方面:用 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

①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 的束⎧⎪

(3)结果与影响⎨ 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②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改革失败。

⎧ 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②苏共提出的“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

(4)失败原因⎨ 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 有很大的盲目性。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2.勃列日涅夫改革 (2)主要内容

①根本原因:改革在 上没有突破,只是在

(1)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①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________,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②农业领域:采取了扩大____________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①收到了一定成效: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 性有所提高,国民收入增加。

(3)结果⎨②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

⎪⎩ 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 。

⎧⎪ 的框架。

(4)失败原因⎨②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指导思想趋于保守。

③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消耗了大量⎪⎩ 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3.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①根本原因:改革没有突破原有

①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 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1)背景⎨②他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

⎪⎩ 出了“加速发展战略”,着手进行改革。(2)主要内容

⎧国家主要用 管理经济,打破单一

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b.弊端:其“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

①经济领域⎨ 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

⎪ 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 的配套措施,给予企业自主权等政策没有⎪⎩ 真正实行,改革中阻力重重,以致效果不佳。

②政治领域:后期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a.经济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3)结果⎨b.政治改革致使国内局势严重失控,⎪⎩ 联解体。归纳总结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演变:

a.措施: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

重点问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主题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然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是由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当时苏俄国内实际情况决定的。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和战胜国内外敌人功不可没,但战后继续推行,其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为了从根本上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须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要遵循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规律,要有利于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

主题2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涵及其积极作用

①内涵:“战时”说明此政策不是经济发展常态下出现的,“共产主义”体现了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对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社会分配方式的理解。②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

随着战争的结束,产生了直接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得不到人民的理解与支持,出现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史料一 有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征。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

学者的观点主要是指应当充分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史料二 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本史料表明列宁认识到了现实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

主题3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史料 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哈默是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1921年列宁同哈默交谈时说:“你们和我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我们是个落后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美国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美国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

本史料说明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主题4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重大作用

史料 1923年,列宁有过这样的描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本史料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主题5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点

(1)相同点: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在当时都起过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积极作用。

(2)不同点:①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②内容方面: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③成效方面:前者有利

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乱;后者则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事实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斯大林模式”

主题1 特点及评价

主题2 史料 经过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战,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 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

本史料充分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建起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主题3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消极影响

史料 《大国的崛起》中的一段材料: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本史料体现了以下重要信息: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没有随着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二战后逐渐僵化,丧失了自我完善的功能。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主题1 赫鲁晓夫改革的启迪

面对社会发展的困境,改革是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脱离了具体的国情。

史料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本史料说明了赫鲁晓夫改革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但在理论上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主题2 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认识

勃列日涅夫改革把军事工业、军备竞赛放在战略高度层次上发展,的确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影响,但它使苏联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进一步发展。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工程,任重道远。

史料 据美国国务院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上升到53%。

本史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经济的发展较快,与美国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主题3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后果是苏联的解体,我们不能把解体的责任完全归结于戈尔巴乔夫改革;事实上缺乏理论指导,对改革目标的急于求成,把改革引入歧途。其许多做法源于个人对问题的思考,并且受到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史料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

本史料说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 主题4 苏联经济发展趋势及变化的根源 史料 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

体制七十年》编制

图表史料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社会经济呈连年下降的趋势。其根源在于斯大林经济模式失去活力,日益成为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例1 (2011·海南高考)“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 )

B.十月革命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A.二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答案 D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理解言论者“列宁(苏俄国家领导人)”和“利用资本主义”(符合苏俄哪一政策的特点)。从关键信息“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

例2 (2011·江苏高考)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答案 D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思考三个年代由谁执政苏联,其间交换的产品属性及其数字的变动反映了什么。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

例3 (2010·福建高考)《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答案 C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据题干三个引句联系所学知识情境再现。根据评论可知该时期苏联与西方关系改善,思想活跃,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和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影响。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说明是发生在苏联解体前。

命题感悟 本讲命题的知识切入点主要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体制、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能力立意上注重不同经济政策特点的辨识和通过新情境创设考查知识迁移。

( )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题点 苏联解体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1.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软禁了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其经济改革之所以不成功,主要由于

( )

A.首先进行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B.改革完全放弃了苏联传统做法 C.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 D.忽视重工业的优先发展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题点 主干知识——苏联经济政策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

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题点 核心概念——余粮收集制

3.1920年初,莫斯科郊区的农民科洛夫把自己生产的粮食运到附近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被处以罚款,粮食也被没收。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A.科洛夫逃避了应缴的税额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实行余粮收集制 C.科洛夫出售了集体农庄的粮食 D.斯大林模式下禁止商品自由贸易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题点 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勇于借鉴他人经验

4.在与美国人哈默的谈话中,列宁曾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经济发展。”对句中“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 )

A.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一项主要内容

B.苏维埃政权同资本家订立的合同期满后国家收回企业 C.在实践上放弃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初步尝试 D.对于恢复和发展苏维埃国家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题点 运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解读材料

5.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 )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右图是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

《列宁会见上访农民》。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

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

农民时的情景。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 ( )

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 B.余粮征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

C.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 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

2.“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究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 )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 B.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C.严重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所制定的目标远远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3.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联(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 )

A.实行余粮征集制 B.征收粮食税C.实现国家工业化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

4.“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

( ) B.苏俄新经济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斯大林模式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这表明他 ( )

A.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强烈的失望和忧虑

C.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6.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作者所谓“消极的东西”在当时是指 ( )

A.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渐趋减弱 B.肃反运动的扩大化倾向

C.苏联农业的落后局面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7.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牛奶店也没有牛奶卖。”这则笑话 ( )

A.表明了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喝牛奶 B.说明了社会主义不能迅速发展生产力

C.讽刺了苏联的日用物资短缺问题 D.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8.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9.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危险、困难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 )

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B.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10.一位俄罗斯专家评论某改革时指出:“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处于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对这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

A.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不打算突破斯大林模式 D.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1.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苏联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领导者个人专断作风不断滋长 B.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衰退

C.苏联党和政府的政治生活僵化 D.对东欧的控制消耗了苏联的大量精力

12.“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用这个词概括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A.消除了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2010·江苏高考)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 ) ( )

①面向未来 ②工业化之路 ③纺织工业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12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8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1894~1971)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请回答:

(1)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12分)

(2)对比勃列日涅夫失败的教训,你能说说我国经济改革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吗?(8分)

答案

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

一、1.(2)①余粮征集制 ④不劳动者不得食 (3)②直接过渡

2.(2)新经济政策 (3)①粮食税

③自由贸易

3.(2)③指令性 ④行政手段 (3)①a.工业化 b.1937

二、1.(1)①斯大林体制 (2)①收购制 ②物质利益原则 (3)①传统观念 (4)①理论

2.(2)①价值规律 ②农场和农庄 (3)②全面滑坡 (4)①经济体制

3.(2)①a.经济方法 (3)b.1991

命题探究

1.C 2.B 3.B 4.C 5.D

课时规范训练

1.B 2.C 3.D 4.B 5.C

6.D 7.C 8.C 9.B 10.C

11.B 12.B

13.(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14.(1)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不同点:前者的重点在工业领域,后者的重点在农业领域。

(2)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范围内进行,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我国在农村的改革,主要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克服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这是苏中两国改革一败一成的根本原因。


相关文章

  •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教训
  • 摘要 苏联解体是20世纪资本主义的全面复辟,是历史的倒退,但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而是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苏联解体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苏联解体的决定性因素是共产党提出并执行了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苏联解体的教训不仅对国际共产主 ...查看


  • 对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认识和评价
  • 1对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认识和评价 信息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 2111003030 0. 摘要 本文首先对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其次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三方面说明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然后分析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利 ...查看


  • 社会主义历史的悲剧
  • 社会主义历史的悲剧 --苏联解体启示录 社会主义历史的悲剧 --苏联解体启示录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随着苏联红旗从克林姆林宫缓缓降落,一个庞大的帝国轰然解体.苏联,这个拥有69年历史的社会主义超级大国瞬间土崩瓦解.而随着苏联 ...查看


  • 两种改革观的原则分歧与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
  • 作者:汪亭友 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年12期 中图分类号:D75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74(2002)03-0072-06 苏东剧变十余年来,我国理论界在研究苏联演变的性质.原因和教训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查看


  • [苏联的崛起]教案3
  • 第2课 苏联的崛起 教学目标: 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 3.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4.1936年苏联宪法: 5.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培养学生运用共性与个 ...查看


  • 对建国初学习苏联经验的历史回顾和思考
  • 对建国初学习苏联经验的历史回顾和思考 摘要:新中国建立之初,缘于历史的过程和政治.经济条件,实行了向当时的苏联"一边倒"的政策.有一种看法认为,建国初学习苏联经验使我们少走不少弯路:有一种看法却相反,对建国初期学习苏联经 ...查看


  • 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如何走上不归路
  • ●在改革过程中,戈尔巴乔夫欠缺对改革目标和方向的坚持,改革政策出台盲目,随性而为.改革计划的混乱使地方层面根本无法落实,苏共的政治威信一落千丈,不久便彻底走向失败. 戈尔巴乔夫执政初期,与西方信息革命和新自由主义理念主导的发展态势相比,苏联 ...查看


  •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测试题
  • 必修二专题七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35题,每题2分,合计70分)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 ...查看


  •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二
  •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二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危机局面. 2.首先进行经济改革(目的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