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叙述陷阱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警惕叙述陷阱

——评《南方周末》复旦投毒报道

王辰瑶

这两日《博客天下》和《南方周末》关于复旦大学学生被毒杀事件的长篇报道在网上热传。截止现在,《博客天下》的《完美学生的不完美毒杀》在其官方微博账号下被转发1.5万次,《南方周末》的《与自己的战争,复旦研究生为何毒杀室友》仅在新浪的“头条新闻”账号下就被转2万次。

应该说两篇报道都生动、丰富、好看,契合了人们急切想了解“为何会如此”的心理,所以很引人关注。但是,我仍然认为,这两篇报道(《南方周末》的报道尤甚)在两个重大问题上很值得商榷,这关系到,这两篇报道究竟是优秀的报道,还是失范的报道,关系到我们对于新闻伦理和新闻规范的基本判定。

这两大问题是:报道时机和报道主题。

这两篇报道都抢在法庭审判之前,将“犯罪嫌疑人”变成“罪犯”了。这个案子还在警方查案阶段,虽然警方已经“初步认定”是林某因为琐事毒杀室友,但毕竟只是“初步”。更何况,警方审结之后还要提起公诉,走司法程序。我不是法律专家,但我想法律的精髓在很大程度上不就是这一套“程序正义”的重要和必要吗?抛弃了这些,我们就抛弃了现代社会的正义,只有梁山泊时代的正义。

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我也认为林某是凶手(正如我也认为孙某是朱令案的凶手),每个人都可以有而且必然有自己的事实判断。我相信报道此事的记者确然无疑地相信林某毒杀室友的事实,但是为什么媒体仍然不应抢先做媒介审判呢?因为和司法一样,媒体也是社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所有的重要力量都必须自我克制,否则就会一面强而霸,一面丧失公信力与合法性。

媒体在监督社会的同时,不应自外于同样的道理和逻辑。具体到此案,既然警方已经在审,媒体应该做的是密切关注警方信息以及紧接其后的司法程序。这个时候,节制一点,可能是与读者迫切的愿望不符,但是体现的是媒体对法治的尊重。

也有很多人说,中国的司法太有问题,不靠媒体,很多冤假错案还发现不了。我很同意,所以媒体需要做的是监督司法程序,而不是代警方破案,代法官判案。因为这起毒杀案,大家又把朱令的案子翻出来,如果朱令案放到今天,媒体应该干什么?应该紧紧盯着那神秘的抓捕—放回过程不放,紧紧盯着神秘的存在—消失的物证不放,监督程序而不是越俎代庖,这才是媒体为司法进步和社会进步所能做的最大贡献。

第二大问题是报道主题。两篇报道都从“人性”角度试图去解释林为何会毒杀黄。前几天和我的研究生聊天,一个研究生说起正在兼修的心理学的课程,听得我们这些外行颇觉博大精深。我想说,一个领域有一个领域的知识,一个领域有一个领域的道理,如果记者没有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很容易奔着答案找线索——那就会看什么都有问题。

这两篇报道的细节,在很多时候都存在这样的叙述陷阱。我只举一个例子:《南周》报道中有一个特别的细节,被“头条博客”特意放大,我注意到也已经被一些媒体引用了,即把宿舍里因为饮用水费用问题发生的纠纷作为一个重要的动机。报道中写道:“争执以林退出平摊,自己买水喝告终,林的同学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3月31日前后,林开始出入隔壁寝室借水。”这里“林出入隔壁寝室借水”是争执的结果。

而《博客天下》的报道同样采用了这一细节,但写的是“林默的同学注意到,黄洋中毒前后,林默开始出入隔壁寝室借水,他不喝自己寝室的水”。联系上下文,这指的是林默为保护自己而不喝饮水机的水。我并非要辨别这两处描写谁更“真实”,而是试图指出,同样一个简单事实,编织进不同的叙述,得到的就是不一样的原因或结果。这就是叙述的陷阱。

长篇报道最容易掉进叙述陷阱,因为长报道涉及的都是复杂事实,事实驳杂破碎,但记者又要将之讲成一个有头有尾合情合理的“故事”,并且呈现一个意义,这是非常难的,稍不留神,就会过度推论。

专业的记者应该不断和这种过度推论的可能自我斗争,警惕自己到处都埋藏着叙述的陷阱,而不是不加节制地把各种细节编织进一个已经设计好的框架中,甚至当材料不够的时候,还要加点“现场化”叙述、“合理想象”或心理推测。从这点上说,记者写这类报道才真应该进行“与自己的战争”。

所以,叙述有陷阱,记者需谨慎。在审判别人的内心之前,还是先进行一场“与自己的战争”吧。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文章有删改。)

1.文章中的“叙述陷阱”指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2.作者认为,有良知的、专业的记者如何才能避免这种“叙述陷阱”?(6分)

3.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阅读答案:

【答案】

1.“叙述陷阱”是指记者在进行罪案报道时(1分)在司法程序之前进行媒体宣判,在报道中认定“犯罪嫌疑人”为“罪犯”(2分);在报道中不加节制地把各种细节编织进一个已经设计好的框架中(1分)来过度推论(2分)。

2.进行报道时不是代警方破案,代法官判案,不抢先做媒介审判,(1分),而是坚持程序正义,监督司法程序,体现媒体对法律的尊重(2分);专业的记者应该不断和这种过度推论的可能进行自我斗争(1分),尽可能不带主观色彩地报道客观事实(2分)。

3.本文首先由网络热传的两篇吸引人的报道说起,提出了两篇报道值得商榷的两个方面——报道时机和报道主题(2分);接着分别从这两个方面阐释了这两篇报道如何存在“叙述陷阱”(2分);最后指出有良知、专业的记者应该避免出现“叙述陷阱”,在审判别人的内心之前,先要进行一场“与自己的战争” (2分)。

【解析】试题分析:

1.这是一道筛选信息的题目,一要注意审题干,不要答错方向。二是要筛选信息准确,尽量用文中的关键词语,不要遗漏。三是分条表述,调理清晰。此题是“叙述陷阱”指什么?文中有一个句子“这两篇报道的细节,在很多时候都存在这样的叙述陷阱”,抓住这句话中的“这样”答题就找到了切入点,“这样”就指前文中的两个方面——报道时机和报道主题,把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化就是答案。注意报道主题部分答案在后面,前面没有具体的概括。关键句为“这两篇报道都抢在法庭审判之前,将‘犯罪嫌疑人’变成‘罪犯’了”“同样一个简单事实,编织进不同的叙述,得到的就是不一样的原因或结果。这就是叙述的陷阱”“不加节制地把各种细节编织进一个已经设计好的框架中,甚至当材料不够的时候,还要加点‘现场化’叙述、‘合理想象’或心理推测”。

2.这也是一道信息筛选题,注意事项同上题。全文提出因报道时机和报道主题的把握不当而产生“叙述陷阱”,那就从这两方面避免,文中的关键句“所以媒体需要做的是监督司法程序,而不是代警方破案,代法官判案”“专业的记者应该不断和这种过度推论的可能自我斗争,警惕自己到处都埋藏着叙述的陷阱”。

3.这是一道文章的思路的概括题,答题的方式就是给文章划分段落,说明每部分的要即可。本文实际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答题时结合全文具体化即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警惕叙述陷阱

——评《南方周末》复旦投毒报道

王辰瑶

这两日《博客天下》和《南方周末》关于复旦大学学生被毒杀事件的长篇报道在网上热传。截止现在,《博客天下》的《完美学生的不完美毒杀》在其官方微博账号下被转发1.5万次,《南方周末》的《与自己的战争,复旦研究生为何毒杀室友》仅在新浪的“头条新闻”账号下就被转2万次。

应该说两篇报道都生动、丰富、好看,契合了人们急切想了解“为何会如此”的心理,所以很引人关注。但是,我仍然认为,这两篇报道(《南方周末》的报道尤甚)在两个重大问题上很值得商榷,这关系到,这两篇报道究竟是优秀的报道,还是失范的报道,关系到我们对于新闻伦理和新闻规范的基本判定。

这两大问题是:报道时机和报道主题。

这两篇报道都抢在法庭审判之前,将“犯罪嫌疑人”变成“罪犯”了。这个案子还在警方查案阶段,虽然警方已经“初步认定”是林某因为琐事毒杀室友,但毕竟只是“初步”。更何况,警方审结之后还要提起公诉,走司法程序。我不是法律专家,但我想法律的精髓在很大程度上不就是这一套“程序正义”的重要和必要吗?抛弃了这些,我们就抛弃了现代社会的正义,只有梁山泊时代的正义。

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我也认为林某是凶手(正如我也认为孙某是朱令案的凶手),每个人都可以有而且必然有自己的事实判断。我相信报道此事的记者确然无疑地相信林某毒杀室友的事实,但是为什么媒体仍然不应抢先做媒介审判呢?因为和司法一样,媒体也是社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所有的重要力量都必须自我克制,否则就会一面强而霸,一面丧失公信力与合法性。

媒体在监督社会的同时,不应自外于同样的道理和逻辑。具体到此案,既然警方已经在审,媒体应该做的是密切关注警方信息以及紧接其后的司法程序。这个时候,节制一点,可能是与读者迫切的愿望不符,但是体现的是媒体对法治的尊重。

也有很多人说,中国的司法太有问题,不靠媒体,很多冤假错案还发现不了。我很同意,所以媒体需要做的是监督司法程序,而不是代警方破案,代法官判案。因为这起毒杀案,大家又把朱令的案子翻出来,如果朱令案放到今天,媒体应该干什么?应该紧紧盯着那神秘的抓捕—放回过程不放,紧紧盯着神秘的存在—消失的物证不放,监督程序而不是越俎代庖,这才是媒体为司法进步和社会进步所能做的最大贡献。

第二大问题是报道主题。两篇报道都从“人性”角度试图去解释林为何会毒杀黄。前几天和我的研究生聊天,一个研究生说起正在兼修的心理学的课程,听得我们这些外行颇觉博大精深。我想说,一个领域有一个领域的知识,一个领域有一个领域的道理,如果记者没有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很容易奔着答案找线索——那就会看什么都有问题。

这两篇报道的细节,在很多时候都存在这样的叙述陷阱。我只举一个例子:《南周》报道中有一个特别的细节,被“头条博客”特意放大,我注意到也已经被一些媒体引用了,即把宿舍里因为饮用水费用问题发生的纠纷作为一个重要的动机。报道中写道:“争执以林退出平摊,自己买水喝告终,林的同学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3月31日前后,林开始出入隔壁寝室借水。”这里“林出入隔壁寝室借水”是争执的结果。

而《博客天下》的报道同样采用了这一细节,但写的是“林默的同学注意到,黄洋中毒前后,林默开始出入隔壁寝室借水,他不喝自己寝室的水”。联系上下文,这指的是林默为保护自己而不喝饮水机的水。我并非要辨别这两处描写谁更“真实”,而是试图指出,同样一个简单事实,编织进不同的叙述,得到的就是不一样的原因或结果。这就是叙述的陷阱。

长篇报道最容易掉进叙述陷阱,因为长报道涉及的都是复杂事实,事实驳杂破碎,但记者又要将之讲成一个有头有尾合情合理的“故事”,并且呈现一个意义,这是非常难的,稍不留神,就会过度推论。

专业的记者应该不断和这种过度推论的可能自我斗争,警惕自己到处都埋藏着叙述的陷阱,而不是不加节制地把各种细节编织进一个已经设计好的框架中,甚至当材料不够的时候,还要加点“现场化”叙述、“合理想象”或心理推测。从这点上说,记者写这类报道才真应该进行“与自己的战争”。

所以,叙述有陷阱,记者需谨慎。在审判别人的内心之前,还是先进行一场“与自己的战争”吧。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文章有删改。)

1.文章中的“叙述陷阱”指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2.作者认为,有良知的、专业的记者如何才能避免这种“叙述陷阱”?(6分)

3.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阅读答案:

【答案】

1.“叙述陷阱”是指记者在进行罪案报道时(1分)在司法程序之前进行媒体宣判,在报道中认定“犯罪嫌疑人”为“罪犯”(2分);在报道中不加节制地把各种细节编织进一个已经设计好的框架中(1分)来过度推论(2分)。

2.进行报道时不是代警方破案,代法官判案,不抢先做媒介审判,(1分),而是坚持程序正义,监督司法程序,体现媒体对法律的尊重(2分);专业的记者应该不断和这种过度推论的可能进行自我斗争(1分),尽可能不带主观色彩地报道客观事实(2分)。

3.本文首先由网络热传的两篇吸引人的报道说起,提出了两篇报道值得商榷的两个方面——报道时机和报道主题(2分);接着分别从这两个方面阐释了这两篇报道如何存在“叙述陷阱”(2分);最后指出有良知、专业的记者应该避免出现“叙述陷阱”,在审判别人的内心之前,先要进行一场“与自己的战争” (2分)。

【解析】试题分析:

1.这是一道筛选信息的题目,一要注意审题干,不要答错方向。二是要筛选信息准确,尽量用文中的关键词语,不要遗漏。三是分条表述,调理清晰。此题是“叙述陷阱”指什么?文中有一个句子“这两篇报道的细节,在很多时候都存在这样的叙述陷阱”,抓住这句话中的“这样”答题就找到了切入点,“这样”就指前文中的两个方面——报道时机和报道主题,把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化就是答案。注意报道主题部分答案在后面,前面没有具体的概括。关键句为“这两篇报道都抢在法庭审判之前,将‘犯罪嫌疑人’变成‘罪犯’了”“同样一个简单事实,编织进不同的叙述,得到的就是不一样的原因或结果。这就是叙述的陷阱”“不加节制地把各种细节编织进一个已经设计好的框架中,甚至当材料不够的时候,还要加点‘现场化’叙述、‘合理想象’或心理推测”。

2.这也是一道信息筛选题,注意事项同上题。全文提出因报道时机和报道主题的把握不当而产生“叙述陷阱”,那就从这两方面避免,文中的关键句“所以媒体需要做的是监督司法程序,而不是代警方破案,代法官判案”“专业的记者应该不断和这种过度推论的可能自我斗争,警惕自己到处都埋藏着叙述的陷阱”。

3.这是一道文章的思路的概括题,答题的方式就是给文章划分段落,说明每部分的要即可。本文实际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答题时结合全文具体化即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相关文章

  • 父爱陷阱,阅读答案
  • 篇一:父爱陷阱,阅读答案 篇二:父爱陷阱,阅读答案 我是第一个哦~~~~~~~14.从"不慎掉进陷阱"到"爬到井口","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根据提 ...查看


  • 高考理综科目答题技巧与策略(实用)
  • 高考理综科目答题技巧与策略 合理分配考试时间,要算时间帐 有关专家曾经提出"制定得分计划".也有的专家认为"高考与其说是考能力,不如说是考时间."对于某些同学,要敢于舍弃一部分题目.要"动笔 ...查看


  •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1
  • 初一初二多涉及记叙文(散文.小说).说明文(包含说明文): 散文阅读技巧指导 A 表达方式 1.叙述: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 ...查看


  • 防人因失误工具之"质疑的态度"
  • 质疑的态度 什么是质疑的态度„„. 简单地讲,质疑的态度是一种"要把事情搞清楚"的态度.它要求在行动前.期间和之后进行谨慎.仔细地思考,要求在进行下一步行动前考虑"如果„怎么办",并在行动前解决心中所 ...查看


  • 警惕文化全球多元主义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警惕文化全球多元主义  许江①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也进入全球化境域.在前一种全球化中,中国自强不息,很多时候是获益的.但面对文化的全球化,却是我们要警觉的.因为欧美的强势文化,会遮蔽我们民族很多优秀的东西.在 ...查看


  • 生态系统的类型与结构
  • 生态系统的类型与结构 考试要求 1.生态系统的概念.记住生态系统概念的要点,能在新情景中辨析. 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草原.农田.湿地.海洋.城市生态系统).能区分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说出它们的主要特点. 3.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 ...查看


  • 网络连接你我他
  • 第4课 网络连着你我他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对网络相关知识的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帮助学生了解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自觉筑起抵御不 ...查看


  • 超星慕课尔雅二零一六就业指导答案
  • 作业标题:课程导入 1 从逻辑上讲,本课程包括哪几个部分内容?( ) A.就业观念 B.就业政策 C.就业技巧 D.就业心理 E.职场适应 正确答案: ABCDE 作业标题: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 1 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多少? ...查看


  • 八(上)语文第三单元课外阅读练习
  • 雪地烤红薯 周海亮 ①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手忙脚乱.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有点慌. ②(A)天空平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