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急症!""#年$月第%$卷第$期&’()*+,-.+!""#,/01+%$,20+$
・%344・
! 脾与心悸
脾为心之子5心主血5脾既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
气血乏源,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致心脾两虚型心悸,症见心悸气短,少寐多梦,头晕目眩,面色不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健忘,舌淡,脉细弱。治以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脾的另一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降浊,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上凌于心则心悸,属水饮凌心型,症见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象弦滑。治以振奋心阳,化气行水。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肝与心悸
肝脏疏泄失司5气机失调5心气不利5血行不畅5致心脏悸动不安。心者5君主之官5神明出焉5若情志不遂5肝郁气滞5则心失所养,神失所藏,致肝郁气滞型心悸,症见心悸胸闷,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善太息,两胁攻胀作痛,舌淡苔薄,脉象弦细。治以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心五行属火,肝气抑郁,日久极易化热,因此心肝火旺时可致肝火亢盛型心悸,症见心悸不安,失眠多梦,口干口苦,胸闷烦躁,舌红苔黄,脉弦数。治以平肝泻热,清心安神。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肺与心悸
肺主通调水道,若肺气不足,气化不利,则水液代谢失常,停而为饮,或停于胸中,阻滞气机,使心阳不得布散,致痰饮扰心型心悸,症见心悸胸闷5呼吸急促,呕吐泛恶,咳逆5舌苔白腻厚浊5脉滑或弦紧。治以宣肺化饮。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肾与心悸
久病体虚,或房劳过度,或遗泄频繁,伤及肾阴;或肾水素亏,水不济火,虚火妄动,上扰心神,亦能导致心悸,症见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治以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肾阳亏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滥上下内外,上乘凌心则悸,正如《伤寒论》“太阳病发汗,所谓6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
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症见心悸咳喘,不能平卧,头目眩晕,小便不利,腹胀身肿,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治以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加减。%
胆与心悸
胆为中正之官5主决断。如忽遇惊恐5胆无以决断5心虚胆《济生方・惊悸论治》7惊悸者,怯5心悸渐生。如指出:心虚胆怯之所致也7。症见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苔薄白,脉细数或细弦。治以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用安神定志丸加减。&
胃与心悸
胃失通降,胃气因之失和8%95浊气上逆扰心,继而气郁生痰化热形成痰热内扰型心悸,症见心悸烦躁,夜卧不安,口干口苦5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综上所述,心悸虽病因变化多端,然脏腑相关5因此临床辨《景岳全书》证论治时应全面考虑,不可偏执于一脏。正如所云6“此心肝脾肾之气,名虽有异,而治有不可离者。”
参
%
考
文
献
陈泺阳+心悸辨治体会8&9+中国民康医学5!"":5%#; !
咳嗽的中医辨治思路
郭玉琴
中图分类号:?!4@+%%【摘要】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B; !""#
本文从西医学及中医学对咳嗽的诊断与治疗角
度5探讨分析中医辨治疾病的思路和方法5以促进中医理论开拓创新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关键词】咳嗽
中医辨治思路
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为探索中医辨证论治现代化、标准化道路5使之有效地应用于临床5提高中医诊治疾病水平5笔者从咳嗽的中医诊治角度探析中医辨治疾病思路5并在中医传统7四诊7基础上结合现代化检测手段5将物理检查、实验室检查与临床诊断有机结合5尊古而不泥古5发扬而不离宗5取西医所长为中医所用5探索源于辨证论治而又高于传统辨证论治的新型中医辨治观。’
西医学对咳嗽的认识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专业组于!""4年%%月制定《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指南》和发布了我国第一部。该反映了目前咳嗽诊治研究的最新进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详尽阐述了咳嗽的诊断流程、治疗方法,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和防治咳嗽。西医学认为,咳嗽既是机体维持呼吸道正常生理机能的一种保护性反射,也是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表现。针对咳嗽的复杂病因与诊断治疗用药,国内外医学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中医学对咳嗽的论述
将咳嗽作为一个病种来认识,!+%病因病机《中医内科学》
病因或由外邪侵袭,肺卫受感而发生咳嗽,或由它脏病变传至
《景岳全书》“咳嗽虽多,《内肺脏而为咳嗽,故曰:无非肺疾”;!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医学三字经・咳嗽》经》云:非独肺也”;
“咳嗽不止于肺,云:而亦不离于肺也”。咳嗽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涉及的脏腑有肺、胃、肝、脾、肾、膀胱。
其次辨别咳嗽声音!+! 辨证要点首先要分清外感与内伤,及咳嗽时间,是夜间咳重亦或白昼咳重?再辨痰的颜色、性质及痰量。一般说,外感咳嗽是新病5常于受凉之后出现恶寒发热伴头痛、流鼻涕、喷嚏、咽痒等;内伤咳嗽多为宿疾,起病缓慢,疗程较长,兼有其它脏腑病症,如疲乏无力、胸满肋痛、潮热盗汗、咳血、形体消瘦、烦躁易怒、喘气,咳甚则呕吐、溢尿等。
病属邪实,应祛邪宣肺;内伤咳嗽,!+3分型论治外感咳嗽,
《中医内科证属邪实内虚,治宜扶正祛邪、化痰止咳、标本兼顾。学》第4版、第@版教材均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侵肺
中医辨治疾病思路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是其特色,它对疾病的认识
; 收稿日期!""#=">="%
(郑州>4""":)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
・%345・
中国中医急症!""#年$月第%$卷第$期&’()*+,-.+!""#,/01+%$,20+$
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从本质上讲,西医属客体、微观医学,中医属主体、宏观和辨证医学,难以用微观的量化指标进行定性诊断。同时,格式化的中医教育极大地限制了中医学术发展。传统的四诊八纲、脏腑辨证、分型论治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中医学辨治疾病的传统模式亟待创新和发展。通过探索咳嗽论治规律,以期丰富、充实、完善传统辨治内涵,提高中医疗效,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化进程。笔者提出如下观点与同道共同商榷。3+%
诊辨微观化
中医学审证求因虽不能用数据量化,但缺
乏客观和微观的诊断依据直接影响了中医诊断水平,与此同《咳嗽指南》时,中医病名笼统而抽象,患者不易理解,中强调用先进的检查手段6深层次探索咳嗽机理6“注重求因”。因此中医应在传统7四诊八纲7基础上6导入现代医学检查,如纤支刷检、活检或肺泡灌洗等方法从细胞学、病理学、细菌学方面明确咳嗽病因;胸部)(可从形态学方面确诊或排除肺部占位病变8如肺癌、气管异物、气管软化症9及弥漫性改变8如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9;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确诊咳嗽变异性哮喘;将物理诊断、实验诊断和中医辨证相结合进行综合判断,如咳嗽的诊辨思路除辨外感内伤、寒热虚实外,尤其要辨伴随(辨病变部位)(白症状、兼症和变症,更应辨咳嗽的声音、时间昼或夜间)及有痰无痰,并根据某些疾病的特异性表现,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去伪存真,避免现象与本质不一致,减少误诊漏诊,防范医患纠纷。3+!
论治病因化
中医从宏观角度,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有
标本兼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治则。在常规辨证论治基础上,审其病因,对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如咳嗽伴有呕吐、泛酸、烧心感,应加用和胃降逆之品;咳嗽伴流鼻涕、鼻塞、咽喉部不适者,加用解表利咽药物;咳嗽属气管异物所致者,应行气管镜异物取除术,以减少治疗的盲目性,提高临床疗效。3+3
辨证与辨病结合化
传统中医教材中疾病诊断、辨证依
据较僵化,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复杂病情的需要。应将宏观与微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使诊断技术现代化,取西医诊断疾病之所长,取中医辨证论治之优点,对疾病病因、病位、发展规律及预后有统一的规范化认识,逐步探索出源于辨证论治而又高于辨(肺脓肿)证论治的新型中医辨治观。如肺痈所致咳嗽,除按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辨证论治外,应作痰细菌培养,根据药敏选用抗生素及体位引流方法,使患者早日康复。
猛,走而不守,能通达上下,行表彻里,通行十二经脉,为药中“良将”之,被誉为中医治病救命之第一品药。但若应用不当,“最有其严重的毒副作用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故古人感慨其为用又最难用”的药物。作者在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附子治疗各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归纳为十法如下。!
回阳救逆,治疗亡阳急危重症
“退阴回阳之力,《8伤附子秉性纯阳,具有起病回生之功”“回阳救逆第一品药”《9,8本草经读》9。寒蕴要》被誉为凡病及少阴,阳气势微,阴寒内盛,四肢厥冷,面色苍白或灰败,心悸气短,躁忧不定,脉沉细微,或浮大数疾无根。多见于久病重病,或大吐、大泄、大汗之后,治宜回阳救逆。重用附子温阳逐《伤寒论》寒,力挽残阳于危重。方剂选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或现代名医李可的破格救心汤等治疗。"
引火归元,治疗虚阳上浮之咳嗽、咽痛、鼻衄、吐血、牙痛等“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经云:。肾中真阳,只有封藏固秘,才能正常发挥其生理作用,镇摄下焦群阴。如果阳气虚弱,则阴寒内生,占据阳位,虚阳不能固秘而上攻,引发上焦种种病症。这些病症表现虽似实火作祟,但均有神疲不振,困顿乏力,膝下寒冷,舌淡苔白水滑,脉沉细等阳气不足表现。治宜温《伤寒论》阳壮火,重镇摄纳,引火归原。方剂选用四逆汤、附子干姜汤加磁石、生龙骨、生牡蛎、龟板或清末名医郑钦安的潜阳丹加减治疗。#
温阳利水,治疗阳虚水泛症
水性属阴,受制于阳,机体阳气充足,则能化气行水,维持体内水液的正常代谢。若阳气不足,不能温化水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则水液内停,溢于肌肤,形成水肿。或者肾阳虚损及脾阳,导致中阳不振,健运失司,土虚不能制水,水湿泛溢为患。患者症见水肿,腰以下明显,四肢沉重,面色淡白,小便不利,或畏寒肢冷,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润滑,脉沉迟或沉弦。治宜温阳《伤寒论》利水。方用真武汤,或附子理中丸,或合五皮饮加强利水消肿之效。$
温阳益气,治疗脏腑功能衰弱性疾病
脏腑功能衰弱,多属气虚。气为阳,气虚日久必然导致阳虚。其症常见精神萎靡不振,倦怠,乏力,声音低怯,纳谷不馨,或食少,时有头晕、腹胀,易于感冒,或大便溏软,面色偏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温阳益气。方选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加附《本草纲目》子或四君子汤加附子治疗,效果甚佳。正如李时珍所
上焦疾病
8收稿日期!""#:"! :"%9
临床应用附子十法
王
章
文献标识码:
中图分类号:;!$#+4【关键词】附子
“补药中少加附子引导,言:甚捷。”%
扶阳解表,治疗阳虚漏汗症
汗为阴液,为阳所主,如阳气不足,卫阳不固,腠理疏松,则汗液不能内守而外泄。此时由于体虚,每易感受风邪,致使营卫更加失调,加剧汗出,从而酿成漏汗不止。或者患者感受风寒之邪,医者汗不得法,致使过汗伤阳,阳不摄阴,亦可导致汗漏症。汗漏日久,必然伤阴,阴液亏损,不能濡养筋脉,故可出现四肢微急,难于屈伸,小便不利等症。此时患者阳气虚弱,营卫不和,卫表不固,营不内守为病机之关键。治宜扶阳固表《伤寒论》敛阴止汗、调和营卫为急务,阳回则阴可自生。方选
文章编号:%""=:>=4?8!""#9"$:%345:"!
临床应用
《神农本草经》附子的应用始载于,其性纯阳刚烈,作用迅
(海口4>"!"3)海南省中医院
中国中医急症!""#年$月第%$卷第$期&’()*+,-.+!""#,/01+%$,20+$
・%344・
! 脾与心悸
脾为心之子5心主血5脾既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
气血乏源,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致心脾两虚型心悸,症见心悸气短,少寐多梦,头晕目眩,面色不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健忘,舌淡,脉细弱。治以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脾的另一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降浊,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上凌于心则心悸,属水饮凌心型,症见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象弦滑。治以振奋心阳,化气行水。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肝与心悸
肝脏疏泄失司5气机失调5心气不利5血行不畅5致心脏悸动不安。心者5君主之官5神明出焉5若情志不遂5肝郁气滞5则心失所养,神失所藏,致肝郁气滞型心悸,症见心悸胸闷,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善太息,两胁攻胀作痛,舌淡苔薄,脉象弦细。治以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心五行属火,肝气抑郁,日久极易化热,因此心肝火旺时可致肝火亢盛型心悸,症见心悸不安,失眠多梦,口干口苦,胸闷烦躁,舌红苔黄,脉弦数。治以平肝泻热,清心安神。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肺与心悸
肺主通调水道,若肺气不足,气化不利,则水液代谢失常,停而为饮,或停于胸中,阻滞气机,使心阳不得布散,致痰饮扰心型心悸,症见心悸胸闷5呼吸急促,呕吐泛恶,咳逆5舌苔白腻厚浊5脉滑或弦紧。治以宣肺化饮。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肾与心悸
久病体虚,或房劳过度,或遗泄频繁,伤及肾阴;或肾水素亏,水不济火,虚火妄动,上扰心神,亦能导致心悸,症见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治以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肾阳亏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滥上下内外,上乘凌心则悸,正如《伤寒论》“太阳病发汗,所谓6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
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症见心悸咳喘,不能平卧,头目眩晕,小便不利,腹胀身肿,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治以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加减。%
胆与心悸
胆为中正之官5主决断。如忽遇惊恐5胆无以决断5心虚胆《济生方・惊悸论治》7惊悸者,怯5心悸渐生。如指出:心虚胆怯之所致也7。症见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苔薄白,脉细数或细弦。治以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用安神定志丸加减。&
胃与心悸
胃失通降,胃气因之失和8%95浊气上逆扰心,继而气郁生痰化热形成痰热内扰型心悸,症见心悸烦躁,夜卧不安,口干口苦5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综上所述,心悸虽病因变化多端,然脏腑相关5因此临床辨《景岳全书》证论治时应全面考虑,不可偏执于一脏。正如所云6“此心肝脾肾之气,名虽有异,而治有不可离者。”
参
%
考
文
献
陈泺阳+心悸辨治体会8&9+中国民康医学5!"":5%#; !
咳嗽的中医辨治思路
郭玉琴
中图分类号:?!4@+%%【摘要】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B; !""#
本文从西医学及中医学对咳嗽的诊断与治疗角
度5探讨分析中医辨治疾病的思路和方法5以促进中医理论开拓创新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关键词】咳嗽
中医辨治思路
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为探索中医辨证论治现代化、标准化道路5使之有效地应用于临床5提高中医诊治疾病水平5笔者从咳嗽的中医诊治角度探析中医辨治疾病思路5并在中医传统7四诊7基础上结合现代化检测手段5将物理检查、实验室检查与临床诊断有机结合5尊古而不泥古5发扬而不离宗5取西医所长为中医所用5探索源于辨证论治而又高于传统辨证论治的新型中医辨治观。’
西医学对咳嗽的认识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专业组于!""4年%%月制定《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指南》和发布了我国第一部。该反映了目前咳嗽诊治研究的最新进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详尽阐述了咳嗽的诊断流程、治疗方法,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和防治咳嗽。西医学认为,咳嗽既是机体维持呼吸道正常生理机能的一种保护性反射,也是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表现。针对咳嗽的复杂病因与诊断治疗用药,国内外医学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中医学对咳嗽的论述
将咳嗽作为一个病种来认识,!+%病因病机《中医内科学》
病因或由外邪侵袭,肺卫受感而发生咳嗽,或由它脏病变传至
《景岳全书》“咳嗽虽多,《内肺脏而为咳嗽,故曰:无非肺疾”;!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医学三字经・咳嗽》经》云:非独肺也”;
“咳嗽不止于肺,云:而亦不离于肺也”。咳嗽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涉及的脏腑有肺、胃、肝、脾、肾、膀胱。
其次辨别咳嗽声音!+! 辨证要点首先要分清外感与内伤,及咳嗽时间,是夜间咳重亦或白昼咳重?再辨痰的颜色、性质及痰量。一般说,外感咳嗽是新病5常于受凉之后出现恶寒发热伴头痛、流鼻涕、喷嚏、咽痒等;内伤咳嗽多为宿疾,起病缓慢,疗程较长,兼有其它脏腑病症,如疲乏无力、胸满肋痛、潮热盗汗、咳血、形体消瘦、烦躁易怒、喘气,咳甚则呕吐、溢尿等。
病属邪实,应祛邪宣肺;内伤咳嗽,!+3分型论治外感咳嗽,
《中医内科证属邪实内虚,治宜扶正祛邪、化痰止咳、标本兼顾。学》第4版、第@版教材均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侵肺
中医辨治疾病思路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是其特色,它对疾病的认识
; 收稿日期!""#=">="%
(郑州>4""":)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
・%345・
中国中医急症!""#年$月第%$卷第$期&’()*+,-.+!""#,/01+%$,20+$
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从本质上讲,西医属客体、微观医学,中医属主体、宏观和辨证医学,难以用微观的量化指标进行定性诊断。同时,格式化的中医教育极大地限制了中医学术发展。传统的四诊八纲、脏腑辨证、分型论治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中医学辨治疾病的传统模式亟待创新和发展。通过探索咳嗽论治规律,以期丰富、充实、完善传统辨治内涵,提高中医疗效,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化进程。笔者提出如下观点与同道共同商榷。3+%
诊辨微观化
中医学审证求因虽不能用数据量化,但缺
乏客观和微观的诊断依据直接影响了中医诊断水平,与此同《咳嗽指南》时,中医病名笼统而抽象,患者不易理解,中强调用先进的检查手段6深层次探索咳嗽机理6“注重求因”。因此中医应在传统7四诊八纲7基础上6导入现代医学检查,如纤支刷检、活检或肺泡灌洗等方法从细胞学、病理学、细菌学方面明确咳嗽病因;胸部)(可从形态学方面确诊或排除肺部占位病变8如肺癌、气管异物、气管软化症9及弥漫性改变8如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9;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确诊咳嗽变异性哮喘;将物理诊断、实验诊断和中医辨证相结合进行综合判断,如咳嗽的诊辨思路除辨外感内伤、寒热虚实外,尤其要辨伴随(辨病变部位)(白症状、兼症和变症,更应辨咳嗽的声音、时间昼或夜间)及有痰无痰,并根据某些疾病的特异性表现,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去伪存真,避免现象与本质不一致,减少误诊漏诊,防范医患纠纷。3+!
论治病因化
中医从宏观角度,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有
标本兼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治则。在常规辨证论治基础上,审其病因,对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如咳嗽伴有呕吐、泛酸、烧心感,应加用和胃降逆之品;咳嗽伴流鼻涕、鼻塞、咽喉部不适者,加用解表利咽药物;咳嗽属气管异物所致者,应行气管镜异物取除术,以减少治疗的盲目性,提高临床疗效。3+3
辨证与辨病结合化
传统中医教材中疾病诊断、辨证依
据较僵化,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复杂病情的需要。应将宏观与微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使诊断技术现代化,取西医诊断疾病之所长,取中医辨证论治之优点,对疾病病因、病位、发展规律及预后有统一的规范化认识,逐步探索出源于辨证论治而又高于辨(肺脓肿)证论治的新型中医辨治观。如肺痈所致咳嗽,除按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辨证论治外,应作痰细菌培养,根据药敏选用抗生素及体位引流方法,使患者早日康复。
猛,走而不守,能通达上下,行表彻里,通行十二经脉,为药中“良将”之,被誉为中医治病救命之第一品药。但若应用不当,“最有其严重的毒副作用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故古人感慨其为用又最难用”的药物。作者在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附子治疗各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归纳为十法如下。!
回阳救逆,治疗亡阳急危重症
“退阴回阳之力,《8伤附子秉性纯阳,具有起病回生之功”“回阳救逆第一品药”《9,8本草经读》9。寒蕴要》被誉为凡病及少阴,阳气势微,阴寒内盛,四肢厥冷,面色苍白或灰败,心悸气短,躁忧不定,脉沉细微,或浮大数疾无根。多见于久病重病,或大吐、大泄、大汗之后,治宜回阳救逆。重用附子温阳逐《伤寒论》寒,力挽残阳于危重。方剂选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或现代名医李可的破格救心汤等治疗。"
引火归元,治疗虚阳上浮之咳嗽、咽痛、鼻衄、吐血、牙痛等“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经云:。肾中真阳,只有封藏固秘,才能正常发挥其生理作用,镇摄下焦群阴。如果阳气虚弱,则阴寒内生,占据阳位,虚阳不能固秘而上攻,引发上焦种种病症。这些病症表现虽似实火作祟,但均有神疲不振,困顿乏力,膝下寒冷,舌淡苔白水滑,脉沉细等阳气不足表现。治宜温《伤寒论》阳壮火,重镇摄纳,引火归原。方剂选用四逆汤、附子干姜汤加磁石、生龙骨、生牡蛎、龟板或清末名医郑钦安的潜阳丹加减治疗。#
温阳利水,治疗阳虚水泛症
水性属阴,受制于阳,机体阳气充足,则能化气行水,维持体内水液的正常代谢。若阳气不足,不能温化水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则水液内停,溢于肌肤,形成水肿。或者肾阳虚损及脾阳,导致中阳不振,健运失司,土虚不能制水,水湿泛溢为患。患者症见水肿,腰以下明显,四肢沉重,面色淡白,小便不利,或畏寒肢冷,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润滑,脉沉迟或沉弦。治宜温阳《伤寒论》利水。方用真武汤,或附子理中丸,或合五皮饮加强利水消肿之效。$
温阳益气,治疗脏腑功能衰弱性疾病
脏腑功能衰弱,多属气虚。气为阳,气虚日久必然导致阳虚。其症常见精神萎靡不振,倦怠,乏力,声音低怯,纳谷不馨,或食少,时有头晕、腹胀,易于感冒,或大便溏软,面色偏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温阳益气。方选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加附《本草纲目》子或四君子汤加附子治疗,效果甚佳。正如李时珍所
上焦疾病
8收稿日期!""#:"! :"%9
临床应用附子十法
王
章
文献标识码:
中图分类号:;!$#+4【关键词】附子
“补药中少加附子引导,言:甚捷。”%
扶阳解表,治疗阳虚漏汗症
汗为阴液,为阳所主,如阳气不足,卫阳不固,腠理疏松,则汗液不能内守而外泄。此时由于体虚,每易感受风邪,致使营卫更加失调,加剧汗出,从而酿成漏汗不止。或者患者感受风寒之邪,医者汗不得法,致使过汗伤阳,阳不摄阴,亦可导致汗漏症。汗漏日久,必然伤阴,阴液亏损,不能濡养筋脉,故可出现四肢微急,难于屈伸,小便不利等症。此时患者阳气虚弱,营卫不和,卫表不固,营不内守为病机之关键。治宜扶阳固表《伤寒论》敛阴止汗、调和营卫为急务,阳回则阴可自生。方选
文章编号:%""=:>=4?8!""#9"$:%345:"!
临床应用
《神农本草经》附子的应用始载于,其性纯阳刚烈,作用迅
(海口4>"!"3)海南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