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方笑一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7日 02版)

【光明论坛·温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说:“最后,我引用宋代王安石的一首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闻鸡起舞,登高望远,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发,继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发,继续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进发,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书写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王安石的七言绝句《登飞来峰》,全诗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时值宋仁宗皇祐年间,身为鄞县知县的王安石登临越州飞来山,极目远望,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不怕浮云遮挡我远望的双眼,因为我已然身处最高一层。”这感慨,首先属于一位成功登顶的登山者,但后人读来,总觉得有无穷深意蕴含其中。当时30岁的王安石,当然无法预见自己日后果真“身在最高层”,当上宰相,并主持那场著名的“熙宁变法”。但从这句诗里,我们不难体察一位改革者的宏大气魄。在鄞县知县任上,王安石“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尤其是把官仓稻谷借给农民,等秋后加息偿还,这一“制度创新”使官谷新陈相替,也让百姓得到便利,被认为是后来“青苗法”的雏形。正是这个改革举措给了王安石信心和底气,使他有了推动全国性改革的愿望。

人们传诵“不畏浮云遮望眼”,敬佩的是改革者那种高瞻远瞩的气象,欣赏的是从政者那份从容笃定的自信。而笔者认为,理解这句诗的内涵和诗人的感情,必须抓住“不畏”“浮云”“望眼”这三个关键词。

“不畏”代表了勇气,是远望者面对困难的一种态度。王安石登山的目标是望见日出,自然不会因为浮云的遮挡而放弃这个目标。从王安石后来的经历看,他遇到的变革阻力有很多,如保守势力的反对、同僚的不理解、下属的不配合。然而,他深谙“变风俗,立法度”的急迫性,不计个人得失,矢志推行变法。他明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却仍说“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即使两度罢相,也不改初衷。对于“熙宁变法”的利弊得失,人们有不同的评价,但王安石身为改革家不恤人言的勇气和决心,永远令后人景仰。

古诗里的“浮云”常比喻奸佞小人,而这句诗里的“浮云”似乎可以作更深的理解,它代表一时的困难和假象。浮云的确能遮挡远望的视线,但它终将散去,遮不住初升的太阳。只要你有足够的意志力,站得比它高,它就不能奈何你,也不能蒙蔽你。王安石曾这样描绘当时朝廷政令难行的状况:“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可见变革虽然迫切,但充满困难和障碍。他又从宋朝建立以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的表象中,敏锐地看出“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进而发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的变革呼声。这表明,王安石完全能够看透那些暂时阻碍变法的困难和蒙蔽自己的假象。

超越困难,窥破假象,光凭勇气还不够,更需要非凡的洞察力。诗句中的“望眼”,正是这种洞察力的象征。诗人远望的视线,穿透浮云,直抵红日,但他没有陶醉在喜悦之中,而是指出,洞察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高瞻”,才能“远瞩”,要望见别人难以看到的风景,只有身处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假如我们将此视作一位崇尚改革者的自白,那么这个高度指的就不是位高权重,而是政治上的远见卓识。王安石后来感叹“士弊于俗学久矣”,主张“经术者所以经世务”,实践“以道揆事”的理念,都是这种远见卓识的体现。

千载而下,飞来峰上的千寻高塔早已不复旧貌,“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诗句却依然掷地有声。一代代有勇气、有远见的改革者常喜欢吟咏这句诗,因为他们总能把一时的困难看作“浮云”,也总能望见浮云之外的美景。

(作者:方笑一,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

作者:方笑一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7日 02版)

【光明论坛·温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说:“最后,我引用宋代王安石的一首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闻鸡起舞,登高望远,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发,继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发,继续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进发,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书写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王安石的七言绝句《登飞来峰》,全诗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时值宋仁宗皇祐年间,身为鄞县知县的王安石登临越州飞来山,极目远望,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不怕浮云遮挡我远望的双眼,因为我已然身处最高一层。”这感慨,首先属于一位成功登顶的登山者,但后人读来,总觉得有无穷深意蕴含其中。当时30岁的王安石,当然无法预见自己日后果真“身在最高层”,当上宰相,并主持那场著名的“熙宁变法”。但从这句诗里,我们不难体察一位改革者的宏大气魄。在鄞县知县任上,王安石“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尤其是把官仓稻谷借给农民,等秋后加息偿还,这一“制度创新”使官谷新陈相替,也让百姓得到便利,被认为是后来“青苗法”的雏形。正是这个改革举措给了王安石信心和底气,使他有了推动全国性改革的愿望。

人们传诵“不畏浮云遮望眼”,敬佩的是改革者那种高瞻远瞩的气象,欣赏的是从政者那份从容笃定的自信。而笔者认为,理解这句诗的内涵和诗人的感情,必须抓住“不畏”“浮云”“望眼”这三个关键词。

“不畏”代表了勇气,是远望者面对困难的一种态度。王安石登山的目标是望见日出,自然不会因为浮云的遮挡而放弃这个目标。从王安石后来的经历看,他遇到的变革阻力有很多,如保守势力的反对、同僚的不理解、下属的不配合。然而,他深谙“变风俗,立法度”的急迫性,不计个人得失,矢志推行变法。他明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却仍说“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即使两度罢相,也不改初衷。对于“熙宁变法”的利弊得失,人们有不同的评价,但王安石身为改革家不恤人言的勇气和决心,永远令后人景仰。

古诗里的“浮云”常比喻奸佞小人,而这句诗里的“浮云”似乎可以作更深的理解,它代表一时的困难和假象。浮云的确能遮挡远望的视线,但它终将散去,遮不住初升的太阳。只要你有足够的意志力,站得比它高,它就不能奈何你,也不能蒙蔽你。王安石曾这样描绘当时朝廷政令难行的状况:“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可见变革虽然迫切,但充满困难和障碍。他又从宋朝建立以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的表象中,敏锐地看出“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进而发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的变革呼声。这表明,王安石完全能够看透那些暂时阻碍变法的困难和蒙蔽自己的假象。

超越困难,窥破假象,光凭勇气还不够,更需要非凡的洞察力。诗句中的“望眼”,正是这种洞察力的象征。诗人远望的视线,穿透浮云,直抵红日,但他没有陶醉在喜悦之中,而是指出,洞察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高瞻”,才能“远瞩”,要望见别人难以看到的风景,只有身处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假如我们将此视作一位崇尚改革者的自白,那么这个高度指的就不是位高权重,而是政治上的远见卓识。王安石后来感叹“士弊于俗学久矣”,主张“经术者所以经世务”,实践“以道揆事”的理念,都是这种远见卓识的体现。

千载而下,飞来峰上的千寻高塔早已不复旧貌,“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诗句却依然掷地有声。一代代有勇气、有远见的改革者常喜欢吟咏这句诗,因为他们总能把一时的困难看作“浮云”,也总能望见浮云之外的美景。

(作者:方笑一,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


相关文章

  • 登飞来峰中考题集锦
  •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


  • 2016中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100题答案
  • 2016中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100题答案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 ...查看


  • 新人教版七下[古诗五首]赏析
  •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慷慨悲凉,怀才不遇的苦闷寄寓其间,引人共鸣.前两句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第三句俯仰天地,神骛八级:最后一句的"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 ...查看


  • 古诗三首八年级第四单元
  • <望岳>等<古诗三首>赏析材料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 (一)<望岳> 1.思想感情: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勇于攀登,奋发进 ...查看


  • 登幽州台歌赏析
  •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指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答:& ...查看


  • 七年级上册语文30课练习题
  • 七年级语文三十课测试题 班级 姓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漏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首句写景专取杨花,寓意为"闻道龙标过五溪"这句写出了什么? 1. 2. 3.&quo ...查看


  • 八下语文古诗词
  • 八下语文古诗词(一) 诗歌二首 陶渊明 归园田居 饮酒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山 ...查看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温家宝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在任的最后几年将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尽最大努力 日期:2010-03-15 作者: 来源:文汇报 温家宝总理步入金色大厅.  刘建生 人民币币值没有低估 2008年7月到2009年2月,也就是世界经济极为困难的时期 ...查看


  • 登飞来峰教案 1
  • 总第 课时 <登飞来峰>教学研究案 二次备课 教材分析: <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 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的王安石正是初涉官场,年少气盛,抱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