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原理之三十六 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和冰川的形成

作者:廖永岩 编辑:探矿者

随着全球变化的深入研究,学术界认识到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影响的重要性。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温室效应增强,大气温度升高,引起冰川消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降低,温室效应减弱,大气温度降低,当两极及高山上的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时,造成冰川的形成(Kirschvink, 1992; Hoffman, 1998)。

一般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地球排气作用而产生(Ozima and Podosek, 1983; Berner, et. al., 1983)。所以,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增加。 23.5亿年前,大气几乎全由CO2和N2组成,其它组分只属微量(Krupp, et. al., 1994);22~27.5亿年间古大气CO2含量约为今天的100倍(Rye, et. al., 1995)。

但是,从太古宙至今,二氧化碳浓度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逐渐减少,最后导致了冰川的形成(Kirschvink, 1992; Hoffman, 1998; Berner,et. al., 1983; Donnadieu, et. al., 2004)。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的呢?

我们知道,引起二氧化碳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原因如下式所示,

这说明,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或矿物有机物),并放出氧气(曹宗巽和吴相钰,1979)。

虽然地球上的活有机物量有限,但地球上的干酪根量达1.5×107 Gt算(Falkowski, et. al., 2000)。根据已有(地球科学原理之30 有机碳沉积对地球的作用: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8181)的计算,形成1.5×107 Gt干酪根,实际消耗的有机物为2.85×107 Gt。这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确能造成二氧化碳浓度的一定下降。

另一个原因是二氧化碳形成碳酸盐岩而沉淀。 当最早的绿色植物于35亿年前出现时,地壳才有碳酸盐岩沉淀(张昀,1998)。至今,已有6.5×107 Gt碳酸盐岩沉积(Schlesinger, 1997)。这说明碳酸盐岩沉淀是随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而开始的,是由于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沉淀:地球刚形成时的表面,由于大量的二氧化碳,及其它酸性物质的存在,pH很低,这种环境是不可能有碳酸盐岩沉淀的;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使pH升高。在一定pH值下,若海洋中二氧化碳达饱和,进行强烈的光合作用时,使下式反应向右进行,

从而产生白色的CaCO3沉淀。

从以上看出,二氧化碳的变化,主要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引起:植物的大量繁殖,由于光合作用大量消耗二氧化碳,直接造成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同时,由于光合作用,使pH升高,造成大量二氧化碳以碳酸盐岩的形式沉淀,间接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

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补偿点为0.005~0.01%(不同的植物,补偿点有区别,现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为0.035%)(Berner, et. al., 1983)。也就是说,只有当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低于0.005~0.01%时,绿色植物才不会再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若大量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的直接和间接作用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渐降低,最后直接逼近0.005~0.01%或低于0.005~0.01%时,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已相当低了。一旦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相当低,大气的温度就会不断下降。当两极的温度降至0℃以下时,就造成冰川的形成。

从以上分析可见,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从两个方面强烈影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当某一个时间,地球上有大量植物强烈进行光合作用时,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就有可能急剧下降,就有可能形成冰川。那么,地球上的每一次冰川是怎么形成的?各又是哪些植物在起作用?且听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

下回预告:地球科学原理之37  新元古宙以前冰川期的形成

参考文献:

曹宗巽,吴相钰. 植物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31-125

张昀. 生物进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41-99

Berner R A, et al. The carbonate -silicate geochemical cycle and its effect on atmospheric CO2 over the past 100 million years. American Jour Science, 1983, 283: 641-683

Donnadieu Y, Goddéris Y, Ramstein G, Nédélec A, Meert J. A 'snowball Earth' climate triggered by continental break-up through changes in runoff. Nature, 2004, 428: 303 - 306

Falkowski P et al.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 test of our knowledge of earth as a system. Science, 2000, 290: 291-296Hoffman P F. The break-up of Rocinia, birth of Gondwana, true polar wander and the snowball Earth[J]. Journal of African Earth Science, 1998, 28: 17-33

Kirschvink J L. Late Proterozoic low-altitude global glaceation: the snowball Earth [A] .Schopf J W, Klein C. The Proterozoic Biosphere[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51-52

Krupp R, et al. The Early Precambrian atmosphere and hydrosphere; Thermodynamic constraints from mineral deposits. Econ Geol, 1994, 98: 1581-1598

Ozima M, Podosek F A. Noble gas geochemist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1-36

Schlesinger W. H. Biogeochemistry(2nd edition).Academic Press,1997

(注:本“地球科学原理”系列,是根据廖永岩著,海洋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的《地球科学原理》一书改编而来,转载者请署明出处,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

点击进入更加精彩

作者:廖永岩 编辑:探矿者

随着全球变化的深入研究,学术界认识到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影响的重要性。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温室效应增强,大气温度升高,引起冰川消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降低,温室效应减弱,大气温度降低,当两极及高山上的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时,造成冰川的形成(Kirschvink, 1992; Hoffman, 1998)。

一般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地球排气作用而产生(Ozima and Podosek, 1983; Berner, et. al., 1983)。所以,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增加。 23.5亿年前,大气几乎全由CO2和N2组成,其它组分只属微量(Krupp, et. al., 1994);22~27.5亿年间古大气CO2含量约为今天的100倍(Rye, et. al., 1995)。

但是,从太古宙至今,二氧化碳浓度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逐渐减少,最后导致了冰川的形成(Kirschvink, 1992; Hoffman, 1998; Berner,et. al., 1983; Donnadieu, et. al., 2004)。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的呢?

我们知道,引起二氧化碳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原因如下式所示,

这说明,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或矿物有机物),并放出氧气(曹宗巽和吴相钰,1979)。

虽然地球上的活有机物量有限,但地球上的干酪根量达1.5×107 Gt算(Falkowski, et. al., 2000)。根据已有(地球科学原理之30 有机碳沉积对地球的作用: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8181)的计算,形成1.5×107 Gt干酪根,实际消耗的有机物为2.85×107 Gt。这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确能造成二氧化碳浓度的一定下降。

另一个原因是二氧化碳形成碳酸盐岩而沉淀。 当最早的绿色植物于35亿年前出现时,地壳才有碳酸盐岩沉淀(张昀,1998)。至今,已有6.5×107 Gt碳酸盐岩沉积(Schlesinger, 1997)。这说明碳酸盐岩沉淀是随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而开始的,是由于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沉淀:地球刚形成时的表面,由于大量的二氧化碳,及其它酸性物质的存在,pH很低,这种环境是不可能有碳酸盐岩沉淀的;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使pH升高。在一定pH值下,若海洋中二氧化碳达饱和,进行强烈的光合作用时,使下式反应向右进行,

从而产生白色的CaCO3沉淀。

从以上看出,二氧化碳的变化,主要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引起:植物的大量繁殖,由于光合作用大量消耗二氧化碳,直接造成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同时,由于光合作用,使pH升高,造成大量二氧化碳以碳酸盐岩的形式沉淀,间接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

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补偿点为0.005~0.01%(不同的植物,补偿点有区别,现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为0.035%)(Berner, et. al., 1983)。也就是说,只有当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低于0.005~0.01%时,绿色植物才不会再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若大量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的直接和间接作用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渐降低,最后直接逼近0.005~0.01%或低于0.005~0.01%时,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已相当低了。一旦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相当低,大气的温度就会不断下降。当两极的温度降至0℃以下时,就造成冰川的形成。

从以上分析可见,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从两个方面强烈影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当某一个时间,地球上有大量植物强烈进行光合作用时,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就有可能急剧下降,就有可能形成冰川。那么,地球上的每一次冰川是怎么形成的?各又是哪些植物在起作用?且听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

下回预告:地球科学原理之37  新元古宙以前冰川期的形成

参考文献:

曹宗巽,吴相钰. 植物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31-125

张昀. 生物进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41-99

Berner R A, et al. The carbonate -silicate geochemical cycle and its effect on atmospheric CO2 over the past 100 million years. American Jour Science, 1983, 283: 641-683

Donnadieu Y, Goddéris Y, Ramstein G, Nédélec A, Meert J. A 'snowball Earth' climate triggered by continental break-up through changes in runoff. Nature, 2004, 428: 303 - 306

Falkowski P et al.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 test of our knowledge of earth as a system. Science, 2000, 290: 291-296Hoffman P F. The break-up of Rocinia, birth of Gondwana, true polar wander and the snowball Earth[J]. Journal of African Earth Science, 1998, 28: 17-33

Kirschvink J L. Late Proterozoic low-altitude global glaceation: the snowball Earth [A] .Schopf J W, Klein C. The Proterozoic Biosphere[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51-52

Krupp R, et al. The Early Precambrian atmosphere and hydrosphere; Thermodynamic constraints from mineral deposits. Econ Geol, 1994, 98: 1581-1598

Ozima M, Podosek F A. Noble gas geochemist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1-36

Schlesinger W. H. Biogeochemistry(2nd edition).Academic Press,1997

(注:本“地球科学原理”系列,是根据廖永岩著,海洋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的《地球科学原理》一书改编而来,转载者请署明出处,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

点击进入更加精彩


相关文章

  • 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和冰川的形成
  • 地球科学原理之36 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和冰川的形成 广东海洋大学 廖永岩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随着全球变化的深入研究,学术界认识到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影响的重要性.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温室效应增强, ...查看


  • 岩石圈形成后的去气作用
  • 岩石圈形成后的去气作用.txt45想洗澡吗?不要到外面等待下雨:想成功吗?不要空等机遇的到来.摘下的一瓣花能美丽多久?一时的放纵又能快乐多久?有志者要为一生的目标孜孜以求.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磨剑数年,今将试锋芒.自命不凡不可取 ...查看


  • 全球变暖选修课论文3000字
  •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 ...查看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 4.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共1课时) 第1课时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一.设计思想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是初三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难点是从反应物的性质出发,认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疑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 ...查看


  • 第四纪冰川期的形成
  • 地球科学原理之40 第四纪冰川期的形成 广东海洋大学 廖永岩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裸子植物,从晚二叠纪(约2.5亿年前)开始至中生代(距今约2.5~0.5亿年),讯速地发展起来:因此,中生代又称裸子植物时代(宋春 ...查看


  • 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影响
  • 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影响 温室效应的发生: 温室效应主若是因为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自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年夜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年夜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年夜气中增多的功效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 ...查看


  •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学案
  •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学案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江都市丁沟中学 陈芳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根据有关资料,说明近百年来的全球 气候变暖 ...查看


  • 现代生命科学进展
  • 现代生命科学进展作业 陈敏(2009112210) 1.介绍一种模式动物在发育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答:一直到不久以前,多细胞生物在胚胎期复杂的发育变化和调控一直是困扰生命科学的未解之迷.个体生命诞生自精卵结合形成合子,经过细胞的不断分裂 ...查看


  • 科学填空题
  • 第一单元 从太阳系到无限的宇宙 1. 人们常用 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看不见的.或者是不易理解的事物和现象. 2.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即 .无论地球公转到什么位置,地轴的倾斜角度都 . 3.地球公转的周期为 ,地球公转导致地球上 的变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