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曲》教学设计
合肥市第41中学 刘信
教学内容:
1.学唱《摇篮曲》
2.喜欢“摇篮曲”这种体裁。
教学分析:
《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此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方整性结构,每个乐段两个乐句.3/4拍,每句都是由第三拍弱拍起唱。形成弱强弱弱的舞曲风格,摇摆韵律。音乐中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的旋律,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那充满无限温存慈祥的万千柔情。并勾画出一副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的爱。
《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摇篮曲。许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过这类歌曲。
教学目的:
1.能够积极参与歌唱、聆听活动,对西方浪漫主义音乐有兴趣,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
2.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摇篮曲》。 教学重难点:
1.欣赏和学唱摇篮曲。
2.如何使学生喜欢摇篮曲。
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学生进入教室后,课前准备时播放《摇篮曲》,稳定学生情绪,并初次聆听本课所需要学习的内容。
2.播放婴儿哭的音频和图片,请学生回答:
(1)你们听!他们怎么了?(请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
(2)如果我们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请学生睁开眼睛观察婴儿哭的图片)
新课讲解:
一、感受与鉴赏:
1.首次播放歌曲的范唱。——板书课题《摇篮曲》
(1)听了这段音乐,你有什么话要说?
(2)你觉得歌曲的旋律特点、情绪情感是怎样的?(请同学回答)
——稍作点评
旋律:恬静优美;情绪:深情安详。
师:听着这首曲子好像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慈爱的母亲在朦胧月色的夜晚,借着月光轻声地在摇篮前吟唱。
2.摇篮曲概念:又称催眠曲,它原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简短。其旋律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常带摇篮的动荡感。
3.大屏幕对歌曲创作背景进行介绍。(以该曲作为背景音乐调小音量)
1858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指挥训练一支女子合唱团时,被合唱团中一位叫培尔塔的女孩的歌声所深深吸引,他非常喜欢听她唱家乡的奥地利民歌。后来她回到维也纳并结了婚,但是她和她的丈夫一直与勃拉姆斯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十年后,勃拉姆斯在得知她们有了第二个孩子以后,从一本儿童诗集中选了一首童谣作为歌词,用维也纳圆舞曲的格调写了一首曲子送给她,这就是最著名的歌曲《摇篮曲》。
4. 再次聆听该曲,注意感受歌曲的风格,进一步感受其情绪情感。
5.教师范唱。(自弹自唱)
6.用“lu”轻声哼唱旋律。
7.进一步熟悉旋律,唱简谱。
8.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歌词。(请一个学生先读,全体学生再读。)
9.放原唱全体学生跟唱歌词。
10.呈示大屏幕歌曲作者简介。
这么优美动听的乐曲是谁创作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齐读课本作者简介)板书作者名——勃拉姆斯
(1)欧洲浪漫乐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欧洲音乐文化史上,他曾与巴
赫、贝多芬齐名,被称作“德国3B。”
(2)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继承了德奥古典音乐传统,他极少采用文字标题,
创作中广泛运用了德奥以及匈牙利等民族民间音乐。
(3)在音乐发展历史中,人们称勃拉姆斯为德奥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
人。”
二、交流与互动:
1.全体学生身体坐正,课本拿起来,教师钢琴伴奏,学生用舒缓的声音首
次演唱该歌曲。
2.请两位学生说一说,演唱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3.再请同学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互助、探究、合作)
4.教师针对歌曲重点、难点教唱。(介绍前后倚音,弱起)——板书
5.全体学生身体坐直,跟伴奏带有感情得演唱歌曲,教师指挥。
三、表现与创造:
1.播放多媒体视频片段(英文版动画),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歌曲的意境。
2. 分组歌唱接龙。(按乐句)
3.播放该歌曲MTV,全体学生随着歌曲情绪做律动,享受音乐,同时感受
三拍子的浪漫律动。(点到英文下节课教唱)
板书——三拍子指挥图示
4.推选班级小歌星上台表演唱。
5.播放中国东北《摇篮曲》、流行歌曲香香《摇篮曲》。(欣赏体裁相同风格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再次强调“摇篮曲”是一种音乐体裁。)
四、小结与升华:
1.教师总结今天所学习的内容。
这堂课我们学会了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摇篮曲》这首歌,知道了摇篮曲是一种音乐体裁,了解了作曲家勃拉姆斯,学习了音乐小知识:倚音和弱起。同时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母亲小时候对我们真挚的爱,那么我们长大以后怎样报答我们的母亲呢?(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播放音乐一起唱。(在歌声中结束课程)
《摇篮曲》教学设计
合肥市第41中学 刘信
教学内容:
1.学唱《摇篮曲》
2.喜欢“摇篮曲”这种体裁。
教学分析:
《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此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方整性结构,每个乐段两个乐句.3/4拍,每句都是由第三拍弱拍起唱。形成弱强弱弱的舞曲风格,摇摆韵律。音乐中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的旋律,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那充满无限温存慈祥的万千柔情。并勾画出一副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的爱。
《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摇篮曲。许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过这类歌曲。
教学目的:
1.能够积极参与歌唱、聆听活动,对西方浪漫主义音乐有兴趣,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
2.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摇篮曲》。 教学重难点:
1.欣赏和学唱摇篮曲。
2.如何使学生喜欢摇篮曲。
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学生进入教室后,课前准备时播放《摇篮曲》,稳定学生情绪,并初次聆听本课所需要学习的内容。
2.播放婴儿哭的音频和图片,请学生回答:
(1)你们听!他们怎么了?(请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
(2)如果我们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请学生睁开眼睛观察婴儿哭的图片)
新课讲解:
一、感受与鉴赏:
1.首次播放歌曲的范唱。——板书课题《摇篮曲》
(1)听了这段音乐,你有什么话要说?
(2)你觉得歌曲的旋律特点、情绪情感是怎样的?(请同学回答)
——稍作点评
旋律:恬静优美;情绪:深情安详。
师:听着这首曲子好像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慈爱的母亲在朦胧月色的夜晚,借着月光轻声地在摇篮前吟唱。
2.摇篮曲概念:又称催眠曲,它原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简短。其旋律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常带摇篮的动荡感。
3.大屏幕对歌曲创作背景进行介绍。(以该曲作为背景音乐调小音量)
1858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指挥训练一支女子合唱团时,被合唱团中一位叫培尔塔的女孩的歌声所深深吸引,他非常喜欢听她唱家乡的奥地利民歌。后来她回到维也纳并结了婚,但是她和她的丈夫一直与勃拉姆斯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十年后,勃拉姆斯在得知她们有了第二个孩子以后,从一本儿童诗集中选了一首童谣作为歌词,用维也纳圆舞曲的格调写了一首曲子送给她,这就是最著名的歌曲《摇篮曲》。
4. 再次聆听该曲,注意感受歌曲的风格,进一步感受其情绪情感。
5.教师范唱。(自弹自唱)
6.用“lu”轻声哼唱旋律。
7.进一步熟悉旋律,唱简谱。
8.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歌词。(请一个学生先读,全体学生再读。)
9.放原唱全体学生跟唱歌词。
10.呈示大屏幕歌曲作者简介。
这么优美动听的乐曲是谁创作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齐读课本作者简介)板书作者名——勃拉姆斯
(1)欧洲浪漫乐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欧洲音乐文化史上,他曾与巴
赫、贝多芬齐名,被称作“德国3B。”
(2)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继承了德奥古典音乐传统,他极少采用文字标题,
创作中广泛运用了德奥以及匈牙利等民族民间音乐。
(3)在音乐发展历史中,人们称勃拉姆斯为德奥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
人。”
二、交流与互动:
1.全体学生身体坐正,课本拿起来,教师钢琴伴奏,学生用舒缓的声音首
次演唱该歌曲。
2.请两位学生说一说,演唱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3.再请同学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互助、探究、合作)
4.教师针对歌曲重点、难点教唱。(介绍前后倚音,弱起)——板书
5.全体学生身体坐直,跟伴奏带有感情得演唱歌曲,教师指挥。
三、表现与创造:
1.播放多媒体视频片段(英文版动画),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歌曲的意境。
2. 分组歌唱接龙。(按乐句)
3.播放该歌曲MTV,全体学生随着歌曲情绪做律动,享受音乐,同时感受
三拍子的浪漫律动。(点到英文下节课教唱)
板书——三拍子指挥图示
4.推选班级小歌星上台表演唱。
5.播放中国东北《摇篮曲》、流行歌曲香香《摇篮曲》。(欣赏体裁相同风格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再次强调“摇篮曲”是一种音乐体裁。)
四、小结与升华:
1.教师总结今天所学习的内容。
这堂课我们学会了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摇篮曲》这首歌,知道了摇篮曲是一种音乐体裁,了解了作曲家勃拉姆斯,学习了音乐小知识:倚音和弱起。同时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母亲小时候对我们真挚的爱,那么我们长大以后怎样报答我们的母亲呢?(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播放音乐一起唱。(在歌声中结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