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的选择

中国古诗文浩如烟海,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读完所有的一切,事实上也没有必要读完所有的一切。当然经过三千年的文化积淀,的确也积累下了一些较为经典的东西,等着我们后人来学习。在白话文尚未兴起,成为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不可替代的工具之前,“四书五经”及“十三经注疏”之类,无疑是最为切要的关于考试和做学问的书籍。

古诗文在白话文已然流行近百年的今天,其实际用途已完全减弱——只有在对联、赋文、墓志铭、修谱等少数领域人们还在使用——在考试中所占比例比较少(当然目前大学有国学班乃至本硕连读,对此可能稍有影响),在实际就业中基本没有用途,这样就使得学习古文就像习毛笔、练书法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一种纯粹的个人爱好。

自然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纯粹的个人爱好,也会形成一种市场,于是许多鱼龙混杂的国学培训班、私塾纷纷出笼。

由于这样的机构第一动力系于商业利润,因此他们搭草台班子的概率大增。既是搭的草台班子,自然具有临时凑合和快速变现的性质,于是粗制滥造在所不免。有的直接用“四书五经”和“三百千千”作教材,稍微用点心的特别是大学的国学教材,自然大同小异地互相抄袭,没有什么独创性可言。我曾经看过几所大学的国学教材,百分之八九十以上雷同,但为什么每个学校又要自己编一本呢?这不是他们在注释和阐释上有什么独创之心得,而是因为自己编一本,可以让自己学校的学生一届一届地不停地用他们所编的教材,从中牟利。

因为,这样的教材编写不是充分竞争的结果,而是军阀割据,分而食之,自己拥有让自己的学生必买自己教材的权力之结果。换言之,学生没有真正的选择权利,老师教时也让学生没有选择,必然出现众多重复率极高的炒冷饭的国学教材滥市。学生成了学校老师自身谋利的肥肉,就像各级学校的教材基本上成了各级教育出版社分肥的自留地一样,影响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伤害了成千上万的家长与学生,却肥了行业从业者自身的利益。

既然国学现在成了一块不少人都想吃一块的肥肉,那么如今已经完全商业化和权力化的大学岂甘人后?

于是,各大学校以本硕连读和基地班招揽所谓的国学尖子,同时借此宣传国学班的人如何有就业市场,以为增加学生生源、提高收费广开门路,同时也相当于变相给学校做了广告。这当然还不算最离谱的行为,更离谱的是各大学利用自己在国学上的一点优势,疯狂敛财。敛财的方式如同各大学办MBA,成为商人交换人脉、汇聚合作的平台,而学国学只不过是讲些怪力乱神的东西,以至于讲易经、风水大行其道。大学公开贩卖垃圾,而商人藉此增加商机并顺道获取一个没有什么含金量、但似乎尚可炫耀的文凭。

总之,这一切完全是文化搭台的经济勾当,大学利用纳税人的钱构建了一个所谓的国学

平台,却成为学校一些人谋私利的机会。事实上,带着实用目的非常商业化的所谓学古文化,只不过是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我认为学习带着极其实用的工具性目的,往往会走向事物的反面,会使人产生厌学情绪。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从教育心理学上也不难理解。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即人类整体上讲,在人类需求旺盛的地方,资源总是稀缺的。考试是必须的,人因诸方面的差别,遴选也变得必须,所以学习的最终结果难免有这样的目的。但我认为学习的过程应该变得有趣,而且应该以求真探索为要务,而不是直接给出什么标准答案和唯一答案。

标准答案和唯一答案,从轻的角度上看,是培养了不思考的懒汉;从重的角度上看,是施教者有意为之的愚民之举,因为标准答案和唯一答案使得人们思考能力变得低下,甚至最终变得不可能。没有比标准答案和唯一答案更加有伤害力的教育体系了。

一旦只有标准答案和唯一答案,那么就会比较培养人的机械记忆,而非培养人们如何思考。人们不再思考为何如此是这个答案,而不是别的答案。不会思考的人,不仅在探索未知世界时无能为力,更为切要的是,当这个教育体系的政策制定者,侵害你的利益的时候,你已经没有能力思考你哪些权利受到了伤害,你甚至成了自己反对自己利益的人而不自知,天下没有比这更悲催的事。

此种糟糕的状况,钱钟书曾有一句名言可以拿来做非常贴切的形容:“从前愚民政策是不许人民受教育,现代愚民政策是只许人民受某一种教育。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这就是说我并不准备在选古诗文,编成相应的教材时,给出标准答案和唯一答案。如果硬要强作解人,我也不是没有给出答案的能力,但我总是希望激发起学生或者读者探索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思考为何要选这样的古诗文?因此不妨在此公布我选古诗文的标准,以便朋友们知晓我选诗文与此前选本有何不同。

热爱生活是我所选古诗文第一大准则,也就是说我所选文章充满生活气息,让人看到并喜欢生活的美好。清末民初以前的教材,我就不多说了,无非是“三百千千”、“四书五经”,再顶多有《龙文鞭影》、《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弟子规》等。

即便现代意义上的教材编写之初,也多是选较为抽象空洞的议论文,与接受者(如学生等)的日常生活相距较远。所以很多人学起来比较隔膜,仿佛那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事,单为知识之故而学,而非在知识之外与日常生活甚有关联。而这样的选文,哪怕经历了一个世纪之后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复次,我希望学生(或读者)从选文里懂得爱,而不是完全没有辨别力的只知道看重孝。孝不只是顺从,是晚辈单方面发送的“爱”;而这种“爱”不可以由长辈再返回给晚辈,因为长辈的“爱”回复给晚辈的时候已经叫“慈”。表面看上去双方的“爱”只是字眼之间的差别,但懂得传统中国家庭权力结构的人,都知道由于中国历来强调长辈的权威,所以这种“爱”之表达的字眼差别,其实突出了权力秩序的差序化格局。

换言之,爱的非平等性,成为家庭权力差序化格局的一部分,而不是爱的一种天然互动。因此我觉得表达一种对等之爱的古诗文,是我着力寻找并表而出之的。虽然这样的东西不多,但总不是一点都没有,我们应该花点力气将其钩稽出来而让世人知晓。

生活总是因为有许多令人烦恼的事,而显得单调乏味,所以做一个有趣的人,实在是我们人生应有的一个目标。不幸的是,我们传统文化里,把有点趣味的人都看得不高,认为只是滑稽突梯、优孟衣冠之徒。即便像苏东坡这样有趣的人,有一些人也并不欣赏,大抵是看儒林传过多了的缘故。

因此,像何薳的《春渚纪闻》里记载的苏东坡轶事,不少人是不屑讲出来的。“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这事可能不一定有,但从苏东坡的性情上来看,是完全可能发生的。这样的轶事对于了解苏东坡生活态度和苦中作乐的本领,不是完全可有可无的。

不仅如此,就像杜甫这样在许多人看来过于严肃的人,其实像他《江畔独步寻花》的七首七绝里也不乏可以用心体会的幽默,如“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繁枝容易纷纷落,嫰蕊商量细细开”。当然前提条件是,你真的懂得他的诗心与彼时的生活情境。

平等待人在充满权力崇拜的今天,都是非常稀缺的行为,但并不是说古人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当一个政权成为权力垄断性的买方市场时,许多知识分子就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这个独木桥,争先恐后地以自己的表现来卖个好价钱。

所谓“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我们不能仅停留于做道德评判。政权成为独家购买力量,购买为政权服务的人,既可以价格垄断,也可以随时降低购买者的收益预期——就像苏东坡从元丰元年后就频繁被贬,而收入一再降低,甚至只有靠做农事来自活的地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就使得买卖市场力量总是处于不对等的状态,需求很大,供给位置有限。像这样等级差别很大的普遍社会状态下——阶层有别如士、农、工、商,而士里面也因官位高低而区别不小——很难培养一个对待他人的平等情怀,这就是为什么读到陶渊明谕子书,说到要好好对待佣人,“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令我非常感慨的原因。

至于郑板桥寄给其弟郑墨的家信里说到如何对待动物,那更是从情感上接近了现代动物保护组织对待动物的情怀:“蛇蚖蜈蚣豺狼虎豹,虫之最毒者也,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杀之?

若必欲尽杀,天地又何必生?亦唯驱之使远,避之使不伤害而已。”这是我们需要多加注意的地方。

传统文化中由于制度制衡建设之不受重视,因此对个人道德分外重视,酿成道德至上的公共表演和伪善作风。此种风气不独在官方人士之间流行,就是民间也有不少伪善之士,乱列节孝之事,以图旌表,博取美名。至于那种与家人相处得不好,却到处说自己如何善待陌生人,赈济孤贫的人,亦不是个别。

就像如今有的人说他大公无私的形象,其实作伪之迹比比皆是。对家人尚且无爱惜之心,无踏实的爱意,却四处撒播自己如何关怀社会弱者,这样的人早在道咸时期,就被湖南宝庆府人邓瑶曾专门著文详加论述:“兄弟而途人之,途人而兄弟之,有是理乎?人亦肯信乎?”(《与崇秋海大令书》)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的《感遇》诗第三十八首也表达同样的疑问:“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古代人的常识感并不比今天的人差多少,可能在很多时候,还比受到虚假道德人物之教育的当今中国人,有更多的实在体认,不愿意成为自己反对自己的人。

中国古诗文浩如烟海,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读完所有的一切,事实上也没有必要读完所有的一切。当然经过三千年的文化积淀,的确也积累下了一些较为经典的东西,等着我们后人来学习。在白话文尚未兴起,成为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不可替代的工具之前,“四书五经”及“十三经注疏”之类,无疑是最为切要的关于考试和做学问的书籍。

古诗文在白话文已然流行近百年的今天,其实际用途已完全减弱——只有在对联、赋文、墓志铭、修谱等少数领域人们还在使用——在考试中所占比例比较少(当然目前大学有国学班乃至本硕连读,对此可能稍有影响),在实际就业中基本没有用途,这样就使得学习古文就像习毛笔、练书法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一种纯粹的个人爱好。

自然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纯粹的个人爱好,也会形成一种市场,于是许多鱼龙混杂的国学培训班、私塾纷纷出笼。

由于这样的机构第一动力系于商业利润,因此他们搭草台班子的概率大增。既是搭的草台班子,自然具有临时凑合和快速变现的性质,于是粗制滥造在所不免。有的直接用“四书五经”和“三百千千”作教材,稍微用点心的特别是大学的国学教材,自然大同小异地互相抄袭,没有什么独创性可言。我曾经看过几所大学的国学教材,百分之八九十以上雷同,但为什么每个学校又要自己编一本呢?这不是他们在注释和阐释上有什么独创之心得,而是因为自己编一本,可以让自己学校的学生一届一届地不停地用他们所编的教材,从中牟利。

因为,这样的教材编写不是充分竞争的结果,而是军阀割据,分而食之,自己拥有让自己的学生必买自己教材的权力之结果。换言之,学生没有真正的选择权利,老师教时也让学生没有选择,必然出现众多重复率极高的炒冷饭的国学教材滥市。学生成了学校老师自身谋利的肥肉,就像各级学校的教材基本上成了各级教育出版社分肥的自留地一样,影响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伤害了成千上万的家长与学生,却肥了行业从业者自身的利益。

既然国学现在成了一块不少人都想吃一块的肥肉,那么如今已经完全商业化和权力化的大学岂甘人后?

于是,各大学校以本硕连读和基地班招揽所谓的国学尖子,同时借此宣传国学班的人如何有就业市场,以为增加学生生源、提高收费广开门路,同时也相当于变相给学校做了广告。这当然还不算最离谱的行为,更离谱的是各大学利用自己在国学上的一点优势,疯狂敛财。敛财的方式如同各大学办MBA,成为商人交换人脉、汇聚合作的平台,而学国学只不过是讲些怪力乱神的东西,以至于讲易经、风水大行其道。大学公开贩卖垃圾,而商人藉此增加商机并顺道获取一个没有什么含金量、但似乎尚可炫耀的文凭。

总之,这一切完全是文化搭台的经济勾当,大学利用纳税人的钱构建了一个所谓的国学

平台,却成为学校一些人谋私利的机会。事实上,带着实用目的非常商业化的所谓学古文化,只不过是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我认为学习带着极其实用的工具性目的,往往会走向事物的反面,会使人产生厌学情绪。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从教育心理学上也不难理解。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即人类整体上讲,在人类需求旺盛的地方,资源总是稀缺的。考试是必须的,人因诸方面的差别,遴选也变得必须,所以学习的最终结果难免有这样的目的。但我认为学习的过程应该变得有趣,而且应该以求真探索为要务,而不是直接给出什么标准答案和唯一答案。

标准答案和唯一答案,从轻的角度上看,是培养了不思考的懒汉;从重的角度上看,是施教者有意为之的愚民之举,因为标准答案和唯一答案使得人们思考能力变得低下,甚至最终变得不可能。没有比标准答案和唯一答案更加有伤害力的教育体系了。

一旦只有标准答案和唯一答案,那么就会比较培养人的机械记忆,而非培养人们如何思考。人们不再思考为何如此是这个答案,而不是别的答案。不会思考的人,不仅在探索未知世界时无能为力,更为切要的是,当这个教育体系的政策制定者,侵害你的利益的时候,你已经没有能力思考你哪些权利受到了伤害,你甚至成了自己反对自己利益的人而不自知,天下没有比这更悲催的事。

此种糟糕的状况,钱钟书曾有一句名言可以拿来做非常贴切的形容:“从前愚民政策是不许人民受教育,现代愚民政策是只许人民受某一种教育。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这就是说我并不准备在选古诗文,编成相应的教材时,给出标准答案和唯一答案。如果硬要强作解人,我也不是没有给出答案的能力,但我总是希望激发起学生或者读者探索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思考为何要选这样的古诗文?因此不妨在此公布我选古诗文的标准,以便朋友们知晓我选诗文与此前选本有何不同。

热爱生活是我所选古诗文第一大准则,也就是说我所选文章充满生活气息,让人看到并喜欢生活的美好。清末民初以前的教材,我就不多说了,无非是“三百千千”、“四书五经”,再顶多有《龙文鞭影》、《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弟子规》等。

即便现代意义上的教材编写之初,也多是选较为抽象空洞的议论文,与接受者(如学生等)的日常生活相距较远。所以很多人学起来比较隔膜,仿佛那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事,单为知识之故而学,而非在知识之外与日常生活甚有关联。而这样的选文,哪怕经历了一个世纪之后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复次,我希望学生(或读者)从选文里懂得爱,而不是完全没有辨别力的只知道看重孝。孝不只是顺从,是晚辈单方面发送的“爱”;而这种“爱”不可以由长辈再返回给晚辈,因为长辈的“爱”回复给晚辈的时候已经叫“慈”。表面看上去双方的“爱”只是字眼之间的差别,但懂得传统中国家庭权力结构的人,都知道由于中国历来强调长辈的权威,所以这种“爱”之表达的字眼差别,其实突出了权力秩序的差序化格局。

换言之,爱的非平等性,成为家庭权力差序化格局的一部分,而不是爱的一种天然互动。因此我觉得表达一种对等之爱的古诗文,是我着力寻找并表而出之的。虽然这样的东西不多,但总不是一点都没有,我们应该花点力气将其钩稽出来而让世人知晓。

生活总是因为有许多令人烦恼的事,而显得单调乏味,所以做一个有趣的人,实在是我们人生应有的一个目标。不幸的是,我们传统文化里,把有点趣味的人都看得不高,认为只是滑稽突梯、优孟衣冠之徒。即便像苏东坡这样有趣的人,有一些人也并不欣赏,大抵是看儒林传过多了的缘故。

因此,像何薳的《春渚纪闻》里记载的苏东坡轶事,不少人是不屑讲出来的。“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这事可能不一定有,但从苏东坡的性情上来看,是完全可能发生的。这样的轶事对于了解苏东坡生活态度和苦中作乐的本领,不是完全可有可无的。

不仅如此,就像杜甫这样在许多人看来过于严肃的人,其实像他《江畔独步寻花》的七首七绝里也不乏可以用心体会的幽默,如“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繁枝容易纷纷落,嫰蕊商量细细开”。当然前提条件是,你真的懂得他的诗心与彼时的生活情境。

平等待人在充满权力崇拜的今天,都是非常稀缺的行为,但并不是说古人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当一个政权成为权力垄断性的买方市场时,许多知识分子就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这个独木桥,争先恐后地以自己的表现来卖个好价钱。

所谓“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我们不能仅停留于做道德评判。政权成为独家购买力量,购买为政权服务的人,既可以价格垄断,也可以随时降低购买者的收益预期——就像苏东坡从元丰元年后就频繁被贬,而收入一再降低,甚至只有靠做农事来自活的地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就使得买卖市场力量总是处于不对等的状态,需求很大,供给位置有限。像这样等级差别很大的普遍社会状态下——阶层有别如士、农、工、商,而士里面也因官位高低而区别不小——很难培养一个对待他人的平等情怀,这就是为什么读到陶渊明谕子书,说到要好好对待佣人,“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令我非常感慨的原因。

至于郑板桥寄给其弟郑墨的家信里说到如何对待动物,那更是从情感上接近了现代动物保护组织对待动物的情怀:“蛇蚖蜈蚣豺狼虎豹,虫之最毒者也,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杀之?

若必欲尽杀,天地又何必生?亦唯驱之使远,避之使不伤害而已。”这是我们需要多加注意的地方。

传统文化中由于制度制衡建设之不受重视,因此对个人道德分外重视,酿成道德至上的公共表演和伪善作风。此种风气不独在官方人士之间流行,就是民间也有不少伪善之士,乱列节孝之事,以图旌表,博取美名。至于那种与家人相处得不好,却到处说自己如何善待陌生人,赈济孤贫的人,亦不是个别。

就像如今有的人说他大公无私的形象,其实作伪之迹比比皆是。对家人尚且无爱惜之心,无踏实的爱意,却四处撒播自己如何关怀社会弱者,这样的人早在道咸时期,就被湖南宝庆府人邓瑶曾专门著文详加论述:“兄弟而途人之,途人而兄弟之,有是理乎?人亦肯信乎?”(《与崇秋海大令书》)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的《感遇》诗第三十八首也表达同样的疑问:“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古代人的常识感并不比今天的人差多少,可能在很多时候,还比受到虚假道德人物之教育的当今中国人,有更多的实在体认,不愿意成为自己反对自己的人。


相关文章

  • 上海市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
  • 上海市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 启 事 活动目的: 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中学生在古诗文阅读.理解和鉴赏方面的能力,以大赛的形式激发广大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文的兴趣.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上海教育报 ...查看


  • 让古诗文之花在作文苗圃中绽放
  •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诗的国度.大量的古诗文中积淀着灿烂的文化,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散发着超越时空的魅力.因此,加大古诗文的背诵力度,广泛吸取古诗文艺术的营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非常重要.但积累只是初步,运用才是根本目的.如何指导学生巧妙运用古诗文 ...查看


  • 以[乡村四月]文本解读谈古诗教学"语用"点的选择
  •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里的"语文实践"指的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那么 ...查看


  • 2016年中考古诗名句默写(一)
  • 2016年中考试题汇编之名句默写(一) [2016·北京卷] 6.默写(共4分) (1)但愿人长久, 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分) (2)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 ...查看


  • 2016广东高考备考指导意见(语文)
  • 2016广东高考备考指导意见(语文) ----2016年普通高考广东使用全国统一命题各科试卷说明及指导意见 一.全国卷与广东卷的相同点 全国卷(新课标卷) 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试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 ...查看


  • 初中生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研究
  • 摘要:优秀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其中不仅蕴涵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知性美,更积淀着一个伟大民族灵的灵魂和智慧,是民族千年老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是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诵读中华经典,传承神州文明,这是对中华文化 ...查看


  • 让古诗文为你的作文添彩
  •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合计240篇.确实,从小学到初中,我们的学生花了很多时间,背诵了大量的古诗文.但据笔者调查,许多学生背诵古诗文的目的只是为了对付考试中的默写填 ...查看


  •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两首教案
  • 四年 课 题 授课时间 班 月 语文教案设计 课 型 日 主备人 总课时:第 精读 14 节 2-1 5.古诗两首 课 时 安 排 本教案使用人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 教学目标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查看


  • 古诗自己会"说话"
  • 古诗教学离不开背景资料,离不开多媒体烘托,更离不开所谓重点词句的咀嚼.其实,每首古诗都是完整的作品,前后互为一个整体,共同营造出诗情画意.古诗教学应当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品味,从容易理解的地方入手,活用资料,巧用媒体,学透重点内容,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