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述评

2005年3月第21卷 第2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

M ar . , 2005Vol . 21 No . 2

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述评

孙 妮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海 200234)

提 要: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接受, 国内学界也开始运用该理论对英国经典文学作品从后殖民批评视角进行重新解读。对近年来国内这一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回顾, 并展望其研究前景。关键词:英国经典文学作品; 后殖民批评视角; 回顾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I 561. 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 02-0024-A Br i ef Rev i ew on Read i n g fro m a Abstract:W ith and of onial theory in China in the 1990s, Chinese readers began t o re 2read the classic works, fr om a postcol onial criticis m pers pective . This thesis at 2te mp ts t o have w well as a p r os pect f or its future .

Key words:English literary classics; a postcol onial pers pective; a revie w and p r os pect

  国内学界对英国经典文学的后殖民解读研究是何时开始的?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 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引进与接受, 因为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后殖民主义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 赛义德是这一理论的创始者。以赛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为代表的一批旅居西方的东方学者从他们特有的文化立场出发对欧洲中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国内学界对后殖民理论的引进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后殖民批评在中国开始引起广泛关注, 是

1993年的事。《读书》杂志在该年的第9期上同时

究, 同时也包括学者们从后殖民批评的视角出发对二次大战前写作的一些关于殖民地题材的作品的

[2]

分析研究。所以, 后殖民文学批评对象实际分为两

个方面:即过去曾经是或现在仍是殖民地国家的文

[3]学, 以及宗主国关于殖民和殖民地人民的文学。

从国内学界对后者的研究现状来看, 大多集中在英国经典文学作品上, 本文拟对近年来国内学界对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研究状况进行回顾、梳理, 并展望其研究前景。

国内学界对英语文学的后殖民解读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 郭英剑从后殖民批评视角重读赛珍

[4]

珠的作品, 认为赛珍珠是后殖民文学的先驱者。从

推出了张宽的《欧美眼中的“非我族类”》等三篇文章, 专门介绍后殖民理论的创始人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及其新著《文化与帝国主义》, 在读书

[1]

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大批学者撰文介绍有关后

后殖民批评视角重读和研究英国经典文学作品则始于90年代末, 见诸于国内学术期刊的有关论文多发表于近几年。张中载先生的《〈印度之行〉不和谐的双声:反殖民主义话语与殖民主义话语》一文是学界较早的英国经典文学作品后殖民解读论文, 它使读者看到了一个典型的自我矛盾、分裂的英国作家:福斯特既有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种族偏见, 也不乏对印度人民反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事业的同情。因此, 在《印度之行》里出现了不和谐的双声, 并存着两种意识。作者进一步指出从18世纪的《鲁滨逊漂流记》开始, 凡是英国作家写的涉及英国人在海外旅行、冒险、探险以及其他经历的文学作品都

殖民批评, 一些重要的后殖民理论及专著在20世纪

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也陆续翻译出版。如赛义德

的《东方学》、《赛义德自选集》、约翰・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赛义德的《文化与帝国主义》、张京媛主编的《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罗刚、刘象愚主编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杨乃乔等译的《后殖民批评》、艾勒克・博埃默的《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等。随着后殖民理论在国内的传播与接受, 对后殖民文学的研究也逐步开始了。与后殖民理论相比, 后殖民文学的范围更广, 它不仅包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一些“后殖民”国家的英语文学的研

24

难免有种族歧视的印记。“英国一代一代的文人就是在这样的文本参照传统中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帝国意识或殖民意识, 并在众多的浸透着殖民主义话语的文本的建构下, 形成了一种有时连作家本人也未意识到的集体意识; 这种集体意识建构了无数殖民地意象, 形成一种殖民国家的白人话语。”

[5]

度切入, 是近年来解读《黑暗的心脏》的时髦做法。作者运用作品文本细节, 一一驳斥了后殖民主义理

论的创始人赛义德、阿齐贝(Chinua Achebe ) 和布兰特林格(Patrick B ranthinger ) 对《黑》的观点。指出“谁简单地把马洛/康拉德看成帝国主义宗主国话语的代表, 谁就是青红不分、皂白不辨。《黑暗的心脏》的可贵之处恰恰在于它超越了当时占主流地位的宗主国话语体系。抹杀了这一点, 也就抹杀了该

[9]作品的基本价值”。

对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并不仅限于小说, 同样也涉及到戏剧和诗歌领域: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玄学派诗人多恩的诗歌、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狄更斯的《远大前程》、萨克雷的《名利场》、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劳伦斯的北美作品、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等等。在当代运用后殖民理论学者的“解读”中, 这些名声显赫的英国作家的作品无一不暴露殖民主义话语, 虽然他们的作品也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反殖民主义的倾向。有评论者指出:“英国本土作家, 还是殖民地作家[6]

视角。”

部分评论者与殷文观点比较一致。徐敬珍认为近年来一些后殖民批评家及女权主义批评家对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偏颇。() 认为康拉德, , 对, 文本中根本没有种族

[10]

歧视和性别歧视。段汉武等认为小说从两个方面

表现了殖民主义的罪恶:殖民主义者对非洲物质上的掠夺、精神上的压迫和文化上的颠覆; 殖民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肯定了非洲土著人充满人性的一面, 反映了具有不可调和性的文化冲突。指出康拉德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能够认清殖民主义的本质, 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 描述不同文化之

[11]间的冲突, 其见解已是走在时代的前面。《黑暗的[12]中心》表达了反殖民主义主题。

, 最引人注目的是对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中心》的研究。《黑暗的中心》是康拉德的一部重要小说, 被公认为是“一部内涵极为丰富, 充满矛盾悖论的小说”

[7](P33)

。自它问世以来, 文学批评界就该小说是

否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问题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针锋相对的争议。侯维瑞先生在《现代英国小说史》里指出:“吉卜林的作品中渗透着大英帝国的殖民主义意识和盎格罗・萨克逊民族的优越感。在同一时代的作家里, 只有康拉德以诚实的态度看待帝国主义, 并因此成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虽然康拉德对大英帝国也不乏忠诚, 但艺术家的诚实与良知常常占上风。《黑暗的心灵》是他对殖民主义

[8]

和帝国主义最彻底的揭露和最无情的谴责。”

(P137)

部分评论者则表达了不同观点, 认为这部小说既有反殖民主义的一面, 又有殖民主义的一面, 反映了殖民主义话语。赵海平认为, 以钦努阿・阿契

贝(Achebe ) 为代表认为《黑暗的中心》带有浓厚的种族主义色彩、康拉德是个“彻头彻尾的种族主义者”与塞德雷克・瓦兹为代表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均有失偏颇, 过于武断, 指出“康拉德不是一个种族主义者, 但他也未能完全摆脱欧洲中心论、白人优秀的种族主义意识的影响。小说在猛烈抨击殖民主义、揭露殖民主义者贪婪、虚伪和吃人本性的同时, 也流露出当时西方种族歧视的集体无意识。该小说存在着两种意识: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意识和作家在创作该小说时无意中流露出的意识:

[13]种族主义意识”。傅俊等通过对《黑暗的中心》和

李赋宁总主编的《欧洲文学史》指出:“在这部小说中, 康拉德虽然表现出对西方特别是比利时帝国主义的扩张, 以及对民族剥削和压迫的不满, 但是也

[7]

流露出明显的殖民主义的潜意识。”

(P33)

从后殖民

批评视角重新解读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 国内学界同样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该小说的可贵之处恰恰在于其揭露了殖民主义本质, 超越了殖民主义话语; 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这部小说既有反殖民主义的一面, 又有殖民主义的一面, 反映了殖民主义话语。殷企平认为在对《黑暗的心脏》的解读中存在着四个误区, 陷入这些误区者有一个通病:他们大都从某个思维定式出发, 以偏概全。作者在细读小说的基础上, 坚持从分析作品的细节出发把握作品的寓意。其所论及的四个误区之一是生搬后殖民主义批评, 认为从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角

《吉姆爷》的文本分析, 揭示了康拉德殖民话语的矛盾性。指出康拉德的反殖民主义态度与殖民主义态度并存。“虽然康拉德认为帝国主义在其扩张过程中的掠夺与杀戮行径令人发指, 但是他本人却坚信欧洲文化使命中最根本的价值观并没有出现

[14]

问题。”“《黑暗的中心》不仅仅是一部反殖民小

说, 同时也是一部充斥‘种族优越论’之观点的小

[15]说”。“毋庸置疑, 在马洛的叙述中, 既有控诉殖

25

民主义帝国主义的话语特征, 也有帝国主义殖民主

[16]义话语的印迹。”

(P105)

吕伟民通过解读康拉德的

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的第二个亮点是对爱・摩・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的解读。《印度之行》被公认为是福斯特最杰出的作品, 也是英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由于小说所具有的国际性题材, 在多元共生的时代, 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其近几年来成为国内评论界关注的热点。综观国内有关《印度之行》的研究, 大多从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化交融、创作技巧等方面进行评论, 而小说的政治意识———反殖民主义与殖民主义意识, 。随着后殖民, 面《印度之行》进, 认为《印度之行》“不仅蕴涵着鲜明的反殖民主义思想, 而且还具有浓厚的殖民主义意

[22]

识”。“福斯特具有双重意识形态; 既同情殖民地

《进步前哨》、《黑暗的中心》和《吉姆爷》, 认为康拉德的殖民地叙事把作为西方“他者”的殖民地当做一面镜子, 以西方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地的所作所为, 揭示西方殖民主义话语在西方殖民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对西方人的深刻影响, 反映西方文明自身存在的缺陷, 指出在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西方殖民主义的同时, 康拉德也暴露了自身所受西方殖民主义话语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他作品中有意无意流露出的

[17]

西方人的优越感上。郭英涛则通过对《黑暗的中

心》中帝国英雄形象的建构、殖民者男性之间以及与被殖民者之间的人物关系的分析, 来试图理解殖民扩张过程中欧洲男性主体的特权、及其给“他者”

[18]尤其给自身所造成的压抑和痛苦。围绕康拉德的

《黑暗的中心》引发的争论, :近年来外国文学研究界不点一[16]

(P99)

吉姆爷》被称为是“20世纪英国文一部突出的现代主义小说”

[8](P141)

人民不幸遭遇, 又常常不自觉地表现了英国人的民

[23]

族优越感和根深蒂固的帝国意识。”

。王晓晴对《吉姆爷》从生命体验、文化和

形象三个层面进行了后殖民解读。认为康拉德早在德国思想家斯宾格勒之前, 就以他的文学形象隐喻地表现了“西方的没落”这一文化焦虑。吉姆的命运透露了帝国价值体系和殖民意识形态即将没落的不幸消息, 象征着帝国英雄青春梦想的陨落。《吉姆爷》是一曲哀悼帝国主义文化的无奈败落和殖民主义凄凉晚景的挽歌, 康拉德先行地投射了西

[19]

方没落的阴影。蹇昌槐则认为该小说露骨地表现

崔少元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通———〈印度之行〉一个后殖民读本》、陶家俊的《启蒙理性的黑色絮语:从〈印度之行〉论后殖民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意识》和尹锡南的《论〈印度之行〉中的印度———“殖民与后殖民文学中的印度书写”研究系列之一》从不同的切入点解读了这部小说。崔少元认为在《印》里福斯特关注最多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文化融合。英印文化不能融通的根本原因就是大英帝国殖民统治所造成的英印不平等关系, 指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必须剔除文化霸权和文化沙文主义,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

[24]

融通”。陶家俊重点分析了阿齐兹民族—国家意

普遍和大胆的帝国情感, 视欧洲的殖民主义掠夺为一项替天行道的事业, 充满强烈的白人自恋情感。“《吉姆爷》编造在亚洲重建殖民主义秩序的白色神话, 乃是19世纪英国小说帝国叙事的重要文化档案和19世纪的大多数欧洲作家一样, 康拉德也接受了一种全球化帝国观。这种帝国意识, 突出地表现为康拉德对东方他者的缺席裁判和野蛮化书

[20]

写。”

识的形成, 阐明启蒙理性不仅是推动欧洲现代性的动力, 也是后殖民话语中后殖民知识分子反抗殖民霸权、重写殖民遭遇中的主奴关系、形成民族—国家意识的催化剂, 指出已往的文学批评常将《印度之行》理解为英国人的印度之行, 而从阿齐兹的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这一视角来解读, 从小说的题目中可以读出另一层新意:“印度之行也是阿齐兹的印度之行———一条通向理想、信仰中真实印度的旅程。在这条路的尽头是另一个独立、团结一体、摆脱了大英帝国的奴役、超越了宗教纷争的民族—

[25]

国家。”尹锡南认为福斯特的《印度之行》中除了

康拉德的小说近20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为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极好的材料。从上述对康拉德作品的后殖民解读可以看出, 后殖民批评扩大了读者的阅读视野, 使我们得以发现在以往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中没有看到、或忽略了的东西, 得到新的发现和新的解释。这无疑是对人们阅读习惯的挑战。有学者指出:后殖民批评所做的工作就是“揭秘”、“解码”, 即“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看似自然的各种文本进行解构, 揭示其意识形态的偏见,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种新

[21]

的话语整合, 形成一种新的认识”。

历史而客观的印度和东西互动关系中的印度形象外, 还有非常隐晦的“东方学”印度的一面。这是一种另类的东方。指出“作为人道主义者的福斯特当然无法完全超越他的时代, 于是, 非常不幸地, 《印

26

[26]度之行》里也就留下了一些东方学的脸谱”。这

文探讨了女主人公关于“他者”身份的潜在意识。认为虽然简・爱是个英国姑娘, 在英国这个西方国家的话语圈内, 她始终被排挤到非中心的边缘地带, 扮演着一个东方他者的角色。简・爱本人也充分意识到自己东方他者的身份。指出“一个西方人对东方他者身份的自我意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批判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新视角, 从而使我们看到了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对东西方不平等关

[32]

系的深刻洞悉和对西方霸权主义的强烈声讨”。

三篇论文各具特色、观点新颖, 丰富并扩大了对《印度之行》的后殖民解读。

第三个值得注意的亮点是对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的后殖民解读。《简・爱》是我国读者最喜爱、文学评论家最重视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 问世以来, 一直受到女性主义的推崇, 已经成为“女性主

[27]

义狂热崇拜的文本”。国内学界对这部小说的评

论文章多达数百篇。然而, 《简・爱》所包含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和殖民主义话语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加亚特里・斯皮瓦克的《三位女

(Th r eeW o m en π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批判》s Tex ts and a C ritique of I m peria lis m , 1986) 对国内学者重读《简・

对《简・爱》的后殖民解读, 打破了单一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该小说的局面, 使这部经典文本呈现出不同的多棱面, 更加璀璨夺目。

, 如笛福、狄更斯、萨、, 尚未形成系统。蹇昌槐认为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是欧洲殖民叙事的重要文化档案, 不仅建构了西方父权帝国的基本模式, 而且对美洲的“食人生番”进行了野蛮化书写。“《鲁滨逊漂流记》作为英国小说的开山之作, 明确表达了欧洲资产阶级征服非西方世界的狂想, 其叙事风格与形式都与当时的探险旅行这种奠定大英帝国基础的文化伸张有直接的联系。在前帝国主义时期, 鲁滨逊可以说是帝国文化滋生出来的第一

[33]

代典型的殖民者。”王莎烈通过对《鲁滨逊漂流

爱》起了重要的启迪作用。“女权主义批评通常认为, 《简・爱》树立了一个具有强烈个性和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女权主义高大形象, 《简・爱》, , 梅森为代价的。”

[28]

一些研究者结合琼・里斯的《藻海无边》对《简・爱》进行解读, 观点也基本一致, 认为《简・爱》反映了殖民主义话语。《简・爱》写于殖民帝国强盛时期, 强大的帝国主义意识渗透到各个角落的大背景下, 这部作品已无可避免地成为中心话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简・爱》中从始至终安排的幽灵似的‘疯女人’形象, 就是无法摆脱的帝国主义意识的表征”。“作为宗主国的女性, 勃朗特绝对没有意识到她在用罗切斯特的逻辑把伯莎・梅森关进阁楼, 又从简・爱的视角把她描写成野蛮的动物时, 使用的是具有压迫性的殖民主义话语。对于勃朗特来说, 伯莎・梅森只是个道具, 一个无足轻重的他者。然而耐人寻味的是, 这个他者却恰恰是来自大英帝国的殖民地的女人。勃朗特这一看似随意的人物安排却流露出了她作为宗主国臣民的无法掩

[30]

藏的优越感和对殖民地人民理所当然的贬低。”

[29]

记》和《黑暗的中心》的人物分析, 指出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在殖民的过程中饱受了情感上的压抑和泯灭。在主体即殖民者深刻地体验孤独、焦虑、嫉妒、冷漠和死亡的情感之时, 殖民地的人民也经历了被压迫、屈辱和被迫失音的情感体验。在帝国政治和文本的建构中, 无论是主体还是他者都饱尝了帝国

[34]

扩张的苦果。陶家俊解读了萨克雷的《名利场》和

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分析了其中的殖民话语。以这两部小说中众多的他者形象为例, 指出维多利亚时代帝国意识中的他者是欧洲中心论和种族优越

[35]论作用下的主观性产物。

有的评论者通过对《简・爱》和《藻海无边》中的共同人物伯莎・梅森的比较, 指出在这两部小说里, 对这个人物的塑造是截然不同的。《简・爱》中的伯莎・梅森是一位精神畸形者, 怪物, 一个疯疯癫癫、不会讲话、只会怪叫的女人, 一块美好爱情的拦路石。《藻海无边》中的安托妮特・梅森(即伯莎・梅森) 是早期殖民主义的牺牲品。“《简・爱》通过对梅森的描写, 对殖民地的人民加以排除, 建立文化霸权。黑人的肤色被魔化、物化, 他们被描写成异类……

[31]以表现白人的优越感、特权与控制力。”

在对英国20世纪经典作品后殖民解读中, 有学者注意到了劳伦斯的北美作品。刘须明教授在《两难的选择———劳伦斯北美时期作品的后殖民主义阅读》一文中以劳伦斯在北美期间创作的几部小说和散文为例, 分析劳伦斯作为大英帝国的臣民, 在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的倾向, 指出劳伦斯虽然不是出身于英国的中产阶级家庭, 也没有享受到帝国的任何特权, 或被作为英帝国的使者派往殖民地, 而是像流亡者一样长期居住在国外, 但是他终究未能彻底摆脱宗主国思想意识对他的影响, 其代表作《骑马出走的女人》、《羽蛇》充分

罗世平从不同的切入点解读《简・爱》, 得出不同的结论。其《论简・爱“他者”身份的潜在意识》一

27

[36]地反映了劳伦斯这个时期的思想转变过程。对劳

妒, 而这嫉妒植根于他永远无法融入所置身的那个

[42]

社会这样一个事实。”从后殖民批评视角对《奥赛

伦斯北美时期作品的后殖民解读, 无疑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对劳伦斯的研究。

提起拉迪亚德・吉卜林, 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是他是一个帝国主义者。“吉卜林不仅是一个有帝国主义思想的一般作家, 他是帝国主义思想在英国文

[37]

学里的主要代表者。”随着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

罗》的研究填补了英国经典戏剧后殖民解读的空白。

以往评论家对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其诗艺、风格的细读分析上。张德明从女性主义和后殖民批评的双重视野重读了约翰・多恩的诗歌。“发现”在多恩常用的诗歌艺术手段如巧智、奇喻背后, 有两种权力话语在运作:男性中心话语和殖民话语。作者以多恩的《上床》作为分析的样本, 认为该诗不仅明显的是一个男权中心的文本, 识。, 多恩。“那个冒险, 在多恩潜意识留下了深深印, 。……多恩这位17世纪英国玄学派大师, 是有意无意地以其创作的诗歌文本参与了殖民主义建构‘他

[43]

者’的文本世界的过程。”该文章把理论与实证材

的兴起, 吉卜林这个帝国时代的话题在搁置了将近百年之后又重新热起来。后殖民主义批评家多认为吉卜林的创作体现了典型的殖民主义话语特

[38]

征。陈兵对吉卜林短篇小说集《丛林之书》从后殖

民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解读。认为《丛林之书》是一个殖民主义的隐喻, 不仅反映了吉卜林的殖民主义情结, 还反映了作者的认同危机和无归属感:并表明了吉卜林对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思考, 而其对东方他无法探索出满意的结果。负的“的殖民主义态度, 。今天, 后殖民主义等当代文学理论的出现给我们深入研究吉卜林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和手段, 有助于我们重读吉卜林的作品。

对于殖民文本的帝国意识的分析, 现在已经成为后殖民批评的操作思路。在这种大叙事之外, 仍然有另外的声音存在。赵稀方在《小说香港》中指出, 英国描写殖民地题材最显赫的作家吉卜林和康拉德现在已经成为后殖民经典的分析对象, 但同时代的毛姆却没有引起注意。毛姆对于殖民事业的叙述, 与吉卜林、康拉德有所不同。难能可贵的是, 毛姆在小说里揭露批判了殖民者的丑恶嘴脸。“从吉卜林、康拉德, 直至20世纪后半期的克莱威尔, 帝国的幻觉一直长盛不衰。毛姆却没有为这种幻觉所欺骗, 他既表现了英国海外殖民者的丑恶, 又深刻地揭示了他们隐藏于内心的恐惧, 就此而言, 他

[40]在英国文学史上是独特的。”赵稀方虽然未对毛

[39]

料、清晰的逻辑与绵密的细读结合起来。分析透彻、有理有据, 填补了英语经典诗歌后殖民解读的空白, 拓展了英语诗歌多角度重读研究的范围。

综上所述, 国内学界对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虽取得一定成果, 但总体看来还仅仅是个开端。就小说而言, 只涉及了一小部分, 而诗歌和戏剧领域更是大片空白。因此, 在加强对英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后殖民解读的同时, 我们还应不断扩大英语文学阅读视野。不仅要大力提倡重读英美经典文学作品, 吸收有益于我们自身的精神营养, 还应该重视对英语后殖民文学的阅读和研究。英语后殖民文学是当代英国文学中的奇葩, 对这部分文学的研究正日益成为英语文学评论界关注的焦点。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长期以来, 我国的英语文学研究常常将英语文学与英美两国文学认同起来。要拓展我国的英语文学研究, 必须调整我们的阅读视角并在摆脱殖民心态的前提下勇敢地放眼后殖

[44]

民英语文学。”

姆的作品进一步深入探讨, 但其观点对我们今后研究毛姆作品不啻提供了新的方向。

对英国经典戏剧和诗歌的后殖民解读研究, 远不及对小说的研究。有学者对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奥赛罗》和玄学派诗人多恩的诗歌进行了解读, 评论者的观点基本相同, 认为《奥赛罗》里主角的悲剧主要是因身份认同危机而产生的。“奥赛罗谋杀苔丝狄蒙娜的深层动机, 既不是由于嫉妒, 也不是由于轻信, 而是出于一种因文化身份危

[41]

机而引起的焦虑感。”“奥赛罗的毁灭源于他的嫉

参考文献:

[1]陈厚诚, 王宁. 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Z].天津:百花

文艺出版社, 2000. 522-523.

[2]王宁. 超越后现代主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46.

[3]马红旗. 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的对象[J ].四川外语学院

学报, 2003, (6) .

[4]郭英剑. 赛珍珠与后殖民主义理论[J ].四川外语学院学

报, 1994, (3) .

28

[5]张中载. 《印度之行》不和谐的双声:反殖民主义话语与

2003, (4) .

殖民主义话语[J ].外国文学, 2000, (3) .

[6]雷艳妮. 英国20世纪的殖民和后殖民小说:一个宗主国

[27]加亚特里・斯皮瓦克. 三位女性的文本以及对帝国主义

的批判[A].巴特・穆尔2吉尔伯特. 后殖民批评[C ].杨乃乔等译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23.

[28]张中载.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Z ].北京:外语教学与

视角[J ].外国文学研究, 2003, (4) .

[7]李赋宁. 欧洲文学史(第3卷上册)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8]侯维瑞. 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研究出版社, 2002. 635-636.

[29]曾莉. 后殖民语境中的解构与回归———解读《藻海无

社, 1985.

[9]殷企平. 《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四个误区[J ].外国文学

边》[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5) .

[30]谷红丽. 《简・爱》和《苍海茫茫》中的殖民主义话语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1) .

[31]芦雪瑾. 试论《简爱》与《藻海无边》中的两位梅森[J ].

评论, 2001, (2) .

[10]徐敬珍. 难以抵挡的黑色诱惑———解读康拉德的《黑暗

的心》[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2) .

[11]段汉武, 林旭文. 《黑暗深处》之后殖民主义文化解读

[J ].宁波大学学报, 2003, (4) .

[12]徐平. 论《黑暗的心》中的反殖民主义主题[J ].青岛大

杭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 .

[32]罗世平. 爱“”[J ].佛山科学

, (2.

]. 《》[J ].外国文学研

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3, (3) .

[13]赵海平. 康拉德《黑暗的中心》[J ].究, 6]. 自我在帝国语境中的情感体验[J ].吉林师范

国文学评论, 2003, (1) .

[14]傅俊, [J ].

大学学报, 2003, (3) .

[35]陶家俊. 他者的表征———析两部维多利亚小说中的殖

外国文学研究(4) .

[15]毕凤珊. 析《黑暗之心》中的殖民话语[J ].淮阴师范学

民话语[J ].外国文学, 2001, (5) .

[36]刘须明. 两难的选择———劳伦斯北美时期作品的后殖

院学报, 2003, (5) .

[16]张和龙. 理论与批评的是是非非———《黑暗的心脏》争

民主义阅读[J ].徐州大学学报, 2000, (4) .

[37]王佐良, 周珏良. 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Z ].北京:外语

鸣之管见[J ].外国文学, 2003, (1) .

[17]吕伟民. “他者”如镜———康拉德小说的殖民地叙事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1) .

[18]郭英涛. 帝国的“朝圣者”———试析康拉德《黑暗的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170.

[38]空草. 帝国话题中的吉卜林[J ].外国文学评论, 2002,

(2) .

[39]陈兵. 丛林法则、认同危机与东西方的融合———论吉卜

心》中的男性主体[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3,

(1) .

[19]王晓晴. 西方没落阴影的先行投射[J ].外国文学,

2001, (6) .

[20]蹇昌槐. 《吉姆老爷》的后殖民解读[J ].荆州师范学院

林《丛林之书》[J ].外国文学评论, 2003, (2) .

[40]赵稀方. 小说香港[M].北京:三联书店, 2003. 39. [41]张德明. 《奥瑟罗》:一个西方“他者”的建构[J ].浙江

大学学报, 2003, (1) .

[42]王彦兴. 《奥瑟罗》中的三股叙事张力[J ].福建外语

2002, (4) .

[43]张德明. 玄学派诗人的男权意识与殖民话语[J ].中国

学报, 2003, (3) .

[21]盛宁. 人文困惑与反思[M].北京:三联书店, 1997. 176. [22]骆文琳. 解读《印度之行》中殖民主义意识[J ].四川外

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 2001, (12) .

[44]王腊宝. 走向后殖民英语文学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

语学院学报, 2003, (3) .

[23]周韵. 试论《印度之行》的后殖民倾向[J ].江苏教育学

学院学报, 2002, (3) . 收稿日期:2004-08-20

作者简介:孙妮, 安徽芜湖人,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翻译研究。

责任编校:李伟民

院学报, 2001, (5) .

[24]崔少云.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通———《印度之行》一个后

殖民读本[J ].国外文学, 2000, (1) .

[25]陶家俊. 启蒙理性的黑色絮语:从《印度之行》论后殖民

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意识[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

报, 2003, (3) .

[26]尹锡南. 论《印度之行》中的印度———“殖民与后殖民文

学中的印度书写”研究系列之一[J ].南亚研究季刊

29

2005年3月第21卷 第2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

M ar . , 2005Vol . 21 No . 2

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述评

孙 妮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海 200234)

提 要: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接受, 国内学界也开始运用该理论对英国经典文学作品从后殖民批评视角进行重新解读。对近年来国内这一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回顾, 并展望其研究前景。关键词:英国经典文学作品; 后殖民批评视角; 回顾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I 561. 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 02-0024-A Br i ef Rev i ew on Read i n g fro m a Abstract:W ith and of onial theory in China in the 1990s, Chinese readers began t o re 2read the classic works, fr om a postcol onial criticis m pers pective . This thesis at 2te mp ts t o have w well as a p r os pect f or its future .

Key words:English literary classics; a postcol onial pers pective; a revie w and p r os pect

  国内学界对英国经典文学的后殖民解读研究是何时开始的?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 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引进与接受, 因为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后殖民主义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 赛义德是这一理论的创始者。以赛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为代表的一批旅居西方的东方学者从他们特有的文化立场出发对欧洲中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国内学界对后殖民理论的引进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后殖民批评在中国开始引起广泛关注, 是

1993年的事。《读书》杂志在该年的第9期上同时

究, 同时也包括学者们从后殖民批评的视角出发对二次大战前写作的一些关于殖民地题材的作品的

[2]

分析研究。所以, 后殖民文学批评对象实际分为两

个方面:即过去曾经是或现在仍是殖民地国家的文

[3]学, 以及宗主国关于殖民和殖民地人民的文学。

从国内学界对后者的研究现状来看, 大多集中在英国经典文学作品上, 本文拟对近年来国内学界对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研究状况进行回顾、梳理, 并展望其研究前景。

国内学界对英语文学的后殖民解读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 郭英剑从后殖民批评视角重读赛珍

[4]

珠的作品, 认为赛珍珠是后殖民文学的先驱者。从

推出了张宽的《欧美眼中的“非我族类”》等三篇文章, 专门介绍后殖民理论的创始人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及其新著《文化与帝国主义》, 在读书

[1]

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大批学者撰文介绍有关后

后殖民批评视角重读和研究英国经典文学作品则始于90年代末, 见诸于国内学术期刊的有关论文多发表于近几年。张中载先生的《〈印度之行〉不和谐的双声:反殖民主义话语与殖民主义话语》一文是学界较早的英国经典文学作品后殖民解读论文, 它使读者看到了一个典型的自我矛盾、分裂的英国作家:福斯特既有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种族偏见, 也不乏对印度人民反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事业的同情。因此, 在《印度之行》里出现了不和谐的双声, 并存着两种意识。作者进一步指出从18世纪的《鲁滨逊漂流记》开始, 凡是英国作家写的涉及英国人在海外旅行、冒险、探险以及其他经历的文学作品都

殖民批评, 一些重要的后殖民理论及专著在20世纪

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也陆续翻译出版。如赛义德

的《东方学》、《赛义德自选集》、约翰・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赛义德的《文化与帝国主义》、张京媛主编的《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罗刚、刘象愚主编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杨乃乔等译的《后殖民批评》、艾勒克・博埃默的《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等。随着后殖民理论在国内的传播与接受, 对后殖民文学的研究也逐步开始了。与后殖民理论相比, 后殖民文学的范围更广, 它不仅包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一些“后殖民”国家的英语文学的研

24

难免有种族歧视的印记。“英国一代一代的文人就是在这样的文本参照传统中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帝国意识或殖民意识, 并在众多的浸透着殖民主义话语的文本的建构下, 形成了一种有时连作家本人也未意识到的集体意识; 这种集体意识建构了无数殖民地意象, 形成一种殖民国家的白人话语。”

[5]

度切入, 是近年来解读《黑暗的心脏》的时髦做法。作者运用作品文本细节, 一一驳斥了后殖民主义理

论的创始人赛义德、阿齐贝(Chinua Achebe ) 和布兰特林格(Patrick B ranthinger ) 对《黑》的观点。指出“谁简单地把马洛/康拉德看成帝国主义宗主国话语的代表, 谁就是青红不分、皂白不辨。《黑暗的心脏》的可贵之处恰恰在于它超越了当时占主流地位的宗主国话语体系。抹杀了这一点, 也就抹杀了该

[9]作品的基本价值”。

对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并不仅限于小说, 同样也涉及到戏剧和诗歌领域: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玄学派诗人多恩的诗歌、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狄更斯的《远大前程》、萨克雷的《名利场》、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劳伦斯的北美作品、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等等。在当代运用后殖民理论学者的“解读”中, 这些名声显赫的英国作家的作品无一不暴露殖民主义话语, 虽然他们的作品也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反殖民主义的倾向。有评论者指出:“英国本土作家, 还是殖民地作家[6]

视角。”

部分评论者与殷文观点比较一致。徐敬珍认为近年来一些后殖民批评家及女权主义批评家对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偏颇。() 认为康拉德, , 对, 文本中根本没有种族

[10]

歧视和性别歧视。段汉武等认为小说从两个方面

表现了殖民主义的罪恶:殖民主义者对非洲物质上的掠夺、精神上的压迫和文化上的颠覆; 殖民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肯定了非洲土著人充满人性的一面, 反映了具有不可调和性的文化冲突。指出康拉德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能够认清殖民主义的本质, 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 描述不同文化之

[11]间的冲突, 其见解已是走在时代的前面。《黑暗的[12]中心》表达了反殖民主义主题。

, 最引人注目的是对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中心》的研究。《黑暗的中心》是康拉德的一部重要小说, 被公认为是“一部内涵极为丰富, 充满矛盾悖论的小说”

[7](P33)

。自它问世以来, 文学批评界就该小说是

否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问题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针锋相对的争议。侯维瑞先生在《现代英国小说史》里指出:“吉卜林的作品中渗透着大英帝国的殖民主义意识和盎格罗・萨克逊民族的优越感。在同一时代的作家里, 只有康拉德以诚实的态度看待帝国主义, 并因此成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虽然康拉德对大英帝国也不乏忠诚, 但艺术家的诚实与良知常常占上风。《黑暗的心灵》是他对殖民主义

[8]

和帝国主义最彻底的揭露和最无情的谴责。”

(P137)

部分评论者则表达了不同观点, 认为这部小说既有反殖民主义的一面, 又有殖民主义的一面, 反映了殖民主义话语。赵海平认为, 以钦努阿・阿契

贝(Achebe ) 为代表认为《黑暗的中心》带有浓厚的种族主义色彩、康拉德是个“彻头彻尾的种族主义者”与塞德雷克・瓦兹为代表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均有失偏颇, 过于武断, 指出“康拉德不是一个种族主义者, 但他也未能完全摆脱欧洲中心论、白人优秀的种族主义意识的影响。小说在猛烈抨击殖民主义、揭露殖民主义者贪婪、虚伪和吃人本性的同时, 也流露出当时西方种族歧视的集体无意识。该小说存在着两种意识: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意识和作家在创作该小说时无意中流露出的意识:

[13]种族主义意识”。傅俊等通过对《黑暗的中心》和

李赋宁总主编的《欧洲文学史》指出:“在这部小说中, 康拉德虽然表现出对西方特别是比利时帝国主义的扩张, 以及对民族剥削和压迫的不满, 但是也

[7]

流露出明显的殖民主义的潜意识。”

(P33)

从后殖民

批评视角重新解读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 国内学界同样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该小说的可贵之处恰恰在于其揭露了殖民主义本质, 超越了殖民主义话语; 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这部小说既有反殖民主义的一面, 又有殖民主义的一面, 反映了殖民主义话语。殷企平认为在对《黑暗的心脏》的解读中存在着四个误区, 陷入这些误区者有一个通病:他们大都从某个思维定式出发, 以偏概全。作者在细读小说的基础上, 坚持从分析作品的细节出发把握作品的寓意。其所论及的四个误区之一是生搬后殖民主义批评, 认为从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角

《吉姆爷》的文本分析, 揭示了康拉德殖民话语的矛盾性。指出康拉德的反殖民主义态度与殖民主义态度并存。“虽然康拉德认为帝国主义在其扩张过程中的掠夺与杀戮行径令人发指, 但是他本人却坚信欧洲文化使命中最根本的价值观并没有出现

[14]

问题。”“《黑暗的中心》不仅仅是一部反殖民小

说, 同时也是一部充斥‘种族优越论’之观点的小

[15]说”。“毋庸置疑, 在马洛的叙述中, 既有控诉殖

25

民主义帝国主义的话语特征, 也有帝国主义殖民主

[16]义话语的印迹。”

(P105)

吕伟民通过解读康拉德的

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的第二个亮点是对爱・摩・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的解读。《印度之行》被公认为是福斯特最杰出的作品, 也是英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由于小说所具有的国际性题材, 在多元共生的时代, 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其近几年来成为国内评论界关注的热点。综观国内有关《印度之行》的研究, 大多从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化交融、创作技巧等方面进行评论, 而小说的政治意识———反殖民主义与殖民主义意识, 。随着后殖民, 面《印度之行》进, 认为《印度之行》“不仅蕴涵着鲜明的反殖民主义思想, 而且还具有浓厚的殖民主义意

[22]

识”。“福斯特具有双重意识形态; 既同情殖民地

《进步前哨》、《黑暗的中心》和《吉姆爷》, 认为康拉德的殖民地叙事把作为西方“他者”的殖民地当做一面镜子, 以西方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地的所作所为, 揭示西方殖民主义话语在西方殖民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对西方人的深刻影响, 反映西方文明自身存在的缺陷, 指出在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西方殖民主义的同时, 康拉德也暴露了自身所受西方殖民主义话语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他作品中有意无意流露出的

[17]

西方人的优越感上。郭英涛则通过对《黑暗的中

心》中帝国英雄形象的建构、殖民者男性之间以及与被殖民者之间的人物关系的分析, 来试图理解殖民扩张过程中欧洲男性主体的特权、及其给“他者”

[18]尤其给自身所造成的压抑和痛苦。围绕康拉德的

《黑暗的中心》引发的争论, :近年来外国文学研究界不点一[16]

(P99)

吉姆爷》被称为是“20世纪英国文一部突出的现代主义小说”

[8](P141)

人民不幸遭遇, 又常常不自觉地表现了英国人的民

[23]

族优越感和根深蒂固的帝国意识。”

。王晓晴对《吉姆爷》从生命体验、文化和

形象三个层面进行了后殖民解读。认为康拉德早在德国思想家斯宾格勒之前, 就以他的文学形象隐喻地表现了“西方的没落”这一文化焦虑。吉姆的命运透露了帝国价值体系和殖民意识形态即将没落的不幸消息, 象征着帝国英雄青春梦想的陨落。《吉姆爷》是一曲哀悼帝国主义文化的无奈败落和殖民主义凄凉晚景的挽歌, 康拉德先行地投射了西

[19]

方没落的阴影。蹇昌槐则认为该小说露骨地表现

崔少元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通———〈印度之行〉一个后殖民读本》、陶家俊的《启蒙理性的黑色絮语:从〈印度之行〉论后殖民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意识》和尹锡南的《论〈印度之行〉中的印度———“殖民与后殖民文学中的印度书写”研究系列之一》从不同的切入点解读了这部小说。崔少元认为在《印》里福斯特关注最多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文化融合。英印文化不能融通的根本原因就是大英帝国殖民统治所造成的英印不平等关系, 指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必须剔除文化霸权和文化沙文主义,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

[24]

融通”。陶家俊重点分析了阿齐兹民族—国家意

普遍和大胆的帝国情感, 视欧洲的殖民主义掠夺为一项替天行道的事业, 充满强烈的白人自恋情感。“《吉姆爷》编造在亚洲重建殖民主义秩序的白色神话, 乃是19世纪英国小说帝国叙事的重要文化档案和19世纪的大多数欧洲作家一样, 康拉德也接受了一种全球化帝国观。这种帝国意识, 突出地表现为康拉德对东方他者的缺席裁判和野蛮化书

[20]

写。”

识的形成, 阐明启蒙理性不仅是推动欧洲现代性的动力, 也是后殖民话语中后殖民知识分子反抗殖民霸权、重写殖民遭遇中的主奴关系、形成民族—国家意识的催化剂, 指出已往的文学批评常将《印度之行》理解为英国人的印度之行, 而从阿齐兹的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这一视角来解读, 从小说的题目中可以读出另一层新意:“印度之行也是阿齐兹的印度之行———一条通向理想、信仰中真实印度的旅程。在这条路的尽头是另一个独立、团结一体、摆脱了大英帝国的奴役、超越了宗教纷争的民族—

[25]

国家。”尹锡南认为福斯特的《印度之行》中除了

康拉德的小说近20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为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极好的材料。从上述对康拉德作品的后殖民解读可以看出, 后殖民批评扩大了读者的阅读视野, 使我们得以发现在以往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中没有看到、或忽略了的东西, 得到新的发现和新的解释。这无疑是对人们阅读习惯的挑战。有学者指出:后殖民批评所做的工作就是“揭秘”、“解码”, 即“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看似自然的各种文本进行解构, 揭示其意识形态的偏见,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种新

[21]

的话语整合, 形成一种新的认识”。

历史而客观的印度和东西互动关系中的印度形象外, 还有非常隐晦的“东方学”印度的一面。这是一种另类的东方。指出“作为人道主义者的福斯特当然无法完全超越他的时代, 于是, 非常不幸地, 《印

26

[26]度之行》里也就留下了一些东方学的脸谱”。这

文探讨了女主人公关于“他者”身份的潜在意识。认为虽然简・爱是个英国姑娘, 在英国这个西方国家的话语圈内, 她始终被排挤到非中心的边缘地带, 扮演着一个东方他者的角色。简・爱本人也充分意识到自己东方他者的身份。指出“一个西方人对东方他者身份的自我意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批判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新视角, 从而使我们看到了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对东西方不平等关

[32]

系的深刻洞悉和对西方霸权主义的强烈声讨”。

三篇论文各具特色、观点新颖, 丰富并扩大了对《印度之行》的后殖民解读。

第三个值得注意的亮点是对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的后殖民解读。《简・爱》是我国读者最喜爱、文学评论家最重视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 问世以来, 一直受到女性主义的推崇, 已经成为“女性主

[27]

义狂热崇拜的文本”。国内学界对这部小说的评

论文章多达数百篇。然而, 《简・爱》所包含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和殖民主义话语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加亚特里・斯皮瓦克的《三位女

(Th r eeW o m en π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批判》s Tex ts and a C ritique of I m peria lis m , 1986) 对国内学者重读《简・

对《简・爱》的后殖民解读, 打破了单一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该小说的局面, 使这部经典文本呈现出不同的多棱面, 更加璀璨夺目。

, 如笛福、狄更斯、萨、, 尚未形成系统。蹇昌槐认为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是欧洲殖民叙事的重要文化档案, 不仅建构了西方父权帝国的基本模式, 而且对美洲的“食人生番”进行了野蛮化书写。“《鲁滨逊漂流记》作为英国小说的开山之作, 明确表达了欧洲资产阶级征服非西方世界的狂想, 其叙事风格与形式都与当时的探险旅行这种奠定大英帝国基础的文化伸张有直接的联系。在前帝国主义时期, 鲁滨逊可以说是帝国文化滋生出来的第一

[33]

代典型的殖民者。”王莎烈通过对《鲁滨逊漂流

爱》起了重要的启迪作用。“女权主义批评通常认为, 《简・爱》树立了一个具有强烈个性和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女权主义高大形象, 《简・爱》, , 梅森为代价的。”

[28]

一些研究者结合琼・里斯的《藻海无边》对《简・爱》进行解读, 观点也基本一致, 认为《简・爱》反映了殖民主义话语。《简・爱》写于殖民帝国强盛时期, 强大的帝国主义意识渗透到各个角落的大背景下, 这部作品已无可避免地成为中心话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简・爱》中从始至终安排的幽灵似的‘疯女人’形象, 就是无法摆脱的帝国主义意识的表征”。“作为宗主国的女性, 勃朗特绝对没有意识到她在用罗切斯特的逻辑把伯莎・梅森关进阁楼, 又从简・爱的视角把她描写成野蛮的动物时, 使用的是具有压迫性的殖民主义话语。对于勃朗特来说, 伯莎・梅森只是个道具, 一个无足轻重的他者。然而耐人寻味的是, 这个他者却恰恰是来自大英帝国的殖民地的女人。勃朗特这一看似随意的人物安排却流露出了她作为宗主国臣民的无法掩

[30]

藏的优越感和对殖民地人民理所当然的贬低。”

[29]

记》和《黑暗的中心》的人物分析, 指出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在殖民的过程中饱受了情感上的压抑和泯灭。在主体即殖民者深刻地体验孤独、焦虑、嫉妒、冷漠和死亡的情感之时, 殖民地的人民也经历了被压迫、屈辱和被迫失音的情感体验。在帝国政治和文本的建构中, 无论是主体还是他者都饱尝了帝国

[34]

扩张的苦果。陶家俊解读了萨克雷的《名利场》和

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分析了其中的殖民话语。以这两部小说中众多的他者形象为例, 指出维多利亚时代帝国意识中的他者是欧洲中心论和种族优越

[35]论作用下的主观性产物。

有的评论者通过对《简・爱》和《藻海无边》中的共同人物伯莎・梅森的比较, 指出在这两部小说里, 对这个人物的塑造是截然不同的。《简・爱》中的伯莎・梅森是一位精神畸形者, 怪物, 一个疯疯癫癫、不会讲话、只会怪叫的女人, 一块美好爱情的拦路石。《藻海无边》中的安托妮特・梅森(即伯莎・梅森) 是早期殖民主义的牺牲品。“《简・爱》通过对梅森的描写, 对殖民地的人民加以排除, 建立文化霸权。黑人的肤色被魔化、物化, 他们被描写成异类……

[31]以表现白人的优越感、特权与控制力。”

在对英国20世纪经典作品后殖民解读中, 有学者注意到了劳伦斯的北美作品。刘须明教授在《两难的选择———劳伦斯北美时期作品的后殖民主义阅读》一文中以劳伦斯在北美期间创作的几部小说和散文为例, 分析劳伦斯作为大英帝国的臣民, 在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的倾向, 指出劳伦斯虽然不是出身于英国的中产阶级家庭, 也没有享受到帝国的任何特权, 或被作为英帝国的使者派往殖民地, 而是像流亡者一样长期居住在国外, 但是他终究未能彻底摆脱宗主国思想意识对他的影响, 其代表作《骑马出走的女人》、《羽蛇》充分

罗世平从不同的切入点解读《简・爱》, 得出不同的结论。其《论简・爱“他者”身份的潜在意识》一

27

[36]地反映了劳伦斯这个时期的思想转变过程。对劳

妒, 而这嫉妒植根于他永远无法融入所置身的那个

[42]

社会这样一个事实。”从后殖民批评视角对《奥赛

伦斯北美时期作品的后殖民解读, 无疑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对劳伦斯的研究。

提起拉迪亚德・吉卜林, 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是他是一个帝国主义者。“吉卜林不仅是一个有帝国主义思想的一般作家, 他是帝国主义思想在英国文

[37]

学里的主要代表者。”随着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

罗》的研究填补了英国经典戏剧后殖民解读的空白。

以往评论家对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其诗艺、风格的细读分析上。张德明从女性主义和后殖民批评的双重视野重读了约翰・多恩的诗歌。“发现”在多恩常用的诗歌艺术手段如巧智、奇喻背后, 有两种权力话语在运作:男性中心话语和殖民话语。作者以多恩的《上床》作为分析的样本, 认为该诗不仅明显的是一个男权中心的文本, 识。, 多恩。“那个冒险, 在多恩潜意识留下了深深印, 。……多恩这位17世纪英国玄学派大师, 是有意无意地以其创作的诗歌文本参与了殖民主义建构‘他

[43]

者’的文本世界的过程。”该文章把理论与实证材

的兴起, 吉卜林这个帝国时代的话题在搁置了将近百年之后又重新热起来。后殖民主义批评家多认为吉卜林的创作体现了典型的殖民主义话语特

[38]

征。陈兵对吉卜林短篇小说集《丛林之书》从后殖

民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解读。认为《丛林之书》是一个殖民主义的隐喻, 不仅反映了吉卜林的殖民主义情结, 还反映了作者的认同危机和无归属感:并表明了吉卜林对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思考, 而其对东方他无法探索出满意的结果。负的“的殖民主义态度, 。今天, 后殖民主义等当代文学理论的出现给我们深入研究吉卜林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和手段, 有助于我们重读吉卜林的作品。

对于殖民文本的帝国意识的分析, 现在已经成为后殖民批评的操作思路。在这种大叙事之外, 仍然有另外的声音存在。赵稀方在《小说香港》中指出, 英国描写殖民地题材最显赫的作家吉卜林和康拉德现在已经成为后殖民经典的分析对象, 但同时代的毛姆却没有引起注意。毛姆对于殖民事业的叙述, 与吉卜林、康拉德有所不同。难能可贵的是, 毛姆在小说里揭露批判了殖民者的丑恶嘴脸。“从吉卜林、康拉德, 直至20世纪后半期的克莱威尔, 帝国的幻觉一直长盛不衰。毛姆却没有为这种幻觉所欺骗, 他既表现了英国海外殖民者的丑恶, 又深刻地揭示了他们隐藏于内心的恐惧, 就此而言, 他

[40]在英国文学史上是独特的。”赵稀方虽然未对毛

[39]

料、清晰的逻辑与绵密的细读结合起来。分析透彻、有理有据, 填补了英语经典诗歌后殖民解读的空白, 拓展了英语诗歌多角度重读研究的范围。

综上所述, 国内学界对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虽取得一定成果, 但总体看来还仅仅是个开端。就小说而言, 只涉及了一小部分, 而诗歌和戏剧领域更是大片空白。因此, 在加强对英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后殖民解读的同时, 我们还应不断扩大英语文学阅读视野。不仅要大力提倡重读英美经典文学作品, 吸收有益于我们自身的精神营养, 还应该重视对英语后殖民文学的阅读和研究。英语后殖民文学是当代英国文学中的奇葩, 对这部分文学的研究正日益成为英语文学评论界关注的焦点。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长期以来, 我国的英语文学研究常常将英语文学与英美两国文学认同起来。要拓展我国的英语文学研究, 必须调整我们的阅读视角并在摆脱殖民心态的前提下勇敢地放眼后殖

[44]

民英语文学。”

姆的作品进一步深入探讨, 但其观点对我们今后研究毛姆作品不啻提供了新的方向。

对英国经典戏剧和诗歌的后殖民解读研究, 远不及对小说的研究。有学者对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奥赛罗》和玄学派诗人多恩的诗歌进行了解读, 评论者的观点基本相同, 认为《奥赛罗》里主角的悲剧主要是因身份认同危机而产生的。“奥赛罗谋杀苔丝狄蒙娜的深层动机, 既不是由于嫉妒, 也不是由于轻信, 而是出于一种因文化身份危

[41]

机而引起的焦虑感。”“奥赛罗的毁灭源于他的嫉

参考文献:

[1]陈厚诚, 王宁. 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Z].天津:百花

文艺出版社, 2000. 522-523.

[2]王宁. 超越后现代主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46.

[3]马红旗. 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的对象[J ].四川外语学院

学报, 2003, (6) .

[4]郭英剑. 赛珍珠与后殖民主义理论[J ].四川外语学院学

报, 1994, (3) .

28

[5]张中载. 《印度之行》不和谐的双声:反殖民主义话语与

2003, (4) .

殖民主义话语[J ].外国文学, 2000, (3) .

[6]雷艳妮. 英国20世纪的殖民和后殖民小说:一个宗主国

[27]加亚特里・斯皮瓦克. 三位女性的文本以及对帝国主义

的批判[A].巴特・穆尔2吉尔伯特. 后殖民批评[C ].杨乃乔等译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23.

[28]张中载.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Z ].北京:外语教学与

视角[J ].外国文学研究, 2003, (4) .

[7]李赋宁. 欧洲文学史(第3卷上册)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8]侯维瑞. 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研究出版社, 2002. 635-636.

[29]曾莉. 后殖民语境中的解构与回归———解读《藻海无

社, 1985.

[9]殷企平. 《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四个误区[J ].外国文学

边》[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5) .

[30]谷红丽. 《简・爱》和《苍海茫茫》中的殖民主义话语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1) .

[31]芦雪瑾. 试论《简爱》与《藻海无边》中的两位梅森[J ].

评论, 2001, (2) .

[10]徐敬珍. 难以抵挡的黑色诱惑———解读康拉德的《黑暗

的心》[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2) .

[11]段汉武, 林旭文. 《黑暗深处》之后殖民主义文化解读

[J ].宁波大学学报, 2003, (4) .

[12]徐平. 论《黑暗的心》中的反殖民主义主题[J ].青岛大

杭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 .

[32]罗世平. 爱“”[J ].佛山科学

, (2.

]. 《》[J ].外国文学研

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3, (3) .

[13]赵海平. 康拉德《黑暗的中心》[J ].究, 6]. 自我在帝国语境中的情感体验[J ].吉林师范

国文学评论, 2003, (1) .

[14]傅俊, [J ].

大学学报, 2003, (3) .

[35]陶家俊. 他者的表征———析两部维多利亚小说中的殖

外国文学研究(4) .

[15]毕凤珊. 析《黑暗之心》中的殖民话语[J ].淮阴师范学

民话语[J ].外国文学, 2001, (5) .

[36]刘须明. 两难的选择———劳伦斯北美时期作品的后殖

院学报, 2003, (5) .

[16]张和龙. 理论与批评的是是非非———《黑暗的心脏》争

民主义阅读[J ].徐州大学学报, 2000, (4) .

[37]王佐良, 周珏良. 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Z ].北京:外语

鸣之管见[J ].外国文学, 2003, (1) .

[17]吕伟民. “他者”如镜———康拉德小说的殖民地叙事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1) .

[18]郭英涛. 帝国的“朝圣者”———试析康拉德《黑暗的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170.

[38]空草. 帝国话题中的吉卜林[J ].外国文学评论, 2002,

(2) .

[39]陈兵. 丛林法则、认同危机与东西方的融合———论吉卜

心》中的男性主体[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3,

(1) .

[19]王晓晴. 西方没落阴影的先行投射[J ].外国文学,

2001, (6) .

[20]蹇昌槐. 《吉姆老爷》的后殖民解读[J ].荆州师范学院

林《丛林之书》[J ].外国文学评论, 2003, (2) .

[40]赵稀方. 小说香港[M].北京:三联书店, 2003. 39. [41]张德明. 《奥瑟罗》:一个西方“他者”的建构[J ].浙江

大学学报, 2003, (1) .

[42]王彦兴. 《奥瑟罗》中的三股叙事张力[J ].福建外语

2002, (4) .

[43]张德明. 玄学派诗人的男权意识与殖民话语[J ].中国

学报, 2003, (3) .

[21]盛宁. 人文困惑与反思[M].北京:三联书店, 1997. 176. [22]骆文琳. 解读《印度之行》中殖民主义意识[J ].四川外

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 2001, (12) .

[44]王腊宝. 走向后殖民英语文学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

语学院学报, 2003, (3) .

[23]周韵. 试论《印度之行》的后殖民倾向[J ].江苏教育学

学院学报, 2002, (3) . 收稿日期:2004-08-20

作者简介:孙妮, 安徽芜湖人,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翻译研究。

责任编校:李伟民

院学报, 2001, (5) .

[24]崔少云.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通———《印度之行》一个后

殖民读本[J ].国外文学, 2000, (1) .

[25]陶家俊. 启蒙理性的黑色絮语:从《印度之行》论后殖民

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意识[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

报, 2003, (3) .

[26]尹锡南. 论《印度之行》中的印度———“殖民与后殖民文

学中的印度书写”研究系列之一[J ].南亚研究季刊

29


相关文章

  • 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 一.语言学.英语教育.教学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语言教学类 1.新<课程要求>与形成性评估手段的应用2.词典编纂如何对对待语流中的一次性用词用法, 3.自我概念与外语语音学习假设, 4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 5.我的双 ...查看


  • 中国近代史分期与基本线索论战述评 1
  • 中国近代史分期与基本线索论战述评105 至是几千年中国史学的一次根本性变革.新中国建立初年,就有史学工作者撰文论述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史学工作者在建国初年接受马列主义理论的实际情况.郑鹤声指出:"马列主义是国际工 ...查看


  • 文艺学美学论文选题参考
  • 2013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文艺学部分) 1."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2.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3.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3.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4.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5.金圣叹小说 ...查看


  •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_谢鹏
  • 第6卷第1期2006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Edition)Vol.6No.1 Mar.2006 ...查看


  • 历史上第一届世博会--1851年伦敦世博会述评
  • 历史上第一届世博会 ---1851年伦敦世博会述评 张晓淑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摘 兰州 730000) 要:18世纪以来的英国所进行的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国力在维多利亚时代达到鼎盛.为了全世界人民展示了工业革命带来 的举世瞩目的成 ...查看


  • 殖民主义和父权制度共谋下的牺牲品
  • 摘 要: 在简·里斯的小说<藻海无边>中,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从小被歧视.被压抑,结婚后被剥夺了财产和自我身份,被她的丈夫认定为是一个"疯女人".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本文将结合文本分析,证明安托瓦内特的悲 ...查看


  • 野草在歌唱
  • 摘要] <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之作,她书写了在男权社会中,南非白人女性的悲惨命运.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探讨该部作品中所揭示的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道德,并从这三个方面深层次分析酿造女主人公玛丽的悲剧一 ...查看


  • 中国近代史分期与基本线索论战述评
  • 中国近代史分期与基本线索论战述评 梁景和 中国近代史2007.10 摘要: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对其探索有益于对中国近代史发展流脉及历史特征的认识和解读,也有助于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20世纪 ...查看


  •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读
  •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读(一) 文 章 标 题 名 称 著 者 批判声浪强烈冲击文学批评现状 贺绍俊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需要真正的学理批评 --为炮制悼词者出示红牌:致葛红兵 红孩 爱国.性压抑......与文学 --致葛红......兵先生的公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