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卷 第2期 2007年6月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XiamenEducationalCollege
Vol.9 No.2Jun.2007
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实验研究课题总结报告
林秀娟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0)
[摘 要]通过对已完成的“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实验研究课题”进行总结报告,一是介绍了厦门幼
教界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推出“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实验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思考,力图通过这一课题的探索与实践取得成功经验,推动全市幼儿园课程改革;二是通过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分析,证明了在幼儿园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课程是确实可行的,成效是显著的;三是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当前进行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实验研究最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建立科学的、可操作性的主题探究活动课程评价体系,提供更多的主题探究活动课程资源和辅助材料。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275(2007)02-0059-04
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实验研究课题由原厦门教育学院初等教育教研室于2000年6月提出并成立课题组,2000年9月开始实施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时间暂定6年,
计划于2006年7月结题。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实验研究课题经申报于2002年分别被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省普教教研室立项为教育科研“十五”规划课题。现谨将6年来的实验研究的基本情况作简要总结。
先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其显著特点是: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开发性、实践性和贴近儿童生活实际,重视丰富有价值的直接经验和体验;强调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自主参与;强调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良好品德以及思考、创新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借鉴小学低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生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轴心,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儿童自主的探究学习为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其基本理念可借鉴运用于幼儿园课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思考
从1995年始,厦门市幼教界认真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就幼儿园课程改革问题持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尚未彻底消除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的影响,课程仍忽视幼儿自身活动在发展上的重要意义。如何引导幼儿主动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理应成为幼儿园课程重点探讨、解决的问题。基于这一思路,我们推出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实验研究课题。这一课题的发端,主要受以下诸种因素的影响:
(一)厦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厦门市是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的“21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基础教育进入了课程改革先行探索的轨道,我们决心加快幼儿园课程改革,以实际行动支持实验区的工作。
(二)受到国际先进幼教理论和模式的影响。早在几年前我们就对瑞吉欧方案教学模式极为兴趣,
1999年我
市幼教工作考察团考察了香港和韩国的幼教工作,各具特色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引起我们关注。
(三)先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启发。纵观
二、实验研究的预期目标
(一)幼儿发展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长,开发幼儿智能,促进幼儿的主动发
展,为幼儿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二)教师发展目标: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强化科研意识,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合作、引导者。
(三)课程发展目标:探寻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与途径,努力建构具有厦门特色的幼儿园课程新体系。
三、实验研究的时间、对象和方法
(一)实验研究的时间、对象:实验研究的总体时间为2000年9月至2006年6月。采用滚动实验、逐步推进的方式展开实验工作。
1.第一阶段:2000年9月至2001年6月,在厦门实验幼儿园、第十幼儿园两所省级优质园各选一个中班,进行实验研究。
[收稿日期]2007-01-16
[作者简介]林秀娟(1957-),女,福建厦门人,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基金项目]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福建省普教教研室教育科研“十五”规划课题。
2.第二阶段:2001年9月至2003年6月,滚动实验。首批参加实验的厦门市实验幼儿园、第十幼儿园从各一班扩展到全园各班参与实验研究。同时,第一幼儿园、第七幼儿园、鼓浪屿日光幼儿园、康乐幼儿园、集美幼儿园、同安实验幼儿园、杏林中心幼儿园、海新幼儿园等8所市级课改基地园各1—2个班参加实验研究。
3.第三阶段: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逐步推广。除省优质园、省标准园全部参与实验研究外,推动其它幼儿园均参于实验研究。
(二)实验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织的,而是遵循幼儿的现实生活逻辑,以幼儿生活的时
间、空间为线索,选取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为主题,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3)自主性。课程的实施十分强调幼儿的自愿参与、主动探究、自主建构、自由想象、积极创作、大胆表现。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处于突出的显性状态,教师“教”的主体作用是通过间接指导来实现的。
(4)开放性。活动以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为背景展开,幼儿园、家庭、社区以及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幼儿活动的空间,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事、物、现象、问题等均是幼儿教育的内容,师生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关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是开放的、多元的。
(5)生成性。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计划性的一面,但课程的本质特征却是生成性,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
(二)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目标的制定建立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目标体系,包括总目标、主题教育目标和学习、教育活动具体目标,要处理好三个问题:
1.把握好目标的预成性与生成性的关系,强调发展性。课程目标以幼儿发展为本,以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为重要依据,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幼儿之间发展的差异性,将幼儿在该年龄段必须达成的目标和在活动中发展的目标有机地融合起来。
2.把握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注重基础性。教育目标要着眼于幼儿的长远发展,着眼于为幼儿后继学习及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可能的和最基本的基础。在编制课程目标时强调幼儿情感、态度、兴趣、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培养,杜绝以牺牲幼儿长远发展的利益来获取短暂效益的做法。
3.把握好学习与创新精神培养的关系,突出时代性。课程目标既要强调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强调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并大量融入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等有时代性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三)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的学习内容,强调贴近幼儿生活实际,以幼儿的经验为基础,从直接生活环境中取材,充分利用能让幼儿直接感知和亲身经历的各种教育资源,让幼儿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主题内容可由幼儿自己选择确定,也可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可来源于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也可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探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主题资源的可获性也是主题内容选择不可忽视的问题,应考虑到幼儿园、幼儿家长及社区所具有的可利用资源。因此,主题内容的选择应注意四个依据:一是贴近幼;四、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
我们力图借鉴现代幼儿教育理论,对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组织形式及评价等方面作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一)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体系。课程借鉴陈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创设开放式环境,让幼儿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逐步建立起独立的认知结构,得到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和提高。
(二)“方案教学”理论。课程吸取了“方案教学”理论中的先进教育观念,通过单元主题活动网络的建构,关注幼儿的兴趣,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使教育活动适应不同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三)皮亚杰的“建构论”。课程借鉴皮亚杰的教学理论,强调幼儿是学习的主体,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思考和探索,注重培养幼儿自主探索,自我建构经验的能力。
(四)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课程吸收了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精华,注意为幼儿创设多元互动的学习环境,帮助幼儿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爱好和特长,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五、主题探究活动课程框架的设计
(一)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以幼儿生活为轴心、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幼儿自主的探究学习为主的综合性、活动型的课程。课程根据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以幼儿自身的生活为源泉,选择幼儿熟悉、感兴趣、有意义、有教育价值的主题为学习对象,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深入观察、主动探索、自主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2.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整合性。不是以单一学科为学习的目标,而是以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和直接经验的获得为宗旨。课程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涉及自然科学、社会、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但各方面内容不是自成系统,而是实现内容的高度整合。不是单一化的教学模式,而是引导幼儿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实现课程的整合。
落实;四是有可利用的资源。
(四)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1.活动性原则。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幼儿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幼儿的主动参与来实现。
2.主体性原则。要牢固地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切实尊重幼儿的人格,积极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承认研究幼儿的个性差异,力求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3.探究性原则。要采取积极、科学的方法保护和发展幼儿乐于探究的天然本能,保护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让幼儿自主、自由地探索和实践。
4.开放性原则。课程是以幼儿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为背景展开的,幼儿园、家庭、社区以及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幼儿活动的空间,其活动方式、组织形式也是开放的多元的。
5.合作性原则。教师应鼓励幼儿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共同分享、交流和体验合作的乐趣。倡导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关系,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应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创幼儿活动与成长的环境。
6.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是主题探究活动课程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创造能力指导活动的开展。
(五)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程序
从大的方面看,一般应为三个阶段,即发现问题阶段、探究问题阶段和展示交流阶段。
1.发现问题阶段。引导幼儿确立所要探究的问题,并形成主题。要通过多种活动如创设环境、组织参观访问、讲故事、讨论等形式帮助幼儿发现和确立主题。要创造宽松的氛围,让幼儿在无拘束中对主题活动提出各种问题,设想和设计,给幼儿思考留有余地和机会。
2.探究问题阶段。在确立所要探究的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随之进入了具体的探究问题的过程。要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与亲身体验,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应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引导幼儿将探究活动持续下去。3.展示交流阶段。通过组织幼儿相互展示交流自己经过实践探索所取得的收获,既与同伴分享,也让幼儿相互学习。
(六)主题探究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主题探究活动课程依据其特点,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和教玩具,教科书不是幼儿学习的唯一资源。主题探究活动资源的形态是多样的、开放的、广泛的,应把幼儿周围的人和物,包括幼儿的家庭、幼儿园,幼儿所处的社区及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幼儿生活中的经验、体验、发现、各种节日、文化活动等都视为重要资源。主题探究活动的活动性和开放性,需要幼儿园在教育资源的配备上,做出积极的应对。要加强园内有关设施的利用和建设,,立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网络,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各方面的作用。
(七)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评价1.评价重点。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重视活动过程,重视发展功能,重视多样化。因此,要重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态度、行为表现和付出努力的程度,而不是仅仅重视最后的学习成果。要关注每一个幼儿的特点,重视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而不是用一个尺度去评价所有幼儿。
2.评价的方法。评价的方法,最主要的是观察幼儿行为、情绪情感、操作的情况、活动的状态等。要注意即时评价、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
3.评价的关注点。一是幼儿对活动的态度,看是否积极、专注、喜欢,是否主动参与;二是活动中是否积极想办法、出主意解决问题,是否表现出一定的创造力;三是合作的态度,看是否友好地与同伴共同协商解决问题,是否相互帮助;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看是否掌握与活动有关的知识与经验,是否具备相关的操作技能。
六、课题实验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一)准备阶段
1.制定实验方案。对课程实验研究的意义、目标与内容、实验研究的实施与管理等方面均作了明确的规定,确保实验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开展。
2.设置实验机构。成立课题领导小组、专家顾问组、课题实验研究组、各实验园课题实验研究小组。各机构做到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3.强化师资培训。实验研究课题组把师资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做到先培训后上岗。
4.加大社会宣传的力度。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家长和社会,取得广泛的关注、理解和支持。
(二)实施阶段
为确保实验研究工作扎实有序地进行,取得预期成效,实验研究课题组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实验研究工作的日常管理。
1.组建市、区、园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三级教研网络,及时研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在厦门教育学院初教教研室、各区教育局教研室、各实验园分别组建市中心教研组、区教研组、园教研小组,配备专兼职教研员,形成较完善的三级教研网络,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2.在实验园配强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实验班教师。要求各实验园重视实验工作,选拔有事业心、知识丰富、有开拓精神的教师担任实验教师,并积极提供条件,全面落实实验研究任务。
3.定期开展教研工作,解决存在问题,交流总结推广经验。高度重视实验工作中的教研活动,坚持市级中心教研组每月举行一次、区教研组每两周举行一次、实验园每周举行一次教研活动。市、区、园三级教研组坚持每学期举办一次阶段总结交流活动、每学年举办一次阶段成果
4.加强科研课题研究,以科研促实验。在实验研究中重视加强科研工作,制定了《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科研课题指南》,要求每个参加实验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或自行确立一个课题开展研究工作,并要做到每学期、每学年认真撰写实验工作总结,做到以科研促实验研究,以课题研究为依托,积极探索适应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5.制定实验工作奖励制度,引进激励机制。实验研究课题组在实验研究工作启动后,即制定了实验研究工作奖励制度,及时奖励先进。
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
5.增强了幼儿的责任意识。幼儿在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实践中,责任意识得到了进一步锻炼培养,集体意识增强了,能主动关心集体,积极参加到小组或集体活动中。
(三)促进了幼儿园、家庭教育同步发展课程的实施对转变广大幼儿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是很大的,许多家长意识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家庭教育也必须改革,家庭教育观念必须更新,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广大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不少家长为实验研究出谋献策,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主动为幼儿园实施课程提供帮助和支持。
七、实验研究的成效
(一)课题实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全市幼儿园中营造了浓厚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实验研究氛围,培养了一支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骨干教师队伍和教研科研队伍,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开展作了较充分的准备。
1.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课程应回归幼儿的生活”、“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以幼儿发展为本”等理念已成为广大幼儿园教师的共识。
2.引发了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广大教师意识到教师不再是真理的代言人、知识的传授者、活动的主宰者,而是引导幼儿活动的人,为幼儿的活动创造条件的人,给幼儿提供建议和咨询、刺激幼儿活动积极性的人。活动中,普遍地呈现出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3.形成了浓厚的研讨氛围。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来自教材、家长、幼儿、教师本身、幼儿园管理等地问题很多,广大教师集思广益,开动脑筋大胆实践,通过开展观摩研讨活动互相交流、讨论,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二)实施主题探究活动课程提升了幼儿的综合素质课程的实施,促使幼儿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实了幼儿的生活,扩大了幼儿活动领域,密切了幼儿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激发了幼儿的兴趣爱好,发展了幼儿的个性品质与特长,促进了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1.改变了幼儿学习的方式。大部分幼儿逐步改变了依赖教师获取知识的现象,学会了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操作、收集信息等多种活动方式进行自主探究,从接受性学习、灌输式学习,转向了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发现型”学习和“探究型”学习,形成了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课程的实施,为幼儿提供了有别于传统课程的学习方式,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关,学习方式多样,强调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和中心,给予幼儿个性发展的充分空间,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3.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课程提倡与人合作,实现个性差异互补,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活动中大多数幼儿能很好地相互讨论,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想法。许多幼儿在同伴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帮助解决。
4.提高了幼儿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开,八、初步基本结论
(一)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活动的规律,是切实可行的。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幼儿园教育从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封闭的课堂为中心的状况中解放出来,去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把来自幼儿的经验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新鲜活泼的内容引入幼儿教育,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成长,在成长中生活。
(二)主题探究活动课程有利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主题探究活动课程较好地克服了学科课程模式存在地弊端,着眼于幼儿八大智能综合素质的培养,统整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的学习范畴。运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多元互动的建构实践的机会,从而即促进了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向的协同发展,又使幼儿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实施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手段。主题探究活动不但有利于挖掘幼儿家庭、社区、大自然、大社会的教育资源,而且有利于发现和利用潜伏在幼儿生活中的、对其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的教育资源。有利于把学科课程所难以包容的内容和不便大量使用的教育手段、方法、途径等都充分利用起来,促进师生共同学习和发展,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教育。
(四)尚需进一步探究完善。存在问题及应在今后实验研究中加强的工作:一是如何建立科学的,可操作性的主题探究活动课程评价体系仍是难度较大的问题,还需继续实践验证、探索研究;二是如何提供更多的主题探究活动课程资源、辅助材料,为一线教师提供方便,仍是今后研究开发的重点;三是实施主题探究活动课程中不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不断实践总结、反思,提炼经验。
[:]
第9卷 第2期 2007年6月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XiamenEducationalCollege
Vol.9 No.2Jun.2007
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实验研究课题总结报告
林秀娟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0)
[摘 要]通过对已完成的“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实验研究课题”进行总结报告,一是介绍了厦门幼
教界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推出“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实验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思考,力图通过这一课题的探索与实践取得成功经验,推动全市幼儿园课程改革;二是通过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分析,证明了在幼儿园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课程是确实可行的,成效是显著的;三是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当前进行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实验研究最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建立科学的、可操作性的主题探究活动课程评价体系,提供更多的主题探究活动课程资源和辅助材料。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275(2007)02-0059-04
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实验研究课题由原厦门教育学院初等教育教研室于2000年6月提出并成立课题组,2000年9月开始实施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时间暂定6年,
计划于2006年7月结题。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实验研究课题经申报于2002年分别被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省普教教研室立项为教育科研“十五”规划课题。现谨将6年来的实验研究的基本情况作简要总结。
先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其显著特点是: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开发性、实践性和贴近儿童生活实际,重视丰富有价值的直接经验和体验;强调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自主参与;强调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良好品德以及思考、创新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借鉴小学低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生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轴心,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儿童自主的探究学习为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其基本理念可借鉴运用于幼儿园课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思考
从1995年始,厦门市幼教界认真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就幼儿园课程改革问题持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尚未彻底消除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的影响,课程仍忽视幼儿自身活动在发展上的重要意义。如何引导幼儿主动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理应成为幼儿园课程重点探讨、解决的问题。基于这一思路,我们推出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实验研究课题。这一课题的发端,主要受以下诸种因素的影响:
(一)厦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厦门市是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的“21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基础教育进入了课程改革先行探索的轨道,我们决心加快幼儿园课程改革,以实际行动支持实验区的工作。
(二)受到国际先进幼教理论和模式的影响。早在几年前我们就对瑞吉欧方案教学模式极为兴趣,
1999年我
市幼教工作考察团考察了香港和韩国的幼教工作,各具特色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引起我们关注。
(三)先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启发。纵观
二、实验研究的预期目标
(一)幼儿发展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长,开发幼儿智能,促进幼儿的主动发
展,为幼儿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二)教师发展目标: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强化科研意识,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合作、引导者。
(三)课程发展目标:探寻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与途径,努力建构具有厦门特色的幼儿园课程新体系。
三、实验研究的时间、对象和方法
(一)实验研究的时间、对象:实验研究的总体时间为2000年9月至2006年6月。采用滚动实验、逐步推进的方式展开实验工作。
1.第一阶段:2000年9月至2001年6月,在厦门实验幼儿园、第十幼儿园两所省级优质园各选一个中班,进行实验研究。
[收稿日期]2007-01-16
[作者简介]林秀娟(1957-),女,福建厦门人,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基金项目]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福建省普教教研室教育科研“十五”规划课题。
2.第二阶段:2001年9月至2003年6月,滚动实验。首批参加实验的厦门市实验幼儿园、第十幼儿园从各一班扩展到全园各班参与实验研究。同时,第一幼儿园、第七幼儿园、鼓浪屿日光幼儿园、康乐幼儿园、集美幼儿园、同安实验幼儿园、杏林中心幼儿园、海新幼儿园等8所市级课改基地园各1—2个班参加实验研究。
3.第三阶段: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逐步推广。除省优质园、省标准园全部参与实验研究外,推动其它幼儿园均参于实验研究。
(二)实验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织的,而是遵循幼儿的现实生活逻辑,以幼儿生活的时
间、空间为线索,选取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为主题,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3)自主性。课程的实施十分强调幼儿的自愿参与、主动探究、自主建构、自由想象、积极创作、大胆表现。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处于突出的显性状态,教师“教”的主体作用是通过间接指导来实现的。
(4)开放性。活动以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为背景展开,幼儿园、家庭、社区以及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幼儿活动的空间,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事、物、现象、问题等均是幼儿教育的内容,师生是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关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是开放的、多元的。
(5)生成性。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计划性的一面,但课程的本质特征却是生成性,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
(二)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目标的制定建立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目标体系,包括总目标、主题教育目标和学习、教育活动具体目标,要处理好三个问题:
1.把握好目标的预成性与生成性的关系,强调发展性。课程目标以幼儿发展为本,以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为重要依据,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幼儿之间发展的差异性,将幼儿在该年龄段必须达成的目标和在活动中发展的目标有机地融合起来。
2.把握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注重基础性。教育目标要着眼于幼儿的长远发展,着眼于为幼儿后继学习及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可能的和最基本的基础。在编制课程目标时强调幼儿情感、态度、兴趣、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培养,杜绝以牺牲幼儿长远发展的利益来获取短暂效益的做法。
3.把握好学习与创新精神培养的关系,突出时代性。课程目标既要强调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强调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并大量融入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等有时代性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三)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的学习内容,强调贴近幼儿生活实际,以幼儿的经验为基础,从直接生活环境中取材,充分利用能让幼儿直接感知和亲身经历的各种教育资源,让幼儿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主题内容可由幼儿自己选择确定,也可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可来源于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也可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探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主题资源的可获性也是主题内容选择不可忽视的问题,应考虑到幼儿园、幼儿家长及社区所具有的可利用资源。因此,主题内容的选择应注意四个依据:一是贴近幼;四、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
我们力图借鉴现代幼儿教育理论,对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组织形式及评价等方面作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一)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体系。课程借鉴陈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创设开放式环境,让幼儿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逐步建立起独立的认知结构,得到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和提高。
(二)“方案教学”理论。课程吸取了“方案教学”理论中的先进教育观念,通过单元主题活动网络的建构,关注幼儿的兴趣,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使教育活动适应不同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三)皮亚杰的“建构论”。课程借鉴皮亚杰的教学理论,强调幼儿是学习的主体,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思考和探索,注重培养幼儿自主探索,自我建构经验的能力。
(四)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课程吸收了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精华,注意为幼儿创设多元互动的学习环境,帮助幼儿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爱好和特长,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五、主题探究活动课程框架的设计
(一)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以幼儿生活为轴心、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幼儿自主的探究学习为主的综合性、活动型的课程。课程根据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以幼儿自身的生活为源泉,选择幼儿熟悉、感兴趣、有意义、有教育价值的主题为学习对象,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深入观察、主动探索、自主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2.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整合性。不是以单一学科为学习的目标,而是以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和直接经验的获得为宗旨。课程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涉及自然科学、社会、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但各方面内容不是自成系统,而是实现内容的高度整合。不是单一化的教学模式,而是引导幼儿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实现课程的整合。
落实;四是有可利用的资源。
(四)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1.活动性原则。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幼儿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幼儿的主动参与来实现。
2.主体性原则。要牢固地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切实尊重幼儿的人格,积极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承认研究幼儿的个性差异,力求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3.探究性原则。要采取积极、科学的方法保护和发展幼儿乐于探究的天然本能,保护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让幼儿自主、自由地探索和实践。
4.开放性原则。课程是以幼儿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为背景展开的,幼儿园、家庭、社区以及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幼儿活动的空间,其活动方式、组织形式也是开放的多元的。
5.合作性原则。教师应鼓励幼儿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共同分享、交流和体验合作的乐趣。倡导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关系,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应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创幼儿活动与成长的环境。
6.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是主题探究活动课程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创造能力指导活动的开展。
(五)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程序
从大的方面看,一般应为三个阶段,即发现问题阶段、探究问题阶段和展示交流阶段。
1.发现问题阶段。引导幼儿确立所要探究的问题,并形成主题。要通过多种活动如创设环境、组织参观访问、讲故事、讨论等形式帮助幼儿发现和确立主题。要创造宽松的氛围,让幼儿在无拘束中对主题活动提出各种问题,设想和设计,给幼儿思考留有余地和机会。
2.探究问题阶段。在确立所要探究的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随之进入了具体的探究问题的过程。要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与亲身体验,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应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引导幼儿将探究活动持续下去。3.展示交流阶段。通过组织幼儿相互展示交流自己经过实践探索所取得的收获,既与同伴分享,也让幼儿相互学习。
(六)主题探究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主题探究活动课程依据其特点,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和教玩具,教科书不是幼儿学习的唯一资源。主题探究活动资源的形态是多样的、开放的、广泛的,应把幼儿周围的人和物,包括幼儿的家庭、幼儿园,幼儿所处的社区及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幼儿生活中的经验、体验、发现、各种节日、文化活动等都视为重要资源。主题探究活动的活动性和开放性,需要幼儿园在教育资源的配备上,做出积极的应对。要加强园内有关设施的利用和建设,,立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网络,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各方面的作用。
(七)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评价1.评价重点。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重视活动过程,重视发展功能,重视多样化。因此,要重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态度、行为表现和付出努力的程度,而不是仅仅重视最后的学习成果。要关注每一个幼儿的特点,重视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而不是用一个尺度去评价所有幼儿。
2.评价的方法。评价的方法,最主要的是观察幼儿行为、情绪情感、操作的情况、活动的状态等。要注意即时评价、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
3.评价的关注点。一是幼儿对活动的态度,看是否积极、专注、喜欢,是否主动参与;二是活动中是否积极想办法、出主意解决问题,是否表现出一定的创造力;三是合作的态度,看是否友好地与同伴共同协商解决问题,是否相互帮助;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看是否掌握与活动有关的知识与经验,是否具备相关的操作技能。
六、课题实验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一)准备阶段
1.制定实验方案。对课程实验研究的意义、目标与内容、实验研究的实施与管理等方面均作了明确的规定,确保实验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开展。
2.设置实验机构。成立课题领导小组、专家顾问组、课题实验研究组、各实验园课题实验研究小组。各机构做到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3.强化师资培训。实验研究课题组把师资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做到先培训后上岗。
4.加大社会宣传的力度。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家长和社会,取得广泛的关注、理解和支持。
(二)实施阶段
为确保实验研究工作扎实有序地进行,取得预期成效,实验研究课题组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实验研究工作的日常管理。
1.组建市、区、园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三级教研网络,及时研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在厦门教育学院初教教研室、各区教育局教研室、各实验园分别组建市中心教研组、区教研组、园教研小组,配备专兼职教研员,形成较完善的三级教研网络,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2.在实验园配强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实验班教师。要求各实验园重视实验工作,选拔有事业心、知识丰富、有开拓精神的教师担任实验教师,并积极提供条件,全面落实实验研究任务。
3.定期开展教研工作,解决存在问题,交流总结推广经验。高度重视实验工作中的教研活动,坚持市级中心教研组每月举行一次、区教研组每两周举行一次、实验园每周举行一次教研活动。市、区、园三级教研组坚持每学期举办一次阶段总结交流活动、每学年举办一次阶段成果
4.加强科研课题研究,以科研促实验。在实验研究中重视加强科研工作,制定了《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科研课题指南》,要求每个参加实验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或自行确立一个课题开展研究工作,并要做到每学期、每学年认真撰写实验工作总结,做到以科研促实验研究,以课题研究为依托,积极探索适应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5.制定实验工作奖励制度,引进激励机制。实验研究课题组在实验研究工作启动后,即制定了实验研究工作奖励制度,及时奖励先进。
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
5.增强了幼儿的责任意识。幼儿在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实践中,责任意识得到了进一步锻炼培养,集体意识增强了,能主动关心集体,积极参加到小组或集体活动中。
(三)促进了幼儿园、家庭教育同步发展课程的实施对转变广大幼儿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是很大的,许多家长意识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家庭教育也必须改革,家庭教育观念必须更新,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广大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不少家长为实验研究出谋献策,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主动为幼儿园实施课程提供帮助和支持。
七、实验研究的成效
(一)课题实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全市幼儿园中营造了浓厚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实验研究氛围,培养了一支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骨干教师队伍和教研科研队伍,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开展作了较充分的准备。
1.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课程应回归幼儿的生活”、“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以幼儿发展为本”等理念已成为广大幼儿园教师的共识。
2.引发了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广大教师意识到教师不再是真理的代言人、知识的传授者、活动的主宰者,而是引导幼儿活动的人,为幼儿的活动创造条件的人,给幼儿提供建议和咨询、刺激幼儿活动积极性的人。活动中,普遍地呈现出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3.形成了浓厚的研讨氛围。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来自教材、家长、幼儿、教师本身、幼儿园管理等地问题很多,广大教师集思广益,开动脑筋大胆实践,通过开展观摩研讨活动互相交流、讨论,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二)实施主题探究活动课程提升了幼儿的综合素质课程的实施,促使幼儿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实了幼儿的生活,扩大了幼儿活动领域,密切了幼儿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激发了幼儿的兴趣爱好,发展了幼儿的个性品质与特长,促进了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1.改变了幼儿学习的方式。大部分幼儿逐步改变了依赖教师获取知识的现象,学会了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操作、收集信息等多种活动方式进行自主探究,从接受性学习、灌输式学习,转向了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发现型”学习和“探究型”学习,形成了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课程的实施,为幼儿提供了有别于传统课程的学习方式,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关,学习方式多样,强调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和中心,给予幼儿个性发展的充分空间,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3.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课程提倡与人合作,实现个性差异互补,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活动中大多数幼儿能很好地相互讨论,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想法。许多幼儿在同伴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帮助解决。
4.提高了幼儿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开,八、初步基本结论
(一)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活动的规律,是切实可行的。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幼儿园教育从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封闭的课堂为中心的状况中解放出来,去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把来自幼儿的经验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新鲜活泼的内容引入幼儿教育,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成长,在成长中生活。
(二)主题探究活动课程有利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主题探究活动课程较好地克服了学科课程模式存在地弊端,着眼于幼儿八大智能综合素质的培养,统整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的学习范畴。运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多元互动的建构实践的机会,从而即促进了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向的协同发展,又使幼儿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实施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手段。主题探究活动不但有利于挖掘幼儿家庭、社区、大自然、大社会的教育资源,而且有利于发现和利用潜伏在幼儿生活中的、对其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的教育资源。有利于把学科课程所难以包容的内容和不便大量使用的教育手段、方法、途径等都充分利用起来,促进师生共同学习和发展,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教育。
(四)尚需进一步探究完善。存在问题及应在今后实验研究中加强的工作:一是如何建立科学的,可操作性的主题探究活动课程评价体系仍是难度较大的问题,还需继续实践验证、探索研究;二是如何提供更多的主题探究活动课程资源、辅助材料,为一线教师提供方便,仍是今后研究开发的重点;三是实施主题探究活动课程中不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不断实践总结、反思,提炼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