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第5讲 工业文明的兴起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

1.从世界古代文明分布的情况看,古代文明基本处于隔绝或完全隔绝的状态。总之,人类处在相对封闭隔绝的状态,15世纪末以来由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新航路开辟,分散的世界文明逐渐开始走向交流。

2.17世纪荷兰积极发展资本主义。18世纪60年代起,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并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开始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3.19世纪70年代,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排查纠错

1.新航路开辟不是人类各地文明交流的开始。新航路开辟前,各地之间就有交流,如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亚洲与美洲大陆的联系。( √ )

2.完成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船队,而非麦哲伦本人,因为他在菲律宾群岛土著的内部冲突中被当地人杀死了。( √ )

3.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直接作用的是“价格革命”。( × )

点拨 对世界市场开辟联系密切的是“商业革命”。

4.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物价上涨,最高兴的是新兴工商业阶层和封建地主阶级。( × ) 点拨 地主阶级是物价上涨的受损群众。

5.殖民扩张与掠夺不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唯一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人口的迁徙也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 √ )

6.英荷战争的性质是争夺世界市场的商业战争、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战争。( √ )

7.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在16世纪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7世纪是荷兰,在18世纪是英国。( √ )

8.英国最终获得殖民霸主地位,因为其资本主义制度优于西班牙封建制度,工业生产经济强于荷兰商业运输经济,工业生产程度发达使国力强于法国的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力。( √ )

9.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是英国和德国。( × ) 点拨 英国与美、德才分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10.垄断组织出现的社会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上。( √ )

1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造成石油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内燃机的发明及应用。( × ) 点拨 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

1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出现的原因是新兴工业部门要求大规模集中生产。( √ )

13.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新型交通工具是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新型交通工具是汽车、飞机。( √ )

14.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

15.从生产力变革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先后经历了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 )

16.从生态史观看,工业革命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破坏;从社会史观看,则带来了阶级对立、贫富两极分化的弊端;从全球史观看,则加速了世界市

场形成的步伐及近代化在全球的扩展。( √

)

考点一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初现

核心词:“商业危机”“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资本原始积累”、世界市场雏形

1.四大因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是根本原因,对香料、黄金的追求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带来欧洲人的寻金热;商路不畅是新航路开辟的又一重要原因;人文主义的鼓舞和传播宗教的狂热为其提供了精神动力。

2.三个条件: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增加。

3.两个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

4.三条航路:由欧洲到达亚洲(印度);从欧洲前往美洲;环球航行。

5.四个人物: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

6.五点影响

(1)对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对美洲: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但是,美洲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对非洲:罪恶的奴隶贸易由此开始。

(4)对亚洲:白银大量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对世界:人类从各民族相对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地域性历史逐步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考例1 关注主干——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2014·全国大纲高考)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

A.王室大力支持

C.商业资本发达

知识定位 新航路开辟

调动知识 西班牙和葡萄牙之所以能率先完成新航路开辟,与国内两国王室对金银以及对东方贵重物品的需求有着直接的关联,故本题选择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是荷兰的特点;D项从属于A项。

答案 A

考例2 多元文明史观看历史现象 (2014·上海高考)对于同一个历史事实,往往由于视角、史料的差异而产生不一样的解释。下列选择中,由于新史料的发现而导致不同解释的是( ) B.地理位置优越 D.金银需求量大

A.哥伦布到达美洲被称为“发现新大陆”,也被称为“文明的相遇”

B.魏晋南北朝被称为“分裂的时代”,也被视为“思想的自由时代”

C.欧洲中世纪被称为“黑暗的时代”,也被视为“田园牧歌的时代”

D.商朝一度被认为是“传说中的时代”,也被认为是“信史时代”

知识定位 新航路开辟——史研方法

把握题眼 视角差异往往属于史学理论范畴,发现美洲根据文明史观可以理解为“文明的相遇”;从思想史角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视为“思想自由时代”,欧洲中世纪可视为“田园牧歌时代”,故A、B、C三项均由视角差异导致。近代甲骨文的发现,商史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故使商史研究由“传说时代”跨入“信史时代”,答案选D。

答案

D

运用多种史观分析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的影响

1.从革命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亚非拉地区的人们反抗其殖民扩张与掠夺具有正义性。

2.从全球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加强,殖民扩张是通往世界各地的重要途径,世界逐渐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并得以拓展。

3.从文明史观看,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4.从现代化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通过殖民扩张进行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

5.从社会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交流加强,各种物品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考点二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拓展 核心词:“海上马车夫”、殖民帝国、三角贸易、黑奴贩运

1.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1)荷兰:①特点: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香料贸易。②结果:17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2)英国:①过程:17世纪,进行商业战争,打败对手;18世纪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②方式:殖民战争、海外贸易、政府鼓励海盗劫掠;以“三角贸易”形式进行黑奴贸易。

2.影响

(1)对世界: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2)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

(3)对殖民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落后;但也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考例3 大国兴衰视角审视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大国关系

(2013·福建高考)图一、二、三是关于纽约得名后英荷关系的漫画。其突出反映了(

)

图一 图二 图三

A.英荷争当世界霸主

B.英国想方设法压制荷兰

C.荷兰不满英国制裁

D.荷兰想独霸贸易市场

知识定位 殖民争夺——《航海条例》——大国兴衰

调动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漫画的信息。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这个条例遭到荷兰的强烈反对,双方爆发了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漫画显示英国限制荷兰的贸易范围,并非荷兰与英国争霸、独霸贸易市场,排除A、D两项;C项虽然符合史实,但没有体现漫画的中心内容(英国压制荷兰)。

答案

B

图片类试题审题中的“四审、三判、二补”

1.对图片要“四审”:一审图片所反映的时间和空间,准确界定答题范围;二审图片所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明确定位答题方向;三审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四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确定各图片与题干的关系类别。

2.对备选项要“三判”:一是判定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排除与之相悖的选项;二是判定各被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与题干要求不符的选项;三是判定各被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

3.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一是要以图补文,因为有些信息在文字中交代的不明确,却在图片中给出了补充,这可能是判读信息的关键所在;二是要以文补图,这是图片题最主要的一种信息提供方式,因为大多数图片不可能全面地展示相关信息,这就需要通过题干文字或图片名称来给予补充说明,这是判读信息最不该忽视的地方。通过图文信息的互补,提炼出完整的考查信息,以准确解答。

大国兴衰更替

由于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程度和速度不同,原有的工商业基础及世界航路转移所造成的影响

不一致,导致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各具特点,这就决定了在争霸战争中的胜负。

(1)西班牙虽然最早走上殖民扩张道路,但其殖民掠夺来的财富并未转化为资本,因而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2)荷兰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成为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其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够充分,对外贸易较工业占优势,从而成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弱点。

(3)法国资本主义在18世纪发展较快,成为欧洲大陆最发达的国家,但其经济发展受到落后的生产关系的严重阻碍。

(4)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控制了殖民霸权,长期占据世界市场主导地位。

(5)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英美共同主导世界市场。

(6)二战后,欧洲的英法遭到削弱,美国取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并主导世界市场。

(7)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霸主地位动摇,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考点三 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初步及最终形成

核心词:“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垄断、世界市场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②资金:殖民掠夺等资本原始积累。③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2)成就

①纺织机器: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②动力机器: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③交通工具:英国人史蒂芬孙制造出蒸汽机车。

(3)影响

①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②生产方式:确立了工厂制。③阶级结构: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④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美列强成为机器工业生产中心,亚、非、拉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2)成就

①电力的应用: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同时,电动机也被制造出来。②新交通工具: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燃机问世,随后汽车和飞机相继问世。③石油化工:提炼多种化学合成材料。

(3)影响

①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②生产方式:出现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③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

考例4 社会史观视角审视工业革命

(2014·福建高考)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A.缩小城乡差距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知识定位 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社会史观

解题关键 材料“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被装进……抛进城门口”体现了工业革命通过大量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特点,选C。A、B项材料未体现,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考例5 通史观视角考查工业革命多方面影响

(2014·浙江高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知识定位 工业革命的影响

把握题眼 综合材料,其核心是指出了大工业的作用,而大工业是由工业革命带来的,也就是体现了工业革命的作用,只有B项体现这个方面的含义。A、C、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 答案

B

以通史视角审视工业革命的影响

押题1 (立意:史观——多史观审视新航路开辟)

“哥伦布发现美洲„„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体现的史观不包括( )

A.全球史观

C.文明史观

答案 B

解析 革命史观强调的是阶级斗争与阶级压迫剥削方面的内容,而这一点在材料评论中没有涉及,故选B。

押题2 (立意:史观——社会史观审视哥伦布航行影响)

美国史学家克罗斯比在《哥伦布交流》序言中说:“历史学者在探寻新旧世界重新接触的真正意义之时,受到传统的局限。生态学者在粗略浏览了16世纪的原始资料之后会发现:哥伦布航行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在本质上是生物意义上的”。这表明作者( )

A.否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B.从生态视角解释欧洲向美洲的殖民

C.为欧洲殖民者进行辩护

D.以欧洲为中心来评价哥伦布的航行

答案 B

解析 立足材料信息是解题关键,生态学者从生物意义视角重新解读哥伦布航行所带来的变化与影响是材料的核心观点,比较备选项,只有B项表述与材料立意一致。

押题3 (立意:史观——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差异)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

B.革命史观 D.现代化史观

眼点在于( )

A.政权发生更替

C.国力对比变化

答案 B

解析 中国明朝被清朝取代,依然是封建王朝;而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两者在社会形态转变上存在本质区别,故B项符合题意。 押题4 (立意:历史意识——大国崛起)

《怎样做大国》指出:“以粗略的线条勾勒现代金融市场,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

A.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C.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D.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三个金融中心”分别出现于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18世纪工业革命、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A、B、C三个备选项均不能同时符合时间阶段信息,故答案选D。 押题5 (立意:主干知识——经济政策、经济观念演变)

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

A.国家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B.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A项属于各国都采用的政策,故应该排除;B项属于荷兰,也应该排除;D项属于美国,应排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

押题6 (立意:史观——工业革命与全球史观)

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大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他对世界历史的解释反映了( )

A.进化史观

C.文明史观 B.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B.社会形态转变 D.文化途径迥异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材料符合这一观点,故选B。

押题7 (立意:全面提取材料信息)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同时期各国GDP数据占世界比重统计

材料二 近3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中国GDP总量达51.93万亿人民币,据联合国2013年7月3日报告,在世界全球增速平均2.3%的情况下,中国2013年增速仍达

8.5%。

——数字中国网(2013年7月11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GDP出现的变化。

(2)在20世纪初,为什么英、美GDP能大幅超越中国?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经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

答案 (1)变化:由1820年的世界第一,到1900年落后于英、美新兴国家。

(2)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工业革命;近代科技进步;殖民扩张与掠夺;海外贸易。

(3)高速增长、总量居世界第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多边)贸易。

一、选择题

1.(2014·天津高考)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漂流到南美洲东部。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

A.西班牙

C.荷兰

答案 B

解析 考查新航路的开辟。依据所学可知,支持新航路开辟的国家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西班牙支持开辟的主要是通往美洲的航路,葡萄牙支持开辟的主要是通往亚洲的航路。根据

B.葡萄牙 D.英国

材料“赤道海流”可知应是南美洲中部地区,该地应是巴西,而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故该航海家应是在葡萄牙的支持下探寻新航路的。故应选B。

2.“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C.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答案 A

解析 “新航路开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材料论述的中心观点,分析的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推动因素,结合所学,即可判定答案为A。

3.“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主要是由于( )

A.在此以前未出现著述世界历史的史学家

B.其探险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联系

C.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

D.其探险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答案 B

解析 将三位航海家的活动与“全球性历史”相联系,意在强调新航路开辟对世界联系加强的贡献,故B项正确。

4.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史的核心。如果把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其最基本的特征是( )

A.在动荡中进入中世纪

C.在革命中实现民主化

答案 B

解析 15~16世纪发生的历史事件主要有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近代科技发展、人文主义传播、世界市场出现,这都意味着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即走出中世纪,故答案为B。

5.布罗代尔在《15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的(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

A.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B.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D.在变革中实践工业化

D.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答案 C

解析 由“物质文明”“资本主义”等信息,可知考查与经济发展有关,由“地理大发现”“挪动疆界”等信息可知与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有关,两者结合,只有C项符合要求。

6.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了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是指( )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

答案 D

解析 殖民掠夺将财富从亚非拉转移到欧美国家并转化为资本,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推动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从这个意义上说,造成了“全球分裂”。

7.(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答案 A

解析 19世纪初,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妇女和女孩们从繁重的手工纺车的辛苦劳动中解放出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使手织机也多半被闲臵,材料只说明纺车被弃臵,不能得出妇女被解放的结论,故A项正确,B项不正确。材料也未体现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

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答案 C

解析 18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以英国为发端,随后扩展到欧美国家。随着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煤矿成为欧洲工业国觊觎的重要资源。资源丰富,但落后的中国必然成为工业国掠夺的对象。“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等关键信息与这一历史特征符合,故选C。为开辟市场,寻找原料,欧洲工业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殖民扩展。B项是C项的结果,故排除。

9.18~19世纪的欧美社会成就了今日西方的文明。下列符合当时欧美社会特征的是( )

A.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已具备

C.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

D.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阻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答案 C

解析 这一时期是两次工业革命前后,此时历史的主流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尚未发展到最高阶段——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仍然有上升的空间,选择C项。

10.(2014·浙江高考)《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

A.①③④②

C.④①③②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不同时期的新式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火箭的一级”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火箭,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火车”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马车”是古老的交通工具,故先后顺序为④③①②。

11.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在美国西北部,农业机械如果受损,农民用电报告知机械商店受损部件的号码,下一班火车就能带来新部件,农民自己就能安装。马歇尔所描绘的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18世纪中后期

C.19世纪中后期

答案 C

解析 “用电报告知”“最早可能”是解题关键信息。最快捷了解几千里之外的信息,最有可能的是利用无线电报,无线电报由马可尼于1895年发明,比较备选项,只有“19世纪中后期”符合,故选C。

12.我国一位经济学家指出:“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入现代增长模式。”这里的“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的“现代增长模式”是指( )

①依靠资本原始积累发展 ②依靠科学技术发展 ③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 ④依靠殖民

B.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B.19世纪初期 D.20世纪前期

扩张

A.①②④

C.②③

答案 C

解析 “19世纪后期”已处在英、法、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的时代;依靠资本原始积累发展和殖民扩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应是工业革命前的情形。

二、非选择题

13.(2014·山东高考)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史论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

(2)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3)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

(4)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答案 (1)国际因素: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国家衰落,英国在海外殖民争夺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

国内因素: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经济迅速发展。

(2)影响: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3)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成为英国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

(4)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站在欧洲的立场上,过分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无视亚非拉等地区对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其观点具有片面性。近代欧洲的制度创新、经济发展

B.①③④ D.①④

和思想进步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奴隶贸易等史实表明,欧洲的“中心”地位及其对世界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剥削和血腥掠夺基础之上的。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解析 (1)关于英国在奴隶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从国际上看,主要强调相关国家的衰落和英国的发展从国内看,主要强调在国内进行的工业革命增强了英国对外扩张的实力。(2)关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可从两方面说明,一方面要注意对资本主义兴起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强调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方面的影响。(3)关于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主要强调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需要把非洲作为其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产地。(4)关于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要重点强调其观点的立场具有片面性,然后用史实加以说明。

14.(2014·江苏高考)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综合上述材料,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

答案 (1)理由:圈地有利于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土地改良;土地权益的再分配。

因素:议会立法。

(2)作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劳动力等条件。

(3)推动: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

(4)关系:横向关系: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彼此促进。

纵向关系:在不同时期,彼此关系的体现方式不同,但贯穿了现代化基本进程。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英国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第(1)问“理由”应注意把握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因素”由材料信息“议会的帮助”分析,联系议会的职能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农业设备„„也需要运进来”“提供了资本”等分析。第(3)问从对封建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影响角度作答。第(4)问“关系”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分析。

第5讲 工业文明的兴起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

1.从世界古代文明分布的情况看,古代文明基本处于隔绝或完全隔绝的状态。总之,人类处在相对封闭隔绝的状态,15世纪末以来由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新航路开辟,分散的世界文明逐渐开始走向交流。

2.17世纪荷兰积极发展资本主义。18世纪60年代起,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并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开始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3.19世纪70年代,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排查纠错

1.新航路开辟不是人类各地文明交流的开始。新航路开辟前,各地之间就有交流,如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亚洲与美洲大陆的联系。( √ )

2.完成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船队,而非麦哲伦本人,因为他在菲律宾群岛土著的内部冲突中被当地人杀死了。( √ )

3.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直接作用的是“价格革命”。( × )

点拨 对世界市场开辟联系密切的是“商业革命”。

4.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物价上涨,最高兴的是新兴工商业阶层和封建地主阶级。( × ) 点拨 地主阶级是物价上涨的受损群众。

5.殖民扩张与掠夺不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唯一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人口的迁徙也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 √ )

6.英荷战争的性质是争夺世界市场的商业战争、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战争。( √ )

7.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在16世纪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7世纪是荷兰,在18世纪是英国。( √ )

8.英国最终获得殖民霸主地位,因为其资本主义制度优于西班牙封建制度,工业生产经济强于荷兰商业运输经济,工业生产程度发达使国力强于法国的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力。( √ )

9.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是英国和德国。( × ) 点拨 英国与美、德才分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10.垄断组织出现的社会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上。( √ )

1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造成石油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内燃机的发明及应用。( × ) 点拨 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

1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出现的原因是新兴工业部门要求大规模集中生产。( √ )

13.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新型交通工具是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新型交通工具是汽车、飞机。( √ )

14.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

15.从生产力变革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先后经历了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 )

16.从生态史观看,工业革命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破坏;从社会史观看,则带来了阶级对立、贫富两极分化的弊端;从全球史观看,则加速了世界市

场形成的步伐及近代化在全球的扩展。( √

)

考点一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初现

核心词:“商业危机”“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资本原始积累”、世界市场雏形

1.四大因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是根本原因,对香料、黄金的追求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带来欧洲人的寻金热;商路不畅是新航路开辟的又一重要原因;人文主义的鼓舞和传播宗教的狂热为其提供了精神动力。

2.三个条件: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增加。

3.两个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

4.三条航路:由欧洲到达亚洲(印度);从欧洲前往美洲;环球航行。

5.四个人物: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

6.五点影响

(1)对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对美洲: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但是,美洲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对非洲:罪恶的奴隶贸易由此开始。

(4)对亚洲:白银大量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对世界:人类从各民族相对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地域性历史逐步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考例1 关注主干——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2014·全国大纲高考)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

A.王室大力支持

C.商业资本发达

知识定位 新航路开辟

调动知识 西班牙和葡萄牙之所以能率先完成新航路开辟,与国内两国王室对金银以及对东方贵重物品的需求有着直接的关联,故本题选择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是荷兰的特点;D项从属于A项。

答案 A

考例2 多元文明史观看历史现象 (2014·上海高考)对于同一个历史事实,往往由于视角、史料的差异而产生不一样的解释。下列选择中,由于新史料的发现而导致不同解释的是( ) B.地理位置优越 D.金银需求量大

A.哥伦布到达美洲被称为“发现新大陆”,也被称为“文明的相遇”

B.魏晋南北朝被称为“分裂的时代”,也被视为“思想的自由时代”

C.欧洲中世纪被称为“黑暗的时代”,也被视为“田园牧歌的时代”

D.商朝一度被认为是“传说中的时代”,也被认为是“信史时代”

知识定位 新航路开辟——史研方法

把握题眼 视角差异往往属于史学理论范畴,发现美洲根据文明史观可以理解为“文明的相遇”;从思想史角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视为“思想自由时代”,欧洲中世纪可视为“田园牧歌时代”,故A、B、C三项均由视角差异导致。近代甲骨文的发现,商史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故使商史研究由“传说时代”跨入“信史时代”,答案选D。

答案

D

运用多种史观分析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的影响

1.从革命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亚非拉地区的人们反抗其殖民扩张与掠夺具有正义性。

2.从全球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加强,殖民扩张是通往世界各地的重要途径,世界逐渐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并得以拓展。

3.从文明史观看,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4.从现代化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通过殖民扩张进行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

5.从社会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交流加强,各种物品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考点二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拓展 核心词:“海上马车夫”、殖民帝国、三角贸易、黑奴贩运

1.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1)荷兰:①特点: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香料贸易。②结果:17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2)英国:①过程:17世纪,进行商业战争,打败对手;18世纪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②方式:殖民战争、海外贸易、政府鼓励海盗劫掠;以“三角贸易”形式进行黑奴贸易。

2.影响

(1)对世界: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2)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

(3)对殖民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落后;但也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考例3 大国兴衰视角审视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大国关系

(2013·福建高考)图一、二、三是关于纽约得名后英荷关系的漫画。其突出反映了(

)

图一 图二 图三

A.英荷争当世界霸主

B.英国想方设法压制荷兰

C.荷兰不满英国制裁

D.荷兰想独霸贸易市场

知识定位 殖民争夺——《航海条例》——大国兴衰

调动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漫画的信息。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这个条例遭到荷兰的强烈反对,双方爆发了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漫画显示英国限制荷兰的贸易范围,并非荷兰与英国争霸、独霸贸易市场,排除A、D两项;C项虽然符合史实,但没有体现漫画的中心内容(英国压制荷兰)。

答案

B

图片类试题审题中的“四审、三判、二补”

1.对图片要“四审”:一审图片所反映的时间和空间,准确界定答题范围;二审图片所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明确定位答题方向;三审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四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确定各图片与题干的关系类别。

2.对备选项要“三判”:一是判定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排除与之相悖的选项;二是判定各被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与题干要求不符的选项;三是判定各被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

3.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一是要以图补文,因为有些信息在文字中交代的不明确,却在图片中给出了补充,这可能是判读信息的关键所在;二是要以文补图,这是图片题最主要的一种信息提供方式,因为大多数图片不可能全面地展示相关信息,这就需要通过题干文字或图片名称来给予补充说明,这是判读信息最不该忽视的地方。通过图文信息的互补,提炼出完整的考查信息,以准确解答。

大国兴衰更替

由于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程度和速度不同,原有的工商业基础及世界航路转移所造成的影响

不一致,导致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各具特点,这就决定了在争霸战争中的胜负。

(1)西班牙虽然最早走上殖民扩张道路,但其殖民掠夺来的财富并未转化为资本,因而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2)荷兰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成为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其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够充分,对外贸易较工业占优势,从而成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弱点。

(3)法国资本主义在18世纪发展较快,成为欧洲大陆最发达的国家,但其经济发展受到落后的生产关系的严重阻碍。

(4)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控制了殖民霸权,长期占据世界市场主导地位。

(5)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英美共同主导世界市场。

(6)二战后,欧洲的英法遭到削弱,美国取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并主导世界市场。

(7)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霸主地位动摇,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考点三 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初步及最终形成

核心词:“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垄断、世界市场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②资金:殖民掠夺等资本原始积累。③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2)成就

①纺织机器: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②动力机器: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③交通工具:英国人史蒂芬孙制造出蒸汽机车。

(3)影响

①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②生产方式:确立了工厂制。③阶级结构: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④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美列强成为机器工业生产中心,亚、非、拉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2)成就

①电力的应用: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同时,电动机也被制造出来。②新交通工具: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燃机问世,随后汽车和飞机相继问世。③石油化工:提炼多种化学合成材料。

(3)影响

①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②生产方式:出现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③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

考例4 社会史观视角审视工业革命

(2014·福建高考)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A.缩小城乡差距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知识定位 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社会史观

解题关键 材料“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被装进……抛进城门口”体现了工业革命通过大量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特点,选C。A、B项材料未体现,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考例5 通史观视角考查工业革命多方面影响

(2014·浙江高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知识定位 工业革命的影响

把握题眼 综合材料,其核心是指出了大工业的作用,而大工业是由工业革命带来的,也就是体现了工业革命的作用,只有B项体现这个方面的含义。A、C、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 答案

B

以通史视角审视工业革命的影响

押题1 (立意:史观——多史观审视新航路开辟)

“哥伦布发现美洲„„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体现的史观不包括( )

A.全球史观

C.文明史观

答案 B

解析 革命史观强调的是阶级斗争与阶级压迫剥削方面的内容,而这一点在材料评论中没有涉及,故选B。

押题2 (立意:史观——社会史观审视哥伦布航行影响)

美国史学家克罗斯比在《哥伦布交流》序言中说:“历史学者在探寻新旧世界重新接触的真正意义之时,受到传统的局限。生态学者在粗略浏览了16世纪的原始资料之后会发现:哥伦布航行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在本质上是生物意义上的”。这表明作者( )

A.否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B.从生态视角解释欧洲向美洲的殖民

C.为欧洲殖民者进行辩护

D.以欧洲为中心来评价哥伦布的航行

答案 B

解析 立足材料信息是解题关键,生态学者从生物意义视角重新解读哥伦布航行所带来的变化与影响是材料的核心观点,比较备选项,只有B项表述与材料立意一致。

押题3 (立意:史观——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差异)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

B.革命史观 D.现代化史观

眼点在于( )

A.政权发生更替

C.国力对比变化

答案 B

解析 中国明朝被清朝取代,依然是封建王朝;而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两者在社会形态转变上存在本质区别,故B项符合题意。 押题4 (立意:历史意识——大国崛起)

《怎样做大国》指出:“以粗略的线条勾勒现代金融市场,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

A.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C.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D.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三个金融中心”分别出现于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18世纪工业革命、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A、B、C三个备选项均不能同时符合时间阶段信息,故答案选D。 押题5 (立意:主干知识——经济政策、经济观念演变)

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

A.国家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B.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A项属于各国都采用的政策,故应该排除;B项属于荷兰,也应该排除;D项属于美国,应排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

押题6 (立意:史观——工业革命与全球史观)

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大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他对世界历史的解释反映了( )

A.进化史观

C.文明史观 B.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B.社会形态转变 D.文化途径迥异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材料符合这一观点,故选B。

押题7 (立意:全面提取材料信息)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同时期各国GDP数据占世界比重统计

材料二 近3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中国GDP总量达51.93万亿人民币,据联合国2013年7月3日报告,在世界全球增速平均2.3%的情况下,中国2013年增速仍达

8.5%。

——数字中国网(2013年7月11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GDP出现的变化。

(2)在20世纪初,为什么英、美GDP能大幅超越中国?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经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

答案 (1)变化:由1820年的世界第一,到1900年落后于英、美新兴国家。

(2)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工业革命;近代科技进步;殖民扩张与掠夺;海外贸易。

(3)高速增长、总量居世界第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多边)贸易。

一、选择题

1.(2014·天津高考)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漂流到南美洲东部。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

A.西班牙

C.荷兰

答案 B

解析 考查新航路的开辟。依据所学可知,支持新航路开辟的国家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西班牙支持开辟的主要是通往美洲的航路,葡萄牙支持开辟的主要是通往亚洲的航路。根据

B.葡萄牙 D.英国

材料“赤道海流”可知应是南美洲中部地区,该地应是巴西,而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故该航海家应是在葡萄牙的支持下探寻新航路的。故应选B。

2.“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C.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答案 A

解析 “新航路开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材料论述的中心观点,分析的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推动因素,结合所学,即可判定答案为A。

3.“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主要是由于( )

A.在此以前未出现著述世界历史的史学家

B.其探险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联系

C.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

D.其探险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答案 B

解析 将三位航海家的活动与“全球性历史”相联系,意在强调新航路开辟对世界联系加强的贡献,故B项正确。

4.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史的核心。如果把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其最基本的特征是( )

A.在动荡中进入中世纪

C.在革命中实现民主化

答案 B

解析 15~16世纪发生的历史事件主要有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近代科技发展、人文主义传播、世界市场出现,这都意味着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即走出中世纪,故答案为B。

5.布罗代尔在《15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的(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

A.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B.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D.在变革中实践工业化

D.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答案 C

解析 由“物质文明”“资本主义”等信息,可知考查与经济发展有关,由“地理大发现”“挪动疆界”等信息可知与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有关,两者结合,只有C项符合要求。

6.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了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是指( )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

答案 D

解析 殖民掠夺将财富从亚非拉转移到欧美国家并转化为资本,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推动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从这个意义上说,造成了“全球分裂”。

7.(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答案 A

解析 19世纪初,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妇女和女孩们从繁重的手工纺车的辛苦劳动中解放出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使手织机也多半被闲臵,材料只说明纺车被弃臵,不能得出妇女被解放的结论,故A项正确,B项不正确。材料也未体现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

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答案 C

解析 18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以英国为发端,随后扩展到欧美国家。随着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煤矿成为欧洲工业国觊觎的重要资源。资源丰富,但落后的中国必然成为工业国掠夺的对象。“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等关键信息与这一历史特征符合,故选C。为开辟市场,寻找原料,欧洲工业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殖民扩展。B项是C项的结果,故排除。

9.18~19世纪的欧美社会成就了今日西方的文明。下列符合当时欧美社会特征的是( )

A.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已具备

C.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

D.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阻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答案 C

解析 这一时期是两次工业革命前后,此时历史的主流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尚未发展到最高阶段——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仍然有上升的空间,选择C项。

10.(2014·浙江高考)《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

A.①③④②

C.④①③②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不同时期的新式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火箭的一级”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火箭,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火车”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马车”是古老的交通工具,故先后顺序为④③①②。

11.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在美国西北部,农业机械如果受损,农民用电报告知机械商店受损部件的号码,下一班火车就能带来新部件,农民自己就能安装。马歇尔所描绘的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18世纪中后期

C.19世纪中后期

答案 C

解析 “用电报告知”“最早可能”是解题关键信息。最快捷了解几千里之外的信息,最有可能的是利用无线电报,无线电报由马可尼于1895年发明,比较备选项,只有“19世纪中后期”符合,故选C。

12.我国一位经济学家指出:“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入现代增长模式。”这里的“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的“现代增长模式”是指( )

①依靠资本原始积累发展 ②依靠科学技术发展 ③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 ④依靠殖民

B.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B.19世纪初期 D.20世纪前期

扩张

A.①②④

C.②③

答案 C

解析 “19世纪后期”已处在英、法、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的时代;依靠资本原始积累发展和殖民扩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应是工业革命前的情形。

二、非选择题

13.(2014·山东高考)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史论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

(2)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3)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

(4)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答案 (1)国际因素: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国家衰落,英国在海外殖民争夺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

国内因素: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经济迅速发展。

(2)影响: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3)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成为英国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

(4)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站在欧洲的立场上,过分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无视亚非拉等地区对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其观点具有片面性。近代欧洲的制度创新、经济发展

B.①③④ D.①④

和思想进步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奴隶贸易等史实表明,欧洲的“中心”地位及其对世界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剥削和血腥掠夺基础之上的。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解析 (1)关于英国在奴隶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从国际上看,主要强调相关国家的衰落和英国的发展从国内看,主要强调在国内进行的工业革命增强了英国对外扩张的实力。(2)关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可从两方面说明,一方面要注意对资本主义兴起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强调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方面的影响。(3)关于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主要强调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需要把非洲作为其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产地。(4)关于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要重点强调其观点的立场具有片面性,然后用史实加以说明。

14.(2014·江苏高考)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综合上述材料,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

答案 (1)理由:圈地有利于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土地改良;土地权益的再分配。

因素:议会立法。

(2)作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劳动力等条件。

(3)推动: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

(4)关系:横向关系: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彼此促进。

纵向关系:在不同时期,彼此关系的体现方式不同,但贯穿了现代化基本进程。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英国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第(1)问“理由”应注意把握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因素”由材料信息“议会的帮助”分析,联系议会的职能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农业设备„„也需要运进来”“提供了资本”等分析。第(3)问从对封建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影响角度作答。第(4)问“关系”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分析。


相关文章

  • 浅析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 摘 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加强历史二轮复习以达到对历史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从而提高复习的时效性. 关键词:高考:二轮复习:专题:注重教材:训练 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旨在将已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网络化 ...查看


  • 高三二轮心得体会
  • 日照市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工作以来,高三的历史研讨会屈指算来,参加了有七八次了,感觉我们的历史研讨会每次都有新收获,让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受益匪浅.尤其本次的研讨会,我们的最大感觉就是内容丰富.实在,从日照实验中学两位老师的公 ...查看


  •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即将已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网络化,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与相关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知识的重组,在专题重组的过程中进行综合能力的突破.本文结合近两年全国卷文科综合试卷,对二轮专题复习策略进行探讨 ...查看


  •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作者:张蕾 来源:<教育视界>2014年第04期 与一轮复习相比,高三政治二轮复习,是从知识点的逐一讲解到串点.连线.立面.成体的知识网络构建 ...查看


  • 高三历史组二轮复习计划
  • 201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玉都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 一.复习目标 1.巩固第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2.提高学生的阅读.提炼.概括.分析.比较.迁移.阐述.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适应考试的 ...查看


  • 高三英语二轮复习计划 1
  • 高三英语下学期二轮三轮备考课程纲要 高三英语二轮备考课程纲要 授课对象:高三 授课目的:备战高考复习精讲巧练复习指导 课程材料:初中教材+高中必修1-5.选修6+专项训练.套题训练 课程内容: 要点1 初中教材.必修1-5+选修6 要点2 ...查看


  • 高三三月四县联考质量分析
  • 知识改变命运,努力改变结果 汗水点燃希望,信念成就梦想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只有拼出来的美丽 我们一起让2011届高考再度辉煌 ----宁乡十中高三3月份四县联考质量分析总结 高三年级组 2011年3月 宁乡十中2011届高三四县联考 质量分 ...查看


  • 高三下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 2014-2015学年高三第二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忙忙碌碌的一学期过去了,本学期我担任高三53.56两个文科班的历史教学任务.根据学期初制定的教学计划,已如期完成高三历史的二轮复习工作.现将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1.加强学习,提 ...查看


  • 高三英语二轮复习计划
  • 高三英语二轮复习计划 --- 专项整合.系统归纳.优化提升 各位专家.同仁,大家好: 首先感谢市教研室 老师给我们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欢迎各位老师来我校指导工作.我非常荣幸有机会与大家一起分享二轮复习备考计划,真诚的希望多提宝贵意见. 二 ...查看


  •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1
  •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 一.复习规划 高三三轮复习式.第一轮复习是对基础知识的全面系统复习, 需要学生扎扎实实的抓基础; 第二轮专题复习, 需要学生从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方面组合知识, 力求融会贯通; 第三轮实行综合.模拟考试, 查缺补漏, 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