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的运算法则(教学实录)

《对数的运算法则》教学实录

泾县中学 王葆华

执教班级:高一(8)

执教老师:王葆华

执教时间:

执教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前面学习了对数的概念,那么什么叫对数呢? 请同学们通过下面的题目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看到 这个式子会有何联想?

生1:

生2:

生3:

生4: .

师:从式子中,可以总结出从概念上讲,对数与指数就是一码事,从运算上讲它们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既然是一种运算,自然就应有相应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对数的运算法则.

板书:对数的运算法则

师:对数与指数是互为逆运算的,自然应把握两者的关系及已知的指数运算法则来探求对数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指数的运算法则. 生: , , .

师:若 , 是否成立?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实例说明其不成立)

生:: 而

(教师在肯定结论的正确性的同时再提出)

(可提示学生利用刚才的反例,把

,而32=2 5改写成

应为 ,还可以让学生再找几个例子,

.之后让学生大胆说出发现有什么规律? ) 生:

师:现在它只是一个猜想,要保证其对任意 都成立,需要给出相应的证明,怎么证呢? 你学过哪些与之相关的证明依据呢?

(学生经过思考后找出可以利用对数概念,性质及与指数的关系,再找学生提出证明的基本思路,即对数问题先化成指数问题,再利用指数运算法则求解.找学生试说证明过程,教师可适当提示,然后板书.) 板书:

师:公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生:每个真数都大于零

师:能否用文字语言叙述这条法则

生:两个正数的积的对数等于这两个正数的对数的和.

师:若真数是三个正数,结果会怎样? 生:

师:能否利用法则完成下面的运算: .

例1:计算

(1) (2) (3)

(由学生口答答案后,总结法则从左到右使用运算的级别降低了,从右到左运算是升级运算,要求运算从双向把握.) 师: .

生: .(得到大家认可后,再让学生完成证明.) 师:是否还有其它的证明方法? 能否用上刚才的结论?

生1:

生2:

,再移项可得证.

师: 请学生完成下面的计算

(1) (2) .

(计算后再提出刚才没有解决的问题即

改为

二.巩固练习

例2.计算 并将其一般化 学生在说出结论的同时就可给出证明)

(1) (2) (3)

(4) (5) (6)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

例3.已知 ,用 的式子表示

(1) (2) (3) .

( 由学生上黑板写出求解过程.)

三.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运算法则的内容

2.运算法则的推导与证明

3.运算法则的使用

请同学们下课认真复习

师:今天的作业是

师: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四.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的兴趣在了解深究任务中产生,让学生的思考在分析真实数据中形成,让学生的理解在集体讨论中加深,让学生的学习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进行.当然在活动过程前后的独立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集体讨论也属于探索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经过独立思考,多种多样的方案、不同的推测结论、各具特色的陈述理由才会形成集体讨论,才会热烈而富有启发性.而在实施时,教师考虑到学时的限制,把有些活动的思考与讨论

作为作业预先或者事后布置给学生(如本节作业).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组织和表达的机会,其合作及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对数的运算法则》教学实录

泾县中学 王葆华

执教班级:高一(8)

执教老师:王葆华

执教时间:

执教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前面学习了对数的概念,那么什么叫对数呢? 请同学们通过下面的题目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看到 这个式子会有何联想?

生1:

生2:

生3:

生4: .

师:从式子中,可以总结出从概念上讲,对数与指数就是一码事,从运算上讲它们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既然是一种运算,自然就应有相应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对数的运算法则.

板书:对数的运算法则

师:对数与指数是互为逆运算的,自然应把握两者的关系及已知的指数运算法则来探求对数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指数的运算法则. 生: , , .

师:若 , 是否成立?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实例说明其不成立)

生:: 而

(教师在肯定结论的正确性的同时再提出)

(可提示学生利用刚才的反例,把

,而32=2 5改写成

应为 ,还可以让学生再找几个例子,

.之后让学生大胆说出发现有什么规律? ) 生:

师:现在它只是一个猜想,要保证其对任意 都成立,需要给出相应的证明,怎么证呢? 你学过哪些与之相关的证明依据呢?

(学生经过思考后找出可以利用对数概念,性质及与指数的关系,再找学生提出证明的基本思路,即对数问题先化成指数问题,再利用指数运算法则求解.找学生试说证明过程,教师可适当提示,然后板书.) 板书:

师:公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生:每个真数都大于零

师:能否用文字语言叙述这条法则

生:两个正数的积的对数等于这两个正数的对数的和.

师:若真数是三个正数,结果会怎样? 生:

师:能否利用法则完成下面的运算: .

例1:计算

(1) (2) (3)

(由学生口答答案后,总结法则从左到右使用运算的级别降低了,从右到左运算是升级运算,要求运算从双向把握.) 师: .

生: .(得到大家认可后,再让学生完成证明.) 师:是否还有其它的证明方法? 能否用上刚才的结论?

生1:

生2:

,再移项可得证.

师: 请学生完成下面的计算

(1) (2) .

(计算后再提出刚才没有解决的问题即

改为

二.巩固练习

例2.计算 并将其一般化 学生在说出结论的同时就可给出证明)

(1) (2) (3)

(4) (5) (6)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

例3.已知 ,用 的式子表示

(1) (2) (3) .

( 由学生上黑板写出求解过程.)

三.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运算法则的内容

2.运算法则的推导与证明

3.运算法则的使用

请同学们下课认真复习

师:今天的作业是

师: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四.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的兴趣在了解深究任务中产生,让学生的思考在分析真实数据中形成,让学生的理解在集体讨论中加深,让学生的学习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进行.当然在活动过程前后的独立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集体讨论也属于探索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经过独立思考,多种多样的方案、不同的推测结论、各具特色的陈述理由才会形成集体讨论,才会热烈而富有启发性.而在实施时,教师考虑到学时的限制,把有些活动的思考与讨论

作为作业预先或者事后布置给学生(如本节作业).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组织和表达的机会,其合作及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相关文章

  • 对数.教案
  • 对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 (1) 了解对数式的由来和含义,清楚对数式中各字母的取值范围及与指数式之间的关系.能认识到指数与对数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 (2) 会利用指数式的运算推导对数运算性质和法则,能用符号语 ...查看


  • 对数运算法则教案
  •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第2课时) --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理解对数的运算法则,能灵活运用对数运算法则进行对数运算.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对数的概念"后进行的,它是上节内容的延续与深入, ...查看


  • 对数及运算
  • 2. 2. 1 对数与对数运算(2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并记忆对数的定义,对数与指数的互化,对数恒等式及对数的性质. 2.理解并掌握对数运算法则的内容及推导过程. 3.熟练运用对数的性质和对数运算法则解题. 4.对数的初步应用. 教学重 ...查看


  • 2.2.1-2对数运算性质
  • 2. 2.1第二课时 对数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并能理解推导这些法则的依据和过程: 2.能力目标:能较熟练地运用法则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难点:对数运算性质的证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 预习 ...查看


  • 对数的运算性质
  • 2.7(第二课时,对数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的: 1.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并能理解推导这些法则的依据和过程: 2.能较熟练地运用法则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对数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对数运算性质的证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对数的 ...查看


  •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
  •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能提高学生对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提高学生对运算和测量结果有概括性的认识. 新课程 ...查看


  •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年级现有学生100 人.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两年的数学学习经历,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 ...查看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营销管理(高职单招,两年制) (学分:4,学时数:68)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高等数学>是经济管理系会计电算化.营销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为后续课程以及进一 ...查看


  • 计算机对运算能力的影响
  • 计算机对运算能力的影响 --课题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要充分考虑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