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2期2008年6月
岱宗学刊
JOURNALOFDAIZONG
Vol.12 NO.2Jun1 2008
曹操诗歌与乐府
路元敦
(泰山学院中文系,山东泰安 271021)
[摘 要] 曹操现存诗歌皆系乐府诗,这一现象值得关注。本文认为曹操的家庭环境格以及他的诗学观念是其钟情于乐府的主要原因。,曹操的乐府诗都对汉乐府有所继承;、四言诗的再度新生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 曹操;乐府;继承;突破
[中图分类号] I207.22 [A] 1009-1122(2008)02-0001-03
曹操,多。,他的气概与成就,令后人折服,,不但其诗文的造诣不同寻常,而且他多才多艺,他通古学,博经学,研书法,精音乐,晓围棋。曹操戎马一生之际,著书颇丰,面广意深,诗赋论奏,无不涉猎。纵观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诗歌的影响最大。他现存诗歌16题22首,这些作品全部为乐府诗[1],这一特殊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作为汉末建安诗坛的领袖,曹操为何如此钟情于乐府,他对汉乐府有哪些继承与突破,本文拟对此作一全面的考察。
一、曹操钟情于乐府的原因
美国学者阿诺德・豪塞尔在《艺术史的哲学・前言》中说“:历史中的一切统统都是个人的成就,而个人总会发现他们是处于某种确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境况之中的,他们的行为举止是他们天赋才能和所处境况两者共同的结果。”此观点为我们研究曹操为何钟情于乐府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首先,从曹操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和个人性格来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他也凭借家庭的势力,年满二十即举孝廉为郎,步入官场。汉献帝时参加讨伐董卓的战争,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至许昌,受封大将军及丞相,后来又进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病卒,其子曹丕代汉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曹操的家庭具有某种特殊性,作为宦官的曹腾和其养子的曹嵩,原来的出身无疑是很微贱的,而汉末宦官专权的形势,却使他们显赫一时。曹操生长在这样一个虽有权势,却为士族清流所鄙视的家庭里。受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曹操的性格中有着明显的
与众不同之处,他为人通脱,很少受传统伦理观念和价值标准的束缚,故《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曰“: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 异焉。”
曹操的乐府歌辞以“相和歌辞”为主①。过去,文人写作乐府歌辞,大抵限于祭祀仪式上用的“郊庙歌辞”一类,
②
至于“相和歌辞”,则主要产生于民间。对此,骆玉明先生指出“:虽然在宫廷和官僚的宴会上,常以此作为娱乐,但上层的文士是不屑于亲自写作的。东汉后期虽有蔡邕等
[2]
人留下少量的歌辞,但也只是个别的情况。”曹操对“相和歌辞”的爱好,与他为人通脱、生性机警之性格有密切的关系,他没有受到上层社会偏见的束缚,而是更重视利用此类歌辞来满足自己的抒情需要。曹操乐于作乐府诗,也与他参加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关。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环境里,他自己是很清楚的,而那些出身士族的政治敌
(陈琳手也往往抓住这一点,直斥他是“赘阉遗丑”《移豫州
)。因此,曹操并不甘心自己的卑微出身,他有着占有檄》
财富的私有欲和向上爬的权力欲,总想“好作政教,以建立
[3]
名誉,使世士明知之”。于是,他就借文学艺术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利用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乐府歌辞来表现新的思想。另外,曹操喜欢作乐府诗也与他深爱音乐密切相关。骆玉明先生指出“:其祖父曹腾,曾为黄门从官及小黄门。而宫廷中所需的音乐等娱乐,就是由黄门这个官署执掌的。所以曹操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并且一生对音乐
[4]
保持了浓厚的兴趣。”《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云“: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又引《曹瞒传》云“: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
其次,曹操的诗学观念决定了他必然会选择作乐府
[收稿日期]2008—03—18
[作者简介]路元敦(1978-),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
岱宗学刊 第12卷2
诗。众所周知,汉代是经学占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汉儒
诗学是以对《诗经》的笺注、解说为主要内容和形式而形成的一种专门学术,汉代今古文经学以及四家诗的论争便是围绕对《诗经》的字、词、文意的不同理解而展开的。无论是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学都以“美刺”“、讽谏”阐释《诗经》之用。曹操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诗学主张,但他的思想却表现在他对《诗经》的新颖理解和运用之中。我们知道,东汉末年代表今文经学的三家诗衰,而古文经学的毛诗独兴。正如吴怀东先生所言“:在四家诗中,曹操独从毛诗,体现了汉末毛诗大兴的学术大势,表明了诗歌艺术精神的复苏,以及曹操对诗歌抒情性的体认。但曹操更重要的突破在于他挣脱了经学的藩篱,打破了《诗经》的神秘性,直接借用其诗句,甚至把《诗经》也视作抒情诗,从而可以像《诗经》那样,用诗歌的形式吟咏情性、抒写怀抱,自觉
[5]
地进行抒情诗歌的创作。”这就说明曹操既继承了毛诗
(毛诗序》)的“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讽谏说”,又吸
收了毛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的中而形于言”《“情志统一说”,地结合了起来。
,精神者,,其规模的宏大(采诗遍及全国)()自有着它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虽然当时的乐府盛况已不能详知,但从
(汉书・)以及汉武帝“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艺文志》(汉书・)的实际来看,乐府“乃立乐府,采诗夜诵”《礼乐志》
诗的创作肯定是有过相当兴盛的时期,尽管后来遭到破坏,但文学发展的惯性不会不波及到汉末(曹操时期)。再者乐府诗不仅有着灵活自由的创作形式和传承“风雅”的现实主义精神,它还有着被之管弦、配乐歌唱的性能,即它有着很强的抒情性、艺术性。曹操擅长文学创作,又精通音乐,他把乐府歌辞与音乐这两种艺术手段完美地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大英雄抑扬顿挫的情怀被这种艺术形式抒发得淋漓尽致!简言之,曹操的诗学观念决定了他必然选择一种既能体现“讽谏”又能充分抒发其情怀的文体来进行创作,而乐府诗这种在汉代充分发展起来的文体就满足了他的需要。可以这样说,曹操选择了乐府,同时乐府也选择了曹操。
二、曹操乐府诗对汉乐府的继承、突破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客观的、历史的存
在。曹操的诗歌亦复如是。曹操的乐府诗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汉乐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积淀着汉乐府的养分。无论在诗歌的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上,曹操乐府诗对汉乐府都有所继承。
首先,从思想内容来看,如同汉乐府一样,曹操的诗歌具有很强的人民性。曹操有许多诗歌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如《薤露行》《、蒿里行》二诗。这两首诗揭露了汉末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中写出了城市的破坏,乡村的凋敝,人民的流离失所。特别是《蒿里行》一诗,其诗云“: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首诗对人民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与汉乐府民歌中的《十五从军征》《、战城南》有异曲同工之妙。汉乐府民
歌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这一内容在
曹操的诗歌中也有反映。曹操的部分诗作正面描写了劳动人民穷困的生活图景,表现出对民不聊生的现实状况的不满态度,如《谣俗词》这样写道“: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这首诗对汉乐府民歌《东门行》的承袭比较明显,同样是描写劳动人民在惨重的剥削压迫下,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所不同的是《谣俗词》中没有出现像《东门行》中那样铤而走险的反抗形象,即便如此,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亦入木三分。应当说,在创作中,曹操很好地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
(汉书・)的现实主义精神。发”《艺文志》
其次,在艺术形式上,歌的一些创作技法手法之一,,以壮大声势,,。汉乐府民歌,其诗曰“:头上倭堕髻,耳,紫绮为上襦。”这是典型的铺叙手在曹操诗作中,有很多这样的手法,这些都是他向汉乐府民歌学习的结果。如《苦寒行》一诗,写行军途
[6][7]
中“道路之险艰”及“景物之变异”,就运用了此种手法“: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羊肠坂、车轮、树木、北风、熊罴、虎豹、溪谷、人民、霏霏雪等意象铺排在人们面前,把人们带入一个凄冷、艰苦、荒凉的世界,去真切地感受诗人所遭遇的苦难,从而为后面抒发苍凉悲慨的思归之情奠定了基础。在语言上,也能看出曹操诗歌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曹操的语言风格是“古直,
(钟嵘)。甚有悲凉之句”《诗品》“古”指的是古拙,不华丽;
“直”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直抒胸臆,二是指用字简约,不雕饰。这与汉乐府民歌的语言特色“矢口成言,绝无文饰,故
(胡应麟)是一个意思。浑朴真至独擅古今”《诗薮》
曹操的乐府诗不仅继承了汉乐府诗的一些传统,还在许多方面作出了突破,所以曹操的乐府诗才在乐府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首先,曹操的乐府诗拓展了叙事空间。汉乐府民歌大多“缘事而发”,但大都是写下层社会的一个侧面或片段,从一个较小的范围来揭露社会矛盾是它的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妇病行》《、东门行》等表现的都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等也都只是表现单个人身边发生的一件事情。有些民歌虽然是人民在战争中遭受苦难的真实写照,但诗歌本身并没有反映出是什么时代的事件,所以时代针对性不是很具体。汉乐府有些作品虽然生动深刻,但缺乏反映生活的广度。应当指出,汉乐府所表现出的这一创作倾向与诗人的人生经历、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有关。而曹操不同于汉乐府民歌的作者,他是一位政治家,转战南北,驰骋疆场,特殊的社会经历和政治信仰,使他能从一个崭新的高度来观察和分析社会,他的诗歌反映生活具有整体性。曹操善于以时代重大主题入诗,开始用古乐府直叙汉末时事。如《薤露行》和《蒿里行》二曲古辞原为挽歌,曹操对其进行了改造,其作品不再是送死人出殡而是写汉末丧乱。《薤露行》写初平元年东方州郡起兵讨伐董卓,董卓焚烧洛阳,胁迫天子、百官、百姓西迁入长安的史实:“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第2期 路元敦:曹操诗歌与乐府 3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蒿里行》是继前篇之后,写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而发生内讧的史实“: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这两首诗歌,都是写当代重大政治事件,直接抨击当时的人物,反映了乐府创作的一种新精神。读曹操的这类作品,我们所感受到的往往是生活的全景,画面是完整和连续的。历史的真实刻画与洞察时事的透彻,形成了曹操诗歌博大精深的内质。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从叙事容量来说,曹公的确拓展了叙事空间,使它由汉乐府个体事体的描述扩大到了对人类共同面对的历史大课题的关注;由局部的细节描写进入到了历史性的整体描写;由
[8]
偶然的个例事件提升到了具有普遍认知意义的叙述。”
其次,曹操的乐府诗于客观的叙事中,加强了主观抒情的因素。第一,毋庸置疑,汉乐府以叙事为主,尽管个别诗也有抒情成分,但无法改变它的叙事特质。而曹操的诗既细致生动地叙述事件,又无所顾忌地直接抒情(蒿里行》)“中“,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苦寒行》)“思欲一东归”《、)东西门行》
法,。第二,在直接抒情的基础上,,注意刻画自我的形象,。汉乐府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民歌,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创作,它们由某些无名作者写成之后,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加以改造,很少能表现出作者自身的内心体验。而曹操的诗歌常和诗人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审美情趣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很强的个性特征。如前举《苦寒行》一诗,当是建安十一年曹操北征袁绍外甥高干时所作,这首诗虽然写的是行军的艰苦,但读后却能感觉出诗人在深沉的忧郁之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绪;在冰天雪地的太行山中,曹操艰苦行军和身先士卒的形象,也不断浮现于人们眼前。第三,曹操的诗歌还注意以景写情,做到情与景有机地交融,使作品表现出一种意境美。如被沈德潜誉为“有吞吐宇宙
(古诗源》气象”《卷五)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一诗,就是这方面的力作。作为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此诗以雄健的笔力,生动饱满地描绘了大海的形象,“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里曹操以大海自比,写海即写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的胸襟正如那波
涛汹涌的大海一般,能容纳万物。此诗通过写眺望大海之
所见和由此引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的豪迈之情。此诗气魄宏大,意境深远,让我们在感知曹操情感的同时,心智也在不自觉中得到提升。
再次,曹操的乐府诗使四言诗歌获得新生。《诗经》的语言形式主要是四言,自此以后,四言诗歌日渐衰微。在汉乐府机关,为雅乐服务的四言诗,已趋僵化;为俗乐服务的四言诗逐渐为五言诗所代替,但很少有佳作出现。而曹
(二首)《(
其一)、操在乐府创作中,却以《短歌行》、善哉行》
《步出夏门行》等几首动人的四言乐府使四言诗再度新生。正如沈德潜在《古诗源》中所说“:曹公四言,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
,其特殊的成长经历、诗应该指出“突破”,,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史,。
[注 释]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详见该书第
二十六卷《相和歌辞一》至第四十三卷《相和歌辞十八》.
②同上书,该书第二十六卷《乐府解题・相和歌辞》云“:《晋书・乐志》曰:凡乐章古辞存者,并汉世街陌讴谣《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子》《、白头吟》之属。其后渐被于弦管,即相和诸曲是也。魏晋之士,相承用之。”
[参考文献]
[1]中华书局编辑部.曹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2]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3]〔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5]吴怀东.经学盛衰与曹操诗歌革新[J].江淮论坛,1999.(3).
[6][7]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Z].北京:中华书局,1979.
[7]刘晓莉.曹操诗歌对汉乐府叙事题材的突破[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第12卷第2期2008年6月
岱宗学刊
JOURNALOFDAIZONG
Vol.12 NO.2Jun1 2008
曹操诗歌与乐府
路元敦
(泰山学院中文系,山东泰安 271021)
[摘 要] 曹操现存诗歌皆系乐府诗,这一现象值得关注。本文认为曹操的家庭环境格以及他的诗学观念是其钟情于乐府的主要原因。,曹操的乐府诗都对汉乐府有所继承;、四言诗的再度新生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 曹操;乐府;继承;突破
[中图分类号] I207.22 [A] 1009-1122(2008)02-0001-03
曹操,多。,他的气概与成就,令后人折服,,不但其诗文的造诣不同寻常,而且他多才多艺,他通古学,博经学,研书法,精音乐,晓围棋。曹操戎马一生之际,著书颇丰,面广意深,诗赋论奏,无不涉猎。纵观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诗歌的影响最大。他现存诗歌16题22首,这些作品全部为乐府诗[1],这一特殊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作为汉末建安诗坛的领袖,曹操为何如此钟情于乐府,他对汉乐府有哪些继承与突破,本文拟对此作一全面的考察。
一、曹操钟情于乐府的原因
美国学者阿诺德・豪塞尔在《艺术史的哲学・前言》中说“:历史中的一切统统都是个人的成就,而个人总会发现他们是处于某种确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境况之中的,他们的行为举止是他们天赋才能和所处境况两者共同的结果。”此观点为我们研究曹操为何钟情于乐府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首先,从曹操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和个人性格来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他也凭借家庭的势力,年满二十即举孝廉为郎,步入官场。汉献帝时参加讨伐董卓的战争,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至许昌,受封大将军及丞相,后来又进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病卒,其子曹丕代汉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曹操的家庭具有某种特殊性,作为宦官的曹腾和其养子的曹嵩,原来的出身无疑是很微贱的,而汉末宦官专权的形势,却使他们显赫一时。曹操生长在这样一个虽有权势,却为士族清流所鄙视的家庭里。受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曹操的性格中有着明显的
与众不同之处,他为人通脱,很少受传统伦理观念和价值标准的束缚,故《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曰“: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 异焉。”
曹操的乐府歌辞以“相和歌辞”为主①。过去,文人写作乐府歌辞,大抵限于祭祀仪式上用的“郊庙歌辞”一类,
②
至于“相和歌辞”,则主要产生于民间。对此,骆玉明先生指出“:虽然在宫廷和官僚的宴会上,常以此作为娱乐,但上层的文士是不屑于亲自写作的。东汉后期虽有蔡邕等
[2]
人留下少量的歌辞,但也只是个别的情况。”曹操对“相和歌辞”的爱好,与他为人通脱、生性机警之性格有密切的关系,他没有受到上层社会偏见的束缚,而是更重视利用此类歌辞来满足自己的抒情需要。曹操乐于作乐府诗,也与他参加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关。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环境里,他自己是很清楚的,而那些出身士族的政治敌
(陈琳手也往往抓住这一点,直斥他是“赘阉遗丑”《移豫州
)。因此,曹操并不甘心自己的卑微出身,他有着占有檄》
财富的私有欲和向上爬的权力欲,总想“好作政教,以建立
[3]
名誉,使世士明知之”。于是,他就借文学艺术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利用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乐府歌辞来表现新的思想。另外,曹操喜欢作乐府诗也与他深爱音乐密切相关。骆玉明先生指出“:其祖父曹腾,曾为黄门从官及小黄门。而宫廷中所需的音乐等娱乐,就是由黄门这个官署执掌的。所以曹操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并且一生对音乐
[4]
保持了浓厚的兴趣。”《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云“: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又引《曹瞒传》云“: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
其次,曹操的诗学观念决定了他必然会选择作乐府
[收稿日期]2008—03—18
[作者简介]路元敦(1978-),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
岱宗学刊 第12卷2
诗。众所周知,汉代是经学占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汉儒
诗学是以对《诗经》的笺注、解说为主要内容和形式而形成的一种专门学术,汉代今古文经学以及四家诗的论争便是围绕对《诗经》的字、词、文意的不同理解而展开的。无论是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学都以“美刺”“、讽谏”阐释《诗经》之用。曹操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诗学主张,但他的思想却表现在他对《诗经》的新颖理解和运用之中。我们知道,东汉末年代表今文经学的三家诗衰,而古文经学的毛诗独兴。正如吴怀东先生所言“:在四家诗中,曹操独从毛诗,体现了汉末毛诗大兴的学术大势,表明了诗歌艺术精神的复苏,以及曹操对诗歌抒情性的体认。但曹操更重要的突破在于他挣脱了经学的藩篱,打破了《诗经》的神秘性,直接借用其诗句,甚至把《诗经》也视作抒情诗,从而可以像《诗经》那样,用诗歌的形式吟咏情性、抒写怀抱,自觉
[5]
地进行抒情诗歌的创作。”这就说明曹操既继承了毛诗
(毛诗序》)的“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讽谏说”,又吸
收了毛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的中而形于言”《“情志统一说”,地结合了起来。
,精神者,,其规模的宏大(采诗遍及全国)()自有着它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虽然当时的乐府盛况已不能详知,但从
(汉书・)以及汉武帝“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艺文志》(汉书・)的实际来看,乐府“乃立乐府,采诗夜诵”《礼乐志》
诗的创作肯定是有过相当兴盛的时期,尽管后来遭到破坏,但文学发展的惯性不会不波及到汉末(曹操时期)。再者乐府诗不仅有着灵活自由的创作形式和传承“风雅”的现实主义精神,它还有着被之管弦、配乐歌唱的性能,即它有着很强的抒情性、艺术性。曹操擅长文学创作,又精通音乐,他把乐府歌辞与音乐这两种艺术手段完美地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大英雄抑扬顿挫的情怀被这种艺术形式抒发得淋漓尽致!简言之,曹操的诗学观念决定了他必然选择一种既能体现“讽谏”又能充分抒发其情怀的文体来进行创作,而乐府诗这种在汉代充分发展起来的文体就满足了他的需要。可以这样说,曹操选择了乐府,同时乐府也选择了曹操。
二、曹操乐府诗对汉乐府的继承、突破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客观的、历史的存
在。曹操的诗歌亦复如是。曹操的乐府诗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汉乐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积淀着汉乐府的养分。无论在诗歌的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上,曹操乐府诗对汉乐府都有所继承。
首先,从思想内容来看,如同汉乐府一样,曹操的诗歌具有很强的人民性。曹操有许多诗歌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如《薤露行》《、蒿里行》二诗。这两首诗揭露了汉末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中写出了城市的破坏,乡村的凋敝,人民的流离失所。特别是《蒿里行》一诗,其诗云“: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首诗对人民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与汉乐府民歌中的《十五从军征》《、战城南》有异曲同工之妙。汉乐府民
歌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这一内容在
曹操的诗歌中也有反映。曹操的部分诗作正面描写了劳动人民穷困的生活图景,表现出对民不聊生的现实状况的不满态度,如《谣俗词》这样写道“: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这首诗对汉乐府民歌《东门行》的承袭比较明显,同样是描写劳动人民在惨重的剥削压迫下,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所不同的是《谣俗词》中没有出现像《东门行》中那样铤而走险的反抗形象,即便如此,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亦入木三分。应当说,在创作中,曹操很好地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
(汉书・)的现实主义精神。发”《艺文志》
其次,在艺术形式上,歌的一些创作技法手法之一,,以壮大声势,,。汉乐府民歌,其诗曰“:头上倭堕髻,耳,紫绮为上襦。”这是典型的铺叙手在曹操诗作中,有很多这样的手法,这些都是他向汉乐府民歌学习的结果。如《苦寒行》一诗,写行军途
[6][7]
中“道路之险艰”及“景物之变异”,就运用了此种手法“: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羊肠坂、车轮、树木、北风、熊罴、虎豹、溪谷、人民、霏霏雪等意象铺排在人们面前,把人们带入一个凄冷、艰苦、荒凉的世界,去真切地感受诗人所遭遇的苦难,从而为后面抒发苍凉悲慨的思归之情奠定了基础。在语言上,也能看出曹操诗歌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曹操的语言风格是“古直,
(钟嵘)。甚有悲凉之句”《诗品》“古”指的是古拙,不华丽;
“直”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直抒胸臆,二是指用字简约,不雕饰。这与汉乐府民歌的语言特色“矢口成言,绝无文饰,故
(胡应麟)是一个意思。浑朴真至独擅古今”《诗薮》
曹操的乐府诗不仅继承了汉乐府诗的一些传统,还在许多方面作出了突破,所以曹操的乐府诗才在乐府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首先,曹操的乐府诗拓展了叙事空间。汉乐府民歌大多“缘事而发”,但大都是写下层社会的一个侧面或片段,从一个较小的范围来揭露社会矛盾是它的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妇病行》《、东门行》等表现的都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等也都只是表现单个人身边发生的一件事情。有些民歌虽然是人民在战争中遭受苦难的真实写照,但诗歌本身并没有反映出是什么时代的事件,所以时代针对性不是很具体。汉乐府有些作品虽然生动深刻,但缺乏反映生活的广度。应当指出,汉乐府所表现出的这一创作倾向与诗人的人生经历、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有关。而曹操不同于汉乐府民歌的作者,他是一位政治家,转战南北,驰骋疆场,特殊的社会经历和政治信仰,使他能从一个崭新的高度来观察和分析社会,他的诗歌反映生活具有整体性。曹操善于以时代重大主题入诗,开始用古乐府直叙汉末时事。如《薤露行》和《蒿里行》二曲古辞原为挽歌,曹操对其进行了改造,其作品不再是送死人出殡而是写汉末丧乱。《薤露行》写初平元年东方州郡起兵讨伐董卓,董卓焚烧洛阳,胁迫天子、百官、百姓西迁入长安的史实:“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第2期 路元敦:曹操诗歌与乐府 3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蒿里行》是继前篇之后,写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而发生内讧的史实“: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这两首诗歌,都是写当代重大政治事件,直接抨击当时的人物,反映了乐府创作的一种新精神。读曹操的这类作品,我们所感受到的往往是生活的全景,画面是完整和连续的。历史的真实刻画与洞察时事的透彻,形成了曹操诗歌博大精深的内质。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从叙事容量来说,曹公的确拓展了叙事空间,使它由汉乐府个体事体的描述扩大到了对人类共同面对的历史大课题的关注;由局部的细节描写进入到了历史性的整体描写;由
[8]
偶然的个例事件提升到了具有普遍认知意义的叙述。”
其次,曹操的乐府诗于客观的叙事中,加强了主观抒情的因素。第一,毋庸置疑,汉乐府以叙事为主,尽管个别诗也有抒情成分,但无法改变它的叙事特质。而曹操的诗既细致生动地叙述事件,又无所顾忌地直接抒情(蒿里行》)“中“,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苦寒行》)“思欲一东归”《、)东西门行》
法,。第二,在直接抒情的基础上,,注意刻画自我的形象,。汉乐府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民歌,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创作,它们由某些无名作者写成之后,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加以改造,很少能表现出作者自身的内心体验。而曹操的诗歌常和诗人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审美情趣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很强的个性特征。如前举《苦寒行》一诗,当是建安十一年曹操北征袁绍外甥高干时所作,这首诗虽然写的是行军的艰苦,但读后却能感觉出诗人在深沉的忧郁之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绪;在冰天雪地的太行山中,曹操艰苦行军和身先士卒的形象,也不断浮现于人们眼前。第三,曹操的诗歌还注意以景写情,做到情与景有机地交融,使作品表现出一种意境美。如被沈德潜誉为“有吞吐宇宙
(古诗源》气象”《卷五)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一诗,就是这方面的力作。作为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此诗以雄健的笔力,生动饱满地描绘了大海的形象,“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里曹操以大海自比,写海即写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的胸襟正如那波
涛汹涌的大海一般,能容纳万物。此诗通过写眺望大海之
所见和由此引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的豪迈之情。此诗气魄宏大,意境深远,让我们在感知曹操情感的同时,心智也在不自觉中得到提升。
再次,曹操的乐府诗使四言诗歌获得新生。《诗经》的语言形式主要是四言,自此以后,四言诗歌日渐衰微。在汉乐府机关,为雅乐服务的四言诗,已趋僵化;为俗乐服务的四言诗逐渐为五言诗所代替,但很少有佳作出现。而曹
(二首)《(
其一)、操在乐府创作中,却以《短歌行》、善哉行》
《步出夏门行》等几首动人的四言乐府使四言诗再度新生。正如沈德潜在《古诗源》中所说“:曹公四言,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
,其特殊的成长经历、诗应该指出“突破”,,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史,。
[注 释]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详见该书第
二十六卷《相和歌辞一》至第四十三卷《相和歌辞十八》.
②同上书,该书第二十六卷《乐府解题・相和歌辞》云“:《晋书・乐志》曰:凡乐章古辞存者,并汉世街陌讴谣《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子》《、白头吟》之属。其后渐被于弦管,即相和诸曲是也。魏晋之士,相承用之。”
[参考文献]
[1]中华书局编辑部.曹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2]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3]〔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5]吴怀东.经学盛衰与曹操诗歌革新[J].江淮论坛,1999.(3).
[6][7]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Z].北京:中华书局,1979.
[7]刘晓莉.曹操诗歌对汉乐府叙事题材的突破[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