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历史与文化

参考书目:《浙江文化简史》

作 者:佘德余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读书报告

——论浙江宗教文化 浙江地处东海之滨,方圆10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在浙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早在10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生存。因此,浙江区域文化包括了史前上古越文化、有文字记载的于越部族和越国文化、秦汉以后的浙江文化三部分,从区域而言,浙江文化史也是一部越文化史。

我的家乡——舟山坐落在浙江东部海岸线上。春秋时,舟山属越,称“甬东”(甬江之东),又喻称“海中洲”。公元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置县,以境内有翁山而命名为“翁山县”。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更名“昌国县”。“意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连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再次设县,更名“定海县”。“海定则波宁”, 以祈“海波永定”。然而即使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浙江人,我却对浙江的历史文化发展都不甚了解。在拜读了《浙江文化简史》一书之后,我收获颇丰。

《浙江文化简史》一书共分为十章,首章对浙江文化的含义、沿革及总体特征首次作了较为明确的界定和论述。其余九章分别从生成环境、经济科技、学术、文学、艺术、教育、宗教、风俗等方面,从文化上进行阐述和论证,最后以浙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作为总结,资料丰富,引证有据。然而作者并不打算让《浙江文化简史》仅局限于对浙江文化发展的简单梳理和史料的简单汇集,而是

竭力要理清其中演进的轨迹,同时探索其中内在规律,挖掘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把很大一部分笔墨花在了对文化的界定、对浙江传统文化特征的概括以及对浙江文化历史渊源和地域背景的解析上。这是本书最强的闪光点。同时,本书采用横向块状结构框架和纵向论述相结合的方法,各章主题鲜明,内容集中,历史演变的进程清晰,具有较丰富的知识性,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本书开端详细介绍了“浙江”一词的种种由来,这让身为浙江人的我顿时感到兴趣浓厚。“浙江”原是河流的名称,其得名,《山海经》、《史记》、《汉书》、《越绝书》、《吴越春秋》均有记载。《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也称“浙江”。而“渐江”一说也有出处,据王国维《浙江考》,“浙、渐为一”,渐江即浙江。由此可知,“浙江”之名,秦汉以前已有。然“浙江”之得名有四说:一谓浙江上游受婺、衢、歙三江之水,水出两山间,盘回百折,故曰“浙”。(燕肃之说)二谓钱塘江口,浙山正居其中,潮水投山下,折而出,故曰浙,所谓浙山,即赭山。(此为东吴时余姚人虞喜之说)三谓钱塘江之曲在富阳、杭县、萧山三县之间,以袁家浦一带之吵嘴尖向东延伸,形成三折。四谓浙江从太湖来,大势南流,绝钱塘江,复折而东,故曰浙,所谓江,即长江也。(此说为晋灼,清代阮东宗之)由此可见,简简单单的“浙江”二字,仔细探究其前世今生,来源却不简单。

纵观全书,其中的第八章——浙江的宗教文化一节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与我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有关。众所周知,舟山市内坐落着享誉海内外的佛教圣地普陀山,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至嘉定七年(公元1214),朝廷赐钱万锣修缮圆通殿,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与五台山(文殊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九华山(地藏道场)合称为我国四大佛教名

山。普陀山的存在,致使舟山民众信奉佛教的尤多,而我也不例外。每逢香会或者是佛教中的重大节日,普陀山上总是人潮涌动,全国各地的香客络绎不绝。特别是每年的农历大年初一,上山朝拜的教众数不胜数,就我亲身感受而言,不论走到普陀山的哪个角落,总是人头攒动,放眼望去,满满的都是手持梵香,恭敬朝拜的香客。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创立的时间最早,约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至于传入中国的时间,则说法不一,传统的看法认为,东汉明帝时代,佛教传入中国。虽然我自出生起便依风俗信仰佛教,然而我对佛教中的道义经纶等都不甚了解,印象中也只是在各个教中节日时上山朝拜或是听邻里的老人聚在一起诵经念佛。佛教教义有三,其一是“无常无我”,所谓“无常”,即世界万事万物变化无常;“无我”,即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巧合,没有独立的实体或主宰者,这是佛教一切皆空的哲学是想。教义之二是四谛,谛是真理,分别是:(1)苦谛:佛教的基本出发点,是宣扬整个世界和全部人生为无边之苦海,人生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等八苦,佛教认为,人生在世,一切皆苦,包括一切感受都是苦,生生死死不断轮回受苦。(2)集谛:是对造成人生痛苦根源的分析。佛教认为,人生苦的原因不在天,也不在社会环境,而是人们自身的“惑”(指贪、嗔、痴等烦恼),“业”(指身、口、意等活动)所致。“惑”、“业”为因,造成生生不息之苦果。(3)灭谛:即熄灭造成烦恼痛苦的原因,达到“涅槃”,也就是死,亦称“解脱”。(4)道谛:即为完美而理想地解脱,达到涅槃寂灭境界的道路和方法,唯有皈依佛门,依据佛理,修持“戒、定、慧”三学,彻底转变世俗欲望和认识。“无相”(灭众欲)“无作”(灭造作)才能脱离“生灭无常”的人间,获得理想的“解脱”。教义之三是以“十二因缘”为核心的因

果报应论和三世两重因果说。因缘即为原因和条件,有“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因缘”,认为众生各依所作善恶因缘,在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中不断循环转化,所谓“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是因果报应论。三世:即过去世的因,造成现在的果;现在世的因,又造成未来世的果。这是三世两重(阴、阳两界)的因果。

佛教经典称为“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集论;“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释迦牟尼后来的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的汇集。故称“三藏经”,或称“大藏经”、“佛经”、“一切经”。至此,我的脑海中突然闪现一个念头,广为国人甚至是世人所熟悉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唐三藏一名的由来,是否与“三藏经”一说挂钩?相信大家可能也会同我一样有此念头。其实不然,待我细细查阅之后发现,三藏法师是对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又称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略称三藏,并非是书中唐三藏的专称。史上,除了玄奘之外,著名的三藏法师尚有鸠摩罗什法师、实叉难陀法师、求那跋陀法师、大广智不空法师、菩提灯法师、安世高法师等等。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西游记》一书的背景充斥着佛法教义,且唐三藏之所以会走上西天取经之路,也是由于观音所指示的“大乘教法”一说。

读罢第八章关于佛教的一些内容,我对佛教的了解可谓更上一层楼。

除此之外,据我了解,由于浙江山水优美灵秀,历代名僧乐此,因而营造了为数众多的古刹大寺,彰显了浙江佛教文化深厚积淀和蔚为壮观的气派。南宋宁宗时,朝廷将当时江南地区禅院制定等级,故史有“五山十刹”之称。五山:即杭州径山的兴圣万福寺,灵隐山的灵隐寺,南屏山的净慈寺,明州(今宁波)天

童山的景德寺和阿育王山的广利寺;十刹:即杭州中天竺的永祚寺,湖州的万寿寺,江宁的灵谷寺,苏州的报恩光孝寺,奉化的雪窦寺,温州的龙翔寺,福州的雪峰崇圣寺,金华的宝林寺,苏州虎丘的灵岩寺和天台国清寺。五山全在浙江境内,十刹浙江有其六。看起来,佛教在浙江影响颇深。

其实,浙江省内的宗教绝不仅仅佛教一支,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也都各具影响,可谓百家争鸣 。说起来,宗教对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民族心理、社会习俗等曾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就浙江而言,人们的宗教信仰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采取兼容并包的胸怀,二是外来宗教进入浙江后迅速本土化、地方化,特别是明清社会,宗教走向世俗化。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形成有个漫长的阶段,其思想渊源有殷周以来的鬼神崇拜和巫术迷信、秦汉时的人间方术信仰和道家哲学。俗话说,得道成仙,道教的根本信仰就是神仙说,鼓吹修道可以成仙,能够长生不死。其信奉的核心是“道”,将“道”神格化。在道教发展的过程中,浙江有很重要的地位。就我所知,金华的黄大仙宫就是道家之地。黄大仙,名号赤松子,金华人。葛洪著的《神仙传》记载:皇(黄)初平,初起兄弟在金华山(婺州)得道成仙。年15牧羊至金华山,随一高道入洞修炼,40年后道成登真而成仙,号赤松子,俗称黄大仙。从此,赤松子与金华结下了不解之缘,道教在金华生根。当时人在黄初平、初起兄弟修炼成仙叱石成羊处,建赤松观,其规模之大为江南道观之首。是此为道家黄大仙及其赤松观的由来。

而基督教传入中国则被认为有三次大的高潮:首次始于唐太宗贞观九年,叙利亚人阿罗本到长安进行基督教派之一的景教传播活动。第二次在元朝,而由于当时的基督教信徒大多是蒙古人和迁居内地的中亚人,汉人信奉者不多,在内地

居民中没有牢固的基础,所以随着元朝政权的倾覆,基督教在浙江境内再次中断。明末清初,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清王朝建立后,传教士得到重用,各地开始兴建教堂。然而到了近代,基督教在西方帝国主义的大炮保护下连同鸦片一起输入中国,当时的传教士带着强烈的基督教本位和西方文化的优越感,在政治上往往站在侵略中国的本国政府一边,激起了浙江人民的激烈反对和反抗活动。直至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教堂,拨款修复,教堂的活动才陆续恢复。基督教由此继续兴旺发展起来。

伊斯兰教在中国叫“回教”、“天方教”、“清真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它的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大约在唐初,当时有不少的阿拉伯士兵及商人留居中国,由于信仰伊斯兰教,需要经常做礼拜,就比较集中地住在一起,形成所谓的“番坊”,并在坊中建清真寺。至现在所保留下来的清真寺中,杭州城内的凤凰寺和广州的狮子寺、泉州的麒麟寺、扬州的仙鹤寺并称为我国古代沿海四大清真寺。

通过《浙江文化简史》第八章的详细阅读,我对宗教在浙江的传入、发展和影响有了大致上的了解,也对宗教的种种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而且,通读全书,我了解到:(一)浙江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水文化、智者文化,具有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处事善于发挥所长,善于把握行动时机的特长;(二)浙江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二是眼界开阔,思维敏捷,创新进取,富有活力;(三)浙江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三是士农工商同道,义利相互兼顾,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四)浙江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四是多元性、交融性、互补性。总的来说,《浙江文化简史》一书,只是揭开了浙江文化神秘面纱的一角,但这一些也足够令我受益匪浅。我深谙浙江文化博大精深,光靠这一学期的课堂学习和这么薄薄的一本书

是根本无法了解透彻的。我想我会花上很长的一段时间来慢慢解读它,这迷人的浙江文化。

参考书目:《浙江文化简史》

作 者:佘德余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读书报告

——论浙江宗教文化 浙江地处东海之滨,方圆10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在浙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早在10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生存。因此,浙江区域文化包括了史前上古越文化、有文字记载的于越部族和越国文化、秦汉以后的浙江文化三部分,从区域而言,浙江文化史也是一部越文化史。

我的家乡——舟山坐落在浙江东部海岸线上。春秋时,舟山属越,称“甬东”(甬江之东),又喻称“海中洲”。公元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置县,以境内有翁山而命名为“翁山县”。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更名“昌国县”。“意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连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再次设县,更名“定海县”。“海定则波宁”, 以祈“海波永定”。然而即使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浙江人,我却对浙江的历史文化发展都不甚了解。在拜读了《浙江文化简史》一书之后,我收获颇丰。

《浙江文化简史》一书共分为十章,首章对浙江文化的含义、沿革及总体特征首次作了较为明确的界定和论述。其余九章分别从生成环境、经济科技、学术、文学、艺术、教育、宗教、风俗等方面,从文化上进行阐述和论证,最后以浙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作为总结,资料丰富,引证有据。然而作者并不打算让《浙江文化简史》仅局限于对浙江文化发展的简单梳理和史料的简单汇集,而是

竭力要理清其中演进的轨迹,同时探索其中内在规律,挖掘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把很大一部分笔墨花在了对文化的界定、对浙江传统文化特征的概括以及对浙江文化历史渊源和地域背景的解析上。这是本书最强的闪光点。同时,本书采用横向块状结构框架和纵向论述相结合的方法,各章主题鲜明,内容集中,历史演变的进程清晰,具有较丰富的知识性,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本书开端详细介绍了“浙江”一词的种种由来,这让身为浙江人的我顿时感到兴趣浓厚。“浙江”原是河流的名称,其得名,《山海经》、《史记》、《汉书》、《越绝书》、《吴越春秋》均有记载。《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也称“浙江”。而“渐江”一说也有出处,据王国维《浙江考》,“浙、渐为一”,渐江即浙江。由此可知,“浙江”之名,秦汉以前已有。然“浙江”之得名有四说:一谓浙江上游受婺、衢、歙三江之水,水出两山间,盘回百折,故曰“浙”。(燕肃之说)二谓钱塘江口,浙山正居其中,潮水投山下,折而出,故曰浙,所谓浙山,即赭山。(此为东吴时余姚人虞喜之说)三谓钱塘江之曲在富阳、杭县、萧山三县之间,以袁家浦一带之吵嘴尖向东延伸,形成三折。四谓浙江从太湖来,大势南流,绝钱塘江,复折而东,故曰浙,所谓江,即长江也。(此说为晋灼,清代阮东宗之)由此可见,简简单单的“浙江”二字,仔细探究其前世今生,来源却不简单。

纵观全书,其中的第八章——浙江的宗教文化一节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与我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有关。众所周知,舟山市内坐落着享誉海内外的佛教圣地普陀山,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至嘉定七年(公元1214),朝廷赐钱万锣修缮圆通殿,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与五台山(文殊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九华山(地藏道场)合称为我国四大佛教名

山。普陀山的存在,致使舟山民众信奉佛教的尤多,而我也不例外。每逢香会或者是佛教中的重大节日,普陀山上总是人潮涌动,全国各地的香客络绎不绝。特别是每年的农历大年初一,上山朝拜的教众数不胜数,就我亲身感受而言,不论走到普陀山的哪个角落,总是人头攒动,放眼望去,满满的都是手持梵香,恭敬朝拜的香客。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创立的时间最早,约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至于传入中国的时间,则说法不一,传统的看法认为,东汉明帝时代,佛教传入中国。虽然我自出生起便依风俗信仰佛教,然而我对佛教中的道义经纶等都不甚了解,印象中也只是在各个教中节日时上山朝拜或是听邻里的老人聚在一起诵经念佛。佛教教义有三,其一是“无常无我”,所谓“无常”,即世界万事万物变化无常;“无我”,即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巧合,没有独立的实体或主宰者,这是佛教一切皆空的哲学是想。教义之二是四谛,谛是真理,分别是:(1)苦谛:佛教的基本出发点,是宣扬整个世界和全部人生为无边之苦海,人生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等八苦,佛教认为,人生在世,一切皆苦,包括一切感受都是苦,生生死死不断轮回受苦。(2)集谛:是对造成人生痛苦根源的分析。佛教认为,人生苦的原因不在天,也不在社会环境,而是人们自身的“惑”(指贪、嗔、痴等烦恼),“业”(指身、口、意等活动)所致。“惑”、“业”为因,造成生生不息之苦果。(3)灭谛:即熄灭造成烦恼痛苦的原因,达到“涅槃”,也就是死,亦称“解脱”。(4)道谛:即为完美而理想地解脱,达到涅槃寂灭境界的道路和方法,唯有皈依佛门,依据佛理,修持“戒、定、慧”三学,彻底转变世俗欲望和认识。“无相”(灭众欲)“无作”(灭造作)才能脱离“生灭无常”的人间,获得理想的“解脱”。教义之三是以“十二因缘”为核心的因

果报应论和三世两重因果说。因缘即为原因和条件,有“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因缘”,认为众生各依所作善恶因缘,在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中不断循环转化,所谓“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是因果报应论。三世:即过去世的因,造成现在的果;现在世的因,又造成未来世的果。这是三世两重(阴、阳两界)的因果。

佛教经典称为“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集论;“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释迦牟尼后来的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的汇集。故称“三藏经”,或称“大藏经”、“佛经”、“一切经”。至此,我的脑海中突然闪现一个念头,广为国人甚至是世人所熟悉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唐三藏一名的由来,是否与“三藏经”一说挂钩?相信大家可能也会同我一样有此念头。其实不然,待我细细查阅之后发现,三藏法师是对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又称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略称三藏,并非是书中唐三藏的专称。史上,除了玄奘之外,著名的三藏法师尚有鸠摩罗什法师、实叉难陀法师、求那跋陀法师、大广智不空法师、菩提灯法师、安世高法师等等。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西游记》一书的背景充斥着佛法教义,且唐三藏之所以会走上西天取经之路,也是由于观音所指示的“大乘教法”一说。

读罢第八章关于佛教的一些内容,我对佛教的了解可谓更上一层楼。

除此之外,据我了解,由于浙江山水优美灵秀,历代名僧乐此,因而营造了为数众多的古刹大寺,彰显了浙江佛教文化深厚积淀和蔚为壮观的气派。南宋宁宗时,朝廷将当时江南地区禅院制定等级,故史有“五山十刹”之称。五山:即杭州径山的兴圣万福寺,灵隐山的灵隐寺,南屏山的净慈寺,明州(今宁波)天

童山的景德寺和阿育王山的广利寺;十刹:即杭州中天竺的永祚寺,湖州的万寿寺,江宁的灵谷寺,苏州的报恩光孝寺,奉化的雪窦寺,温州的龙翔寺,福州的雪峰崇圣寺,金华的宝林寺,苏州虎丘的灵岩寺和天台国清寺。五山全在浙江境内,十刹浙江有其六。看起来,佛教在浙江影响颇深。

其实,浙江省内的宗教绝不仅仅佛教一支,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也都各具影响,可谓百家争鸣 。说起来,宗教对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民族心理、社会习俗等曾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就浙江而言,人们的宗教信仰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采取兼容并包的胸怀,二是外来宗教进入浙江后迅速本土化、地方化,特别是明清社会,宗教走向世俗化。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形成有个漫长的阶段,其思想渊源有殷周以来的鬼神崇拜和巫术迷信、秦汉时的人间方术信仰和道家哲学。俗话说,得道成仙,道教的根本信仰就是神仙说,鼓吹修道可以成仙,能够长生不死。其信奉的核心是“道”,将“道”神格化。在道教发展的过程中,浙江有很重要的地位。就我所知,金华的黄大仙宫就是道家之地。黄大仙,名号赤松子,金华人。葛洪著的《神仙传》记载:皇(黄)初平,初起兄弟在金华山(婺州)得道成仙。年15牧羊至金华山,随一高道入洞修炼,40年后道成登真而成仙,号赤松子,俗称黄大仙。从此,赤松子与金华结下了不解之缘,道教在金华生根。当时人在黄初平、初起兄弟修炼成仙叱石成羊处,建赤松观,其规模之大为江南道观之首。是此为道家黄大仙及其赤松观的由来。

而基督教传入中国则被认为有三次大的高潮:首次始于唐太宗贞观九年,叙利亚人阿罗本到长安进行基督教派之一的景教传播活动。第二次在元朝,而由于当时的基督教信徒大多是蒙古人和迁居内地的中亚人,汉人信奉者不多,在内地

居民中没有牢固的基础,所以随着元朝政权的倾覆,基督教在浙江境内再次中断。明末清初,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清王朝建立后,传教士得到重用,各地开始兴建教堂。然而到了近代,基督教在西方帝国主义的大炮保护下连同鸦片一起输入中国,当时的传教士带着强烈的基督教本位和西方文化的优越感,在政治上往往站在侵略中国的本国政府一边,激起了浙江人民的激烈反对和反抗活动。直至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教堂,拨款修复,教堂的活动才陆续恢复。基督教由此继续兴旺发展起来。

伊斯兰教在中国叫“回教”、“天方教”、“清真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它的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大约在唐初,当时有不少的阿拉伯士兵及商人留居中国,由于信仰伊斯兰教,需要经常做礼拜,就比较集中地住在一起,形成所谓的“番坊”,并在坊中建清真寺。至现在所保留下来的清真寺中,杭州城内的凤凰寺和广州的狮子寺、泉州的麒麟寺、扬州的仙鹤寺并称为我国古代沿海四大清真寺。

通过《浙江文化简史》第八章的详细阅读,我对宗教在浙江的传入、发展和影响有了大致上的了解,也对宗教的种种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而且,通读全书,我了解到:(一)浙江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水文化、智者文化,具有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处事善于发挥所长,善于把握行动时机的特长;(二)浙江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二是眼界开阔,思维敏捷,创新进取,富有活力;(三)浙江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三是士农工商同道,义利相互兼顾,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四)浙江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四是多元性、交融性、互补性。总的来说,《浙江文化简史》一书,只是揭开了浙江文化神秘面纱的一角,但这一些也足够令我受益匪浅。我深谙浙江文化博大精深,光靠这一学期的课堂学习和这么薄薄的一本书

是根本无法了解透彻的。我想我会花上很长的一段时间来慢慢解读它,这迷人的浙江文化。


相关文章

  • 浙江旅游文化的基本特征
  • 浙江旅游文化的基本特征 临安昌化中学 王伟 旅游文化一般包括历史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特产文化.传统文艺等方面,本文主要从上述几种角度进行论述. 1.浙江的历史悠久,旅游文化积淀深厚.浙江是中国古 ...查看


  • 浅析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的相互关系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题目 作者 任课教师 上课时间 周三第6-8节 作业完成时间 浅析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的相互关系 3150101461 社会科学试验班 杨健星 摘 要:本文从浙江精神的内容和实质等方面分析了浙江精神的产生与浙江发展之间的 ...查看


  • 浙江常山,是赵子龙的故乡吗?--关于浙江省常山县与赵子龙故里的渊源推断
  • (2014-02-05 10:39:53) 转载▼ 说起常山,世人所知并不甚著,听起来还常与"长沙"混淆,但若将"常山"与"赵子龙"联系起来,则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看来,&qu ...查看


  • 关于浙江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课题申报的通知
  • 关于浙江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课题申报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研究人员: 浙江历史文化研究基地2011年课题申报即日开始.本基地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方向为:浙学研究.浙江名人研究.浙江地方史研究.浙江清代民国文学研究. 1.课题性质: ...查看


  • 国务院关于同意将浙江省金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
  • 首页>政策>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索 引 号: 000014349/2007-00047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物 发文机关: 国务院 成文日期: 2007年03月18日 标 题: 国务院关于同意将浙江省金华市列为国家 ...查看


  • 楠溪江古村落:留住乡土文化的印记
  • 山区的民居 浙江楠溪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散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它们给风景区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赋予其楠溪江丰富的文化内涵. 楠溪江古村落至今还保存着古代文化印迹,这些印迹贯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脉络,村寨的规划布局.建筑风貌. ...查看


  • 历史文化名城 1
  •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名单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单 1.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 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 3.浙江省武 ...查看


  • 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信息采集表
  • 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信息采集表 采集日期: 2015 年 月 日 采集人: :所属单位: 采集人联系电话 : 一.村落基本信息 1,村落形成年代 行政村 2.所属地区:浙江省市县镇(乡) 3平方公里:其中村庄占地面积亩 4.地形地貌特征:□平 ...查看


  • 三年级人与自然教案
  • 8.美丽的浙江 教学目标: 1.认识浙江省所处的地理位置,知道浙江省是全国有名的旅游大省,了解浙江旅游资源的种类. 2.认识浙江四条黄金旅游线路,了解并会简单描述四条旅游线路的特色. 3.通过介绍自己去过的风景点,发展学生整理.概括.表达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