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汉语复音虚词的结构模式
虚词是汉语语法中极其活跃的因素。在古代汉语的虚词中, 虽然单音虚词占了大多数, 但复音虚词也是不容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 随着汉语词汇从单音到复音这个总趋势的不断发展, 复音虚词在虚词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以至形成现代汉语中居多的局势, 所以, 对之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古汉语复音虚词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首先为了适应语音的发展,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汉语语音在先秦很繁复, 声母、韵母及声调都比现代丰富得多, 到了十四世纪以后汉语语音得到了进一步简化。, 加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事物、新现象不断出现, 使人们头脑中的概念不断增加, 因而要求增加大量的新词来加以表达。其结果就是, 如果词的单音节形式不改变, 就必然导致同音词的大量增加, 而这, 又会大大妨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其次是为了语言表达的明确精密古汉语的虚词特别丰富发达, 往往一个单音虚词可以表达几种甚或十几种意义。但随着人们对事物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日益深入细致, 从而要求语法更加明确精密。作为构成汉语语法体系重要因素的虚词, 其一词多义的情况不能无限制地不断扩大发展。否则就会造成语言的混论,而古代汉语复音虚词的出现就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一点。再次为使语句排比整齐完美,古人说话或写文章, 为加强语势, 增强表达效果, 要求有较整齐完美的句子,一唱三叹, 节奏性强, 句子有
一定的字数, 因此往往需借用虚词以足节拍, 当使用一个单音虚词尚不能达此目的时, 就须连用两个单音虚词, 如果这种连用总是以一种固定的形式不断地反复地出现, 最终就会凝固成一个双音虚词,最后为达到强调或突出的效果古人在叙述事情、表达感情时, 有时用单音虚词觉得不足以表示强调或突出, 就连用两个同义虚词。这种连用经常化了, 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概念, 就变成了一个复音虚词。
古汉语复音虚词的结构模式首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相对独立构成的;一类是依赖语境形成的。
(一)相对独立构成的
由于可以相对独立构成,而不必依赖具体语境,这一类复音虚词的结构模式与实词有不少相同类型。具体而言,有并列式、修限式、述宾式、介宾式、附着式、重叠式。
(1)并列式
构成并列式复音虚词的语言单位不仅在词性上相同,而且语法意义也相同或相近。它们之间在结构关系上处于平等地位,没有主次轻重之别,也没有主谓、修饰等句法关系。这一类型在复音虚词中所占比重较大。例如像由代词并列构成的夫其等,由动词并列构成的譬如等、,由副词并列构成的乃遂等,由助动词
并列构成的会当、会须等,由介词并列构成的:比及等,由连词并列构成的借使等。
(2)修限式
构成此类复音虚词的前后两部分是修饰限定与被修饰限定的关系。又可分为定中式和状中式两类。
a. 定中式
定中式复音虚词的两个语言单位之间是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但组成复音虚词后不一定是名词性的。例如:
何物;一日、一旦、一朝;一体;何许、恶许等。 b. 状中式
状中式复音虚词的两个语言单位之间是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又可分为两种:
副词加动词的:不如、不若、安事;何意;唯恐、惟恐;无有、未有;壹似、一似等。
副词(或代词)加助动词的:宁能、岂当;何敢、安敢;不得、勿得;不敢、弗敢、弗能、亡能;不克、未克等。 助动词在句中的作用是修饰动词的,但它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因为助动词受副词的修饰,组成状中式复音虚词后,再修
饰动词。因此,上面两种复音虚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和结构关系是不一样的。
(3)述宾式
述宾式复音虚词由述和宾两部分构成。由于古代汉语中述宾关系存在着两种语序,因而此类复音虚词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宾前述后;一种是述前宾后。
a. 宾前述后
例如:何有、奚有;何如、何若、奚如、奚若、胡如、曷若、何似。
b.述前宾后
例如:移时;有间、为间、有顷;要之、如是、若此、如此、若彼、如彼、若斯等。
其中“移”、“有”、“总”、“若”等是述语动词,“时”、“日”“间”、“是”等是其宾语。
(4)介宾式
由动词性或介词性的语素加上宾语性的语素组成,不再表示原动宾或介宾短语的意义,而虚化为以副词和连词为主的虚词。 例如:竭力 极力 弹指 所以 依旧 等 。
试论古汉语复音虚词的结构模式
虚词是汉语语法中极其活跃的因素。在古代汉语的虚词中, 虽然单音虚词占了大多数, 但复音虚词也是不容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 随着汉语词汇从单音到复音这个总趋势的不断发展, 复音虚词在虚词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以至形成现代汉语中居多的局势, 所以, 对之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古汉语复音虚词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首先为了适应语音的发展,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汉语语音在先秦很繁复, 声母、韵母及声调都比现代丰富得多, 到了十四世纪以后汉语语音得到了进一步简化。, 加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事物、新现象不断出现, 使人们头脑中的概念不断增加, 因而要求增加大量的新词来加以表达。其结果就是, 如果词的单音节形式不改变, 就必然导致同音词的大量增加, 而这, 又会大大妨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其次是为了语言表达的明确精密古汉语的虚词特别丰富发达, 往往一个单音虚词可以表达几种甚或十几种意义。但随着人们对事物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日益深入细致, 从而要求语法更加明确精密。作为构成汉语语法体系重要因素的虚词, 其一词多义的情况不能无限制地不断扩大发展。否则就会造成语言的混论,而古代汉语复音虚词的出现就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一点。再次为使语句排比整齐完美,古人说话或写文章, 为加强语势, 增强表达效果, 要求有较整齐完美的句子,一唱三叹, 节奏性强, 句子有
一定的字数, 因此往往需借用虚词以足节拍, 当使用一个单音虚词尚不能达此目的时, 就须连用两个单音虚词, 如果这种连用总是以一种固定的形式不断地反复地出现, 最终就会凝固成一个双音虚词,最后为达到强调或突出的效果古人在叙述事情、表达感情时, 有时用单音虚词觉得不足以表示强调或突出, 就连用两个同义虚词。这种连用经常化了, 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概念, 就变成了一个复音虚词。
古汉语复音虚词的结构模式首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相对独立构成的;一类是依赖语境形成的。
(一)相对独立构成的
由于可以相对独立构成,而不必依赖具体语境,这一类复音虚词的结构模式与实词有不少相同类型。具体而言,有并列式、修限式、述宾式、介宾式、附着式、重叠式。
(1)并列式
构成并列式复音虚词的语言单位不仅在词性上相同,而且语法意义也相同或相近。它们之间在结构关系上处于平等地位,没有主次轻重之别,也没有主谓、修饰等句法关系。这一类型在复音虚词中所占比重较大。例如像由代词并列构成的夫其等,由动词并列构成的譬如等、,由副词并列构成的乃遂等,由助动词
并列构成的会当、会须等,由介词并列构成的:比及等,由连词并列构成的借使等。
(2)修限式
构成此类复音虚词的前后两部分是修饰限定与被修饰限定的关系。又可分为定中式和状中式两类。
a. 定中式
定中式复音虚词的两个语言单位之间是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但组成复音虚词后不一定是名词性的。例如:
何物;一日、一旦、一朝;一体;何许、恶许等。 b. 状中式
状中式复音虚词的两个语言单位之间是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又可分为两种:
副词加动词的:不如、不若、安事;何意;唯恐、惟恐;无有、未有;壹似、一似等。
副词(或代词)加助动词的:宁能、岂当;何敢、安敢;不得、勿得;不敢、弗敢、弗能、亡能;不克、未克等。 助动词在句中的作用是修饰动词的,但它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因为助动词受副词的修饰,组成状中式复音虚词后,再修
饰动词。因此,上面两种复音虚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和结构关系是不一样的。
(3)述宾式
述宾式复音虚词由述和宾两部分构成。由于古代汉语中述宾关系存在着两种语序,因而此类复音虚词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宾前述后;一种是述前宾后。
a. 宾前述后
例如:何有、奚有;何如、何若、奚如、奚若、胡如、曷若、何似。
b.述前宾后
例如:移时;有间、为间、有顷;要之、如是、若此、如此、若彼、如彼、若斯等。
其中“移”、“有”、“总”、“若”等是述语动词,“时”、“日”“间”、“是”等是其宾语。
(4)介宾式
由动词性或介词性的语素加上宾语性的语素组成,不再表示原动宾或介宾短语的意义,而虚化为以副词和连词为主的虚词。 例如:竭力 极力 弹指 所以 依旧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