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神奇的货币

【教学设计】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材分析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和纸币等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难点:纸币。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一定的生活感知,教学中有些问题可以略而不讲,重点放在难点知识的突破上,可运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初步把握本节主要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课本上第4页的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第5页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

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

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

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7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3)、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课本第7页,了解一下。

3、纸币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课后延伸拓展作业:人们用1000千克大米交换一两黄金,这种交换活动是不是商品流通?为什么?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预习第二框《信用工具和货币》。 九、板书设计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1)、商品及其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3)、流通手段。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3、纸币

(1)纸币的产生 (2)纸币的发行规律 十、教学反思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导学案】

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利用课前25分钟,完成下列学案内容,并熟记、理解课本重点知识,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便于课堂上针对性强化学习。 二、预习内容 1、什么是商品(W)?

2、全面理解货币(G): (1)简述货币的产生过程:

(2)什么是一般等价物?

(3)什么是货币?

(4)货币形式的演变过程:

(5)货币的本质:

(6)什么是货币的职能?

(7)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①全面理解价值尺度: 含义:

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的原因: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需要什么样的货币?

②全面理解流通手段:

什么是流通手段(购买手段)?

什么是商品流通?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什么样的货币?

(8)货币除具有两个基本职能外,还具有哪些职能?

3、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

4、如何全面认识纸币? (1)纸币的优点:

(2)什么是纸币?

(3)纸币有什么职能?

(4)纸币的发行规律: ★补充知识

正确认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指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数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条件下常见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纸币流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在非限制性市场条件下,纸币的过量发行会直接表现在物价上涨、纸币贬值上,因而被称之为公开的或显性的通货膨胀。在限制性市场条件下,由于价格受到人为控制,因而纸币的过量发行不能通过价格上涨反映出来,通常表现为商品供不应求,如凭票供应、限量供应或有价无货,被称之为隐蔽的或隐性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程度一般都是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

通货紧缩:指货物与服务价格水平普遍不断下降。包含三层意思:其一,物价水平下跌的原因,在于商品和劳务的供应大于需求,以及由之导致的投资边际收益率下降和经济衰退。其二,由于供应大于需求,而新的产品和劳务因技术进步滞后而难以产生,实体经济领域中有利可图投资机会减少。银行普遍出现“慎贷”甚至“惜贷”倾向,并导致货币供应增长率下降。其三,增加货币供应只是治理通货紧缩的必要条件。

注意区分“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因为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有限度的,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上涨。但并非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意味着通货膨胀,因为价格虽以价值为基础,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受供求关系影响而引起价格上涨以及由政策性调价、理顺价格关系等引起的价格上涨测不属于通货膨胀。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探究交流要求:1、小组内讨论交流预习成果,互相解疑答惑,完善问题答案,并标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展示。 2、思考、讨论、展示以下活动。 二、学习过程 活动一:思考与理解

1、结合商品的含义,谈谈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哪两个条件?

2、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以及非劳动产品有什么关系?

3、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如何理解?

4、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有什么区别?

5、货币与纸币有什么区别?

活动二:读材料,揭本质

材料: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活动三:拒用假币,爱护人民币 1、辨认假币,拒用假币

2、爱护人民币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要求:限时10分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互批,找出问题,并商量解决。

1.下列属于商品的是 ( )

①中国东北的原始森林 ②自产自用的蔬菜 ③商店里卖的衣服 ④赠送同学的生日礼物 ⑤中国向受灾国提供的紧急援助物资 ⑥家庭用的电、自来水

A ①② B ③④⑤ C ③⑥ D ②③⑥

2、不同的使用价值可以相交换是因为它们有共同的东西。这“共同的东西”应是( ) A 都有交换价值 B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C 都是商品 D 都有使用价值,即有用性

3、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比如羊、贝壳、布匹等。与货币相比( ) A 一般等价物是商品,而货币不是

B 一般等价物往往是不固定的,而货币是固定的 C 一般等价物不是大家乐于接受的商品,而货币则是 D 一般等价物不能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而货币则能

4、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这表明 ( ) ①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已不是商品 ②货币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 ③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④货币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货币的基本职能有 ( ) 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B.贮藏手段 C.支付手段 D.世界货币 6、价值尺度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货币是( ) A 价值不变的特殊商品 B 观念上的货币 C 现实的货币 D 一种价值符号

7.决定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是 ( )

①待售商品的数量 ②商品的价格水平 ③货币的流通速度 ④居民货币持有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下列说法对人民币认识正确的是 ( )

①它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②它能代替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③它的发行量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④它是商品.可以与一切商品相交换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根据本公式回答: (1)货币在流通过程中执行了什么职能?

(2)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那么,商品生产者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商品卖出去从而实现这一跳跃?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物品不属于商品的

是 ( )

A、张杰在高科技拍卖会上拍卖自己的技术专利 B、信息服务公司为人们有偿提供的信息 C、山间小溪、泉水 D、废品回收站回收的废品

2、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物,与铸币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 ) ①纸币印制的成本低 ②纸币有价值

③更易保管携带运输 ④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防止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小张花2万元购买了一些装潢材料。这2万元是 ( )

①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②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③现实的货币 ④观念中的货币 ⑤这些装潢材料的价值 ⑥这些装潢材料的价格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⑥ C.③④⑤⑥ D.①③⑥

4、中央电视台播出过一则广告,“3980,奔四电脑抱回家!”说的是某品牌的电脑售价3980元。这里的3980元 ( )

①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表现 ②仅是观念的货币不是现实的货币

③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④不具有一般等价物职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商品——商品”、 “商品——货币——商品”这两个公式的区别是 ( ) A 前者是商品交换,后者不是商品交换

B 前者买卖行为在时空上不分,后者买卖行为在时空上分离 C 前者无等价物,后者有等价物 D 前者和后者都是商品交换

6.作为商品的食品,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必须保证其质量。这里的质量是指

A.商品的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 C.商品的价值量 D.商品的基本属性

7.货币之所以能同一切商品相交换,同时还能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这是由

A.货币的本质决定的 B.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决定的 C.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决定的 D.货币的基本职能决定的 8、商品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是 ( ) A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商品的价值 D 商品的交换价值

9.假冒伪劣商品被作为“仅次于毒品的第二大公害”来打击,这主要是因为( ) A.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B.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C.假冒伪劣产品的价值与价格相比相差悬殊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0、一般来说当通货膨胀严重、纸币贬值的时候,国家才会考虑发行大面额货币。但目前我国物价上涨水平保持在2%左右,非常平稳,因此没有必要发行大面额货币。如果发行.反而可能会唤起居民对通货膨胀的恐惧。居民对通货膨胀恐惧,是因为通货膨胀发生时

①人们手中的钱不值钱了 ②人们的存款数量必然增加 ③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下降 ④人们的存款所代表的实物数量减少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16分)材料一:2010年1月14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公布调查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8%,涨幅比上月扩大2.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

材料二:2010年楼市调控形势将更复杂,政府调控呈现“一增一减”:增的是政策性住房,减的是高价位商品房。有人建议,可以通过多发行人民币,大幅度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来解决这一难题。

(1)人民币为什么能够买“商品房”及其他商品?

(2)有人建议通过多发行人民币,大幅度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来解决房价难题。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参考答案

课内探究学案: 活动一:思考与理解

1、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一定不是商品;第二,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3、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被发现,同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4、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活动二:读材料,揭本质

答:由商品到货币的过程,也就是商品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且卖个好价钱,才能生存发展下去。反之,则意味着产品销售不出去,白白付出了劳动,他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商品生产者就要亏损,甚至破产。要使商品能卖出去,并卖个好价钱,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活动三:略

1——5:CBBDA 6——8:BAB

9、答:(1)货币执行了流通手段职能。(3分)

(2)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6分)

课后练习与提高

1——5:CCDAB 6——10:BACDA

11、(1)人民币是由我国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它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所以人们持有人民币就能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它的这种职能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3分)

(2)不同意。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人民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致使房价新一轮的上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而且还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3分)

【教学设计】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

一、教材分析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2、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3、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5、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信用工具,外汇

难点:外汇、汇率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一定的生活感知,教学中有些问题可以略而不讲,重点放在难点知识的突破上,可运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 “信用工具和外汇”,初步把握相关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一部分学生可能互相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

学生回答:信用卡、借记卡、灵通卡等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

(1)、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

(2)、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

(3)、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的提问,继续设问:什么是信用卡?如何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

(1)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2)信用卡

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使用信用卡消费更加简便、使用、高效与安全。我们应该学会使用信用卡。(了解常用信用卡的使用)

教师活动:出示一张支票(复印单)──这是我们学校为了购置多媒体给三联家电的一张票据,请大家看看,知道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结论,引导学生知道

(3)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转账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开出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账户。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学校从北京某公司购进一批餐具,我们学校应该怎样和这个公司结算呢?是否仍用支票结算?

学生活动:看书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汇票

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外埠结算一般使用汇票。汇票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又分为电汇和信汇。

汇票的使用,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2、外汇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欧洲优美的风光,假期间我计划去欧洲旅游,在那里我能使用人民币消费、购物吗?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1)含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工具。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

在经济生活中大家要了解外汇的特征(以外国货币表示;可自由兑换)以及外币与外汇的关系: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学生活动:思考课本关于“人民币外汇牌价”两个练习题,教师总结:

(3)人民币外汇牌价:

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汇率是经常变动的,为什么汇率经常变动?我国在美国、日本等国再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为什么保持汇率稳定,人民币不升值?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教师点评: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外汇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或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当局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

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汇率的升降调节进出口贸易;可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可以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等。

因为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生活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1、利用业余时间到银行调查了解信用卡的有关知识与使用情况

2、有条件的同学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的优点

九、板书设计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信用工具

(1)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2)信用卡

(3)支票

(4)汇票

2、外汇

(1)含义

(2)汇率的含义

(3)人民币外汇牌价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十、教学反思

本节学习了信用卡、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知识点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把握住信用卡和外汇这两个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教学中注意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切忌机械记忆。

【导学案】

第一课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利用课前25分钟,完成下列学案内容,并熟记、理解课本重点知识,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便于课堂上针对性强化学习。

二、预习内容

一、基础知识结构:

(一)信用工具

1、常用的结算方式:

(1)现金结算:

(2)转帐结算:

2、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

(1)信用卡:

①信用卡的含义:

②信用卡的功能和优点:

(2)支票:

①含义:

②支票的种类:

(二)外汇

1、外汇的含义:

2、汇率的含义: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补充知识

1、外汇与外币的关系:(1)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就是外币。外币是指外国的货币,包括外国的纸币、铸币;外汇通常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具体包括外币、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2)外币属于外汇的范围,但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因为外汇的实质是国际支付手段,如果某种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它就不能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外汇执行的主要是货币的支付手段的职能。(3)持有外汇意味着对外汇发行国拥有债权。持有外汇过多,一方面意味着国际支付能力强和有可能对外汇发行国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大量该由本国享受的资源,被借给外国利用,并要承担外汇贬值的风险。

2、关于币值变化的分析:(1)对货币升值的具体分析:一个国家的货币升值(上浮)后,同量的这种货币能比以前换取更多的他国货币,买到更多的他国商品。同时,这种货币的信誉及这个国家的经济地位也将随之提高。尽管有这些好处,但一般讲,不到不得已,任何国家都不会将其货币升值,因为这会给一个国家带来一些严重后果。如:①货币升值后,出口商品价格随之提高,进口商品价格相应降低,这会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对国际收支产生不利影响。②货币升值,使一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恶化,造成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国内矛盾加剧。③本国货币的升值,使这个国家的外汇储备或从外国调回的资金,折成本国的货币计算,也相应减少。因此,总体上看,货币升值,对一个国家来说弊大于利。西方发达国家一般不轻易选择将本国货币升值。(2)对货币贬值的具体分析:货币贬值后,出口商品价格随之降低,进口商品价格相应提高,从而有利于本国的出口,减少进口;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扩大旅游业发展;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主要工业国的货币贬值会影响其

他国家的贸易收支,由此可引起贸易战和汇率战。主要工业国的汇率变化还会引起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3)中国政府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态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持续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从根本上说,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小组内讨论交流预习成果,互相解疑答惑,完善问题答案,并标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展示。

2、思考、讨论、展示以下活动。

二、学习过程

探究1: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金钱,但同学们去餐厅买饭时却不一定用现金。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在购物、旅游、上学时也未必使用现金。我们还看到人们拿着一张卡轻轻一刷,交易就立刻完成了。我们还经常看到某些企业进行交易时自始至终都没有使用现金交易。

(1)材料中的“卡”是指什么?有什么作用?

(2)某些企业进行交易时使用的是什么结算手段?这种结算手段有什么好处?

探究2:某人要到美国探亲,他用5万元人民币到中国银行去兑换成美元,兑换比率是100美元=827.21元人民币,一周后他预计这些钱不够用,又兑换了部分美元,这次的兑换比率是100美元=826.35元人民币。

(1)前后两次兑换的比率不同,第二次兑换时人民币是否贬值了?

(2)人民币币值稳定有什么重要意义?

探究3: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有所上升,2008年4月9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0025元.

辨析:人民币升值使人民币更值钱。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有效训练要求:限时10分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互批,找出问题,并商量解决。

1.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是支票和信用卡,它们都是 ( ) A实物货币 B金属货币 C纸币 D信用货币

2.信用工具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刷卡消费之所以能够迅速普及,这是因为信用卡 ( )

①是一般等价物,可以提高支付结算效率,加速资金周转 ②可以减少现金流通,增强消费安全,方便信用管理 ③能节约大量的现金收付、清点、保管、押运等劳动,从而节省交易费用 ④集存款、取款、贷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够方便购物消费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为改善办学条件,某校在本市某金属制造厂购买300套桌椅,价值7万元,最方便可靠的结算方式是 ( )

A.使用信用卡 B.现金支票

C.转帐支票 D.现金支付

4、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外汇牌价,2007年12月10日100美元可兑人民币806.91

元,2008年12月10日100美元可兑人民币780.75元。这表明 ( )

A.外汇汇率在升高,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

B.外汇汇率在跌落,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

C.外汇汇率在升高,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

D.外汇汇率在跌落,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

5、我国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具体表现在 ( )

①相同的人民币能买更多的东西,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 ②货币是财富的代表,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能增加我国社会财富 ③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扩大就业,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④有利于维护世界金融稳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6.近几年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讨论成为国际上十分关注的话题。面对日美欧等国施压人民币升值,中国一再强调,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大前提。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顺利发展,弊多利少,对亚洲经济的顺利恢复和稳定成长,弊多于利。 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人民币升值反映在人民币汇率上是怎样的?

(2)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我国经济的顺利发展有哪些益处?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关于人民币的发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①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人民币是由国家决定的 ②纸币的面值是由国家决定的 ③各种面值的纸币发行多少是国家决定的 ④每种面值的纸币代表多大的价值是由国家决定的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2、国庆期间,南通王先生准备到桂林旅游。最适合王先生携带的信用工具是

A.现金 B.外汇

C.信用卡 D.支票

3、近几年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讨论成为国际上十分关注的话题。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经济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

①有利于中国进口,不利于中国出口,会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一定冲击 ②不利于我国引进境外直接投资 ③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④不利于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⑤银行储蓄将大幅增加,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⑥同样多的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的外币

A.①③④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⑥ D.②③④⑤

4、小张曾在网上看中了标价为5欧元的一件小饰品,那时的汇率为1欧元=10人民币元。一月后,欧元升值了5%。此时,用人民币购买这件小饰品,小张要比一个月前( )

A多支付人民币0.5元 B少支付人民币0.5元 C少支付人民币2.5元 D多支付人民币2.5

5、假如2008年9月10日,英镑兑换美元的汇率为100美元=83英镑.假如9月20日的汇率是100英镑=119.88美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英镑升值了 B美元升值了

C英镑对美元的汇率下降了 D美元对英镑的汇率上升了

6、假设2007年1单位M国货币/1单位N国货币为1:5.5。2008年,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其他条件不变,从购买力角度来看,则两国间的汇率为 ( )

A、1:4.95 B、1:5

C、1:5.6 D、1:6.058、

7、天津“泥人张”彩塑形神毕肖、栩栩如生,被誉为民族艺术的奇葩,深受中外人士喜爱。如果该商品以人民币表示的出口价格上涨5%,其他条件不变,美元贬值后该商品以美元标价应( )

A.上涨不足5% B.上涨5%以上 C.下降不足5% D.下降5%以上

8、没有稳定收入的人士很难申请到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因为银行信用卡是( )

A.商业银行对年满18周岁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B.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C.商业银行对拥有房、车等资产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D.商业银行对喜欢提前消费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9、截止到2008年底,中国外汇储备高达1.95万亿美元。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外汇安全构成威胁,这种威胁可能来自于( )

①中国之间贸易额下降②美国超额发行货币③美国对中国投资减少④美国国债价格下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选做题)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有所上升,2008年4月9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0025元.一些人认为:人民币汇率升高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要使人民币不断升值.

请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这一观点.

第一课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参考答案

课内探究学案:

课后练习与提高

【教学设计】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材分析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和纸币等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难点:纸币。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一定的生活感知,教学中有些问题可以略而不讲,重点放在难点知识的突破上,可运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初步把握本节主要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课本上第4页的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第5页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

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

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

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7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3)、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课本第7页,了解一下。

3、纸币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课后延伸拓展作业:人们用1000千克大米交换一两黄金,这种交换活动是不是商品流通?为什么?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预习第二框《信用工具和货币》。 九、板书设计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1)、商品及其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3)、流通手段。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3、纸币

(1)纸币的产生 (2)纸币的发行规律 十、教学反思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导学案】

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利用课前25分钟,完成下列学案内容,并熟记、理解课本重点知识,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便于课堂上针对性强化学习。 二、预习内容 1、什么是商品(W)?

2、全面理解货币(G): (1)简述货币的产生过程:

(2)什么是一般等价物?

(3)什么是货币?

(4)货币形式的演变过程:

(5)货币的本质:

(6)什么是货币的职能?

(7)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①全面理解价值尺度: 含义:

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的原因: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需要什么样的货币?

②全面理解流通手段:

什么是流通手段(购买手段)?

什么是商品流通?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什么样的货币?

(8)货币除具有两个基本职能外,还具有哪些职能?

3、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

4、如何全面认识纸币? (1)纸币的优点:

(2)什么是纸币?

(3)纸币有什么职能?

(4)纸币的发行规律: ★补充知识

正确认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指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数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条件下常见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纸币流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在非限制性市场条件下,纸币的过量发行会直接表现在物价上涨、纸币贬值上,因而被称之为公开的或显性的通货膨胀。在限制性市场条件下,由于价格受到人为控制,因而纸币的过量发行不能通过价格上涨反映出来,通常表现为商品供不应求,如凭票供应、限量供应或有价无货,被称之为隐蔽的或隐性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程度一般都是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

通货紧缩:指货物与服务价格水平普遍不断下降。包含三层意思:其一,物价水平下跌的原因,在于商品和劳务的供应大于需求,以及由之导致的投资边际收益率下降和经济衰退。其二,由于供应大于需求,而新的产品和劳务因技术进步滞后而难以产生,实体经济领域中有利可图投资机会减少。银行普遍出现“慎贷”甚至“惜贷”倾向,并导致货币供应增长率下降。其三,增加货币供应只是治理通货紧缩的必要条件。

注意区分“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因为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有限度的,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上涨。但并非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意味着通货膨胀,因为价格虽以价值为基础,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受供求关系影响而引起价格上涨以及由政策性调价、理顺价格关系等引起的价格上涨测不属于通货膨胀。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探究交流要求:1、小组内讨论交流预习成果,互相解疑答惑,完善问题答案,并标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展示。 2、思考、讨论、展示以下活动。 二、学习过程 活动一:思考与理解

1、结合商品的含义,谈谈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哪两个条件?

2、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以及非劳动产品有什么关系?

3、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如何理解?

4、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有什么区别?

5、货币与纸币有什么区别?

活动二:读材料,揭本质

材料: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活动三:拒用假币,爱护人民币 1、辨认假币,拒用假币

2、爱护人民币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要求:限时10分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互批,找出问题,并商量解决。

1.下列属于商品的是 ( )

①中国东北的原始森林 ②自产自用的蔬菜 ③商店里卖的衣服 ④赠送同学的生日礼物 ⑤中国向受灾国提供的紧急援助物资 ⑥家庭用的电、自来水

A ①② B ③④⑤ C ③⑥ D ②③⑥

2、不同的使用价值可以相交换是因为它们有共同的东西。这“共同的东西”应是( ) A 都有交换价值 B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C 都是商品 D 都有使用价值,即有用性

3、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比如羊、贝壳、布匹等。与货币相比( ) A 一般等价物是商品,而货币不是

B 一般等价物往往是不固定的,而货币是固定的 C 一般等价物不是大家乐于接受的商品,而货币则是 D 一般等价物不能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而货币则能

4、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这表明 ( ) ①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已不是商品 ②货币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 ③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④货币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货币的基本职能有 ( ) 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B.贮藏手段 C.支付手段 D.世界货币 6、价值尺度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货币是( ) A 价值不变的特殊商品 B 观念上的货币 C 现实的货币 D 一种价值符号

7.决定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是 ( )

①待售商品的数量 ②商品的价格水平 ③货币的流通速度 ④居民货币持有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下列说法对人民币认识正确的是 ( )

①它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②它能代替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③它的发行量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④它是商品.可以与一切商品相交换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根据本公式回答: (1)货币在流通过程中执行了什么职能?

(2)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那么,商品生产者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商品卖出去从而实现这一跳跃?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物品不属于商品的

是 ( )

A、张杰在高科技拍卖会上拍卖自己的技术专利 B、信息服务公司为人们有偿提供的信息 C、山间小溪、泉水 D、废品回收站回收的废品

2、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物,与铸币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 ) ①纸币印制的成本低 ②纸币有价值

③更易保管携带运输 ④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防止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小张花2万元购买了一些装潢材料。这2万元是 ( )

①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②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③现实的货币 ④观念中的货币 ⑤这些装潢材料的价值 ⑥这些装潢材料的价格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⑥ C.③④⑤⑥ D.①③⑥

4、中央电视台播出过一则广告,“3980,奔四电脑抱回家!”说的是某品牌的电脑售价3980元。这里的3980元 ( )

①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表现 ②仅是观念的货币不是现实的货币

③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④不具有一般等价物职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商品——商品”、 “商品——货币——商品”这两个公式的区别是 ( ) A 前者是商品交换,后者不是商品交换

B 前者买卖行为在时空上不分,后者买卖行为在时空上分离 C 前者无等价物,后者有等价物 D 前者和后者都是商品交换

6.作为商品的食品,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必须保证其质量。这里的质量是指

A.商品的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 C.商品的价值量 D.商品的基本属性

7.货币之所以能同一切商品相交换,同时还能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这是由

A.货币的本质决定的 B.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决定的 C.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决定的 D.货币的基本职能决定的 8、商品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是 ( ) A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商品的价值 D 商品的交换价值

9.假冒伪劣商品被作为“仅次于毒品的第二大公害”来打击,这主要是因为( ) A.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B.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C.假冒伪劣产品的价值与价格相比相差悬殊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0、一般来说当通货膨胀严重、纸币贬值的时候,国家才会考虑发行大面额货币。但目前我国物价上涨水平保持在2%左右,非常平稳,因此没有必要发行大面额货币。如果发行.反而可能会唤起居民对通货膨胀的恐惧。居民对通货膨胀恐惧,是因为通货膨胀发生时

①人们手中的钱不值钱了 ②人们的存款数量必然增加 ③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下降 ④人们的存款所代表的实物数量减少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16分)材料一:2010年1月14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公布调查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8%,涨幅比上月扩大2.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

材料二:2010年楼市调控形势将更复杂,政府调控呈现“一增一减”:增的是政策性住房,减的是高价位商品房。有人建议,可以通过多发行人民币,大幅度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来解决这一难题。

(1)人民币为什么能够买“商品房”及其他商品?

(2)有人建议通过多发行人民币,大幅度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来解决房价难题。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参考答案

课内探究学案: 活动一:思考与理解

1、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一定不是商品;第二,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3、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被发现,同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4、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活动二:读材料,揭本质

答:由商品到货币的过程,也就是商品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且卖个好价钱,才能生存发展下去。反之,则意味着产品销售不出去,白白付出了劳动,他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商品生产者就要亏损,甚至破产。要使商品能卖出去,并卖个好价钱,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活动三:略

1——5:CBBDA 6——8:BAB

9、答:(1)货币执行了流通手段职能。(3分)

(2)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6分)

课后练习与提高

1——5:CCDAB 6——10:BACDA

11、(1)人民币是由我国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它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所以人们持有人民币就能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它的这种职能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3分)

(2)不同意。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人民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致使房价新一轮的上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而且还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3分)

【教学设计】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

一、教材分析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2、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3、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5、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信用工具,外汇

难点:外汇、汇率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一定的生活感知,教学中有些问题可以略而不讲,重点放在难点知识的突破上,可运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 “信用工具和外汇”,初步把握相关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一部分学生可能互相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

学生回答:信用卡、借记卡、灵通卡等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

(1)、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

(2)、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

(3)、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的提问,继续设问:什么是信用卡?如何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

(1)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2)信用卡

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使用信用卡消费更加简便、使用、高效与安全。我们应该学会使用信用卡。(了解常用信用卡的使用)

教师活动:出示一张支票(复印单)──这是我们学校为了购置多媒体给三联家电的一张票据,请大家看看,知道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结论,引导学生知道

(3)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转账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开出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账户。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学校从北京某公司购进一批餐具,我们学校应该怎样和这个公司结算呢?是否仍用支票结算?

学生活动:看书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汇票

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外埠结算一般使用汇票。汇票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又分为电汇和信汇。

汇票的使用,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2、外汇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欧洲优美的风光,假期间我计划去欧洲旅游,在那里我能使用人民币消费、购物吗?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1)含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工具。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

在经济生活中大家要了解外汇的特征(以外国货币表示;可自由兑换)以及外币与外汇的关系: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学生活动:思考课本关于“人民币外汇牌价”两个练习题,教师总结:

(3)人民币外汇牌价:

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汇率是经常变动的,为什么汇率经常变动?我国在美国、日本等国再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为什么保持汇率稳定,人民币不升值?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教师点评: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外汇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或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当局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

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汇率的升降调节进出口贸易;可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可以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等。

因为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生活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1、利用业余时间到银行调查了解信用卡的有关知识与使用情况

2、有条件的同学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的优点

九、板书设计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信用工具

(1)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2)信用卡

(3)支票

(4)汇票

2、外汇

(1)含义

(2)汇率的含义

(3)人民币外汇牌价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十、教学反思

本节学习了信用卡、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知识点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把握住信用卡和外汇这两个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教学中注意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切忌机械记忆。

【导学案】

第一课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利用课前25分钟,完成下列学案内容,并熟记、理解课本重点知识,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便于课堂上针对性强化学习。

二、预习内容

一、基础知识结构:

(一)信用工具

1、常用的结算方式:

(1)现金结算:

(2)转帐结算:

2、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

(1)信用卡:

①信用卡的含义:

②信用卡的功能和优点:

(2)支票:

①含义:

②支票的种类:

(二)外汇

1、外汇的含义:

2、汇率的含义: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

★补充知识

1、外汇与外币的关系:(1)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就是外币。外币是指外国的货币,包括外国的纸币、铸币;外汇通常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具体包括外币、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2)外币属于外汇的范围,但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因为外汇的实质是国际支付手段,如果某种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它就不能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外汇执行的主要是货币的支付手段的职能。(3)持有外汇意味着对外汇发行国拥有债权。持有外汇过多,一方面意味着国际支付能力强和有可能对外汇发行国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大量该由本国享受的资源,被借给外国利用,并要承担外汇贬值的风险。

2、关于币值变化的分析:(1)对货币升值的具体分析:一个国家的货币升值(上浮)后,同量的这种货币能比以前换取更多的他国货币,买到更多的他国商品。同时,这种货币的信誉及这个国家的经济地位也将随之提高。尽管有这些好处,但一般讲,不到不得已,任何国家都不会将其货币升值,因为这会给一个国家带来一些严重后果。如:①货币升值后,出口商品价格随之提高,进口商品价格相应降低,这会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对国际收支产生不利影响。②货币升值,使一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恶化,造成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国内矛盾加剧。③本国货币的升值,使这个国家的外汇储备或从外国调回的资金,折成本国的货币计算,也相应减少。因此,总体上看,货币升值,对一个国家来说弊大于利。西方发达国家一般不轻易选择将本国货币升值。(2)对货币贬值的具体分析:货币贬值后,出口商品价格随之降低,进口商品价格相应提高,从而有利于本国的出口,减少进口;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扩大旅游业发展;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主要工业国的货币贬值会影响其

他国家的贸易收支,由此可引起贸易战和汇率战。主要工业国的汇率变化还会引起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3)中国政府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态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持续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从根本上说,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小组内讨论交流预习成果,互相解疑答惑,完善问题答案,并标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展示。

2、思考、讨论、展示以下活动。

二、学习过程

探究1: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金钱,但同学们去餐厅买饭时却不一定用现金。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在购物、旅游、上学时也未必使用现金。我们还看到人们拿着一张卡轻轻一刷,交易就立刻完成了。我们还经常看到某些企业进行交易时自始至终都没有使用现金交易。

(1)材料中的“卡”是指什么?有什么作用?

(2)某些企业进行交易时使用的是什么结算手段?这种结算手段有什么好处?

探究2:某人要到美国探亲,他用5万元人民币到中国银行去兑换成美元,兑换比率是100美元=827.21元人民币,一周后他预计这些钱不够用,又兑换了部分美元,这次的兑换比率是100美元=826.35元人民币。

(1)前后两次兑换的比率不同,第二次兑换时人民币是否贬值了?

(2)人民币币值稳定有什么重要意义?

探究3: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有所上升,2008年4月9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0025元.

辨析:人民币升值使人民币更值钱。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有效训练要求:限时10分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互批,找出问题,并商量解决。

1.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是支票和信用卡,它们都是 ( ) A实物货币 B金属货币 C纸币 D信用货币

2.信用工具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刷卡消费之所以能够迅速普及,这是因为信用卡 ( )

①是一般等价物,可以提高支付结算效率,加速资金周转 ②可以减少现金流通,增强消费安全,方便信用管理 ③能节约大量的现金收付、清点、保管、押运等劳动,从而节省交易费用 ④集存款、取款、贷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够方便购物消费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为改善办学条件,某校在本市某金属制造厂购买300套桌椅,价值7万元,最方便可靠的结算方式是 ( )

A.使用信用卡 B.现金支票

C.转帐支票 D.现金支付

4、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外汇牌价,2007年12月10日100美元可兑人民币806.91

元,2008年12月10日100美元可兑人民币780.75元。这表明 ( )

A.外汇汇率在升高,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

B.外汇汇率在跌落,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

C.外汇汇率在升高,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

D.外汇汇率在跌落,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

5、我国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具体表现在 ( )

①相同的人民币能买更多的东西,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 ②货币是财富的代表,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能增加我国社会财富 ③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扩大就业,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④有利于维护世界金融稳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6.近几年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讨论成为国际上十分关注的话题。面对日美欧等国施压人民币升值,中国一再强调,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大前提。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顺利发展,弊多利少,对亚洲经济的顺利恢复和稳定成长,弊多于利。 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人民币升值反映在人民币汇率上是怎样的?

(2)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我国经济的顺利发展有哪些益处?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关于人民币的发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①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人民币是由国家决定的 ②纸币的面值是由国家决定的 ③各种面值的纸币发行多少是国家决定的 ④每种面值的纸币代表多大的价值是由国家决定的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2、国庆期间,南通王先生准备到桂林旅游。最适合王先生携带的信用工具是

A.现金 B.外汇

C.信用卡 D.支票

3、近几年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讨论成为国际上十分关注的话题。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经济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

①有利于中国进口,不利于中国出口,会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一定冲击 ②不利于我国引进境外直接投资 ③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④不利于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⑤银行储蓄将大幅增加,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⑥同样多的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的外币

A.①③④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⑥ D.②③④⑤

4、小张曾在网上看中了标价为5欧元的一件小饰品,那时的汇率为1欧元=10人民币元。一月后,欧元升值了5%。此时,用人民币购买这件小饰品,小张要比一个月前( )

A多支付人民币0.5元 B少支付人民币0.5元 C少支付人民币2.5元 D多支付人民币2.5

5、假如2008年9月10日,英镑兑换美元的汇率为100美元=83英镑.假如9月20日的汇率是100英镑=119.88美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英镑升值了 B美元升值了

C英镑对美元的汇率下降了 D美元对英镑的汇率上升了

6、假设2007年1单位M国货币/1单位N国货币为1:5.5。2008年,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其他条件不变,从购买力角度来看,则两国间的汇率为 ( )

A、1:4.95 B、1:5

C、1:5.6 D、1:6.058、

7、天津“泥人张”彩塑形神毕肖、栩栩如生,被誉为民族艺术的奇葩,深受中外人士喜爱。如果该商品以人民币表示的出口价格上涨5%,其他条件不变,美元贬值后该商品以美元标价应( )

A.上涨不足5% B.上涨5%以上 C.下降不足5% D.下降5%以上

8、没有稳定收入的人士很难申请到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因为银行信用卡是( )

A.商业银行对年满18周岁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B.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C.商业银行对拥有房、车等资产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D.商业银行对喜欢提前消费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9、截止到2008年底,中国外汇储备高达1.95万亿美元。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外汇安全构成威胁,这种威胁可能来自于( )

①中国之间贸易额下降②美国超额发行货币③美国对中国投资减少④美国国债价格下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选做题)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有所上升,2008年4月9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0025元.一些人认为:人民币汇率升高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要使人民币不断升值.

请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这一观点.

第一课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参考答案

课内探究学案:

课后练习与提高


相关文章

  • 政治课时作业1.1 神奇的货币
  • 政治课时作业1.1 神奇的货币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 1.新华网2011年1月17日电,1月17日,民政部从中央救灾物资昆明和南宁储备库紧急调运1万床棉被.1万件棉大衣和50吨彩条布帮助云南省做好当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受灾群众安 ...查看


  • 第01课神奇的货币知识点
  •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2.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3.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4.使用价值与价 ...查看


  • 1神奇的货币知识点测试
  • 鄂 托 克 前 旗 中 学 前 高二年级(上)政治导学案 鄂 托 克 旗 中 学 高二年级(上)政治导学案 E Tuo Ke QianQi Middle School 1神奇的货币知识点测试 时间3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姓名: 一. ...查看


  • 神奇的货币知识点总结
  •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商品 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要了解货币,就必须了解商品.(货币与商品不是同时产生的) 商品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选择题:什么是商品?或者某种特殊的商品,如商场里卖的矿泉水,和某人去山里 ...查看


  •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答案
  •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答案 课前预习案 一.填空 (一)商品:1.使用价值 价值 (二)货币: 1.一定阶段 2.固定地 3.一般等价物 4.大小 媒介 5.货币 货币 (五)信用卡.支票:1.(1)商业银行 (六)外汇和汇率:1.支付手段 兑 ...查看


  • 神奇的货币导学
  • 神奇的货币 考点:商品的含义及其理解 货币的含义 产生 本质 职能 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公式 纸币 通货膨胀 汇率 考查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 汇率变动及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 一. 商品 1.含义:商品是用于 探究:成为商品 ...查看


  • 201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第1课神奇的货币学案
  •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1课 神奇的货币 [本课考点] 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纸币的含义与纸币流通规律:信用卡的功能:外汇和汇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考查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流通规律:汇率变化及其影响. 关 ...查看


  • 必修1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 必修1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 ...查看


  • 神奇的"第二货币"是什么?
  • 500斤粮票换一个大立柜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粮票对很多家庭来说是"命根子",可是进入8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物资慢慢丰富起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肉.蛋和蔬菜的消费已部分取代粮食消费.用句老百姓的话说:现在油水大 ...查看


  • 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测试题
  • 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0年3月28日,由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博宥集团.江苏省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