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课改至今已经八年了。这八年里,我既在一线课堂执教过,也承担过十几间小学的语文教学指导工作,对照新课程理念,细细想来,发觉如今的教学还有很多时候存在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真让人不得不进行深刻地反思。 前些日子,我在基层学校听课,一位教师在教二年级教材中的《两只鸟蛋》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诗歌中的我从树杈上取下了一只什么样的鸟蛋?”这么简单的问题全班居然没有一个人回答!我估计并不是学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而是他们已经习惯了等待老师的答案,而在两年前,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尽情表现的场面已不见了。原因何在呢?难道当时的学生基础要比现在的好得多?而现在的学生却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解决?真是奇了怪了,我不禁愕然。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有怎样的用武之地呢?时下正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而这种压抑孩子思维的教学也许并不是少数啊!反思之余,不免把对课堂教学的一点看法写下来,希望对各位同行的教学有所启示。 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要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这段话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 语文课堂本身亦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知识,而且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来搜集。其实在学生心里,他们也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所以,无论面对有着怎样基础的学生,都应当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我尝试着从以下方面来谈谈具体做法。 1展示学习成果是一种快乐 教学每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搞好预习,这是许多教师的惯例。这种做法有助于提高教数效率,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极好途径,能有效地提高孩子们学习语文的能力。教师在上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时,常带会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完成。教学伊始,一定会安排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环节,一般来说,儿童大多具有较强烈的表现欲。何况通过预习、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如查字典、查文字资料、网络下载资料、请教家长等,都想在同学们面前表现一番。教师何不满足他们的这种欲望呢?不妨来个“成果展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让更多的人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相互启发。一位年轻的教师在教学《把青藏铁路修到拉萨去》之前,让学生课外去搜集有关修筑青藏铁路的资料。于是,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硷阅等方式,搜集到了很多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在课堂上,这位教师让学生汇报,看到全班几乎每个人都把手举得高高的。这时,如果让学生一个个来说、一个个来展示,一节课的时间全让给孩子们恐怕也不够。于是,这位教师索性让他们把自己的成果按一定顺序粘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一组组地欣赏。短短五分钟的预习汇报,已变成了小小的“成果展示会”。接下来展开教学,这位教师就感觉顺手多了,孩子们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也上升到了一个盎然的状态。 2学生的表演也能带来快乐 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故事性强,充满了人文性。有很多情节可以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来加以体会、感悟,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透彻,感悟得更为深刻。如果我们把课堂中含义深刻的句段、抽象的词语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当“小演员”来展开教学的话,效果要比一问一答的形式好得多。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西门豹》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然后自己排练、自己表演,并进行评比,还对表演好的学生颁发“最佳演员”奖。学生的兴致可浓了。只见孩子们的小脑袋凑在一起,研究课文中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情节,认真地设计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排演成课本剧,并搬到讲台上演出。这样的教学安排,解决了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人物性格的把握、文章主题的挖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孩子们感受到语文课堂原来可以学得这么轻松、这么快乐。 3让游戏给孩子们带来快乐 语文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而有的问题的确有一定难度。如何让学生在面对难题时也能信心百倍地去应战呢?遇到难过的关卡时,教师们常常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来解决,有时也依靠全班的力量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教师就来一个自己包办代替,把答案和盘托出。这种教学状态何趣之有?我们完全可以把整个课堂变成一个“知识大闯关”的游戏来进行,由易到难,逐个解决每一个问题。用这种游戏的形式,学生的思维怎么会打不开呢?他们自主学习的权力不是也得到归还了吗?当学生一个个都在用心思考时。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再也不会那么沉闷了。这种“闯关式”的游戏教学方式,在许多教师的课堂上经常用到,而且效果很好。 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应当放开手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打开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地“演”、尽情地“玩”,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教学境界啊!
实施新课改至今已经八年了。这八年里,我既在一线课堂执教过,也承担过十几间小学的语文教学指导工作,对照新课程理念,细细想来,发觉如今的教学还有很多时候存在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真让人不得不进行深刻地反思。 前些日子,我在基层学校听课,一位教师在教二年级教材中的《两只鸟蛋》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诗歌中的我从树杈上取下了一只什么样的鸟蛋?”这么简单的问题全班居然没有一个人回答!我估计并不是学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而是他们已经习惯了等待老师的答案,而在两年前,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尽情表现的场面已不见了。原因何在呢?难道当时的学生基础要比现在的好得多?而现在的学生却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解决?真是奇了怪了,我不禁愕然。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有怎样的用武之地呢?时下正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而这种压抑孩子思维的教学也许并不是少数啊!反思之余,不免把对课堂教学的一点看法写下来,希望对各位同行的教学有所启示。 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要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这段话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 语文课堂本身亦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知识,而且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来搜集。其实在学生心里,他们也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所以,无论面对有着怎样基础的学生,都应当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我尝试着从以下方面来谈谈具体做法。 1展示学习成果是一种快乐 教学每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搞好预习,这是许多教师的惯例。这种做法有助于提高教数效率,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极好途径,能有效地提高孩子们学习语文的能力。教师在上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时,常带会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完成。教学伊始,一定会安排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环节,一般来说,儿童大多具有较强烈的表现欲。何况通过预习、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如查字典、查文字资料、网络下载资料、请教家长等,都想在同学们面前表现一番。教师何不满足他们的这种欲望呢?不妨来个“成果展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让更多的人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相互启发。一位年轻的教师在教学《把青藏铁路修到拉萨去》之前,让学生课外去搜集有关修筑青藏铁路的资料。于是,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硷阅等方式,搜集到了很多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在课堂上,这位教师让学生汇报,看到全班几乎每个人都把手举得高高的。这时,如果让学生一个个来说、一个个来展示,一节课的时间全让给孩子们恐怕也不够。于是,这位教师索性让他们把自己的成果按一定顺序粘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一组组地欣赏。短短五分钟的预习汇报,已变成了小小的“成果展示会”。接下来展开教学,这位教师就感觉顺手多了,孩子们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也上升到了一个盎然的状态。 2学生的表演也能带来快乐 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故事性强,充满了人文性。有很多情节可以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来加以体会、感悟,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透彻,感悟得更为深刻。如果我们把课堂中含义深刻的句段、抽象的词语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当“小演员”来展开教学的话,效果要比一问一答的形式好得多。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西门豹》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然后自己排练、自己表演,并进行评比,还对表演好的学生颁发“最佳演员”奖。学生的兴致可浓了。只见孩子们的小脑袋凑在一起,研究课文中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情节,认真地设计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排演成课本剧,并搬到讲台上演出。这样的教学安排,解决了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人物性格的把握、文章主题的挖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孩子们感受到语文课堂原来可以学得这么轻松、这么快乐。 3让游戏给孩子们带来快乐 语文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而有的问题的确有一定难度。如何让学生在面对难题时也能信心百倍地去应战呢?遇到难过的关卡时,教师们常常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来解决,有时也依靠全班的力量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教师就来一个自己包办代替,把答案和盘托出。这种教学状态何趣之有?我们完全可以把整个课堂变成一个“知识大闯关”的游戏来进行,由易到难,逐个解决每一个问题。用这种游戏的形式,学生的思维怎么会打不开呢?他们自主学习的权力不是也得到归还了吗?当学生一个个都在用心思考时。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再也不会那么沉闷了。这种“闯关式”的游戏教学方式,在许多教师的课堂上经常用到,而且效果很好。 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应当放开手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打开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地“演”、尽情地“玩”,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教学境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