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21日 上午 10:56:23 来源:中国报道网 我要评论(0)
聚北京民俗文化 传全球华人心声
——记王树声与“华声天桥”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到天桥听评书、看杂耍、赏书画、吃小吃……乐不思返。这种种场景如今只能在散落的老旧默片,或是发黄缺角的相片中才能窥见一斑。老北京人无奈地将记忆封存了几十年,充满向往的年轻一代也只敢于心潮起伏时在头脑中凭空臆想一番。曾一度极为繁华的天桥为北京人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和憧憬。然而时过境迁,那些昔日的欢声笑语早已隐没在历史滚滚的长河之中,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中的现代繁荣,但无论怎样都让人感觉,似乎总是少了那么点文化底蕴。
有些东西可以被历史潮流吞没,有些则不可。“作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不能丢,那是一种民族精髓。老北京有好多传统文化都失传了,这是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的损失!”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将近10年来,始终矢志不渝,如“串糖葫芦”般将诸多老北京传统文化连成一片的王树声。
“天桥”不再是地名
天桥没有了,可天桥当年的盛景却并没有被人遗忘,再加上诸多绝活、绝技到如今快要成“绝版”,王树声心中暗暗起急,发誓一定要恢复老北京传统文化,让“天桥”复活!
他在自己的策划中写下了“华声天桥”四个字。有人看到就笑了,揶揄他说:“是不是因为你叫王树声,所以才叫‘华声’啊?中华的王树声?”
王树声立刻收起笑容,严肃而坚决地否定了这样的疑问。他告诉我们,“华”乃是“华夏民族、华夏文化、以及海内外华人”的“华”,“声”则是“心声”的“声”。仍旧冠以“天桥”二字是对原来天桥文化的纪念,整个名字隐含了“华夏子孙对宣扬华夏传统文化的呼声”以及“海内外华人恢复天桥文化的共同心声”这样一些意思。
对于那些猜测,王树声唯有叹息以对,他说:“我本是个画家,本就不着眼于利。我只是想做成一件事,一件大事,一件有意义的大事!名利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虚物,我只想让咱们老北京的传统文化不要丢失,让后代子孙也能看到,原来我们还有这么绝妙的东西!”
于是1999年,“天桥”复活了,“华声天桥”的出现打破了历史民俗文化有理论无实体的局面。然而从1999年在潘家园成立,到2006年4月迁至十里河,今年又将移居高碑店,华声天桥这一路走来竟磕磕绊绊、风风雨雨,走得十分艰辛。
盛年时曾在故宫博物院做了4年外宾接待工作的王树声,对“天桥”保护的匮乏感触颇多。“大批回国的海外华人至今仍保留着对天桥的记忆,谈起来还津津乐道。他们说北京的变化很大,但是老北京民俗文化保留下来的却很少。特别是代表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天桥和老艺人绝技绝活的消失,是北京的一大损失和遗憾。”虽然困难颇多,但重振天桥的努力一直没有止步,因为王树声的脑海中始终萦绕着一个希望:“我要让天桥不再是一个地名,而是北京民俗文化的名片和品牌!”
在搬迁选址的过程中,王树声接触到了高碑店村的领导和支芬书记,谈话间双方一拍即合,感到彼此都是想要做实事的人。很快,高碑店迁挪四家工厂,腾出四片连在一起的土地,郑重地交给了王树声,他们对王树声说:“我们信任你,信任‘华声天桥’这个品牌,更信任咱们老北京传统文化的魅力!”
就这样,华声天桥在高碑店村开始了逐步的建设,并将于今年择日开业,面向奥运,面向全世界,展现我们中华民族特别是老北京的传统民俗文化。
华声天桥的“精品”打造
华声天桥就犹如王树声心头的一块宝,一砖一瓦的建设,都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比如有的屋顶用的是筒瓦,做成明清建筑风格;有的用的是火瓦,属于老百姓民间的风格。楼与楼、瓦与瓦都要细分,从年代差异、地域差异、风格差异、来由等,每一片瓦,都能讲出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典故来。
再比如过去商户的楹联在华声天桥也要重现,过去,那些楹联教育百姓如何做人、如何报效国家,具有很好的意义。
王树声有一个愿望,街坊、游人到“华声天桥”来,不仅仅是看节目或采购,而且要能受到文化的熏陶。他一直在为实现这个愿望而努力着。
在问及园子是如何规划的,王树声为我们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
“北京的杂技是很珍贵的文化资源,多年来,这项文化资源被别人做得很好,我们自己却没有开发利用。所以,我们想利用现代高科技,与过去的绝活绝技相结合,打开国际大卖点!”华声天桥建了一个大剧场,立志要与国际接轨。这里的节目基本上都是国际上一些顶尖绝活绝技,如空中飞人、飞车走壁等等。这些顶尖的杂技项目在北京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表演场所,所以大剧场的开发可以说是弥补了北京杂技表演方面的缺失。
为了面向大众,让老百姓有一个去处,也让民间艺人们有一个展示、传承的平台,华声天桥还建立了一个低价位的小剧场,里面表演评书、梆曲等一类曲艺节目。
过去老天桥说起“打把势卖艺”,就不得不提到“宝三跤场”,如今宝三的传人也被聚齐在华声天桥,“宝三跤场”的名字也被沿用,以宝三传人为基础成员,将过去天桥的绝活展示出来。“宝三跤场”就设立在华声天桥的中幡撂跤场里,中幡和撂跤在清朝时非常盛行,老百姓都喜欢看。看到这些项目如今连一个正经的场子都没有,王树声便圈地摆场,为中幡和撂跤恢复了“打把势”的平台。
剧场和跤场周围布满了各色各样的老北京小吃。北京小吃的名声自不必说,说它是文化也一点都不为过。用王树声的话说:“什么是老北京的传统文化?四个字:吃喝玩乐!”就是要你高兴,就是要你享受!
什么是享受?大冬天外面飘着雪花,屋里当着众人的面,你怀中的蝈蝈清清脆脆来那么一声,放出来一看青翠碧绿,鲜嫩得跟根嫩葱似的,这时候的你心里这叫一美!享受!这就是文化的享受!王树声话锋一转说起了“鸣喉区”。北京的虫文化那可算是有历史了,都蟋蟀、养蝈蝈、金钟、纺织娘……虫怎么逮,怎么养,这都有一套学问。谁要有兴趣去研究,就到华声天桥的鸣喉区,保证能学到很多东西;国外的人来了,也能惊叹于我们民俗文化中“玩的享受”。
鸣喉区旁边还建有观赏鱼大世界,据王树声介绍,从目前来讲,这个鱼市在国内算是最大的了,占地上万平米,不但能达到传承“鱼文化”的目的,还解决了周边农民的就业问题,打破了原有养鱼无销路的困窘。北京、天津,甚至台湾、汕头等沿海地区的鱼商纷纷前来,将“鱼文化”做成了产业。
华声天桥还设置了工艺区——里面有民俗工艺,抖的空竹、放的风筝、老百姓健身的核桃、手串、佛珠、字画装裱、古玩杂项、紫砂等等,应有尽有;宠物用品一条街——里面猫粮、狗粮,宠物穿的、用的,非常齐全,还特别设立了教育展示厅,提醒大家“文明养狗”。此外还有茶楼、书场、书画院、民俗博物馆、步行街、宰相府、历史堂等等,共八大展区和八条特色街,使老北京的氛围非常浓郁。
华声天桥积聚人脉
高碑店华声天桥虽然还没有开业,但是2000多个铺面早早地就已租售一空。王树声对自己的事业显得胸有成竹。
在王树声眼里,华声天桥颇有“瓤子”。“瓤子”在北京话里是指一件事物的内在。对于百姓来说,华声天桥一直走低价位,做的又都是喜闻乐见,跟生活息息相关的“乐事”,这在人气方面,已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于国外的友人来说,更能满足他们猎奇的心理。
2006年4月,华声天桥从潘家园搬到十里河的时候,所有的商家都特别配合,仅用了几天就全部搬完。开业当天,游客人山人海,还有许多不知道消息的人利用各种途径在寻找。后来北京青年报联合网络媒体发起了一个名为“寻找华声天桥”的活动,仅仅一天,响应者就多达4000多人。
那些老艺人和民间艺人也了解王树声的为人,也想更多地为中华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纷纷表示,高碑店华声天桥一旦落成,他们一定会来。
有很多人说北京的传统文化只适合于老年人,年轻人根本不吃这一套。但王树声有他自己的看法。在将近十年的接待中,每年都会有一批台湾、澳门的学生,在寒暑假组会来到华声天桥。这些学生看到老北京的文化表演都非常激动,并且由衷地发出感叹:原来中国还有这么多好玩的东西!王树声认为,由于文革等原因,中国文化出现了断层的现象,他要把这断层的两边衔接起来,向年轻的一代,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
北京高碑店距离天安门仅八公里的距离,地处北京东长安街延长线上,使高碑店村成了离北京城市中心区最近的村庄。高碑店民俗文化村被北京市政府评为“最美的乡村”。华声天桥与华夏民俗园、励志堂、聚仙堂等合为一体被市区两级政府纳入北京市十二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之一。
2008北京奥运会即将召开,王树声认为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契机。华声天桥多年来一直努力打造一个有特色的、京城百姓喜欢的民俗文化园区,王树声希望在奥运期间,华声天桥可以成为展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一个舞台和北京发展国际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王树声在耐心地串着他的“糖葫芦”,面对奥运,面对全世界,老北京传统文化一个也不能少!相信我们马上就可以见到一个古香古色又极富民俗韵味的华声天桥,王树声和他的事业,为老北京民俗文化,为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精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发出感叹,我们民族有这样的人物,华夏文明不但会得以传承,更会在全世界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 duihuashijie
相关阅读
·前门情思大茶碗
·审美本能的觉醒 艺术真谛的再现
·聚北京民俗文化 传全球华人心声
·古琴之美
·积极发展成就的美丽
2010年03月21日 上午 10:56:23 来源:中国报道网 我要评论(0)
聚北京民俗文化 传全球华人心声
——记王树声与“华声天桥”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到天桥听评书、看杂耍、赏书画、吃小吃……乐不思返。这种种场景如今只能在散落的老旧默片,或是发黄缺角的相片中才能窥见一斑。老北京人无奈地将记忆封存了几十年,充满向往的年轻一代也只敢于心潮起伏时在头脑中凭空臆想一番。曾一度极为繁华的天桥为北京人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和憧憬。然而时过境迁,那些昔日的欢声笑语早已隐没在历史滚滚的长河之中,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中的现代繁荣,但无论怎样都让人感觉,似乎总是少了那么点文化底蕴。
有些东西可以被历史潮流吞没,有些则不可。“作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不能丢,那是一种民族精髓。老北京有好多传统文化都失传了,这是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的损失!”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将近10年来,始终矢志不渝,如“串糖葫芦”般将诸多老北京传统文化连成一片的王树声。
“天桥”不再是地名
天桥没有了,可天桥当年的盛景却并没有被人遗忘,再加上诸多绝活、绝技到如今快要成“绝版”,王树声心中暗暗起急,发誓一定要恢复老北京传统文化,让“天桥”复活!
他在自己的策划中写下了“华声天桥”四个字。有人看到就笑了,揶揄他说:“是不是因为你叫王树声,所以才叫‘华声’啊?中华的王树声?”
王树声立刻收起笑容,严肃而坚决地否定了这样的疑问。他告诉我们,“华”乃是“华夏民族、华夏文化、以及海内外华人”的“华”,“声”则是“心声”的“声”。仍旧冠以“天桥”二字是对原来天桥文化的纪念,整个名字隐含了“华夏子孙对宣扬华夏传统文化的呼声”以及“海内外华人恢复天桥文化的共同心声”这样一些意思。
对于那些猜测,王树声唯有叹息以对,他说:“我本是个画家,本就不着眼于利。我只是想做成一件事,一件大事,一件有意义的大事!名利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虚物,我只想让咱们老北京的传统文化不要丢失,让后代子孙也能看到,原来我们还有这么绝妙的东西!”
于是1999年,“天桥”复活了,“华声天桥”的出现打破了历史民俗文化有理论无实体的局面。然而从1999年在潘家园成立,到2006年4月迁至十里河,今年又将移居高碑店,华声天桥这一路走来竟磕磕绊绊、风风雨雨,走得十分艰辛。
盛年时曾在故宫博物院做了4年外宾接待工作的王树声,对“天桥”保护的匮乏感触颇多。“大批回国的海外华人至今仍保留着对天桥的记忆,谈起来还津津乐道。他们说北京的变化很大,但是老北京民俗文化保留下来的却很少。特别是代表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天桥和老艺人绝技绝活的消失,是北京的一大损失和遗憾。”虽然困难颇多,但重振天桥的努力一直没有止步,因为王树声的脑海中始终萦绕着一个希望:“我要让天桥不再是一个地名,而是北京民俗文化的名片和品牌!”
在搬迁选址的过程中,王树声接触到了高碑店村的领导和支芬书记,谈话间双方一拍即合,感到彼此都是想要做实事的人。很快,高碑店迁挪四家工厂,腾出四片连在一起的土地,郑重地交给了王树声,他们对王树声说:“我们信任你,信任‘华声天桥’这个品牌,更信任咱们老北京传统文化的魅力!”
就这样,华声天桥在高碑店村开始了逐步的建设,并将于今年择日开业,面向奥运,面向全世界,展现我们中华民族特别是老北京的传统民俗文化。
华声天桥的“精品”打造
华声天桥就犹如王树声心头的一块宝,一砖一瓦的建设,都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比如有的屋顶用的是筒瓦,做成明清建筑风格;有的用的是火瓦,属于老百姓民间的风格。楼与楼、瓦与瓦都要细分,从年代差异、地域差异、风格差异、来由等,每一片瓦,都能讲出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典故来。
再比如过去商户的楹联在华声天桥也要重现,过去,那些楹联教育百姓如何做人、如何报效国家,具有很好的意义。
王树声有一个愿望,街坊、游人到“华声天桥”来,不仅仅是看节目或采购,而且要能受到文化的熏陶。他一直在为实现这个愿望而努力着。
在问及园子是如何规划的,王树声为我们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
“北京的杂技是很珍贵的文化资源,多年来,这项文化资源被别人做得很好,我们自己却没有开发利用。所以,我们想利用现代高科技,与过去的绝活绝技相结合,打开国际大卖点!”华声天桥建了一个大剧场,立志要与国际接轨。这里的节目基本上都是国际上一些顶尖绝活绝技,如空中飞人、飞车走壁等等。这些顶尖的杂技项目在北京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表演场所,所以大剧场的开发可以说是弥补了北京杂技表演方面的缺失。
为了面向大众,让老百姓有一个去处,也让民间艺人们有一个展示、传承的平台,华声天桥还建立了一个低价位的小剧场,里面表演评书、梆曲等一类曲艺节目。
过去老天桥说起“打把势卖艺”,就不得不提到“宝三跤场”,如今宝三的传人也被聚齐在华声天桥,“宝三跤场”的名字也被沿用,以宝三传人为基础成员,将过去天桥的绝活展示出来。“宝三跤场”就设立在华声天桥的中幡撂跤场里,中幡和撂跤在清朝时非常盛行,老百姓都喜欢看。看到这些项目如今连一个正经的场子都没有,王树声便圈地摆场,为中幡和撂跤恢复了“打把势”的平台。
剧场和跤场周围布满了各色各样的老北京小吃。北京小吃的名声自不必说,说它是文化也一点都不为过。用王树声的话说:“什么是老北京的传统文化?四个字:吃喝玩乐!”就是要你高兴,就是要你享受!
什么是享受?大冬天外面飘着雪花,屋里当着众人的面,你怀中的蝈蝈清清脆脆来那么一声,放出来一看青翠碧绿,鲜嫩得跟根嫩葱似的,这时候的你心里这叫一美!享受!这就是文化的享受!王树声话锋一转说起了“鸣喉区”。北京的虫文化那可算是有历史了,都蟋蟀、养蝈蝈、金钟、纺织娘……虫怎么逮,怎么养,这都有一套学问。谁要有兴趣去研究,就到华声天桥的鸣喉区,保证能学到很多东西;国外的人来了,也能惊叹于我们民俗文化中“玩的享受”。
鸣喉区旁边还建有观赏鱼大世界,据王树声介绍,从目前来讲,这个鱼市在国内算是最大的了,占地上万平米,不但能达到传承“鱼文化”的目的,还解决了周边农民的就业问题,打破了原有养鱼无销路的困窘。北京、天津,甚至台湾、汕头等沿海地区的鱼商纷纷前来,将“鱼文化”做成了产业。
华声天桥还设置了工艺区——里面有民俗工艺,抖的空竹、放的风筝、老百姓健身的核桃、手串、佛珠、字画装裱、古玩杂项、紫砂等等,应有尽有;宠物用品一条街——里面猫粮、狗粮,宠物穿的、用的,非常齐全,还特别设立了教育展示厅,提醒大家“文明养狗”。此外还有茶楼、书场、书画院、民俗博物馆、步行街、宰相府、历史堂等等,共八大展区和八条特色街,使老北京的氛围非常浓郁。
华声天桥积聚人脉
高碑店华声天桥虽然还没有开业,但是2000多个铺面早早地就已租售一空。王树声对自己的事业显得胸有成竹。
在王树声眼里,华声天桥颇有“瓤子”。“瓤子”在北京话里是指一件事物的内在。对于百姓来说,华声天桥一直走低价位,做的又都是喜闻乐见,跟生活息息相关的“乐事”,这在人气方面,已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于国外的友人来说,更能满足他们猎奇的心理。
2006年4月,华声天桥从潘家园搬到十里河的时候,所有的商家都特别配合,仅用了几天就全部搬完。开业当天,游客人山人海,还有许多不知道消息的人利用各种途径在寻找。后来北京青年报联合网络媒体发起了一个名为“寻找华声天桥”的活动,仅仅一天,响应者就多达4000多人。
那些老艺人和民间艺人也了解王树声的为人,也想更多地为中华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纷纷表示,高碑店华声天桥一旦落成,他们一定会来。
有很多人说北京的传统文化只适合于老年人,年轻人根本不吃这一套。但王树声有他自己的看法。在将近十年的接待中,每年都会有一批台湾、澳门的学生,在寒暑假组会来到华声天桥。这些学生看到老北京的文化表演都非常激动,并且由衷地发出感叹:原来中国还有这么多好玩的东西!王树声认为,由于文革等原因,中国文化出现了断层的现象,他要把这断层的两边衔接起来,向年轻的一代,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
北京高碑店距离天安门仅八公里的距离,地处北京东长安街延长线上,使高碑店村成了离北京城市中心区最近的村庄。高碑店民俗文化村被北京市政府评为“最美的乡村”。华声天桥与华夏民俗园、励志堂、聚仙堂等合为一体被市区两级政府纳入北京市十二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之一。
2008北京奥运会即将召开,王树声认为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契机。华声天桥多年来一直努力打造一个有特色的、京城百姓喜欢的民俗文化园区,王树声希望在奥运期间,华声天桥可以成为展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一个舞台和北京发展国际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王树声在耐心地串着他的“糖葫芦”,面对奥运,面对全世界,老北京传统文化一个也不能少!相信我们马上就可以见到一个古香古色又极富民俗韵味的华声天桥,王树声和他的事业,为老北京民俗文化,为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精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发出感叹,我们民族有这样的人物,华夏文明不但会得以传承,更会在全世界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 duihuashijie
相关阅读
·前门情思大茶碗
·审美本能的觉醒 艺术真谛的再现
·聚北京民俗文化 传全球华人心声
·古琴之美
·积极发展成就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