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学
反思
刘红星
威海工业新区苘山中学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学反思
威海市工业新区苘山中学 刘红星
设计和执教本节课,我充分发挥自主学习、问题驱动和小组合作的教学优势,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这一课中,主要采用视频、图片作为主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力图通过视频、图片把历史更直观、透彻地呈现给学生,使相对简单的课文变得更加有血有肉,在带给学生一节生动的历史课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本课通过描述“启蒙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碰撞”,引导学生关注18 世纪末的法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动向;为了凸现启蒙思想对法国革命的作用,采用了“驳论”的方式,设计了路易十六的困惑,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按常规得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然后,提出一个足以“翻船”的问题,引出话题。
从效果来看,这种“欲擒故纵”的方法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假如只有新颖的观点而没有充分的史实依据,这一做法就有哗众取宠之嫌。因此,我运用史学研究的新成果,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文字、数据和图片资料,说明启蒙思想从社会精英的思考逐步得到大众普遍认同的过程,让学生在真实而鲜活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地感受18 世纪末的法国社会、深入观察和理解启蒙思想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对法国革命的推动作用。
在“大革命进程”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能清晰地凸现启蒙思想对于法国革命的引领作用,教学重点放在对于《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的文本解读上。经验表明,初三学生解读历史文献、尤其是理解历史文献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我将以上两份文献的解读设计为“体现了„„原则”、“批判了旧制度法国的„„”、“明确了未来新社会中的„„”的模式,运用电子白板技术将文献中的关键词汇重点标示,示范讲解,较为顺利地解决了这一困难,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文献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得以从真实的历史文献中感受启蒙精神如何贯彻于大革命的进程中,进一步理解和领悟启蒙对于革命的引领作用。
由于受自身学识所限,这节课存在将启蒙思想过于简单化、公式化的倾向。将启蒙各家的思想一概笼而统之地等同于抽象的“自由、平等”,而未能加以说明,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同时,我也深切感受到历史教学内容不仅就其本身
来说,是一个前后衔接的系统,而且还必须和学生的发展契合为有建构意义的系统———假如没有此前《启蒙思想》中的充分铺垫;如果没有让学生理解法国大革命的时代特征,懂得《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的精神所在及其重要价值,学生没有机会进一步学习分析、解释和评价历史文献,没有思维上的醒悟和情感上的体验„„那么,即使记住了“法国大革命”的所有细节,这堂课又有什么意义呢?
教后我感觉到还存在一些不足:
(1)由于视频教学还处在摸索、实践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比如个别学生完全把注意力放在视频当中,没有带着问题去思考,或者是被视频中其他无关重要的信息所吸引,影响了学习效率等。针对上述问题,在日后的尝试中,教师需要提高设问的趣味性,让设问成为学生观看视频时的引路人。对所筛选的视频做进一步的后期提炼,让视频更加紧凑,让视频和课文内容的联系更为密切,让学生更快找到所需的内容,避免过多其他无关痛痒的内容混淆学生视听,影响课堂效率。
(2)教师自身素质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在语言上更加生动、注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喜好。
在语速上控制好,抑扬顿挫,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要自己一人唱独角戏。
在表情上更加自然,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亲和力,肢体语言更加丰富。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学
反思
刘红星
威海工业新区苘山中学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学反思
威海市工业新区苘山中学 刘红星
设计和执教本节课,我充分发挥自主学习、问题驱动和小组合作的教学优势,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这一课中,主要采用视频、图片作为主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力图通过视频、图片把历史更直观、透彻地呈现给学生,使相对简单的课文变得更加有血有肉,在带给学生一节生动的历史课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本课通过描述“启蒙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碰撞”,引导学生关注18 世纪末的法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动向;为了凸现启蒙思想对法国革命的作用,采用了“驳论”的方式,设计了路易十六的困惑,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按常规得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然后,提出一个足以“翻船”的问题,引出话题。
从效果来看,这种“欲擒故纵”的方法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假如只有新颖的观点而没有充分的史实依据,这一做法就有哗众取宠之嫌。因此,我运用史学研究的新成果,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文字、数据和图片资料,说明启蒙思想从社会精英的思考逐步得到大众普遍认同的过程,让学生在真实而鲜活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地感受18 世纪末的法国社会、深入观察和理解启蒙思想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对法国革命的推动作用。
在“大革命进程”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能清晰地凸现启蒙思想对于法国革命的引领作用,教学重点放在对于《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的文本解读上。经验表明,初三学生解读历史文献、尤其是理解历史文献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我将以上两份文献的解读设计为“体现了„„原则”、“批判了旧制度法国的„„”、“明确了未来新社会中的„„”的模式,运用电子白板技术将文献中的关键词汇重点标示,示范讲解,较为顺利地解决了这一困难,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文献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得以从真实的历史文献中感受启蒙精神如何贯彻于大革命的进程中,进一步理解和领悟启蒙对于革命的引领作用。
由于受自身学识所限,这节课存在将启蒙思想过于简单化、公式化的倾向。将启蒙各家的思想一概笼而统之地等同于抽象的“自由、平等”,而未能加以说明,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同时,我也深切感受到历史教学内容不仅就其本身
来说,是一个前后衔接的系统,而且还必须和学生的发展契合为有建构意义的系统———假如没有此前《启蒙思想》中的充分铺垫;如果没有让学生理解法国大革命的时代特征,懂得《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的精神所在及其重要价值,学生没有机会进一步学习分析、解释和评价历史文献,没有思维上的醒悟和情感上的体验„„那么,即使记住了“法国大革命”的所有细节,这堂课又有什么意义呢?
教后我感觉到还存在一些不足:
(1)由于视频教学还处在摸索、实践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比如个别学生完全把注意力放在视频当中,没有带着问题去思考,或者是被视频中其他无关重要的信息所吸引,影响了学习效率等。针对上述问题,在日后的尝试中,教师需要提高设问的趣味性,让设问成为学生观看视频时的引路人。对所筛选的视频做进一步的后期提炼,让视频更加紧凑,让视频和课文内容的联系更为密切,让学生更快找到所需的内容,避免过多其他无关痛痒的内容混淆学生视听,影响课堂效率。
(2)教师自身素质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在语言上更加生动、注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喜好。
在语速上控制好,抑扬顿挫,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要自己一人唱独角戏。
在表情上更加自然,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亲和力,肢体语言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