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我们在不断探索着“轻负优质”的种种途径和方法,课堂有效教学和有效作业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有效作业设计进行重点的探讨,为破解困扰我们实现“轻负优质”目标的一个难题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法。
关键词:轻负优质; 有效作业
当前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作业布置多数只注重“双基”的训练,而忽略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多样性,作业设计往往缺少筛选、量大、质低,缺乏典型性,设计过程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缺乏层次性,部分学科作业批改反馈不及时,且一部分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缺乏时效性。能否设计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作业是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搞好作业的设计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1、依据多维目标,精选,精编各学科的作业
教师选择、编制的作业必须有助于达成学习目标,因此在精编,精选作业时,要依据多维目标,紧扣教学内容并注意以下三点:
①充分利用教科书的习题,教科书中的习题是编者精心设计编制的,针对每章节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根据练习的特点,功能及价值取向,可以将课后的练习分为:常规型练习、养成型练习、实践型练习、诊断型练习、展示型练习等类型。在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应依据以上练习的类型,功能,教学目标及学生学情编写适合所教学生发展的作业。
②适当设置补充作业,为后续学习做铺垫。难度应稍大于课后习题编制的巩固练习。这样既能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又利于教师依据学生作业反馈情况,有针对性设计下节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③进行作业设计时,除应用课后习题外,还应多参考有价值的各类报刊杂志等中的好题,以丰富作业的题型。此外教师还可以对每届学生的作业做及时总结,自己建立并指导学生建立“错解档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将历届学生高频错解题穿插在作业中,有效地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2、设计弹性作业,满足学生差异性学习
作业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差异,让后进生“吃得着”、“吃得了”让优等生“吃得好”、“吃得饱”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故教师在设计弹性作业时应注意以下二点:
①满足差异性。作业编制时可依据教学目标及学生个体差异可设计为三个梯度,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易模仿的题目;第二梯度:设计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题目,加强对知识的同化和运用;第三梯度:设计一些思考性和创造性强的题目,以利于对知识的强化和活用。
案例1:2014年浙江化学卷第27题,命题者的六问依次考查了焓变、熵变,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影响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条件等五个方面,前两问侧重于基础知识,后四问侧重于原理的应用,尤其是第五、第六问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这样的试题既能满足基础较差学生的成就心理(侧前三问),又可以让能力较强学生发挥水平(后三问)。
②突出典型性。具有典型性的习题对某些相似知识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情来选择一些典型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题目。
案例2:2014年浙江化学卷第29题。这是一道典型的考查有机化合物,相互联系的综合题,它们之间的转化所涉及的都是典型的化学反应,通过这道题,学生容易形成知识网络,掌握这些知识可以解决很多与这些典型反应相关的题目。
③注意延展性。作业设计也要善于挖掘学科知识的潜在功能,恰当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拓展。
案例3:2014年浙江化学卷第28题。这个题目利用葡萄糖制葡萄糖酸钙的化学实验。考查了氧化、趁热过滤、抽滤、洗涤、溶解性等知识来进行物质的制备、提纯,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的基本知识,而且使课本以外的知识得以补充,把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他们真正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3、及时反馈并矫正作业
提高作业的有效性,需要将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有机结合,教师可将教科书中的习题安排在课内口答或当堂作业。增加课内作业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作业提供了时机,教师当堂指导作业与批改课外作业是及时反馈的重要来源,也是及时矫正学生学习的依据,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对作业中发现的优点等及时加以总结,表扬和推广,同时要分析作业中错误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对学生提出个性化、建设性、鼓励性的建议,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有针对性的矫正作业,帮助学生及时纠错(发的作业教师必须认真批改)。
因此,学生做作业的过程是其对知识巩固,拓展及内化的过程,教师在选编作业时,还需要注意题目的时效性、典型性、差异性,让学生在做作业时能真正的体会到乐趣,提高自己的兴趣,从而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走出“高负低效”的误区。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5-21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我们在不断探索着“轻负优质”的种种途径和方法,课堂有效教学和有效作业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有效作业设计进行重点的探讨,为破解困扰我们实现“轻负优质”目标的一个难题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法。
关键词:轻负优质; 有效作业
当前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作业布置多数只注重“双基”的训练,而忽略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多样性,作业设计往往缺少筛选、量大、质低,缺乏典型性,设计过程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缺乏层次性,部分学科作业批改反馈不及时,且一部分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缺乏时效性。能否设计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作业是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搞好作业的设计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1、依据多维目标,精选,精编各学科的作业
教师选择、编制的作业必须有助于达成学习目标,因此在精编,精选作业时,要依据多维目标,紧扣教学内容并注意以下三点:
①充分利用教科书的习题,教科书中的习题是编者精心设计编制的,针对每章节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根据练习的特点,功能及价值取向,可以将课后的练习分为:常规型练习、养成型练习、实践型练习、诊断型练习、展示型练习等类型。在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应依据以上练习的类型,功能,教学目标及学生学情编写适合所教学生发展的作业。
②适当设置补充作业,为后续学习做铺垫。难度应稍大于课后习题编制的巩固练习。这样既能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又利于教师依据学生作业反馈情况,有针对性设计下节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③进行作业设计时,除应用课后习题外,还应多参考有价值的各类报刊杂志等中的好题,以丰富作业的题型。此外教师还可以对每届学生的作业做及时总结,自己建立并指导学生建立“错解档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将历届学生高频错解题穿插在作业中,有效地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2、设计弹性作业,满足学生差异性学习
作业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差异,让后进生“吃得着”、“吃得了”让优等生“吃得好”、“吃得饱”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故教师在设计弹性作业时应注意以下二点:
①满足差异性。作业编制时可依据教学目标及学生个体差异可设计为三个梯度,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易模仿的题目;第二梯度:设计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题目,加强对知识的同化和运用;第三梯度:设计一些思考性和创造性强的题目,以利于对知识的强化和活用。
案例1:2014年浙江化学卷第27题,命题者的六问依次考查了焓变、熵变,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影响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条件等五个方面,前两问侧重于基础知识,后四问侧重于原理的应用,尤其是第五、第六问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这样的试题既能满足基础较差学生的成就心理(侧前三问),又可以让能力较强学生发挥水平(后三问)。
②突出典型性。具有典型性的习题对某些相似知识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情来选择一些典型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题目。
案例2:2014年浙江化学卷第29题。这是一道典型的考查有机化合物,相互联系的综合题,它们之间的转化所涉及的都是典型的化学反应,通过这道题,学生容易形成知识网络,掌握这些知识可以解决很多与这些典型反应相关的题目。
③注意延展性。作业设计也要善于挖掘学科知识的潜在功能,恰当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拓展。
案例3:2014年浙江化学卷第28题。这个题目利用葡萄糖制葡萄糖酸钙的化学实验。考查了氧化、趁热过滤、抽滤、洗涤、溶解性等知识来进行物质的制备、提纯,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的基本知识,而且使课本以外的知识得以补充,把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他们真正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3、及时反馈并矫正作业
提高作业的有效性,需要将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有机结合,教师可将教科书中的习题安排在课内口答或当堂作业。增加课内作业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作业提供了时机,教师当堂指导作业与批改课外作业是及时反馈的重要来源,也是及时矫正学生学习的依据,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对作业中发现的优点等及时加以总结,表扬和推广,同时要分析作业中错误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对学生提出个性化、建设性、鼓励性的建议,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有针对性的矫正作业,帮助学生及时纠错(发的作业教师必须认真批改)。
因此,学生做作业的过程是其对知识巩固,拓展及内化的过程,教师在选编作业时,还需要注意题目的时效性、典型性、差异性,让学生在做作业时能真正的体会到乐趣,提高自己的兴趣,从而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走出“高负低效”的误区。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