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单纯 丰富 宁静 ——周国平教授在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上的演讲

2010年11月21日 08:思想者·连载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思想者小传

周国平 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1981年毕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等。所写的大量散文随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想通过这题目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对人生的主要体会。人生中到底什么是值得珍惜的,是值得你去追求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首先就要问一个问题:人的身上什么东西是最有价值的?我认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生命,另一个是精神。人的精神属性又可以相对地区分为理性 (头脑)、情感 (心灵)和灵魂。人一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两样东西,一个是幸福,一个是优秀。我的看法是,一个人如果保持生命的单纯,就是幸福的;而如果在精神上拥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就无疑是优秀的。下面我就先讲讲生命,然后讲讲精神。

生命应该是单纯的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过一句话,他说婴儿期是永远的救世者,为了引导堕落的人类重返天国,它不断地重新来到人类的怀抱。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真好!

现在这个时代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很多人关心物质的东西甚于生命,价值观念非常单一,个人赚钱成了头等大事。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我们从人生的定位来说,可能忽略了生命本身的需要。

其实,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质的欲望是两码事,但是现在我们往往是把两者混淆起来了。这一点,中国和西方的哲学家都很强调,在中国,尤其是道家非常强调这一点,就是说要保护好本来的完整的生命,用道家的话来说叫 “全性保真”,你的完整的真实的生命状态,你要保护好, “不以物害形”,就是不要用物质来损害身体,这是道家很重视的一点。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失去你的性命之情,就是你生命的本来状态。西方哲学家也是这样,古希腊对什么是幸福基本上有两派观点,一派叫作快乐主义,一派叫作完善主义。快乐主义的代表人物就是古希腊的伊壁鸠鲁。他强调,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就是你身体健康,灵魂宁静,那就是幸福。人为什么会痛苦,就是欲望超过了你生命本身的需要,本来不是你生命必需的东西,但是却成了你生命主要的追求目标,欲望超过了生命的本身需要,这是痛苦的主要根源。按照伊壁鸠鲁的观点,自然的需要都是容易得到满足的,大自然把人产生出来以后,大自然是给你生存的条件的,但是如果你超出这个就不一样了。什么才是生命本身的需要呢?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对外部自然的需要,就是一个好的自然环境,另一个是人身上那些自然的需要,比如健康、安全等等。还有就是我非常强调

的一点:爱情、亲情、家庭。这是生命骨子里的东西,是最核心的、最根本的需要。

我这一辈子幸福感最强烈的时候,一个是17岁刚上大学的时候,突然发现世界上有那么多漂亮的姑娘,这世界真是太美好了!还有就是当爸爸的时候。当然那一段我的人生挫折也挺大的。我的第一个女儿,在她满月的时候就发现了患有先天性的癌症,仅仅活了一年半。后来,我给她写了一本书,叫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但是我感谢老天,他没有抛弃我,又让我当了爸爸。今年初,我出了一本书,叫 《宝贝,宝贝》,就是写我第二个女儿啾啾的。我真的认为,当你迎来小生命的时候,那种幸福感是难以形容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其实他是一个小动物,他是个幼仔,那时候你也变成了一个动物,变成了成年兽。当成年兽实际上是非常单纯的,回归了生命的单纯,成天就是伺候这个小身体,我觉得非常有滋味。

所以我说,大自然安排的这个事情,爱情也好,亲情也好,你们不要看轻它,它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它不仅给了我最大的幸福,也给了我巨大的启示。这启示就是,它净化了我的生命,净化了我的心灵。我们平时活得太复杂了,我们把名啊、利啊、身份、地位、财富、权力等等都看得非常重,但是你仔细想一想,这些东西和你生命本身的东西相比,其实是表面的。尽管我们在社会上立足也需要这些,但是你始终要保持一种清醒,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你不能一辈子为这些东西活,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过一句话,他说婴儿期是永远的救世者,为了引导堕落的人类重返天国,它不断地重新来到人类的怀抱。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真好!

很多人问我,周老师,你最看重的是你的什么身份,哲学家、学者、作家?我说我最看重的是爸爸、父亲,我觉得如果我不当父亲,我的生命将是一辈子的缺憾。我们要珍惜平凡生活的价值,其实这个平凡的生活构成了人类生活的永恒的核心,所有的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到平凡生活,都要用平凡生活来衡量它到底好不好。我很赞成法国的一个哲学家叫蒙田,他说一个人能和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讲也是这样,你的GDP再高,如果老百姓的生活不能过好,没有尊严感、安全感,那么这就不能算是国家治理的成功。

有人说金钱是万恶之源,我觉得这句话是错的。金钱本身是中性的,是手段,看你怎么用,贪婪才是万恶之源。怎么样才能用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对待金钱呢?我总结出四条:第一就是用正当的手段去获得金钱,对于不义之财不动心。第二就是有了财富以后你仍然要保持超脱的心态,把金钱看成是身外之物。第三就是在富裕以后,仍然要过一种简朴的生活。第四就是永远不要把金钱、财富作为目标,而应作为满足你基本生活、精神需要的手段。

精神的高贵离不开发问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不是为了名利,这个“利”也包括所谓的经济效益。这也就是说,精神生活、智力生活本身就是价值,不能用物质收益去衡量它的价值。

接下来我想谈谈头脑的丰富和心灵的丰富。人作为一个精神性存在,他的精神属性是人之为人的特点,所以从人的境界来说,我觉得更重要的就是要让你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上优秀的人,让你的每一种精神属性得到很好的生长。人最重要的智力素质是什么?我认为第一是好奇心。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都说过哲学是从惊疑开始的,当一个人对世界感到惊奇、对人生感到疑惑的时候,他就开始在进行哲学思考了。哲学问题并不是几个头脑奇怪的哲学家硬想

出来的,而是人生本身所包含的,我们每一个人理性觉醒时就会去想。这一点我从我女儿身上看得特别清楚。啾啾从三四岁就开始提问题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其中有些是真正的哲学问题。比如说,她四五岁的时候,就会问她妈妈,云后面是什么,她妈妈说云后面是星星,她再问星星后面是什么,妈妈说星星后面还是星星,她说我问的最后那个是什么,妈妈说没有最后的。这个时候她就转过头来问我,她说爸爸,这怎么可能呢,她说你看我们的屋顶都有天花板的,天也应该有天花板吧?这就是康德说的哲学上很难解答的四个二律背反问题中的一个——世界在空间上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人都是有好奇心的,类似于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是谁”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人生困境的反映。

哲学实际上就是要把这类问题想明白。如果你们真的想要了解什么是哲学的话,就应该去读大师的作品,去读原著,而不是教材、教条。哲学按照它的本意来说就是爱智慧,就是让你去想人生的那些大问题,世界的那些大问题。真正的哲学问题往往是没有答案的,但是想这些问题的人和不想这些问题的人,他们的思想境界是不一样的,他们的人生格调是不一样的,学哲学真正的作用是这个。爱因斯坦说神圣的好奇心是一颗脆弱的幼苗,它很容易被扼杀掉。所以大家要保护自己的好奇心,要发展自己的兴趣。

另一个重要的智力要素,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爱因斯坦把独立思考的能力称为老天赐予我们的不可多得的天赋,他称之为内在自由。一个人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就能够实现内心的自由。

那么学校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认为相对于好奇心,应该培养学生快乐学习的能力;相对于独立思考,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你要知道自己学习的兴趣是什么,然后根据兴趣安排自己的学习,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智力活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你不能用物质来衡量它的价值。

有一年,丁肇中先生在南京做讲座,当时有一个听众提问说,丁先生,你现在的研究项目有什么经济效益?丁先生一听就愣住了,说: “我不知道”。他说,实际上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一届第二届奖给X光和电子的发明,包括后来的原子能物理学、量子力学,这些项目在一开始的时候都被看作是花钱最多最没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它们的所谓的经济效益都是后来才知道的,是后来才显示出来的。然后他说了一句话: “其实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不是为了名利”,这个 “利”也包括所谓的经济效益。就是说,一个个人,为了个人的名利去搞科研,这是卑劣的,这是比较渺小的;一个民族,为了所谓的经济效益去搞科研,也是渺小的。这也就是说,精神生活、智力生活本身就是价值,不能用物质收益去衡量它的价值。这是包括马克思在内的欧洲人文精神的伟大传统。马克思的很多著作里面有一个一贯的思想,他强调一点,就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就是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而活动,人的本质在于自由活动。他说:真正的自由王国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那就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能力的发展。能力的发展本身就是目的,老天给了你最好的东西——精神能力,让它生长让它发展,你自己从这种能力的发展里面去享受,享受你的精神属性,这就是目的本身,让所有人都能这样,这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所以我说,在学校里面,养成对智力活动的爱好,喜欢智力活动,品尝到智力活动的快乐,这一点非常重要。学习本身是快乐的。什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是说有了大学学历,有了博士硕士学位就是知识分子了。我看一个人是不是知识分子,就看他是不是真正品尝到了

智力活动的快乐,从此养成了智力活动的习惯,一辈子也改不了了,你不让他搞智力活动不让他动脑子不让他学习他就难受,这样的人才叫做知识分子。他是真正热爱,是真正尝到了快乐了,所以养成了这个习惯,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这是快乐学习的能力,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应该自学,应该自己支配自己的学习,当学习的主人,我称之为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认为所有有作为的人,其实都是自学者,真正有效率的学习肯定就是自学,你自己安排的学习。你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自己去支配自己的学习,这是最有效率的学习。

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要做学习的主人。首先你要对学习感兴趣,然后你要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要安排自己的学习。英国哲学家怀海特说过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等你把在课堂上学的东西都忘记了,把为考试而背诵的东西都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如果你把上课学的考试背的全忘了以后什么也没剩下的话,那你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是白受了教育了。那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就是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用怀海特的话来说,就是 “一种融入你的血肉的智力活动的习惯”。这个东西是最根本的。怀海特还说,知识性的东西你不用是很容易忘记的,你要用的话很容易查到,那么你把你的精力都花在这上面干什么?爱因斯坦也说过,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识不是培养专家。我理解,教育和做人是一回事,就是你认为人生什么东西是最有价值的,那么教育就要为这个东西打下基础,那就是做一个精神上优秀的人,你的各种精神属性发展良好的人,这是教育目的之所在。

内心的丰富源于阅读的熏陶

一个人应该从自己的性情出发,不要把功利看得太重要。人生的第一目标应该是优秀而不是成功,应该把成功作为一个副产品,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样,哪怕你不成功,你的生活也是有意义的,你的内心是充实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不光是有智力的动物,人还是有情感的动物。这个情感我理解是一个广义的情感,是一种心灵生活,是内心生活,是感受能力。人有认识能力,还有感受能力。认识能力是针对世界的,或者针对事物的,去认识一个事物。那么人还有感受能力,感受能力往往是面对事物对于自己人生的意义,所以你会被触动,你内心会有快乐、有难过、有悲喜,你是投入情感的,那么这种东西就是人的感受能力。如果你光是发展你的智力,那么你仅仅只是一个思维的机器,人还应该做一个人性丰满的人,要有丰富的内心生活。人有没有丰富的内心生活真是大不一样。实际上,我就觉得一个人看世界他是按照他内心丰富的程度来看的。有的人内心很贫乏,他看到的世界也绝对是很贫乏的,如果他只有一个功利的目的,那他看世界就只有一个功利的角度,他就看不到世界上美的、丰富的东西。泰戈尔说过一句话,他说:如果我小时候没有听过那些童话故事,没有看过《一千零一夜》和《鲁宾逊漂流记》的话,那我现在眼中的世界就不会这么美好。这说明,人的内心的丰富是熏陶出来的。

我们不管是读什么专业的,如果你要真正作为一个人来生活,一个有精神属性的有内心生活的人来生活的话,那我就强调你一定要养成阅读的习惯。我说的阅读不仅仅是指读那些专业的书,而是指读那些人文方面的书,尤其是人文经典著作,文学、历史、哲学,应该多读一些这样的书。不管什么专业,应该有这样的人文素养,为了你的内心丰富,为了你真正地生活在一个更丰富的世界上,而不仅仅是一个功利的世界上。

关于读书,我的主张是,第一,多阅读,少看电视少上网。书籍和网络是不一样的,人类最宝贵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用书籍的形式保存下来的,虽然现在好多书都变成了网络上的文

档了,但是没有几个人上网是去看那些经典著作的,基本都是看八卦新闻或者聊天,最不济的就是玩游戏了。我非常欣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关于电视和书籍的一个比较。波兹曼说,电视有两个特点,一是追求信息的快和新,另一个是用图像来表达。与此相反,书籍不是追求快和新的,书籍中有一个悠久的传统。另外,书籍是用文字来表达的,文字是抽象符号,要理解抽象符号你必须动脑筋思考。所以他说,实际上通过电视人类越来越野蛮化了,越来越没文化了。我想他的警告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二,读什么?要多读经典著作,少读或者不读畅销书。什么是畅销书啊?我觉得有一个定义下得特别好,就是说:今天人人在谈论,一年以后没有人再理睬的书就是畅销书。完全是快餐式的,过眼烟云,你把你的时间浪费在那上面干什么?

第三,我强调要读原著,不要去读那些二手、三手的那些材料。 《论语》你就要去读孔子的《论语》,你不要只去读“感悟”“心得”之类的东西,你读了这些东西你仍然不知道孔子。学哲学也是这样,要去读哲学家的原著,我是真的感觉到我是读了原著才知道什么是哲学的,读了柏拉图,读了康德,读了叔本华、尼采,我才知道什么是哲学,光看教科书你是不知道的。有一个古希腊哲学家,叫克里斯迪普,他说过一句话:有的人很奇怪,他们喜欢哲学,但是他们不去读哲学家的原著,去读那些解释性的作品,这就好像一个人爱上了女主人但是怕麻烦而去向女仆求爱一样。那不是很可笑吗?但是现在向女仆求爱的比比皆是,都不敢向女主人求爱,其实女主人可能比女仆更平易近人。

除了养成阅读的习惯之外,我建议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其实每一个会写字的人都应该写日记,我真的觉得一个人真正能留住的,其实要说什么也留不住,生活总是在流逝,但是你总是应该用某种方式把它留住,把它变成你心灵的财富。

有的人认为,读人文方面的著作是人文学者的事情,写作好像是作家的事情,我觉得这其实是个天大的误会。在我看来,阅读、写作是属于每一个关心心灵生活的人,它们应该是非职业的。托尔斯泰说:写作的职业化是文学堕落的根源。我觉得讲得非常对。

我想,一个人还是应该从自己的性情出发,不要把功利看得太重要。人生的第一目标应该是优秀而不是成功,应该把成功作为一个副产品,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样,哪怕你不成功,你的生活也是有意义的,你的内心是充实的。在我们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只要你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觉得成功的机会总是有的。而且一旦成功,就是真正的成功,是有内涵的成功,而不是表面的成功。

人生的境界:单纯 丰富 宁静 ——周国平教授在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上的演讲

2010年11月21日 08:思想者·连载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思想者小传

周国平 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1981年毕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等。所写的大量散文随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想通过这题目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对人生的主要体会。人生中到底什么是值得珍惜的,是值得你去追求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首先就要问一个问题:人的身上什么东西是最有价值的?我认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生命,另一个是精神。人的精神属性又可以相对地区分为理性 (头脑)、情感 (心灵)和灵魂。人一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两样东西,一个是幸福,一个是优秀。我的看法是,一个人如果保持生命的单纯,就是幸福的;而如果在精神上拥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就无疑是优秀的。下面我就先讲讲生命,然后讲讲精神。

生命应该是单纯的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过一句话,他说婴儿期是永远的救世者,为了引导堕落的人类重返天国,它不断地重新来到人类的怀抱。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真好!

现在这个时代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很多人关心物质的东西甚于生命,价值观念非常单一,个人赚钱成了头等大事。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我们从人生的定位来说,可能忽略了生命本身的需要。

其实,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质的欲望是两码事,但是现在我们往往是把两者混淆起来了。这一点,中国和西方的哲学家都很强调,在中国,尤其是道家非常强调这一点,就是说要保护好本来的完整的生命,用道家的话来说叫 “全性保真”,你的完整的真实的生命状态,你要保护好, “不以物害形”,就是不要用物质来损害身体,这是道家很重视的一点。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失去你的性命之情,就是你生命的本来状态。西方哲学家也是这样,古希腊对什么是幸福基本上有两派观点,一派叫作快乐主义,一派叫作完善主义。快乐主义的代表人物就是古希腊的伊壁鸠鲁。他强调,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就是你身体健康,灵魂宁静,那就是幸福。人为什么会痛苦,就是欲望超过了你生命本身的需要,本来不是你生命必需的东西,但是却成了你生命主要的追求目标,欲望超过了生命的本身需要,这是痛苦的主要根源。按照伊壁鸠鲁的观点,自然的需要都是容易得到满足的,大自然把人产生出来以后,大自然是给你生存的条件的,但是如果你超出这个就不一样了。什么才是生命本身的需要呢?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对外部自然的需要,就是一个好的自然环境,另一个是人身上那些自然的需要,比如健康、安全等等。还有就是我非常强调

的一点:爱情、亲情、家庭。这是生命骨子里的东西,是最核心的、最根本的需要。

我这一辈子幸福感最强烈的时候,一个是17岁刚上大学的时候,突然发现世界上有那么多漂亮的姑娘,这世界真是太美好了!还有就是当爸爸的时候。当然那一段我的人生挫折也挺大的。我的第一个女儿,在她满月的时候就发现了患有先天性的癌症,仅仅活了一年半。后来,我给她写了一本书,叫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但是我感谢老天,他没有抛弃我,又让我当了爸爸。今年初,我出了一本书,叫 《宝贝,宝贝》,就是写我第二个女儿啾啾的。我真的认为,当你迎来小生命的时候,那种幸福感是难以形容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其实他是一个小动物,他是个幼仔,那时候你也变成了一个动物,变成了成年兽。当成年兽实际上是非常单纯的,回归了生命的单纯,成天就是伺候这个小身体,我觉得非常有滋味。

所以我说,大自然安排的这个事情,爱情也好,亲情也好,你们不要看轻它,它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它不仅给了我最大的幸福,也给了我巨大的启示。这启示就是,它净化了我的生命,净化了我的心灵。我们平时活得太复杂了,我们把名啊、利啊、身份、地位、财富、权力等等都看得非常重,但是你仔细想一想,这些东西和你生命本身的东西相比,其实是表面的。尽管我们在社会上立足也需要这些,但是你始终要保持一种清醒,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你不能一辈子为这些东西活,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过一句话,他说婴儿期是永远的救世者,为了引导堕落的人类重返天国,它不断地重新来到人类的怀抱。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真好!

很多人问我,周老师,你最看重的是你的什么身份,哲学家、学者、作家?我说我最看重的是爸爸、父亲,我觉得如果我不当父亲,我的生命将是一辈子的缺憾。我们要珍惜平凡生活的价值,其实这个平凡的生活构成了人类生活的永恒的核心,所有的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到平凡生活,都要用平凡生活来衡量它到底好不好。我很赞成法国的一个哲学家叫蒙田,他说一个人能和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讲也是这样,你的GDP再高,如果老百姓的生活不能过好,没有尊严感、安全感,那么这就不能算是国家治理的成功。

有人说金钱是万恶之源,我觉得这句话是错的。金钱本身是中性的,是手段,看你怎么用,贪婪才是万恶之源。怎么样才能用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对待金钱呢?我总结出四条:第一就是用正当的手段去获得金钱,对于不义之财不动心。第二就是有了财富以后你仍然要保持超脱的心态,把金钱看成是身外之物。第三就是在富裕以后,仍然要过一种简朴的生活。第四就是永远不要把金钱、财富作为目标,而应作为满足你基本生活、精神需要的手段。

精神的高贵离不开发问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不是为了名利,这个“利”也包括所谓的经济效益。这也就是说,精神生活、智力生活本身就是价值,不能用物质收益去衡量它的价值。

接下来我想谈谈头脑的丰富和心灵的丰富。人作为一个精神性存在,他的精神属性是人之为人的特点,所以从人的境界来说,我觉得更重要的就是要让你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上优秀的人,让你的每一种精神属性得到很好的生长。人最重要的智力素质是什么?我认为第一是好奇心。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都说过哲学是从惊疑开始的,当一个人对世界感到惊奇、对人生感到疑惑的时候,他就开始在进行哲学思考了。哲学问题并不是几个头脑奇怪的哲学家硬想

出来的,而是人生本身所包含的,我们每一个人理性觉醒时就会去想。这一点我从我女儿身上看得特别清楚。啾啾从三四岁就开始提问题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其中有些是真正的哲学问题。比如说,她四五岁的时候,就会问她妈妈,云后面是什么,她妈妈说云后面是星星,她再问星星后面是什么,妈妈说星星后面还是星星,她说我问的最后那个是什么,妈妈说没有最后的。这个时候她就转过头来问我,她说爸爸,这怎么可能呢,她说你看我们的屋顶都有天花板的,天也应该有天花板吧?这就是康德说的哲学上很难解答的四个二律背反问题中的一个——世界在空间上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人都是有好奇心的,类似于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是谁”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人生困境的反映。

哲学实际上就是要把这类问题想明白。如果你们真的想要了解什么是哲学的话,就应该去读大师的作品,去读原著,而不是教材、教条。哲学按照它的本意来说就是爱智慧,就是让你去想人生的那些大问题,世界的那些大问题。真正的哲学问题往往是没有答案的,但是想这些问题的人和不想这些问题的人,他们的思想境界是不一样的,他们的人生格调是不一样的,学哲学真正的作用是这个。爱因斯坦说神圣的好奇心是一颗脆弱的幼苗,它很容易被扼杀掉。所以大家要保护自己的好奇心,要发展自己的兴趣。

另一个重要的智力要素,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爱因斯坦把独立思考的能力称为老天赐予我们的不可多得的天赋,他称之为内在自由。一个人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就能够实现内心的自由。

那么学校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认为相对于好奇心,应该培养学生快乐学习的能力;相对于独立思考,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你要知道自己学习的兴趣是什么,然后根据兴趣安排自己的学习,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智力活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你不能用物质来衡量它的价值。

有一年,丁肇中先生在南京做讲座,当时有一个听众提问说,丁先生,你现在的研究项目有什么经济效益?丁先生一听就愣住了,说: “我不知道”。他说,实际上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一届第二届奖给X光和电子的发明,包括后来的原子能物理学、量子力学,这些项目在一开始的时候都被看作是花钱最多最没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它们的所谓的经济效益都是后来才知道的,是后来才显示出来的。然后他说了一句话: “其实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不是为了名利”,这个 “利”也包括所谓的经济效益。就是说,一个个人,为了个人的名利去搞科研,这是卑劣的,这是比较渺小的;一个民族,为了所谓的经济效益去搞科研,也是渺小的。这也就是说,精神生活、智力生活本身就是价值,不能用物质收益去衡量它的价值。这是包括马克思在内的欧洲人文精神的伟大传统。马克思的很多著作里面有一个一贯的思想,他强调一点,就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就是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而活动,人的本质在于自由活动。他说:真正的自由王国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那就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能力的发展。能力的发展本身就是目的,老天给了你最好的东西——精神能力,让它生长让它发展,你自己从这种能力的发展里面去享受,享受你的精神属性,这就是目的本身,让所有人都能这样,这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所以我说,在学校里面,养成对智力活动的爱好,喜欢智力活动,品尝到智力活动的快乐,这一点非常重要。学习本身是快乐的。什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是说有了大学学历,有了博士硕士学位就是知识分子了。我看一个人是不是知识分子,就看他是不是真正品尝到了

智力活动的快乐,从此养成了智力活动的习惯,一辈子也改不了了,你不让他搞智力活动不让他动脑子不让他学习他就难受,这样的人才叫做知识分子。他是真正热爱,是真正尝到了快乐了,所以养成了这个习惯,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这是快乐学习的能力,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应该自学,应该自己支配自己的学习,当学习的主人,我称之为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认为所有有作为的人,其实都是自学者,真正有效率的学习肯定就是自学,你自己安排的学习。你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自己去支配自己的学习,这是最有效率的学习。

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要做学习的主人。首先你要对学习感兴趣,然后你要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要安排自己的学习。英国哲学家怀海特说过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等你把在课堂上学的东西都忘记了,把为考试而背诵的东西都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如果你把上课学的考试背的全忘了以后什么也没剩下的话,那你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是白受了教育了。那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就是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用怀海特的话来说,就是 “一种融入你的血肉的智力活动的习惯”。这个东西是最根本的。怀海特还说,知识性的东西你不用是很容易忘记的,你要用的话很容易查到,那么你把你的精力都花在这上面干什么?爱因斯坦也说过,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识不是培养专家。我理解,教育和做人是一回事,就是你认为人生什么东西是最有价值的,那么教育就要为这个东西打下基础,那就是做一个精神上优秀的人,你的各种精神属性发展良好的人,这是教育目的之所在。

内心的丰富源于阅读的熏陶

一个人应该从自己的性情出发,不要把功利看得太重要。人生的第一目标应该是优秀而不是成功,应该把成功作为一个副产品,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样,哪怕你不成功,你的生活也是有意义的,你的内心是充实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不光是有智力的动物,人还是有情感的动物。这个情感我理解是一个广义的情感,是一种心灵生活,是内心生活,是感受能力。人有认识能力,还有感受能力。认识能力是针对世界的,或者针对事物的,去认识一个事物。那么人还有感受能力,感受能力往往是面对事物对于自己人生的意义,所以你会被触动,你内心会有快乐、有难过、有悲喜,你是投入情感的,那么这种东西就是人的感受能力。如果你光是发展你的智力,那么你仅仅只是一个思维的机器,人还应该做一个人性丰满的人,要有丰富的内心生活。人有没有丰富的内心生活真是大不一样。实际上,我就觉得一个人看世界他是按照他内心丰富的程度来看的。有的人内心很贫乏,他看到的世界也绝对是很贫乏的,如果他只有一个功利的目的,那他看世界就只有一个功利的角度,他就看不到世界上美的、丰富的东西。泰戈尔说过一句话,他说:如果我小时候没有听过那些童话故事,没有看过《一千零一夜》和《鲁宾逊漂流记》的话,那我现在眼中的世界就不会这么美好。这说明,人的内心的丰富是熏陶出来的。

我们不管是读什么专业的,如果你要真正作为一个人来生活,一个有精神属性的有内心生活的人来生活的话,那我就强调你一定要养成阅读的习惯。我说的阅读不仅仅是指读那些专业的书,而是指读那些人文方面的书,尤其是人文经典著作,文学、历史、哲学,应该多读一些这样的书。不管什么专业,应该有这样的人文素养,为了你的内心丰富,为了你真正地生活在一个更丰富的世界上,而不仅仅是一个功利的世界上。

关于读书,我的主张是,第一,多阅读,少看电视少上网。书籍和网络是不一样的,人类最宝贵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用书籍的形式保存下来的,虽然现在好多书都变成了网络上的文

档了,但是没有几个人上网是去看那些经典著作的,基本都是看八卦新闻或者聊天,最不济的就是玩游戏了。我非常欣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关于电视和书籍的一个比较。波兹曼说,电视有两个特点,一是追求信息的快和新,另一个是用图像来表达。与此相反,书籍不是追求快和新的,书籍中有一个悠久的传统。另外,书籍是用文字来表达的,文字是抽象符号,要理解抽象符号你必须动脑筋思考。所以他说,实际上通过电视人类越来越野蛮化了,越来越没文化了。我想他的警告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二,读什么?要多读经典著作,少读或者不读畅销书。什么是畅销书啊?我觉得有一个定义下得特别好,就是说:今天人人在谈论,一年以后没有人再理睬的书就是畅销书。完全是快餐式的,过眼烟云,你把你的时间浪费在那上面干什么?

第三,我强调要读原著,不要去读那些二手、三手的那些材料。 《论语》你就要去读孔子的《论语》,你不要只去读“感悟”“心得”之类的东西,你读了这些东西你仍然不知道孔子。学哲学也是这样,要去读哲学家的原著,我是真的感觉到我是读了原著才知道什么是哲学的,读了柏拉图,读了康德,读了叔本华、尼采,我才知道什么是哲学,光看教科书你是不知道的。有一个古希腊哲学家,叫克里斯迪普,他说过一句话:有的人很奇怪,他们喜欢哲学,但是他们不去读哲学家的原著,去读那些解释性的作品,这就好像一个人爱上了女主人但是怕麻烦而去向女仆求爱一样。那不是很可笑吗?但是现在向女仆求爱的比比皆是,都不敢向女主人求爱,其实女主人可能比女仆更平易近人。

除了养成阅读的习惯之外,我建议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其实每一个会写字的人都应该写日记,我真的觉得一个人真正能留住的,其实要说什么也留不住,生活总是在流逝,但是你总是应该用某种方式把它留住,把它变成你心灵的财富。

有的人认为,读人文方面的著作是人文学者的事情,写作好像是作家的事情,我觉得这其实是个天大的误会。在我看来,阅读、写作是属于每一个关心心灵生活的人,它们应该是非职业的。托尔斯泰说:写作的职业化是文学堕落的根源。我觉得讲得非常对。

我想,一个人还是应该从自己的性情出发,不要把功利看得太重要。人生的第一目标应该是优秀而不是成功,应该把成功作为一个副产品,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样,哪怕你不成功,你的生活也是有意义的,你的内心是充实的。在我们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只要你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觉得成功的机会总是有的。而且一旦成功,就是真正的成功,是有内涵的成功,而不是表面的成功。


相关文章

  • 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
  • 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 ...查看


  • 周国平:守望的距离
  • 基本资料 周国平:守望的距离 作者: 周国平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页数: 定价: 26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守望者",我很喜欢这个名称,曾经想以此为刊名办一个杂志,可惜未能如愿.以我之见,&q ...查看


  • 活出人生的精彩
  • 高纯度的结合 张小娴 几年前,参加一个心理学课程,主持人说:"你会成为你最憎恨的那个人."这句话如雷贯耳. 憎恨父亲的儿子,通常都是跟父亲最相似的.憎恨母亲的女儿,也最像母亲. 我们非常憎恨某人,不知不觉,却变成像对方那 ...查看


  • 祝克非:品读经典 光亮人生(选集)
  • 原文地址:祝克非:品读经典 光亮人生(选集)作者:老班教育 品读<匆匆>朱自清 品读 汪国真诗选<热爱生命> 品读 食指 <相信未来>赏析 品读 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性德词选 品读 韩愈·<师说& ...查看


  •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 <守望的距离>读书报告 法语系 龚志芳 0131105052 周国平先生的<守望的距离>一书,共有十四辑.这本书中收录了作者的各个阶段的散文,讲述了作者生命的不同阶段的不同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 ...查看


  •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2
  •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感悟生命本真的纯朴,人与人之间平等理解关爱的价值. 2. 理解"散文之神在于情",有感而发,才能"才思涌动".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 ...查看


  • 勇气曹南才阅读答案
  • 篇一:勇气曹南才阅读答案 篇二:勇气曹南才阅读答案 ????????传说梁启超刚上中学时,上第一堂课的老先生早传闻学问深厚,但表情严肃.严格 到近乎苛刻.学生们不免敬畏几分,一大早就正襟危坐,引颈翘望.老先生一进课堂,二话 没说,就没头没脑 ...查看


  • 晴空一鹤排云上引诗情到碧宵
  • 摘要教给学生如何生活,使之体会人生的丰富,了解生活的真谛,进而获得精神世界的陶冶,无疑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随着高中生身心发展的日趋成熟,诸如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性.个体与群体等矛盾的碰撞也不断地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一些学生对人不关 ...查看


  • 读[周国平]有感
  • 读<周国平文集>有感 我读周国平写的文章,有的就像他对尼采的作品产生一种无比的喜悦一样,我对他的一些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周国平对人生的指导思想很简单,第一条是快乐.我对人生的看法和他是一致的.我们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要珍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