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丰高中高二语文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

《苏轼词二首》导学案

设计:韩兴双 初审:金爱圣 终审:徐仁淀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体悟作者绘景、刻人及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3 感悟作者功业不成,壮志难酬的情怀和旷达洒脱、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4 学习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为人原则。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3 难点:目标2

课前预习

1 背诵默写两首词 2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苏轼( 1037—— 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宋神宗时, 苏轼因与王安石实行的熙宁变法政见相左而离朝廷, 先任杭州通判, 后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 1079 年), 又因写诗“谤议朝廷”而被捕至京, 入御史台狱,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至1084 年被召还为翰林学士止, 苏轼在黄州共生活四年又四个月。贬谪黄州的生活、复杂的政治实践和矛盾的心境丰富了苏轼的生活视野, 促进了他的世界观的变化, 从奉儒家而出入佛老, 谈世事人生而又作玄思, 苏轼在审美意识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 其思想融合了儒、释、道的成分, 迸射出超时代的光辉。元丰三年(1080年) 大年初一, 苏轼带着21岁的长子苏迈离开京师, 前往谪居地黄州, 经过一个多月的行程, 他于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 凭着自己的第一感觉, 写下了《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廊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 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 尚费官家压酒囊。此时的苏轼刚刚承受了人生中最大的灾难, 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 他以自嘲的口气写了到黄州后的这首诗, 想在矛盾思绪中寻求解脱, 在矛盾的生活中寻求生存, 也是这种自我解嘲的独特方式, 使他想到有时间和机会欣赏长江的“鱼美”和山中的“笋香”。这首诗看起来与出狱时所作的诗相似, 但细微的变化已反映出苏轼从现实的痛苦中回到现实的生活中, 并能重新面对今后的生活。

苏轼想从矛盾的缠绕之中挣扎出来, 想从痛苦的深渊之中解脱出来。随遇而安成为他初到黄州的生存法宝和生活态度, 他说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 下可以陪村野乞儿, 在顺境中随遇而安是不思进取的一种想法, 而在苦难、险恶之中能随遇而安则是人生的一种高层境界。可以说, 随遇而安是“穷则独善其身”。初到黄州的苏轼, 随遇而安的生活, 包含着洒脱旷达的襟怀和忍耐坚毅的精神在内。安于贫困, 安于微贱, 安于寂寞, 乐天知命, 隐忍负重, 为苏轼在黄州完成儒佛道的思想融合, 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

苏轼是个大学问家,知识渊博,在他的生年里,很想施展宏志,建功立业,但党争之苦使他屡遭打击,特别是“乌台诗案”他险遭生命之忧,出狱之后,虽然保住了生命,但是却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位却没有实权的闲职。在这段政治低谷期,他游览黄州的山山水水,写了大量的散文、诗歌。在这些作品里,虽然有壮志难酬的感喟,但是更多的是乐观向上生活态度和旷达洒脱的人生情怀。因此,在他以后的贬谪生活中,虽然越贬越远,但是每到一处,他都积极为当地的百姓兴利除弊,做些实事。 3字音词义

(1)给下列字注音

瑾( )纶( )樯( )酹( )啸( )萧瑟( )( ) 峭( )

(2)解释并品味下列加点字的韵味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突出岸边岩石的险怪。穿:突出怪石直插云霄的高峻。惊:写出了江水之汹涌。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

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整句描摹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水势之汹涌澎湃。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谈笑间:说说笑笑之间,极言周瑜指挥若定、从容不破的大将风度。灰飞烟灭:极言强大的敌人在周瑜面前不堪一击。 3)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意思。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萧瑟处: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无风雨、无晴:表面说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怒哀愁全不放在心上。可谓一语双关。 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酹:洒酒于地凭吊。整句表现了苏轼看透人生洒酒祭月的旷达情怀。

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整句表现苏轼在雨中一面吟哦一面慢慢行走的镇定态度。暗示了他遭贬后任然泰然处之的心态。

课堂探究

1、《念奴娇》的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结合全诗的意境,说说它好在哪里? 劈空奔来,气势恢宏。“大江东去”写尽江水滚滚东流浩荡之势,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气势,但“浪淘尽”的不是泥沙,而是历史时空,历史长河里的风流人物。显然这里注入了作者的感情,流露出词人对千古英雄的缅怀,为下阙描绘周瑜,抒发感情做铺垫。作者把有形的江水和无形的时间,做古的风流人物融合在一起,可谓妙哉。

2、赤壁是周瑜打败曹操的古战场,曾经战火纷飞。故地重游,作者为我们展现一幅壮丽的画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把这幅画描绘出来?

一块块巨石盘卧在江岸的崖壁上,有的静默着,像似在沉思历史,更多则是把棱角刺向天空,张扬着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波又一波的巨浪扑向江岸,卷出一层又一层的绚丽的浪花。如此壮丽的山河,怎能不引英雄折腰!

3、画出词中描绘周瑜的文字,作者刻画怎样的英雄形象?面对周瑜,想想自己境遇,作者借塑造周瑜这一形象抒发怎样的感情?

年轻(当时他只有二十多岁)英俊,儒雅,潇洒,意气风发,两军对垒,指挥若定,具有卓越军事才能。年轻的周瑜已经建立不朽的功业。苏轼塑造周瑜形象抒发自己华发年龄,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愤懑。但是,经过岁月和生活洗礼的苏轼超越生活,“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用洒酒祭月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无奈,表现他的旷达胸怀。

5、探究作者是怎样把绘景、刻人、抒情巧妙结合在一起的?

上阕作者描绘一幅壮丽的景色,在这个地方曾经出现一个年轻的英雄——周瑜,他建立令人仰慕功业,最后作者抒发壮志难酬的感喟和矿大的情怀。脉络清晰,水到渠成。

7、《定风波》表现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抒发怎样的感情?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见《优秀教案》P73方法点拨

6、我们将来也会遇到各种坎坷不平,甚至遭遇不幸的灾难,想想苏轼,我们该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略

《苏轼词二首》导学案

设计:韩兴双 初审:金爱圣 终审:徐仁淀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体悟作者绘景、刻人及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3 感悟作者功业不成,壮志难酬的情怀和旷达洒脱、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4 学习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为人原则。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3 难点:目标2

课前预习

1 背诵默写两首词 2 写作背景

苏轼( 1037—— 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宋神宗时, 苏轼因与王安石实行的熙宁变法政见相左而离朝廷, 先任杭州通判, 后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 1079 年), 又因写诗“谤议朝廷”而被捕至京, 入御史台狱,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至1084 年被召还为翰林学士止, 苏轼在黄州共生活四年又四个月。贬谪黄州的生活、复杂的政治实践和矛盾的心境丰富了苏轼的生活视野, 促进了他的世界观的变化, 从奉儒家而出入佛老, 谈世事人生而又作玄思, 苏轼在审美意识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 其思想融合了儒、释、道的成分, 迸射出超时代的光辉。元丰三年(1080年) 大年初一, 苏轼带着21岁的长子苏迈离开京师, 前往谪居地黄州, 经过一个多月的行程, 他于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 凭着自己的第一感觉, 写下了《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廊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 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 尚费官家压酒囊。此时的苏轼刚刚承受了人生中最大的灾难, 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 他以自嘲的口气写了到黄州后的这首诗, 想在矛盾思绪中寻求解脱, 在矛盾的生活中寻求生存, 也是这种自我解嘲的独特方式, 使他想到有时间和机会欣赏长江的“鱼美”和山中的“笋香”。这首诗看起来与出狱时所作的诗相似, 但细微的变化已反映出苏轼从现实的痛苦中回到现实的生活中, 并能重新面对今后的生活。

苏轼想从矛盾的缠绕之中挣扎出来, 想从痛苦的深渊之中解脱出来。随遇而安成为他初到黄州的生存法宝

和生活态度, 他说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 下可以陪村野乞儿, 在顺境中随遇而安是不思进取的一种想法, 而在苦难、险恶之中能随遇而安则是人生的一种高层境界。可以说, 随遇而安是“穷则独善其身”。初到黄州的苏轼, 随遇而安的生活, 包含着洒脱旷达的襟怀和忍耐坚毅的精神在内。安于贫困, 安于微贱, 安于寂寞, 乐天知命, 隐忍负重, 为苏轼在黄州完成儒佛道的思想融合, 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

苏轼是个大学问家,知识渊博,在他的生年里,很想施展宏志,建功立业,但党争之苦使他屡遭打击,特别是“乌台诗案”他险遭生命之忧,出狱之后,虽然保住了生命,但是却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位却没有实权的闲职。在这段政治低谷期,他游览黄州的山山水水,写了大量的散文、诗歌。在这些作品里,虽然有壮志难酬的感喟,但是更多的是乐观向上生活态度和旷达洒脱的人生情怀。因此,在他以后的贬谪生活中,虽然越贬越远,但是每到一处,他都积极为当地的百姓兴利除弊,做些实事。 3字音词义

(1)给下列字注音

瑾( )纶( )樯( )酹( )啸( )萧瑟( )( ) 峭( )

(2)解释并品味下列加点字的韵味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3)一蓑烟雨任平生。 .....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课堂探究

1《念奴娇》的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结合全诗的意境,说说它好在哪里?

2赤壁是周瑜打败曹操的古战场,曾经战火纷飞。故地重游,作者为我们展现一幅壮丽的画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把这幅画描绘出来?

3画出词中描绘周瑜的文字,作者刻画怎样的英雄形象?面对周瑜,想想自己的境遇,作者借塑造周瑜这一形象抒发怎样的感情?

4探究作者是怎样把绘景、刻人、抒情巧妙结合在一起的?

5《定风波》表现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抒发怎样的感情?

6我们将来的生活也许坎坷不平,甚至遭遇不幸的灾难,想想苏轼,我们该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苏轼词二首》导学案

设计:韩兴双 初审:金爱圣 终审:徐仁淀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体悟作者绘景、刻人及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3 感悟作者功业不成,壮志难酬的情怀和旷达洒脱、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4 学习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为人原则。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3 难点:目标2

课前预习

1 背诵默写两首词 2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苏轼( 1037—— 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宋神宗时, 苏轼因与王安石实行的熙宁变法政见相左而离朝廷, 先任杭州通判, 后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 1079 年), 又因写诗“谤议朝廷”而被捕至京, 入御史台狱,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至1084 年被召还为翰林学士止, 苏轼在黄州共生活四年又四个月。贬谪黄州的生活、复杂的政治实践和矛盾的心境丰富了苏轼的生活视野, 促进了他的世界观的变化, 从奉儒家而出入佛老, 谈世事人生而又作玄思, 苏轼在审美意识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 其思想融合了儒、释、道的成分, 迸射出超时代的光辉。元丰三年(1080年) 大年初一, 苏轼带着21岁的长子苏迈离开京师, 前往谪居地黄州, 经过一个多月的行程, 他于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 凭着自己的第一感觉, 写下了《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廊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 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 尚费官家压酒囊。此时的苏轼刚刚承受了人生中最大的灾难, 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 他以自嘲的口气写了到黄州后的这首诗, 想在矛盾思绪中寻求解脱, 在矛盾的生活中寻求生存, 也是这种自我解嘲的独特方式, 使他想到有时间和机会欣赏长江的“鱼美”和山中的“笋香”。这首诗看起来与出狱时所作的诗相似, 但细微的变化已反映出苏轼从现实的痛苦中回到现实的生活中, 并能重新面对今后的生活。

苏轼想从矛盾的缠绕之中挣扎出来, 想从痛苦的深渊之中解脱出来。随遇而安成为他初到黄州的生存法宝和生活态度, 他说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 下可以陪村野乞儿, 在顺境中随遇而安是不思进取的一种想法, 而在苦难、险恶之中能随遇而安则是人生的一种高层境界。可以说, 随遇而安是“穷则独善其身”。初到黄州的苏轼, 随遇而安的生活, 包含着洒脱旷达的襟怀和忍耐坚毅的精神在内。安于贫困, 安于微贱, 安于寂寞, 乐天知命, 隐忍负重, 为苏轼在黄州完成儒佛道的思想融合, 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

苏轼是个大学问家,知识渊博,在他的生年里,很想施展宏志,建功立业,但党争之苦使他屡遭打击,特别是“乌台诗案”他险遭生命之忧,出狱之后,虽然保住了生命,但是却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位却没有实权的闲职。在这段政治低谷期,他游览黄州的山山水水,写了大量的散文、诗歌。在这些作品里,虽然有壮志难酬的感喟,但是更多的是乐观向上生活态度和旷达洒脱的人生情怀。因此,在他以后的贬谪生活中,虽然越贬越远,但是每到一处,他都积极为当地的百姓兴利除弊,做些实事。 3字音词义

(1)给下列字注音

瑾( )纶( )樯( )酹( )啸( )萧瑟( )( ) 峭( )

(2)解释并品味下列加点字的韵味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突出岸边岩石的险怪。穿:突出怪石直插云霄的高峻。惊:写出了江水之汹涌。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

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整句描摹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水势之汹涌澎湃。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谈笑间:说说笑笑之间,极言周瑜指挥若定、从容不破的大将风度。灰飞烟灭:极言强大的敌人在周瑜面前不堪一击。 3)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意思。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萧瑟处: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无风雨、无晴:表面说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怒哀愁全不放在心上。可谓一语双关。 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酹:洒酒于地凭吊。整句表现了苏轼看透人生洒酒祭月的旷达情怀。

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整句表现苏轼在雨中一面吟哦一面慢慢行走的镇定态度。暗示了他遭贬后任然泰然处之的心态。

课堂探究

1、《念奴娇》的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结合全诗的意境,说说它好在哪里? 劈空奔来,气势恢宏。“大江东去”写尽江水滚滚东流浩荡之势,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气势,但“浪淘尽”的不是泥沙,而是历史时空,历史长河里的风流人物。显然这里注入了作者的感情,流露出词人对千古英雄的缅怀,为下阙描绘周瑜,抒发感情做铺垫。作者把有形的江水和无形的时间,做古的风流人物融合在一起,可谓妙哉。

2、赤壁是周瑜打败曹操的古战场,曾经战火纷飞。故地重游,作者为我们展现一幅壮丽的画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把这幅画描绘出来?

一块块巨石盘卧在江岸的崖壁上,有的静默着,像似在沉思历史,更多则是把棱角刺向天空,张扬着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波又一波的巨浪扑向江岸,卷出一层又一层的绚丽的浪花。如此壮丽的山河,怎能不引英雄折腰!

3、画出词中描绘周瑜的文字,作者刻画怎样的英雄形象?面对周瑜,想想自己境遇,作者借塑造周瑜这一形象抒发怎样的感情?

年轻(当时他只有二十多岁)英俊,儒雅,潇洒,意气风发,两军对垒,指挥若定,具有卓越军事才能。年轻的周瑜已经建立不朽的功业。苏轼塑造周瑜形象抒发自己华发年龄,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愤懑。但是,经过岁月和生活洗礼的苏轼超越生活,“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用洒酒祭月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无奈,表现他的旷达胸怀。

5、探究作者是怎样把绘景、刻人、抒情巧妙结合在一起的?

上阕作者描绘一幅壮丽的景色,在这个地方曾经出现一个年轻的英雄——周瑜,他建立令人仰慕功业,最后作者抒发壮志难酬的感喟和矿大的情怀。脉络清晰,水到渠成。

7、《定风波》表现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抒发怎样的感情?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见《优秀教案》P73方法点拨

6、我们将来也会遇到各种坎坷不平,甚至遭遇不幸的灾难,想想苏轼,我们该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略

《苏轼词二首》导学案

设计:韩兴双 初审:金爱圣 终审:徐仁淀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体悟作者绘景、刻人及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3 感悟作者功业不成,壮志难酬的情怀和旷达洒脱、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4 学习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为人原则。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3 难点:目标2

课前预习

1 背诵默写两首词 2 写作背景

苏轼( 1037—— 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宋神宗时, 苏轼因与王安石实行的熙宁变法政见相左而离朝廷, 先任杭州通判, 后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 1079 年), 又因写诗“谤议朝廷”而被捕至京, 入御史台狱,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至1084 年被召还为翰林学士止, 苏轼在黄州共生活四年又四个月。贬谪黄州的生活、复杂的政治实践和矛盾的心境丰富了苏轼的生活视野, 促进了他的世界观的变化, 从奉儒家而出入佛老, 谈世事人生而又作玄思, 苏轼在审美意识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 其思想融合了儒、释、道的成分, 迸射出超时代的光辉。元丰三年(1080年) 大年初一, 苏轼带着21岁的长子苏迈离开京师, 前往谪居地黄州, 经过一个多月的行程, 他于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 凭着自己的第一感觉, 写下了《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廊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 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 尚费官家压酒囊。此时的苏轼刚刚承受了人生中最大的灾难, 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 他以自嘲的口气写了到黄州后的这首诗, 想在矛盾思绪中寻求解脱, 在矛盾的生活中寻求生存, 也是这种自我解嘲的独特方式, 使他想到有时间和机会欣赏长江的“鱼美”和山中的“笋香”。这首诗看起来与出狱时所作的诗相似, 但细微的变化已反映出苏轼从现实的痛苦中回到现实的生活中, 并能重新面对今后的生活。

苏轼想从矛盾的缠绕之中挣扎出来, 想从痛苦的深渊之中解脱出来。随遇而安成为他初到黄州的生存法宝

和生活态度, 他说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 下可以陪村野乞儿, 在顺境中随遇而安是不思进取的一种想法, 而在苦难、险恶之中能随遇而安则是人生的一种高层境界。可以说, 随遇而安是“穷则独善其身”。初到黄州的苏轼, 随遇而安的生活, 包含着洒脱旷达的襟怀和忍耐坚毅的精神在内。安于贫困, 安于微贱, 安于寂寞, 乐天知命, 隐忍负重, 为苏轼在黄州完成儒佛道的思想融合, 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

苏轼是个大学问家,知识渊博,在他的生年里,很想施展宏志,建功立业,但党争之苦使他屡遭打击,特别是“乌台诗案”他险遭生命之忧,出狱之后,虽然保住了生命,但是却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位却没有实权的闲职。在这段政治低谷期,他游览黄州的山山水水,写了大量的散文、诗歌。在这些作品里,虽然有壮志难酬的感喟,但是更多的是乐观向上生活态度和旷达洒脱的人生情怀。因此,在他以后的贬谪生活中,虽然越贬越远,但是每到一处,他都积极为当地的百姓兴利除弊,做些实事。 3字音词义

(1)给下列字注音

瑾( )纶( )樯( )酹( )啸( )萧瑟( )( ) 峭( )

(2)解释并品味下列加点字的韵味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3)一蓑烟雨任平生。 .....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课堂探究

1《念奴娇》的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结合全诗的意境,说说它好在哪里?

2赤壁是周瑜打败曹操的古战场,曾经战火纷飞。故地重游,作者为我们展现一幅壮丽的画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把这幅画描绘出来?

3画出词中描绘周瑜的文字,作者刻画怎样的英雄形象?面对周瑜,想想自己的境遇,作者借塑造周瑜这一形象抒发怎样的感情?

4探究作者是怎样把绘景、刻人、抒情巧妙结合在一起的?

5《定风波》表现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抒发怎样的感情?

6我们将来的生活也许坎坷不平,甚至遭遇不幸的灾难,想想苏轼,我们该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相关文章

  • 入党积极分子个人自传
  • 入党积极分子个人自传 本人xxx,性别男,汉族人.1987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县安丰镇安东村三组的一个普通家庭,并于安丰镇中心小学读完小学,小学阶段(特别是五六年级)自学初中课程,曾获得学校的数学竞赛一等奖.但因语文不太好,毕业时 ...查看


  • 2013年入党积极分子个人自传
  • 本站为大家整理的<2013年入党积极分子个人自传>,供大家参考. 本人xxx,性别男,汉族人.1987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县安丰镇安东村三组的一个普通家庭,并于安丰镇中心小学读完小学,小学阶段(特别是五六年级)自学初中 ...查看


  • 2016年关于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自传
  • 本人xxx,性别男,汉族人.1990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县安丰镇安东村三组的一个普通家庭,并于安丰镇中心小学读完小学,小学阶段(特别是五六年级)自学初中课程,曾获得学校的数学竞赛一等奖.但因语文不太好,毕业时以数学100分,语文8 ...查看


  • 2012年入党积极分子个人自传
  • 本人xxx,性别男,汉族人.1990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县安丰镇安东村三组的一个普通家庭,并于安丰镇中心小学读完小学,小学阶段(特别是五六年级)自学初中课程,曾获得学校的数学竞赛一等奖.但因语文不太好,毕业时以数学100分,语文8 ...查看


  • 入党自传::2012年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个人自传范
  • 本人xxx,性别男,汉族人.1990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县安丰镇安东村三组的一个普通家庭,并于安丰镇中心小学读完小学,小学阶段(特别是五六年级)自学初中课程,曾获得学校的数学竞赛一等奖.但因语文不太好,毕业时以数学100分,语文8 ...查看


  • 入党自传::2012年5月入党积极分子个人自传范文
  • 本人xxx,性别男,汉族人.1990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县安丰镇安东村三组的一个普通家庭,并于安丰镇中心小学读完小学,小学阶段(特别是五六年级)自学初中课程,曾获得学校的数学竞赛一等奖.但因语文不太好,毕业时以数学100分,语文8 ...查看


  • 大学入党积极分子个人自传优秀模板
  • 大学入党积极分子个人自传优秀模板 本人xxx,性别男,汉族人.1987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县安丰镇安东村三组的一个普通家庭,并于安丰镇中心小学读完小学,小学阶段(特别是五六年级)自学初中课程,曾获得学校的数学竞赛一等奖.但因语文不 ...查看


  • 大学入党积极分子个人自传范文
  • 这篇关于<大学入党积极分子个人自传范文>的文章,是本站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人xxx,性别男,汉族人.1987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县安丰镇安东村三组的一个普通家庭,并于安丰镇中心小学读完小学,小学阶 ...查看


  • 2013年10月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自传模板
  • 本站为大家整理的<2013年10月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自传模板>,供大家参考. 本人xxx,性别男,汉族人.1990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县安丰镇安东村三组的一个普通家庭,并于安丰镇中心小学读完小学,小学阶段(特别是五六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