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同课异构之我见
高二化学科组 龙江容
内容摘要:我们学校为了进一步让所有的教师都能跟上新课改的要求,都能用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新课改的探索研究,学校通过“爱学网”学习“同课异构”这种形式发挥教师的共同智慧,促使教师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一学科教师自由解读同一文本、针对同一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同上一节课、交流教后反思、共同作课。
关键词:同课异构 同一学科教师 氧化还原反应
本人怀揣一颗求知的心情,我参加学习了“爱学网”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课题是《氧化还原反应》。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就形成了同一内容不同结构的课。“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 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下面我想在以下四大方面对两位教师的讲课按《“氧化还原反应”同课异构》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启示:
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我们一定要以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依据。
本课中两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指向性强,关键词准确、目标合理。教学环节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层深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两位教师制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基本相同,教学中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基本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过程与方法上,两位教师有较大的差别,蔡老师侧重于讲练结合和氧化还原反应对立统一观点的分析,钟老师侧重于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以及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的讨论和分析。它们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流畅自如,都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心理感知活动,不宜定得太多、太细,我们也无法对此进行测量和评价,因此写出最重要的即可,这一点王老师做得较好。
二、教学设计观察
本课是知识逻辑线很强的一课,从三个层次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递进分析。因此它的教学环节也是环环相扣。扣好这些环需要教师对教材和课标有深刻的理解,找准本课的障碍点,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突破。我想本课的障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念的转变:由得氧失氧转变到化合价的变化
(2) 氧化和还原的对立统一
(3) 用双线桥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分析
(4)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蔡伟老师在教会学生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上花了很多时间,将概念的理解与学生的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钟老师以一连串的问题为线索,与学生之间开展互动式的问题解决,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
教学设计上,两个老师都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地把原电池的实验引入课堂,以期说明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电子的转移,这种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王季常老师在讲解氯化钠形成时,用电子式说明电子的得失,也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思维方式。
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教学环节的衔接很重要,刘老师在讲述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和对立统一时,言辞精彩,引起学生心潮澎湃。
三、学生活动观察
王老师的课上学生的书写练习有7次,分组讨论1次,独立发言11人次,齐答10余次,并对演示实验进行了观察。讲练结合的设计思想得到最大的体现。蔡老师的课上,学生书写练习2次,分组讨论1次,独立发言和小组汇报发言15次。学生齐答二十余次。
对学生活动引起我们思考的是,教师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齐答造就了热烈的课堂气氛,但能否引起学生的深层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
四、媒体组合观察
蔡老师大量应用板书,并让学生上黑板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双线桥的书写,从中暴露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蔡老师在黑板上写了本课中氧化还原反应学习内容的要点。对技能性训练,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板演是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的有效手段,建议老师们以后在这类课型中多用黑板。 在下课时,我们看到,一些学生的学案中留有大量的空白。因此我们建议对学生的讲学案的填写情况需要教师督促检查,不然不能发挥它的效力。
学案教学引入课堂后,课件制作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的课件,有严格的逻辑关系,只要看课件,就知道教师在本课中的主要教学环节是什么,将如何去上。现在的课件若不与讲学案、教案联系起来看,我们还真的不清楚老师的教学环节到底是怎样的?由此,也说明教案的重要,建议备课时,先备教案,再制课件。
这里想特别提出一下,王老师为上好本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写了详细的教学设计,还制作了说课的课件。这种敬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课异构课的点评与单一教研活动课的点评也有不同,评课者在课前也要花一番功夫研究两位教师的课件、教案、学案,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通过本次“爱学网”的学习,本人总结了同课异构成的以下优点。
一、有利于激发和调动教师的潜能。“同课异构”可以让我们的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来设计教学计划;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来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可以充分发挥老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还可以将我们老师的潜能最大程度的挖掘出来。
二、有利于现代教学观的确立——突出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教学,就是我们老师通过自己的方式,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学习那些对学生的成长有利;去学习那些对完善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帮助的知识(名著)。
三、“同课异构”有利于教学多元化、开放化的构建和发展。“同课异构”活动可
以让我们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经过教师一轮“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认为建立在备课基础上的“同课异构”则是在集中大家智慧的基础上,形成大体的框架和思路,已经是集体智慧作为铺垫,这种“异构”体现的是教师的个人风格、个人高超教学技能、个人的教学风采。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学过程,这种“异构”必然会张扬教师的个性特长,让课堂更精彩,让教师在“异构”中感悟自我,让教师在“异构”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差距。
在听课期间,我不仅能认真去听、去想、去感悟,还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让我近距离的领略到每位教师的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这四节课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新课改新理念, 发同课异构教学, 各校之间的交流让每位老师都受益, 同时也能传递新的教学理念. 总之每位老师各具特色, 但又互相包容. 。作为教师不仅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还要在这“好”字上下功夫,怎样才能上好课,上出让学生喜欢的课?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多琢磨,多学习,要走出自我。
氧化还原同课异构之我见
高二化学科组 龙江容
内容摘要:我们学校为了进一步让所有的教师都能跟上新课改的要求,都能用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新课改的探索研究,学校通过“爱学网”学习“同课异构”这种形式发挥教师的共同智慧,促使教师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一学科教师自由解读同一文本、针对同一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同上一节课、交流教后反思、共同作课。
关键词:同课异构 同一学科教师 氧化还原反应
本人怀揣一颗求知的心情,我参加学习了“爱学网”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课题是《氧化还原反应》。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就形成了同一内容不同结构的课。“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 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下面我想在以下四大方面对两位教师的讲课按《“氧化还原反应”同课异构》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启示:
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我们一定要以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依据。
本课中两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指向性强,关键词准确、目标合理。教学环节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层深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两位教师制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基本相同,教学中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基本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过程与方法上,两位教师有较大的差别,蔡老师侧重于讲练结合和氧化还原反应对立统一观点的分析,钟老师侧重于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以及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的讨论和分析。它们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流畅自如,都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心理感知活动,不宜定得太多、太细,我们也无法对此进行测量和评价,因此写出最重要的即可,这一点王老师做得较好。
二、教学设计观察
本课是知识逻辑线很强的一课,从三个层次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递进分析。因此它的教学环节也是环环相扣。扣好这些环需要教师对教材和课标有深刻的理解,找准本课的障碍点,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突破。我想本课的障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念的转变:由得氧失氧转变到化合价的变化
(2) 氧化和还原的对立统一
(3) 用双线桥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分析
(4)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蔡伟老师在教会学生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上花了很多时间,将概念的理解与学生的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钟老师以一连串的问题为线索,与学生之间开展互动式的问题解决,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
教学设计上,两个老师都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地把原电池的实验引入课堂,以期说明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电子的转移,这种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王季常老师在讲解氯化钠形成时,用电子式说明电子的得失,也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思维方式。
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教学环节的衔接很重要,刘老师在讲述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和对立统一时,言辞精彩,引起学生心潮澎湃。
三、学生活动观察
王老师的课上学生的书写练习有7次,分组讨论1次,独立发言11人次,齐答10余次,并对演示实验进行了观察。讲练结合的设计思想得到最大的体现。蔡老师的课上,学生书写练习2次,分组讨论1次,独立发言和小组汇报发言15次。学生齐答二十余次。
对学生活动引起我们思考的是,教师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齐答造就了热烈的课堂气氛,但能否引起学生的深层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
四、媒体组合观察
蔡老师大量应用板书,并让学生上黑板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双线桥的书写,从中暴露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蔡老师在黑板上写了本课中氧化还原反应学习内容的要点。对技能性训练,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板演是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的有效手段,建议老师们以后在这类课型中多用黑板。 在下课时,我们看到,一些学生的学案中留有大量的空白。因此我们建议对学生的讲学案的填写情况需要教师督促检查,不然不能发挥它的效力。
学案教学引入课堂后,课件制作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的课件,有严格的逻辑关系,只要看课件,就知道教师在本课中的主要教学环节是什么,将如何去上。现在的课件若不与讲学案、教案联系起来看,我们还真的不清楚老师的教学环节到底是怎样的?由此,也说明教案的重要,建议备课时,先备教案,再制课件。
这里想特别提出一下,王老师为上好本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写了详细的教学设计,还制作了说课的课件。这种敬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课异构课的点评与单一教研活动课的点评也有不同,评课者在课前也要花一番功夫研究两位教师的课件、教案、学案,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通过本次“爱学网”的学习,本人总结了同课异构成的以下优点。
一、有利于激发和调动教师的潜能。“同课异构”可以让我们的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来设计教学计划;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来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可以充分发挥老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还可以将我们老师的潜能最大程度的挖掘出来。
二、有利于现代教学观的确立——突出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教学,就是我们老师通过自己的方式,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学习那些对学生的成长有利;去学习那些对完善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帮助的知识(名著)。
三、“同课异构”有利于教学多元化、开放化的构建和发展。“同课异构”活动可
以让我们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经过教师一轮“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认为建立在备课基础上的“同课异构”则是在集中大家智慧的基础上,形成大体的框架和思路,已经是集体智慧作为铺垫,这种“异构”体现的是教师的个人风格、个人高超教学技能、个人的教学风采。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学过程,这种“异构”必然会张扬教师的个性特长,让课堂更精彩,让教师在“异构”中感悟自我,让教师在“异构”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差距。
在听课期间,我不仅能认真去听、去想、去感悟,还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让我近距离的领略到每位教师的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这四节课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新课改新理念, 发同课异构教学, 各校之间的交流让每位老师都受益, 同时也能传递新的教学理念. 总之每位老师各具特色, 但又互相包容. 。作为教师不仅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还要在这“好”字上下功夫,怎样才能上好课,上出让学生喜欢的课?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多琢磨,多学习,要走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