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诵读全攻略之文言文名句诵读1

名句诵读全攻略之文言文名句诵读

春秋时期

《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 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编年体史书

1、毛主席在《中国革命的战争问题》中曾对《曹刿论战》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这里,“取信于民”是指鲁庄公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彼竭我盈”是指“齐人三鼓”之时,因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是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发现的。

2、侧面反衬曹刿高度的爱国热情的句子是: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全篇是紧扣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一句来展开的,其中“远谋”是论战的中心。

4、在论战前准备中,体现鲁庄公之“鄙”的句子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在战时和战后体现鲁庄公 “鄙”的句子有: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6、文中的“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曹刿认为鲁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阻止鲁庄公的行动。他两次说“未可”的原因分别是: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而曹刿在彼竭我盈时才发动反攻,在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时,才开始追击,最终取得了胜利。

《论语》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 孔子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

1.《〈论语〉六则》中论述学习态度的语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述学习方法的语句是“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语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为师之道的语句是“诲人不倦”;论述从师之道的语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述个人修养的语句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你时,你应像孔子在《〈论语〉六则》中所说的那样,采取正确的态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生活中表示既要善于学习他人好的方面,又要善于从不好的方面吸取教训,我们常常要引用《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届时北京乃至全中国人民都会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可以用来表达这种喜悦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论语〉六则》中孔子给自己提出三条标准①默而识之②学而不厌③诲人不倦。

6、《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中的“是”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引用孔子《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句,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

8、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论语》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战国时期

《愚公移山》 选自《列子·汤问》 相传为战国时期列御寇所撰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设想的移山的好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全家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杂然相许。

4、愚公率子孙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表现愚公移山艰苦性的句子有: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②年且九十;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最能表现愚公移山信心的句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7、愚公移山的结果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河曲智叟反对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9、愚公对智叟“甚矣,汝之不惠”的有力反击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孟子》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即关于决定战争胜败因素的名言),其中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接着先用“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的不同地区攻城事例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再用“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的守城事例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最后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三个否定排比句顺理成章地从反面推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并通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对比自然导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从反面强调“人和”重要性的一组排比句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美国以武器核查为由出兵伊拉克,遭到众多国家的反对,这真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用结论句填写)

4、陈水扁一意孤行,继续在“台独”路上走下去,受到包括台湾绝大多数民众在内的中国人民的一致谴责,真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用《孟子》三章中名句填写)

5、陈胜在发动起义前分析天下形势时说:“„„宜多应者。”这里“宜多应者”的意思,如果用孟子的话说是:得道者多助。

《孟子》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的益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这一章的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中“安乐”一词的意思包含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这两句中。作者认为“国恒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即从反面证明国无忧患意识易遭灭亡的句子)

《孟子》之《鱼我所欲也》

1、《鱼我所欲也》以鱼和熊掌设喻,是为了引出本文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用关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推理和“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事实论证了“义”的存在。

2、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当像孟子所说的那样:“舍生而取义者也”。

3、文中与“贫者不受嗟来之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 战国末期哲学家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1、《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蔡桓公对医生持有偏见的语句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蔡桓公的病得不到治疗的根本原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讳疾忌医。 3、文中通过语言描写表明蔡桓公极不信任医生,反衬他盲目自信的句子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在文章平淡的叙述中突起波澜,引起悬念的句子是: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汉朝

《陈涉世家》 选自《史记》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著

1、表现出陈胜蔑视权贵的叛逆性格的名句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以比喻表现陈胜少时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文中交代导致起义直接原因的句子: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4、通过语言描写表现陈胜伟大抱负和起义决心的句子是: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5、造成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6、陈胜对起义前途充满信心的语句是: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下文中与之照应的句子是: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7、文中陈胜的语言中最富有号召力,最能表现他的远大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性格的句子是: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三国

《出师表》 诸葛亮 字孔明 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分析形势时指出,不利的客观条件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有利的主观条件是“待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了“诚宜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和“亲贤臣,远小人”三条建议。在自叙本志和先帝知遇之恩时写下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可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来形容。(用《出师表》中的原句回答)

3、《出师表》中揭示先汉兴隆原因的语句是:亲贤臣,远小人。

4、“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请用诸葛亮的一句名言加以概括: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5、文中以对比的手法引证历史经验教训,开导刘禅要亲贤远佞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6、文中高度概括“先帝创业”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也表达作者与先主患难与共深情的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成语“三顾茅庐”的源出句是: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5、文中表现诸葛亮安贫乐道的高洁志向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出师表》中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也即“此”的指代对象)

7、诸葛亮希望后主刘禅开张圣听的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8、诸葛亮所说的“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中的“是”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9、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集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报先帝而忠陛下。

10、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插入了一段往事的追忆,说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他认为只要对“贞良死节之臣”“亲之信之”就将带来一个好的结果,在文中表明这个重要结果的语句是: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东晋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又名潜 字元亮 东晋文学家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忽逢桃花林,夹岸 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写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陶渊明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句子是“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和“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描写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总写进入桃花源感受的成语是:豁然开朗。

5、描写桃源中自然环境平和、宁静、淡远、优美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写桃源中人的衣着、和平劳动与幸福生活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桃源中人自述来历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8、反衬世人不幸,表现村人对战乱憎恶,对理想社会追求的句子是:皆叹惋。

9、暗示桃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一事设下伏笔的句子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桃花源”因何而得名?请用文中原句回答:①忽逢桃花林;②林尽水源。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又名潜 字元亮 东晋文学家

1、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用“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写自己闲静淡泊的隐者心境,用“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写自己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用“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写自己率真放达的性格,用“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写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用“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现自己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2、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对读书问题发表的独特见解是:好读书,不求甚解。

3、贯穿五柳先生生活、性格的一条主线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4、描写五柳先生家境贫穷但安贫乐道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南北朝

《三峡》 郦道元 南北朝时北魏人 地理学家、散文家 选自《水经注》

1、从侧面极力渲染山峰高峻、江面狭窄的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郦道元在《三峡》中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侧面描写夏季水流的汹涌湍急。

3、郦道元在《三峡》中抓住清幽闲静的特点,描写春冬江水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ya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李白诗“两岸猿声啼不住”,在《三峡》中是这样具体描述的: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文中一字一景,写山水草木的句子是:清荣峻茂。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南朝梁人

1、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用对偶句抒写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的句子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由景触情,因情明志,既表现富春山的魅力,又表现鄙弃名利思想的文句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通过虚写进一步烘托山水的巨大诱人魅力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总领全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以夸张手法表现“异水”清澈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6、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异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7、用比喻表现富春江江水湍急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8、通过联想抒发作者心志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9、补写林中景致的句子是: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唐代

《陋室铭》 刘禹锡 字梦得 唐代著名诗人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紧扣“惟吾德馨”这一主旨,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主人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正反两方面写主人高雅情趣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与古贤名室类比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全文的点晴之笔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2、《陋室铭》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陋室铭》中刘禹锡借“惟吾德馨”(或“何陋之有”)一句,表现陋室主人的品德高尚,同时点明文章主旨。

4、写陋室自然环境优美烘托陋室不陋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写陋室往来人物不俗烘托陋室不陋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从正反两个方面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烘托陋室不陋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话剧《陈毅市长》中陈毅引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来形容化学家齐仰之居室的环境,这两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 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

1、韩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阐述风俗教化古今不一定相同的句子是“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含蓄委婉地劝说董生留下来,待机出仕,报效朝廷的文句是“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2、交代董生到河北去的原因的句子是: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

3、暗示董生河北因为教化改变风俗也发生变化的句子是: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

4、暗示董生不应该去河北的句子是: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捕蛇者说》 柳宗元 字子厚 河东人 唐代文学家

1、描写凶暴小吏来到蒋氏家乡的情形的语句是: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用感叹句式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句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的不满和揭露)。“吾尝疑乎是”句中的“是”指代:苛政猛于虎也。

2、本文通过记述蒋氏祖孙三代的遭遇,发出了“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感慨和议论。 3、永州人争捕毒蛇的原因是:当其租入。

4、当作者听说“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后出于同情提出更若役,复若赋的建议。捕蛇人大段血泪控诉的总纲是: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5、“蒋氏”对作者的问题“若毒之乎”是这样回答的:又安毒耶。

6、孔子主张以“仁”治天下,请写出他从反面论证这一主张并被柳宗元引用的一句话:苛政猛于虎也。 7、本文通过“毒蛇”与“赋敛”的对比揭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中心,“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表现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8、《捕蛇者说》中写道:“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信”的内容是:苛政猛于虎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字子厚 河东人 唐代文学家

1、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描写西山卓尔不群的句子是:“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赞美西山宏伟景象,寄寓作者心志的句子是“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抒写物我合一,抑郁顿消的句子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1、作者描绘西山之景,写自己箕踞山头极目四望的总印象的句子是: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

2、表现作者物我两忘的句子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3、从精神和生命力两个角度将西山人格化进行正面描写的句子是: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宋代

《爱莲说》 周敦颐 北宋著名哲学家

1、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形神兼备地描写了莲的形象,其中用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用莲的正直、芳香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用莲的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人们常用“出淤泥而不染”比喻虽然生活在恶浊的环境中,却能保持自身的纯洁。

3、文中从环境入手,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人们对身处商海而清正廉洁的干部总是赞不绝口,称他们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好干部。(用《爱莲说》中的名句填写)

5、公园花展,观赏牡丹花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即《爱莲说》中运用反语,暗讽世人的感叹句)

6、《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境相反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中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爱莲说》中点明题旨的句子是: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9、《爱莲说》中点明题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选自《范文正公集》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本文描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空间上表现洞庭湖广阔浩淼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时间上表现洞庭湖景象变化万千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括“迂客骚人”览物而“悲”的句子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览物而“喜”的句子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下文中“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就是指这两种心情);阐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提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从《岳阳楼记》的结构上看,第一段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与第五段阐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遥相照应;第二段描述了岳阳楼之大观后用“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引出览物而悲和喜的描述;接着议论抒情,在与古仁人之心的对比中卒章显志。

3、《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两句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句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4、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他们在成功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着“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心态。

5、表达古仁人(也是作者的)旷达胸怀的名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即古仁人的悲喜观) 6、《岳阳楼记》给我们留下了一些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其中形容国泰民安的是:政通人和;形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的是:百废具兴;形容水势浩大的是:浩浩汤汤;形容景色或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是:气象万千;表示心胸开阔、精神愉快的是:心旷神怡。

7、表达作者远大抱负的语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联想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岳阳楼记》中表现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名句是: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0、表现作者向古仁人学习的决心和志向的句子是: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1、“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

12、表明古仁人时刻挂念国家大事的句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新校长上任两年,全校面貌焕然一新,环境优美,教育教学成绩斐然,真可谓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中的“此”在文中具体指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作者没有对此“大观”具体描写的原因是:前人之述备矣。(六个字)。

15、在“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的情景下登楼者的普遍心理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16、描写洞庭湖月夜神韵的两组对偶句是: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7、作者描写景物之“异”、抒发感情之“异”,以“异”为话题展开议论都是由: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个问题引出的。

18、“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是指上文中的:唐贤今人诗赋。

19、“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对此问题作者的正面回答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反面回答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小结的句子是:是进亦忧,退亦忧。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望之蔚然而深秀”描写琅琊山,用“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描写酿泉,用“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描写醉翁亭,用“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写早晚景色,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描写山间四季的景色。

2、表明作者以醉翁来给亭命名用意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把“醉”与“乐”统一起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出自《醉翁亭记》,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的成语是:水落石出。文中形容众宾客饮酒的欢乐场面的成语是:觥筹交错。

5、醉翁亭周围自然景象,早晚各不相同: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6、描写醉翁亭周围春夏景色的文句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7、描写醉翁亭周围秋冬景色的文句是: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8、美国大唱所谓的“人权”,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在于干涉他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名句填写)

9、美国要搞导弹防御系统是另有企图,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0、交代作者自号“醉翁”原因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下文与之照应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1、太守宴游晚归时景物描写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2、一种写作方法的原话就出在描写“滁人游”的句子之中,它是:前者呼,后者应。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北宋文学家

1、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点染美妙意境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通过隐喻表现月色澄清明亮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尤其是句中的“闲人”一词。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北宋文学家

1、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用来提出关于作文的论点的句子是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其中最能表述论点的是“文者气之所形”。

2、许多怕写作的同学,都想得到什么写作秘诀。对这种心理我们不妨用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的一句话“文不可以学而能”来明确告诉他们:写作是不存在什么秘诀的。

3、文中引用孟子的名言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墨池记》 曾巩 北宋文学家

1、在《墨池记》中,曾巩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2、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于楹柱间的目的是“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对此,曾巩的评论是“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哉”。

3、文中的主旨句是: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4、第一段中为下文提供事实论据的句子是: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5、“羲之之书晚乃善”的原因是: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6、文中写作者推测州学教授王盛表彰墨池遗迹的用心,一层是王君仰慕王羲之,文中的原句是: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一层是为了勉励求学者,文中的原句是: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明代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明初文学家

1、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已幼时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写成年后“援疑质理”求教之难的句子是“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四组对比: (1)“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yun袍敝衣”对比;(2)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趋百里”、“行深山巨谷”对比;(3)“未有问而不告”与“未尝稍降辞色”、“叱咄”对比;(4)“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

3、概括说明作者一心向学,不追求吃穿的议论句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总括作者求学历程和学有所成原因的句子是: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由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自己的对照中得出的道理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核舟记》 魏学伊 明末人

1、《核舟记》中核舟右窗、左窗上刻写的分别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核舟记》中,写出核舟的技艺巧夺天工,对它表示高度赞叹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3、课文中赞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两句话分别是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和技亦灵怪矣哉。

4、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5、表现本文主题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清代

《口技》 林嗣环 清代人

1、《口技》一文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句话,使文章前后照应,从侧面烘托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2、高度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句子是:京中有善口技者。

3、在故事的高潮部分作者的赞语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4、《口技》中描写宾客以假为真,惊慌欲逃这一神态的语句是: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狼》 蒲松龄 清代文学家 节选自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

1、文中通过议论点明题旨的句子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即故事中作者的评论)

2、《狼》一文中对狼的阴险狡诈的描写十分传神,最能表现狼的这一特点的句子是:目似瞑,意暇甚。 3、故事屠夫恍然大悟的句子是: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名句诵读全攻略之文言文名句诵读

春秋时期

《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 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编年体史书

1、毛主席在《中国革命的战争问题》中曾对《曹刿论战》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这里,“取信于民”是指鲁庄公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彼竭我盈”是指“齐人三鼓”之时,因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是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发现的。

2、侧面反衬曹刿高度的爱国热情的句子是: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全篇是紧扣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一句来展开的,其中“远谋”是论战的中心。

4、在论战前准备中,体现鲁庄公之“鄙”的句子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在战时和战后体现鲁庄公 “鄙”的句子有: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6、文中的“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曹刿认为鲁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阻止鲁庄公的行动。他两次说“未可”的原因分别是: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而曹刿在彼竭我盈时才发动反攻,在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时,才开始追击,最终取得了胜利。

《论语》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 孔子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

1.《〈论语〉六则》中论述学习态度的语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述学习方法的语句是“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语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为师之道的语句是“诲人不倦”;论述从师之道的语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述个人修养的语句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你时,你应像孔子在《〈论语〉六则》中所说的那样,采取正确的态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生活中表示既要善于学习他人好的方面,又要善于从不好的方面吸取教训,我们常常要引用《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届时北京乃至全中国人民都会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可以用来表达这种喜悦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论语〉六则》中孔子给自己提出三条标准①默而识之②学而不厌③诲人不倦。

6、《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中的“是”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引用孔子《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句,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

8、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论语》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战国时期

《愚公移山》 选自《列子·汤问》 相传为战国时期列御寇所撰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设想的移山的好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全家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杂然相许。

4、愚公率子孙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表现愚公移山艰苦性的句子有: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②年且九十;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最能表现愚公移山信心的句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7、愚公移山的结果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河曲智叟反对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9、愚公对智叟“甚矣,汝之不惠”的有力反击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孟子》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即关于决定战争胜败因素的名言),其中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接着先用“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的不同地区攻城事例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再用“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的守城事例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最后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三个否定排比句顺理成章地从反面推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并通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对比自然导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从反面强调“人和”重要性的一组排比句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美国以武器核查为由出兵伊拉克,遭到众多国家的反对,这真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用结论句填写)

4、陈水扁一意孤行,继续在“台独”路上走下去,受到包括台湾绝大多数民众在内的中国人民的一致谴责,真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用《孟子》三章中名句填写)

5、陈胜在发动起义前分析天下形势时说:“„„宜多应者。”这里“宜多应者”的意思,如果用孟子的话说是:得道者多助。

《孟子》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的益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这一章的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中“安乐”一词的意思包含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这两句中。作者认为“国恒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即从反面证明国无忧患意识易遭灭亡的句子)

《孟子》之《鱼我所欲也》

1、《鱼我所欲也》以鱼和熊掌设喻,是为了引出本文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用关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推理和“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事实论证了“义”的存在。

2、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当像孟子所说的那样:“舍生而取义者也”。

3、文中与“贫者不受嗟来之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 战国末期哲学家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1、《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蔡桓公对医生持有偏见的语句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蔡桓公的病得不到治疗的根本原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讳疾忌医。 3、文中通过语言描写表明蔡桓公极不信任医生,反衬他盲目自信的句子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在文章平淡的叙述中突起波澜,引起悬念的句子是: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汉朝

《陈涉世家》 选自《史记》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著

1、表现出陈胜蔑视权贵的叛逆性格的名句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以比喻表现陈胜少时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文中交代导致起义直接原因的句子: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4、通过语言描写表现陈胜伟大抱负和起义决心的句子是: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5、造成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6、陈胜对起义前途充满信心的语句是: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下文中与之照应的句子是: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7、文中陈胜的语言中最富有号召力,最能表现他的远大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性格的句子是: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三国

《出师表》 诸葛亮 字孔明 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分析形势时指出,不利的客观条件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有利的主观条件是“待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了“诚宜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和“亲贤臣,远小人”三条建议。在自叙本志和先帝知遇之恩时写下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可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来形容。(用《出师表》中的原句回答)

3、《出师表》中揭示先汉兴隆原因的语句是:亲贤臣,远小人。

4、“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请用诸葛亮的一句名言加以概括: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5、文中以对比的手法引证历史经验教训,开导刘禅要亲贤远佞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6、文中高度概括“先帝创业”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也表达作者与先主患难与共深情的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成语“三顾茅庐”的源出句是: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5、文中表现诸葛亮安贫乐道的高洁志向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出师表》中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也即“此”的指代对象)

7、诸葛亮希望后主刘禅开张圣听的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8、诸葛亮所说的“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中的“是”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9、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集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报先帝而忠陛下。

10、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插入了一段往事的追忆,说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他认为只要对“贞良死节之臣”“亲之信之”就将带来一个好的结果,在文中表明这个重要结果的语句是: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东晋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又名潜 字元亮 东晋文学家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忽逢桃花林,夹岸 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写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陶渊明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句子是“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和“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描写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总写进入桃花源感受的成语是:豁然开朗。

5、描写桃源中自然环境平和、宁静、淡远、优美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写桃源中人的衣着、和平劳动与幸福生活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桃源中人自述来历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8、反衬世人不幸,表现村人对战乱憎恶,对理想社会追求的句子是:皆叹惋。

9、暗示桃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一事设下伏笔的句子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桃花源”因何而得名?请用文中原句回答:①忽逢桃花林;②林尽水源。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又名潜 字元亮 东晋文学家

1、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用“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写自己闲静淡泊的隐者心境,用“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写自己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用“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写自己率真放达的性格,用“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写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用“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现自己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2、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对读书问题发表的独特见解是:好读书,不求甚解。

3、贯穿五柳先生生活、性格的一条主线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4、描写五柳先生家境贫穷但安贫乐道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南北朝

《三峡》 郦道元 南北朝时北魏人 地理学家、散文家 选自《水经注》

1、从侧面极力渲染山峰高峻、江面狭窄的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郦道元在《三峡》中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侧面描写夏季水流的汹涌湍急。

3、郦道元在《三峡》中抓住清幽闲静的特点,描写春冬江水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ya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李白诗“两岸猿声啼不住”,在《三峡》中是这样具体描述的: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文中一字一景,写山水草木的句子是:清荣峻茂。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南朝梁人

1、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用对偶句抒写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的句子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由景触情,因情明志,既表现富春山的魅力,又表现鄙弃名利思想的文句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通过虚写进一步烘托山水的巨大诱人魅力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总领全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以夸张手法表现“异水”清澈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6、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异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7、用比喻表现富春江江水湍急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8、通过联想抒发作者心志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9、补写林中景致的句子是: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唐代

《陋室铭》 刘禹锡 字梦得 唐代著名诗人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紧扣“惟吾德馨”这一主旨,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主人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正反两方面写主人高雅情趣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与古贤名室类比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全文的点晴之笔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2、《陋室铭》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陋室铭》中刘禹锡借“惟吾德馨”(或“何陋之有”)一句,表现陋室主人的品德高尚,同时点明文章主旨。

4、写陋室自然环境优美烘托陋室不陋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写陋室往来人物不俗烘托陋室不陋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从正反两个方面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烘托陋室不陋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话剧《陈毅市长》中陈毅引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来形容化学家齐仰之居室的环境,这两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 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

1、韩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阐述风俗教化古今不一定相同的句子是“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含蓄委婉地劝说董生留下来,待机出仕,报效朝廷的文句是“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2、交代董生到河北去的原因的句子是: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

3、暗示董生河北因为教化改变风俗也发生变化的句子是: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

4、暗示董生不应该去河北的句子是: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捕蛇者说》 柳宗元 字子厚 河东人 唐代文学家

1、描写凶暴小吏来到蒋氏家乡的情形的语句是: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用感叹句式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句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的不满和揭露)。“吾尝疑乎是”句中的“是”指代:苛政猛于虎也。

2、本文通过记述蒋氏祖孙三代的遭遇,发出了“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感慨和议论。 3、永州人争捕毒蛇的原因是:当其租入。

4、当作者听说“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后出于同情提出更若役,复若赋的建议。捕蛇人大段血泪控诉的总纲是: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5、“蒋氏”对作者的问题“若毒之乎”是这样回答的:又安毒耶。

6、孔子主张以“仁”治天下,请写出他从反面论证这一主张并被柳宗元引用的一句话:苛政猛于虎也。 7、本文通过“毒蛇”与“赋敛”的对比揭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中心,“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表现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8、《捕蛇者说》中写道:“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信”的内容是:苛政猛于虎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字子厚 河东人 唐代文学家

1、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描写西山卓尔不群的句子是:“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赞美西山宏伟景象,寄寓作者心志的句子是“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抒写物我合一,抑郁顿消的句子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1、作者描绘西山之景,写自己箕踞山头极目四望的总印象的句子是: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

2、表现作者物我两忘的句子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3、从精神和生命力两个角度将西山人格化进行正面描写的句子是: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宋代

《爱莲说》 周敦颐 北宋著名哲学家

1、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形神兼备地描写了莲的形象,其中用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用莲的正直、芳香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用莲的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人们常用“出淤泥而不染”比喻虽然生活在恶浊的环境中,却能保持自身的纯洁。

3、文中从环境入手,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人们对身处商海而清正廉洁的干部总是赞不绝口,称他们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好干部。(用《爱莲说》中的名句填写)

5、公园花展,观赏牡丹花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即《爱莲说》中运用反语,暗讽世人的感叹句)

6、《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境相反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中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爱莲说》中点明题旨的句子是: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9、《爱莲说》中点明题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选自《范文正公集》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本文描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空间上表现洞庭湖广阔浩淼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时间上表现洞庭湖景象变化万千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括“迂客骚人”览物而“悲”的句子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览物而“喜”的句子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下文中“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就是指这两种心情);阐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提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从《岳阳楼记》的结构上看,第一段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与第五段阐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遥相照应;第二段描述了岳阳楼之大观后用“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引出览物而悲和喜的描述;接着议论抒情,在与古仁人之心的对比中卒章显志。

3、《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两句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句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4、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他们在成功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着“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心态。

5、表达古仁人(也是作者的)旷达胸怀的名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即古仁人的悲喜观) 6、《岳阳楼记》给我们留下了一些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其中形容国泰民安的是:政通人和;形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的是:百废具兴;形容水势浩大的是:浩浩汤汤;形容景色或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是:气象万千;表示心胸开阔、精神愉快的是:心旷神怡。

7、表达作者远大抱负的语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联想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岳阳楼记》中表现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名句是: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0、表现作者向古仁人学习的决心和志向的句子是: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1、“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

12、表明古仁人时刻挂念国家大事的句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新校长上任两年,全校面貌焕然一新,环境优美,教育教学成绩斐然,真可谓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中的“此”在文中具体指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作者没有对此“大观”具体描写的原因是:前人之述备矣。(六个字)。

15、在“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的情景下登楼者的普遍心理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16、描写洞庭湖月夜神韵的两组对偶句是: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7、作者描写景物之“异”、抒发感情之“异”,以“异”为话题展开议论都是由: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个问题引出的。

18、“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是指上文中的:唐贤今人诗赋。

19、“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对此问题作者的正面回答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反面回答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小结的句子是:是进亦忧,退亦忧。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望之蔚然而深秀”描写琅琊山,用“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描写酿泉,用“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描写醉翁亭,用“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写早晚景色,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描写山间四季的景色。

2、表明作者以醉翁来给亭命名用意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把“醉”与“乐”统一起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出自《醉翁亭记》,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的成语是:水落石出。文中形容众宾客饮酒的欢乐场面的成语是:觥筹交错。

5、醉翁亭周围自然景象,早晚各不相同: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6、描写醉翁亭周围春夏景色的文句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7、描写醉翁亭周围秋冬景色的文句是: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8、美国大唱所谓的“人权”,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在于干涉他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名句填写)

9、美国要搞导弹防御系统是另有企图,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0、交代作者自号“醉翁”原因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下文与之照应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1、太守宴游晚归时景物描写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2、一种写作方法的原话就出在描写“滁人游”的句子之中,它是:前者呼,后者应。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北宋文学家

1、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点染美妙意境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通过隐喻表现月色澄清明亮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尤其是句中的“闲人”一词。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北宋文学家

1、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用来提出关于作文的论点的句子是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其中最能表述论点的是“文者气之所形”。

2、许多怕写作的同学,都想得到什么写作秘诀。对这种心理我们不妨用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的一句话“文不可以学而能”来明确告诉他们:写作是不存在什么秘诀的。

3、文中引用孟子的名言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墨池记》 曾巩 北宋文学家

1、在《墨池记》中,曾巩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2、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于楹柱间的目的是“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对此,曾巩的评论是“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哉”。

3、文中的主旨句是: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4、第一段中为下文提供事实论据的句子是: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5、“羲之之书晚乃善”的原因是: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6、文中写作者推测州学教授王盛表彰墨池遗迹的用心,一层是王君仰慕王羲之,文中的原句是: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一层是为了勉励求学者,文中的原句是: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明代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明初文学家

1、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已幼时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写成年后“援疑质理”求教之难的句子是“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四组对比: (1)“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yun袍敝衣”对比;(2)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趋百里”、“行深山巨谷”对比;(3)“未有问而不告”与“未尝稍降辞色”、“叱咄”对比;(4)“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

3、概括说明作者一心向学,不追求吃穿的议论句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总括作者求学历程和学有所成原因的句子是: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由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自己的对照中得出的道理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核舟记》 魏学伊 明末人

1、《核舟记》中核舟右窗、左窗上刻写的分别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核舟记》中,写出核舟的技艺巧夺天工,对它表示高度赞叹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3、课文中赞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两句话分别是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和技亦灵怪矣哉。

4、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5、表现本文主题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清代

《口技》 林嗣环 清代人

1、《口技》一文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句话,使文章前后照应,从侧面烘托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2、高度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句子是:京中有善口技者。

3、在故事的高潮部分作者的赞语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4、《口技》中描写宾客以假为真,惊慌欲逃这一神态的语句是: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狼》 蒲松龄 清代文学家 节选自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

1、文中通过议论点明题旨的句子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即故事中作者的评论)

2、《狼》一文中对狼的阴险狡诈的描写十分传神,最能表现狼的这一特点的句子是:目似瞑,意暇甚。 3、故事屠夫恍然大悟的句子是: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相关文章

  • 谈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
  • 谈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 概要:诵读法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诵读法这一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经历了浮沉起伏,人们对它的看法也呈现出众说纷纭的情况,但其共同之处在于对文言文的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对文言文全面而深入理解的方法.本文 ...查看


  •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须一说课稿
  •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接触的第一篇文章,该文章是<荀子>的开篇之作, 二.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 ...查看


  • 高考语文全攻略
  • 目的: 让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成为一种和出卷者及阅卷者之间的斗智斗勇的游戏攻略,巧妙答题,轻松拿分. 大原则: 1. 冷静,细心,放松.切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2. 先阅卷,通盘考虑.切记:先做会做的,再做分值大的,绝对 ...查看


  • 2015届桐城市初中九年级语文经典诵读比赛试题doc
  • ___________:名姓 _____ ___:号座 ________:级班 2015届桐城市初中九年级学生 经典诵读比赛笔试试题(满分100分) 得分____________ 一.经典名句默写(每空1.5分,计18分) 1. ,君子好逑 ...查看


  • [世说新语]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3.理解短文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主旨. 教学 ...查看


  • _五柳先生传_教学实录 1
  • 中学语文教学! <桃花源诗>&板书陶渊明师: "相命肆&从事'农中的几个诗句: "桑竹垂&落下'余荫""鸡犬互耕" '这样的图景,鸣吠&鸡犬相闻' ...查看


  • 5[小石潭记]说课稿
  • 5<小石潭记>说课稿.txt3努力奋斗,天空依旧美丽,梦想仍然纯真,放飞自我,勇敢地飞翔于梦想的天空,相信自己一定做得更好.4苦忆旧伤泪自落,欣望梦愿笑开颜.5懦弱的人害怕孤独,理智的人懂得享受孤独5<小石潭记>说课 ...查看


  •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 嘉禾县行廊镇中心学校 罗祝军 国学学习,最经典的方法,莫过于多读与多背.在小学生最佳记忆时期,熟读.背诵最具有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作品,随着他们的成长,不断在生活中自我体悟.内化,形成自身独特情感体验.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年纪大了之后,孩提时 ...查看


  •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古文统计
  •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古文统计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1.<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2.<晏子使楚> 婴闻之,橘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