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基本省情

贵州省基本省情

(2011年9月)

一、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贵州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93%,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全省辖9个市(州、地)、88个县(市、区、特区),常住人口3479万人,有49个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17个,少数民族人口1254.8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6.1%。

贵州能源矿产资源蕴藏丰富,水能储藏量1814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煤炭保有储量549亿吨,居全国第五位,有27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五位。贵州有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特色产业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和电子工业基地,“三线建设”以来,积累了大量人才和技术成果,具有一定的装备制造业基础。贵州还是我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中药材四大产区之一,发展民族制药和食品工业潜力巨大。贵州旅游资源优势独特,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相结合,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旅游和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贵州地理位臵重要,是我国西南联结华南、华中和华东地区的前沿,近年来以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重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不

断加快,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良好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后发优势,使贵州成为一片充满活力、充满魅力、充满潜力的投资创业热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国家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亿元增至4594亿元,实现了翻番;财政总收入由366.2亿元增至969.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由182.5亿元增至533.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1.6%和24%。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公路通车里程由10.7万公里增至1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576公里增至1507公里,已有96.9%的乡镇和29.6%的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铁路通车里程1983公里,在建里程1216公里。三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72.4万。全面实施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年平均保障标准达到1186元,城市低保月平均保障标准达到231元,实现了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参合率达96.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行。城镇新增就业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103.6亿元,完成60.1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解决了近14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中央领导同志对贵州工作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效益较好、位次前移、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2278亿元,同比增长15.3%,为我省近20年来同期最高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4.2亿元,同比增长2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4%,拉动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64.9亿元,同比增长83.3%。一般预算收入391.4亿元,同比增长5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4亿元,同比增长18.1%。进出口总额19亿美元,同比增长4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84.9元,增长14.2%,比去年同期高5.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现金收入1893.1元,增长23.2%,比去年同期高10.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0%和20.3%,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5%,民航货邮、旅客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16.1%和14.5%。上半年全省万元GDP能耗比上年同期下降4%,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8.5%。进入7月份以后,我们坚持一手抓抗旱,一手抓发展,全省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虽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投入长期严重不足,基础条件差,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欠发达、欠开发”仍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加快发展面临许多困

难和问题。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慢、人均水平低,与全国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省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10.4%和12.6%,分别比西部平均增速低0.8和1.3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户籍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1%,但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15%,经济总量居全国倒数第6位;人均生产总值13119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6.2%,居全国倒数第1位。与1978年相比,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了0.15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下降了2.1个百分点。2000—2009年,我省人均年固定资产投资3312.1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9.5%,四川的56%、云南的67%、重庆的37%、湖南的64%、广西的67%。 第二,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任务重。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我省贫困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不降反升,由2000年的9.1%上升为2010年的15.6%,达到418万人。贫困发生率12.1%,比全国高9.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位;有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省县级总数的56.8%;有13973个贫困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58.2%,占全国重点贫困村的9.3%。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相当突出,在全省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有36个属民族自治地区;在100个一类贫困乡中,有79个属民族自治地方或民族乡;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

口的65.6%。2009年,我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59.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7个百分点。全国大致已在2000年实现总体小康,而我省到2009年才基本实现总体小康,小康进程与全国大体相差10年。

第三,基础设施落后、基础产业薄弱,瓶颈问题十分突出。交通方面,铁路、公路规模小、技术等级低。2010年末,全省铁路路网密度1.13公里/百平方公里,仅为全国(不包括新疆、西藏、青海3个地广人稀省区)的80.4%。除了以贵阳为中心的十字形铁路干线以外,大部分铁路只经过我省省界边沿,四个象限的大块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缺少铁路覆盖,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状态。高速公路路网密度仅0.86公里/百平方公里,不及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中部地区的三分之二。在全省公路通车里程中,二级以上公路和等级公路分别占3.5%和47.9%,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5%和58%。尚有42个乡(镇)、14879个建制村未通油路(水泥路),645个建制村未通公路,建制村通油路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0个百分点。民航运输发展滞后,机场少,设施不完善,贵阳通达全国一线城市的航班时刻分布不均,航班密度小,与其他省会及重点城市开通航线比例低。2010年,全省机场进出港旅客637.6万人次,仅为四川的21.5%、重庆的39.7%、云南的24.3%、湖南的45%、广西的53.1%。全省至今没有一条全线畅通的渠化河流,通航河流上有碍航闸坝104座,碍

航里程1600多公里。

水利方面,工程建设严重滞后,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供水能力不足,与加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9.6%,年供水量仅92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总量的1.5%;人均年供水量264立方米,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9.2%。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64亩,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4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实施,全省需水量将大幅度增加。据测算,2015年和2020年全省需水量分别为139.7亿立方米和159.4亿立方米,即使考虑在建水利工程新增供水量,届时仍将分别缺水40.9亿和60.6亿立方米。二是洪旱灾害频发,与水利保障的要求不相适应。我省洪枯水量的比值可达数百倍到数千倍,由于水利建设严重滞后,调蓄能力弱,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并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数城镇沿江顺河谷分布和建设,有近40个市区或县城急需解决防洪问题。同时,大江大河切割深,取用水困难,地表水渗漏严重,又极易发生旱灾。三是安全饮水困难,与改善民生的要求不相适应。全省仍有1299.8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占农村人口总数的56.5%。高产稳产农田数量少,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四是水土流失严重,与生态保护的要求不相适应。我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岩溶出露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2%和42%,

石漠化面积3.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9%,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4.7%。年均土壤侵蚀量达2.5亿吨,相当于每年流失40多万亩耕地的表层土。五是治水理念落后,与现代水利的要求不相适应。还没有改变传统的水利观念,不善于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去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建设水利的积极性,大中型骨干水源工程少,地下水开发利用率低,大江大河大湖库提水设施建设滞后。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没有建一座大型水库,平均两年才建一座中型水库,全省仅500余口机井。在投入上,历史欠账多,过去10年,我省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93.3亿元,其中“十五”59.7亿元,“十一五”233.6亿元(2010年102亿元)。

通信方面,由于地理条件差,行政村通宽带、自然村通电话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建设成本和建设难度比平原地区要高出2—3倍,电话普及率仍处于全国较低水平。政府主导、企业推进、社会应用的信息化建设“三推体系”没有形成,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信息技术普及应用水平低,省内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网络普及程度不平衡,城乡、区域和行业的差距较大。 能源方面,贵州水能资源和煤炭保有储量分别居全国第6位和第5位,但2010年贵州电网统调装机容量仅2825万千瓦,发电量1358.7亿千瓦时,居全国第12位,资源储量

与发电量不匹配。电网建设严重滞后于负荷发展,电网可靠性相对较低,2009年贵州500千伏变电站仅11座,主变容量1325万千伏安,安全隐患大。同时,煤炭产业集中度不高,平均单个矿井规模17万吨/年左右,装备水平低、工艺落后,安全条件差。随着我省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实施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第四,农业结构调整缓慢、种植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弱。广大农村基本上是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种植传统的农作物。突出表现为“四低”:一是林牧渔比重低。201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7.8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87.31亿元,占60.1%;林牧渔业产值358.99亿元,占36.7%。二是经济作物比重低。2010年,在全省7334.45万亩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559.25万亩,占62.2%;油料、烟叶、药材、蔬菜播种面积2101.49万亩,占28.6%。三是农产品商品率低。2009年,我省农村居民家庭主要产品商品率,粮食19.1%、油料36%、蔬菜27.7%、茶叶41.9%、出售和自宰猪肉61.3%、禽蛋33.1%。在许多偏远的农村,基本上还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吃饭靠种田、养猪为过年、喂鸡喂鸭换油盐”。四是产业化程度低。目前,我省农业生产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土地集中、集约度不高,生产方式粗放。

第五,工业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与全国比较,贵州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大致要落后10—15年。2009年,我省工业增加值1252.7亿元,总量排全国倒数第6位。人均工业增加值3298元,仅高于西藏,排全国倒数第2位。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3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7个百分点,排全国倒数第4位。2010年,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之比为13.7∶39.2∶47.1,以工业为主的二产占比明显偏低。从1990年到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从1.4%下降到1.1%,这一时期,全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从1.2%下降到0.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8%下降到30.8%。由于工业发展滞后,城镇规模扩张没有动力,带动不了农村、提升不了农业,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和年轻人不能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近三年我省每年城镇要新增劳动力50万人左右,但每年只能提供20万人左右的就业岗位。2010年,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7%和74.9%。

贵州城市数量少、规模小,综合承载能力弱。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3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2个百分点。城市密度0.74个/万平方公里,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30.8%、中部地区的54.5%;城市建成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比重相当于湖南的42.3%、广西的55.3%、四川的75.4%。2009年,

贵州城市用水普及率92.1%、燃气普及率68.5%、人均道路面积6.3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1平方米,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22.4个百分点和6.6、4.5平方米。 第六,增长方式粗放、产业链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重。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耗能高。2010年,我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248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218吨标准煤,在全国排第3位。二是产业链短。资源多是“原”字号出售或初加工、粗加工,产业配套能力弱。2010年,全省产煤1.6亿吨,有近40%原煤直接销售出省,省内工业用煤也主要用于发电,煤化工业占比低。磷、铝等优势资源的开发也大致如此。三是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大量矿产资源伴生物综合利用十分有限。2010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0.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8个百分点。四是结构不合理。2010年,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重工业之比为33.7︰66.3,采矿业占24.2%。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小,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4.4%。五是效益低。不管是人均劳动生产率,还是企业经济效益,与全国水平都有不小差距。2009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10.6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75个百分点。六是生态环境压力大。我省地处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岩溶分布广、发育强烈,生态环境脆弱,极易受到破坏而很难修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7.3万平方公

里,其中中度、强度和极强度流失面积占44.5%,年土壤侵蚀量2.52亿吨,年均侵蚀模数1432吨/平方公里。2009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7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2个百分点。

第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低,民生问题突出。一是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偏低。虽然“两基”攻坚已通过“国检”,但标准低,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设施等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同时,其他各类教育普及程度也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比国家提出的2020年规划目标相差25.5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排第7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8个百分点,比国家提出的2020年规划目标相差36.6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排第12位,全省每年有23万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就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比国家提出的2020年规划目标相差21.6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列第10位。教育的落后,造成我省人口总体文化素质不高,15岁及以上国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年限仅7.19年,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71年,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比全国落后10年以上;各类人才总量仅占全省总人口的4.4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7个百分点;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研发人员仅占专业技术人员的9.94%和0.34%。二是卫生资源总

量不足。2010年,我省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2.51张,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5%、西部平均水平的75%。据卫生部2010年医改监测显示,我省仅有353所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建设标准,达标率仅24.4%。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为1.04人和0.86人,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8%和56.6%、西部平均水平的66.7%和68%。每千农业人口拥有乡镇卫生院人员0.59人、村卫生室人员0.97人,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和66%、西部平均水平的53%和79%。三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弱。2009年,全省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仅占全国的0.42%;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数分别仅占全国的0.73%和0.77%。 第八,市场机制不健全、对外开放程度低,发展活力不足。我省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市场配臵资源的主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步伐缓慢,2010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国有企业占59.5%,比全国高28.4个百分点。全省民营经济单位注册资本1862亿元,仅占全国的0.91%,而广西为2877亿元,云南为4355亿元,分别是我省的1.5倍和2.3倍。同时,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严重滞后。2001年到2009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从6.5亿美元增加到23亿美元,仅增长2.54倍。而同期的四川和重庆增长了6.8倍、广西增长了6.9倍。2005年到2009年,我省招商引资从232.52亿元增加到724.87亿元,

增长了2.12倍。而同期的重庆增长了6.13倍、四川增长了

4.67倍、广西增长了4.62倍。2010年,我省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0.1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占全国的0.28%。

二、贵州下一步发展的思路和打算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在加快发展中不但自身面临一系困难和问题,而且外部环境也不宽松。从国际看,虽然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已经过去,但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还很脆弱、很不平衡,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从国内看,由于通胀压力加大,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货币、土地“两道闸门”收紧,资金、土地和能源等资源要素供应趋紧。同时,近年来各兄弟省(区、市)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力度,产业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十二五”期间将呈现新一轮加快发展、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 但我们也看到,我省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也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一方面,我省具有较好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备加快发展的物质基础;地处我国西南联结华南、华中和华东地区的前沿,区位优势突出,地理位臵重要;能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低,物流成本不断下降;具有一定的装备制造业和加工制造业等产业基础。另一方面,中央对贵州的支持力度空前加大。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对做好贵州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今年6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听取我省工作汇

报时指出,贵州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缩小差距的象征,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加快贵州的发展,是贵州的责任,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责任,中央一定要把扶持贵州更好更快发展放在重要位臵。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也加大了对我省的支持力度。

贵州有这么好的条件和机遇,没有理由在全国垫底和挂末。去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明确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特别要把涉及民生的几个重要问题解决好,做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并提出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加大扶贫脱贫力度,搞好“三农”,加快改善农民的住房、饮水困难等;二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新型工业;四是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退耕还林、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五是加快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六是建设“团结、务实、勤奋、廉洁”的领导班子,特别是搞好团结,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通过长期奋斗改变贵州面貌。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和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我们在进一步深化省情认识的基础上,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谋划和提出了以下发展思路,并积极推进和实施。 第一,始终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锦涛总书记

的重要指示概括起来,就是要求我们紧密团结、艰苦奋斗、争取贵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此,我们明确提出,要坚持以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指导,以人为本,以民生为要,高举发展的旗臶、团结的旗臶、奋斗的旗臶,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千方百计加快发展。

第二,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作为主基调。经过反复测算、分析、论证,我们感到,贵州要实现历史性跨越,就是要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但我省发展速度慢、发展方式粗放,既要转变发展方式,又要加快经济发展,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压力、双重任务。为此我们明确提出,在“赶”与“转”中,更要体现“好”,做到发展惠及民生、抓民生拉动发展。到2015年,生产总值实现8000 亿元,力争翻一番、突破10000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 美元。

第三,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有拉动力就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我们将通过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发展壮大工业,促进城镇规模扩张,带动农村、提升农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第四,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我们将坚持以民生带发展,更加注重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式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作为“两加一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更加突出各项民生指标,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用倒逼机制推动经济发展提升质量和效益。 第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奋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六个突破”。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发展条件上实现突破。建成贵阳至广州等五条连接外部区域的快速铁路,到2015年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力争达到5000公里左右。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0公里以上,通车总里程超过4500公里,打通连接周边省份的高速公路通道。基本建成“一干十支”民用航空体系。加快推进以骨干水源工程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到2015年,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9亩,人均基本口粮田达到0.5亩,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建成城乡供水体系。二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上实现突破。大规模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培育工业主导产业,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5万亿元,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把我省建设成为旅游大省。三是加强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口素质上实现突破。到201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5%,高中阶段在校生规模达到125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55万人,高等教育在学规模达到70.5万人;组建一批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新建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工程实验室,组建新材料等7个方面产学研结合的产业联盟;人才总量达到250万人。四是推进城镇化带动战略,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实现突破。规划建设100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2个,5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7个,20万人口以上中等城市超过20个。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40%。五是实施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在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实现突破。向绝对贫困发起全面“总攻”,到2015年全省贫困人口数量比2010年减少一半,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六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上实现突破。大力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5%。 第六,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为“十二五”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深入抓好“创先争优”活动、“四帮四促”活动和“三个建设年”活动,进一步推动干部作风转变,优化发展环境,营造“亲商、爱商、安商、敬商”的氛围。坚持以开放促开发,开展全方位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全方位对外招商。

贵州省基本省情

(2011年9月)

一、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贵州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93%,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全省辖9个市(州、地)、88个县(市、区、特区),常住人口3479万人,有49个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17个,少数民族人口1254.8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6.1%。

贵州能源矿产资源蕴藏丰富,水能储藏量1814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煤炭保有储量549亿吨,居全国第五位,有27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五位。贵州有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特色产业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和电子工业基地,“三线建设”以来,积累了大量人才和技术成果,具有一定的装备制造业基础。贵州还是我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中药材四大产区之一,发展民族制药和食品工业潜力巨大。贵州旅游资源优势独特,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相结合,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旅游和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贵州地理位臵重要,是我国西南联结华南、华中和华东地区的前沿,近年来以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重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不

断加快,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良好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后发优势,使贵州成为一片充满活力、充满魅力、充满潜力的投资创业热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国家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亿元增至4594亿元,实现了翻番;财政总收入由366.2亿元增至969.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由182.5亿元增至533.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1.6%和24%。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公路通车里程由10.7万公里增至1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576公里增至1507公里,已有96.9%的乡镇和29.6%的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铁路通车里程1983公里,在建里程1216公里。三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72.4万。全面实施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年平均保障标准达到1186元,城市低保月平均保障标准达到231元,实现了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参合率达96.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行。城镇新增就业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103.6亿元,完成60.1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解决了近14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中央领导同志对贵州工作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效益较好、位次前移、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2278亿元,同比增长15.3%,为我省近20年来同期最高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4.2亿元,同比增长2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4%,拉动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64.9亿元,同比增长83.3%。一般预算收入391.4亿元,同比增长5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4亿元,同比增长18.1%。进出口总额19亿美元,同比增长4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84.9元,增长14.2%,比去年同期高5.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现金收入1893.1元,增长23.2%,比去年同期高10.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0%和20.3%,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5%,民航货邮、旅客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16.1%和14.5%。上半年全省万元GDP能耗比上年同期下降4%,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8.5%。进入7月份以后,我们坚持一手抓抗旱,一手抓发展,全省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虽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投入长期严重不足,基础条件差,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欠发达、欠开发”仍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加快发展面临许多困

难和问题。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慢、人均水平低,与全国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省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10.4%和12.6%,分别比西部平均增速低0.8和1.3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户籍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1%,但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15%,经济总量居全国倒数第6位;人均生产总值13119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6.2%,居全国倒数第1位。与1978年相比,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了0.15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下降了2.1个百分点。2000—2009年,我省人均年固定资产投资3312.1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9.5%,四川的56%、云南的67%、重庆的37%、湖南的64%、广西的67%。 第二,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任务重。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我省贫困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不降反升,由2000年的9.1%上升为2010年的15.6%,达到418万人。贫困发生率12.1%,比全国高9.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位;有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省县级总数的56.8%;有13973个贫困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58.2%,占全国重点贫困村的9.3%。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相当突出,在全省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有36个属民族自治地区;在100个一类贫困乡中,有79个属民族自治地方或民族乡;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

口的65.6%。2009年,我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59.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7个百分点。全国大致已在2000年实现总体小康,而我省到2009年才基本实现总体小康,小康进程与全国大体相差10年。

第三,基础设施落后、基础产业薄弱,瓶颈问题十分突出。交通方面,铁路、公路规模小、技术等级低。2010年末,全省铁路路网密度1.13公里/百平方公里,仅为全国(不包括新疆、西藏、青海3个地广人稀省区)的80.4%。除了以贵阳为中心的十字形铁路干线以外,大部分铁路只经过我省省界边沿,四个象限的大块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缺少铁路覆盖,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状态。高速公路路网密度仅0.86公里/百平方公里,不及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中部地区的三分之二。在全省公路通车里程中,二级以上公路和等级公路分别占3.5%和47.9%,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5%和58%。尚有42个乡(镇)、14879个建制村未通油路(水泥路),645个建制村未通公路,建制村通油路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0个百分点。民航运输发展滞后,机场少,设施不完善,贵阳通达全国一线城市的航班时刻分布不均,航班密度小,与其他省会及重点城市开通航线比例低。2010年,全省机场进出港旅客637.6万人次,仅为四川的21.5%、重庆的39.7%、云南的24.3%、湖南的45%、广西的53.1%。全省至今没有一条全线畅通的渠化河流,通航河流上有碍航闸坝104座,碍

航里程1600多公里。

水利方面,工程建设严重滞后,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供水能力不足,与加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9.6%,年供水量仅92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总量的1.5%;人均年供水量264立方米,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9.2%。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64亩,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4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实施,全省需水量将大幅度增加。据测算,2015年和2020年全省需水量分别为139.7亿立方米和159.4亿立方米,即使考虑在建水利工程新增供水量,届时仍将分别缺水40.9亿和60.6亿立方米。二是洪旱灾害频发,与水利保障的要求不相适应。我省洪枯水量的比值可达数百倍到数千倍,由于水利建设严重滞后,调蓄能力弱,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并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数城镇沿江顺河谷分布和建设,有近40个市区或县城急需解决防洪问题。同时,大江大河切割深,取用水困难,地表水渗漏严重,又极易发生旱灾。三是安全饮水困难,与改善民生的要求不相适应。全省仍有1299.8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占农村人口总数的56.5%。高产稳产农田数量少,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四是水土流失严重,与生态保护的要求不相适应。我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岩溶出露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2%和42%,

石漠化面积3.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9%,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4.7%。年均土壤侵蚀量达2.5亿吨,相当于每年流失40多万亩耕地的表层土。五是治水理念落后,与现代水利的要求不相适应。还没有改变传统的水利观念,不善于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去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建设水利的积极性,大中型骨干水源工程少,地下水开发利用率低,大江大河大湖库提水设施建设滞后。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没有建一座大型水库,平均两年才建一座中型水库,全省仅500余口机井。在投入上,历史欠账多,过去10年,我省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93.3亿元,其中“十五”59.7亿元,“十一五”233.6亿元(2010年102亿元)。

通信方面,由于地理条件差,行政村通宽带、自然村通电话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建设成本和建设难度比平原地区要高出2—3倍,电话普及率仍处于全国较低水平。政府主导、企业推进、社会应用的信息化建设“三推体系”没有形成,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信息技术普及应用水平低,省内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网络普及程度不平衡,城乡、区域和行业的差距较大。 能源方面,贵州水能资源和煤炭保有储量分别居全国第6位和第5位,但2010年贵州电网统调装机容量仅2825万千瓦,发电量1358.7亿千瓦时,居全国第12位,资源储量

与发电量不匹配。电网建设严重滞后于负荷发展,电网可靠性相对较低,2009年贵州500千伏变电站仅11座,主变容量1325万千伏安,安全隐患大。同时,煤炭产业集中度不高,平均单个矿井规模17万吨/年左右,装备水平低、工艺落后,安全条件差。随着我省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实施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第四,农业结构调整缓慢、种植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弱。广大农村基本上是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种植传统的农作物。突出表现为“四低”:一是林牧渔比重低。201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7.8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87.31亿元,占60.1%;林牧渔业产值358.99亿元,占36.7%。二是经济作物比重低。2010年,在全省7334.45万亩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559.25万亩,占62.2%;油料、烟叶、药材、蔬菜播种面积2101.49万亩,占28.6%。三是农产品商品率低。2009年,我省农村居民家庭主要产品商品率,粮食19.1%、油料36%、蔬菜27.7%、茶叶41.9%、出售和自宰猪肉61.3%、禽蛋33.1%。在许多偏远的农村,基本上还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吃饭靠种田、养猪为过年、喂鸡喂鸭换油盐”。四是产业化程度低。目前,我省农业生产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土地集中、集约度不高,生产方式粗放。

第五,工业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与全国比较,贵州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大致要落后10—15年。2009年,我省工业增加值1252.7亿元,总量排全国倒数第6位。人均工业增加值3298元,仅高于西藏,排全国倒数第2位。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3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7个百分点,排全国倒数第4位。2010年,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之比为13.7∶39.2∶47.1,以工业为主的二产占比明显偏低。从1990年到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从1.4%下降到1.1%,这一时期,全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从1.2%下降到0.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8%下降到30.8%。由于工业发展滞后,城镇规模扩张没有动力,带动不了农村、提升不了农业,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和年轻人不能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近三年我省每年城镇要新增劳动力50万人左右,但每年只能提供20万人左右的就业岗位。2010年,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7%和74.9%。

贵州城市数量少、规模小,综合承载能力弱。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3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2个百分点。城市密度0.74个/万平方公里,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30.8%、中部地区的54.5%;城市建成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比重相当于湖南的42.3%、广西的55.3%、四川的75.4%。2009年,

贵州城市用水普及率92.1%、燃气普及率68.5%、人均道路面积6.3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1平方米,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22.4个百分点和6.6、4.5平方米。 第六,增长方式粗放、产业链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重。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耗能高。2010年,我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248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218吨标准煤,在全国排第3位。二是产业链短。资源多是“原”字号出售或初加工、粗加工,产业配套能力弱。2010年,全省产煤1.6亿吨,有近40%原煤直接销售出省,省内工业用煤也主要用于发电,煤化工业占比低。磷、铝等优势资源的开发也大致如此。三是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大量矿产资源伴生物综合利用十分有限。2010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0.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8个百分点。四是结构不合理。2010年,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重工业之比为33.7︰66.3,采矿业占24.2%。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小,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4.4%。五是效益低。不管是人均劳动生产率,还是企业经济效益,与全国水平都有不小差距。2009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10.6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75个百分点。六是生态环境压力大。我省地处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岩溶分布广、发育强烈,生态环境脆弱,极易受到破坏而很难修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7.3万平方公

里,其中中度、强度和极强度流失面积占44.5%,年土壤侵蚀量2.52亿吨,年均侵蚀模数1432吨/平方公里。2009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7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2个百分点。

第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低,民生问题突出。一是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偏低。虽然“两基”攻坚已通过“国检”,但标准低,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设施等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同时,其他各类教育普及程度也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比国家提出的2020年规划目标相差25.5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排第7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8个百分点,比国家提出的2020年规划目标相差36.6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排第12位,全省每年有23万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就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比国家提出的2020年规划目标相差21.6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列第10位。教育的落后,造成我省人口总体文化素质不高,15岁及以上国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年限仅7.19年,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71年,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比全国落后10年以上;各类人才总量仅占全省总人口的4.4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7个百分点;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研发人员仅占专业技术人员的9.94%和0.34%。二是卫生资源总

量不足。2010年,我省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2.51张,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5%、西部平均水平的75%。据卫生部2010年医改监测显示,我省仅有353所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建设标准,达标率仅24.4%。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为1.04人和0.86人,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8%和56.6%、西部平均水平的66.7%和68%。每千农业人口拥有乡镇卫生院人员0.59人、村卫生室人员0.97人,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和66%、西部平均水平的53%和79%。三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弱。2009年,全省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仅占全国的0.42%;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数分别仅占全国的0.73%和0.77%。 第八,市场机制不健全、对外开放程度低,发展活力不足。我省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市场配臵资源的主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步伐缓慢,2010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国有企业占59.5%,比全国高28.4个百分点。全省民营经济单位注册资本1862亿元,仅占全国的0.91%,而广西为2877亿元,云南为4355亿元,分别是我省的1.5倍和2.3倍。同时,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严重滞后。2001年到2009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从6.5亿美元增加到23亿美元,仅增长2.54倍。而同期的四川和重庆增长了6.8倍、广西增长了6.9倍。2005年到2009年,我省招商引资从232.52亿元增加到724.87亿元,

增长了2.12倍。而同期的重庆增长了6.13倍、四川增长了

4.67倍、广西增长了4.62倍。2010年,我省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0.1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占全国的0.28%。

二、贵州下一步发展的思路和打算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在加快发展中不但自身面临一系困难和问题,而且外部环境也不宽松。从国际看,虽然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已经过去,但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还很脆弱、很不平衡,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从国内看,由于通胀压力加大,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货币、土地“两道闸门”收紧,资金、土地和能源等资源要素供应趋紧。同时,近年来各兄弟省(区、市)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力度,产业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十二五”期间将呈现新一轮加快发展、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 但我们也看到,我省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也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一方面,我省具有较好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备加快发展的物质基础;地处我国西南联结华南、华中和华东地区的前沿,区位优势突出,地理位臵重要;能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低,物流成本不断下降;具有一定的装备制造业和加工制造业等产业基础。另一方面,中央对贵州的支持力度空前加大。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对做好贵州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今年6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听取我省工作汇

报时指出,贵州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缩小差距的象征,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加快贵州的发展,是贵州的责任,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责任,中央一定要把扶持贵州更好更快发展放在重要位臵。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也加大了对我省的支持力度。

贵州有这么好的条件和机遇,没有理由在全国垫底和挂末。去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明确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特别要把涉及民生的几个重要问题解决好,做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并提出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加大扶贫脱贫力度,搞好“三农”,加快改善农民的住房、饮水困难等;二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新型工业;四是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退耕还林、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五是加快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六是建设“团结、务实、勤奋、廉洁”的领导班子,特别是搞好团结,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通过长期奋斗改变贵州面貌。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和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我们在进一步深化省情认识的基础上,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谋划和提出了以下发展思路,并积极推进和实施。 第一,始终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锦涛总书记

的重要指示概括起来,就是要求我们紧密团结、艰苦奋斗、争取贵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此,我们明确提出,要坚持以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指导,以人为本,以民生为要,高举发展的旗臶、团结的旗臶、奋斗的旗臶,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千方百计加快发展。

第二,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作为主基调。经过反复测算、分析、论证,我们感到,贵州要实现历史性跨越,就是要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但我省发展速度慢、发展方式粗放,既要转变发展方式,又要加快经济发展,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压力、双重任务。为此我们明确提出,在“赶”与“转”中,更要体现“好”,做到发展惠及民生、抓民生拉动发展。到2015年,生产总值实现8000 亿元,力争翻一番、突破10000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 美元。

第三,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有拉动力就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我们将通过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发展壮大工业,促进城镇规模扩张,带动农村、提升农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第四,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我们将坚持以民生带发展,更加注重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式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作为“两加一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更加突出各项民生指标,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用倒逼机制推动经济发展提升质量和效益。 第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奋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六个突破”。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发展条件上实现突破。建成贵阳至广州等五条连接外部区域的快速铁路,到2015年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力争达到5000公里左右。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0公里以上,通车总里程超过4500公里,打通连接周边省份的高速公路通道。基本建成“一干十支”民用航空体系。加快推进以骨干水源工程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到2015年,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9亩,人均基本口粮田达到0.5亩,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建成城乡供水体系。二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上实现突破。大规模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培育工业主导产业,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5万亿元,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把我省建设成为旅游大省。三是加强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口素质上实现突破。到201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5%,高中阶段在校生规模达到125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55万人,高等教育在学规模达到70.5万人;组建一批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新建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工程实验室,组建新材料等7个方面产学研结合的产业联盟;人才总量达到250万人。四是推进城镇化带动战略,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实现突破。规划建设100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2个,5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7个,20万人口以上中等城市超过20个。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40%。五是实施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在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实现突破。向绝对贫困发起全面“总攻”,到2015年全省贫困人口数量比2010年减少一半,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六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上实现突破。大力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5%。 第六,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为“十二五”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深入抓好“创先争优”活动、“四帮四促”活动和“三个建设年”活动,进一步推动干部作风转变,优化发展环境,营造“亲商、爱商、安商、敬商”的氛围。坚持以开放促开发,开展全方位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全方位对外招商。


相关文章

  • 贵州省情概况
  • 贵州省情概况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三大省份组成部分之一,简称"黔"和"贵.贵州省东邻湖南省.南接广西自治区.西南毗邻云南省.西北与四川省接壤.北面与重庆市相邻.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 ...查看


  • 学习贵州省情心得体会
  • 篇一:学习贵州省情最大的收获 学习 贵州省情最大的收获 学习贵州省情最大 的收获之一正视历史.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三大省份组成部分之一,简称"黔"和"贵. 贵州省东邻湖南省.南接广西自治区.西南毗邻云南省.西 ...查看


  • 2013贵州省情
  • 2013年7月"地域文化"(贵州省情)课程 期末复习指南 "贵州省情"课程是贵州省教育厅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所有大专院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在贵州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计划贵州省情课程名称为&quo ...查看


  • 201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遴选真题
  • 上午:写作基础能力 (上午:8︰30-11︰30:共两道题) 试题一:新闻稿撰写 以下是赵克志省长到黔西南州普安县.晴隆县调研时与地方党委.政府座谈时的讲话原音(见资料一:赵克志省长讲话音频文件)及调研方案(见资料二:赵克志省长赴普安县.晴 ...查看


  • 贵州省情题库
  • 贵州省情 一.填空题: 1.省情是一个省自然. ( 地理 ). ( 政治 ). ( 经济). (文化)等方面历史. 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2.贵州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 ...查看


  • 地域文化(贵州省情)(网上作业题库)
  • 地域文化(贵州省情)在线练习答案 第1题: 贵州人口发展的快速增长期是(解放后). A.战国时期 B.明代 C.清代 D.解放后 第2题: 正确答案:正确贵州向北的旅游路线是以长征文化.名酒文化和丹霞桫椤生态为主的贵阳-息烽-遵义-仁怀-赤 ...查看


  • 云南省省情概况
  • 云南省省情概况 本文转自[中国公务员考试论坛-www.gwygov.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文链接: 地理: 云南简称"云"或"滇",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南部. 云南省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 ...查看


  • 抢抓机遇振奋精神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省第十次党代会是在推进富民兴黔伟大事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一次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创新求实.团结奋进的大会,对于动员全省人民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 ...查看


  •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1年公开遴选6名公务员工作简章
  • [字体:大中小] 更新时间:2011-09-02 信息来源:省政府办公厅人事处 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工作需要,按照干部调配有关规定,我厅决定从全省公务员中公开遴选6名工作人员到我厅工作.为确保遴选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简章. 一.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