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强柱弱梁的讨论

一个关于强柱弱梁的讨论-论坛 LZ:

在多层级高层框架结构设计中,一直有一条概念性要求就是“强柱弱梁”。那么什么是强柱弱梁呢??是单纯的用梁、柱线刚度比值确定的强柱弱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对于这个问题想必很多人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在开这个帖子希望大家参与讨论。

1,框架结构是超静定结构,如在柱上出现塑性铰,结构就有可能成为机构,就会倒塌。但在梁上出现塑性铰后结构仍为超静定结构,所以提出“强柱弱梁”这一概念设计,规范中的梁端负弯矩调幅及抗震设计时的柱端弯矩放大系数都体现了“强柱弱梁”这种抗震理念。

2,你这个问题本身好象有问题,强柱弱梁只是一种抗震概念,没有人为了体现强柱弱梁这个概念故意把柱截面做大,层高做小来增加其线刚度,也不是说梁的线刚度比柱的线刚度大就没有体现强柱弱梁这个概念,这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3,规范保证“强柱弱梁”的措施是对柱端弯矩乘以放大系数,强柱弱梁就是要保证在梁上先出现塑性铰而不是在柱子上先出现.也就是要柱子的承载力要大于梁的承载力,规范

里就是根据各种抗震等级规定了各种各样的柱端弯矩放大系数来实现它的,与梁柱线刚度比并无直接的关系.就是梁的线刚度比柱大(多层框架情况中往往如此),但是我们通过加强柱的配筋,仍然能够做到强柱弱梁的要求。

实际上的反弯点法就是在梁的刚度比柱大3倍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什么那,就是因为这样(梁柱框架节点处)柱可以嵌固在梁里面,此时产生梁单位位移的剪力就是侧移刚度。 4,在多高层框架结构中有好多名词如“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等。其中“强柱弱梁”是指在框架结构中如果有构件失效一定让梁先达到屈服,因为如果柱子失效比梁失效造成的后果严重。这就是所谓的“强柱弱梁”。

5,这次地震,其实大家看看,有好多的强柱弱梁没有实现的破坏,一般设计,我们只是再既定截面的情况下,做出内力分析,然后根据规范扩大相关内力,再进行配筋,我觉得这样不是很合理的,强柱弱梁不是简单的可以通过配臵钢筋能解决一切的,当柱子截面太小的时候,柱子对于梁的约束是很弱的,这是柱子就是薄弱构件了,地震来得时候,柱子不破坏,难道让梁去破坏,所以,我觉得楼主的观点很正确,强柱弱梁还应该有一个标准,就是梁柱线刚度比值,不过,

现在现行的设计规范没有这一条,我自己认为是应该补充的,那么到底是多少,通过实验与理论分析来确定。

6,以上几位经常提到保证柱的安全储备,让梁的破坏早于柱的破坏,但是具体设计中如何这一点呢,都没有给出一个说法,这也是楼主的一个疑问吧。

本人认为不能说钢筋的配臵多少和梁柱的刚度和强柱弱梁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恰恰是联系密切,要想让柱的安全储备大一点,梁的破坏早于柱子的破坏,那么势必要提高柱的刚度,减小梁的刚度,但是实际设计中,柱子的截面是通过柱轴压比来确定的,这样就使的柱子的截面很容易满足这个要求,而柱子的钢筋也很容易满足规范的要求,但是梁的刚度是根据跨度有关的,跨度比较大的多层框架结构,就使得梁的刚度再没有配筋的情况下已经大于柱的刚度了,而规范中梁的裂缝是控制钢筋配臵的一个主要指标,所以钢筋的配臵也要比柱子大的多,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还能是强柱弱梁呢,安全储备从哪里来呢?

下面本人想说说自己关于强柱弱梁在实际设计中遇见的问题

以前设计的时候,柱子的配筋是完全按照计算得来的数据,以为那就是完全对的,框架结构顶层柱子的弯矩很大,那么偏压的柱子顶部弯矩很大,而且是起到控制作用,配筋要比底部柱的钢筋大,当时以为这就是对的,但是看到软件经常

把底部钢筋也给加强到了上部一样,这一点知道后来才明白,其实就是为了增大底部柱子的抵抗侧向力的能力,其实这一点很好理解,如果上部钢筋大,下部钢筋小,在柱子的截面一致的情况下,底部柱子就显的弱一些,感性上就是不稳定的,很好理解;再说梁的设计吧,现行规范中的裂缝控制非常严格,就导致了进行梁设计的时候,一看见红的地方,就很害怕,尽量减小裂缝,把裂缝控制再0.25以内,这样做势必就要通过增大钢筋来实现,这样做的一个后果就是把梁做的太刚 了,地震来临 的时候无法先于柱子破坏,也就是梁段无法出现塑性较,但是地震总要释放能量,所以就找到了相对较弱的柱端,这一点在这次5.12大地震中体现的最明显不过了。几乎全部是柱端破坏。以上说的现在设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下面说说我的观点,希望专家给予指正

一是尽量不要让梁刚度比柱刚度大太多,最好是接近,最好是柱子的刚度大些,但是这一点是实际设计中很难实现。 二是梁的钢筋在满足规范裂缝的要求下,尽量不要去放大,即使接近了0.3也不要去人为放大,特别是在整体式框架结构中,不要只看软件计算结果,要分析下结果对柱子的钢筋进行放大。

上述观点并不能真正解决实际设计中存在的这个问题,但是至少能减轻这个问题。这也是最设计人的一个保护措施。

用句高立人的话来说就是,现行规范就是打着强柱弱梁的口号,而实际采取的却是强梁弱柱的措施。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浅薄的看法,请专家批评指正。

我想楼主知道强柱弱梁的概念,只是想发起这个讨论,而且最关键的是如何再设计中真正实现这个强柱弱梁的目的,也是楼主想说的问题吧

再这里我也想说一点就是大家都知道让梁在地震来临的时候先出现塑性较,但是这个塑性较到底该出现在梁的哪个部位呢?是付弯矩筋的尽端么,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张维滨总工,但是他也不能明确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地方应该通过试验来确定。

希望大家都多参与讨论

7,不要老咬着刚度,注意是线刚度。衡量约束程度和分配弯矩的多少的是线刚度。

第二、13楼的兄弟不知道是否去过地震现场,是否注意过破坏现场框架的实际情况(我暂且把它叫做民间框架),空有框架的样子,而没有按照现有规范的要求做必要的构造措施;填充墙的影响楼上的是否也考虑过。

第三,实际承载力 是关键。

第四,塑性较往往首先发生在内里最大截面。引用你的原话“这样做的一个后果就是把梁做的太刚 了,地震来临 的时候无法先于柱子破坏,也就是梁段无法出现塑性较,”强柱

弱梁说的就是实际承载力,为什么老要要住刚度不放,假设 梁做的截面很大,但是我们通过两端内力调整,使柱的实际配筋增大,实际承载力大于梁的,这也是很好的延性框架。 第五,我想提醒一下,一部分柱较并不可怕,可怕是“柱较机制”也就是同一楼层中柱顶柱底同时出现塑性较,导致结构变成机构。实际中,大部分破坏都是处于梁胶机制和柱较机制之间的 混合胶。特别是强震下,结构根本没有剩余承载力。出绞是必然的,规范也仅是通过内力调整(实际承载力)也拖延柱出较。

第六,轴压比小于0.15的柱子出较,也不失一种好措施。在这一块儿,楼主的话“要是柱首先出现塑性铰的话,会使结构的变形过大,而且不会像框架梁一样发生塑性内力重分布”不对的地方在于 :1.没有搞清什么是内力重分布,出塑性较必然体现了内力重分布,不管是梁柱。2.柱出较主要是因为压弯构件滞回曲线较为捏隆,延性差。(实际中,轴压比小于0.15的柱子不多)。梁作为受弯构件,滞回曲线相对较为饱满,延性较好,能较好的起到耗能作用。而不是单单的就能说,柱出较,结构变形就大。

第七,13楼的兄弟,塑性较是一个范围,有一定长度。其位臵国内外大量实验已经有结论,参见梁端箍筋加密区的相关解释。其次,塑性较往往先发生在内力最大截面出,内力增量很小,截面曲率增长很快,而其他截面内力会一直增长

(所谓的内力重分布过程) 可以参考下《塑性力学》 总工们的工程经验很丰富,可也许不接触理论很长时间,或是没有多注意国内外一些研究动态,在这方面还是请教大学教授比较好。就像 《建筑结构》与《建筑结构学报》的差别 8,《抗震规范》关于“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规定及考虑的因素

《抗震规范》主要考虑梁端抗弯纵筋可能的超配筋、钢筋强化和地震作用不确定性等影响,

通过保证梁柱节点处柱梁抗弯承载力比,对“强柱弱梁”设计作了以下规定:

对二级和三级框架结构应符合,

ΣMc=ηc ΣMb (1a)

对一级框架结构及9度时尚应符合,

ΣMc=ηc ΣMbua (1b)

其中,ΣMc为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上下柱端的弯矩设

计值,可按弹性分析分配;ΣMb为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

一级框架节点左右梁端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ΣMbua为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

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之和,根据实配钢筋面积(计入

受压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确定;ηc为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一级取1.4,二级取1.2,三级取1.1。

上述(1)式主要考虑了钢筋和混凝土等材料强度的变异性、 地震的复杂性以及钢筋屈服强度超

强等因素给出的实现“强柱弱梁”机制所需的梁柱端抗弯承载力级差系数ηc,(1a)式的ηc是基于

不超过10%梁端钢筋超配条件给出的。其中材料强度的变异性和钢筋屈服强度的超强等因素具有

相对可靠的统计指标,可以比较准确的估计,但地震的复杂性包括了地震地面运动输入的随机性

和结构地震反应的动力效应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十分复杂,难以准确考虑。此外,(1a)式考虑的

10%梁端钢筋超配也没有正确反映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 这在下文中还将详细讨论。

需要指出的是,考虑了上述所有不确定因素的柱端增大系数ηc都只能保证在梁柱节点的局

部,梁端先于柱端出现塑性铰,并且如《抗震规范》6.2.2条文说明所说, “只在一定程度上减缓

柱端的屈服” ,而并不能保证在结构整体中不出现柱端塑性铰,从而不能保证预期的梁铰机制的

出现。这是因为局部的梁柱端抗弯承载力级差并不能从整体结构层面上反映结构形成某种屈服机

制后的受力状态,这一问题将在下文中详细讨论。 3 未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原因

由于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许多因素未在(1)式中得到充分反映或设计人员没有充分考虑,本次

地震中框架结构大多未能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设计目标。根据现场震害调查分析,主要

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影响;

(2) 楼板对框架梁的承载力和刚度增大影响;

(3) 框架梁跨度和荷载过大,使梁截面尺寸增大,梁端抗弯承载力增大;

(4) 梁端超配筋和钢筋实际强度超强;

(5) 柱轴压比限值规定偏高,柱截面尺寸偏小;

(6) 柱最小配筋率和最小配箍率偏小;

(7) 大震下结构受力状态与结构弹性受力状态存在差异;

(8) 梁柱可靠度的差异。

由于目前对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研究大多针对纯框架结构进行,因此确定(1)式

中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c时,主要考虑了以上(4)和(7)两个因素(因素(7)考虑并不充分) ,而对其

它影响因素虽然有所考虑,但因规范未给出具体规定和方法,使得这些因素在设计中未被充分考

虑。以下针对上述几方面原因,对本次地震中框架结构未能充分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问

题进行深入分析。

4 各影响因素的分析

4.1 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影响

实际工程中,围护墙和填充墙(以下简称“填充墙”常直接在框架梁上砌筑,对结构会

产生以下影响:

(1) 与框架梁共同受力,显著减小框架梁弯曲变形,增大框架梁的刚度和抗弯承载力。

)通

一个关于强柱弱梁的讨论-论坛 LZ:

在多层级高层框架结构设计中,一直有一条概念性要求就是“强柱弱梁”。那么什么是强柱弱梁呢??是单纯的用梁、柱线刚度比值确定的强柱弱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对于这个问题想必很多人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在开这个帖子希望大家参与讨论。

1,框架结构是超静定结构,如在柱上出现塑性铰,结构就有可能成为机构,就会倒塌。但在梁上出现塑性铰后结构仍为超静定结构,所以提出“强柱弱梁”这一概念设计,规范中的梁端负弯矩调幅及抗震设计时的柱端弯矩放大系数都体现了“强柱弱梁”这种抗震理念。

2,你这个问题本身好象有问题,强柱弱梁只是一种抗震概念,没有人为了体现强柱弱梁这个概念故意把柱截面做大,层高做小来增加其线刚度,也不是说梁的线刚度比柱的线刚度大就没有体现强柱弱梁这个概念,这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3,规范保证“强柱弱梁”的措施是对柱端弯矩乘以放大系数,强柱弱梁就是要保证在梁上先出现塑性铰而不是在柱子上先出现.也就是要柱子的承载力要大于梁的承载力,规范

里就是根据各种抗震等级规定了各种各样的柱端弯矩放大系数来实现它的,与梁柱线刚度比并无直接的关系.就是梁的线刚度比柱大(多层框架情况中往往如此),但是我们通过加强柱的配筋,仍然能够做到强柱弱梁的要求。

实际上的反弯点法就是在梁的刚度比柱大3倍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什么那,就是因为这样(梁柱框架节点处)柱可以嵌固在梁里面,此时产生梁单位位移的剪力就是侧移刚度。 4,在多高层框架结构中有好多名词如“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等。其中“强柱弱梁”是指在框架结构中如果有构件失效一定让梁先达到屈服,因为如果柱子失效比梁失效造成的后果严重。这就是所谓的“强柱弱梁”。

5,这次地震,其实大家看看,有好多的强柱弱梁没有实现的破坏,一般设计,我们只是再既定截面的情况下,做出内力分析,然后根据规范扩大相关内力,再进行配筋,我觉得这样不是很合理的,强柱弱梁不是简单的可以通过配臵钢筋能解决一切的,当柱子截面太小的时候,柱子对于梁的约束是很弱的,这是柱子就是薄弱构件了,地震来得时候,柱子不破坏,难道让梁去破坏,所以,我觉得楼主的观点很正确,强柱弱梁还应该有一个标准,就是梁柱线刚度比值,不过,

现在现行的设计规范没有这一条,我自己认为是应该补充的,那么到底是多少,通过实验与理论分析来确定。

6,以上几位经常提到保证柱的安全储备,让梁的破坏早于柱的破坏,但是具体设计中如何这一点呢,都没有给出一个说法,这也是楼主的一个疑问吧。

本人认为不能说钢筋的配臵多少和梁柱的刚度和强柱弱梁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恰恰是联系密切,要想让柱的安全储备大一点,梁的破坏早于柱子的破坏,那么势必要提高柱的刚度,减小梁的刚度,但是实际设计中,柱子的截面是通过柱轴压比来确定的,这样就使的柱子的截面很容易满足这个要求,而柱子的钢筋也很容易满足规范的要求,但是梁的刚度是根据跨度有关的,跨度比较大的多层框架结构,就使得梁的刚度再没有配筋的情况下已经大于柱的刚度了,而规范中梁的裂缝是控制钢筋配臵的一个主要指标,所以钢筋的配臵也要比柱子大的多,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还能是强柱弱梁呢,安全储备从哪里来呢?

下面本人想说说自己关于强柱弱梁在实际设计中遇见的问题

以前设计的时候,柱子的配筋是完全按照计算得来的数据,以为那就是完全对的,框架结构顶层柱子的弯矩很大,那么偏压的柱子顶部弯矩很大,而且是起到控制作用,配筋要比底部柱的钢筋大,当时以为这就是对的,但是看到软件经常

把底部钢筋也给加强到了上部一样,这一点知道后来才明白,其实就是为了增大底部柱子的抵抗侧向力的能力,其实这一点很好理解,如果上部钢筋大,下部钢筋小,在柱子的截面一致的情况下,底部柱子就显的弱一些,感性上就是不稳定的,很好理解;再说梁的设计吧,现行规范中的裂缝控制非常严格,就导致了进行梁设计的时候,一看见红的地方,就很害怕,尽量减小裂缝,把裂缝控制再0.25以内,这样做势必就要通过增大钢筋来实现,这样做的一个后果就是把梁做的太刚 了,地震来临 的时候无法先于柱子破坏,也就是梁段无法出现塑性较,但是地震总要释放能量,所以就找到了相对较弱的柱端,这一点在这次5.12大地震中体现的最明显不过了。几乎全部是柱端破坏。以上说的现在设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下面说说我的观点,希望专家给予指正

一是尽量不要让梁刚度比柱刚度大太多,最好是接近,最好是柱子的刚度大些,但是这一点是实际设计中很难实现。 二是梁的钢筋在满足规范裂缝的要求下,尽量不要去放大,即使接近了0.3也不要去人为放大,特别是在整体式框架结构中,不要只看软件计算结果,要分析下结果对柱子的钢筋进行放大。

上述观点并不能真正解决实际设计中存在的这个问题,但是至少能减轻这个问题。这也是最设计人的一个保护措施。

用句高立人的话来说就是,现行规范就是打着强柱弱梁的口号,而实际采取的却是强梁弱柱的措施。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浅薄的看法,请专家批评指正。

我想楼主知道强柱弱梁的概念,只是想发起这个讨论,而且最关键的是如何再设计中真正实现这个强柱弱梁的目的,也是楼主想说的问题吧

再这里我也想说一点就是大家都知道让梁在地震来临的时候先出现塑性较,但是这个塑性较到底该出现在梁的哪个部位呢?是付弯矩筋的尽端么,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张维滨总工,但是他也不能明确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地方应该通过试验来确定。

希望大家都多参与讨论

7,不要老咬着刚度,注意是线刚度。衡量约束程度和分配弯矩的多少的是线刚度。

第二、13楼的兄弟不知道是否去过地震现场,是否注意过破坏现场框架的实际情况(我暂且把它叫做民间框架),空有框架的样子,而没有按照现有规范的要求做必要的构造措施;填充墙的影响楼上的是否也考虑过。

第三,实际承载力 是关键。

第四,塑性较往往首先发生在内里最大截面。引用你的原话“这样做的一个后果就是把梁做的太刚 了,地震来临 的时候无法先于柱子破坏,也就是梁段无法出现塑性较,”强柱

弱梁说的就是实际承载力,为什么老要要住刚度不放,假设 梁做的截面很大,但是我们通过两端内力调整,使柱的实际配筋增大,实际承载力大于梁的,这也是很好的延性框架。 第五,我想提醒一下,一部分柱较并不可怕,可怕是“柱较机制”也就是同一楼层中柱顶柱底同时出现塑性较,导致结构变成机构。实际中,大部分破坏都是处于梁胶机制和柱较机制之间的 混合胶。特别是强震下,结构根本没有剩余承载力。出绞是必然的,规范也仅是通过内力调整(实际承载力)也拖延柱出较。

第六,轴压比小于0.15的柱子出较,也不失一种好措施。在这一块儿,楼主的话“要是柱首先出现塑性铰的话,会使结构的变形过大,而且不会像框架梁一样发生塑性内力重分布”不对的地方在于 :1.没有搞清什么是内力重分布,出塑性较必然体现了内力重分布,不管是梁柱。2.柱出较主要是因为压弯构件滞回曲线较为捏隆,延性差。(实际中,轴压比小于0.15的柱子不多)。梁作为受弯构件,滞回曲线相对较为饱满,延性较好,能较好的起到耗能作用。而不是单单的就能说,柱出较,结构变形就大。

第七,13楼的兄弟,塑性较是一个范围,有一定长度。其位臵国内外大量实验已经有结论,参见梁端箍筋加密区的相关解释。其次,塑性较往往先发生在内力最大截面出,内力增量很小,截面曲率增长很快,而其他截面内力会一直增长

(所谓的内力重分布过程) 可以参考下《塑性力学》 总工们的工程经验很丰富,可也许不接触理论很长时间,或是没有多注意国内外一些研究动态,在这方面还是请教大学教授比较好。就像 《建筑结构》与《建筑结构学报》的差别 8,《抗震规范》关于“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规定及考虑的因素

《抗震规范》主要考虑梁端抗弯纵筋可能的超配筋、钢筋强化和地震作用不确定性等影响,

通过保证梁柱节点处柱梁抗弯承载力比,对“强柱弱梁”设计作了以下规定:

对二级和三级框架结构应符合,

ΣMc=ηc ΣMb (1a)

对一级框架结构及9度时尚应符合,

ΣMc=ηc ΣMbua (1b)

其中,ΣMc为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上下柱端的弯矩设

计值,可按弹性分析分配;ΣMb为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

一级框架节点左右梁端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ΣMbua为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

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之和,根据实配钢筋面积(计入

受压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确定;ηc为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一级取1.4,二级取1.2,三级取1.1。

上述(1)式主要考虑了钢筋和混凝土等材料强度的变异性、 地震的复杂性以及钢筋屈服强度超

强等因素给出的实现“强柱弱梁”机制所需的梁柱端抗弯承载力级差系数ηc,(1a)式的ηc是基于

不超过10%梁端钢筋超配条件给出的。其中材料强度的变异性和钢筋屈服强度的超强等因素具有

相对可靠的统计指标,可以比较准确的估计,但地震的复杂性包括了地震地面运动输入的随机性

和结构地震反应的动力效应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十分复杂,难以准确考虑。此外,(1a)式考虑的

10%梁端钢筋超配也没有正确反映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 这在下文中还将详细讨论。

需要指出的是,考虑了上述所有不确定因素的柱端增大系数ηc都只能保证在梁柱节点的局

部,梁端先于柱端出现塑性铰,并且如《抗震规范》6.2.2条文说明所说, “只在一定程度上减缓

柱端的屈服” ,而并不能保证在结构整体中不出现柱端塑性铰,从而不能保证预期的梁铰机制的

出现。这是因为局部的梁柱端抗弯承载力级差并不能从整体结构层面上反映结构形成某种屈服机

制后的受力状态,这一问题将在下文中详细讨论。 3 未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原因

由于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许多因素未在(1)式中得到充分反映或设计人员没有充分考虑,本次

地震中框架结构大多未能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设计目标。根据现场震害调查分析,主要

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影响;

(2) 楼板对框架梁的承载力和刚度增大影响;

(3) 框架梁跨度和荷载过大,使梁截面尺寸增大,梁端抗弯承载力增大;

(4) 梁端超配筋和钢筋实际强度超强;

(5) 柱轴压比限值规定偏高,柱截面尺寸偏小;

(6) 柱最小配筋率和最小配箍率偏小;

(7) 大震下结构受力状态与结构弹性受力状态存在差异;

(8) 梁柱可靠度的差异。

由于目前对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研究大多针对纯框架结构进行,因此确定(1)式

中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c时,主要考虑了以上(4)和(7)两个因素(因素(7)考虑并不充分) ,而对其

它影响因素虽然有所考虑,但因规范未给出具体规定和方法,使得这些因素在设计中未被充分考

虑。以下针对上述几方面原因,对本次地震中框架结构未能充分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问

题进行深入分析。

4 各影响因素的分析

4.1 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影响

实际工程中,围护墙和填充墙(以下简称“填充墙”常直接在框架梁上砌筑,对结构会

产生以下影响:

(1) 与框架梁共同受力,显著减小框架梁弯曲变形,增大框架梁的刚度和抗弯承载力。

)通


相关文章

  • 王路:从"是"到"真":西方哲学的一个根本性变化 ---爱思想: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 王路:从"是"到"真":西方哲学的一个根本性变化 标签: 西方哲学 ● 王路 从古希腊到今天,西方哲学经历了许多变化.其中,语言哲学与传统哲学,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几乎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形态.如果可以用 ...查看


  • 程中原:胡乔木与"八大"党章的修改及党章报告的起草
  • 2011年9月第4卷第5期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ofChinaExecutiveLeadershipAcademyYan'anSeptember,2011 Vol.4,No.5 胡乔木与"八大"党章的修改及 ...查看


  • 人民日报57年前的小品文:"狗为什么会叫?"
  • 在<人民日报>的历史上,不仅发表过署名梁效的大批判文章,也发表过有意思的小品文,比如1955年2月9日第三版上发表的一篇署名呼加诺的文章,题目是"狗为什么会叫?".虽然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这篇小品文依然 ...查看


  • 安全生产学习活动讨论的实施方案
  • 关于落实<拱桥煤矿安全生产专题学习讨论活动> 的实施方案 根据<赫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赫办发[2010]261号文件>的精神要求,结合我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领导小组 为确保本次安全生产专题学习讨论活动工作有 ...查看


  • 关于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通知
  • 皖旅学组发[2009]9号 关于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通知 各公司党委(党总支.党支部),集团公司各党支部: 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工作的通知>(皖学组办发[2009 ...查看


  • 我与真理标准讨论的开篇文章
  • 在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占有重要的位置.关于这篇文章的形成过程,许多当事人或纪实作家做了不少记述.特别是指导撰写这篇文章的吴江同志,在他记述党校生活和工作的<十年的路>一 ...查看


  • 关于[武训传]讨论与批判的启示
  • 关于<武训传>讨论与批判的启示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是新中国文艺界第一次重大的文艺论证.此次文艺论争对于新中国后来的文艺思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武训传>是一部由孙瑜编导,赵丹主演的历 ...查看


  • 关于直播星以及卫星运营模式的讨论
  • .......................................,....................ocwm 专家论坛 关于直播星以及卫星运营模式的讨论 杨千里 最近的好消息是,直播星"鑫诺二号"将要 ...查看


  • 经典书籍的版本比较汇总
  • 经典书籍的版本比较汇总 经常在好网上看到有人咨询有关一些经典书籍的版本好坏问题,其实只要用关键词搜搜以前的帖子就能找到想要的信息,我买任何自己不了解的书籍之前都是这样做的,而且自认为是一个比较良好的习惯 废话少说,献上我收集的一些链接,希望 ...查看


  • 合伙财产的性质
  • 「摘要」本文立足于合伙财产性质的讨论,并以区分个人合伙和合伙企业作为全文论证的前提讨论合伙财产的性质.指出基于个人合伙与合伙企业的不同特点,两者的财产性质应当有所不同.文章还从企业形态的角度切入,指出合伙企业从财产性质的角度上,有着独资企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