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其实很有趣
新学年伊始,常听到新生家长抱怨:在中国当学生家长,真累!孩子还没适应新环境,书包就已变得沉甸甸,汉语拼音字母写得够工整了,离老师的要求却相差甚远,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到底是减轻负担还是增加负担?
众所周知,负担过重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积弊。“减负”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在应试教育的“磁场”里,学生、老师乃至家长的压力有增无减。原因很简单,升学是硬道理,不仅是大大小小的考试,就连评优秀、评“三好”,都与升学有关。教育者很无奈:胳膊拧不过大腿,加重学生负担虽然受抱怨,但升学率差了不仅挨骂,还可能丢饭碗。
素质教育的本义,应当是一种快乐的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在释放“教育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应当给学生以快乐体验。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费曼在回忆父亲对他的培养时,讲过一个小故事:父亲让他观察一只鸟,问他许多有趣的问题,比如:这只鸟不停地啄羽毛,为什么?它是不是一边走一边啄羽毛?啄羽毛是在叼虫子还是为了整理羽毛?在给他讲了许多鸟的趣味知识后,父亲语重心长地说,要知道,哪里有食物存在,就一定会存在以它作食物而生存的生物。费曼说,“父亲告诉我的,也许在细节上并不准确,但他教给我根本上正确的东西。”美国科学院前院长阿尔伯茨引述这段故事时感慨地说:“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都有像费曼那样的父亲,培养我们孩子的责任,就应该落在学校的身上。”
西方教育家曾说,从学生心底流淌出来的快乐,来自于教育带给学生的成就感。素质教育不是花拳绣腿,不能空喊口号,耍花架子,而是一种生动具体、富有成效的实践。检验这种成效的标准,决不仅仅是分数。
四年前,在泰国普吉岛,一位名叫蒂莉•史密斯、年仅10岁的英国女孩,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威力强大的海啸将吞没整个海滩,她立即让父母发出警报,及时疏散了海滩上的游客,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这个真实的传奇故事,让我们看到素质教育的成效。这种教育带给人的,已不只是形式和内容的有趣、有用,而是一种获得成功的巨大幸福感。
应试教育让不少学生获得升学的成功和喜悦,但同时,也带给在独木桥头失利的学生强烈挫败感。这是令人深感遗憾和不满的现实。改变这种境况,素质教育同应试教育博弈,不仅要打破分数和升学率造成的桎梏,而且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收获成长、成功和成才的快乐体验。
素质教育并不高深,并不复杂,不必给素质教育贴太多标签,也不要给它戴那么多高帽子,更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什么都能装的筐。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生动实践,它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让学生和教师都感到快乐,因而很有趣!
帮助学生成功
在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问题学生让每个老师都感到头痛。在班里,总有几个相对难管理的学生。小舟就是他们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他聪明,接受能力强,课外阅读面广,学习比较优秀;爱好体育锻炼,有较强的个性和表现欲望„„但他过分强调自我,对自己要求少而且低,对别人的要求却又多又高。对同学看不顺眼,对老师也有较强的抵触情绪。甚至故意在课堂上捣乱,他的“忠实信徒”也跟着推波助澜,严重影响了班级纪律。
新学期接班后,我通过观察,认识到:对于小舟的转化应从触动其内心做起,节奏不宜太快,力度不宜太强。经过两个星期的“友好”相处,我感觉到该和他聊一聊了。下午放学
后,我和他来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开始了我们的第一次面谈。我先让他说一说开学后的感受,谈一谈对老师和同学的看法,特别是对我的看法,可以说优点,也可以谈不足和建议。我们的谈话进行得非常坦诚。最后,我说:“是呀,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们要对照过去,重新认识自己。”
谈话就这样在心平气和中结束了,同学们对他的看法也在起着变化。随后,我适时给他提出稍高一点的要求,并帮助他尽力做到、做好。这样“少食多餐”,越来越多的“成功感”吸引着他不断进步,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增强信心和兴趣,他在班级的威信也越来越高。
同时,我还安排一个适合他的班级服务岗位,组织训练班级的篮球队、足球队,让他当队长。这样,他既能发挥自身的优势,为班级、为老师服务,又时时都在老师的视野范围内,便于老师随时教育。
对于问题学生,老师要用一颗博大的爱心,用心触动,巧用策略,把爱覆盖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浸润他们的心灵,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出一批自信乐观、积极向上、心理阳光的学生。
教育需要智慧
几乎每天早上踏进教室的时候,我总会听到这样抱怨声,“老师,××座位下面有好多垃圾,扫都扫不完”,“××也是”„„说实话,听到这些抱怨,我真的很头疼。教室环境卫生的确是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学习心情。可每天总是这样,刚刚清扫完没有多长时间,教室里就又垃圾成堆。孩子们总是在抱怨别人,却不懂得检点自己,我曾经严厉地批评过,也曾经惩罚过,但尝试过很多方法都不见效果。 那天是个星期三,我刚走到教室门口,还没站稳,就又迎来一个“告状”的孩子。这个孩子是当天的值日生,还没等他开口我就猜到了他的来意。而面前的教室就像一个垃圾场,废纸遍布教室的每一个角落。看到这一幕,我立刻火冒三丈,怎么天天强调孩子们就不听呢?刚要发火,理智提醒我平息了怒火。发火有什么用呢?能解决问题吗?我需要冷静下来多想想„„如果孩子们能把被动地清扫卫生化为保洁的自觉行动的话,教室环境岂不是会大有改观?
于是,我灵机一动,宣布以后每周三将是我们班的“无废纸日”。在这一天,不仅要注意自己不能随便扔废纸,而且要主动把地上的废纸捡起来扔到垃圾桶中,同学之间互相督促,表现好的可以得到一枚环保章。“无废纸日”,孩子们还是第一次听说,听我这么一宣布,他们立刻来了兴趣,都期待着周三的到来。
周三一早,孩子们给了我一个惊喜,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干净整洁的教室,就连平常很少打扫的讲桌里面、暖气片下面都被孩子们打扫得干干净净。孩子们互相提醒着“今天可是‘无废纸日’!”一整天,教室里不再是往日乱糟糟的样子,连上课都觉得心情开朗了许多。我想,仅仅靠新鲜感维持是不够的,这需要孩子们内心深刻的认识,需要激起孩子们的共鸣,更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当天,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篇日记,要求他们写写自己的感受。日记中,孩子们写道:“今天是‘无废纸日’,教室里真是焕然一新啊!”“如果天天都是‘无废纸日’该多好!”“原来我们的教室可以这么干净啊?”“清扫教室不仅仅是值日生的事儿,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自觉维护!”看来,孩子们认识到了保洁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维护教室卫生也有自己的一份责任。此后,孩子们保护教室环境的意识增强了,“垃圾场”离我们远去了,而且他们自觉地把平常随地乱扔的饮料瓶集中起来卖到废品收购站,还为班里攒了不少班费呢。
哦,到现在我才发觉,是智慧和冷静让我体会到了教育的美妙!
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山东省从今年开始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我们聊城市也专门召开了全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到会做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报告。可是在现实的学校中一些教育工作对素质教育缺乏一种真实的理解与认识,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阻碍。还有一些人一提及素质教育,认为无非是练舞、学琴、唱歌、绘画等与艺术有关的课程。实际上,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既有“素质”又会“应试”。尤其是面对升学、高考等不可逆转的指挥棒时,多数家长要么轻“素质”重“应试”,把教育变成加工厂,使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要么两者兼之,剥夺了孩子所有的“自由时间”。许多老师更是视“听话”“学习好”为素质教育的蓝本,以僵化的思想、陈旧的手段教育学生,导致学生厌学、甚至逃学。显然,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误区”。
那么,人应该以什么样的“素质”对待社会和人生呢?家长、老师应该以什么样的“素质教育”要求孩子呢?有关专家认为,首先有必要弄明白“素质”和“素质教育”两个基本概念。
下面是教育大师们对素质教育的阐释。
素质是指人多彩多姿的特点和应对社会的综合能力。素质教育主要以培养人的个体自主、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为目的,突出学习的乐趣性、思维的创造性、精神的愉悦性和心理的健康性。
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认为,素质教育是爱的教育,是要培养有爱心的人。在家长、老师的示范下,让孩子每天学做一些踏踏实实的好事,有礼貌,尊重人。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道歉等。素质教育是劳动教育,是培养从小热爱劳动的人。教育家陶行知经常带领学生学耕地、播种、打水井、修钟表、开机器。他认为,教育一定要“教学合一”,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既巩固了书本知识,也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还培养了道德情操、创造力和自尊心。 总之,素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配合的系统工程,它提倡学生走向社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素质教育还强调体育、美术、音乐的教育作用,因为体育是一个人的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音乐能将人的道德素养、情感素养和美感素养连接在一起,绘画能在年轻的心灵中树立人的美感。
用原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素质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
一、观念上的创新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从这理念出发,教育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发展。在新的课改里,教师要做些什么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在观念上要创新,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定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主人,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主宰命运的主人。所以,教师要树立“每个
学生都能创新,长大后都能成材”这种新观念,并努力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创造出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
二、师生关系的创新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谐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体现了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又反映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追求、感情、想法、体验、需要和感受,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所以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真诚热情、良好的情绪和学生融洽在一起,让学生愿意亲近你,与你谈心、聊天、做游戏,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建立了一种和谐、友善、温馨的心理氛围,真正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因此,在课堂学中,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实践体验活动。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和自由研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和创新的意识,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
四、教案的创新
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设计”考虑的不是教书,而是教“人”,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使他们愿学、爱学、学会,学好数学,是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教师不能是在形式上抄教案应付检查,而应当是编写“学案”,考虑的是学生是怎么学的,怎么想的,学什么,然后教师才想要怎么引导。课堂设计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整合,考虑是学生能学什么,应准备什么,在学习活动中可能会发生什么,以及对策方法,教师的自我评价,反思和教师的教法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等等。 五、评价的创新
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而非知识技能。新课程的评价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应尽量充分地让学生自己畅谈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和小组的经验及成果展示出来,并鼓励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论,这样的评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的优良品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提高民族创新素质已成为当代的首要任务。创新是一种旨在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承担起创新的使命,才能把创新教育主阵地定位于课堂,才会有让创新教育落实到每节课的想法和具体行为。
那么,体现创新教育的教学行为和传统的教育相比应有哪些本质性的区别呢?笔者认为,区别在于创新教育应注重开发学生发展的3个空间。
1. 学生活动的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师道尊严被简化为师者面孔的呆板,学者僵化的行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如果没有听懂或没跟上记笔记,也不允许私下交谈;提问需要举手,答完问题后得
不到老师的允许不能就座„„种种禁锢学生活动的做法越来越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充分保证和发展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既是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曾有一本杂志介绍了这样的事情:美国一教授测试学生的能力情况,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青蛙的舌头着生的位置在哪里?让学生第二天带答案来。结果中国学生带来了课本当依据,而日本学生则带来了青蛙。中国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是熟练的,但实验技能、研究探索意识相比之下还差了一点。这与我们平时教学有关,如果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空间和时间,学生的兴起自然就会大增,创新教育才有落实到学生的可能。由此可见,创新教育不应是一种雕刻的教育,而应潜意识地渗透到每个具体教学环节和教学行为中。 实际工作中,教师常用限制讲授时间的办法来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首先是因为教师的讲授时间常常是分散在课堂45min ,无法统计。其次,学习效率的高低并不能简单地依学习时间长短而论。因而,我们在提倡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同时,还要研究如何拓展学生活动的空间,其基本做法如下:
1.1尽可能保证每位学生的学习空间不被教师和其他同学挤占,减少和克服仅仅让几位学生参与就大发感想的做法
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曾讲到一则趣事:一位医生在教学生的时候,用手指蘸着糖尿病人的尿样来品尝。然后要求每位学生重复这个动作,学生勉勉强强,愁眉苦脸地照着做了,而后一致同意尿是甜的。这个医生笑着说:“我是为了教育你们观察细节的重要性,如果你们看得仔细了,就会注意我伸进尿里的是拇指,舔的是食指。”这个故事为学生讲述了观察的重要性,然而如果没有全体的参与,仅有少数学生配合演示,其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许多学生就不会从中吸取教训,反而会讥讽大胆尝尿的学生。
1.2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
游戏场里,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以同样的方式玩同样的玩具,学习也是同一道理。传统教学总是要求不同品质的学生保持相同的学习进度,结果优生无事干,吃不饱;差生干不完,吃不消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实质就是限制了学生的活动自由。所以我们要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出表,扩展学生自我活动空间。例如,实施多层次教学,缩短讲授时间,允许部分学生(尖子生)不必围绕教师和黑板转,对他们的要求可以是跳跃式的与教师配合等等。
1.3不断变化和丰富学习活动的空间
一场戏拍得如何,与导演的选择场景至关重要,教学也是如此。对学习的空间,小组讨论的空间,实验室、社会实践基地以及大自然等空间,都应成为备课的一项内容进行构思、加工和布置。
2. 学生思维的空间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与提高,其灵魂是创新性想象力,其表向性特征是具有独创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不搞简单的就事论事。
课堂教学要不断创设梯阶问题情境、以医激趣,以疑促思。让学生在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中获知、练能、增信,即在学生的头上始终有一个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做到层层递进;解决问题具有启发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克服包办灌输的做法,绝不能把桃子摘下来送到学生的手中。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教学中屡见不鲜,应及时予以纠正。
总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是要杜绝人云亦云,以优生代替差生的思维,以教师代替学生的思维等现象,此外还要做到让学生的思维从书本拓展到生活、社会和自然,让学生逐步由跟着问题学转变为学中能发现疑问、解决疑问。
3. 学生表现的空间
一项好的技术如果不能转变为产品,则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样,在适宜的活动空间和
思维空间里,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外部信息,并进行初步加工的创新意识,如果得不到表现,得不到认同或修改的建议,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创新意识就不能强化,慢慢地,学生就会失去创新的动机。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努力培养每位学生表现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动手操作绝技,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及他们精心构思的作品,如诗歌、模型、标本等。
在课堂教学中,3个学习空间的开发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也为师生双方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新课改的课堂教学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新理念,走进新课程,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承担起新课改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改革的宗旨是要打破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让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句话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不排斥教师讲,而是主张教师“精要讲”,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地讲,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两者如何融洽地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教师在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己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结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堂上教师要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做的一切努力,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一切参与活动,肯定学生在课堂中通过积极实践得出的一切结论,肯定赞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创新、发现的行为和活动。有魅力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动性,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而不是替学生学习。教师要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自主学习绝不是无指导原则的自由学习,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让教的过程变成导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最终达到理想之境。能让学生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让学生永远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好奇心,学生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高级思维活动,进而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景,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学”贵在于“问”,好课应当越讲问题越多。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有真正的启发式教学,才可能有探究式学习。这种创设情景,要有针对性、启发性、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决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有价值的“满堂问”。
让学生不间断地保持学习的渴望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地反映在不间断地保持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和教育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和谐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对学习的可持续要求上,让学生永不间断地保持对学习的“渴望”。课堂教学中永恒的资源就是学生自己,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知识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蕴藏着巨大的可开发与发展的潜能。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作为教师,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发学生的不同潜能,为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是教师的职责。我们的教育是让更多
的学生有所选择,让更多的学生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没有发展不了的学生,只有尚待发展的学生。
新课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要多给学生创设相互交流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自主研究合作中产生真知卓见,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染,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生成新知识。让我们的教师与新课程改革同行,在改革中创造学生发展的未来。
素质教育其实很有趣
新学年伊始,常听到新生家长抱怨:在中国当学生家长,真累!孩子还没适应新环境,书包就已变得沉甸甸,汉语拼音字母写得够工整了,离老师的要求却相差甚远,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到底是减轻负担还是增加负担?
众所周知,负担过重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积弊。“减负”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在应试教育的“磁场”里,学生、老师乃至家长的压力有增无减。原因很简单,升学是硬道理,不仅是大大小小的考试,就连评优秀、评“三好”,都与升学有关。教育者很无奈:胳膊拧不过大腿,加重学生负担虽然受抱怨,但升学率差了不仅挨骂,还可能丢饭碗。
素质教育的本义,应当是一种快乐的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在释放“教育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应当给学生以快乐体验。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费曼在回忆父亲对他的培养时,讲过一个小故事:父亲让他观察一只鸟,问他许多有趣的问题,比如:这只鸟不停地啄羽毛,为什么?它是不是一边走一边啄羽毛?啄羽毛是在叼虫子还是为了整理羽毛?在给他讲了许多鸟的趣味知识后,父亲语重心长地说,要知道,哪里有食物存在,就一定会存在以它作食物而生存的生物。费曼说,“父亲告诉我的,也许在细节上并不准确,但他教给我根本上正确的东西。”美国科学院前院长阿尔伯茨引述这段故事时感慨地说:“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都有像费曼那样的父亲,培养我们孩子的责任,就应该落在学校的身上。”
西方教育家曾说,从学生心底流淌出来的快乐,来自于教育带给学生的成就感。素质教育不是花拳绣腿,不能空喊口号,耍花架子,而是一种生动具体、富有成效的实践。检验这种成效的标准,决不仅仅是分数。
四年前,在泰国普吉岛,一位名叫蒂莉•史密斯、年仅10岁的英国女孩,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威力强大的海啸将吞没整个海滩,她立即让父母发出警报,及时疏散了海滩上的游客,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这个真实的传奇故事,让我们看到素质教育的成效。这种教育带给人的,已不只是形式和内容的有趣、有用,而是一种获得成功的巨大幸福感。
应试教育让不少学生获得升学的成功和喜悦,但同时,也带给在独木桥头失利的学生强烈挫败感。这是令人深感遗憾和不满的现实。改变这种境况,素质教育同应试教育博弈,不仅要打破分数和升学率造成的桎梏,而且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收获成长、成功和成才的快乐体验。
素质教育并不高深,并不复杂,不必给素质教育贴太多标签,也不要给它戴那么多高帽子,更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什么都能装的筐。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生动实践,它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让学生和教师都感到快乐,因而很有趣!
帮助学生成功
在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问题学生让每个老师都感到头痛。在班里,总有几个相对难管理的学生。小舟就是他们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他聪明,接受能力强,课外阅读面广,学习比较优秀;爱好体育锻炼,有较强的个性和表现欲望„„但他过分强调自我,对自己要求少而且低,对别人的要求却又多又高。对同学看不顺眼,对老师也有较强的抵触情绪。甚至故意在课堂上捣乱,他的“忠实信徒”也跟着推波助澜,严重影响了班级纪律。
新学期接班后,我通过观察,认识到:对于小舟的转化应从触动其内心做起,节奏不宜太快,力度不宜太强。经过两个星期的“友好”相处,我感觉到该和他聊一聊了。下午放学
后,我和他来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开始了我们的第一次面谈。我先让他说一说开学后的感受,谈一谈对老师和同学的看法,特别是对我的看法,可以说优点,也可以谈不足和建议。我们的谈话进行得非常坦诚。最后,我说:“是呀,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们要对照过去,重新认识自己。”
谈话就这样在心平气和中结束了,同学们对他的看法也在起着变化。随后,我适时给他提出稍高一点的要求,并帮助他尽力做到、做好。这样“少食多餐”,越来越多的“成功感”吸引着他不断进步,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增强信心和兴趣,他在班级的威信也越来越高。
同时,我还安排一个适合他的班级服务岗位,组织训练班级的篮球队、足球队,让他当队长。这样,他既能发挥自身的优势,为班级、为老师服务,又时时都在老师的视野范围内,便于老师随时教育。
对于问题学生,老师要用一颗博大的爱心,用心触动,巧用策略,把爱覆盖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浸润他们的心灵,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出一批自信乐观、积极向上、心理阳光的学生。
教育需要智慧
几乎每天早上踏进教室的时候,我总会听到这样抱怨声,“老师,××座位下面有好多垃圾,扫都扫不完”,“××也是”„„说实话,听到这些抱怨,我真的很头疼。教室环境卫生的确是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学习心情。可每天总是这样,刚刚清扫完没有多长时间,教室里就又垃圾成堆。孩子们总是在抱怨别人,却不懂得检点自己,我曾经严厉地批评过,也曾经惩罚过,但尝试过很多方法都不见效果。 那天是个星期三,我刚走到教室门口,还没站稳,就又迎来一个“告状”的孩子。这个孩子是当天的值日生,还没等他开口我就猜到了他的来意。而面前的教室就像一个垃圾场,废纸遍布教室的每一个角落。看到这一幕,我立刻火冒三丈,怎么天天强调孩子们就不听呢?刚要发火,理智提醒我平息了怒火。发火有什么用呢?能解决问题吗?我需要冷静下来多想想„„如果孩子们能把被动地清扫卫生化为保洁的自觉行动的话,教室环境岂不是会大有改观?
于是,我灵机一动,宣布以后每周三将是我们班的“无废纸日”。在这一天,不仅要注意自己不能随便扔废纸,而且要主动把地上的废纸捡起来扔到垃圾桶中,同学之间互相督促,表现好的可以得到一枚环保章。“无废纸日”,孩子们还是第一次听说,听我这么一宣布,他们立刻来了兴趣,都期待着周三的到来。
周三一早,孩子们给了我一个惊喜,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干净整洁的教室,就连平常很少打扫的讲桌里面、暖气片下面都被孩子们打扫得干干净净。孩子们互相提醒着“今天可是‘无废纸日’!”一整天,教室里不再是往日乱糟糟的样子,连上课都觉得心情开朗了许多。我想,仅仅靠新鲜感维持是不够的,这需要孩子们内心深刻的认识,需要激起孩子们的共鸣,更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当天,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篇日记,要求他们写写自己的感受。日记中,孩子们写道:“今天是‘无废纸日’,教室里真是焕然一新啊!”“如果天天都是‘无废纸日’该多好!”“原来我们的教室可以这么干净啊?”“清扫教室不仅仅是值日生的事儿,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自觉维护!”看来,孩子们认识到了保洁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维护教室卫生也有自己的一份责任。此后,孩子们保护教室环境的意识增强了,“垃圾场”离我们远去了,而且他们自觉地把平常随地乱扔的饮料瓶集中起来卖到废品收购站,还为班里攒了不少班费呢。
哦,到现在我才发觉,是智慧和冷静让我体会到了教育的美妙!
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山东省从今年开始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我们聊城市也专门召开了全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到会做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报告。可是在现实的学校中一些教育工作对素质教育缺乏一种真实的理解与认识,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阻碍。还有一些人一提及素质教育,认为无非是练舞、学琴、唱歌、绘画等与艺术有关的课程。实际上,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既有“素质”又会“应试”。尤其是面对升学、高考等不可逆转的指挥棒时,多数家长要么轻“素质”重“应试”,把教育变成加工厂,使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要么两者兼之,剥夺了孩子所有的“自由时间”。许多老师更是视“听话”“学习好”为素质教育的蓝本,以僵化的思想、陈旧的手段教育学生,导致学生厌学、甚至逃学。显然,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误区”。
那么,人应该以什么样的“素质”对待社会和人生呢?家长、老师应该以什么样的“素质教育”要求孩子呢?有关专家认为,首先有必要弄明白“素质”和“素质教育”两个基本概念。
下面是教育大师们对素质教育的阐释。
素质是指人多彩多姿的特点和应对社会的综合能力。素质教育主要以培养人的个体自主、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为目的,突出学习的乐趣性、思维的创造性、精神的愉悦性和心理的健康性。
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认为,素质教育是爱的教育,是要培养有爱心的人。在家长、老师的示范下,让孩子每天学做一些踏踏实实的好事,有礼貌,尊重人。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道歉等。素质教育是劳动教育,是培养从小热爱劳动的人。教育家陶行知经常带领学生学耕地、播种、打水井、修钟表、开机器。他认为,教育一定要“教学合一”,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既巩固了书本知识,也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还培养了道德情操、创造力和自尊心。 总之,素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配合的系统工程,它提倡学生走向社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素质教育还强调体育、美术、音乐的教育作用,因为体育是一个人的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音乐能将人的道德素养、情感素养和美感素养连接在一起,绘画能在年轻的心灵中树立人的美感。
用原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素质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
一、观念上的创新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从这理念出发,教育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发展。在新的课改里,教师要做些什么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在观念上要创新,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定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主人,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主宰命运的主人。所以,教师要树立“每个
学生都能创新,长大后都能成材”这种新观念,并努力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创造出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
二、师生关系的创新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谐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体现了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又反映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追求、感情、想法、体验、需要和感受,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所以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真诚热情、良好的情绪和学生融洽在一起,让学生愿意亲近你,与你谈心、聊天、做游戏,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建立了一种和谐、友善、温馨的心理氛围,真正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因此,在课堂学中,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实践体验活动。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和自由研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和创新的意识,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
四、教案的创新
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设计”考虑的不是教书,而是教“人”,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使他们愿学、爱学、学会,学好数学,是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教师不能是在形式上抄教案应付检查,而应当是编写“学案”,考虑的是学生是怎么学的,怎么想的,学什么,然后教师才想要怎么引导。课堂设计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整合,考虑是学生能学什么,应准备什么,在学习活动中可能会发生什么,以及对策方法,教师的自我评价,反思和教师的教法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等等。 五、评价的创新
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而非知识技能。新课程的评价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应尽量充分地让学生自己畅谈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和小组的经验及成果展示出来,并鼓励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论,这样的评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的优良品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提高民族创新素质已成为当代的首要任务。创新是一种旨在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承担起创新的使命,才能把创新教育主阵地定位于课堂,才会有让创新教育落实到每节课的想法和具体行为。
那么,体现创新教育的教学行为和传统的教育相比应有哪些本质性的区别呢?笔者认为,区别在于创新教育应注重开发学生发展的3个空间。
1. 学生活动的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师道尊严被简化为师者面孔的呆板,学者僵化的行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如果没有听懂或没跟上记笔记,也不允许私下交谈;提问需要举手,答完问题后得
不到老师的允许不能就座„„种种禁锢学生活动的做法越来越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充分保证和发展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既是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曾有一本杂志介绍了这样的事情:美国一教授测试学生的能力情况,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青蛙的舌头着生的位置在哪里?让学生第二天带答案来。结果中国学生带来了课本当依据,而日本学生则带来了青蛙。中国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是熟练的,但实验技能、研究探索意识相比之下还差了一点。这与我们平时教学有关,如果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空间和时间,学生的兴起自然就会大增,创新教育才有落实到学生的可能。由此可见,创新教育不应是一种雕刻的教育,而应潜意识地渗透到每个具体教学环节和教学行为中。 实际工作中,教师常用限制讲授时间的办法来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首先是因为教师的讲授时间常常是分散在课堂45min ,无法统计。其次,学习效率的高低并不能简单地依学习时间长短而论。因而,我们在提倡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同时,还要研究如何拓展学生活动的空间,其基本做法如下:
1.1尽可能保证每位学生的学习空间不被教师和其他同学挤占,减少和克服仅仅让几位学生参与就大发感想的做法
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曾讲到一则趣事:一位医生在教学生的时候,用手指蘸着糖尿病人的尿样来品尝。然后要求每位学生重复这个动作,学生勉勉强强,愁眉苦脸地照着做了,而后一致同意尿是甜的。这个医生笑着说:“我是为了教育你们观察细节的重要性,如果你们看得仔细了,就会注意我伸进尿里的是拇指,舔的是食指。”这个故事为学生讲述了观察的重要性,然而如果没有全体的参与,仅有少数学生配合演示,其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许多学生就不会从中吸取教训,反而会讥讽大胆尝尿的学生。
1.2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
游戏场里,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以同样的方式玩同样的玩具,学习也是同一道理。传统教学总是要求不同品质的学生保持相同的学习进度,结果优生无事干,吃不饱;差生干不完,吃不消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实质就是限制了学生的活动自由。所以我们要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出表,扩展学生自我活动空间。例如,实施多层次教学,缩短讲授时间,允许部分学生(尖子生)不必围绕教师和黑板转,对他们的要求可以是跳跃式的与教师配合等等。
1.3不断变化和丰富学习活动的空间
一场戏拍得如何,与导演的选择场景至关重要,教学也是如此。对学习的空间,小组讨论的空间,实验室、社会实践基地以及大自然等空间,都应成为备课的一项内容进行构思、加工和布置。
2. 学生思维的空间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与提高,其灵魂是创新性想象力,其表向性特征是具有独创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不搞简单的就事论事。
课堂教学要不断创设梯阶问题情境、以医激趣,以疑促思。让学生在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中获知、练能、增信,即在学生的头上始终有一个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做到层层递进;解决问题具有启发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克服包办灌输的做法,绝不能把桃子摘下来送到学生的手中。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教学中屡见不鲜,应及时予以纠正。
总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是要杜绝人云亦云,以优生代替差生的思维,以教师代替学生的思维等现象,此外还要做到让学生的思维从书本拓展到生活、社会和自然,让学生逐步由跟着问题学转变为学中能发现疑问、解决疑问。
3. 学生表现的空间
一项好的技术如果不能转变为产品,则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样,在适宜的活动空间和
思维空间里,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外部信息,并进行初步加工的创新意识,如果得不到表现,得不到认同或修改的建议,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创新意识就不能强化,慢慢地,学生就会失去创新的动机。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努力培养每位学生表现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动手操作绝技,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及他们精心构思的作品,如诗歌、模型、标本等。
在课堂教学中,3个学习空间的开发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也为师生双方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新课改的课堂教学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新理念,走进新课程,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承担起新课改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改革的宗旨是要打破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让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句话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不排斥教师讲,而是主张教师“精要讲”,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地讲,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两者如何融洽地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教师在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己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结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堂上教师要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做的一切努力,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一切参与活动,肯定学生在课堂中通过积极实践得出的一切结论,肯定赞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创新、发现的行为和活动。有魅力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动性,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而不是替学生学习。教师要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自主学习绝不是无指导原则的自由学习,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让教的过程变成导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最终达到理想之境。能让学生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让学生永远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好奇心,学生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高级思维活动,进而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景,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学”贵在于“问”,好课应当越讲问题越多。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有真正的启发式教学,才可能有探究式学习。这种创设情景,要有针对性、启发性、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决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有价值的“满堂问”。
让学生不间断地保持学习的渴望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地反映在不间断地保持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和教育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和谐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对学习的可持续要求上,让学生永不间断地保持对学习的“渴望”。课堂教学中永恒的资源就是学生自己,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知识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蕴藏着巨大的可开发与发展的潜能。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作为教师,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发学生的不同潜能,为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是教师的职责。我们的教育是让更多
的学生有所选择,让更多的学生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没有发展不了的学生,只有尚待发展的学生。
新课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要多给学生创设相互交流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自主研究合作中产生真知卓见,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染,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生成新知识。让我们的教师与新课程改革同行,在改革中创造学生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