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卖馒头一边写故事的大妈李文荣

70岁的老北京李文荣一边卖馒头,一边写下她听到的薄情的、荒诞的、家长里短的故事。

文 |张瑞

采访 |张瑞 吴梦琦

编辑 | 张薇

摄影 | 王晓东

「碱蒸的馒头,神奇的香。」

李文荣在两块儿小黑板上都写了这句话,一块儿出门卖馒头的时候,横在三轮车上,还有一块儿挂在她家窗户的防盗网上——她家住单元楼的一楼,街坊邻居们没赶上她出摊,就会探个头来问,馒头呢,还有吗?

李文荣说自己的广告词实打实,「就是好吃啊,只要吃了一次,必定是回头客。」每天,她要卖出去600个馒头,这是信誉的证明。她的馒头不是自己做的,是从馒头店进货,卖一个,馒头店的老板给她一毛钱。但你不会就此怀疑她是为了卖钱胡吹,她的语气坚定,眼睛质朴得像一双磨砂小灯泡,让你愿意相信她。

早上7点,老伴儿孙福达送孙子去上学,李文荣就该出门了,吞下阿司匹林、降压片、银杏片、钙片、维生素C,她蹬着三轮车去出摊。李文荣今年整七十,她是老北京,一辈子没离开过北四环外的望京。蹬着车出了门,沿着湖光中街,拐进南湖南路,一路高楼大厦,十来分钟,就到了花家地,这是上午卖馒头的地方,也是她的娘家,她从小生活的地方。

有一次,她和小学同学兼现在的邻居麻秀珍路过这里,麻秀珍感叹,我们一辈子就搬出去四里地。李文荣说,哪里是四里地,我们搬出去四万年呢——永远也找不回来原来的模样,原来的感觉啦。她小时侯,这里是花家地村,李文荣家住在村的最南边,东面是一条河,他家有一个碾子,李文荣从7岁开始就推这个碾子,一直推到出阁。现在呢,花家地周围是叫某某国际、大西洋城的高楼林立的小区,密密麻麻的汽车,河没啦,碾子也无影无踪。23岁她出嫁,嫁去4里地外的南湖大队,现在叫南湖中园小区,他们种小麦、玉米、青菜,队里的电磨棚就是现在的京客隆超市——那是下午卖馒头的地方。那时候,南湖大队只有3000人,现在有多少人,翻了多少倍?李文荣闹不清,倒是望京,有了全北京韩国人最扎堆的名头。

停下三轮车,不用吆喝,买馒头的顾客就会找上来,都是熟客。李文荣讲究,她穿着白大褂,戴着白帽子,像极了一位卖馒头的「医生」——这是她的工作服。没有顾客的时候,她把三轮车上的木板横下来,坐在小马扎上,搬出一台1100块的二手电脑,开始写散文或者诗。

有一天,李文荣告诉老伴儿孙福达,我想当作家和诗人。孙福达说,是啊,你这不是天天在家坐着吗,而且坐哪哪湿吗?

李文荣不生气,把这些对话写下来,「我总爱写一些身边发生的事。」

「秋分过后秋风刮,游商面颊迎沙打。」这是浪漫主义。「联合执法行为粗,果商妇人滚地哭。」这是写实主义。

同龄的老年人喜欢来找她聊天,也分不清是买馒头顺带着聊聊,还是聊天顺带着买馒头。大概是老来皆寂寞,李文荣是一个很好的倾听对象。她也把这些听到的故事写下来,有的是家长里短:老太太要卖房养老,儿子说房子是他的,不准;有的是荒诞薄情:老太太向她诉苦,老头子当了一辈子官,80岁了每天还要给她摆官架子——「你甭想在我这里得宠」;有的是骨肉相争:因为征地补偿撕了面子,两兄弟不相往来,一个将父亲葬在东边,一个将母亲葬在西边,连累父母不能合葬;有的是旧恨烟云:「文革」时候,儿子想娶成分不好的女人为妻,当大队长的父亲不准,儿子终身不娶,发誓要让父亲绝后——父亲73岁离开人世,儿子50多岁病倒,妹妹给他送终,一生就平平淡淡结束。

李文荣也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升了高位的发小看到卖馒头的她,装作不认识走开了;另一位有钱的发小每次来买馒头还要去超市买肉,因为要给家里的狗做肉丁炒馒头。「卖菜的吃菜叶,卖盐的喝淡汤,卖炕席的睡土炕,卖扇子的手冰凉。」她是卖馒头的,卖不完时,就和老伴炸馒头片吃。

但没什么可抱怨的,无论卖馒头还是写作,都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慢慢的,也写了10多万字,打印出来就是厚厚一本,封面上写着《人间的千姿百态——李文荣散文集》。卖馒头时候放在一边,谁有兴趣就翻来看看。一个大学教授也翻了看,夸她写得好,就是有错别字。

60多岁的时候,她找大女儿学拼音,找二女儿学五笔,儿女们都成家啦,孙辈们也大了,她终于有时间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她不缺钱,农转工后,她每个月有2000多的退休金,老伴每个月有5000多。她就是闲不住、乐意。况且,她喜欢一边卖馒头一边写东西,她可以以一种更从容的态度面对她写下的故事,还有其中的苦痛,对于一个70岁的老人,已经不惮于承认自己曾尝遍平凡生活中的苦与乐。

李文荣说自己和孙福达的婚姻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她是牛粪,老伴是鲜花。孙福达身高一米八,研究所工程师,宽肩细腰英俊潇洒,李文荣身高一米五,小学毕业,年轻时绰号「小佛爷」,她这么形容自己的长相:鼻梁还算高,嘴不小。眉毛还算重,眼睛不机灵,腰围大于身长。

后来她明白孙福达娶她的原因,1960年代搞三线建设,研究所传说要抽调员工去西部,他和初恋都是研究所的职工,担心结婚了「双职工」都被抽调去,家里父母没人养老,于是选择了身为农民的她——歇完婚假上班后的第一天,孙福达和初恋碰到,两个人都哭了。

46年后,一边卖馒头,李文荣一边写下往事,「几十年来他的朋友没招待过我,我也从没招待过他的朋友。如今已是老伴相称了,他的朋友们也都白发苍苍了,但这层隔阂始终没有抹。那次在半路碰上了他的同事,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只听他们聊,没引见我,回家来我问老伴怎么不给我引见?『不够档次。』四个字刺得我背过脸去,他却不知道我在哭。」

现在,一切都和解了,昨天还叫小李,现在叫老伴儿,刚见面时好潇洒,转眼满头是白发。

孙福达也心疼她。一年前,北京一家晚报采访了她,介绍她一边卖馒头一边写诗,街坊邻里的,李文荣也成了「名人」。她的馒头销量见涨,馒头店的老板可开心了,决定给馒头涨价一毛钱,跟着把李文荣的成本价也涨了——销量上扬,她也是瞎忙。李文荣认了,没想到却是老好人孙福达发了火,打了电话去告诉老板,「我们不干了。」把老板娘气哭了。

下午出摊的地方,是京客隆超市对面的树荫下。李文荣把位置占好,旁边是卖鸭蛋的、卖光碟的,还有卖水果的。他们也算共经过患难,卖光碟的被城管抄了,人也被拘了,放出来后就请他们这些摆摊的上饭店庆祝。卖鸭蛋的收摊了,也留20袋鸭蛋给李文荣卖,可以赚40块。

小贩的天敌,城管,李文荣也没少碰到。卖青菜时被抄过青菜,卖馒头时被抄过馒头,还被罚了500块。但有时候她还忍不住要操「闲心」,城管队长和配钥匙的打起来了,打折了对方的鼻子,事情闹大了,她却开始担心队长是不是要丢工作——「都拉家带口过日子,都不容易」。队长请她去打听打听,私了要赔多少,她还真去了。过了一年多,队长带着一帮人来抄她的摊,事后,她写下了当时发生的故事,「我害怕一声令下,刽子手就要下手了可就没救了,我大声说,我写保证书,我不干了,我死死地盯着他。他说写,我用非常快的笔锋写给了他。其他副队长还说,你写了多少回保证书啦,我没理他,正队长一声说,走,这一帮全走了,他明白,我明白,你明白吗?」后来,当然是接着卖她的馒头。

李文荣不想承认自己老了,她觉得自己还年轻,怎么就一下子七十了呢。孙福达说,咱们是穷底穷根穷苗刚要发芽又老了。36岁的时候,有人叫李文荣老太太,她不反驳,但现在,叫她老太太,她却心态上不愿意。她的QQ名是童心永驻。她葆有好奇,做着想做的事,过着想过的生活,她想,她还没有老去。

夏日的天气说变就变,转眼间阴云密布,李文荣决定提前收摊。乌云从西北来了,李文荣想起了小时候的作文,里面说「西北的天空像抬来海一样的墨黑」,今天她觉得就是这样。她蹬着三轮车,决心跑过乌云,她踩呀踩,哎呀,乌云超过我的头顶了,她给自己喊着口号,加油加油,掉点儿啦,还容功夫,再快一点!

后来,大雨来之前她到家了,她跑赢了,她是冠军,乌云是亚军。

70岁的老北京李文荣一边卖馒头,一边写下她听到的薄情的、荒诞的、家长里短的故事。

文 |张瑞

采访 |张瑞 吴梦琦

编辑 | 张薇

摄影 | 王晓东

「碱蒸的馒头,神奇的香。」

李文荣在两块儿小黑板上都写了这句话,一块儿出门卖馒头的时候,横在三轮车上,还有一块儿挂在她家窗户的防盗网上——她家住单元楼的一楼,街坊邻居们没赶上她出摊,就会探个头来问,馒头呢,还有吗?

李文荣说自己的广告词实打实,「就是好吃啊,只要吃了一次,必定是回头客。」每天,她要卖出去600个馒头,这是信誉的证明。她的馒头不是自己做的,是从馒头店进货,卖一个,馒头店的老板给她一毛钱。但你不会就此怀疑她是为了卖钱胡吹,她的语气坚定,眼睛质朴得像一双磨砂小灯泡,让你愿意相信她。

早上7点,老伴儿孙福达送孙子去上学,李文荣就该出门了,吞下阿司匹林、降压片、银杏片、钙片、维生素C,她蹬着三轮车去出摊。李文荣今年整七十,她是老北京,一辈子没离开过北四环外的望京。蹬着车出了门,沿着湖光中街,拐进南湖南路,一路高楼大厦,十来分钟,就到了花家地,这是上午卖馒头的地方,也是她的娘家,她从小生活的地方。

有一次,她和小学同学兼现在的邻居麻秀珍路过这里,麻秀珍感叹,我们一辈子就搬出去四里地。李文荣说,哪里是四里地,我们搬出去四万年呢——永远也找不回来原来的模样,原来的感觉啦。她小时侯,这里是花家地村,李文荣家住在村的最南边,东面是一条河,他家有一个碾子,李文荣从7岁开始就推这个碾子,一直推到出阁。现在呢,花家地周围是叫某某国际、大西洋城的高楼林立的小区,密密麻麻的汽车,河没啦,碾子也无影无踪。23岁她出嫁,嫁去4里地外的南湖大队,现在叫南湖中园小区,他们种小麦、玉米、青菜,队里的电磨棚就是现在的京客隆超市——那是下午卖馒头的地方。那时候,南湖大队只有3000人,现在有多少人,翻了多少倍?李文荣闹不清,倒是望京,有了全北京韩国人最扎堆的名头。

停下三轮车,不用吆喝,买馒头的顾客就会找上来,都是熟客。李文荣讲究,她穿着白大褂,戴着白帽子,像极了一位卖馒头的「医生」——这是她的工作服。没有顾客的时候,她把三轮车上的木板横下来,坐在小马扎上,搬出一台1100块的二手电脑,开始写散文或者诗。

有一天,李文荣告诉老伴儿孙福达,我想当作家和诗人。孙福达说,是啊,你这不是天天在家坐着吗,而且坐哪哪湿吗?

李文荣不生气,把这些对话写下来,「我总爱写一些身边发生的事。」

「秋分过后秋风刮,游商面颊迎沙打。」这是浪漫主义。「联合执法行为粗,果商妇人滚地哭。」这是写实主义。

同龄的老年人喜欢来找她聊天,也分不清是买馒头顺带着聊聊,还是聊天顺带着买馒头。大概是老来皆寂寞,李文荣是一个很好的倾听对象。她也把这些听到的故事写下来,有的是家长里短:老太太要卖房养老,儿子说房子是他的,不准;有的是荒诞薄情:老太太向她诉苦,老头子当了一辈子官,80岁了每天还要给她摆官架子——「你甭想在我这里得宠」;有的是骨肉相争:因为征地补偿撕了面子,两兄弟不相往来,一个将父亲葬在东边,一个将母亲葬在西边,连累父母不能合葬;有的是旧恨烟云:「文革」时候,儿子想娶成分不好的女人为妻,当大队长的父亲不准,儿子终身不娶,发誓要让父亲绝后——父亲73岁离开人世,儿子50多岁病倒,妹妹给他送终,一生就平平淡淡结束。

李文荣也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升了高位的发小看到卖馒头的她,装作不认识走开了;另一位有钱的发小每次来买馒头还要去超市买肉,因为要给家里的狗做肉丁炒馒头。「卖菜的吃菜叶,卖盐的喝淡汤,卖炕席的睡土炕,卖扇子的手冰凉。」她是卖馒头的,卖不完时,就和老伴炸馒头片吃。

但没什么可抱怨的,无论卖馒头还是写作,都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慢慢的,也写了10多万字,打印出来就是厚厚一本,封面上写着《人间的千姿百态——李文荣散文集》。卖馒头时候放在一边,谁有兴趣就翻来看看。一个大学教授也翻了看,夸她写得好,就是有错别字。

60多岁的时候,她找大女儿学拼音,找二女儿学五笔,儿女们都成家啦,孙辈们也大了,她终于有时间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她不缺钱,农转工后,她每个月有2000多的退休金,老伴每个月有5000多。她就是闲不住、乐意。况且,她喜欢一边卖馒头一边写东西,她可以以一种更从容的态度面对她写下的故事,还有其中的苦痛,对于一个70岁的老人,已经不惮于承认自己曾尝遍平凡生活中的苦与乐。

李文荣说自己和孙福达的婚姻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她是牛粪,老伴是鲜花。孙福达身高一米八,研究所工程师,宽肩细腰英俊潇洒,李文荣身高一米五,小学毕业,年轻时绰号「小佛爷」,她这么形容自己的长相:鼻梁还算高,嘴不小。眉毛还算重,眼睛不机灵,腰围大于身长。

后来她明白孙福达娶她的原因,1960年代搞三线建设,研究所传说要抽调员工去西部,他和初恋都是研究所的职工,担心结婚了「双职工」都被抽调去,家里父母没人养老,于是选择了身为农民的她——歇完婚假上班后的第一天,孙福达和初恋碰到,两个人都哭了。

46年后,一边卖馒头,李文荣一边写下往事,「几十年来他的朋友没招待过我,我也从没招待过他的朋友。如今已是老伴相称了,他的朋友们也都白发苍苍了,但这层隔阂始终没有抹。那次在半路碰上了他的同事,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只听他们聊,没引见我,回家来我问老伴怎么不给我引见?『不够档次。』四个字刺得我背过脸去,他却不知道我在哭。」

现在,一切都和解了,昨天还叫小李,现在叫老伴儿,刚见面时好潇洒,转眼满头是白发。

孙福达也心疼她。一年前,北京一家晚报采访了她,介绍她一边卖馒头一边写诗,街坊邻里的,李文荣也成了「名人」。她的馒头销量见涨,馒头店的老板可开心了,决定给馒头涨价一毛钱,跟着把李文荣的成本价也涨了——销量上扬,她也是瞎忙。李文荣认了,没想到却是老好人孙福达发了火,打了电话去告诉老板,「我们不干了。」把老板娘气哭了。

下午出摊的地方,是京客隆超市对面的树荫下。李文荣把位置占好,旁边是卖鸭蛋的、卖光碟的,还有卖水果的。他们也算共经过患难,卖光碟的被城管抄了,人也被拘了,放出来后就请他们这些摆摊的上饭店庆祝。卖鸭蛋的收摊了,也留20袋鸭蛋给李文荣卖,可以赚40块。

小贩的天敌,城管,李文荣也没少碰到。卖青菜时被抄过青菜,卖馒头时被抄过馒头,还被罚了500块。但有时候她还忍不住要操「闲心」,城管队长和配钥匙的打起来了,打折了对方的鼻子,事情闹大了,她却开始担心队长是不是要丢工作——「都拉家带口过日子,都不容易」。队长请她去打听打听,私了要赔多少,她还真去了。过了一年多,队长带着一帮人来抄她的摊,事后,她写下了当时发生的故事,「我害怕一声令下,刽子手就要下手了可就没救了,我大声说,我写保证书,我不干了,我死死地盯着他。他说写,我用非常快的笔锋写给了他。其他副队长还说,你写了多少回保证书啦,我没理他,正队长一声说,走,这一帮全走了,他明白,我明白,你明白吗?」后来,当然是接着卖她的馒头。

李文荣不想承认自己老了,她觉得自己还年轻,怎么就一下子七十了呢。孙福达说,咱们是穷底穷根穷苗刚要发芽又老了。36岁的时候,有人叫李文荣老太太,她不反驳,但现在,叫她老太太,她却心态上不愿意。她的QQ名是童心永驻。她葆有好奇,做着想做的事,过着想过的生活,她想,她还没有老去。

夏日的天气说变就变,转眼间阴云密布,李文荣决定提前收摊。乌云从西北来了,李文荣想起了小时候的作文,里面说「西北的天空像抬来海一样的墨黑」,今天她觉得就是这样。她蹬着三轮车,决心跑过乌云,她踩呀踩,哎呀,乌云超过我的头顶了,她给自己喊着口号,加油加油,掉点儿啦,还容功夫,再快一点!

后来,大雨来之前她到家了,她跑赢了,她是冠军,乌云是亚军。


相关文章

  • 第一课时课堂跟踪反馈296
  • 第一课时 课堂跟踪反馈 (一) 选择题 1.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撮.(cuō) 着 拗.(niú) 开 竦.(sǒng ) 然 B.瘐.(shîu ) 毙 丛冢.(zhǒng) 发怔.(zhēng) C.蹩.(bié) 进 ...查看


  • 话语冲突的分类及其特点
  • 摘 要:话语冲突即说话人与听话人由于观点不同.利益冲突等出现的话语不合作现象,在话语交际中较为常见.这种语言现象也引起以往研究者的注意,并且给予了相关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话语:冲突:特点:功能 一.话语冲突的特点 1交际失败 奥斯汀认为说 ...查看


  • 各种富豪的创业故事
  • 李文5年前没有拿到大学毕业证的大四学生,现如今是拥有两家分公司的小老板.5年,一波三折,他的手绘T 恤和手绘鞋,通过网络批发到中国香港和法国.美国,正在与风投谈生意的他自信地梦想着上市. 1983年出生,大学就读于江西财大财政专业.李文的开 ...查看


  • 云南追梦之旅,我带着他,他带着钱
  • [前言] 去云南是在某个坐公车的早晨决定的,好像已经预谋了很久,期待了很久,但却不是出发,而是 [丽江自由生活驿站] 在丽江的前两个晚上和最后一个晚上都是住在这里,客栈的院子特别美,摇椅,溪水,蓝天,白云,喝杯老板亲手泡的茶,听着丽江故事别 ...查看


  • 鲁迅[药]的主题
  • 摘? 要:鲁迅写<药>的目的正是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通过人血馒头的故事,一方面歌颂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士夏瑜的坚强不屈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揭示了长期以来封建统治所造成的 ...查看


  • 教鲁迅的[药]
  • 教鲁迅的<药> 记不清多少次与学生一起学习<药>,至少有五六次了. 过去讲<药>大都是老师主持课堂,老师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参与讨论.尽管课堂也颇为热闹,学生参与也颇为踊跃,但是,我总觉得不过瘾. 此次又 ...查看


  • 一分钱饭店里的离奇故事
  • 一分钱饭店里的离奇故事 作者:凡人医生 瓷器村有一家饭店,每顿饭只收1分钱的饭费.我在这家饭店工作多年,目睹了许多离奇的故事,今天要讲给你听.你一定会感兴趣的. (一)公益食堂 这家饭店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是生产队的食堂,主要靠生产队拨 ...查看


  • 小班故事集锦
  • 22个幼儿园故事-不怕没好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喽 故事教学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幼儿园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扩大幼儿的知识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幼儿园故事教学内容广泛,不仅包括生包括童话故事.寓 ...查看


  • [创业]故事:我的创业从地摊开始--阿里巴巴
  • 故事:我的创业从地摊开始--阿里巴巴 006-08-1708:54 ------------------ 三年前,互联网开始复苏,耐不住寂寞,测试开始创业,开始了互联网淘金,1年半后,金没有,有的是一屁股债. 变卖了公司所有,我败走深圳,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