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宏观税负偏低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海南省宏观税负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此,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区域间税收转移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海南省宏观税负偏低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海南省宏观税负水平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宏观税负;偏低;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6-0028-05

  

  一、海南省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现状分析

  

  宏观税负表明的是某地区经济产出中税收的含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海南省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GDP首次超过一千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一百亿元大关。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税收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全辖各级税收收入(含中央级收入,下同)实现142.36亿元,2007年则达到了213.69亿元,比上年增长50.1%,创历史新高。2000年到2007年,海南省税收收入从48.72亿元增长到213.69亿元,增长了4.39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2.22%;同时,海南省宏观税负水平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9.25%上升到2007年的17.38%,税负水平增加了8.13%,平均宏观税负水平为12%。与全国宏观税负水平趋势一样,海南省宏观税负也呈逐年上升态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2000-2007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为15.42%,比海南高出3.42%。

  

  注:海南GDP源自《2007海南统计年鉴》,税收收入包括两部分,地方税收收入源自《2007海南统计年鉴》地方财政收入中各项税收数,中央税收收入源自2000-2007年分年度国库中央预算收入年报表,下同。全国GDP和税收收入源自《2007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全国GDP和税收数据来自2007年统计公报,但税收数据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只作测算使用,下同。

  

  二、海南省宏观税负偏低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税收承受能力的强弱有决定性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税收的承受能力越强。海南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其经济发展水平远不能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有一定差距。欠发达的城市和较落后的农村并存,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特征突出,海南GDP总量还很小,只占全国的0.5%,从人均水平看,2006年海南人均GDP为12654元,仍低于全国16084元的水平;居民消费水平4736元,低于全国6111元。海南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的差距还是不小的,这是影响海南省宏观税负水平的重要因素。

  从GDP的构成来看,GDP由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赢余四部分构成。其中,生产税净额、营业赢余占GDP的比重高低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地区中GDP创造税收能力的大小。[1]以2006年为例,海南省GDP构成中,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赢余比重为48:15:12:25,在GDP中,海南的劳动者报酬和固定资产折旧两项占到了63%,而体现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生产税净额、营业赢余仅占37%。海南劳动者报酬和固定资产折旧所占比重过大,而生产税净额和营业赢余比重过低,说明海南省经济运行质量和总体效益低下,创造税收的能力不强,使得宏观税负水平较低。

  再从宏观盈利率角度看,GDP中的“营业赢余”指常驻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代表了全社会经济效益的总水平,相当于全社会的“利润”,营业赢余占GDP的比重表明了每一元地区生产总值产生的利润量,我们把这个比重称为某地区的宏观盈利率。从表1中可以看出,海南的宏观盈利率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盈利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单位GDP中税收含量的高低。因此,海南省经济基础的薄弱是海南省宏观税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经济结构的影响

  1.产业结构的影响

  产业结构是税源结构的基础,它决定了税收收入的规模。一定的产业结构规定了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内容,税源结构及税收收入的规模必然受制于产业结构所能提供的活动范围。第一产业受自然条件的约束较强,同时受国家宏观政策调节,这一产业几乎不创造税收。第二产业受资本、技术、人力资源及经济增长周期的影响,税收弹性较强,可以承受较重的税负。第三产业以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为基础,以人的知识、技能和信息为主要手段,税收弹性充足,税基宽广,税源丰富,理论上对税收的贡献更大。目前,海南第二产业比重小是一个突出问题。2007年全国GDP三次产业构成为11.7:49.2:39.1,而海南GDP三次产业构成为31.3:29.3:39.4,海南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而第二产业比重不足,第三产业持平。可见,海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宏观税负水平。

  可以把宏观税负的计算公式作如下分解:

  P=T/GDP=(T1/G1)*(G1/G)+(T2/G2)*(G2/G)+(T3/G3)*(G3/G)(1)

  公式中,P代表宏观税负,Ti(其中i=1,2,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的税收,Gi(其中i=1,2,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Ti/Gi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中的税收含量,即产业宏观税负,表明了这三个产业对税收的贡献;Gi/G表明了产业结构。(Ti/Gi)*(Gi/G)称为产业税负拉动率,分别表明第一、二、三个产业对宏观税负的贡献。显然,税收含量高的产业占的比重越高,宏观税负就越高;反之,则较低。这样,通过公式,宏观税负的成因就与产业结构的变动联结起来了。笔者把海南和全国的数据用公式进行计算,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

  

  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1)第一产业对税收的贡献率几乎为零,这是由于现行农业优惠政策形成的,属于正常现象。但是,问题在于,如果某地的第一产业占的比重越高,就会拖累当地的宏观税负水平。海南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高达30%以上,而全国平均只有10%-15%,说明海南还是一个农业省份,不是发达的现代化省份。(2)以二、三产业为重的产业结构必然带来宏观税负的高水平。海南第二产业的宏观税负贡献率平均在30%-50%,而全国第二产业的宏观税负贡献率平均在50%以上。因此,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二产业税负贡献率低是海南宏观税负水平低的不可忽视的原因。(3)海南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基本接近,海南宏观税负贡献率平均在40%-60%,而全国平均在40%,第三产业宏观税负贡献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2007年水平下降较多,只达到40.63%。

  2.行业结构的影响

  行业结构是比产业结构更为细致的一种划分。仅仅分析产业结构不足以揭示海南省宏观税负水平低于全国水平的原因。由于行业门类众多,也不可能对每一个行业都进行分析。因此,笔者将首先分析税种结构,然后选择主要税源进行行业分析。

  以2006的数据为例,表2显示了全国和海南的税种结构。从表2可以看出,海南还是以流转税为主,占53%,所得税为17%,流转税中以增值税和营业税为主,与全国总体的税制结构基本接近,但所得税比重较低,显示出与其宏观税负水平相适应的状态。

  

  由于海南省的主要税种是增值税和营业税,因此,可以选择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税源结构进行分析。

  

  从表3、表4中可以看出,海南省增值税、营业税税源结构具有如下特征。(1)进口货物增值税占的比重较大,可以抵减出口退税,说明海南经济外向性还比较强;(2)国内增值税中以制造业为主体,在制造业中石油化工和化学原料的税收占到31%,其次是批发零售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3)以投资为主导的建筑安装、房地产的税源占到营业税近一半的比例,而如信息产业、金融保险和高新技术服务产业等高附加值的新兴行业比例却不高。也就是说,海南省的主体税源仍然是以传统产业为主。

  3.所有制结构的影响

  所有制结构主要指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各自所占的份额。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现阶段非国有、非公有的一种形态。它具有产权清晰、自担风险、机制灵活、适应市场的内在动力和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推进资本社会化的突出优势。一般来说,一个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占的比重越高,这个地区的经济就越有活力,经济效益就越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就越强,税收增长也就越具有后劲和活力。海南的非公有制经济近些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国税部门提供的税收数据看,非公有制经济(私营、涉外、个体)税收为36.9亿元,占国税税收收入的43.7%。但与全国相比还有着较大的距离,这一点可从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看,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中私营和外商投资为71.94亿元,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6.89%,而全国私人控股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5.76%。

  4.城乡结构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能源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市政建设的加快等,均对税收收入增长起到推动作用。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海南经济集中于海口和三亚,城镇化率仅为38.44%。全省只有海口、三亚两个地级市,海口和三亚人口为203.2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15.89万,城镇化率接近57%,2006年两市的GDP为471.32亿元,占全省的45%,是全省主要的经济主体和产业聚集区。二是县域税收成为提高宏观税负的一个制约因素。海南其余各市县的县域经济还不发达,第一产业比重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城市化处于较低的水平,县域经济税收总量小,单位GDP带来的税收产出少,使得整个海南省的宏观税负受到影响。

  (三)区域间税收转移的影响

  笔者将根据经济平均含税量分析法来具体计算海南的税收转移量。税收来源于经济,税源即经济税源,一切税收归根到底是由经济提供的,经济构成了税收的最终来源基础(或称最终税基)。同样规模的经济,理论上应提供相同的税收收入,换句话说,同样的经济规模,应分得相同的税收收入。

  计算公式为:

  

  式中,Bi为区域背离数,Ti’为i区域的税收收入,Gi为i区域的GDP。

  从式(2)式(3)中可以看出,某区域应分得的税收收入等于该区域经济量乘以全国平均宏观税负;也等于该区域经济量占全国的比重乘以全国的税收收入。式(2)表明该区域经济量按平均税负应分得的税收收入;式(3)表明税收收入理论上可以按各区域经济量所占份额分配。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2]

  在同样经济规模下,应该提供同样的税收收入前提假设下,根据某区域经济量占全国的比重乘以全国的税收收入计算应得税收收入,然后用实际税收收入减去应得税收收入,得出税收转移量。如数据为负,表明该税收为净转出;数据为正,表明该地税收收入为净转入。根据这个方法,笔者计算出2000-2007年海南省的税收转移数据。

  

  从表5中可以看出,2000-2007年海南省的税收全部为净转出,累计净转出量为213.46亿元,占同期税收总量的26.05%。也就是说,海南省大约超过1/4的本地税收被通过上述各种因素转移到海南省外。而根据测算,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税收都为净转入。可见,税收从海南等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转移严重地降低了欠发达地区的宏观税负水平,使根据现行方法计算出来的海南等欠发达地区的宏观税负水平严重小于其真实水平。

  

  三、提高海南省宏观税负水平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影响宏观税负水平的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海南省宏观税负偏低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结构欠优以及区域间税收转移量较大,无论是其产业结构、税种结构、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经济结构、经济运行质量都呈现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况。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海南省宏观税负水平。

  (一)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地方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税收贡献

  要整合经济资源,发展支柱产业,推进重点项目的建设,争取每年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策划引进一批,加快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提高支柱产业和重大项目对税收的贡献率;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投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技术进步支撑经济增长的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变无税GDP为有税GDP。大力发展热带农业,巩固和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农业经济综合效益水平。二是结合生态保护,加快海南工业集约发展。继续坚持“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战略,合理布局,发展循环经济,把有限的工业污染控制在限定区域内,提升工业对经济增长和税收增长的贡献率。三是继续做强海南的旅游文化品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要利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契机,以旅游国际化为方向,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通过大旅游的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把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为未来长远支撑海南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三)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自主能力

  要大力培育民营经济的市场主体,让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乃至更大范围内发展,特别是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扩大招商引资、推进产业集群结合起来,大力培植一批优势民营企业。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国有资本能退出的企业和领域要尽量退出,切实让民营资本和机制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发挥作用。[3]

  (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海南要加快建设以海口、三亚两大城市以及洋浦保税港区为核心的功能区,加快构建现代制造业、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尽快形成强大的集聚辐射功能,吸纳中部欠发达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安居,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同时突出发展中小型城市,重视小城镇建设,提高中小城镇的聚集、辐射和带动能力。全省城镇布局力求体现中心集聚、轴线拓展,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和沿海港口为依托,以交通运输干线为主轴的集约开发态势。

  (五)完善税制和地方政府间税收横向分配制度

  首先,在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间理顺税收初次分配关系,在税收的初次分配环节建立起规范的税收分配办法,不再产生税收与税源的背离。其次,完善所得税的汇总缴纳办法,应设计一套办法,使企业产生的所得税能够按照属地原则的要求在地方政府间合理分配,可考虑借鉴德国法人税分配办法,将税收相应调归发源地,防止因生产要素流动,造成地区财力差距进一步扩大。[4]

  

  参考资料:

  [1]施锐利.山东省宏观税负的比较与分析[J].税务研究,2006,(10).

  [2]重庆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重庆市宏观税负偏低的根源[J].财会研究,2008,(2).

  [3]湖北地方税务局课题组.湖北省地方税收负担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6,(21).

  [4]河北省税务学会课题组.宏观税负结构分析及优化建议[J].税务研究,2007,(1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摘要:海南省宏观税负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此,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区域间税收转移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海南省宏观税负偏低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海南省宏观税负水平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宏观税负;偏低;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6-0028-05

  

  一、海南省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现状分析

  

  宏观税负表明的是某地区经济产出中税收的含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海南省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GDP首次超过一千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一百亿元大关。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税收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全辖各级税收收入(含中央级收入,下同)实现142.36亿元,2007年则达到了213.69亿元,比上年增长50.1%,创历史新高。2000年到2007年,海南省税收收入从48.72亿元增长到213.69亿元,增长了4.39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2.22%;同时,海南省宏观税负水平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9.25%上升到2007年的17.38%,税负水平增加了8.13%,平均宏观税负水平为12%。与全国宏观税负水平趋势一样,海南省宏观税负也呈逐年上升态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2000-2007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为15.42%,比海南高出3.42%。

  

  注:海南GDP源自《2007海南统计年鉴》,税收收入包括两部分,地方税收收入源自《2007海南统计年鉴》地方财政收入中各项税收数,中央税收收入源自2000-2007年分年度国库中央预算收入年报表,下同。全国GDP和税收收入源自《2007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全国GDP和税收数据来自2007年统计公报,但税收数据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只作测算使用,下同。

  

  二、海南省宏观税负偏低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税收承受能力的强弱有决定性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税收的承受能力越强。海南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其经济发展水平远不能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有一定差距。欠发达的城市和较落后的农村并存,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特征突出,海南GDP总量还很小,只占全国的0.5%,从人均水平看,2006年海南人均GDP为12654元,仍低于全国16084元的水平;居民消费水平4736元,低于全国6111元。海南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的差距还是不小的,这是影响海南省宏观税负水平的重要因素。

  从GDP的构成来看,GDP由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赢余四部分构成。其中,生产税净额、营业赢余占GDP的比重高低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地区中GDP创造税收能力的大小。[1]以2006年为例,海南省GDP构成中,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赢余比重为48:15:12:25,在GDP中,海南的劳动者报酬和固定资产折旧两项占到了63%,而体现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生产税净额、营业赢余仅占37%。海南劳动者报酬和固定资产折旧所占比重过大,而生产税净额和营业赢余比重过低,说明海南省经济运行质量和总体效益低下,创造税收的能力不强,使得宏观税负水平较低。

  再从宏观盈利率角度看,GDP中的“营业赢余”指常驻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代表了全社会经济效益的总水平,相当于全社会的“利润”,营业赢余占GDP的比重表明了每一元地区生产总值产生的利润量,我们把这个比重称为某地区的宏观盈利率。从表1中可以看出,海南的宏观盈利率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盈利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单位GDP中税收含量的高低。因此,海南省经济基础的薄弱是海南省宏观税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经济结构的影响

  1.产业结构的影响

  产业结构是税源结构的基础,它决定了税收收入的规模。一定的产业结构规定了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内容,税源结构及税收收入的规模必然受制于产业结构所能提供的活动范围。第一产业受自然条件的约束较强,同时受国家宏观政策调节,这一产业几乎不创造税收。第二产业受资本、技术、人力资源及经济增长周期的影响,税收弹性较强,可以承受较重的税负。第三产业以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为基础,以人的知识、技能和信息为主要手段,税收弹性充足,税基宽广,税源丰富,理论上对税收的贡献更大。目前,海南第二产业比重小是一个突出问题。2007年全国GDP三次产业构成为11.7:49.2:39.1,而海南GDP三次产业构成为31.3:29.3:39.4,海南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而第二产业比重不足,第三产业持平。可见,海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宏观税负水平。

  可以把宏观税负的计算公式作如下分解:

  P=T/GDP=(T1/G1)*(G1/G)+(T2/G2)*(G2/G)+(T3/G3)*(G3/G)(1)

  公式中,P代表宏观税负,Ti(其中i=1,2,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的税收,Gi(其中i=1,2,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Ti/Gi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中的税收含量,即产业宏观税负,表明了这三个产业对税收的贡献;Gi/G表明了产业结构。(Ti/Gi)*(Gi/G)称为产业税负拉动率,分别表明第一、二、三个产业对宏观税负的贡献。显然,税收含量高的产业占的比重越高,宏观税负就越高;反之,则较低。这样,通过公式,宏观税负的成因就与产业结构的变动联结起来了。笔者把海南和全国的数据用公式进行计算,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

  

  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1)第一产业对税收的贡献率几乎为零,这是由于现行农业优惠政策形成的,属于正常现象。但是,问题在于,如果某地的第一产业占的比重越高,就会拖累当地的宏观税负水平。海南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高达30%以上,而全国平均只有10%-15%,说明海南还是一个农业省份,不是发达的现代化省份。(2)以二、三产业为重的产业结构必然带来宏观税负的高水平。海南第二产业的宏观税负贡献率平均在30%-50%,而全国第二产业的宏观税负贡献率平均在50%以上。因此,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二产业税负贡献率低是海南宏观税负水平低的不可忽视的原因。(3)海南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基本接近,海南宏观税负贡献率平均在40%-60%,而全国平均在40%,第三产业宏观税负贡献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2007年水平下降较多,只达到40.63%。

  2.行业结构的影响

  行业结构是比产业结构更为细致的一种划分。仅仅分析产业结构不足以揭示海南省宏观税负水平低于全国水平的原因。由于行业门类众多,也不可能对每一个行业都进行分析。因此,笔者将首先分析税种结构,然后选择主要税源进行行业分析。

  以2006的数据为例,表2显示了全国和海南的税种结构。从表2可以看出,海南还是以流转税为主,占53%,所得税为17%,流转税中以增值税和营业税为主,与全国总体的税制结构基本接近,但所得税比重较低,显示出与其宏观税负水平相适应的状态。

  

  由于海南省的主要税种是增值税和营业税,因此,可以选择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税源结构进行分析。

  

  从表3、表4中可以看出,海南省增值税、营业税税源结构具有如下特征。(1)进口货物增值税占的比重较大,可以抵减出口退税,说明海南经济外向性还比较强;(2)国内增值税中以制造业为主体,在制造业中石油化工和化学原料的税收占到31%,其次是批发零售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3)以投资为主导的建筑安装、房地产的税源占到营业税近一半的比例,而如信息产业、金融保险和高新技术服务产业等高附加值的新兴行业比例却不高。也就是说,海南省的主体税源仍然是以传统产业为主。

  3.所有制结构的影响

  所有制结构主要指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各自所占的份额。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现阶段非国有、非公有的一种形态。它具有产权清晰、自担风险、机制灵活、适应市场的内在动力和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推进资本社会化的突出优势。一般来说,一个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占的比重越高,这个地区的经济就越有活力,经济效益就越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就越强,税收增长也就越具有后劲和活力。海南的非公有制经济近些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国税部门提供的税收数据看,非公有制经济(私营、涉外、个体)税收为36.9亿元,占国税税收收入的43.7%。但与全国相比还有着较大的距离,这一点可从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看,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中私营和外商投资为71.94亿元,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6.89%,而全国私人控股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5.76%。

  4.城乡结构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能源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市政建设的加快等,均对税收收入增长起到推动作用。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海南经济集中于海口和三亚,城镇化率仅为38.44%。全省只有海口、三亚两个地级市,海口和三亚人口为203.2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15.89万,城镇化率接近57%,2006年两市的GDP为471.32亿元,占全省的45%,是全省主要的经济主体和产业聚集区。二是县域税收成为提高宏观税负的一个制约因素。海南其余各市县的县域经济还不发达,第一产业比重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城市化处于较低的水平,县域经济税收总量小,单位GDP带来的税收产出少,使得整个海南省的宏观税负受到影响。

  (三)区域间税收转移的影响

  笔者将根据经济平均含税量分析法来具体计算海南的税收转移量。税收来源于经济,税源即经济税源,一切税收归根到底是由经济提供的,经济构成了税收的最终来源基础(或称最终税基)。同样规模的经济,理论上应提供相同的税收收入,换句话说,同样的经济规模,应分得相同的税收收入。

  计算公式为:

  

  式中,Bi为区域背离数,Ti’为i区域的税收收入,Gi为i区域的GDP。

  从式(2)式(3)中可以看出,某区域应分得的税收收入等于该区域经济量乘以全国平均宏观税负;也等于该区域经济量占全国的比重乘以全国的税收收入。式(2)表明该区域经济量按平均税负应分得的税收收入;式(3)表明税收收入理论上可以按各区域经济量所占份额分配。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2]

  在同样经济规模下,应该提供同样的税收收入前提假设下,根据某区域经济量占全国的比重乘以全国的税收收入计算应得税收收入,然后用实际税收收入减去应得税收收入,得出税收转移量。如数据为负,表明该税收为净转出;数据为正,表明该地税收收入为净转入。根据这个方法,笔者计算出2000-2007年海南省的税收转移数据。

  

  从表5中可以看出,2000-2007年海南省的税收全部为净转出,累计净转出量为213.46亿元,占同期税收总量的26.05%。也就是说,海南省大约超过1/4的本地税收被通过上述各种因素转移到海南省外。而根据测算,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税收都为净转入。可见,税收从海南等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转移严重地降低了欠发达地区的宏观税负水平,使根据现行方法计算出来的海南等欠发达地区的宏观税负水平严重小于其真实水平。

  

  三、提高海南省宏观税负水平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影响宏观税负水平的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海南省宏观税负偏低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结构欠优以及区域间税收转移量较大,无论是其产业结构、税种结构、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经济结构、经济运行质量都呈现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况。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海南省宏观税负水平。

  (一)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地方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税收贡献

  要整合经济资源,发展支柱产业,推进重点项目的建设,争取每年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策划引进一批,加快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提高支柱产业和重大项目对税收的贡献率;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投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技术进步支撑经济增长的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变无税GDP为有税GDP。大力发展热带农业,巩固和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农业经济综合效益水平。二是结合生态保护,加快海南工业集约发展。继续坚持“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战略,合理布局,发展循环经济,把有限的工业污染控制在限定区域内,提升工业对经济增长和税收增长的贡献率。三是继续做强海南的旅游文化品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要利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契机,以旅游国际化为方向,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通过大旅游的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把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为未来长远支撑海南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三)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自主能力

  要大力培育民营经济的市场主体,让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乃至更大范围内发展,特别是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扩大招商引资、推进产业集群结合起来,大力培植一批优势民营企业。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国有资本能退出的企业和领域要尽量退出,切实让民营资本和机制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发挥作用。[3]

  (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海南要加快建设以海口、三亚两大城市以及洋浦保税港区为核心的功能区,加快构建现代制造业、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尽快形成强大的集聚辐射功能,吸纳中部欠发达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安居,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同时突出发展中小型城市,重视小城镇建设,提高中小城镇的聚集、辐射和带动能力。全省城镇布局力求体现中心集聚、轴线拓展,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和沿海港口为依托,以交通运输干线为主轴的集约开发态势。

  (五)完善税制和地方政府间税收横向分配制度

  首先,在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间理顺税收初次分配关系,在税收的初次分配环节建立起规范的税收分配办法,不再产生税收与税源的背离。其次,完善所得税的汇总缴纳办法,应设计一套办法,使企业产生的所得税能够按照属地原则的要求在地方政府间合理分配,可考虑借鉴德国法人税分配办法,将税收相应调归发源地,防止因生产要素流动,造成地区财力差距进一步扩大。[4]

  

  参考资料:

  [1]施锐利.山东省宏观税负的比较与分析[J].税务研究,2006,(10).

  [2]重庆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重庆市宏观税负偏低的根源[J].财会研究,2008,(2).

  [3]湖北地方税务局课题组.湖北省地方税收负担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6,(21).

  [4]河北省税务学会课题组.宏观税负结构分析及优化建议[J].税务研究,2007,(1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文章

  • 上市公司实际所得税率影响因素研究
  • 摘要:本文采用中国上市公司2007年至2008年的面板数据,从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资产密集度.投资报酬率和股权结构方面探讨与实际所得税率(ETR)的关系.研究发现,实际所得税率与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与投资报酬率和股权结构显著负相关,而与 ...查看


  • 我国税收负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摘 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今社会,税收不仅是政府筹集资金.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更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财政政策工具.随着近年来我国税收呈现高增长态势,税收负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结合我国宏观税负的影 ...查看


  • 税负率计算
  • 出口企业增值税的税负率计算 税负率=(应交增值税额+免抵税额)/(直接出口销售额+内销应税销售额)*100% (1)分母的销售额指不含免税的销售额(如国内转厂等免税的销售额). (2)如果当月的应交增值税金计算为负数,则当月的应交增值税额为 ...查看


  • 论我国的宏观税负1
  • 论我国的宏观税负 摘要:税收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而宏观税负水平又是税收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着力点. 宏观税负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GDP 构成.产业结构等经济因素;税种构成及税率的确定.税式支出政策.非税收入所占比重等税制因素;政府职 ...查看


  • 出口退税率持续调高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分析
  • .财耩.型:塑鲤鱼竺堡趟垫盟堡盈 口黎静文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构建,同时会加重地方尤其是东部沿 海城市的财政压力,不利于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集中财力渡 过危机.出口退税地方负担的加重,势必会反过来影响地方政府 支 ...查看


  • 银行业"营改增"改革研究文献综述
  • 财会研究 银行业"营改增"改革研究文献综述 饶海琴窦翠平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摘 要]"营改增"税制改革已经由部分城市试点推广到全国试点,其中试点行业还是交通运输也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对金融业的具体改 ...查看


  • 企业所得税负担的年度变化趋势
  • [摘 要]企业所得税负担的年度分布是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变化以及对企业影响的具体体现.本文对1994年至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所得税负担的年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公司实际税率平均值基本保持平稳,而公司实际税率中位数则不断下降:1994年至 ...查看


  • 我国各地区税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1998年第11期 我国各地区税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潘贤掌 黄耀军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361005)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宏观税负(税收收入与GDP 之比) 曾有一段时间逐年上升, 但从1985年以后, 却 ...查看


  • 公共财政学答案
  • 第一章 一 公交低票价的秘密 1.1提供财政支持.城市人民政府要对轨道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场站建设,以及车辆和设施装备的配置.更新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2.规范补贴制度.对公共交通实行经济补贴.补偿政策. 3.调整客运价格.要兼顾经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