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名句,能品味诗歌的艺术效果。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学习多角度解读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学习重点: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学习难点: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早雁》的象征方法。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后人称为( ),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二、咏史诗鉴赏步骤:
A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B 、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C 、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忧天下——明世)
D 、写作技巧?
《题乌江亭》
1.写作背景简介: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乌江亭,文称项亭,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上。和县一带杜牧多次经过,“江湖醉度十年春,牛渚山边六问津”。楚汉相争时,项羽败退乌江边时,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遂自刎(wěn)而死。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唐书法家李阳冰在亭上题有“西楚霸王灵祠”。
2、 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3、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作者议论的依据是什么?
4、 诗中主要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你认为本诗为什么会千古流传?
5、拓展阅读: 对于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论。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 王安石《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肯:怎肯)
(1)、李清照 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
(2)、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
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1、写作背景简介: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治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官,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这三首七绝。
2、按照咏史诗鉴赏步骤学习本诗。
A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B 、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C 、诗人写作的目的?
D 、写作技巧?
〈早雁〉
1、 咏物诗鉴赏步骤
A 、 写了什么物?
B 、有什么特点?(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点]、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C 、艺术手法?作者寄托的情感?
2、写作背景简介: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命运充满关切。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 。
3、诗人的笔下的早雁是怎样的?请用一个字来形容早雁的形象特征。
4、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5、诗中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6、诗人通过写早雁,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
美文欣赏
我最喜爱的诗人——杜牧
晚唐诗人,我最喜爱的要数杜牧了。无论和朋友在何时何地聊起唐诗,我都会乐此不疲地推荐杜牧的诗文,很可惜,无论我把他的人生描绘得如何富有传奇色彩,诗文是如何富有艺术特色,却极少能引起别人的共鸣,也许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缘故吧,这个为诗国最后抹上一道“夕阳无限好”的诗人并不能让人引起多大的兴趣和关注,所以更多的时候,我只是独自一人捧着他的诗文自我陶醉,希图其情其感可以告慰这个在地底下安息了一千多年的诗人当初“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的创作心境。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后世的文人给了这位风流才子如此的评价。自古以来,才子与青楼有着不解之缘,西湖名妓苏小小,不也受到历代文人骚客的吟咏与凭吊吗?她原本只是一个梦,“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当年白乐天对她也是如此的痴迷和推崇。感性的杜牧在失意的时候也选择了青楼,或许他想在温柔乡里找到一点点的慰藉,抑或是想让疲惫的肉体在一个宁静而麻木的港湾寻得片刻的休憩。青楼只是生活给他的一个放纵的憩园,他却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在其中尽洒才情,所以才有了后来“俊赏杜郎”的“青楼梦好”和“深情难赋”的“豆蔻词工”。
当唐王朝随着唐诗一起衰落的时候,敏感的诗人就已经意识到了唐王朝无可挽回的没落,“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诗人的政治理想也凸现了出来,“平生五色绒,原补舜衣裳”,诗人愿做五色之绒以补舜之衣裳,替君王扫去杂秽,救国安民,却落得“谁知我亦轻生者,不得君王丈二殳。”这样的情怀却有如登上了“幽州台”,感叹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无奈,或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气愤。唐王朝是一个让人有着太多政治遐想的王朝,它的空前强盛,它的悲剧性的衰败,人们在这种历史的巨大落差中挣扎,怀恋过去的兴盛,诅咒现实的黑暗。杜牧,作为一个关注国事民生,富有识见才略的有志有为之士,却只能将自己的经世之才见诸诗文,究竟是时势的不幸,还是唐诗的幸运?
其实我最喜爱杜牧之处还在于他对女性悲惨命运的同情,并为其写下不少凄美而感人至深的诗篇。无论是对因统治阶级内部倾轧而受到牺牲的杜秋娘,还是因年老色衰而遭抛弃的歌妓张好好,诗人都饱含热泪,“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此种情怀,在那个“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的男权主义社会,是极少见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可是诗人却敢于与儒家大圣贤叫板,与整个封建礼教叫板,“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是坠楼人”,这样的哀怨,并非只为那些命运悲惨的女性,为自己,还为那些同样不能抓住自己命运的男子。
其实杜牧诗文最为人称道的还是那些极具艺术特色的咏史诗和写景抒情的七绝。诗人的身上总是流露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厚重感,无论是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还是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都是嗤之以鼻,痛心不已,现实的黑暗与唐王朝的汲汲可危远胜于此,可诗人却回天无力,报国无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只能羡慕于周郎的“东风”,感叹着时不予我。诗人把对自己才略的叹惋寄寓于如此构思新颖,意味深长的诗文之中,读来怎能不让人感动呢?如此意境,古来诗人,几人能有?
现在读唐诗的人越来越来越少了,我想读杜牧的人就更少了吧,若有人想去领略一下晚唐诗歌的瑰奇,那就去读一读俊赏杜郎吧。
《杜牧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名句,能品味诗歌的艺术效果。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学习多角度解读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学习重点: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学习难点: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早雁》的象征方法。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后人称为( ),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二、咏史诗鉴赏步骤:
A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B 、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C 、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忧天下——明世)
D 、写作技巧?
《题乌江亭》
1.写作背景简介: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乌江亭,文称项亭,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上。和县一带杜牧多次经过,“江湖醉度十年春,牛渚山边六问津”。楚汉相争时,项羽败退乌江边时,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遂自刎(wěn)而死。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唐书法家李阳冰在亭上题有“西楚霸王灵祠”。
2、 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3、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作者议论的依据是什么?
4、 诗中主要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你认为本诗为什么会千古流传?
5、拓展阅读: 对于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论。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 王安石《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肯:怎肯)
(1)、李清照 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
(2)、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
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1、写作背景简介: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治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官,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这三首七绝。
2、按照咏史诗鉴赏步骤学习本诗。
A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B 、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C 、诗人写作的目的?
D 、写作技巧?
〈早雁〉
1、 咏物诗鉴赏步骤
A 、 写了什么物?
B 、有什么特点?(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点]、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C 、艺术手法?作者寄托的情感?
2、写作背景简介: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命运充满关切。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 。
3、诗人的笔下的早雁是怎样的?请用一个字来形容早雁的形象特征。
4、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5、诗中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6、诗人通过写早雁,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
美文欣赏
我最喜爱的诗人——杜牧
晚唐诗人,我最喜爱的要数杜牧了。无论和朋友在何时何地聊起唐诗,我都会乐此不疲地推荐杜牧的诗文,很可惜,无论我把他的人生描绘得如何富有传奇色彩,诗文是如何富有艺术特色,却极少能引起别人的共鸣,也许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缘故吧,这个为诗国最后抹上一道“夕阳无限好”的诗人并不能让人引起多大的兴趣和关注,所以更多的时候,我只是独自一人捧着他的诗文自我陶醉,希图其情其感可以告慰这个在地底下安息了一千多年的诗人当初“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的创作心境。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后世的文人给了这位风流才子如此的评价。自古以来,才子与青楼有着不解之缘,西湖名妓苏小小,不也受到历代文人骚客的吟咏与凭吊吗?她原本只是一个梦,“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当年白乐天对她也是如此的痴迷和推崇。感性的杜牧在失意的时候也选择了青楼,或许他想在温柔乡里找到一点点的慰藉,抑或是想让疲惫的肉体在一个宁静而麻木的港湾寻得片刻的休憩。青楼只是生活给他的一个放纵的憩园,他却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在其中尽洒才情,所以才有了后来“俊赏杜郎”的“青楼梦好”和“深情难赋”的“豆蔻词工”。
当唐王朝随着唐诗一起衰落的时候,敏感的诗人就已经意识到了唐王朝无可挽回的没落,“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诗人的政治理想也凸现了出来,“平生五色绒,原补舜衣裳”,诗人愿做五色之绒以补舜之衣裳,替君王扫去杂秽,救国安民,却落得“谁知我亦轻生者,不得君王丈二殳。”这样的情怀却有如登上了“幽州台”,感叹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无奈,或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气愤。唐王朝是一个让人有着太多政治遐想的王朝,它的空前强盛,它的悲剧性的衰败,人们在这种历史的巨大落差中挣扎,怀恋过去的兴盛,诅咒现实的黑暗。杜牧,作为一个关注国事民生,富有识见才略的有志有为之士,却只能将自己的经世之才见诸诗文,究竟是时势的不幸,还是唐诗的幸运?
其实我最喜爱杜牧之处还在于他对女性悲惨命运的同情,并为其写下不少凄美而感人至深的诗篇。无论是对因统治阶级内部倾轧而受到牺牲的杜秋娘,还是因年老色衰而遭抛弃的歌妓张好好,诗人都饱含热泪,“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此种情怀,在那个“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的男权主义社会,是极少见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可是诗人却敢于与儒家大圣贤叫板,与整个封建礼教叫板,“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是坠楼人”,这样的哀怨,并非只为那些命运悲惨的女性,为自己,还为那些同样不能抓住自己命运的男子。
其实杜牧诗文最为人称道的还是那些极具艺术特色的咏史诗和写景抒情的七绝。诗人的身上总是流露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厚重感,无论是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还是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都是嗤之以鼻,痛心不已,现实的黑暗与唐王朝的汲汲可危远胜于此,可诗人却回天无力,报国无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只能羡慕于周郎的“东风”,感叹着时不予我。诗人把对自己才略的叹惋寄寓于如此构思新颖,意味深长的诗文之中,读来怎能不让人感动呢?如此意境,古来诗人,几人能有?
现在读唐诗的人越来越来越少了,我想读杜牧的人就更少了吧,若有人想去领略一下晚唐诗歌的瑰奇,那就去读一读俊赏杜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