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作用规律及原理的一门科学。
变态反应 指少数免疫反应异常患者,受某些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和药物剂量无关
一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规律,称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二是研究在机体的影响下药物在机体内的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后遗效应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主要效应。
量效关系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效应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加,这种剂量与效应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
效能 是指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在量效曲线上指产生最大效应水平的高低,其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效价 又称作用强度,是指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剂量大小,效价强度越大,用量越小,通常用产生50%效应量时相对的药物浓度或剂量表示,其代表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大小。 最大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用(安全范围也有以LD5与ED95的比值来表示的)
首过效应 口服给药时这些药物吸收后在进入体循环之前,部分在肠道粘腹和肝脏中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此种现象称首过效应。
肝肠循环 有些药物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囊,随胆汁进入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称为肝肠循环
不良反应 包括副反应(side reaction) 副反应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指出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伤性反应,一般是在超过极量时才会发生.但对高敏患者,常用治疗量时就出现对某种药物的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指少数免疫反应异常患者,受某些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和药物剂量无关。
神经药
传出神经可依据其递质的不同分为:胆碱能神经(以乙酰胆碱为递质);肾上腺素能神经(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
胆碱能神经受体包括:
毒蕈碱型受体(M受体):主要效应是中枢兴奋、胃酸、唾液及汗液等腺体分泌增加、胃肠等平滑肌收缩、血管舒张、心跳减慢等。M胆碱受体的阻断药主要有:阿托品(竞争性地拮抗)和阿托品类生物碱(包括东莨菪碱(机理痛阿托品,毒性较小,用于感染性休克)、山莨菪碱(用于麻醉前给药)等);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如普鲁本辛(胃等痉挛),贝那替秦(胃复康)等。阿托品的药理作用:抑制腺体分泌,扩瞳、眼内压升高、调节麻痹造成看近物不清,对多种内脏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小剂量可减慢心率,大剂量增加,较大剂量时可兴奋延脑和大脑,中毒时可引起谵妄、幻觉、昏迷。阿托品主要用于:有机磷中毒的解救。松弛平滑肌:如缓解胃肠绞痛等。抑制腺体分泌:如麻醉前用药。眼科扩瞳:如虹膜睫状体炎、验光配镜等。抗休克:对各种感染性休克可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用于迷走神经兴奋过度的缓慢型心律失常。阿托品禁用于:青光眼、前列腺肥大。
烟碱型受体(N受体):主要效应是引起骨骼肌收缩。N受体阻断药主要有:神经节阻滞药(选择性地与神经节的N受体结合,阻断乙酰胆碱的作用);除极化型肌松药(琥珀胆碱)(抗胆碱酯酶药加强其作用);非除极化型肌松药(筒箭毒碱)(竞争性地阻断) 胆碱类神经激动药:
胆碱酯类:乙酰胆碱、醋甲胆碱等
生物碱类:毛果芸香碱等
胆碱酯酶抑制剂有:
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常用的有新斯的明(口服性差,不透过血脑屏障)、毒扁豆碱(治疗青光眼,能透过血脑屏障)等,依酚氯铵,依酚氯铵,加兰他敏,地美溴铵,他克林。 难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常见的有机磷酸酯类,如农药敌敌畏、敌百虫
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
1. M样症状:眼和呼吸道首先出现症状,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球疼痛、视物模糊,之
后出现鼻腔、支气管腺体、泪腺、胃肠道腺体、汗腺等分泌增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引起呼吸困难,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引起腹痛、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
2. N样症状:肌无力、不自主肌束抽搐、震颤,直至肌肉麻痹。
3. 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不安,之后惊厥,最后转为抑制,出现意识模糊、共济失调、
反射消失、昏迷等。
慢性中毒:
主要发生于长期接触农药的人员,表现为血中胆碱酯酶活性持续明显下降。主要症状多为神经衰弱综合征、腹胀、多汗、还可见肌束颤动、瞳孔缩小
急性有机磷中毒的防治:
• 以预防为主,严格执行生产、使用的管理制度。
• 迅速脱离中毒环境,脱去染毒衣物,防止毒物继续吸收,用碱性液体洗胃(敌百虫
不能用碱性液体)。
• 尽早、足量使用阿托品。
• 尽早使用胆碱酯酶复活药。
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受体可分为:
α受体:主要效应是血管平滑肌收缩、胃肠平滑肌舒张、糖脂肪的分解代谢增加等。α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去氧肾上腺素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等,用于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防止坏死、休克、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和防治,以及此病手术过程中突发的高血压危象。
β受体:主要效应是心跳加快、心脏收缩性、自律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舒张等。β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β受体可分为β1受体(使心跳加快)和β2受体(激动时使平滑肌舒张)β受体阻断药:心得安等,主要用于: 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其他如甲亢、偏头痛等。
α、β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麻黄碱、多巴胺。兴奋心脏、收缩血管,从而升高血压,常用于治疗过敏性休克。
局麻药的常用方法:表面麻醉,浸润麻醉(浅表手术) ,传导麻醉(四肢,口腔),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腹部,及下肢),硬脊膜外麻醉(上半身)常用药:普鲁卡因、丁卡因、利多卡因
全身麻醉药:常用的静脉麻醉药有硫喷妥钠(麻醉作用迅速)、氯胺酮(对中枢神经系统既有抑制作用又有兴奋作用)、羟丁酸钠(作用弱、起效慢)。
镇静催眠药包括:镇静药、催眠药和抗焦虑药。苯二氮卓类作用与用途:镇静、抗焦虑:是最常用的镇静和抗焦虑药,也常用于麻醉前给药。催眠作用: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催眠药,用于治疗各种失眠。中枢性肌松作用:可用于脑血管意外或脊髓损伤时的中枢性肌肉僵直,也可用于缓解关节病变,腰肌劳损等肌痉挛。抗惊厥与抗癫痫。
(长效类:氯氮卓、安定(癫痫持续状态首选),中效类:硝基安定、去甲羟基安定,短效类:三唑仑、舒乐安定),
巴比妥类作用:抗惊厥:苯巴比妥、戊巴比妥,镇静催眠:巴比妥、司可巴比妥,静脉麻
醉:硫喷妥,动物实验,诱导肝脏药物降解酶活性:苯巴比妥
根据临床用途分为四大类:
抗精神分裂症药:吩噻嗪类:氯丙嗪(拮抗多巴胺受体,血压降低。),硫杂蒽类(泰尔登):泰尔登(氟哌啶醇),丁酰苯类:氟哌啶醇,其他类:五氟利多(五氟利多)
抗抑郁症药,丙米嗪
抗躁狂症药 碳酸锂
抗焦虑症药:主要为苯二氮卓类。
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的,用于缓解锐痛的镇痛药。这类药可分为三类:1、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2、人工合成镇痛药3、具有镇痛作用的其他药。
1、吗啡和可待因 吗啡具有镇痛作用:能够明显减轻或消除各种原因引起的锐痛和钝痛,同时能够消除由于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镇静作用:用药后出现嗜睡,理智障碍。呼吸抑制。镇咳。引起便秘,增加胃肠平滑肌和括约肌张力。抑制血管平滑肌,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升高颅内压。吗啡的主要不良反应:耐受性及成瘾。恶心、呕吐、眩晕、便秘、排尿困难、胆绞痛等。可待因的作用与吗啡类似,但其镇痛作用及成瘾性均弱于吗啡。可用于戒毒。
2、度冷丁、阿法罗定、芬太尼、美沙酮(耐受性和成瘾性发生较慢,可用于戒毒)、喷他佐辛、二氢埃托啡。它们的作用和不良反应与吗啡类似,只是程度略有不同。
3、曲马多、布桂嗪、罗通定。其中前两种仍然是作用在阿片受体。有一定成瘾性,但比吗啡轻
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对4型阿片受体都有拮抗作用。本身无明显的药理作用和毒性。 对吗啡成瘾者可迅速诱发戒断症状。临床上用于治疗吗啡类药的急性中毒,以及吸毒成瘾者的诊断。作为工具药用于镇痛药的理论研究
中枢神经兴奋药
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有:咖啡因、哌醋甲酯、甲氯芬酯、吡拉西坦。这类药主要是兴奋大脑皮层,消除睡意,使人处于觉醒状态。这类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引起激动、不安、失眠。 主要兴奋呼吸中枢的有:尼可刹米、二甲氟林、山梗菜碱、贝美格。这类药能够兴奋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解热镇痛药 基本的作用原理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又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是它们的代表,故又称为阿司匹林类药物。
解热镇痛药包括: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
苯丙胺类:非那西丁、扑热息痛
吡唑酮类:保泰松
其他有机酸类:吲哚美辛、布洛芬
解热镇痛药共有的作用:解热作用、镇痛作用、抗炎作用
阿司匹林 解热镇痛及抗风湿:主要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肌肉痛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等。抑制血栓形成:小剂量用于防止血栓形成,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凝血障碍: 过敏反应: 水杨酸反应: Reye综合征:
保泰松的抗炎、抗风湿作用强于解热镇痛作用,因此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
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引起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所致。因此对痛风的治疗需要从减轻炎症、减少尿酸生成、增加尿酸排出方面入手。
秋水仙碱:选择性抑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别嘌呤醇:抑制次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的生成。
丙磺舒: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的排出。
苯溴马隆:与丙磺舒相似,增加尿酸的排出。
化疗药物
化疗指数:LD50/ED50( LD50为半数致死量; ED50为半数有效量)。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严格根据适应症选药,防止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
一般情况下,抗菌药物对病毒、支原体、衣原体无效。这类病原体感染不宜用抗菌药物。 除病情严重或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病原因不明者不宜使用抗菌药物。
除少数供局部使用的杆菌肽、磺胺外,应尽量避免抗菌药物的局部使用。
剂量适当,疗程足够,以免产生耐药菌株。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青霉素或氨苄西林可用于一些心脏病人的口腔、尿路、心脏手术之前。
苄星青霉素或普鲁卡因青霉素常用于风湿性心脏病及链球菌所致咽峡炎或风湿热。 复杂的外伤、战伤、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进行截肢手术,可用青霉素预防气性坏疽。 用甲硝唑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于结肠手术之前,预防术后多种需氧菌及厌氧菌感染。 接触过流脑、结核、白喉患者,又无免疫力者,可采用抗菌药物预防。
肝、肾功能障碍者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肾功能不良者,应用经肾排泄的抗菌药物时宜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主要经肾排泄,又对肾有损伤的药物应避免使用。
有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主要在肝内代谢、具有肠肝循环及对肝脏有损害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依据其性质可分为:
一类为细菌繁殖期杀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二类为细菌静止期杀菌药物,如氨基甙类。
三类为快速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
四类为慢效抑菌药,如磺胺类。
一类和二类联合可获得增强作用;三类和一类合用可产生拮抗;四类和一类合用可产生相加作用;三类和二类可获得相加或增强;三类和四类则产生相加。
抗生素为真菌的代谢产物,对其他微生物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常用的有以下几类:
β –内酰胺类:青霉素(青霉素G是治疗敏感的革兰氏阳性或阴性球菌、螺旋体感染的首选药物)、头孢菌素
临床不常用的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作用的类型:
Ⅰ类:青霉素G和青霉素V(耐酸青霉素),不能透过革兰氏阴性菌的酯蛋白外膜,仅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广谱青霉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如羧苄西林、磺苄西林。
Ⅱ类:氨苄西林、羧苄西林、阿洛西林、及多数头孢菌素,能够透过革兰氏阴性菌的酯蛋白外膜,属广谱抗菌药物。
Ⅲ类:青霉素类,容易被细菌的β-内酰胺酶水解,因而对产酶菌不敏感。
Ⅳ类:异恶唑青霉素类、一代、二代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稳定,但细菌突变,引起膜上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这类抗生素与其结合能力下降甚至消失。
Ⅴ类:酰脲类青霉素、羧苄西林、一代、二代头孢菌素,当革兰氏阴性细菌外间膜大量存在β-内酰胺酶时,会被破坏失效。
Ⅵ类: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等对β-内酰胺酶十分稳定,但细菌突变,引起膜上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可致抗菌失效。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酶、较少过敏反应等优点。可分为三代:
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噻吩、头孢胺苄等):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强; 耐酶;对肾脏有一定毒性。
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等):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和第一代相仿,但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增强;耐酶;对肾脏毒性降低。
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广谱;半衰期延长;耐酶;对肾脏基本无毒。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使易感抗生素水解灭活。
抗生素和大量的β-内酰胺酶结合,从而难以和靶点相结合发挥抗菌作用。
靶点和抗生素的亲和力降低。
细菌的外膜或细胞壁的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难以进入细菌体内。
细菌本身缺乏自溶酶,使抗生素的杀菌作用降低。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等。
红霉素的抗菌作用:
对革兰氏阳性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对革兰氏阴性菌,如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等有抗菌作用。
对螺旋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有抑制作用。
大部分金葡菌对红霉素可产生耐药性。
对肠道阴性杆菌、流感杆菌不敏感。
多肽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多黏菌素B、杆菌肽。
氨基糖甙类:链霉素(具有强大的抗革兰氏阴性细菌的作用)。、庆大霉素(严重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败血症、骨髓炎等;与羧苄西林合用治疗绿脓杆菌感染。与羧苄西林、头孢菌素合用,治疗原因不明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混合感染;口服做肠道手术的术前准备和治疗肠道感染)。、卡那霉素等。作用的机制是: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二甲胺四环素、甲烯土霉素。
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和螺旋体有效 氯霉素类:氯霉素,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大于革兰氏阳性菌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喹喏酮类、磺胺类、三甲氧苄胺嘧啶、硝基呋喃类和硝基咪唑类
总论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作用规律及原理的一门科学。
变态反应 指少数免疫反应异常患者,受某些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和药物剂量无关
一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规律,称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二是研究在机体的影响下药物在机体内的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后遗效应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主要效应。
量效关系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效应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加,这种剂量与效应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
效能 是指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在量效曲线上指产生最大效应水平的高低,其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效价 又称作用强度,是指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剂量大小,效价强度越大,用量越小,通常用产生50%效应量时相对的药物浓度或剂量表示,其代表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大小。 最大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用(安全范围也有以LD5与ED95的比值来表示的)
首过效应 口服给药时这些药物吸收后在进入体循环之前,部分在肠道粘腹和肝脏中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此种现象称首过效应。
肝肠循环 有些药物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囊,随胆汁进入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称为肝肠循环
不良反应 包括副反应(side reaction) 副反应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指出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伤性反应,一般是在超过极量时才会发生.但对高敏患者,常用治疗量时就出现对某种药物的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指少数免疫反应异常患者,受某些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和药物剂量无关。
神经药
传出神经可依据其递质的不同分为:胆碱能神经(以乙酰胆碱为递质);肾上腺素能神经(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
胆碱能神经受体包括:
毒蕈碱型受体(M受体):主要效应是中枢兴奋、胃酸、唾液及汗液等腺体分泌增加、胃肠等平滑肌收缩、血管舒张、心跳减慢等。M胆碱受体的阻断药主要有:阿托品(竞争性地拮抗)和阿托品类生物碱(包括东莨菪碱(机理痛阿托品,毒性较小,用于感染性休克)、山莨菪碱(用于麻醉前给药)等);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如普鲁本辛(胃等痉挛),贝那替秦(胃复康)等。阿托品的药理作用:抑制腺体分泌,扩瞳、眼内压升高、调节麻痹造成看近物不清,对多种内脏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小剂量可减慢心率,大剂量增加,较大剂量时可兴奋延脑和大脑,中毒时可引起谵妄、幻觉、昏迷。阿托品主要用于:有机磷中毒的解救。松弛平滑肌:如缓解胃肠绞痛等。抑制腺体分泌:如麻醉前用药。眼科扩瞳:如虹膜睫状体炎、验光配镜等。抗休克:对各种感染性休克可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用于迷走神经兴奋过度的缓慢型心律失常。阿托品禁用于:青光眼、前列腺肥大。
烟碱型受体(N受体):主要效应是引起骨骼肌收缩。N受体阻断药主要有:神经节阻滞药(选择性地与神经节的N受体结合,阻断乙酰胆碱的作用);除极化型肌松药(琥珀胆碱)(抗胆碱酯酶药加强其作用);非除极化型肌松药(筒箭毒碱)(竞争性地阻断) 胆碱类神经激动药:
胆碱酯类:乙酰胆碱、醋甲胆碱等
生物碱类:毛果芸香碱等
胆碱酯酶抑制剂有:
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常用的有新斯的明(口服性差,不透过血脑屏障)、毒扁豆碱(治疗青光眼,能透过血脑屏障)等,依酚氯铵,依酚氯铵,加兰他敏,地美溴铵,他克林。 难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常见的有机磷酸酯类,如农药敌敌畏、敌百虫
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
1. M样症状:眼和呼吸道首先出现症状,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球疼痛、视物模糊,之
后出现鼻腔、支气管腺体、泪腺、胃肠道腺体、汗腺等分泌增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引起呼吸困难,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引起腹痛、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
2. N样症状:肌无力、不自主肌束抽搐、震颤,直至肌肉麻痹。
3. 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不安,之后惊厥,最后转为抑制,出现意识模糊、共济失调、
反射消失、昏迷等。
慢性中毒:
主要发生于长期接触农药的人员,表现为血中胆碱酯酶活性持续明显下降。主要症状多为神经衰弱综合征、腹胀、多汗、还可见肌束颤动、瞳孔缩小
急性有机磷中毒的防治:
• 以预防为主,严格执行生产、使用的管理制度。
• 迅速脱离中毒环境,脱去染毒衣物,防止毒物继续吸收,用碱性液体洗胃(敌百虫
不能用碱性液体)。
• 尽早、足量使用阿托品。
• 尽早使用胆碱酯酶复活药。
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受体可分为:
α受体:主要效应是血管平滑肌收缩、胃肠平滑肌舒张、糖脂肪的分解代谢增加等。α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去氧肾上腺素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等,用于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防止坏死、休克、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和防治,以及此病手术过程中突发的高血压危象。
β受体:主要效应是心跳加快、心脏收缩性、自律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舒张等。β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β受体可分为β1受体(使心跳加快)和β2受体(激动时使平滑肌舒张)β受体阻断药:心得安等,主要用于: 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其他如甲亢、偏头痛等。
α、β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麻黄碱、多巴胺。兴奋心脏、收缩血管,从而升高血压,常用于治疗过敏性休克。
局麻药的常用方法:表面麻醉,浸润麻醉(浅表手术) ,传导麻醉(四肢,口腔),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腹部,及下肢),硬脊膜外麻醉(上半身)常用药:普鲁卡因、丁卡因、利多卡因
全身麻醉药:常用的静脉麻醉药有硫喷妥钠(麻醉作用迅速)、氯胺酮(对中枢神经系统既有抑制作用又有兴奋作用)、羟丁酸钠(作用弱、起效慢)。
镇静催眠药包括:镇静药、催眠药和抗焦虑药。苯二氮卓类作用与用途:镇静、抗焦虑:是最常用的镇静和抗焦虑药,也常用于麻醉前给药。催眠作用: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催眠药,用于治疗各种失眠。中枢性肌松作用:可用于脑血管意外或脊髓损伤时的中枢性肌肉僵直,也可用于缓解关节病变,腰肌劳损等肌痉挛。抗惊厥与抗癫痫。
(长效类:氯氮卓、安定(癫痫持续状态首选),中效类:硝基安定、去甲羟基安定,短效类:三唑仑、舒乐安定),
巴比妥类作用:抗惊厥:苯巴比妥、戊巴比妥,镇静催眠:巴比妥、司可巴比妥,静脉麻
醉:硫喷妥,动物实验,诱导肝脏药物降解酶活性:苯巴比妥
根据临床用途分为四大类:
抗精神分裂症药:吩噻嗪类:氯丙嗪(拮抗多巴胺受体,血压降低。),硫杂蒽类(泰尔登):泰尔登(氟哌啶醇),丁酰苯类:氟哌啶醇,其他类:五氟利多(五氟利多)
抗抑郁症药,丙米嗪
抗躁狂症药 碳酸锂
抗焦虑症药:主要为苯二氮卓类。
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的,用于缓解锐痛的镇痛药。这类药可分为三类:1、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2、人工合成镇痛药3、具有镇痛作用的其他药。
1、吗啡和可待因 吗啡具有镇痛作用:能够明显减轻或消除各种原因引起的锐痛和钝痛,同时能够消除由于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镇静作用:用药后出现嗜睡,理智障碍。呼吸抑制。镇咳。引起便秘,增加胃肠平滑肌和括约肌张力。抑制血管平滑肌,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升高颅内压。吗啡的主要不良反应:耐受性及成瘾。恶心、呕吐、眩晕、便秘、排尿困难、胆绞痛等。可待因的作用与吗啡类似,但其镇痛作用及成瘾性均弱于吗啡。可用于戒毒。
2、度冷丁、阿法罗定、芬太尼、美沙酮(耐受性和成瘾性发生较慢,可用于戒毒)、喷他佐辛、二氢埃托啡。它们的作用和不良反应与吗啡类似,只是程度略有不同。
3、曲马多、布桂嗪、罗通定。其中前两种仍然是作用在阿片受体。有一定成瘾性,但比吗啡轻
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对4型阿片受体都有拮抗作用。本身无明显的药理作用和毒性。 对吗啡成瘾者可迅速诱发戒断症状。临床上用于治疗吗啡类药的急性中毒,以及吸毒成瘾者的诊断。作为工具药用于镇痛药的理论研究
中枢神经兴奋药
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有:咖啡因、哌醋甲酯、甲氯芬酯、吡拉西坦。这类药主要是兴奋大脑皮层,消除睡意,使人处于觉醒状态。这类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引起激动、不安、失眠。 主要兴奋呼吸中枢的有:尼可刹米、二甲氟林、山梗菜碱、贝美格。这类药能够兴奋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解热镇痛药 基本的作用原理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又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是它们的代表,故又称为阿司匹林类药物。
解热镇痛药包括: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
苯丙胺类:非那西丁、扑热息痛
吡唑酮类:保泰松
其他有机酸类:吲哚美辛、布洛芬
解热镇痛药共有的作用:解热作用、镇痛作用、抗炎作用
阿司匹林 解热镇痛及抗风湿:主要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肌肉痛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等。抑制血栓形成:小剂量用于防止血栓形成,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凝血障碍: 过敏反应: 水杨酸反应: Reye综合征:
保泰松的抗炎、抗风湿作用强于解热镇痛作用,因此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
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引起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所致。因此对痛风的治疗需要从减轻炎症、减少尿酸生成、增加尿酸排出方面入手。
秋水仙碱:选择性抑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别嘌呤醇:抑制次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的生成。
丙磺舒: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的排出。
苯溴马隆:与丙磺舒相似,增加尿酸的排出。
化疗药物
化疗指数:LD50/ED50( LD50为半数致死量; ED50为半数有效量)。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严格根据适应症选药,防止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
一般情况下,抗菌药物对病毒、支原体、衣原体无效。这类病原体感染不宜用抗菌药物。 除病情严重或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病原因不明者不宜使用抗菌药物。
除少数供局部使用的杆菌肽、磺胺外,应尽量避免抗菌药物的局部使用。
剂量适当,疗程足够,以免产生耐药菌株。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青霉素或氨苄西林可用于一些心脏病人的口腔、尿路、心脏手术之前。
苄星青霉素或普鲁卡因青霉素常用于风湿性心脏病及链球菌所致咽峡炎或风湿热。 复杂的外伤、战伤、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进行截肢手术,可用青霉素预防气性坏疽。 用甲硝唑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于结肠手术之前,预防术后多种需氧菌及厌氧菌感染。 接触过流脑、结核、白喉患者,又无免疫力者,可采用抗菌药物预防。
肝、肾功能障碍者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肾功能不良者,应用经肾排泄的抗菌药物时宜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主要经肾排泄,又对肾有损伤的药物应避免使用。
有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主要在肝内代谢、具有肠肝循环及对肝脏有损害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依据其性质可分为:
一类为细菌繁殖期杀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二类为细菌静止期杀菌药物,如氨基甙类。
三类为快速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
四类为慢效抑菌药,如磺胺类。
一类和二类联合可获得增强作用;三类和一类合用可产生拮抗;四类和一类合用可产生相加作用;三类和二类可获得相加或增强;三类和四类则产生相加。
抗生素为真菌的代谢产物,对其他微生物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常用的有以下几类:
β –内酰胺类:青霉素(青霉素G是治疗敏感的革兰氏阳性或阴性球菌、螺旋体感染的首选药物)、头孢菌素
临床不常用的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作用的类型:
Ⅰ类:青霉素G和青霉素V(耐酸青霉素),不能透过革兰氏阴性菌的酯蛋白外膜,仅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广谱青霉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如羧苄西林、磺苄西林。
Ⅱ类:氨苄西林、羧苄西林、阿洛西林、及多数头孢菌素,能够透过革兰氏阴性菌的酯蛋白外膜,属广谱抗菌药物。
Ⅲ类:青霉素类,容易被细菌的β-内酰胺酶水解,因而对产酶菌不敏感。
Ⅳ类:异恶唑青霉素类、一代、二代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稳定,但细菌突变,引起膜上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这类抗生素与其结合能力下降甚至消失。
Ⅴ类:酰脲类青霉素、羧苄西林、一代、二代头孢菌素,当革兰氏阴性细菌外间膜大量存在β-内酰胺酶时,会被破坏失效。
Ⅵ类: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等对β-内酰胺酶十分稳定,但细菌突变,引起膜上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可致抗菌失效。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酶、较少过敏反应等优点。可分为三代:
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噻吩、头孢胺苄等):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强; 耐酶;对肾脏有一定毒性。
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等):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和第一代相仿,但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增强;耐酶;对肾脏毒性降低。
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广谱;半衰期延长;耐酶;对肾脏基本无毒。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使易感抗生素水解灭活。
抗生素和大量的β-内酰胺酶结合,从而难以和靶点相结合发挥抗菌作用。
靶点和抗生素的亲和力降低。
细菌的外膜或细胞壁的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难以进入细菌体内。
细菌本身缺乏自溶酶,使抗生素的杀菌作用降低。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等。
红霉素的抗菌作用:
对革兰氏阳性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对革兰氏阴性菌,如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等有抗菌作用。
对螺旋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有抑制作用。
大部分金葡菌对红霉素可产生耐药性。
对肠道阴性杆菌、流感杆菌不敏感。
多肽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多黏菌素B、杆菌肽。
氨基糖甙类:链霉素(具有强大的抗革兰氏阴性细菌的作用)。、庆大霉素(严重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败血症、骨髓炎等;与羧苄西林合用治疗绿脓杆菌感染。与羧苄西林、头孢菌素合用,治疗原因不明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混合感染;口服做肠道手术的术前准备和治疗肠道感染)。、卡那霉素等。作用的机制是: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二甲胺四环素、甲烯土霉素。
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和螺旋体有效 氯霉素类:氯霉素,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大于革兰氏阳性菌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喹喏酮类、磺胺类、三甲氧苄胺嘧啶、硝基呋喃类和硝基咪唑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