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和如何评价一堂课

课堂观察和如何评价一堂课

一、教学目标的回应

(一)教学目标的作用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

有了明确、具体的目标,我们才能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环节、利用教学资源、把握教学生成、评价教学效果等等。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然要决定教学的设计,包括:对学习材料的选择;对学习方法的确定;对学习情境的创设;„„

同样,教学目标的确定,也必然决定教学的实施,包括:教学的流程;时间的分配;课堂生成资源的捕捉与选择;课堂教学的调控;„„

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案例《角的度量》的教学目标

华应龙老师对此课教学目标的制定:

1、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

2、会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3、进一步形成角的概念,感受量角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度量的意识。

姚健老师对此课教学目标的制定:

1、尝试测量角大小的过程,认识角的单位和量角的意义。

2、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会用量角器量角。

3、感受测量中单位的重要,体会量角的意义。

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不同,但是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华老师是借班上课,姚老师是根据对本班学生现状的了解,从数学的角度,课标的角度,学生需求的角度,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所呈现的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十分吻合。

(二)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制定目标的依据:解读课标、研读教材、了解学生。

课标是指导性文件,其中的理念、目标和实施建议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应该认真研读。

关于研读教材,北京教育学院的副教授张丹老师的建议是:在数学核心思想的统帅下进行教材分析。

1、首先要找准教学内容的数学核心概念是什么,即教学的重点。

2、其次要理清数学核心概念背后的数学核心思想是什么。

3、后是分析数学的思维方式,以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了解学生。

在新课程下,要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以前我们普遍比较忽视这个问题,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的认知看成一张白纸。而现在的信息社会,学生认知的渠道,绝不仅仅是教材与课堂的学习,他们的认知渠道很多。对于非0起点的问题,怎么办?决定着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先对学生有所了解。

案例《9的乘法口诀》

未了解学生之前,教师凭经验和教学要求制定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9的乘法口诀。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似乎都会了,课没法按原来的设计往下进行了。下课后,教师通过反思,决定对另外一个班学生进行了前测。

老师设计的前测有这样一个问题:写出你会的“9”的乘法口诀。

统计的测试的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9的乘法口诀”已经有多数学生会默写了;少数学生对于“七九”、“八九”等数大的口诀记忆不清,存在问题的仅3人。

学生都会了,这样的课还教吗?教什么呢?

老师分析统计的结果发现,虽然学生基本知道9的乘法口诀了,但记忆口诀的方法属于“死记硬背”,所以有的口诀易混淆。如“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等稍大数的口诀记忆有困难,看来需要对学生记忆口诀的方法进行指导,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实际应用。所以确定的教学思路是:先让学生自由说出9的乘法口诀,再具体研究口诀、记忆口诀(找规律、手指操)、应用口诀。

调整后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学生初步了解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9的乘法口诀,熟记口诀。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归纳等方法,发现口诀的规律,掌握口诀的记忆技巧。

情感目标:学生在寻找9的乘法口诀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获得方法,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这样的教学是“教”在学生需要教的地方,尊重、利用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发展。

新课程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的学习。教师必须在充分关注学习的对象——文本的基础上,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

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和学习需求,以此为起点制定教学目标。

对学生进行调研的内容:

1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

2 学生对此知识的兴趣度和期望值;

3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困难有哪些;

4 学生希望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

调研的方法有:问卷、测试题、访谈等等。

分析调研的结果,把教材的目标和学生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完善教学目标,使其成为以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为标准,又能促使学生思维进一步发展的有效目标。

(三)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1、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从三个纬度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2、每节课的三维目标要具体、有针对性。

3、要整体把握教学目标,层次清晰。从宏观上考虑,从课程目标到阶段目

标,再到单元目标和一节课的目标。

4、要有数学思想、有发展性。

二、话题二:创设好的学习情境

目标是一节课的核心,目标制定的好,落实的好,课就有了好的基础。当然作为一节好课,只有目标还不够,还要有好的教学过程设计。在教学活动设计的诸多因素中,创设学习情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一)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对于创设情境提出的问题

进入新课程以来,情境创设已经成为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内容,但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特别是在老师们不断的教学反思中,大家在创设情境方面,又有一些新的困惑。

1情境是否只能是生活问题的情境?

2是不是每节课都要创设一个情境?

3情境是否只是指一节课的引入部分?

4什么是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5我们也曾看到,一上课,老师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先带大家做个游戏,你们高兴吗?同学们齐答:高兴!老师说:好,第一个游戏,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纸袋,拿出里面的卡片,我们先进行口算比赛。„„这是情境吗?

情境的运用占用教学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怎么办?

6一些老师在创设情境中出现了只求表面热闹,不求情境所蕴涵的数学内涵,没有引导学生对情境展开深入地探索。

7什么样的情境是有价值的?

关于创设学习情境这个话题,我们将重点讨论以下3个问题

(1)创设情境的作用和价值

(2)什么是好的学习情境

(3)怎样创设好的情境

案例一 《7的乘法口诀》的四种引入情境

教师甲:

直接运用书中的情境图,一个星期有7天,和相应表格,让孩子们从这个情境图中提出数学问题?再由孩子们对问题一一做出解答,在完成图表的过程中完成了“7的乘法口诀”的学习。

教师乙:

听儿歌,激趣导入《我爱快乐数字七》

我爱快乐数字七,七的故事真神奇。

七个可爱小矮人,七色花儿真美丽,

七色彩虹挂天空,七种色彩让人迷。

还有七个小音符,哆崃咪发索啦嘻。

教师丙:

在“7的乘法口诀”这节课中,先放了一段录音,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声音?(海浪声)然后再出现美丽的大海,远处慢慢驶来一只小船。教师问学生海上有什么?(小船)之后,教师又问学生这只小船是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七巧板)有几块?(7块)为了引出一艘小船由一套七巧板拼成。教师在前面用了那么长的时间,绕了半天终于得到了自己要的有关“7的乘法口诀”的内容。

教师丁:

仍旧以七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为例,在这个情境的设置

中教师从数学的本质入手,将数型之间的联系,有机的结

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从图形去理解乘法的意义,从而达

到“7的口诀”间融会贯通的作用。

由3×7=21,和4×7=28,如图:

得出7×7=49,

也许学生由7×10=70,和3×7=21,得出7×7=49。如下图

大家思考下面的问题:

问题1、你更喜欢哪个情境?说说理由。

问题2、创设情境可以从哪些角度考虑?

问题3、有的老师认为最后一个没有生活不是情境,到底什么是情境?

案例二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一个老师讲这节课,前后用了两个不同的情境,一次是用孙悟空金箍棒的故事的动画片引入,孩子们很有兴趣。但老师似乎有其它的想法,再次讲的时候,就改用了一个生活中的情境,给破损的标本框镶玻璃引发出的问题。

二个案例(略)

问题4、 教师应该改变情境吗?为什么?

三、话题三: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突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种师生多向、开放、对话交流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动态发展的过程,产生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

但是,数学课堂教学本身具有的学习性、目的性、计划性,又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具有充分的“预设性”。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关系。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补关系,即“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只有将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有充满激情的言语,才能充满智慧的火花,才能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

具体的关系:

2、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处理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解读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以此为出发点,预设适度的、留有空间的“弹性教案”,对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见与对策的准备,这些是“预设下的生成”。

然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必然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许多因素和情境我们无法预见,这就产生了许多生成性的问题。这类预设外的生成也叫做“自然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对我们提出的一大挑战。

精心的预设在教学中未必都能得到期待的生成,相反那些无预设却不期而至的意外生成,却是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中常常面对的场景。

以什么样的机智引导出需要的生成?

以什么样的心态直面不期而至的生成?

以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梳理出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呢?

这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一线教师,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大家极为关注,并迫切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聚集问题

怎样对待预设外的生成?我们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一 《升与毫升的认识》

认识了本节课主要学习的两个计量单位“升和毫升”,老师向学生询问还有什么问题吗?

一个学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学生1:1毫升等于多少克?

老师:(犹豫了一下)我举个例子吧,1小时等于多少米?(学生笑)

学生2:时间单位不能与长度单位相等。毫升是容积单位,克是质量单位,它们是不能相等的。

老师:(对学生2)你说得真好!(对学生1)你理解了吗?

学生1:(有些茫然)点点头。

„„ (摘自2005、10《小学数学教师》,文章题目《谨慎处理细节留住精彩瞬间》作者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实验小学 郭木生)

问题:怎么评价老师对学生质疑的处理方法和结果?提问的学生为什么会“有些茫然”?如果你是本节课的执教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你选择怎样的应对方法?如果发现学生对你的解决并不完全满意的时候,你又应该怎样调整呢?

案例二 《百分数的意义》

深圳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在执教此课时,课前将问题延伸: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课上让学生带着感受来思考想了解百分数的那些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下:

1、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

2、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3、百分数是干什么的?

4、百分数给生活提供了什么好处?

5、百分数有什么用途?

6、分数用的多还是百分数用的多?

7、百分数是怎么写的?

在课的结束时,教师又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学生不客气地又提了一堆问题。如:

1、为什么用100来做分母?而不用20来做分母呢?

2、百分数和分数可以互化吗?

3、有分数了还要百分数干什么?

4、如果分母换成1000不是更精确了吗?

5、百分数有单位吗?

„„

问题: 面对这样的场景,如果是你,该怎样接纳?怎样对待,才能既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生成,又关注了学生群体的状况?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四、思考问题

问题:

1、对《7的乘法口诀》的4种情境,你更喜欢哪个?说说理由

2、创设情境可以从哪些角度考虑?

3、教师应该改变情境吗?为什么?

4、在《升与毫升的认识》中,对于学生提出的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问题,应怎样回复?

课堂观察和如何评价一堂课

一、教学目标的回应

(一)教学目标的作用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

有了明确、具体的目标,我们才能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环节、利用教学资源、把握教学生成、评价教学效果等等。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然要决定教学的设计,包括:对学习材料的选择;对学习方法的确定;对学习情境的创设;„„

同样,教学目标的确定,也必然决定教学的实施,包括:教学的流程;时间的分配;课堂生成资源的捕捉与选择;课堂教学的调控;„„

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案例《角的度量》的教学目标

华应龙老师对此课教学目标的制定:

1、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

2、会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3、进一步形成角的概念,感受量角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度量的意识。

姚健老师对此课教学目标的制定:

1、尝试测量角大小的过程,认识角的单位和量角的意义。

2、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会用量角器量角。

3、感受测量中单位的重要,体会量角的意义。

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不同,但是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华老师是借班上课,姚老师是根据对本班学生现状的了解,从数学的角度,课标的角度,学生需求的角度,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所呈现的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十分吻合。

(二)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制定目标的依据:解读课标、研读教材、了解学生。

课标是指导性文件,其中的理念、目标和实施建议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应该认真研读。

关于研读教材,北京教育学院的副教授张丹老师的建议是:在数学核心思想的统帅下进行教材分析。

1、首先要找准教学内容的数学核心概念是什么,即教学的重点。

2、其次要理清数学核心概念背后的数学核心思想是什么。

3、后是分析数学的思维方式,以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了解学生。

在新课程下,要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以前我们普遍比较忽视这个问题,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的认知看成一张白纸。而现在的信息社会,学生认知的渠道,绝不仅仅是教材与课堂的学习,他们的认知渠道很多。对于非0起点的问题,怎么办?决定着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先对学生有所了解。

案例《9的乘法口诀》

未了解学生之前,教师凭经验和教学要求制定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9的乘法口诀。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似乎都会了,课没法按原来的设计往下进行了。下课后,教师通过反思,决定对另外一个班学生进行了前测。

老师设计的前测有这样一个问题:写出你会的“9”的乘法口诀。

统计的测试的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9的乘法口诀”已经有多数学生会默写了;少数学生对于“七九”、“八九”等数大的口诀记忆不清,存在问题的仅3人。

学生都会了,这样的课还教吗?教什么呢?

老师分析统计的结果发现,虽然学生基本知道9的乘法口诀了,但记忆口诀的方法属于“死记硬背”,所以有的口诀易混淆。如“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等稍大数的口诀记忆有困难,看来需要对学生记忆口诀的方法进行指导,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实际应用。所以确定的教学思路是:先让学生自由说出9的乘法口诀,再具体研究口诀、记忆口诀(找规律、手指操)、应用口诀。

调整后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学生初步了解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9的乘法口诀,熟记口诀。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归纳等方法,发现口诀的规律,掌握口诀的记忆技巧。

情感目标:学生在寻找9的乘法口诀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获得方法,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这样的教学是“教”在学生需要教的地方,尊重、利用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发展。

新课程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的学习。教师必须在充分关注学习的对象——文本的基础上,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

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和学习需求,以此为起点制定教学目标。

对学生进行调研的内容:

1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

2 学生对此知识的兴趣度和期望值;

3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困难有哪些;

4 学生希望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

调研的方法有:问卷、测试题、访谈等等。

分析调研的结果,把教材的目标和学生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完善教学目标,使其成为以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为标准,又能促使学生思维进一步发展的有效目标。

(三)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1、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从三个纬度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2、每节课的三维目标要具体、有针对性。

3、要整体把握教学目标,层次清晰。从宏观上考虑,从课程目标到阶段目

标,再到单元目标和一节课的目标。

4、要有数学思想、有发展性。

二、话题二:创设好的学习情境

目标是一节课的核心,目标制定的好,落实的好,课就有了好的基础。当然作为一节好课,只有目标还不够,还要有好的教学过程设计。在教学活动设计的诸多因素中,创设学习情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一)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对于创设情境提出的问题

进入新课程以来,情境创设已经成为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内容,但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特别是在老师们不断的教学反思中,大家在创设情境方面,又有一些新的困惑。

1情境是否只能是生活问题的情境?

2是不是每节课都要创设一个情境?

3情境是否只是指一节课的引入部分?

4什么是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5我们也曾看到,一上课,老师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先带大家做个游戏,你们高兴吗?同学们齐答:高兴!老师说:好,第一个游戏,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纸袋,拿出里面的卡片,我们先进行口算比赛。„„这是情境吗?

情境的运用占用教学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怎么办?

6一些老师在创设情境中出现了只求表面热闹,不求情境所蕴涵的数学内涵,没有引导学生对情境展开深入地探索。

7什么样的情境是有价值的?

关于创设学习情境这个话题,我们将重点讨论以下3个问题

(1)创设情境的作用和价值

(2)什么是好的学习情境

(3)怎样创设好的情境

案例一 《7的乘法口诀》的四种引入情境

教师甲:

直接运用书中的情境图,一个星期有7天,和相应表格,让孩子们从这个情境图中提出数学问题?再由孩子们对问题一一做出解答,在完成图表的过程中完成了“7的乘法口诀”的学习。

教师乙:

听儿歌,激趣导入《我爱快乐数字七》

我爱快乐数字七,七的故事真神奇。

七个可爱小矮人,七色花儿真美丽,

七色彩虹挂天空,七种色彩让人迷。

还有七个小音符,哆崃咪发索啦嘻。

教师丙:

在“7的乘法口诀”这节课中,先放了一段录音,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声音?(海浪声)然后再出现美丽的大海,远处慢慢驶来一只小船。教师问学生海上有什么?(小船)之后,教师又问学生这只小船是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七巧板)有几块?(7块)为了引出一艘小船由一套七巧板拼成。教师在前面用了那么长的时间,绕了半天终于得到了自己要的有关“7的乘法口诀”的内容。

教师丁:

仍旧以七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为例,在这个情境的设置

中教师从数学的本质入手,将数型之间的联系,有机的结

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从图形去理解乘法的意义,从而达

到“7的口诀”间融会贯通的作用。

由3×7=21,和4×7=28,如图:

得出7×7=49,

也许学生由7×10=70,和3×7=21,得出7×7=49。如下图

大家思考下面的问题:

问题1、你更喜欢哪个情境?说说理由。

问题2、创设情境可以从哪些角度考虑?

问题3、有的老师认为最后一个没有生活不是情境,到底什么是情境?

案例二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一个老师讲这节课,前后用了两个不同的情境,一次是用孙悟空金箍棒的故事的动画片引入,孩子们很有兴趣。但老师似乎有其它的想法,再次讲的时候,就改用了一个生活中的情境,给破损的标本框镶玻璃引发出的问题。

二个案例(略)

问题4、 教师应该改变情境吗?为什么?

三、话题三: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突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种师生多向、开放、对话交流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动态发展的过程,产生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

但是,数学课堂教学本身具有的学习性、目的性、计划性,又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具有充分的“预设性”。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关系。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补关系,即“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只有将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有充满激情的言语,才能充满智慧的火花,才能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

具体的关系:

2、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处理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解读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以此为出发点,预设适度的、留有空间的“弹性教案”,对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见与对策的准备,这些是“预设下的生成”。

然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必然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许多因素和情境我们无法预见,这就产生了许多生成性的问题。这类预设外的生成也叫做“自然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对我们提出的一大挑战。

精心的预设在教学中未必都能得到期待的生成,相反那些无预设却不期而至的意外生成,却是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中常常面对的场景。

以什么样的机智引导出需要的生成?

以什么样的心态直面不期而至的生成?

以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梳理出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呢?

这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一线教师,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大家极为关注,并迫切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聚集问题

怎样对待预设外的生成?我们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一 《升与毫升的认识》

认识了本节课主要学习的两个计量单位“升和毫升”,老师向学生询问还有什么问题吗?

一个学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学生1:1毫升等于多少克?

老师:(犹豫了一下)我举个例子吧,1小时等于多少米?(学生笑)

学生2:时间单位不能与长度单位相等。毫升是容积单位,克是质量单位,它们是不能相等的。

老师:(对学生2)你说得真好!(对学生1)你理解了吗?

学生1:(有些茫然)点点头。

„„ (摘自2005、10《小学数学教师》,文章题目《谨慎处理细节留住精彩瞬间》作者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实验小学 郭木生)

问题:怎么评价老师对学生质疑的处理方法和结果?提问的学生为什么会“有些茫然”?如果你是本节课的执教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你选择怎样的应对方法?如果发现学生对你的解决并不完全满意的时候,你又应该怎样调整呢?

案例二 《百分数的意义》

深圳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在执教此课时,课前将问题延伸: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课上让学生带着感受来思考想了解百分数的那些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下:

1、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

2、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3、百分数是干什么的?

4、百分数给生活提供了什么好处?

5、百分数有什么用途?

6、分数用的多还是百分数用的多?

7、百分数是怎么写的?

在课的结束时,教师又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学生不客气地又提了一堆问题。如:

1、为什么用100来做分母?而不用20来做分母呢?

2、百分数和分数可以互化吗?

3、有分数了还要百分数干什么?

4、如果分母换成1000不是更精确了吗?

5、百分数有单位吗?

„„

问题: 面对这样的场景,如果是你,该怎样接纳?怎样对待,才能既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生成,又关注了学生群体的状况?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四、思考问题

问题:

1、对《7的乘法口诀》的4种情境,你更喜欢哪个?说说理由

2、创设情境可以从哪些角度考虑?

3、教师应该改变情境吗?为什么?

4、在《升与毫升的认识》中,对于学生提出的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问题,应怎样回复?


相关文章

  • 教师应该怎样听课和评课
  • 一 教师听评课的目的 1.听评课是学校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活动,主要的目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水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听课"或"看课",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观察.分析和研究.课堂教学,学生是 ...查看


  • 如何观课评课
  • 如何观课评课 一.观课报告 完成观评课后,就6节"优课"课例从总体上,或就某一节"优课"课例,按照模板撰写.提交观课报告,观课报告不少于800字.(全体人员,包括研修组长,指导教师) 2015年山东省 ...查看


  • 如何评价一堂课的优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 1.一堂课是不是好课,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 只要学生喜欢上的课就是好课.学生喜欢的语文课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一.能体现较强的人文性.二.能凸现鲜明的教学个性.三.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培养合作与竞 争精神.(<语文建设>2003年 ...查看


  • 中学物理评课思路
  • 中学物理评课思路 随着素质教育的步步深人,新课标准的逐渐落实,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更多的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因此,教师们平日进行教研活动时加强了说课.听课.评课的力度 ...查看


  • [九个维度评价一堂课]读后感
  • <九个维度评价一堂课>读后感 本周我阅读了<九个维度评价一堂课>,每一个维度都和我们的教学息息相关,而且能指导我们更好的把握课堂.其中我对第一条"是否注重学情把握"认识颇深.把握学情是教学设计的重 ...查看


  • 小学英语评课的理论与实践 读后感
  • 新课程<小学英语评课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主要介绍了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评课活动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内容和标准,目的和类型.步骤和方法,以及评课实例.观点新颖.案例充分,既有对评课活动的理论阐述,又有对如何开展评课工作的具体指导意见,我 ...查看


  • 怎样听课评课热
  • 怎样听课 评课 怎样听课 评课热★★★作者: 佚名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 11851 更新时间: 2005-9-10 22:35:04 听课.评课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在倡导大力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今天,大力 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研究 ...查看


  • 如何才算是一堂好的小学数学课
  • 如何才算是一堂好的小学数学课 --浅析小学数学课的评价标准 [摘要]:当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推进以素质教育替代传统基础教育的进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学生全员素质贯彻到日常教学中来,而课堂作为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开展教学活动的平台,其呈现的 ...查看


  •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 美国著名学者斯皮尔伯格就教育评价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论语・理仁>也提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如果把这两句话用到评课上,可以这样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