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七哀诗教案

二、原文(注释)及赏析

西京乱无象①,豺虎方遘患②。 复弃中国去③,委身适荆蛮④。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⑤。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⑥。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⑦,挥涕独不还。 “未知生死处,何能两相完⑧?”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⑨,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⑩,喟然伤心肝。

◇注释

①西京:指长安。东汉都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因称长安为西京。无象:无道或无法。

②豺虎方遘患:豺虎:指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人。初平三年5月,李、郭等合围长安,6月入城,烧杀掳掠,城中死者万余人。方遘患:正在制造祸乱。遘:(gòu)同“构”。

③中国:此指北方中原地区。

④委身:托身,寄身。适:往。荆蛮:指荆州。荆州本楚国之地,楚国本叫“荆”,古人称南方民族为“蛮”,故旧称荆州为荆蛮。

⑤攀:谓攀拉车辕,表示恋恋不舍。

⑥蔽:遮盖。

⑦顾:回头看。

⑧两相完:两者都能保全。

⑨霸陵:汉文帝刘恒坟墓,地处长安东面。岸:高地。

⑩《下泉》:《诗经·曹风》篇名。《毛诗序》:“《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下泉”,即“黄泉”,指地下。“下泉人”,此处也有暗指汉文帝之意。

古诗大意

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三、赏析

《七哀诗》,是一种中国传统诗歌体裁,起自汉末,以反映战乱、瘟疫、死亡、离别、失意等为主要内容。《七哀诗》是民众生活的写照,与宫廷诗相对应,有鲜明的民间色彩。从汉代的建安七子王粲,到晋朝的张载,再到唐朝的杜甫,诗歌形式、内容、水平在一步步扩大、充实、提高。虽然《七哀诗》在中国传统诗歌队伍里,是弱小的群体,史来不被人重视,但是却不能忽视她的存在,抹杀她的功绩。《七哀诗》的成就,在于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客观的记录。

《七哀诗》保存到现在的作品,现在可以见到的,以汉代的建安七子王粲的《七哀诗》为最早,其中《西京乱无象》一诗,最能代表汉魏风骨,堪称典范之作。用举重若轻之法,典型概括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读来令人为之落泪。而晋朝张载的《七哀诗》亦名佳构,作品凄怆感人。《北芒何垒垒》一诗末句“昔日万乘君,今为丘中土”更让人生无常之感。唐朝杜甫的《三吏》、《三别》,向为众人熟知。

《七哀诗》,大概是当时的乐府新题。所谓“七哀”,是表示哀思之多。

《七哀诗》今存三首,不是一时之作,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后代都把它作为最能代表建安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五言力作。公元192年,大军阀董卓被杀后,他的部将李傕、郭汜攻破长安,大肆烧杀抢掠,李郭二人又互相混战,造成一场空前浩劫。王粲在南下避难,逃离长安不远的路上,目睹了一幕悲剧,心中无限酸楚,便把这件事如实地反映了出来,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诗的开头两句概括在交待当时的局势。“乱无象”正是军阀横暴,民不聊生的概括。诗进而对这种混乱局面指出其形成,是因“豺虎方遘患”所致,一下子就把对祸国殃民的“豺虎”即军阀的愤恨表达了出来。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这四句,写作者在混乱局势下,无可奈何被迫迁移。作者本从洛阳流离长安,现又要离开长安,故云“复弃”;“荆蛮”是远离长安的偏远之地。特地指出加以点明,以显示这次“委身”仍是出于无奈。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尤其兵荒马乱之际,生离等于死别,“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就是写出了离别时的悲痛场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对当时长安四周数百里内不见人烟,“白骨盈积”的惨象,仅用十个字就作了高度概括。“无所见”正是为了强调下句的“白骨蔽平原”。这五个字极富概括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无限伤心惨目的图景。“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诗人选择了一个饥妇人由于万般无奈,只好弃子逃难的场面。草丛中呱呱待哺的婴儿,不久就要变成一具白骨是完全可以预料的,但弃子求生的饥妇人是否能逃脱饿毙的厄运尚不可知,她心中明白,等待着自己的同样是死亡。这真是惨绝人寰。“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目击者王粲在这惨绝人寰的饥妇弃子的事实面前竟因毫无解救办法,也只好一去了之。诗最后写作者登上霸陵,回头遥望长安,伤心感叹。霸陵是文帝的墓葬,文帝时代是汉代的太平盛世,因而,“下泉人”既是借用《诗经》典故表达“思治”求安,“思明王贤伯”的心愿,也隐寓了对贤明的汉文帝的怀念。

《七哀诗》表达了诗人谴责军阀作乱,同情人民痛苦,希望国家安定的进步思想。这一主题,是结尾四句点明的。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既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概述,又有饥妇弃子的典型事例的刻画,这样忠于现实的抒写,使全诗的悲剧气氛更加浓厚

四、《七哀诗》的写作特点

(1) 诗歌运用了高度的概括与典型事件的特写相结合的笔法。

诗人对社会动乱的背景和送别的场面,以及“白骨蔽平原”的惨景,均采用了概括笔法来的描写。“白骨蔽平原”五字凝缩而形象地概括出时代乱离,生灵涂炭的典型惨景,与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有异曲同工的格调。而最独特、最精彩的是诗人在这一大背景下,又推出了一个特写镜头——“饥妇弃子”。“饥妇弃子”情节的选择意在举重知轻,《文选纂注》引吴淇语曰:“人当乱离之

诗篇以描写乱离的社会背景为开端,继而是亲友送别,然后是路见「饥妇弃子」的特写,最后以抒发感慨而结尾。主次详略安排得当,层次清晰,首尾紧密照应。

五、思考

1.背诵全文;

2.诗歌描写的场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二、原文(注释)及赏析

西京乱无象①,豺虎方遘患②。 复弃中国去③,委身适荆蛮④。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⑤。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⑥。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⑦,挥涕独不还。 “未知生死处,何能两相完⑧?”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⑨,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⑩,喟然伤心肝。

◇注释

①西京:指长安。东汉都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因称长安为西京。无象:无道或无法。

②豺虎方遘患:豺虎:指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人。初平三年5月,李、郭等合围长安,6月入城,烧杀掳掠,城中死者万余人。方遘患:正在制造祸乱。遘:(gòu)同“构”。

③中国:此指北方中原地区。

④委身:托身,寄身。适:往。荆蛮:指荆州。荆州本楚国之地,楚国本叫“荆”,古人称南方民族为“蛮”,故旧称荆州为荆蛮。

⑤攀:谓攀拉车辕,表示恋恋不舍。

⑥蔽:遮盖。

⑦顾:回头看。

⑧两相完:两者都能保全。

⑨霸陵:汉文帝刘恒坟墓,地处长安东面。岸:高地。

⑩《下泉》:《诗经·曹风》篇名。《毛诗序》:“《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下泉”,即“黄泉”,指地下。“下泉人”,此处也有暗指汉文帝之意。

古诗大意

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三、赏析

《七哀诗》,是一种中国传统诗歌体裁,起自汉末,以反映战乱、瘟疫、死亡、离别、失意等为主要内容。《七哀诗》是民众生活的写照,与宫廷诗相对应,有鲜明的民间色彩。从汉代的建安七子王粲,到晋朝的张载,再到唐朝的杜甫,诗歌形式、内容、水平在一步步扩大、充实、提高。虽然《七哀诗》在中国传统诗歌队伍里,是弱小的群体,史来不被人重视,但是却不能忽视她的存在,抹杀她的功绩。《七哀诗》的成就,在于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客观的记录。

《七哀诗》保存到现在的作品,现在可以见到的,以汉代的建安七子王粲的《七哀诗》为最早,其中《西京乱无象》一诗,最能代表汉魏风骨,堪称典范之作。用举重若轻之法,典型概括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读来令人为之落泪。而晋朝张载的《七哀诗》亦名佳构,作品凄怆感人。《北芒何垒垒》一诗末句“昔日万乘君,今为丘中土”更让人生无常之感。唐朝杜甫的《三吏》、《三别》,向为众人熟知。

《七哀诗》,大概是当时的乐府新题。所谓“七哀”,是表示哀思之多。

《七哀诗》今存三首,不是一时之作,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后代都把它作为最能代表建安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五言力作。公元192年,大军阀董卓被杀后,他的部将李傕、郭汜攻破长安,大肆烧杀抢掠,李郭二人又互相混战,造成一场空前浩劫。王粲在南下避难,逃离长安不远的路上,目睹了一幕悲剧,心中无限酸楚,便把这件事如实地反映了出来,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诗的开头两句概括在交待当时的局势。“乱无象”正是军阀横暴,民不聊生的概括。诗进而对这种混乱局面指出其形成,是因“豺虎方遘患”所致,一下子就把对祸国殃民的“豺虎”即军阀的愤恨表达了出来。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这四句,写作者在混乱局势下,无可奈何被迫迁移。作者本从洛阳流离长安,现又要离开长安,故云“复弃”;“荆蛮”是远离长安的偏远之地。特地指出加以点明,以显示这次“委身”仍是出于无奈。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尤其兵荒马乱之际,生离等于死别,“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就是写出了离别时的悲痛场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对当时长安四周数百里内不见人烟,“白骨盈积”的惨象,仅用十个字就作了高度概括。“无所见”正是为了强调下句的“白骨蔽平原”。这五个字极富概括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无限伤心惨目的图景。“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诗人选择了一个饥妇人由于万般无奈,只好弃子逃难的场面。草丛中呱呱待哺的婴儿,不久就要变成一具白骨是完全可以预料的,但弃子求生的饥妇人是否能逃脱饿毙的厄运尚不可知,她心中明白,等待着自己的同样是死亡。这真是惨绝人寰。“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目击者王粲在这惨绝人寰的饥妇弃子的事实面前竟因毫无解救办法,也只好一去了之。诗最后写作者登上霸陵,回头遥望长安,伤心感叹。霸陵是文帝的墓葬,文帝时代是汉代的太平盛世,因而,“下泉人”既是借用《诗经》典故表达“思治”求安,“思明王贤伯”的心愿,也隐寓了对贤明的汉文帝的怀念。

《七哀诗》表达了诗人谴责军阀作乱,同情人民痛苦,希望国家安定的进步思想。这一主题,是结尾四句点明的。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既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概述,又有饥妇弃子的典型事例的刻画,这样忠于现实的抒写,使全诗的悲剧气氛更加浓厚

四、《七哀诗》的写作特点

(1) 诗歌运用了高度的概括与典型事件的特写相结合的笔法。

诗人对社会动乱的背景和送别的场面,以及“白骨蔽平原”的惨景,均采用了概括笔法来的描写。“白骨蔽平原”五字凝缩而形象地概括出时代乱离,生灵涂炭的典型惨景,与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有异曲同工的格调。而最独特、最精彩的是诗人在这一大背景下,又推出了一个特写镜头——“饥妇弃子”。“饥妇弃子”情节的选择意在举重知轻,《文选纂注》引吴淇语曰:“人当乱离之

诗篇以描写乱离的社会背景为开端,继而是亲友送别,然后是路见「饥妇弃子」的特写,最后以抒发感慨而结尾。主次详略安排得当,层次清晰,首尾紧密照应。

五、思考

1.背诵全文;

2.诗歌描写的场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相关文章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语文园地八> 教案 2.doc <语文园地八> 教案 1.doc <语文园地七> 教案 .doc <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教案 3.doc <语文园地六& ...查看


  •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人教版) 初中语文第一册目录 第-单元 阅读 1<短文两篇>教案及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课件及音频朗读 2<背影>教案及同步练习 <背影>课件及音频朗读 3&l ...查看


  • 外贸单证教案
  •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教案编写规范及要求(修订稿) 教案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必备教学文件,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为了进一步规范我院教师备课及教案编写工作,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查看


  •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优质课.公开课]手机版
  • 首页 幼儿园大班教案 幼儿园中班教案 幼儿园小班教案 小班数学 小班科学 小班语言 小班音乐 小班美术 小班安全 小班社会 小班健康 小班主题 小班体育 小班英语 小班游戏 位置:屈老师 > 幼儿园小班教案 >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 ...查看


  • 小学数学备课大师
  • 小学数学备课大师 <小学数学备课大师>提供的小学一至六年级备课资料,包括教案.课件.复习题.试题等,内容丰富,可供老师们备课参考. 小学数学一上备课室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上教案全- 08-11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上教 ...查看


  • 培训教案编写模板
  • 培训教案编写与评定办法(试行) 一.目的 为充分挖掘公司内部的培训资源,鼓励内部培训教案开发与共享:规范培训教材与课件编写,确保培训效果和授课质量:进一步完善公司的培训课程体系,促进内部培训师队伍的成长,特制定本办法. 二.职责 教案开发者 ...查看


  • 2016.9.7教案检查反馈
  • 宁江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教案检查反馈 为了加强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深化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督促老师备好课,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9月6日至8日教导处五人分工合作对各科各类教案从进度安排.学科教 ...查看


  • 英语教案的创新
  • 中学英语教案的创新 泰顺一中夏剑影 内容摘要:教案作为教师教学工作中一环,是教师的观念和专业发展程度的重要体现.但是中学英语教师由于深受教学大纲.教材.教参的束缚以及对于教案缺乏必要的自主权等理由,当前的中学英语教案存在着一些问题(一)英语 ...查看


  • 成本会计.第三版.电子教案
  • 教 案 2010/2011学年第 一 学期 课 程 计划学时 授课专业 主讲教师 2012年 1 月 30 日 课程说明:本课程是商贸.财经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熟悉工业企业 ...查看


  • 小学二年级语文月亮湾教案-小学二年级教案-课件之家
  • 小学二年级语文月亮湾教案-小学二年级教案-课件之家 首页 课件 论文 试卷 教案 范文 作文 试题 动画 地图 首页 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化学教案 物理教案 生物教案 历史教案 政治教案 地理教案 信息技术 其他科教案 音乐教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