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培养完美人格
内容摘要:本文着重从阐述在实施音乐课程标准过程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教学的首位,它是一堂音乐课的灵魂,在此前提下,去设计每一个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可有效达到培养人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只要在教学活动中坚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要运用音乐的形式,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充分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坚持用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教育影响学生,就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格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教育 塑造 情感态度 人格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 “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构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是自觉的审判美过程,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这样,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生的发展中,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人格的发展。
在实施音乐课程标准过程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教学的首位,它是一堂音乐课的灵魂,在此前提下,去设计每一个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可有效达到培养完美人格的目的。
从当今社会出现的很多与青少年有关的社会问题,都让人担忧,他们的问题反映出,家庭伦理道德差,爱心不够,社会责任感不强,漠视生命价值。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情感态度、责任意识和普遍价值观、人生
观的教育出现了问题。这是我们音乐教育发挥功能的一个大好时机,古人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也。”其实,就是说明音乐教育在改变社会风俗和人的价值观方面有着其特有的审美教育功能。
音乐是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早在两千多年前, 我国古代乐论《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的看法, 并描述了音乐是以怎样不同的声音表达出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不同的心情。我们音乐教育要培养出学生丰富细腻且又健康的情感世界。所以在音乐教材里安排了情感系列,如,亲情,友情,爱情,别情等等,学生通过聆听,感受,体验,及创造性的表现,发现了不同情感给人带来的美感,进而产生了情感共鸣,心灵得以净化,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再进行其他过程的设计,比如,初一教材中的《常回家看看》这节课,我在教唱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述做父母故事。让学生在听赏过程中体会到亲情之美,进而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在这种情绪的驱动下的集体合唱声情并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在课后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有90%以上的学生回后对父母的态度又多了一些感恩。在课后我还布置作业(1)收集和学唱其他的有关亲情的歌曲。(2)回家为父母做一点为他们分忧的事。在此其他的情感系列也如法炮制。这一做法我在高中教学中也实践过,收到良好的情感审美教育效果。
为了更好地把这种地“音乐教育”模式化我在教学中引进了“五段式”教学这种教学法,就是一种可通过音乐听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的教学法。比如,我在教学音乐《妈妈的吻》一课时,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孝道教育时,我在教学环节中加入了人文教学,它分为如下步骤:(一)体验——让每个学生把准备好的约10斤重的包裹绑在腰间,体验妈妈在怀孕期间,挺着肚子还做家务,挤公车等,同学们在课堂的交流中都表示,妈妈的伟大,对自己的行为方才觉得愧疚,在做活动时一边播放《烛泪里的妈妈》学生能在音乐里体会妈妈对儿女的深情,达到“绝知此事, 要躬行”的教育效果。让学生知道老师要教授的情感和价值观。(二)讲故事,接下来通过视频或者别人讲述与这种感情有关的故事,让学生在心里产生共鸣。比如,平时妈妈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很多学生都很叛逆,无法与父母好好沟通,甚至做对不起父母的事情,如今体验后才知道妈妈对孩子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才开始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三,省思:回顾本节课的歌曲音乐和故事内容,并提出几个与音乐中的情感有关的小问题,如: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有做对不起父母的事情或者时常有敌对情绪?如何用行动去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澄清学生对于亲情这种情感的态度和价值观。四,静思,让学生闭目聆听同学对《妈妈的吻》和《烛泪里的妈妈》两首歌曲的感悟,我这时让学生重听音乐,并播放妈妈的对我们的付出的视频,让学生开始内在反省,达到将我们要教育的情感态度内化目的。五,观察学生的情绪,等到学生都已经需要抒发和倾诉自己的情感时,让全体同学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演唱后,我还让学生齐读《弟子规》让学生的这种感情在是常生活中变成一种报答父母的实际行动。这种教学模式,我多次用于一些主题班会和主题音乐会,在这里,彼此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充满了和谐的课堂气氛,收到了良
好的教育效果。很多同学主动上台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表达自己如何正确处理情感的愿望。
音乐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完美人格
“新课标”,其实就是在吸收,继承前人的教育成果,并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的的特点作了创新和发展的一种课程标准。所以我在学习了“新课标”后,在我的教学中成功地采用了传统文化“弟子规”内容,我利用让课时间教学生诵读“弟子规”和唱“弟子规”。其目的是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音乐的教育和感化功能,培养学生人格。
传统文化引入音乐课堂的教学目的,应该定位于“完美人格教育”,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乐记里有记载“德音之谓乐”其实就是在音乐的内容里注入德育的内涵。在201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国家教育行政院首度正式发行,这是国内唯一一套已成系统的传统文化教材。该教材主要由教育部“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研发编制,是该课题组阶段性研究成果,旨在使青少年在18岁以前能系统接受传统教育,循序渐进地诵读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典籍。这给我的音乐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教材编写者认为,孔子所说的“子弟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仁亲,行有余则以学文”,实际上就是以人的品格为首要教育目的。由于中国现代教育否定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放弃了“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核心的人格教育,又
未建立与现代“公民人格教育”体系,故而中国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空白和缺失,令人焦虑。他们期待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孩子们可以具备良好行为规范,高雅审美情趣,传统道德操守,以及深邃哲学思想。这些都与新的音乐标准的情感系列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我们把它作为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入音乐教学只不过是一个具体做法而已,让我们音乐课发挥“培养人”的最大功效。
我的具体做法为如下:
(一)主题式:结合学校教育的主题,或者传统节日,把课本相关的内容融在一起。如:每年的五月第二个周日是母亲节。我就把书上的《妈妈的吻》和学校的感恩月教育及母亲节三者结合在一起,在课程中我成功地引入了“子弟入则孝”的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审美教育效果。还有其他的主题如:教师节,培养学生感恩心,能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国庆节,我在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等等,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我们的学生对很多传统歌曲慢慢地不再排斥。
(二)融入式:只要有传统文化理念,就可以在教学设计中融入相关的教学内容。比如,我在进行音乐鉴赏教学中,在“生命之歌”一节中,我就把对人的尊重和理解,扩展到对生命和大自然的尊重一爱护,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我校的合唱队和课外兴趣小组教学中我也是在众多的曲目中选择有教育内涵的歌曲,比如,《阳光总在风雨后》,《我和我的祖国》《友谊地久天长》等具有积极向上和能激发人的正能量的作品,在培养学生
音乐审美兴趣的同时又培育了学生的人格。总之,只要在教学活动中坚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特别是当今时代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要运用音乐的形式,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充分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坚持用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教育影响学生,就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格的优秀人才!
浅谈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培养完美人格
内容摘要:本文着重从阐述在实施音乐课程标准过程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教学的首位,它是一堂音乐课的灵魂,在此前提下,去设计每一个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可有效达到培养人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只要在教学活动中坚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要运用音乐的形式,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充分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坚持用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教育影响学生,就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格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教育 塑造 情感态度 人格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 “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构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是自觉的审判美过程,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这样,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生的发展中,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人格的发展。
在实施音乐课程标准过程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教学的首位,它是一堂音乐课的灵魂,在此前提下,去设计每一个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可有效达到培养完美人格的目的。
从当今社会出现的很多与青少年有关的社会问题,都让人担忧,他们的问题反映出,家庭伦理道德差,爱心不够,社会责任感不强,漠视生命价值。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情感态度、责任意识和普遍价值观、人生
观的教育出现了问题。这是我们音乐教育发挥功能的一个大好时机,古人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也。”其实,就是说明音乐教育在改变社会风俗和人的价值观方面有着其特有的审美教育功能。
音乐是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早在两千多年前, 我国古代乐论《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的看法, 并描述了音乐是以怎样不同的声音表达出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不同的心情。我们音乐教育要培养出学生丰富细腻且又健康的情感世界。所以在音乐教材里安排了情感系列,如,亲情,友情,爱情,别情等等,学生通过聆听,感受,体验,及创造性的表现,发现了不同情感给人带来的美感,进而产生了情感共鸣,心灵得以净化,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再进行其他过程的设计,比如,初一教材中的《常回家看看》这节课,我在教唱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述做父母故事。让学生在听赏过程中体会到亲情之美,进而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在这种情绪的驱动下的集体合唱声情并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在课后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有90%以上的学生回后对父母的态度又多了一些感恩。在课后我还布置作业(1)收集和学唱其他的有关亲情的歌曲。(2)回家为父母做一点为他们分忧的事。在此其他的情感系列也如法炮制。这一做法我在高中教学中也实践过,收到良好的情感审美教育效果。
为了更好地把这种地“音乐教育”模式化我在教学中引进了“五段式”教学这种教学法,就是一种可通过音乐听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的教学法。比如,我在教学音乐《妈妈的吻》一课时,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孝道教育时,我在教学环节中加入了人文教学,它分为如下步骤:(一)体验——让每个学生把准备好的约10斤重的包裹绑在腰间,体验妈妈在怀孕期间,挺着肚子还做家务,挤公车等,同学们在课堂的交流中都表示,妈妈的伟大,对自己的行为方才觉得愧疚,在做活动时一边播放《烛泪里的妈妈》学生能在音乐里体会妈妈对儿女的深情,达到“绝知此事, 要躬行”的教育效果。让学生知道老师要教授的情感和价值观。(二)讲故事,接下来通过视频或者别人讲述与这种感情有关的故事,让学生在心里产生共鸣。比如,平时妈妈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很多学生都很叛逆,无法与父母好好沟通,甚至做对不起父母的事情,如今体验后才知道妈妈对孩子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才开始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三,省思:回顾本节课的歌曲音乐和故事内容,并提出几个与音乐中的情感有关的小问题,如: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有做对不起父母的事情或者时常有敌对情绪?如何用行动去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澄清学生对于亲情这种情感的态度和价值观。四,静思,让学生闭目聆听同学对《妈妈的吻》和《烛泪里的妈妈》两首歌曲的感悟,我这时让学生重听音乐,并播放妈妈的对我们的付出的视频,让学生开始内在反省,达到将我们要教育的情感态度内化目的。五,观察学生的情绪,等到学生都已经需要抒发和倾诉自己的情感时,让全体同学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演唱后,我还让学生齐读《弟子规》让学生的这种感情在是常生活中变成一种报答父母的实际行动。这种教学模式,我多次用于一些主题班会和主题音乐会,在这里,彼此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充满了和谐的课堂气氛,收到了良
好的教育效果。很多同学主动上台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表达自己如何正确处理情感的愿望。
音乐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完美人格
“新课标”,其实就是在吸收,继承前人的教育成果,并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的的特点作了创新和发展的一种课程标准。所以我在学习了“新课标”后,在我的教学中成功地采用了传统文化“弟子规”内容,我利用让课时间教学生诵读“弟子规”和唱“弟子规”。其目的是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音乐的教育和感化功能,培养学生人格。
传统文化引入音乐课堂的教学目的,应该定位于“完美人格教育”,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乐记里有记载“德音之谓乐”其实就是在音乐的内容里注入德育的内涵。在201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国家教育行政院首度正式发行,这是国内唯一一套已成系统的传统文化教材。该教材主要由教育部“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研发编制,是该课题组阶段性研究成果,旨在使青少年在18岁以前能系统接受传统教育,循序渐进地诵读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典籍。这给我的音乐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教材编写者认为,孔子所说的“子弟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仁亲,行有余则以学文”,实际上就是以人的品格为首要教育目的。由于中国现代教育否定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放弃了“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核心的人格教育,又
未建立与现代“公民人格教育”体系,故而中国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空白和缺失,令人焦虑。他们期待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孩子们可以具备良好行为规范,高雅审美情趣,传统道德操守,以及深邃哲学思想。这些都与新的音乐标准的情感系列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我们把它作为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入音乐教学只不过是一个具体做法而已,让我们音乐课发挥“培养人”的最大功效。
我的具体做法为如下:
(一)主题式:结合学校教育的主题,或者传统节日,把课本相关的内容融在一起。如:每年的五月第二个周日是母亲节。我就把书上的《妈妈的吻》和学校的感恩月教育及母亲节三者结合在一起,在课程中我成功地引入了“子弟入则孝”的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审美教育效果。还有其他的主题如:教师节,培养学生感恩心,能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国庆节,我在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等等,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我们的学生对很多传统歌曲慢慢地不再排斥。
(二)融入式:只要有传统文化理念,就可以在教学设计中融入相关的教学内容。比如,我在进行音乐鉴赏教学中,在“生命之歌”一节中,我就把对人的尊重和理解,扩展到对生命和大自然的尊重一爱护,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我校的合唱队和课外兴趣小组教学中我也是在众多的曲目中选择有教育内涵的歌曲,比如,《阳光总在风雨后》,《我和我的祖国》《友谊地久天长》等具有积极向上和能激发人的正能量的作品,在培养学生
音乐审美兴趣的同时又培育了学生的人格。总之,只要在教学活动中坚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特别是当今时代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要运用音乐的形式,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充分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坚持用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教育影响学生,就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格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