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华东师大学学习心得
郑州市艺术工程学校 吴可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主要基础是创建于1924年的大夏大学和创建于1925年的光华大学。2006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秉承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等前身学校“自强不息”、“格致诚正”的精神和学思结合、中外汇通的传统,追求“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大学理想,恪守“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规范,发扬教师教育和教育研究等传统学科优势,致力于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首先进入大学参观的是华东师大校史馆,对学校的发展进行讲解.通过学校档案史料图片展示,让我更好的全面的认识华东师大的来之不易,以及发展的艰辛历程.其中留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大学院系的设置,涵盖了当今许多的领域,(商学院、软件学院、金融与统计学院、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等十多个院30多个系)。华东师大人才济济。
其次是钱初熹(博士生导师、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专题学术报告《艺术教育的国际视野与本土思考 》,钱教授言谈之中充满哲理的思考,让我深深的感到这是一次启迪智慧、涤荡心灵、激发智慧、终生难忘的学习之旅。在专题学术报告会上,我领略到了钱初熹教授
的精湛理论和人格魅力,真是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收获着、快乐着、成长着,真可谓“期待而来满载而归”。
1、钱教授精彩的专题学术报告影响了我的教育理念。
学校创造了条件,搭建了一个与大师零距离交流的平台。钱教授渊博的学识,钻研的精神,风趣的报告,都让我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明晰了教育的真谛。 教授站在理论的高度,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使我眼界大开。教授多角度、前瞻性的报告,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相关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我享受着心灵碰撞带来的震撼与兴奋,享受着精神洗礼带来的幸福和愉悦。 “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这是钱教授的点睛语,也会成为我成长的座右铭。
2、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终身教育,智慧需要教师有终身的学习力。
优秀的教师需要有博学多才、视野广阔、令人折服甚至崇拜的学识魅力。她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底气所在,是来自于长年累月不断学习、吸收文明的成果。富有学识的教师会为学生开智引慧,为学生打开知识之窗。但我们许多人在庸庸碌碌的工作中却失去了学习的能力,认为就是这样了,结果是教书教了三十年水平只有三年。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并让我产生了无尽的向往。
教师的成长源于内心的觉醒,而内心的觉醒源于对幸福的追求。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个很时髦的话题,也现实的话题。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教师绝不能坐吃山空,只做知识的消费者,而需要做个终身学习者。只有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
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观念,影响自己的教育行为。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只有走专业化成长之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创造条件完善自我,拥有智慧,把教书育人当作事业来追求,我们才会由从业到敬业最终乐业,才会由教书匠成长为真正的教师。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但是不平庸。也许,我没有成为教育家,但是我依然可以享受教育的幸福;也许,我没有桃李满天下,但是我依然可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3、工作中用心为学生的发展浇水捉虫。
新课程改革将课堂还于学生,以学生的学为主。过去的教学我们关注的是知识的积累,现在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更要追求学生的养成教学,即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探究、整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定位,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伙伴、鼓动者、裁判甚至是学生的欣赏者、供学生分析批判的参照物或靶子。其次要转变思考的维度,不应仅仅思考把什么给学生,还应思考把什么东西不给学生,什么东西用什么方式给学生可以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思考和收获,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可以给学生带来激励性的评价。再次我们还要有转变教学成果意识,它包括有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还应有方法、能力、意识,更有教师自己做人和做学问的态度。加深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基本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学生就像植物,需要浇水、施肥、治病、捉虫,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自由发育生长。
4、学习归来,明晰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今后我应该多读书,广读书,在读书中积累,在读书中反思,在读书中成长。其次阅读一些和自己业务相关的教育教学杂志、书籍报刊,从中汲取精华,运用到实践中去。第三、选取一些名师、名家的案例在课堂上加以实践。第四、通过系列的学习与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位“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我要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当我把心放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智慧就会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长大。是啊!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只要有“心”,我们就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上海华东师大学学习心得
郑州市艺术工程学校 吴可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主要基础是创建于1924年的大夏大学和创建于1925年的光华大学。2006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秉承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等前身学校“自强不息”、“格致诚正”的精神和学思结合、中外汇通的传统,追求“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大学理想,恪守“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规范,发扬教师教育和教育研究等传统学科优势,致力于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首先进入大学参观的是华东师大校史馆,对学校的发展进行讲解.通过学校档案史料图片展示,让我更好的全面的认识华东师大的来之不易,以及发展的艰辛历程.其中留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大学院系的设置,涵盖了当今许多的领域,(商学院、软件学院、金融与统计学院、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等十多个院30多个系)。华东师大人才济济。
其次是钱初熹(博士生导师、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专题学术报告《艺术教育的国际视野与本土思考 》,钱教授言谈之中充满哲理的思考,让我深深的感到这是一次启迪智慧、涤荡心灵、激发智慧、终生难忘的学习之旅。在专题学术报告会上,我领略到了钱初熹教授
的精湛理论和人格魅力,真是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收获着、快乐着、成长着,真可谓“期待而来满载而归”。
1、钱教授精彩的专题学术报告影响了我的教育理念。
学校创造了条件,搭建了一个与大师零距离交流的平台。钱教授渊博的学识,钻研的精神,风趣的报告,都让我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明晰了教育的真谛。 教授站在理论的高度,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使我眼界大开。教授多角度、前瞻性的报告,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相关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我享受着心灵碰撞带来的震撼与兴奋,享受着精神洗礼带来的幸福和愉悦。 “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这是钱教授的点睛语,也会成为我成长的座右铭。
2、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终身教育,智慧需要教师有终身的学习力。
优秀的教师需要有博学多才、视野广阔、令人折服甚至崇拜的学识魅力。她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底气所在,是来自于长年累月不断学习、吸收文明的成果。富有学识的教师会为学生开智引慧,为学生打开知识之窗。但我们许多人在庸庸碌碌的工作中却失去了学习的能力,认为就是这样了,结果是教书教了三十年水平只有三年。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并让我产生了无尽的向往。
教师的成长源于内心的觉醒,而内心的觉醒源于对幸福的追求。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个很时髦的话题,也现实的话题。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教师绝不能坐吃山空,只做知识的消费者,而需要做个终身学习者。只有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
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观念,影响自己的教育行为。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只有走专业化成长之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创造条件完善自我,拥有智慧,把教书育人当作事业来追求,我们才会由从业到敬业最终乐业,才会由教书匠成长为真正的教师。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但是不平庸。也许,我没有成为教育家,但是我依然可以享受教育的幸福;也许,我没有桃李满天下,但是我依然可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3、工作中用心为学生的发展浇水捉虫。
新课程改革将课堂还于学生,以学生的学为主。过去的教学我们关注的是知识的积累,现在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更要追求学生的养成教学,即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探究、整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定位,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伙伴、鼓动者、裁判甚至是学生的欣赏者、供学生分析批判的参照物或靶子。其次要转变思考的维度,不应仅仅思考把什么给学生,还应思考把什么东西不给学生,什么东西用什么方式给学生可以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思考和收获,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可以给学生带来激励性的评价。再次我们还要有转变教学成果意识,它包括有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还应有方法、能力、意识,更有教师自己做人和做学问的态度。加深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基本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学生就像植物,需要浇水、施肥、治病、捉虫,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自由发育生长。
4、学习归来,明晰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今后我应该多读书,广读书,在读书中积累,在读书中反思,在读书中成长。其次阅读一些和自己业务相关的教育教学杂志、书籍报刊,从中汲取精华,运用到实践中去。第三、选取一些名师、名家的案例在课堂上加以实践。第四、通过系列的学习与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位“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我要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当我把心放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智慧就会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长大。是啊!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只要有“心”,我们就能达到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