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至五四时期国人办报的三次高潮

清末至五四时期国人的三次办报高潮

——1143401052 新闻二班 黄菲

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

时间:维新运动时期

历史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割地赔款,名族危机日益严重,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变法维新的主张,开展维新变法运动。在此期间,报纸报刊起到了重要的启迪民智,社会舆论的作用,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起因:1:维新运动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热情创办报刊,启迪民智;

2:“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儿诏书,“报禁”、“言禁”逐步削弱,促进各地报刊的发展;

3:清政府在经济上推出了一些扶助报业发展的措施,如减低报纸的邮寄费用、对书籍报纸实行免税;

4:吸取总结外国人办报的经验并且第一批国人办报为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报刊:《万国公报》 ( 《中外纪闻》 ) 《时务报》

《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是维新派首先创办的报刊,也是维新派创立的学会——强学会的机关报。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涉及工商、铁路、邮政、兵制、学校、报馆等。该报于同年12月16日改名为《中外纪闻》,其除了论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及上谕等,报刊从创办起受到了维新思想人士及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的支持,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打响了维新运动再度兴起的第一炮。梁启超担任主笔。所刊内容包括政论、谕折、京外处事、域外报译等,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曾一度得到部分地方官员的支持,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报人:康有为 梁启超

康有为:戊戌时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维新思想家、报刊政论家。他提出“纵民开设”报馆的建议,认为要开通风气,“非要合大群不可”,而要合大群“非要开会不可”,主要办报思想是“设报达聪”。

梁启超: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思想家,提出了“去塞求通”、“耳目喉舌”

的办报思想,并创造了一种新的报刊文体——时务体,倡导新闻报道应是通俗、自由、新颖。他的办报实践和新闻思想对我国近代新闻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国人办报的第二次高潮:

时间:清末十年(辛亥革命时期)

历史背景:八国联军的入侵及《辛丑条约》的签订后,清政府打出“预备立宪”的幌子,实施新政,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发展,革命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新式知识分子的产生,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由此掀起国人办报的第二次高潮。

起因:1:清政府实施新政,为国人办报创造了一个比较宽松良好的环境,促进了近代报刊的发展;

2:同盟会成立,资产阶级的革命宣传有国外转向国内,革命派报刊进一步活跃; 3:资产阶级立宪派报刊活动重新复苏与发展;

4:新闻官报开始兴起,逐步取代旧式官报;

5: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加体系化,为报刊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报刊:《京话日报》 《神州日报》

《京话日报》:1904年8月16日创刊于北京,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的报纸。主要目的在于开发民智与争回国人说话的权利,该报注意与读者的联系,敢于冲撞权贵,比较重视有关反帝爱国思想的宣传。“以浅显之笔,诉朴实之理,纪紧要之事”的风格很受读者欢迎,是当时北京销路最大,声誉最隆的报纸。

《神州日报》:由于右任于1907年在上海创办,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报名“神州”是为了“唤起中华名族之祖国之思想,激发潜伏之民族意识”,该报在“有闻必录”的掩护下,报道了大量事实,很受读者欢迎。

报人:章太炎 孙中山

章太炎: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报刊活动家,倡导新闻自由,不畏权贵,敢于议论,公开嘲讽封建专制制度,成为“苏报案”的受害者,但他表现出的对敌人藐视和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赢得了人民和舆论的尊重。出狱后参加同盟会,主编《民报》,与改良派论战。

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者, 先后创办兴中会、同盟会,重视报纸在革命宣传中的作用,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提出报纸是“舆论之母”且强调要“言论一致”,要有“恒心”,重视民意。

国人办报的第三次高潮:

时间:五四时期

历史背景:“一战”结束,中国民众日益关注国内外时事,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五四运动爆发,全国报刊都来积极报道和支持这个爱国运动。由此掀起国人办报的第三次高潮。

起因:1: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中国社会依旧处在内忧外患中,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想改变中国现状,必须从思想启蒙着手,转向通过办报来唤醒民众的意识; 2: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直接导火索;

3:新文化运动进行了民主科学的教育,为此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激发了国人追求民主独立富强的愿望,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页促进了国人办报的热情。

报刊:《新青年》 《每周评论》

《新青年》:1915年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后迁往北京,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并发起了文学革命运动,重在“阐明学理”,后期开始以李大钊为代表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深受读者喜爱。

《每周评论》:1918年在北京创刊,是《新青年》同人为适应新的形势创办的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以“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己任,以“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为宗旨,重在“批评事实”,把文化斗争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内容丰富,议论精辟,而且它是一种机关报。前期由陈独秀负责,后期由李大钊主编,逐步倾向于社会主义。

报人:陈独秀 李大钊

陈独秀:《新青年》的主办人和主持人,指出办报要以启蒙思想为要务,确立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并提出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宣传政策和方针,把办报看做“救国救民”的舆论阵地,积极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激励国民志气,克服“奴隶根性”。

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担任过《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多个报刊的编撰人,号召青少年实现中华富强而努力。他最早、最热情的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向国人介绍马克思主义,引导资产阶级人士逐步转向无产阶级的立场,为《新青年》后来的转型打下了基础。

清末至五四时期国人的三次办报高潮

——1143401052 新闻二班 黄菲

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

时间:维新运动时期

历史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割地赔款,名族危机日益严重,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变法维新的主张,开展维新变法运动。在此期间,报纸报刊起到了重要的启迪民智,社会舆论的作用,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起因:1:维新运动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热情创办报刊,启迪民智;

2:“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儿诏书,“报禁”、“言禁”逐步削弱,促进各地报刊的发展;

3:清政府在经济上推出了一些扶助报业发展的措施,如减低报纸的邮寄费用、对书籍报纸实行免税;

4:吸取总结外国人办报的经验并且第一批国人办报为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报刊:《万国公报》 ( 《中外纪闻》 ) 《时务报》

《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是维新派首先创办的报刊,也是维新派创立的学会——强学会的机关报。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涉及工商、铁路、邮政、兵制、学校、报馆等。该报于同年12月16日改名为《中外纪闻》,其除了论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及上谕等,报刊从创办起受到了维新思想人士及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的支持,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打响了维新运动再度兴起的第一炮。梁启超担任主笔。所刊内容包括政论、谕折、京外处事、域外报译等,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曾一度得到部分地方官员的支持,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报人:康有为 梁启超

康有为:戊戌时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维新思想家、报刊政论家。他提出“纵民开设”报馆的建议,认为要开通风气,“非要合大群不可”,而要合大群“非要开会不可”,主要办报思想是“设报达聪”。

梁启超: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思想家,提出了“去塞求通”、“耳目喉舌”

的办报思想,并创造了一种新的报刊文体——时务体,倡导新闻报道应是通俗、自由、新颖。他的办报实践和新闻思想对我国近代新闻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国人办报的第二次高潮:

时间:清末十年(辛亥革命时期)

历史背景:八国联军的入侵及《辛丑条约》的签订后,清政府打出“预备立宪”的幌子,实施新政,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发展,革命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新式知识分子的产生,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由此掀起国人办报的第二次高潮。

起因:1:清政府实施新政,为国人办报创造了一个比较宽松良好的环境,促进了近代报刊的发展;

2:同盟会成立,资产阶级的革命宣传有国外转向国内,革命派报刊进一步活跃; 3:资产阶级立宪派报刊活动重新复苏与发展;

4:新闻官报开始兴起,逐步取代旧式官报;

5: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加体系化,为报刊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报刊:《京话日报》 《神州日报》

《京话日报》:1904年8月16日创刊于北京,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的报纸。主要目的在于开发民智与争回国人说话的权利,该报注意与读者的联系,敢于冲撞权贵,比较重视有关反帝爱国思想的宣传。“以浅显之笔,诉朴实之理,纪紧要之事”的风格很受读者欢迎,是当时北京销路最大,声誉最隆的报纸。

《神州日报》:由于右任于1907年在上海创办,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报名“神州”是为了“唤起中华名族之祖国之思想,激发潜伏之民族意识”,该报在“有闻必录”的掩护下,报道了大量事实,很受读者欢迎。

报人:章太炎 孙中山

章太炎: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报刊活动家,倡导新闻自由,不畏权贵,敢于议论,公开嘲讽封建专制制度,成为“苏报案”的受害者,但他表现出的对敌人藐视和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赢得了人民和舆论的尊重。出狱后参加同盟会,主编《民报》,与改良派论战。

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者, 先后创办兴中会、同盟会,重视报纸在革命宣传中的作用,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提出报纸是“舆论之母”且强调要“言论一致”,要有“恒心”,重视民意。

国人办报的第三次高潮:

时间:五四时期

历史背景:“一战”结束,中国民众日益关注国内外时事,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五四运动爆发,全国报刊都来积极报道和支持这个爱国运动。由此掀起国人办报的第三次高潮。

起因:1: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中国社会依旧处在内忧外患中,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想改变中国现状,必须从思想启蒙着手,转向通过办报来唤醒民众的意识; 2: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直接导火索;

3:新文化运动进行了民主科学的教育,为此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激发了国人追求民主独立富强的愿望,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页促进了国人办报的热情。

报刊:《新青年》 《每周评论》

《新青年》:1915年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后迁往北京,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并发起了文学革命运动,重在“阐明学理”,后期开始以李大钊为代表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深受读者喜爱。

《每周评论》:1918年在北京创刊,是《新青年》同人为适应新的形势创办的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以“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己任,以“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为宗旨,重在“批评事实”,把文化斗争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内容丰富,议论精辟,而且它是一种机关报。前期由陈独秀负责,后期由李大钊主编,逐步倾向于社会主义。

报人:陈独秀 李大钊

陈独秀:《新青年》的主办人和主持人,指出办报要以启蒙思想为要务,确立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并提出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宣传政策和方针,把办报看做“救国救民”的舆论阵地,积极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激励国民志气,克服“奴隶根性”。

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担任过《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多个报刊的编撰人,号召青少年实现中华富强而努力。他最早、最热情的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向国人介绍马克思主义,引导资产阶级人士逐步转向无产阶级的立场,为《新青年》后来的转型打下了基础。


相关文章

  • [新闻事业史新闻事业史]
  •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节 中国传播活动溯源 第二节 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第三节 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第四节 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五节 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 ...查看


  • 中外新闻史第三章
  • 简明中外新闻事业史 第三章 近代政治运动中的报业高潮 一. 选择. 1.在()报刊活动的带动下,内地国人报刊纷纷涌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国人办报高潮. A . 革命派 B .救国派 C 维新派 D .保守派 2.1895年8月17日,维 ...查看


  • 新闻史课后练习答案
  • 1."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 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 ...查看


  • 新闻事业史笔记
  •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活动 1.什么是邸报,什么是小报 ①.邸报(官报):邸报的称呼出现在宋代,是封建官报最常用的一种名称. "邸":由地方在京设置的办事机构称为"邸" 进奏院的进奏官编写邸报 ②.小报( ...查看


  • 袁世凯论文
  • 袁世凯为什么要称帝 袁世凯当时已是位及顶峰的大总统拉,为什么还要冒天下之大不为独自称帝呢?要想了解真相,还要看当时的历史.民主共和制度建立后,是很不完善的,革命党应该及早完成从革命组织向民主政党转变的历史任务,应该摒弃暴力思维,学会民主.法 ...查看


  • 2013年山西省高考文综卷
  • 绝密★启用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 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查看


  • 中国近代史通史知识框架
  • 中国近代史通史知识框架 一.时空定位 二.宏观综述 1.时间:1840-1949年.(1)前期:1840-1919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属于就民主主义革命.(2)后期:1919-1949年.从五四运动到北平政协召开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2 ...查看


  •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案
  • 作者:丁晓平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 (2)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 ...查看


  • 中国新闻事业史
  • 这是1999年1月1日<南方周末>新年贺词,是南方周末的经典文章,保留了南方周末的精神.作者是当时的总编江艺平.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 这是我们与你见面的第777次. 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这 ...查看


热门内容